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20 02:48: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问题及对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作者:殷立平 张文静 王玉玲 张宪瑞 马磊
摘要就农村科技推广培训工作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深化科技推广培训在基层的投入力度,为解决“三农”问题奠定基础。
关键词农村科技推广培训;存在问题;对策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在两者之间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1]。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有6 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近2/3没有应用到生产领域,不能转化为生产力,这与基层农技培训推广力量薄弱有关。如何抓好基层培训,普及农业科学知识与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当前“三农”工作中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2]。
1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技培训工作重点在乡镇、关键在农村。由于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农技培训覆盖面不广和工作难开展的现象依然存在[2],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1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服务难以到位
由于农业 “弱质产业”和农民 “弱势群体”的地位,农业科技培训服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再加上经费得不到保障,农村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弱化、边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原有的四级农技推广培训网“线断、网破、人散”,造成大多数乡镇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使农业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在乡镇一级失去了同农村、农民之间的桥梁搭接,农业科技新成果的推广到了乡镇便出现断层,难以推广到农民家中。同时,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农技推广的主力军缺乏有效技术培训指导,难以发挥整体效益。
1.2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由于从事基层农业技术培训服务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人员流失严重,导致现有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知识缺乏、总体素质偏低;再者,受编制的限制,许多基层农技培训机构无法吸收农业院校的毕业生,队伍得不到及时补充和更新,人才出现“断层”,无法适应农业科技培训的要求。
1.3农业科技供给不足且供需脱节
一方面,农业科技与生产结合不紧,研究课题不适应实际需要,农户生产过程中迫切需要的适宜性农业技术供给短缺,科技储备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供给严重滞后于农业发展的时代需要,难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
1.4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应用科技难以普及
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同农业经济的发展极不适应。据统计,我国现有60%以上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由于文化素质偏低,消化吸收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比较差,使得他们对农技推广培训活动不感兴趣,农业科技难以普及。
1.5经费投入不足,难以适应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实际
经费投入是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的前提,但基层农技推广培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乡镇农技推广培训机构,绝大多数编制内财政经费不能落实到位,有限的经费被截留或挪用的情况普遍存在,农技推广经费大部分被用于行政事业费用支出,支出结构不合理且使用效率低,从而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2对策
2.1建立完善的基层乡镇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
基层农技培训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技农兴的关键环节。为此,应根据各地实际,建立高效、精干、多元化的农技推广培训组织,如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订单推广服务模式,以农资生产厂家为主体的农资推广服务模式,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示范服务模式,以各种协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推广服务模式等,从而鼓励和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服务[4]。
2.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
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是农技推广的根本。一要加强队伍建设,支持现有农技人员带薪学习培训,通过脱产、函授等多种培训形式,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水平,以适应农业科技不断发展的需求。二要鼓励农村大学生回到农村就业和创业,充实基层农技培训推广队伍。三要建立农技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严把进人关,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四要实行绩效挂钩的考核制度,建立以服务对象为主体、以一线推广业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做到责、权、利相统一,提高农技推广培训质量。五要推行全员聘用制度,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市场化人事管理制度,促使农技人员扎实工作。
2.3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解决供需脱节问题
提供农民和市场真正需要的技术是科技兴农的基础和
前提。为此,必须面向农民和市场,按照“科学布局、优化资源、完善机制、提升能力”的思想,构建“层次清晰、分工明确、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一要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二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实行课题招、投标制度,提高农业科研产出效率。三要鼓励农业科技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强部门之间、地方之间和农民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围绕农业生产中的关键、实用技术问题,发挥各自优势,集中攻克农业技术难题,满足农业科技服务的需要。
2.4强化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应当坚持以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为导向,促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在当地的普及与推广。一要建立支持农民培训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规范农民培训工作,并把宣传发动与经济补偿措施结合起来,吸引农民积极参加农业科技培训。二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培训,如通过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远程教育、现场讲授示范、举办技术讲座、专业培训、函授和农民夜校等,把科学技术送到干家万户,传授到田间地头,培养一支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三要积极引导农村逐步实行农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在此基础上对农民进行针对性的专业技术培训,条件成熟时对农民实施“绿色资格证书”制度,推动农村急需的农业技术骨干和带头人的培养。
