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发布时间:2022-07-20 10:49: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 从高职院校面对会计专业人才市场的新变化和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构建了基于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重新定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优化师资结构、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强化实践教学和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培养等方面展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会计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教学改革

目前理论界对高职专科层次的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主要从分析原有培养模式的弊端、不同教育层次的培养模式比较、人才市场对高职专科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导向、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研究、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等方面展开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

一、传统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研究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简单说就是如何达到“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有机统一”。传统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存在的问题是:定位过低、定位过窄、缺乏前瞻性。陈静认为当前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过分强调理论的普遍性和指导意义。目前高职院校理论课程设置上基本与本科相同,理论课程占的比例相当大,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实践环节。第二,培养目标中没有突出面向中小企业。第三,培养目标中没有突出会计专业能力。第四,盲目设专业。高职会计教育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没有能体现出其教学的特色。还有人认为专科人才的培养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符合市场对于一般性人才的需求。

2.会计教学内容理论化,课程设置模式缺乏创新

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大体分为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两部分。韩宗宾、李荣发现“很多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中,仍然把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根本没有摆脱知识的系统性、学科性、完整性的制约,实施的课程也只是中职或本科课程模式的改版”。受会计教材的影响,会计课堂教学在内容的组织上一般也是以会计法规、会计理论的讲授为主,以实务操作为辅,结合案例讲解较少;或者集中进行会计理论的讲解,等理论讲完后再集中进行会计的实践教学,人为地割裂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特别是由于我国近几年来会计新业务不断涌现,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然而所使用的教材却不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严重滞后,学校教学与会计工作岗位实务严重脱节。

3.会计教学方式落后,会计学习方式僵化

会计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教师根据章节内容、按部就班的讲授课本知识,但学生并不一定能够形成对课程的一个总体认识。显然此种方法不仅不利于会计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而且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的丧失。教学方式大多采用的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课堂信息量少,授课效率不高,教学过程缺乏立体、形象的感官刺激,这就更加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在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下的机械式教学方法,只强调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培养,而不重视会计专业学生职业判断等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传授了理论知识,但却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甄别、运用、创新这些知识。

二、人才市场对高职专科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导向研究

1.人才需求量分析

据中国财会网显示,财会人才的市场需求量仅次于营销人才的需求,屈居第二位。而中国新闻网公布的国家工商总局最新的一项统计表明,截止2008年上半年,全国私营企业已达到300万户,同比增长20%,增加近35万户。按此增长速度分析,全国私营企业每年至少增加了30万户,按每个企业配置1~2名会计人员计算,会计行业每年需要增加40多万会计从业人员。由此可见,财务人才的就业前景较为乐观。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地方中小企业也需要合理的人才结构,需要很大数量的高职生从事生产和管理,高职生到基层、生产第一线从事技术实施和技术转化工作是大有可为的。所以高职高专人才的需求成为了中小、私营企业人才需求的主体。

2.学历需求分析

过去,企业在招聘人才时盲目跟风,过分看重学校的名气,在招聘时明确要求“985”和“211”院校的毕业生,片面地追求高学历,要求必须是本科甚至研究生学历,但是实际上名校高学历并不代表高能力。现在,用人单位在人才的使用上逐步趋于理智,人才浪费的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学历不再是评价毕业生唯一的准绳,企业更为看重应聘者的工作经验和操作技能。不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在招聘人员的时候只要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和过硬的专业技能,学历也不是企业考虑的首要条件,这就为一批有能力的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全球化、信息化发展的今天,在我国经济不断推进,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和职业更加多样化的形势下,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只有与社会需求保持一致,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3.需求结构分析

有关数据统计表明,具有初级职称的人数比中高级职称及其他高证书的人数多。目前在人才市场上,初级会计人才已相对饱和,甚至过剩,中高级会计人员一直是企业人力资源竞争的对象,就目前每年的供需比来看,中级会计人才需求的缺口很大,高级会计人才如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紧缺就更严重了。另外,在企事业单位中(尤其是中小企业)从事基层会计工作的人员基本素质普遍不高,专科以下的从业人员比例接近半数,他们的知识难以迅速更新,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形式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诸如会计电算化、基本的会计系统维护等。因此,在需要补充高端会计专业人才的同时,我国更需要补充一批精强能干、微机操作能力强、知识更新快的专科层次的会计人员。

三、高职专科层次会计专业人才的“能力本位”职业能力研究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高职院校会计学生要想和本科生、研究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一决高下,就必须具备企业青睐的独有的职业能力。那么,“能力本位”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应该从哪些方面培养自身的职业能力呢?

