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策略

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策略

发布时间:2022-07-20 09:25: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策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策略

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策略:人才培养下软件工程论文

1以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重心,构建多层次实践教育体系

注重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实践环节一方面设计阶梯式GIS软件开发能力和基本技能辅助训练,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库、学生自主命题导师辅导、创新性第二课堂、企业实践、科技竞赛等形式形成多级多层次的实践体系。

1.1建设学生创新学习和实践的多层次引导体系

通过建设实践教学平台,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并结合工作性实践、专业兴趣小组、学生社团活动、参加各类技能竞赛等一系列的课外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进行综合培养。重点建设学科竞赛培养体系,开展产学研、科研立项等课外实践活动以及企业工作性实践。

1.2改善实践教学环境,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加大对实验室的建设和投入,增加先进的教学实验设备,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平台。一方面依据学科竞赛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建立开放式学科竞赛实验室,形成一套开放式学科竞赛实验室的管理运行体系;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优秀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以具体实施专业为主体,确定并拓展一批高水平软件企业作为“卓越软件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联合培养单位。校企双方共同设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强化工程实践的环节,确保校企联合培养各项目标得到具体落实。

1.3开展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标准研究,制订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标准

我们对国内外知名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研究情况进行充分调研,搜集相关实践教学体系大纲文档,并结合本专业“地学信息化特色软件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面向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与软件产业实际需要相适应的实践课程,增加实践教学与工程实践和前沿技术紧密结合的程度,研究并确定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标准,以保证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2建设专业优秀课程教学团队,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

以建设软件工程优秀课程群教学团队为抓手,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做好实施专业专职和兼职教师的遴选、聘任和考核,构建一支具有双师型素质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

2.1特色教学团队建设

结合信息工程学院学科优势和人才培养优秀,建设“现代软件工程教学团队”及“地学软件开发与应用教学团队”。其中,“现代软件工程教学团队”主要负责软件质量管理、软件过程管理、软件项目管理和软件产品工程方面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是为卓越软件工程师建立软件工程的系统理论与基础方法;而“地学软件开发与应用教学团队”则主要负责GIS平台软件及其二次开发、地学应用软件工程方面的课程建设和教学,该团队是结合地大特色、国家战略和社会需要而建立,是培养面向特定领域的具有特色的卓越软件工程师的基础。

2.2师资队伍建设

采用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办法,结合“学历提升、学源合理、专业对口、职称结构合理、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等目标,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积极推进专业优秀课程群教师团队建设。根据专业发展需要,从国内外知名大学或研究机构引进软件工程专业的“千人计划”“新世纪人才计划”“海外百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每年邀请高水平学者或企业家来学院开展讲座,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企业一线研发人员承担实训课程教学任务。此外,通过各类项目支持专业教师到美国、加拿大等具有软件工程、地学信息化等专业优势的高校进修访问。同时,进一步强化专业教师的工作性实践经验,每年派出专业教师到教育部GIS软件及其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和相关合作企业从事大型软件工程实践。

3改革教学管理,建立健全完善的质量保证与管理体系

教学管理改革遵循以学生培养为主的管理理念,以严格教学过程、规范教学制度,制定符合工程型人才培养定位的课程教学规范、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包括在企业工作性实践过程中的评价与考核体系;制定面向工程型人才培养的教师教学考评与激励政策,建立科学的评教体系,确保“卓越计划”实施质量和成效。

3.1建立健全教学团队建设制度,保证师资素质

通过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做好培训规划,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实施企业工作性实践能力提升计划,改革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师的考核方式;改进人才引进激励机制;采用激励约束机制加快实验教学队伍建设等措施,保证师资素质。

3.2建立教学过程监控及质量保证体系

建立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保证校内教学质量;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证校内实践学习质量;重点建设企业实践质量监控体系,保证企业实践质量,主要包括:①强化校外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管理;②建立学院与企业共同组织与管理的措施与机制,如学院与企业共同参与考核评价、建立学校、实习单位的学生实习信息通报制度以及实行实习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等。