2.5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筹资渠道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农业科技推广培训投融资体系。一要强化国家拨款的主渠道,增加农业科技推广投资总量,改善投资结构。二要完善间接融资体制,设立科技推广培训基金。鼓励民间、私人投资到科技推广事业,使之逐渐成为继政府拨款之后的重要资金来源。三要鼓励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部门兴办经济实体,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四要鼓励金融部门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积极支持农业技术培训项目。
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任重道远。我省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地区,农业人口占很大的比重,人均耕地少,而且短期内人增地减的矛盾不可逆转。农业要发展,只有从内涵上挖掘路子,把发展的轨道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农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担负着面向农村、面向农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的重任,是农技推广的主力军。但从现状分析,他们的知识能力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既使具备较高学历和技术职称的农技人员中,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由于缺乏培训和知识更新,知识面狭窄、陈旧,对现代农业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知之甚少。这个问题在与广大农民直接面对面的村一级更为严重,村级农技服务组织中,。除了知识能力不适应外,专业结构也很不合理,在县一级农技推广人员中,从事粮油、农经、畜牧、农机等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占多数。与此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农民这一特殊而庞大的群体人均文化程度和整体素质较低。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提高广大农技推广人员和千千万万农民群众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是我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所肩负的一项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历史使命,任重道远。
同时,农业技术推广又是一项综合性、开拓性很强的工作,种子公司应放手推广经营性开发成果,发挥龙头企业、组织的技术推广功能。种子管理站应在推广服务体系上有大的举措,而当务之急是加强科技培训,培训大批农民技术员,特别是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的培训,只有这样才会有活力的基层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的产生,才会有公司新产品新技术最先推广的科技示范户的产生,也才能更快地把企业物化的技术辐射到千家万户,这是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的基础。因此,只有具备强大市场敏锐性及实用先进的产品和技术的种子公司的参与,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才是一个完善的体系。那么,种子新品种,科技成果推广的通道应当是:
建立专业组织机构由种子管理站技术人员、种子经营户及科研部门联合成立推广服务中心,推广服务中心人员应培训成多面手,既懂育种又了解栽培技术还有一定的营销攻关能力。然后在每一个乡镇挑选当地有关部门(如乡农技站或种子经营户)的2人—3人聘为推广技术辅导员,明确其责权利。再在每个示范推广点培养2名—5名农民技术员,具体指导。
成立种子管理站自己的农技培训机构,依托种子公司及科研部门的技术、品种、人才,特别是市场敏感性的优势,招收农业职业中学毕业或相当文化程度的农村青年,每年集中培训1个—2个星期,也可与相关部门结合起来对基层推广人员进行培训提高。通过他们把种子站的或种子公司引进的新品种新技术推向农村。可以预见,培训的大批农民技术员将会成为种子站的科技示范户,同时他们散布各地形成的网络,也是种子站或者种子公司科研新产品新技术新成果检验中信息反馈的有效途径。
建立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基地,充分发挥基地的龙头带动和科技示范窗口的作用,力争做到“办好一个基地,振兴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群众”。大胆参与探索“公司+农户”的农业产业模式,逐步实现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格局。要切实做到重心下移,不拘形式,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积极参与实施农业品种、技术、知识更新工程”等项目,走农科教结合之路,向农民传授农业产业化、市场营销、农产品加工等新知识和农业实用新技术,开展应用型科研和科技推广,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地方经济提供更为直接有效的服务,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有了大批的具备市场意识的农民技术员,就可建立由一批新品种新技术示范点组成的集技术培训、试验示范、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推广示范网络。根据不同示范点的生态条件和当地实际基础,研究完善不同的试验示范推广模式。不同的示范点、不同的模式可以探索不同的推广开发体系,或以公司为主或以当地种子部门为主。在政府支持下,与各级推广部门结合,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培训、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栽培模式(同一个点)统一服务。在条件成熟的不同生态区建立种子站自己的农业科技示范园,解决政府建立的农业科技示范园“等米下锅”的问题。
总而言之,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是时代的要求,是创新的要求,是发展的要求。也是解放和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人既是发展的目的,又是发展的动力。人力资本投资是科技进步的根本基础,人是经济发展的终极原因。经济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为此,我们要加快实施科教兴农,把科技进步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优先地位,把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发展农业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真正确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确立科技以人为本的观念。要以战略的眼光紧紧抓住人才培养这个“牛鼻子”,把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切实抓紧抓好,把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工作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摘要:农业科技推广是农业高校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桥梁和纽带,是加速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研究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科技培训等科技推广活动对农村干部培训教育的促进作用,对提高村干部素质、带动村民共同富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村干部培训教育;促进作用
农村基层干部是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优秀力量、骨干队伍,为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团结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只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新形式的新要求已不能完全适应。徐文荣(2008),陈瑞林(2009),魏晓理、李映福(2011)认为,基层农村干部应该提高科技意识和整体素质,满足农村对农业推广的需求。黄革新(2004)强调,要切实抓好农村干部培训,着重强化科技意识、强化带头意识。加强农村干部培训,成为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建设高素质农村干部队伍的重要途径。