1.专业能力

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方面。在求职过程中,招聘方最关注的就是求职者是否具备胜任岗位工作的专业能力。会计专业的学生要有牢固的财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并能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中摸索,从实践中不断提高。另外,会计学只是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所以,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对于财务会计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相关的学科也应相当熟悉。调查中企业一致认为“如果一个人只懂会计,他实际上不懂会计”,改革开放的中国是一个信息的社会,会计工作是实践知识的应用,因此,还要学习财政税收、经济管理(税收、金融、财政、管理、国际贸易、经济法规等)、企业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具备开阔的专业视野、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包括最基本的按照会计基础规范熟练操作会计流程,会计业务核算能力、会计信息分析整理能力、一定的管理财务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等。

2.职业化水平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新会计准则体系的颁布与实施,企业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新会计准则体系体现的是导向原则,对某些问题提供的不是唯一答案,特别是某些特殊情况,没提供准确的定义或方法,而是给出许多可供参考的方法,需要会计人员根据具体情境选择。这使得会计活动不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种管理艺术。因此,要求会计人员在处理具体业务时,需要一定的职业判断。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是会计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企业对高职生的职业道德普遍比较看重。会计人员要有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世界现,时刻保持自信乐观的心态,能及时的进行自我心理调控,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要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迎接挑战,适应市场经济激烈竞争。职业道德虽不具有强制性,但却是所有会计从业人员最大的共识和其执业的重要因素。

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是建立在会计专业基础上的一种判断,它是会计人员面临不确定会计事项的情况下,按照会计法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依据企业自身的经营环境和经营特点,利用所掌握的信息资料,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逻辑分析能力和职业经验,采用准确的会计处理原则、方法等对会计主体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合法合理的判断和选择的能力。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会计人员经常面临来自四面八方的诱惑,因此要求会计人员要时刻保持冷静,戒骄戒躁,以较强的责任心和优秀的品德来抵制这些诱惑。

3.人际交往、团队协作和沟通的管理能力

“全员营销”意识的深化,会计工作有自身的会计准则和工作流程,同时会计部门作为企业的一个重要部门,与企业内部的计划、采购、生产、销售、仓储等众多部门以及与外部其他企业之间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微妙的关系,能否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直接影响到会计人员工作成果的好坏和未来职业的发展,企业要求会计部门的人员应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和沟通的能力,工作时不仅能处理好办公室内的日常账务工作,与本单位本部门和本单位其他相关部门人员处理好关系,还要能在企业与外界发生联系时发挥作用,要与工商、税务、银行、审计等部门进行广泛的联系,如替企业办理工商年检、税务登记及纳税申报、参与向银行筹资、配合做好外部审计等,具备很强的平衡协调能力。人际交往、团队协作和沟通的管理能力既是会计人员的基本素养,也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必然要求。

4.计算机软件应用和外语应用能力

首先,信息化、国际化的时代,电脑和网络的普及使会计行业也改变了传统的运作模式,信息化、网络化是会计工作的工具,会计人员必须学会电脑操作,会运用相关软件,学会制电子表格,学会网络互联等。据调查显示,现在绝大部分企业已经实现了部分或全部的会计电算化。因此从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和会计电算化技能的要求来看,对学生除了要求他们熟练操作计算机外,更应重点培养学生对会计软件的操作、运用、二次开发以及软件和硬件的日常简单维修、维护和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其次,财会人才应该应掌握外语,要懂得国际会计惯例,要看懂外语账目,熟知国际经济运作规律。当然,大中性企业和外资企业在这方面要求更高些。但所有的企业均认为会计人员应粗通一般英语,一般企业对此要求不太强烈。对高职高专而言,外语能力的培养或许不是第一位,或者说还不是最重要的,但从企业发展需求看,会计专业英语的教学应该被重视,注重对学生进行会计专业英语的读、说能力的培养。