3.3建立完善学生激励与保障制度

通过制定学生竞赛管理与奖励办法和学生安全保障制度等措施,将其与理论和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措施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形成一套结构合理、运行科学规范的包括目标机制、管理机制、条件机制、监控机制和激励机制组成的教学管理改革保障机制,为实现教学体系能有序、规范地运行提供基础。主要包括建立学生学科竞赛激励机制,提供学生毕业前职业素质培训保障,以及制定和实施学生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保障措施等。

4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创业教育,建立软件工程创新创业基地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已形成广泛共识,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方向的切入口。它要求高校在培养目标上重新定位,即高校的培养目标不应该是知识的继承者,而应该是知识和财富的创造者。为此,在专业建设中,我们将创业理念、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将创业精神融入学生的人格培养中;将创业思想整合到大学的其他课程之中,促进教学模式、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的改变;将创新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作为创业教育的着重点,适当压缩理论学时,增加实践教学在培养方案中的学时比例,整合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5结语

鉴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在地质相关学科的强势地位以及在GIS软件开发与应用领域的突出优势和GIS在地学信息化中的广泛应用,我们将软件工程专业办学特色定位于培养面向地学信息化领域的软件开发和应用工程师。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以卓越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为优秀任务,以GIS软件开发和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结合软件工程的特点建立软件开发基础,结合学校特点拓宽地学背景知识;在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体系及实践体系、教学资源平台、教学方式、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进行综合改革;注重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构建多级多层次的实践体系,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

作者:周顺平 方芳 张剑波 孙明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信息工程学院

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策略:人才培养软件工程论文

一、软件工程专业现有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软件的复杂度与规模呈指数级增长,给软件的开发与维护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需要将系统化的、规范化的、可度量的方法应用于软件的开发、运行和维护中,即将工程化方法应用于软件。而传统的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面向理论研究,不能够满足软件企业对工程实践型人才的需求。为了解决计算机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国家教育部与发展计划委员会于2001年新增软件工程专业。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一批国家与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很多高校也相继开设了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各具特色,尤其是部级示范性软件学院已经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但是还是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这一缺陷在地方院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尤为突出。由于受到资金支持、政策引导、师资建设等方面的限制,地方院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基本上都是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繁衍出来的,其培养模式很容易沿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软件企业的需求,主要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教学方式单一化、理论化

软件工程专业的特点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特别是实践性非常强,软件工程的许多理论都来源于对实践的总结与归纳。但是目前的教学方法还主要是沿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方式,偏向纯理论介绍,教学方式上还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灌输式”的“教授/接受式”传统教学,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学习积极性不高。此外,很多教师缺少实际软件项目的开发经历,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必要的案例或者使用的案例不合适,妨碍了学生对软件工程中基本概念与理论的理解,不明白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的必要性以及不会撰写所对应的文档。

(二)实践少,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生动手能力差

目前很多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开设的理论课比较多,实验课比较少,并且由于目前的专业教师大都是毕业后直接到高校工作的,缺少开发大型软件项目的实际经历,设计的实验题目大都规模比较小并且比较零散,比如成绩管理系统,学生可以直接进行设计与编码,无需可行性分析、需求设计、软件设计、进度安排等环节,也没有必要撰写相关的文档。如此以来,学生不能够加深对相关概念与理论的学习,没有体会到软件工程理论在实际软件项目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导致学生面对实际软件项目时无法下手,这直接影响到软件工程专业毕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三)校企合作不够

校企合作是实现高校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连接,培养高素质软件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尽管目前很多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都建立了校企合作模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校企合作存在着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缺少双方交流的平台、企业积极性不高、合作松散、管理手段缺乏等问题。这样就会出现高校培养的软件人才动手能力差,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而软件企业又找不到合适人才的尴尬局面。校企合作力度不够在地方院校表现的更为突出,主要原因是地方院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在影响力与办学规模上与部级软件学院有一定的差距,知名的软件企业很少愿意与地方院校合作,另一方面,地方院校缺乏政策与资金的支持,缺乏寻求与企业合作的机会。