农业高等院校为村干部培训提供了理论平台和实践示范基地。黄红焰(2011)认为,农业院校要建立高校服务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平台,把高校开发的农业科技成果传授给农民、贡献于农业。黄红焰(2011)提出,农业院校要建立高校服务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平台,把高校开发的农业科技成果传授给农民、贡献于农业。黄国清、宋心果、邱波(2010)指出,农业大学在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社会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通过教育培植示范户来影响周围村民,带动周围农民共同致富。
近10年来,作为全国农业科技统筹改革的试点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发挥产学研精密结合的办学特点和杨凌示范区独特的区位优势,紧紧围绕三农问题展开各项重大战略部署。学校把农村干部培训教育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使命和服务社会的切入点,积极探索将学科优势和专业技术转换为培训教育优势,王艳杰、孙养学(2011)认为,要分析农业科技培训的特征,针对不同的培训客体要有不同的侧重点,莫云山、周祖流(2011)认为,干部培训应该创新模式,政治理论学习、实用技术、实践操作的培训时间各占1/3,要着重培训实用技术,加强创业指导。该校坚持农村干部培训和技术培训相结合,把培训质量作为第一生产线。
农业科技推广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对促进干部培训工作、保证干部培训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张世和(2011)认为,加快西部山区科技创新与推广,一方面鼓励农村干部、科技人员到农业院校深造,另一方面将带回的新成果为农民群众做出样子,让农民群众跟着学、跟着做。结合学校实施的以大学为依托的现代农业推广模式建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将村干部培训工作于农村试验示范基地建设、高新科技展示、科技培训、科技扶贫等科技推广活动有机结合,在促进农村发展、服务社会的同时也获得了自身良性的发展,有效的促进了农村干部培训工作和科研改革。农业科技推广是农业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的继续,是联系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以及农村社会服务的重要纽带,是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农民经济效益的桥梁,对促进农村干部培训、开拓干部视野、拓宽农村干部带头致富思路有着重要的意义,充分实现了农业高等院校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使命。
一、农业科技推广活动促进培训干部增强科技意识、加强科技知识学习,努力成为领先科技、率先致富的带头人
科技兴村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干部提出的新要求。农村干部要增强科技意识,提高科技知识的学习,努力实现从传统的“管理型”到新形势下“服务型”的角色转变,实现从传统的“行政领导”到新形势下“示范指导”的职能转变,真正成为领先科技、率先致富的领头人,成为指导农民奔小康的行家里手。
良种优法、科学养殖技术、植物高效栽培、无公害产业的生产贮藏加工技术等农业科技成为农村实施“科技兴村”的急需技术,而农业科技推广与干部培训的结合对此起到积极作用。科技推广人员将科研教育的新成果、新知识、新信息经过整理筛选,挑选出经过生产检验、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通过干部培训工作带入农村,增加农村干部的科技意识,开拓农村干部经济视野,为推动农村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农业科技推广活动展示新成果、新技术,增强农村干部学科技、用科技的信心
农村科技示范基地、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杨凌农业科技推广网站、农林科技咨询服务热线等科技推广体系,不仅加速推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直观展示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同时也对学校的科研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根据西北地区不同的农业环境和产业特点,先后成立了40多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5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开展了杨凌百名专家咨询、农业科技培训等科技推广工作,初步形成了立足陕西、面向西北、服务全国的科技示范网络,共建立示范样板150多个,示范样板内推广展示科技成果350多项,促进了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也为新科技的示范推广和展示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组织培训干部参观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与专家交流,参与农业科技培训,增强带头学科学用科学的信心,争当科技示范户,通过培训将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带回农村,进一步帮助群众学习科技用科技,帮助农民通过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来掌握商品生产、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广大农民增产增收。
对农村干部在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新的需求,由科技推广人员收集汇总整理后反馈给科研部门,作为新课题进行研究,为科研方向的调整提供了依据,进一步促进学校产学研的经济结合。
三、提高农业科技推广的社会影响,扩大农业院校干部培训工作的覆盖范围
科技研究、人才培养和农村社会服务是农业高等院校的三大功能,而农业科技推广是农业高等院校农村社会服务功能的具体体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技推广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该校农业科技推广活动创造经济效益200多亿元,受益的群众经常自发地宣传学校的科研成果,参与过培训的农村 干部也会自发地宣传学校的信念,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声誉,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县乡党政干部、村干部、农村基层科技骨干到该校培训,累计培训人数达10万多名,成为面向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和区域发展、农业现代化与产业化等领域的农村干部教育培训中心。该校在西北地区建立了40多个农村科技示范基地,构建其校内、区内、校外“三位一体”的培训基地20多个,与省内外60多个市县政府、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起以科学技术教育专家、政府官员、企业家“三结合”多元化的培训师资队伍,共有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师资库教师400多名。
科技推广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使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认识学校、了解学校,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扩大学校的影响力,为扩大农村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覆盖范围提供了保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农村干部的领导优秀作用。建设高素质的基层农村干部队伍,提高村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是关键。将农业科技推广、高校科研、农业生产、教学培训融为一体,一方面能够拓宽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领域,创新农村干部培训机制和推广体系,拓展村干部视野,增强农村干部带头致富的信心,有效地将最新的、最适用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化为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现实农业生产中得新情况新问题也能够反过来促进和丰富农业高等院校的科研活动,从而使学校的教学科研与农业、农村、农民相互促进,使先进农业科技与实际生产有机结合,达到推动农业生产发展、改善农民生活的目的,从而实现农业高等院校直接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