四、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研究

当前各个高职专科院校面对会计专业人才市场的新变化和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主要从修订和重新定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优化师资结构、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强化实践教学和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培养等方面展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修订和重新定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改革后的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突出如下特点:首先,去向明确,面向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型企业;其次,重视知识结构和知识内容的更新,着眼于综合素质的提高;最后,强调会计专业的职业性。与本科院校相比,我们确定的培养目标,突出目标岗位能力,突出服务对象;与中专学校相比,对各目标岗位的理论知识要求提高,要求学生应该具备以下素质:掌握一定的政治理论知识和相关的法律知识,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准和身体心理素质;具有高等数学、外语、计算机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与应用能力,通过相应的外语、计算机等级考试,达到大学专科的文化水平;熟悉现代企业的供应、生产、销售等环节的业务流程,具有现财与核算的观念;掌握会计核算、成本核算、财务预测与分析、财务管理的知识与能力;能够熟练地操作财务软件并取得财政部门颁发的有关证书。

2.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教学改革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除应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外,还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注重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的学术梯队建设,会计专业带头人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注重“双师型”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和提倡教师通过不同渠道进行业务进修,注重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聘请专家定期进行培训,以弥补年轻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总之努力建立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培养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模块化教学

按照会计岗位技能要求,进行模块化教学和实践是应用型教学改革的方向。根据会计专业的岗位能力需求确定课程内容,然后将课程内容分解成若干模块。这样,每个模块都是独立的教学单元,每个模块又相对完整,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是完整的教育、学习和评价单位。这些教学模块既可按照教材章、节设计,又可按照课程内容归类设计。

通过模块教学的实施,就把比较抽象难懂的会计基础知识,通过分解转化为单项技能训练,再把每一项专业技能模块科学地排列起来,形成各自的教学流程图,易于学员掌握基础会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特别是能显著提高学员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技能水平。

4.校企合作,强化实践教学和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培养

针对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的现状中教学设施落后、教学内容陈旧、课程设置不合理等情况,应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一方面在会计专业教学体系上增加或突出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模块。另一方面加大校内会计模拟实验室建设,不断完善会计模拟实验室的硬件和软件设施,保证校内实习质量;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加大院校与外部企业交流合作的力度,力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同时要加强校企合作模式创新,让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教学改革是当前应用型高职院校面对的紧迫任务,必须解放思想,面向岗位,面向市场,面向未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认真研究学科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讨

摘要:培养高技能应用人才是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的目标。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断创新会计人才的特色培养,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八双”教学方式,践行“实训与理论相融并进,岗位与课堂有机结合”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培养模式;实训与理论;岗位与课堂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以来,我们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遵守“以就业为导向,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的办学理念,坚持“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经过十几年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实训与理论相融并进,岗位与课堂有机结合”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实训与理论相融并进,岗位与课堂有机结合”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营造岗位与课堂有机结合的教学环境。健全60个专用教室,根据会计岗位能力需要,将教室改造成会计工作的仿真场所,将仿真的会计资料移植到课堂,利用专用教室,通过学生对会计岗位角色的转换,进行会计岗位能力训练。第1至第4学期,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会计优秀课程的理论与实训,主要在专用教室进行“教、学、做”,达到岗位与课堂有机结合。

2.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完善“课程实训+综合实训+会计工作能力训练+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1)课程实训:会计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会计电算化等优秀课程实训与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第1至第4学期,主要在专用教室“教、学、做”。(2)综合实训:第5学期的毕业前会计手工综合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在会计手工综合实训中心、ERP实训中心、会计工作能力训练中心和会计电算化实训中心进行。(3)会计工作能力训练:每学期根据课程内容,选择相应会计工作标准,在会计工作能力训练中心进行会计工作能力训练。(4)顶岗实习:第6学期开展为期10周的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对学生进行全面、全程会计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训练。

3.制定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与合作企业联合进行市场调研,分解出会计岗位群的不同技能需求,明确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结合会计职业岗位标准建设课程标准,重点培养会计应用技能和职业素质,制定新型会计人才培养方案。