二、应用驱动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

软件工程专业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使得培养的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体系,也没有机会将所学知识融于具体项目之中,同时也不清楚当前软件企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而另一方面,软件企业希望新招聘来的员工能够直接融入到项目的开发中,能够解决项目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就形成了高校培养的软件人才“过剩”,而软件公司所需人才“短缺”的矛盾局面。为此,本文提出了以实际应用驱动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能够在软件公司的一线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能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并对该培养模式的相关实施方法进行了探讨。应用驱动为导向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保障是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加强师资建设,该培养模式按照人类认识的规律,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三个阶梯式阶段:案例式课堂教学,项目式综合实训,顶岗式专业实习。

(一)以应用为导向加强师资建设

师资建设是专业建的首位,教师在人才培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软件工程专业的师资建设主要还是以理论研究为导向,多数教师从学校硕士或博士毕业后直接到高校工作,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缺乏大型软件项目开发经验,不太了解软件产业的新技术与新动向,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很不利于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应用为导向的师资建设就是在现有的以理论研究为导向的基础上,注重提高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做起:①改变传统的以学历和科研为导向的高校教师招聘方式,软件工程专业应当招聘一批具有大型软件项目开发资深经验的软件工程师,比例占师资总数的30%~40%为为宜;鉴于软件技术的快速更新,应定期派遣教师到知名软件公司的一线进行学习和培训;倡导并且增加教师带动学生参加研发类横向课题的机会,提高教师与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二)案例式课堂教学

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授/接受式”教学模式,使用案例驱动式的教学模式,就是指教师本着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的宗旨,遵循教学目的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教师首先应准备一些引入型案例,例如,千年虫问题,来说明工程化方法对软件开发的重要性,并且提高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准备好一个能覆盖软件工程的各个环节和阶段、难度适宜的实际软件项目案例,这个案例最好是教师实际参加过的或者熟悉的项目,并且有必要的软件文档,然后把这个案例作为一个实际情境,结合案例引入并讲授各个知识点,必须要求学生撰写相应的文档和程序,然后与使用案例的已有标准文档和程序进行比较,找到自己的不足,加深对知识点的学习与理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三)项目式综合实训

鉴于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应该以实际应用项目为驱动进行软件工程的课程综合实训,让学生按照软件工程开发的流程去独立地完成一个应用项目。首先,教师选择一些中小型的,生活中经常接触的项目作为综合实训项目库,项目的选择一定要难度适宜,太简单体现不出软件工程化开发方法的优点,但是也不能太难,难度控制在学生可以运用所学习的知识、技能,通过讨论和合作可以完成,然后由学生人组成的小组从中选择合适的项目。然后,每个小组模拟软件企业中的一个项目开发小组,进行分工合作,由组长作为项目经理与指导教师沟通,指导教师模拟实际的客户。最后,项目组严格按照软件项目的开发流程来一步一步完成任务,应该包括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实现与测试等阶段。在每个阶段学生应该提交必要的文档,可以按照《计算机软件文档编制规范》(GB-T8567-2006)撰写可行性分析报告(FAR)、软件需求规格说明(SRS)、软件(结构)设计说明(SDD)、软件测试报告(STR)等。在每个阶段,学生应利用流行的软件工程工具,例如,Microsoft Project、RationalRose等。

(四)顶岗式专业实习

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最终是面向软件公司的,所以很有必要在第四学年时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委派学生到软件公司顶岗实习,时间根据实际情况以个月为宜。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要与正常的员工一样完成企业的工作要求,真正在实际软件开发中理解并应用前期学习到的知识与技能,实现自身能力的提高,成功地由学生角色过渡到职业角色。在实习期间,学生的管理以企业管理为主,学校管理为辅,学生、教师、企业三方根据实习项目的实际情况确定学生毕业设计题目的选题与设计,最终由学校的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与答辩等事宜。

三、结束语

目前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理论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软件产业的发展,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根据石家庄铁道大学软件工程系的教学改革经验,提出了一种以应用驱动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强调实践性。该模式以应用为导向加强师资建设做保障,由三个连续的梯次阶段构成,即案例驱动式课堂教学、项目驱动式综合实训、顶岗式专业实习。

作者:王辉 邸书灵 王建民 刘立嘉 张玉梅 单位:石家庄铁道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策略:校企合作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

1高校和企业需要“校企合作”

