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2-07-23 03:24: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研究:新课改背景下如何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摘 要: 新课标背景下,要上好语文课,好的教学设计是前提,也是关键。作者主要根据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总体状况,针对语文课堂设计,结合自身经验,探讨好的语文课堂教学该如何设计,倡导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时,应多一些真实性、平实性和个性化,避免落入作秀、模仿、浮夸的窠臼。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课堂教学设计 真实性 平实性 个性化

教师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具体教学的结果,而在于实现教学的过程。因此每一位教师都需要把握好整个教学过程,包括教学设计、课堂驾驭及实现手段等方面,而课堂教学设计则是重中之重。那么,怎样的教学设计才能真正有助于实现优秀的教学过程,从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下五个方面进行整体把握。

一、少一点“堆砌型”,多一点“放射型”

何谓“堆砌型”、“放射型”?所谓“堆砌型”是指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将大量内容拼凑在一块,虽然重点繁多,内容繁杂,却毫无章法,只是简单堆砌。即使一节课下来,看似整堂课满满当当,内容充实,但学生能真正习得的知识却少之又少,落入了“哪里都是重点,哪里又都不是重点”的俗套;而所谓的“放射型”则偏重于某一教学重点,教师围绕这一重点循序渐进地展开、深入,其课堂大部分内容安排都是为更好地讲解这一重点服务;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能够灵活地运用教材进行课堂设计,以点带面,合理地布局课堂结构,做到重点突出。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设计时,要重视课堂结构安排,做到张弛有度,避免胡拼乱凑。

二、多一些真实,少一些作秀

只有真实的课堂才是最美丽的课堂。教师在准备教学之前都需要做一定的准备,包括物质准备和知识准备等,在进行课前备课时,一定要牢牢把握住“适度”这一原则,既不过分,又不缺少。笔者在执教生涯中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许多老师上课时,总是想方设法地将课上得尽善尽美,完全按照自己预先的设计思路走,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这些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过分地追求课堂效果则免不了“作秀”的嫌疑。上课不是“秀场”,并不需要尽善尽美地表演,有的时候缺憾未必就是失败,语文课堂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缺憾、不足,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探讨解决。我们要记住一点:有缺憾才会有反思,有反思才会有成长,缺憾体现出的是一种独特的价值。

三、少一点华丽,多一点平实

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能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但并不意味着教学手段越多越好。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表面上看似积极响应新课改要求,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作出了很大的调整,甚至在有些老师的课上结合了情景表演、课件、动手制作、游戏、录像等手段,总之什么手段都用上了,全副武装。但试问有多少节感觉是朴素的、实用的、常态下的课?许多课堂都披着华丽的外衣,这些华丽的外衣暴露出的是刻意包装的痕迹。我们更应关注的是过程的平实、作用的实在,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

四、少一点“拿来主义”,多一点“为我所用”

我们借鉴其他老师或者是网上名师的一些教材、一些现成的教案、教学材料等,这些都只是载体,是我们参考的文本,它更多的是提供给我们一些指向、一些理念、一些内容的文本资料。它都一律只提供同样的一份,显而易见,这些只能参考,在参考的基础上做适当调整。例如:笔者曾经旁听过同校另一位教师的公开课,她在网上找了一个关于《曹冲称象》的教案,照搬这个教案,本以为效果会出奇地好,但结果却是学生们昏昏欲睡。深究之下,原来是该教案内容过于简单,甚至可以说得上是“粗制滥造”,根本就不符合班级学生实际水平,所以才会导致如此尴尬的局面。可见教师在利用网络媒体引进新知识时,要根据教学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懂得吸取其中的精髓,抓住一些灵动的东西,为我所用才是关键,不能刻板地模仿它的形式,生搬硬套。

五、少一点模仿,多一点个性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自我,要善于分析自己:我的强项是什么?我的专长是什么?我是善于创设情境,还是善于语言的循循诱导?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锻炼,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学个性。所以模仿并非是自身专业成长的捷径,“借鉴+反思”才是聪明之举。

六、结语

总而言之,真正的语文教学设计应该是淳朴、真实的,并非以上所列举的华丽、作秀、堆砌、模仿等。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应不断追寻、积极探索,开辟一条最适合自身教学、最适合学生学习的课改之路。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刍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大方县文阁乡中心小学,贵州毕节551600)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就是在上课之前,对该课教学、该单元教学,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预先制定的教学策略、教学思路、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综合方案,旨在促进小学生在语文认知结构、语文行为技能和语文情意品质等方面实现预期变化。