4.实施实训与理论相融并进的教学方式。实施突出“教、学、做”一体化的“八双”教学方式,达到实训与理论相融并进。(1)双内容――设置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与学生课程实训两项教学内容。会计专业实现理实一体教学与生课程实训相结合的优秀,是要将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教学内容同时反映在人才培养方案中。(2)双大纲――实施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与学生课程实训两套教学大纲。为了规范课程内容、明确教学任务,防止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随意性,对主干课程分别编写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大纲”和学生课程实训“实训大纲”。③双教材――采用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与学生课程实训两种教材。采用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与学生课程实训“双教材”进行教学,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教材主要选用教育部、财政部组织编写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实训教材采用本院编写的实践教程。主要有《基础会计实训教程》、《财务会计实训教程》、《成本会计实训教程》、《会计电算化实训教程》等。④双计划――执行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与学生课程实训两套计划。为确保“双教学”模式的实施,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根据课程教学的“双大纲”和选用的“双教材”,同时编制每个课程的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和学生课程实训两种“教学进度计划表”及“课时授课计划”。⑤双师型――使用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与学生课程实训双师型教师队伍。“双教学”对教师提出了“双师型”素质的标准和要求。目前,会计专业已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还聘请了大量的专业能力强的会计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他们既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素养,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专业技能,既能进行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又能承担实践实训指导任务。⑥双环境――营造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与学生课程实训两种授课环境。“双环境”是指对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主要在具备实训条件的专业教室进行,完成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对课程实训教学,在具备实训条件的会计专业专用教室或者实训中心进行,使专业教室成为教、学、做同时进行,教室和实训室一体化的教学场所。对会计电算化实训和综合实训,在会计、会计电算化实训室进行。⑦双考核――采取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与学生课程实训两种考核方式。为了实现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目标,对学生在校期间的课程学习和课程实训课的学习效果,实行“双考核”制度,制定了具体的考核办法和标准。⑧双证书――实现毕业证书与资格证书两种证书制度。按照实施性教学计划的要求,学生毕业时除取得毕业证书,还应当取得珠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会计电算化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等“职业资格证”,并规定没有获得“职业资格证”的学生不能按时毕业。

二、“实训与理论相融并进,岗位与课堂有机结合”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1.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调整实践教学内容。对传统的“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以及“会计电算化”等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在基本保持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与课程教学内容相配套的“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等实践教学内容。这些内容配合课程需要,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满足会计工作岗位对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高要求。

2.以提高技能为目标,构建实践性课程体系。在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时,独立设置专业主干课程的“实训”课程。这些课程与理论课教学在同一学期开设,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进行实务训练,学中做、做中学,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对每一独立会计业务的处理方法。同时,将毕业前进行的综合模拟实训、工作能力训练和顶岗实习列入教学计划,作为学生的必修内容,从而形成了完整的会计主干课程“课程实训+综合模拟实训+工作能力训练+顶岗实习”的“全过程”实践教学体系。

3.以提高质量为优秀,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为了适应会计实践性教学的需要,学院狠抓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进行社会实践,并通过国家考核获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和中级任职资格证书。会计教师边教学边参加社会实践,经常参与会计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为仿真实训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资料和案例。

4.以“仿真”操作为手段,优化实践性教学条件。(1)编写实训教材,满足了课程实训与理实一体教学相融的基本资料。(2)建立了适应课程实训的专业教室,满足了课程实训与理实一体教学相融的基本条件。(3)建立了适应综合训练的校内实训中心,增强了实训的“仿真性”。(4)建立了适应顶岗实习的校外实习基地,创造了实现“零”距离接轨的有效途径。

三、实施“实训与理论相融并进,岗位与课堂有机结合”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后取得成效

1.形成了特色,完善了财经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训与理论相融并进,岗位与课堂有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使我院人才培养具备了明显的特征,主要体现在:(1)培养目标与职业标准衔接――双证书教育。(2)课程实训与理实一体教学并进――教、学、做统一。(3)岗位实训与课堂学习结合――“零距离”接轨。(4)技能训练与素质培养联系――德、能双全。(5)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互补――循序渐进。(6)手工操作与电算应用组合――手、机并用。

2.服务了社会,实现了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由于会计专业毕业生具有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特点,形成了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和实际工作适应能力,实现了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接轨。用人单位评价我院毕业生素质高、理论扎实、实际操作能力强,可以直接进入实际工作角色。学院通过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对我院会计专业毕业生的总体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感到满意,综合评价称职率达到100%。

3.培养了高技能人才,提高了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能力。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再加上毕业前的综合模拟实训和顶岗实习,大部分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直接进入角色,且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会计专业“实训与理论相融并进,岗位与课堂有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学院多年探索会计职业技术教育特色的结晶,也是未来会计职业技术教育的趋势,是学院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的法宝。

作者简介:马西牛(1964-),男,陕西蓝田人,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师、会计师。主要从事高职会计、审计理论和教育研究。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建立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本文首先指出了现阶段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从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知识结构、优化课程体系、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综合分析,全面阐述了建立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

关键词: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1 现阶段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1缺少明确的培养目标