目前,从软件工程专业的就业现状、用工需求来看,一方面高等院校软件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面临“就业荒”;另一方面大批软件企业却在喊“用工荒”。于是各种培养软件工程人才的渠道应运而生,以各类培训学校和企业大学为主,大量的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涌入了各类培训高校;大量企业也在积极筹建自己的企业大学。面对各种人才培养渠道,高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弥补高校培养实践型人才的劣势,企业也能通过高校的教研功能,发挥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优势,建设“学习型”现代化企业。

1.1高校需要“校企合作”弥补高校培养实践型人才的劣势

为什么大量学生软件工程专业毕业了,还要去各类培训学校学习?这类培训学校以其课程新、方向性强、实践性强、企业订单培养等优势,倍受学生的喜爱,尤其受经济条件好,有明确就业目标的学生欢迎。以达内、北大青鸟为例,作为高等学历教育的补充形式,弥补了学生在校缺少项目经验的不足,发挥为企业积累“岗前工作经验”的作用,让学生能走进项目,走进企业。毕业班的课堂管理是困扰各高校教师的难题,除去考研的学生,毕业班的学生因求职就业已半社会化,普遍心态比较浮燥,专业课的实践意义又难以在高校应用,学生不能像“做项目”一样所见即所得,所以做好学生从学校走入企业的过渡工作是管理毕业班的主要任务。因此,“校企合作”是高校加强培养人才实践性的重要途径。

1.2企业需要“企校合作”建设“学习型”现代化企业

为什么大量企业要成立自己的企业大学,涉足教育领域?到2012年各企业已筹建1186家企业大学。一方面,目前高校培养的软件人才存在着结构与质量的问题,与企业的需求不符;另一方面,各企业接受了“终身学习的理念”,企业更注重员工的再学习能力。以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为例,当各高校还在做各种流于形式的“校企合作”时,华为率先做了“企校合作”。所以,“企校合作”是企业选拔合格人才,建设“学习型”现代化企业的重要途径。

2发挥高校的创新优势,企业的实践优势,校企长效合作

高校提供各企业所需求的人才,高校与企业是一种人才的供求关系,有双向选择、订单培养等供求关系。双向选择的供求关系,即高校需按行业调研各类企业的需求,不断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能适合大部分企业要求的“通用人才”,人才流入市场后双向选择。双向选择虽然有就业的风险,但为暂不明确就业方向的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择业空间。订单培养的供求关系,即高校需要根据某企业的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招生、授课,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合某企业要求的“定制人才”。订单培养虽然就业风险降低,但不适应某企业工作的学生,就会有转行的风险。因此,不论是哪种供求关系都需要高校与企业深度了解,发挥高校的创新优势,企业的实践优势,校企在政府的支持下长效合作。

2.1政府保证“校企合作”的长效性

参照医学院和医院,如果说医学院是“校”,医院是“企”的话,医学院和医院的“校企合作”可以说是国内最深入、最长效的合作。从学科特点上看,软件工程学与医学同是一门专业性强、实践性强的学科;从学习规律上看,软件工程学与医学同遵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需要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学习、实践不断反复的过程。医学的学科特点与学习规律决定了附属医院是高等医学院校的优秀组成部分,同理,软件工程学的这些特点与规律决定了基于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是提高软件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政府在有效介入医学院和医院的“合作”中的作用,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同样,高校与企业合作也需要政府在政策、法律法规、资金投入、利益分配、评估监督等方面发挥公证人和裁判员的作用。校企合作,政府该做什么呢?国家社科基金开展了《政府有效介入下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的课题研究,该课题确定政府应以“保障校企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领域进行必要和有效的合作”、“提高校企人才培养培训资源配置效率”、“协调校企的相关利益”为政策目标,以解决突出的、普遍性的问题为落脚点;建议政府采取“投资建立相对稳定的企业实习基地”、“建立学生实习成本分担与补偿机制”、“政府购买行业企业的相关服务”、“鼓励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院校”、“将合作育人纳入企业社会责任评估”、“保障校企合作中学生的权益”等政策措施;同时指出校企合作中的关键性、全局性问题,还必须通过中央政府出台的《职业教育法》、《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法》、《工伤保险条例》等法律法规加以解决。