关键词教学;课堂;技能

一、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不足

1.片面性和单层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片面性,指的是教学设计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容易走进设计误区,一是“以课文说课文”,即孤篇的讲读教学,没有将课文与单元结构的知识联系起来,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二是教师往往只停留在个人的探讨,没有与语文组的其他教师进行探讨和研究,选出适合的、优秀的教学方案,教师没有随机应变,没有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来活用教学设计。单层性,指的是在很多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都将教学对象(即小学生)设定为同一的、无差异性的对象,并没有进行分层次的教学设计。单层性教学设计导致以偏概全,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教学现象,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独立意识。

2.抽象化与非生活化

传统的语文教学设计理论认为:“教学内容就是教师要教的、学习者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总和,不包括对知识和技能的加工操作方面的描述,因此对于教学内容主要侧重于建构这种知识和技能的层级结构。”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不但不全面,而且也不符合教学设计的实际情况,学生对这些抽象的、远离自己生活的课程内容毫无兴趣,这就是语文教学设计的一大败笔之处。例如,在教学《日月潭》一课时,有些教师本想利用介绍日月潭的美丽风光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但是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只停留在让学生朗读课文,对细细品读句子的内容蜻蜓点水,不够深入,部分学生只能浅显地感觉到句子的美,可是究竟是哪里美,怎么美,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因此,要将课堂教学生活化、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内心深处留下这美的烙印。教师可以多次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课前搜集关于日月潭的图片、视频、歌曲等电子资料,应用到课堂中,这样才能让小学生感受到课文美,并有深入的体会。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与原则

1.连续性

所谓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连续性,是指教学前后目标之间的联系,前一个目标是实现后一个目标的基础,后一个目标是前一个目标的继续。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教学设计时注重知识的连续性。例如在学习《捞月亮》、《狐狸和乌鸦》、《坐井观天》、《小马过河》这几篇寓言故事时,教师就可以将其连贯起来进行讲授,每篇课文的教授都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将知识连贯起来,这样便于学生接受与理解。教师可以这样设置《小马过河》的课堂导入:“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猴子为什么捞不着月亮的‘秘密’,领略到乌鸦的狡猾,也觉得小青蛙坐井观天的行为很可笑。今天我们要学习动物王国里的另一个动物,它的样子憨厚老实,老师给同学们出一个谜语,让同学们猜猜今天我们课文的主角是谁:‘嘴厚脸长鼻子大,打仗拉车都用它,脚上加层铁钉板,驰骋千里本领大(谜底——马)。’”然后再进行课文故事的学习,在作单元小结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选择自己喜欢的课文,扮演不同的动物,演绎不同的故事,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2.差异性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教学风格,因此在教学设计上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同时,教师组织教学,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他们在智力和能力发展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对于相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也存在差异。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整齐划一,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张扬,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要有很大的弹性和发展空间,充分适应学生的学情,遵循差异性原则。

3.随机应变

教学设计遵循差异性原则的同时,也存在不确定性。有些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过度预设,不允许课堂教学出现任何意外、“错误”,这样的课堂就会缺乏弹性和活力。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有些学生在课堂中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卖火柴的小女孩不找警察帮忙呢?不是说有困难就可以找警察的吗?这样她就不会死了。”面对课堂上学生突发奇想的问题,教师应利用自己的机智来应答,不能忽视学生的创新性问题,更不能以批判的方式来回应学生。教师可以顺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怎样拯救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们能否用自己的方式去改变这篇文章的悲剧结尾呢?”从而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写一篇关于课文的读后感,这样的教学机智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应变能力,才能驾驭好课堂。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这意味着教学设计过程是创新的过程,教学思想的转变,学校课程的改革,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新的要求”迫使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具有创新性,围绕教学所要解决的问题,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策划、精心设计,以达到对以往教学经验的超越和升华。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研究: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摘要:实现教学优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必须做到有效师生交往,积极互动,促进共同发展。对学生而言,凸显个性,与其他同学学生一起分享、理解、共同提高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作为老师,应该转变为个体发展的促进者,由教育理论的消费者,转变为先进思想的构建者。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设计 完善

0引言

小学教育是人才成长的奠基工程,而语文则是支撑人才大厦的奠基柱石。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语文又是工具,其他学科的学习、表达和交流都离不开这个工具。因此语文课就显得十分重要。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课堂教学设计十分重要。课堂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听课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听课效率自然就高,教学也就事半功倍。

