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20 11:03: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财务专业教学质量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在当前高校教学工作中,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考核和评价对学生财务管理素质的提升和技能的掌握起着直接作用,同时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品质建设以及专业的长远发展也有重要作用。因此,对于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育质量进行有效、客观的考评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主要以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现状为切入点,进而引出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的设计原则,最后提出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体系的构建路径,从而为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提供重要的保障。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 质量考核 评价
财务管理专业由于其就业前景好、需求量大成为了热门专业,但是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导致了财务人员出现供大于需求的情况。如此看来,以应用型为导向,探索建立一套适应当今社会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已成为现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的现状
日前,“应用型本科教育”成为了高校的热门词汇,“国内几百所本科院校将转向应用型”的消息频繁出现。这一被人们人称作高等教育革命性的改革,被寄予了众多的期待。一份数据显示,2014年四川毕业生达36.89万,专科生就业率超过本科生九个百分点。2013年地方本科院校初次就业率仅为75.4%,低于重点本科的75.5%和高职高专的78.1%。目前,人们对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本质认识还比较模糊,所以,其质量考核及评价机制的建设也成为了薄弱的环节。
(1)实践教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不完整。目前重视理论教学质量评价,忽视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教学评价的内容以理论课及教师教学评价为主。大多数的指标涉及的是理论教学、评价制度和教学质量评价的方法研究等,较少部分涉及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即使涉及,也是对学生技能的评价,很少涉及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指标,比如查阅文献的能力,自行创作的能力。缺乏实践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方面的评价,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及学生的动手能力的教学质量没有评价的指标体系。
(2)评价主体单一。大部分的实践教学评价以校内教师评价为主,主讲教师根据学生实践情况给予其成绩,缺乏其他利益相关方的评价,比如实习生主管部门、企业对学校实践教学实效性的评价,没有形成利益各方多元参与互动的评价体系。
(3)考核评价方法形式化。目前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的考核往往采用的还是传统单一的形式,不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的设计原则
(1)配比性原则。即学生专业技能应该与职业综合素质相结合发展。在设计实践教学考核的过程中不仅仅要考核学生专业技能的操作,学生对工作的态度、处理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都应该考虑进去。
(2)可行性原则。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要考虑到可操作性,即考核指标的选取、考核方法的确定不能太过于理论化,要结合实际去设计。
(3)持续规范原则。评价体系的设计要标准化、规范化,以发展的眼光制定评价体系。
三、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体系的构建
目前,很多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都不是很完善,与之相匹配的考核评价体系也因为缺乏相应的科学性而流于形式。财务管理质量评价体系应该包含合理的评价目的、科学的评价指标、多元的评价主体等。
(一)合理的评价目的
财务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实践教学的评价目标应该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价值性、应用性等特征。确立合理的教学评价目标,要结合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培养学生知行统一,实现由重视理论考核向实践考核转变,从而达到质变的过程。
而财务管理的实践教学评价目标应该包括该专业的总体培养目标和其具体的课程目标,即各种实践课程及实践项目目标,这些分项目的目标应该与总体目标相一致,在总目标的引导下,将各个分目标层层分解,这样使得实践教学的相关老师可以进行有目的的教学,学生也明白该实践课程的目标,以便于进行科学的评价。
(二)多元的评价主体
实践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学生与教学相关的管理部门及校外企业专家的共同参与。为了保障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在开展教学评价时,也应分别对以上四类主体予以考核。首先是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作为一名引路人、教学的组织者,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就是指导老师了,其对实践过程有着最直接、最全面的认识。其次是学生自身。学生作为实践教学的主体,对实践的评价有着直接的发言权,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相评价等方式。教学管理部门以及校外企业专家作为整个宏观指导的职能部门,对实践教学的效果也有发言权,需要他们对实践教学的整体效益予以评价。
(三)科学的评价指标
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包括了课程实验、各种的实训、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那么,如何评价教学质量就成为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设计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实践教学成功的关键。
结合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特性以及地方性院校学生的特点,该指标体系有以下三个维度: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的过程、实践教学的效果(详见表格)。
1.实践教学条件
实践教学的条件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实践教学的前提保障。该维度的指标主要考核是否有固定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该类型基地是否有合法合理的协议保障;实验室的教学条件是否优越,是否配有有专人负责实验室,实验员的配置是否合理、数量是否达标,设备的更新保养程度等。
2.实践教学过程
实践教学过程是教学中的主要环节,主要考核教学的过程中是否达到了实践教学的目的,其考核的二级指标如下。
(1)实践教学教材的选用。毫无疑问,一本高质量的教材是实践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该专业是否有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自编实践教学教材。