2.2高校保证“校企合作”的创新性

1.5年的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学习,0.5年的各方向共用专业课学习,要注重编程思维的训练,学习方法的积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基础是创新的源泉,即万丈高楼平地起;创新是基础的升华,即妙笔生花。创新需要坚实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夯实基础,才能驱动创新。以软件工程专业要求的编程能力为例,计算机是应用数学的工具,数学不仅仅是学知识,而是方法,那就是严谨的推理逻辑,养成程序员缜密的思维习惯。编程语言多为英语,国际上权威的软件相关文档也多为英语撰写,英语的作用不言而喻。所以,要往深度学习,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最终类似《数学》和《英语》等基础课是基础。编程语言发展迅速,现有2500多种。我们的高校教育绝不是学会几门流行语言,而应该以类似《C语言》等共用专业课为基础,培养学生以后自学新语言的自学能力,解决程序设计问题的研究能力,和各类程序的编写能力。计算领域广、发展快、更新更快,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一年的优秀专业课程分方向开设是关键,根据现有的软件人才需求,我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在三年级分Java、.NET等方向。第一,改变传统的排课方式,遵照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一学期授3~4门有关联的专业课;以课程为单位,每门课开设2~5周。第二,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以完成项目为目标,基于企业的软件开发过程开设各门课程。第三,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学员必须通过开发过程每个环节的严格测试,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以Java方向为例,开设二学期,分Java语言、JavaWeb、Java企业级框架技术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完成一个项目,每个阶段都按软件开发的过程开课和考核。

2.3企业保证“校企合作”的实践性

学生进企业的“校企合作”要考虑三个问题,第一,进企业的时间,进多长时间;第二,进什么样的企业;第三,进企业的目标和任务。软件工程专业应以开发各企业满意的软件为目标,进企业“做项目”是最好的“企业岗前培训”,积累工趤趶作经验的最佳途径。但没有一个软件企业会把真正的项目给学生做实验,大部分“校企合作”的运作是学生跟进一个项目“打杂”。学生的受益不是太大,往往最大的收获是了解了企业岗位的设置和专业需求,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所以,学生进企业以0.5年为宜,根据学生有无明确就业方向安排进企业时间。如有明确就业方向的学生,可以先修分方向专业课程再进企业,学生可以修完课程选择企业实习;无明确就业方向的学生,可以先进企业再修分方向专业课,学生可以通过企业了解方向和兴趣来选择方向。软件工程专业的校企合作很难做实,有以下三点原因。第一,软件开发前需做需求分析,不懂业务的学生难以开展;第二,软件开发的过程需要碰数据,企业难以在不签保密协议情况下让学生接触数据;第三,任何项目都是有进度的,没有时间让学生去学习和研究。软件开发是一项包括需求分析和设计,实现、测试和维护的系统工程。软件开发过程中,只有需求分析、设计是无法在高校模拟完成的,实现、测试和维护是可以在学校软件模拟实验室完成的。所以,学生不一定要进软件企业,进各种需要开发软件的企业都可以,学生进企业,调研需求、分析和设计各企业所需的软件很重要,也比较现实。本专业是个需要长期学习的专业,除了高校,企业也是相当重视“再学习”的,笔者原在软件公司就职时,就被要求天天坚持写学习笔记,每周一报,每月一报,每月开展一个专题的讨论活动。如果不钻研技术,只是埋头写代码,把软件按要求做出来,就是软件开发工程师了,号称“代码民工”。相对软件开发工程师来说,企业更需要软件研发工程师,号称“代码的艺术家”,不仅有技术基础,更有对技术有兴趣和执着,还有相当强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所以,软件研发工程师是校企合作最好的结合体,也是我们要的真正“双师型教师”。引进软件研发工程师进高校,是“校企合作”的实践性的最实际保障。