1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

1.1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诱发学习动机

要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最先决的条件是有法学习动机,通过学习、实践,引导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愉悦,从而提高积极主动性。“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不断向学生进行学习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功课的社会意义,看到学习的实际价值,诱发起学习动机;并且通过生活实例,知道学习到的知识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让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学问,体验学问与生活的联系。在教学活动中,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等方面为提高学生的兴趣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的开始就提出对学习内容起关键作用、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对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活动之中,跃跃欲试去解决所提出的问题,从而形成争先恐后解决问题的学习情景。

1.2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促进学用结合

语文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探究的动力往往与生活中的体验密不可分。关注探究学习就是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语文,善于用语文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生活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生活实例最感亲切,如水果、玩具、学具、游戏、待人接物都可以作为教学资源,都可以用于课堂教学实践。通过再现一个个与生活相关的情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活了学生的思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充满了真实感和亲切感,充分体现了“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学习信息,知识在现实中世界中有广泛应用”的新课程标准理念,为学生在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筑起了一座畅通的桥梁。

1.3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断强调学生是主体,要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将引起的转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措施要围绕他们组织起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样的在《蒲公英》这篇课文教学时,我就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感想,畅所欲言,不管学生说的是对是错,都给予其充分的发言权,而我只是充当了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主人翁的感觉,才会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比如,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和学生讨论学习方法,讨论如何写好字,讨论如何记忆会更快等等。当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激发了主人翁意识,学习兴趣就来了,学生主动去探究去获得独特的感受、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理解,课堂教学也就生动活泼了。

1.4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阐释者,而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只有真正蹲下来看学生,以平常的心态和学生交朋友,教学过程才会更加融洽和谐。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交往的平台,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我们老师要调整好角色和行为,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平时上课我都不会直接告诉学生“是这样的”“答案应该如此”等话语,我更多的是说“我以为……你们觉得呢”“这个问题,我觉得这样回答会更好”,所以“蹲下来”去看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了解他们,欣赏他们,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一起“喜怒哀乐”,当学生在学习上有所收获时,和他们一起高兴,一起欢呼;当他们遭遇困难挫折时,静下来和他们一起谈心,共同寻找失败的原因。

1.5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反思能力

在反思中,首先要树立这样的观念:并不是知识传授得越多,积累得越厚实,就越说明学生形成了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数学能力。教师的发问不能替代学生的独立反思,要重视培养善于思考的学生。其次,为了把反思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需要教师带头进行反思,为学生树立榜样,营造良好的氛围。每节课下来,老师要就课堂中学生的表现和自己的表现进行简单的反思评价,如“这节课最精彩的地方是 ××× 提出的问题”,“在……地方老师处理得不够好,有待于改进”等。教师要用自己的实践反思给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还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调动学生反思的积极性,通过长期坚持训练,在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2总结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用一个微笑、一句话语、一个眼神、一下抚摸来表示你的肯定,能让学生感觉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被赏识的快乐。只有这样才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课堂教学才会生动,学习效果才能事半功倍。在这样的状态下引导学生学习,课堂的教学会更加轻松,效果更好。语文课堂要摆脱单调的说教形式,课堂教学设计是关键。我们教师要始终牢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角,教师是指导者。只有课前准备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做主,与学生交朋友,课堂上鼓励表扬学生,才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才能更好地体现生动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才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几点建议

摘 要: 目前中小学英语均分远远高于语文均分,语文教学陷入了教课文的泥潭。除了生字词语外,阅读写作无从下手。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相应建议,期待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由“教课文”向“教语文”转变。

关键词: 教课文 教语文 教学设计

笔者看过许多特级教师的语文录像课,也听过许多语文教师的示范课、公开课,最近听的几节语文课让人纳闷,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太阳》一课,教师把语文上成了地理上的天文知识。语文教学怎么啦?小学语文平均分还可以,初中语文均分低得可怜。倒是英语,学生随随便便一考就能得90多分,面对这一现状,语文教师不得不深思。从笔者所听过的课归纳出一点,大多数语文教师为“教课文”而教课文,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掌握的是课文知识,而非语文知识,学的是北师大版的语文教材如果拿人教版的试卷考,教师就会觉得超纲,学生无所适从也理所当然了。如何挖掘教材,解读文本,精心设计导学案,笔者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重视语文学习方法的教学