(2)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包括实践教学的大纲、学时等是否符合学生的整体素质。
(3)实践教学的内容。实践教学的内容是否丰富,教学案例是否典型,教学内容是否趋于应用型等。
(4)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方法是否具有多样化,典型化。
3.实践教学效果
该维度的指标体系主要考察实践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通过该指标的建立,可以促进师生重视实践的教学环节,积极参加各种的实验实训活动,这样可以做到既学好了理论,又提高了实践动手的能力,该指标有学生的评价,指导老师的评价,学校督导的评价及校外企业专家的评价四项内容。
四、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实施
对于教育评价过程的划分,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学家斯塔弗尔比姆提出的CIPP评价模式,该模式从四个方面进行教育评价,分为背景评价、投入评价、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而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的梅森教授将教育评价分为决定、设计、形成三个阶段。依据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特点,在这里将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实施分为四个部分,即准备、信息的收集与处理、结论的形成、反馈。
(一)准备
该阶段是进行评价的初始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进行的活动为:①按照财务管理专业的总目标及各实训的分目标进行宣传动员使得各方评价主体明白评价的意义及目的,以保障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②将各个评价资料准备齐全。这些资料包括评价的相关文件、调查表、调查问卷、实训的相关材料、评价方案的制定等。
(二)信息的收集
主要是收集各种书面的信息及现场实验操作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书面信息的收集即收集学生、指导老师在实践教学中的各种纸质材料,比如某次实验的成绩、实训的书面资料等;而现场信息收集就是到实训基地考察、与指导老师及学生座谈、听课等形式。
(三)结论的形成
该阶段就是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最后得出一个最终的结论,主要是进行形成综合评价,在收集的各种信息的基础上,应用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最终的评价指标分析,并最终得出结论。
(四)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的反馈
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结果的反馈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该专业实践教学的水平。该反馈应定时地将评价结果公布于众,这样便于各个受益主体分析其实践教学的效果,总结经验教训,也有利于管理部门进行宏观指导及政策的制定。
五、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在向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的过程中,各大高校在实践教学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其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就越来越重要。只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才会不断地促进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中国人才的培养才会进入一个高效化教育的时代。
(作者单位:吕梁学院)
摘 要:财务专业是中职学校的一个重要的实用型专业,它开设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实用型财务类人才。本文主要分析了长期以来我国中职学校财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着重提出了提升中职学校财务专业教学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中职学校;财务专业;教学质量;方法
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中职学校财务专业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比较落后,给财务专业教学的发展创新带来很多问题。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是中职学校财务专业教学的重中之重,为此我们要加强教学方法的发展和创新,不断努力提升中职学校财务专业教学质量,培养成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实用型财务类人才。
1 中职学校财务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财务专业是一个涉及知识面很广的综合性专业,它既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又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1]。然而长期以来中职学校财务专业教学因为众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种种弊端,值得引起人们的深思。
(1)偏重教学理论忽视实践能力
中职学校财务专业开设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对财务管理和分析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实用性人才,但是传统的财务专业教学主要以理论的教学为主,很少组织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和锻炼,因此大部分中职学校财务专业的学生对基本财务软件的掌握不到位,老师往往单一地讲述抽象的理论,使很多学生产生厌倦情绪,长此以往,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直接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2)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就业市场上对实践能力强的财务类人才有很大的需求。然而大部分中职学校财务专业教学采用传统的教材,以单纯的理论教学为主,课堂的内容比较陈旧,很少和现代的企业财务管理进行联系,因此中职学校财务专业的大批学生只懂基本的理论和一些陈旧的案例,对于市场对财务类专业学生的真正需求置若罔闻,因此这样的学生毕业以后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因此我国很多的中职学校财务专业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的现象。
2 提升中职学校财务专业教学质量的方法探讨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只有勇于创新,努力改变目前中职学校财务专业教学的种种弊端,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财务类人才。