每一所院校都会根据本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对会计专业设定人才的培养目标。重点财经大学注重培养研究性人才和高级管理者,普通院校注重培养一般会计人员,还有些学校甚至没有弄清会计专业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一些学校的培养方案中只注重讲授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忽视了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造成了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一是没有经验,二是无法适应岗位,大大降低了就业率。

2、缺乏严密性的课程体系

只有明确了培养目标,才能依据目标设计课程体系。由于多数学校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导致课程设计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造成了课程之间大量重复和严重脱节现象非常严重。另外,课程知识结构单一,缺少多学科、多专业的有效融合,导致学生综合能力不强。缺乏严密性的课程体系直接影响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严重不足。

3、不健全的实践教学体系

会计专业应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然而很多学校没有健全的实践教学体系,整体教学仍然保持重理论、轻实践的原始状态,实践教学只是作为附属品依附于理论教学,没有形成相互促进的并行教学体系,以至于实践教学内容单一、知识陈旧、教学方式脱离实际、实践层次较低,最终培养出的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较差,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4、没用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现代社会衡量会计专业人才的标准较高,要求会计人员既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也要具有较好的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还要有适应社会和参与竞争的能力。然而高校并没有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创新项目严重匮乏。所有同一专业背景下的学生都接受统一的和标准化的教育,背离了现代高等教育提倡个性化教育、差异化教育的发展要求。

2 如何建立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1树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指受教育者在经过有计划的教育与培养训练活动以后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培养目标是建立培养模式的前提,是构建培养模式的方向和目的。应用型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在教和学的基础上,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实践运用和操作能力。学生既要掌握专业理论,还要增强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要培养专业基本能力与素质,还要初步训练和掌握研究方法,实现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实用性人才目标。

2.2设计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教育教学战略的总体设计,是人才培养活动的规划和计划。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化形式。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应体现会计专业的特色,使会计专业建设与专业教学更具个性。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要在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职业资格与就业、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素质培养、毕业标准、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的配置、师资要求、课程安排等方面进行具体设计,从而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观念、财务核算和财务软件操作能力、职业判断能力、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协调能力、预决策和财务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完善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3调整知识结构,优化课程体系

明确了专业培养目标,设计了人才培养方案,紧接着要调整知识结构,避免重复性教学,增强会计教学的连贯性,优化会计课程知识体系。新的会计准则要求合格的会计人才不仅要精通财务会计知识,还要掌握经济管理、信息技术、法律等专业知识。然而,仍然停留在原始教育理念下的学校教育,很难培养出具有多学科、多专业知识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因此,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社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学校应及时更新教学理念,调整会计专业知识结构,优化课程体系,增设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经济学、管理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授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满足社会进步对会计专业人员的要求。

2.4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重视会计从业人员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实践教学应从理论教学中分离,形成两个并行的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会计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形成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的有力支撑。会计实践教学环节应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实践到理论再指导实践的认知规律。实践教学内容推陈出新,避免内容单一、方法脱离实际。会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可以分成专业基础模块、技能拓展和创新活动模块、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模块,将学生所学会计基础和会计理论知识应用到特定的经济环境,更加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完善学生的业务技能和职业素养。

2.5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要求会计专业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过硬的专业实践和操作能力,丰厚的教育技能。所谓“双师素质”教师,即认为教师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既能担任教师,也能担任专业技术人员;既具备了教师资格,又有了相关行业技能的资格证书或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教师+工程师”。因此,会计专业教师必须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拓展业务能力,增加教学经验,将知识、能力、技术以及工作作风和做事态度等融于一体,圆满地完成专业教学任务,帮助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明确职业发展道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实现专业能力的提升。

3 结束语

会计专业重视实践性的专业特点,只有传授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环境相联系才有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因此,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要。(辽宁传媒集团辽宁日报社;辽宁;沈阳;110000)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在实现过程中形成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确的系统性与规范性。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构成要素,并规定教学内容选择整合的方向,同时也制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各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构建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和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强化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检验高职教育建设成效的一个重要方面。现阶段高职院校要以工学结合为重点,与企业合作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之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传统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

传统高职会计专业一般实行5+1模式,即在学校学习五个学期,第六学期去实习单位顶岗实习半年。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容易操作,但也存在缺陷。