尽管语文教师都认同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来教(学)语文”,但是不可否认,“教课文”却是当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常态。最近有两位老师共同上《太阳》一课。前者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后者的教学目标是研究太阳远、大、热的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不难看出后者的语文课堂教学主要是在讲课文。语文课不应该以讲课文为主,而应该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二、重视阅读与写作的训练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得语文者得天下,得作文者得语文。可见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叶圣陶说:“国文是语文学科,国文教学的重心在于语言文字。虽然国文教学富有‘教育意义’,但这不是它的‘专任’。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尽管现代语文课程在属性上与传统读经教育有明显改变,但是延续千百年的以解读文本内容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形态却顽强地保留下来。这种课程形态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文教化功能,但不利于学生母语学习和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因而客观上很容易造成语言学习任务的旁落,忽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

三、依据课文合理开发课程内容

课文究竟要教什么,教师要非常明确。现在每一篇课文除了生字新词,其他应该教什么,课程内容是不清晰的。比如,一位语文老师上《称赞》这篇文章,目标怎么定,通过讨论,最后把教学目标定在学习语言交际,学会称赞别人。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些教学环节:

1.刺猬和小獾是怎么相互称赞的,大家读一读。

刺猬说: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

小獾说: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好的苹果。

2.互换刺猬和小獾称赞的话。如果刺猬说“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板凳”,你觉得合适吗?不合适,为什么?因为他小板凳做得很粗糙,他做得虽然很认真,但是他做得不好,他自己差不多都要泄气了,所以刺猬这样说是说假话,带有讽刺的味道,所以是不合适的。

3.如果把刺猬的话改成“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真好”,合适吗?也不合适。一个比一个好,并不是说他做得很好,只是后面一个比前面一个强,所以刺猬这样称赞也不合适。

4.小结:我们称赞别人要恰如其分,否则就会给人一种虚伪的感觉,这是不妥当的。如何称赞别人,怎么让学生实践呢?教师设计了让几位同学朗读刺猬和小獾的对话,然后要求学生称赞这几位同学,思考对朗读好的同学该怎么称赞?朗读不怎么好的同学该怎么称赞。这是一种语言交际规则的教学,“学习如何得体地称赞别人”肯定要比“理解称赞的意义”更符合语文课的教学任务。

四、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地选择课程内容

一篇课文可以选择的语文课程内容很多,这需要教师老师自己选择。现在语文课教的内容往往太多、太散,教师解读文本时认为有价值的都要教,但都是教过,不求教会。如设计《桥》这篇课文可以教的知识点很多:有的老师认为课文中的对比描写很突出;还有位教师说这篇课文是层层推进,一层一层揭示这个老支书高大的形象,崇高的思想;另一位教师说这篇课文结尾揭开悬念,所以结尾非常精彩。如果每个知识点都教,再加上这篇课文字词教学要求,那么每个知识点的教学都只能是蜻蜓点水,一掠而过。其实语文课不应该追求教过,而是应该追求教会。就是要学会舍弃,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结尾揭开悬念”对五年级的学生而言是可以学会的,这篇课文教学可以围绕这一个知识点设计教学过程:先让学生想,前面如果点出他们是父子关系,行不行?当然也可以,你读一读,现在这样写了,有什么好?通过比较,学生认识到课文最后揭开悬念,增强了文章吸引力,有悬念感。那么这个方法怎么用?老师另选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一开始就交代了结果,让学生模仿课文修改,最后揭开谜底,这篇文章该怎么改?改了以后有什么效果?这样就把这堂课学到的方法在实践中进行了操练,通过实践让学生掌握了这一方法。这符合儿童的学习规律。

五、依据认知规律有效设计教学流程

要教会学生,其教学流程应该是“认识领会—实践运用—反思总结”。语文知识的教学、语文学习方法的教学都应该这样设计教学流程。比如学习“结尾揭开悬念”,首先是理解知识的表征,这时学生理解的只是一个抽象概念,只是一种陈述性知识;然后需要通过实践,在新的语境中运用,才能上升为程序性知识,学会一种写作方法;最后需要反思总结,引导学生在各种不同的语境中迁移、运用。这是学习方法的教学流程。如果是课文语言的学习,那么首先是要理解、积累,其次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让学生尝试运用。语文课花在词语理解上的时间不少,所以学生学到的是消极词汇,能理解但不会运用。如果教师以运用语言为目标设计教学流程,那么每篇课文教学都应该设计试运用课文语言的教学环节。这样就能够促进消极语汇向积极语汇的转化,学生的积极词汇量增加了,语言质量就能够大大提高。

崔峦在甘肃政法学院培训全省中小学语文教师时说,课文内容的分析讲解可以休息了。我们期待中小学语文教师由“教课文”向“教语文”的华美转身。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教学设计

【摘要】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好的导入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整堂课的成功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作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导入设计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于漪曾老师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因此,语文教师要在开课之初, 用精当的导语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能否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唤起学生积极的参与意识, 最终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都与老师的导语设计有着较大的关系。