(1)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为了进一步加强财务专业基础理论的教学,需要教师在财务专业教学的教学课堂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将单纯的理论输出改变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式的学习,以培养既具有扎实的财务基础理论又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为目标[2]。中职学校财务专业的学生是要直接去企业的去从事财务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的,因此在教学阶段,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提高财务基本知识水平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要注意做好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因为思想的交流碰撞往往能激发出学生的潜能,并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在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的想象了和创造力,对于学生提出的新鲜见解不要盲目否定,并帮助学生去实现他们新鲜的想法,这样就能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真正学好财务理论知识,不断加强财务专业基础理论的教学质量。
(2)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的学习,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学习的效果往往很好。所以,在中职学校财务专业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在课堂的开始阶段,教师可以以讲故事或介绍新闻热点的方式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到课程中。其次,在具体的教学阶段,教师要注意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不能以单一的讲述为主,比如以情景再现或者课堂辩论的方式,鼓励学生去记忆课堂讲述的具体知识,这样学生很容易在热烈的气氛中加深对知识的记忆。最后,在课堂的结尾阶段,教师不能认为讲课结束就可以万事大吉,这个时期是促进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黄金时期,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本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然后要注意设置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有关的问题,来激发学生课下的思考和回忆。总之,要采取一些形式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这样他们才能真正把财务基础知识学好。
(3)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中职学校财务专业的学生是要直接去企业的去从事财务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的,因此在中职学校财务专业实际教学中加强校企合作,可以让学生提前适应企业的环境,对学校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财务类人才有重大的意义。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了学校的理论研发优势和企业的实践资源优势的完美互补,有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全面提高[3]。而且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践活动,可以很好地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并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有利于提前完成学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变。通过这样的校企联合的方式,可以使中职学校财务专业的学生在加强理论学的同事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促进他们快速成长为实用型财务类人才。
4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的中职学校财务专业教学存在着偏重教学理论忽视实践能力和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重大弊端,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财务专业基础理论的教学,着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中职学校财务专业教学质量。
摘要: 《财务管理》是一门具有基础应用性、学科融合性和开放创新性等特点的课程。针对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课程当前的教学现状,从教学管理、教师、学生等三个方面分析当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主要从“教”和“学”两方面提升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质量的措施。
1 财务管理课程的特点
1.1 基础应用性 《财务管理》是以企业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应用性管理课程,也是工商管理类必修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内容包括企业的投资管理、融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收益分配管理及对这些管理活动引起的经济利益关系的处理。为实现公司的理财目标,需要对每项财务活动建立决策模型计算评价指标或模拟现实,提高决策的科学水平,具有很强操作性。[1]
1.2 学科融合性 财务管理课程涉及了政治经济学、高等数学、统计学、西方经济学、证券投资、会计学、税法等相关学科知识,是一门学科交叉型的操作性管理课程。对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操作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
1.3 开放创新性 财务管理课程又是个动态的开放系统。在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又不断吸收了新的理论和方法,增加了知识资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引入了新的财务指标评价体系,发展到了一个以计算机和数量分析为辅助手段的更加科学的新阶段。
2 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课程的现状
2.1 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 基于财务管理课程交叉性、操作性和开放性的特点,非财会专业的学生由于缺乏财会课程的系统学习和专业思维的熏陶,学习财务管理课程的效果往往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课程期末考核成绩不理想;
②知识运用不熟练。
2.2 课程内容多,学时少 财务管理课程知识体系庞大,内容覆盖面广,涉及到企业四大财务管理活动和七大财务关系处理,涵括了企业财务管理的政策、方法、评价指标体系等各个方面,需要足够的课时来保证课堂讲解和课后巩固。但是,实际情况是,针对非财会专业的学生《财务管理》的课时往往比财会专业的学生少很多。[2]这样就必然导致一方面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赶进度或是人为给课程内容“缩水”;另一方面,学生对《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的掌握也不全面、不通透。
2.3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 财务管理课程虽然是经济管理类非财会专业都必须开设的课程,但是,由于课程本身严谨、理性的学科特点,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课程学习过程中缺乏积极性。要么在课堂上不听讲,要么就是干脆不来上课,逃课现象较为常见。这样恶性循环式的学习气氛一方面严重打击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另一方面,教师积极性受挫又进一步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课程现状的成因分析