(一)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的提高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从事的工作有直观的认知,知道自己以后要做什么,明白自己有哪些不足,确定努力的方向。而5+1模式直到最后一学期才有企业实践的机会,企业实践教学相对滞后,不符合认知规律,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二)难于管理 会计专业5+1人才培新模式在最后一学期进行顶岗实习,这是学生唯一的企业实践教学环节。最后一学期学生普遍面临找工作的严峻现实,时间和经历上很难保证企业实践学习,学校和实习单位难以管理和约束,从而造成很多学生只实习几个星期或几天,或干脆处于自由状态,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学习,远远没有达到实践教学的预期目的。学生没有会计实践经验将很难找到会计相关工作,所以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很多都找非财会的工作,专业对口就业率低。

(三)企业与学校达不到双赢 实习企业培养学生,都希望学生能在企业实习服务3到4个月,为企业完成一些工作,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但因为校企双方难以对毕业生进行管理,很多实习生学会一些知识后,因为找工作的原因,就单方面结束实习工作,离开实习单位。这导致企业不愿意招实习生或不愿意教实习生,学生得不到实习单位的真诚帮助和指导,严重影响了企业实习实践的效果。

(四)缺少反馈环节 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很多问题需要回到学校请教老师,而5+1人才培养模式实习完即毕业,没有反馈环节,学生没有解决疑难问题的机会。更为重要的是,学校老师得不到反馈信息,不了解学生问题的所在,难以改进教学质量。

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难点

会计专业5+1培养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式下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创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引进中期企业实践教学环节,工学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创新会计人才培新模式的实施仍存在难点。

(一)会计专业学生人数多 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人数普遍较多,一届有两三百人,甚至更多,人数多客观上造成工学结合实施困难,难以找到那么多企业满足全部学生进行中期实践学习,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单个企业难以接收大规模的实习学生 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寻找愿意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双方合作的基础就是实现“双赢”。由于受专业性质的限制,对大规模的会计专业的学生实施工学结合是不现实的。首先,各单位会计从业人员不多,多的有10~20人,少的只有1~2人,不可能接受太多实习学生;其次,会计工作涉及到商业机密,很多单位根本就不想接受实习生,更不可能大规模的安排了;第三,会计工作岗位技术性要求高,学生真正要在工作岗位上独当一面,需要较长的适应期,这也是会计部门不愿意接受实习学生的原因;第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接受实习学生缺乏主动性,有时尽管学校主动出击,但企业在配合方面也总打折扣,不能进行有效合作,只停留在“表面”上。一般情况下,一个中小企业仅能接受1~2个会计专业学生实习。如果每个学校平均有300个会计专业的学生,就意味着至少要与150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此,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行业、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的配合。

三、“双轨制中期实习,定向培养”模式及其实施难点

广东农工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会计信息化专业作为广东省高职教育示范性专业,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提出会计专业的“双轨制中期实习,定向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双轨制中期实习,定向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总体实施情况如图1所示:

(一)“双轨制中期实习,定向培养”模式的实施现状 具体安排:(1)三学期的校内学习:第一、二学期侧重专业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培养,第三学期侧重专业优秀能力及职业素质培养。(2)根据会计师事务所和税务师事务所上半年业务多,需要大量实习生的特点,选择第四学期安排专业学生去事务所中期实习。因学生数量较多,为保证实习效果,第四期把学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学生第1~9周先期实习,第10~18周回校学习。另一半学生第1~9周在校学习,第10~18周去事务所中期实习。(3)签订就业意向书:在第四学期末,引入用人单位到校对学生进行就业选拔,根据双向选择原则。由用人单位与被选中的学生签订就业意向书。指导和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自行与用人单位接触,签订就业意向书。(4)企业模块学习:根据就业意向书,按重点就业单位实际岗位的能力要求,划分教学班级,开设农垦班、银行班、会计师事务所班和中小企业班等。不同班级和合作企业一起设计课程(如农业企业会计、农场预算会计、企业纳税实务、审计实务、点钞、社交礼仪等)和教学内容,进行企业模块课程学习。这样第五学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就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事先按照培养目标设计好的课程(约占60%),另一部分是结合就业意向书的具体就业单位实际要求的课程(占40%)。没有签订就业意向书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或将来就业志愿,选修相关专业教学班的课程。这样,学生在第五学期的学习活动是60%按原教学班上课,40%按就业岗位的实际要求开课。岗前培训班课程主要聘请用人单位的业务骨干到学院授课,根据需要也可集中时间将学生送到用人单位进行现场教学,直接解决实际要求的知识,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要求的零距离对接,为学生走向实际工作岗位创造更有利的条件。(5)顶岗实习:第六学期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经过企业模块课程学习,学生可直接走向实际工作岗位,进行顶岗实习。通过以上措施,使学生熟练掌握实际工作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从容接受用人单位的选择,实际工作直接上手,实现零距离上岗的目标。