3结语

创新和实践是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两大主题,高校保证“校企合作”的创新性,企业保证“校企合作”的实践性,政府保证“校企合作”的长效性。软件工程专业的校企合作应该像块“三明治”,同高职相比,应用型本科有学制的优势,与企业合作更易形成“高校学、企业做、高校再学”的三明治教育模式。1.5年的基础与专业基础课学习,0.5年的各方向共用专业课学习,注重编程思维的训练,学习方法的积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1年的分方向专业课学习,以项目为中心,基于企业软件开发过程分方向开设专业课程;根据学生有无明确就业方向安排进企业的0.5年在分方向前或者后;最后0.5年,企业研发工程师进高校,与专业课老师合作,实行双导师制,模拟企业工作过程,分小组完成1个大型企业软件。校企合作,将企业职业培训有机融入到高校教学中,模拟一个相对真实和规范的项目的完整开发过程,是学生积累“岗前工作经验”的重要途径。这理想中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应是2+1+0.5+0.5三明治教育模式和2+0.5+1+0.5三明治教育模式。

作者:吴亮 阳小兰 龚鸣敏 单位:武昌理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策略: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随着经济、社会和技术的不断发展,骨干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及时调整,满足企业和学生的双重需求。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不能闭门造车,学习兄弟院校优秀的经验是一条捷径,但是也不能完全照搬,毕竟各个院校所处的区域不同,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程度上参差不齐,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建设必须从区域企业需求、院校实际情况、专业基础等客观情况出发。

一、目前高职院校软件工程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经过十几年的高速发展,数量上和规模上有了显著提高,为社会和企业提供了大量技能型人才,为中华民族的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几年由于信息技术特别是软件外包发展迅速,软件工程专业也得到蓬勃的发展,具有计算机和信息背景的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了软件工程专业。近5年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人才培养方面软件工程专业存在一系列以下问题:

1、院校“同质化”严重,职业特色不够突出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关系着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同质化”十分严重,完全没有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盲目投入巨大资金,造成资源上巨大浪费。现在大部分高职院校软件专业学生的理念、知识和技能与社会和企业的期望差距非常大,无法满足需求,造成“结构性失调”。[2]大部分高职院校重理论,轻实践,照搬本科院校的学历教育,没有显著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高职教育培养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人才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能和新工艺,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2、人才培养与社会要求差距大矛盾突出

企业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对创新型高素质技能人才需求极大,提高产品的质量,获取最大的回报。但现实是企业招聘到合适人才的机会越来越小,而中国每年近七百万的大学毕生业大部分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不理想。社会对技术人才需求量非常大和大部分学生找不到合适工作的矛盾,主要原因是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落后,所传授知识难以满足社会企业的需求,不适应社会需求。

3、“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层次低

高职院校领导都具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思维,但受多个因素影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备忘录或纸面协议,即使有,深度也不够,仅仅是高职院校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到企业定岗实习,学生在流水线从事简单枯燥的机械式工作,与期望相差甚远,未能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理念,效果不佳。

二、提高高职院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建设的措施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中,对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陕西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对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进行深度改革,促进软件专业建设更上一层楼,具体措施如下:

1、吃透政府政策,立足服务区域产业,准确定位专业建设方向

软件外包产业被称为“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绿色产业”。根据《西安软件外包发展规划(2010-2015年)》,西安市软件外包发展的总体定位是成为国际软件外包中心之一,总体目标是成为全球知名的软件外包中心城市,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学院应抓住这次契机,为西安市软件外包储备人才。软件产业包含软件测试、软件架构、物联网、云计算、虚拟化、智能穿戴、智能家电、APP等新兴产业。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社会需求的推动下,新兴产业在未来的10年将有较大发展,成为中国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产业升级的主力军。但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极少涉及上述优秀技术,无法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高职院校为了提高软件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领导和教师必须密切关注软件产业的发展趋势和热点,深入到软件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真正需求,预测未来几年软件发展热度,做好课程建设方面的知识储备。

2、紧抓市场契机,与企业深度合作,力求实现共赢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处在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西安,新的形势为西部高职院校和西部企业提供了合作机会,院校改变办学思维,主动要求相关企业合作办学,特别是软件外包的相关企业,使企业参与到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上,学院根据企业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使学生第一时间学习企业最急需的技术,毕业后及时融入企业工作环境中,合作企业每年优先从毕业学生中选取优秀毕业生充实到企业中,分享合作办学的硕果,由被动转化为主动,解决“院校热、企业冷”的校企合作办学难题。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实用性“蓝领”人才,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动手能力,院校和企业之间可以采取“联合办学”、“订单式”培养模式,使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显著提高,院校的就业率得到保障。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可以与西安高新区多家软件外包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为学生多方面提供带薪顶岗实习,熟悉企业工作流程。顶岗实习学生可以从最简单的软件测试开始,熟悉软件测试中的单元测试、模块测试、系统测试和集成测试等方法,掌握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等技术,为自己就业奠定基础。