导语, 即新课教学时的“开场白”, 也叫课“引子”。起到引起注意,激发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较快进入学习状态,这段过程中既搞好了这个时间差的过渡,又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教的目标迅速转化为学的需求,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做好心理准备。以下笔者就从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导入环节在语文教学中的设计。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事实也正是如此,学生一但对某一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它就会像磁石般吸引着学生去探索。如学习《长城》一文,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你们游览过祖国的哪些名山大川?你们知道祖国江山如画,是多么的分外妖娆?那瑰丽秀美的颐和园,那景色别致的趵突泉……是多么令人神往。谁说说看,谁游过?象征中国的名胜古迹是什么?长城,它气魄雄伟壮观;长城,它象征着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今天,我们学习《长城》,请作者为向导,让我们共同感受一下长城的雄伟壮丽的景色!”

二、讲故事导入,引生入胜

小学生都爱听故事。抓住小学生这个心理特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需要,运用一些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科学家或名人的故事,甚至教师自己根据教材编一些短小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注意,既可以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又容易使学生领悟教材的内容。例如,《太阳》一课可用“后羿射日”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探寻自然奥秘的愿望。

三、设疑导入,制造悬念

教师在导语中有意提出疑问, 制造悬念,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解愿望, 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运用悬念开篇, 可以激发学生好奇、探究的心理状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教材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例如在讲授《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 开篇设下这样的疑问:“课文为什么用狼牙山五壮士来命题呢? 这五位壮士都做了些什么? 结果又怎么样了呢?”提出这样的疑问, 学生就会很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 自然就会

有学习这篇课文的欲望, 这样就能促使学生思考,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展开回忆,引入课文

用学生熟知的事物引入课文,易于学生产生联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观潮》, 笔者设计的导语是:“同学们,你们去过大海吗?请回忆一下,你们在电影电视中看到的大海是什么样子?(学生踊跃回答)大海,浩瀚无际,蔚为壮观,令人心旷神怡。尤其是潮起潮落的景观更使人目不暇接, 后浪推前浪,一层迭一层。远看,像天鹅展翅飞奔而来;近看, 像万马咆哮奔腾,溅花飞沫。今天,我们学习《观潮》,看钱塘江大潮潮起潮落令人留恋的奇观。”

六、介绍作者及背景

必要的介绍作者及背景,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如学习《囚歌》一文,笔者先简单介绍了作者叶挺, 然后讲述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设计的导语如下: “1942 年正是白色恐怖猖狂的时刻。当时, 国民党反动派想用高官厚禄收买这位北伐名将, 而叶挺将军始终坚持一个革命志士的崇高气节, 决不向敌人低头……在监狱里, 他同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就是这样的环境下, 叶挺将军奋笔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囚歌》。”

七、运用多媒体课件,情境导入

多媒体课件新颖,直观,富于形象,容易引起学生的乐趣。如学习《桂林山水》时,教师先用课件打出桂林山水全景图。让学生整体感知桂林山水的样子,然后提问:“这幅图是什么地方?给你的感觉怎么样?”至此便引入课文。又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 开课时教师首先出示一些圆明园昔日建筑宏伟、奇珍异宝无数的图片,让学生一同来感受一下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的魅力, 再来学习这篇课文, 学生就会更加理解文章作者希望我们为民族振兴而立志学习的良苦用心。

八、联系生活式

语文这门学科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文章, 就应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来理解课文,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理解文章中自己有感触的地方, 更容易形成情感共鸣, 加深感悟。

例如教授《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时, 就应联系实际来导入新课。生活中居民区、花园里就有很多的爬山虎, 课前可以提前布置他们仔细观察爬山虎, 学到此课时就可以这样设计开场白:“同学们,爬山虎我们都见过, 谁能说说你见到的爬山虎是什么样的? 它一般生活在什么地方, 它是怎么生长的?”通过这样的问题, 学生就可以联系实际生活中所观察到的来介绍爬山虎, 这样的方式就把抽象的课本知识与他们的感性认识相融合, 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观察, 爬山虎就会活生生地浮现在学生的眼前, 学生自然就感兴趣, 学起来也会感觉很轻松。

结束语:

导入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小学语文教学的导语设计还有许多形式和方法, 但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新课都为了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 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我们要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 灵活设计, 巧妙运用, 使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锤”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导入是一门艺术,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小学生犹如那含苞欲放的花朵, 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智慧去抚育它, 让它们在和煦的春风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