(二)“双轨制中期实习,定向培养”模式实施难点 一是地域性的问题。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要求学院能够联系一定数量的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主要是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较多,而一些中小城市很少。这就客观上造成该模式只适合于地处大城市的高职院校。而现在大城市的高职院校普遍选择城市偏远地区办分校区,一、二年级的学生普遍都在分校区就读。二是教学课程安排的问题。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根据企业的需要来安排企业实践学习,不可避免地会打破传统的教学安排,甚至可能会改变原来的学期安排,寒暑假可能会进行调整。而有时企业的需要存在不固定性,这就更加大了教学安排的困难,科学的教学安排是保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三是教师知识和能力要求问题。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要求教师要联系实习单位,组织管理实习,收集整理实习反馈问题,课堂教学答疑解惑,而且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调整教学内容,这就对教师有更高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客观上加大了教师工作量。四是管理上的问题。因为会计学生人数多,并且单个企业接受实践的学生人数较少,所以学校要把学生派到近百家企业中去,这就带来管理上的难题,如何更好地进行实习管理,保障实习学生的安全成为难题。

四、“双轨制中期实习,定向培养”模式实施方案

如果高职院校因实习单位少,难以满足学生中期实习的需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

(一)加强专兼职教师教学团队建设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通过引进企业财会人才,专任教师参加挂职锻炼、各类进修培训及科研项目的开发,充实和提高师资队伍的层次和水平。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实行专兼职相结合的结构形式。兼职教师可建学院教师资源库,实行动态管理的模式,教学需要时可随时从教师资源库中选择,满足教学需要。专职教师要提倡“双师“型,满足不同专业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实行专兼职相结合的模式,既可补充高职院校专业课师资不足的问题,又能促进学校“双师型”教师快速成长。通过该模式的实践,解决学院师资不足,为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二)加强校内实习实训 (1)课内实训。课内实训主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每门专业课程都围绕具体实训项目来展开,课程学习的过程也是实训项目开展的过程,课程最终完成整个项目的实训任务。(2)课程实训。在专业课程后面安排两周的实训教学周,对该课程的实践技能进行综合提升练习,对理论教学进一步深化。课程实训要求相关课程设计综合实训项目,涵盖课程主要的知识点。(3)综合实训。在第五学期开设《企业经营沙盘实训》课程,由学生组成虚拟企业,分别担任企业的总经理、财务经理、营销经理、生产经理和采购经理等角色,共同完成企业经营活动,从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开设《职能技能训练》、《会计模拟训练》和《会计电算化模拟训练》课程,实施项目选取一套真实的企业会计核算资料,采用真实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根据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对学生进行实操训练。(4)顶岗实习。 第六学期开展半年顶岗实习,主要选取会计师事务所、商业银行和其他中小企业做为顶岗实习单位,最终达到零距离就业的目标。

(三)建立校内仿真实训室 由于会计专业学生到实际业务部门实训和实习存在诸多限制,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校内实训基地要满足专项技能训练和专业综合实训的需要,以仿真实训为主,努力营造仿真环境,模拟真实的业务流程,开发基于企业业务过程的训练项目,建立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同时,提倡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在校内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而把实践教学提高到新的层次,使工学结合落到实处。

(四)创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学院自身的条件,创办财务咨询公司或会计师事务所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创一种新型全真实践教学模式。财税咨询公司对外是开展记账、财税咨询、审计等业务,对内是训练学生会计职业经验的实训基地。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财税咨询公司实践,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企业实际会计工作,亲自动手操作,训练学生的实战经验。

(五)引进企业入校 学院所筑之“巢”,是学院为企业创造的发展条件。主要包括:一是以优惠条件提供土地和房屋使用权,吸引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和在校内直接进行经营;二是与企业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学校为企业进行订单式培养;三是教师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实践,与企业相关人员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学院所引之“凤”,是引进的资金、设备、人才、管理、市场等要素及其配置,接受师生进行生产性实训,解决实践教学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因专业不同而差别很大,即使相同的专业,也因地域、学校特色和学生规模人数不同,会有比较大的区别。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