3、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是目前高职院校相对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了高职院校教育的职业化,是高职院校公认的“金”模式,优秀是骨干课程建设,使毕业生第一时间胜任工作岗位,短时间内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按照“企业引入学校、把课堂搬进车间”的思路,把握领会各级政府的政策方针,同时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进一步加大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经过几年建设,使陕西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课程建设更加丰富,更加多元化,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均有所突破,为陕西省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添砖加瓦,尽自己应尽的责任。

作者:赵艳妮 郭华磊 单位:陕西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系 西安通信学院信息服务系

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策略: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1引言(Introduction)

当前IT领域对软件专业人才的需求很大,而创新型、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瓶颈,如何适应市场需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首要问题。青海民族大学十分重视软件人才的培养,在采取多项政策和措施鼓励教学改革促进具有创新型思维的、面向工程化的软件人才,在培养体系的建立,办学模式、培养方法、质量监控等方面进行了努力的工作和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经验。一些研究成果和IT领域的反馈表明,成熟的软件工程人才在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框架下,必须受到正规的、良好的工程师训练和职业熏陶。本项目是我们在结合青海民族大学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软件工程人才培养规律,其目标就是建立一个以工程化为主线的软件开发人才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开发人才,使学生的专业知识、项目管理能力、职业素养、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均衡的发展。

2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2.1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目标

要培养既掌握软件开发技术,又懂得如何实施一个软件项目并对之进行管理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的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培养目标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把工程化教学、职业素质、创新思维培养作为软件开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优秀任务。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不但要求学生学习软件工程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还要在遵循IT业界标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项目管理、工程实施、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充分发挥教师领域知识的潜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创新兴趣和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2.2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过程

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强调在软件工程指导下,以数据库为主线进行工程化课程群组建设,具体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即知识传授+案例讨论+工程化实践的模式。这一阶段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教师系统地讲授工程化课程群组建设的知识体系,精讲系统原理和方法并突出重点和难点,为后续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第二阶段是案例讨论。让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及企业工程师和管理者来编写案例,通过对一些精选案例的分析学习,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及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以便发现问题、寻找可能正确地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第三阶段是实践训练。以项目小组为单位具体实施完成一个项目,一个小组可由若干人组成,按软件工程项目开发的要求,为小组的每一位成员分配角色,分别进行项目计划的制定、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实现及测试等各环节的任务。在实践过程中,对上述环节的任务完成都以答辩作为考核的方法。根据实际需求,将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设计文档等工作作为一个重要环节来锻炼,通过对标准文档格式的讲解和精选案例的学习,学生编写所有环节的文档资料,而每一个环节的文档资料只有在通过答辩后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工作。

2.3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方法

尽管案例教学法在各级院校已经开展,但大部分教师在实际讲授过程中仍以自己的思路为主导,忽略了将案例作为背景将软件工程的各个环节串联起来。学生在被动的听讲过程中缺少积极的参与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对完成一个软件项目的全过程非常模糊。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强调软件工程的实施过程,对每一个阶段进行承前启后的分解,其中强化软件项目管理在整个过程管理中的重要性,特别是把软件过程管理的内容纳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并辅以必要的答辩讨论和实践环节,使得学生能够对软件项目实施的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理解和应用,使学生熟练掌握软件工程知识与技能,具备作为软件工程师的能力。

2.4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保障措施

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将工程能力、创新思维、职业素养引入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将企业反馈和实习生/毕业生调查结果作为依据,加大教育教学过程管理。实验室/实践基地建设。近三年投入经费800余万元,加强实验教学平台建设,通过建设与市场同步的工程化综合实验环境及实践/实习基地,为实践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实施过程(Innovativesoftwareengineeringpersonneltrainingimplementationprocess)

以面向工程化和提升创新能力为指导,通过全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合理设计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更新考核方法、提升重视团队合作、突出软件测试过程、搭建工程实践教学环境,确立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教师指导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的教育体系。