3.1 课程安排不合理 《财务管理》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应用型课程,内容与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有密切关联。这就要求培养方案的拟定要全面考虑各学科间的前延后续关系,科学合理地安排各个专业各个学期的课程。但从实际来看,许多高校的非财会专业在财务管理课程安排上比较随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缺乏前后连贯性。比如《财务管理》一般应紧接着安排在《会计学》之后,但是,很多学校往往在《会计学》学完之后的第二个学期才安排《财务管理》,这样人为地拉大了课程之间的时间差,不利于知识的连贯和巩固,加大了教学和学习的难度。二是,课程学时安排不充足。为了保证非财会学生本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其《财务管理》课程的课时受到了限制,往往不足以将课程内容讲授完整。
3.2 学生基础薄弱 公司财务管理实际上是会计体系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个分支,要求财务管理知识的学习必须以扎实的会计学知识为前提,比如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多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但是,非财会专业的同学,由于受到自身专业理念和专业学时的影响,往往只是粗糙地接受了一些会计学的基本原理,财会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导致学生丧失学生目标,缺乏学习信心和激情,最后甚至放弃了这门课程的学习。
3.3 教师素质不高 财务管理课程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业务素质,这样才能将各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了自身知识的巩固与更新,同时,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多数仍然是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仅仅局限于从理论到理论、从教材到教材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课堂上,教师缺乏引导学生及控制课堂气氛的能力和魄力,放纵了学生的厌学情绪,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3.4 缺乏实践环节 一方面,由于财务管理课程总学时不够,实训课程无法开展,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实践,体会不到课程应用性、操作性的特点。另一方面,缺乏能够胜任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目前许多教授《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师大多是大学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没有在企业从事会计、财务管理等工作的实践经验,自身对于课程知识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不能给学生适当、合理的引导,降低了教学质量。[3]
4 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教学质量提升措施
4.1 科学地设置课程体系 教学主管部门要建立定期与教师及学生交流座谈的机制,了解教师及学生对于课程安排的意见和看法,根据各个不同专业的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梯次及课程的学时学分,依据专业需要适当安排后续课程,以巩固财务管理知识。如《酒店财务管理》、《物流企业财务管理》等。同时,高校的培养方案更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遵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适当加大实践教学的环节,让学生将所学的财务管理知识与真实的经济生活挂钩,做到培养方案的拟定和课程的设置更具科学性、逻辑性、系统性和实践性。
4.2 推进教育教学方法改革 《财务管理》的学习不能仅停留在对理论知识的吸收,更应注重对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一方面,教师,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转变观念,一改过去“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加大案例的比重。可采用“先案例后理论”的顺序,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映像。
另一方面,有条件的学校,应定期邀请实践经验丰富或知名企业的财务经理、财务总监开展专题讲座,介绍财务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帮助学生从感性上深化对财务管理的认识和理解。
4.3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授课教师要从三方面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第一,不断强化和更新专业知识。这就要求讲授《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师要在巩固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吸收新的知识,为课堂讲授做好充分的理论准备。
第二,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为了适应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需要,教师要尽可能地参加财务管理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业务操作的水平,为案例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三,提升教学技巧。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和学习困难,打破师生之间的禁锢,活跃课堂气氛,改善课堂效果。
4.4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财务管理》课程涉及很多公式、法规、计算,学习过程较为枯燥,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心理暗示”,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主导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帮助学生主动、愉快、灵活地学习。[4]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适当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列举学生熟悉的案例,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4.5 改革教学效果评价标准 只会死记硬背条条框框的大学生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理论基础牢固,实践能力强,知识面广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5]在这样的形势下,财务管理课程的考核也不能只停留在闭卷考试的卷面成绩上,应更加重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针对非财会专业的学生,应将考核总成绩分成笔试成绩与实践成绩两部分,各占50%的比重。笔试重在考核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成绩重在考核财务管理理论在各专业领域应用的熟练程度。如,旅行社管理专业,可以考核财务管理知识在旅行社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5 结束语
教学相长,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及学生的共同努力。为了提升教学质量,我们要充分认识财务管理课程的特点,认识到非财会专业学生学习《财务管理》的必要性和特殊性,以科学的课程设置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运用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财务管理》的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