3.1合理设计课程模块

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估公司麦克斯对毕业生进行调查需求和质量分析,根据结果及时与IT领域企业研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制定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验大纲,逐渐形成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校企合作以软性内涵建设为优秀,双方建立稳定、长效和双赢的合作模式,包括人才标准的制定、基于岗位和任务的课程体系规划与设计。在培养方案中针对性地设置教学模块,包括理论知识、实践教学,覆盖文化修养和专业领域,构建一个知识面较宽广、实用性很强的大平台+多模块的教学体系。根据“基本知识初步综合应用工程实施组织创新技能”的梯度模式,其中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企业认知、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习、认证培训、参加大赛等教学环节。模块化、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为我校计算机类专业以及在部分专业必修课中实行了分级教学奠定基础。

3.2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随着软件行业的不断发展,主流应用软件的类型也在不断变化着,从最初的桌面应用到基于Web的应用,再到目前的电脑、手机客户端与Web端多客户端平台应用[3]。以精选的项目案例为驱动,推行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并结合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云平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提供大量的资源。让学生通过多途径理解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在项目开发和案例讨论中了解工程过程并积累工程经验。以面向工程化的教学法为指导,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同时又作用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提高,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培养工程化思维能力

教师除了讲授学生学习软件工程领域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然后由学生根据知识和技能进行项目的实践。与此同时,教师一定要向学生明确任何项目没有标准答案,只有预定的目标和指标,而工程就是去实现这个目标和指标,它需要创新,没有工程思维,就很难进行创新。

3.4更新考核方法

以答辩的方式考核学生完成的阶段任务。首先,确定答辩小组成员,以7—9人作为一个答辩小组,成员有教师、工程师、学生组成,其中学生成员既是答辩评委又是答辩者,一个班级可以分5—6个小组进行答辩。其次,由学生将自己在前一段时间所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系统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做完整的介绍。答辩小组成员,尤其是学生评委必须提出问题,然后展开讨论,在发现问题的同时提出解决方法。在讨论的过程中老师注意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并详细记载分析每一个答辩学生设计方案中出现的问题,认真分析、充分讨论,经修改后进行下一阶段工作。成绩考核中引入团队评分制,不再以个人表现来评定成绩,而是以项目团队的整体表现作为考核的依据,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加强沟通和合作交流,体会到团队作战的重要性。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探索新型非标准化考试。

3.5提升重视团队合作

每个小组交换使用设计方案,各组选择其他组的阶段成果作为下阶段工作的基础,用较真实的场景模拟项目评审,从设计方案到代码的编写、测试,都暴露在其他小组成员的监控中,培养竞争意识和表达能力,提高组间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6突出软件测试过程

学生邀请非小组成员或班级外的学生对软件产品做严格的测试,以便发现问题。之后指导教师给出下一步项目需求的更改情况,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或更新设计方案获继续下阶段的工作,其目的是模拟实现真实项目中的需求变更。

3.7建设工程实践教学环境

校内实验室/实践基地建设是实施工程化教学的基本保障。在校内实验室/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始终以创新型、工程化的培养思维为指导,构建跨专业、符合企业要求的工程化综合应用环境,同时在国内IT企业中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具体参与企业运作和项目研发,体验软件工程的实施过程。

4结论(Conclusion)

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应用能力为导向、以创新思维培养为目标,把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引入到教学中,在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强化工程能力、职业素质、团队合作力的同时,全方位提升创新思维和意识。在项目规划、案例选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成绩考核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隐形的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软件文档写作水平。以适应市场需要和突出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设计软件开发课程体系的构成,以阶段性的方式设置课程组成,完善课程的系统性。在模拟场景中的软件项目实施阶段,针对目前验证式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性探索,项目指导老师始终围绕最终目标和阶段参数来强化过程管理,使学生对软件项目的开发从可行性分析、开发、测试、维护的全部流程都有了一定的实践基础。通过本项目的实施,经过对在校生和毕业生的意见征询,大多反映能够适应新的教学体系,个人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缩短了就业巨距离。学生的工程规划能力、分析设计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综合素质明显增强。同时《面向工程化的软件开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施》获青海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作者:孙琦龙 单位:青海民族大学计算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