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探讨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探讨

发布时间:2022-07-23 05:10: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探讨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探讨:论农业科技创新与发展现代农业

摘要:当今世界,农业的科技竞争空前激烈,农业对科技的需求空前巨大,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发展科技农业,依靠科学技术的创新来提高农业技术水平,依靠技术推广农业技术培训宣传来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技能。我国要在人均1.38亩的土地上实现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突破,必须不断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水平,提高农业科技管理效能,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增强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支撑、推动和引领能力。

关键词: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转型发展

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在正常情况下仍处于供求紧平衡的状态,还有若干农产品则需进口补充,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在日益增长,农业必须实现持续稳定发展,才能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由于我国农业生产者数量庞大,劳动者文化水平普遍较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农业的发展步伐明显滞后于市场需求,逐渐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软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农业科技成果并未在实际意义上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科技创造着与农村劳动力之间形成了一道无形的技术传播屏障。

此外,科学技术每天都在发生变化,而一些科技传播人员的知识无法与日新月异的科技同步发展,形成了科技传播的瓶颈。如今网络技术广为盛行,但发达的网络并没有很好地服务于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十二五”时期提出的新任务

只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才能真正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结构和布局,集约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加快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把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进程将加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将加快升级,农产品消费需求将持续增长,这对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转型的重要基础,是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抓手,对于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有着重要意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产业。然而,相对而言,农业又是弱质产业,农民又是弱势群体,农村还是落后社区。可见,没有农业的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就不可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没有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创新型城市就很不完整,科技强国就难以实现。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我国农业科技取得长足进步。但从整体看,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还十分薄弱,科技与生产脱节的问题还比较严重,并且,农业科技创新受自然环境、农民素质等因素影响,还表现出创新周期长、创新主体膨大、创新条件弱等特点。因此,我们必须在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上狠下功夫,加快发展步伐,保证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强市目标尽早实现。

(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先导力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普遍运用现代生产工具,推行现代管理,是现代农业的优秀标志。人类历史发展表明,农业发展史实质上是农业科技的进步史,每一次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都带来了农业发展新的飞跃。世界近代农业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现代技术进步。近几年,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主导的新的技术革命,为传统农业和农业技术的改造,为农业生产率提高提供了强劲动力。当前,我国农业进入了加速转型期,正从资源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转变,科技竞争已成为农业综合竞争的优秀和焦点。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日渐增高的贸易壁垒、日渐提升的消费需求和日新月异的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升级,不断破解现代农业进程中的障碍,越来越有赖于科技创新。只有十分关切农业科技创新,加快以现代科技武装农业,才能使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更快更实,动力更加持久更加有效。

(四)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农业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升,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农产品市场波动加剧

在诸多困难背景下,取得粮食生产“八连增”、农民增收“八连快”,实属不易。然而,这些困难和不利因素仍将长期存在,今后保持农产品供求平衡的任务将更加艰巨,促进农业发展、保障粮食等农产品供给绝非易事。当今世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兴起,一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将对改善农业的分散性、地域性、可控程度差等行业弱势产生重要的作用。二是农业科技的突破带来了生产领域的扩展。食物的生产由动植物扩展到微生物,由陆地扩展到海洋。这将更加充分地利用地球上的空间,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三是农产品深精加工与综合利用的程度越来越高。发达国家加工食品约占饮食消费量的80%—90%。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中,我国农业稍有闪失就会影响经济发展,拉大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因此,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发展农业科技创新的途径

(一)解决好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对推动全局工作、赢得战略主动至关重要。现阶段,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仅仅依靠继续消耗农业水土资源的余地越来越小,靠不断增施化肥农药越来越难以为继,靠单一技术的突破是不够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必须整合科技资源,选择对农业发展关联度大和带动性强的多项农业技术进行联合攻关。为此,要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和集成,重点支持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农业节水、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领域科技创新,并把这些技术集成组装运用于现代农业建设之中。

(二)进一步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是有效提高科技转化的重要手段

进行制度创新,确立农民对技术需求的主体地位,提高农民采纳农业新技术的自愿性。农民是农业经营主体,也是农业技术的需求主体、市场主体。采纳新的农业技术应该是农民市场经营的理性选择;改革农技推广项目的拨款制度,建立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建立公开公平的农技推广项目招投标竞争制度,改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个人发展条件,解决其长远发展的后顾之忧,以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才能使农技推广工作得以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科技兴农,良种先行

增加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投入,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创新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创制改良育种材料,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重大育种科研项目要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优化调整种子企业布局,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推动种子企业兼并重组,鼓励大型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种业。建立种业发展基金,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大型骨干企业,支持企业与优势科研单位建立育种平台,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研人员与企业合作共享。加大动植物良种工程实施力度,加强西北、西南、海南等优势种子繁育基地建设,鼓励种子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建立相对集中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在粮棉油生产大县建设新品种引进示范场。对符合条件的种子生产开展保险试点,加大种子储备财政补助力度。完善品种审定、保护、退出制度,强化种子生产经营行政许可管理,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套牌侵权、抢购套购等违法行为。

(四)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效率

加大农业技术网络信息投资力度,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传播技术,强化网络对农业生产的服务功能,建立网络信息平台,网络交易市场,推广运用网络营销手段,促进农产品在市场上的流通;另一方面,提高农村劳动力对网络的认识,指定专门的专业网络营销培训人员在农村推广网络知识,确保每个农民掌握网络技术来指导自己更加高效的发展农业。

结语

在“十二五”期间要实现农业的成功转型,加深科技成果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必须在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同时,加快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以农业信息化、科技化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努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作者简介:高晋龙(1989-),男,山西晋中人,学生,从事经济贸易研究。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探讨: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基础,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繁荣稳定,没有农民的全面小康也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而如果没有科技创新和科技支持,农业现代化不可能实现。因此,农业科技创新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农业发展的不竭源泉和持续动力。因此,深入分析制约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影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积极措施,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保障农业科技创新顺利推进的必然选择。

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必要性

1.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因此,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必须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才能在农业生产经营中采用先进的科技知识和生产手段,突破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增加对农业科学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提高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2.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持续稳定增长,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日益凸显,继续靠增加自然资源投入来增加农产品产出的余地已越来越小。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那样,“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要打破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持续稳定增长,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提高资源和投入品的利用率。

二、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制约因素

1.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机构不健全

目前,乡镇机构改革后,人员得到了精简,农技站机构已不存在,人员也合并到了乡镇机关。这样不仅使县级农业部门对乡镇农技业务难于管理,而且有的地方政事不分,把农技人员当行政人员使用,农技站人员在业务上没有自主权,技术干部做行政事务的多,搞业务技术的少,直接影响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一方面,乡镇农技人员合并到乡镇机构,机构不存在;另一方面,村级农技员多年前就已取缔,导致农技推广网点解散,农技推广工作“棚架”。

2.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的手段不完善,人才缺乏

在农副产品日趋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形势下,农户增收的愿望十分强烈,但农民引进新技术仅凭一些简单的听、看和有限的光盘资料,手段不够完善,发挥不出好的效果。农民又比较因循守旧,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有限,所以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达不到快速的目的。只有发挥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建立一些试验田、示范基地,在农技推广技术人员的正确指导下,有目的直观地向农民展示必要的效果,农民才会体会到更多的收获,才能大面积的推广使用农业新技术。农技推广工作是一门科学,需要人才作支撑。目前,基层农技人员的文化程度偏低。由于一些乡镇人员编制少,还有部分其他非农技人员顶替农技人员,占农技人员的编制,严重降低了农技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农技队伍中接收继续教育的人数也在逐年下降,尽管他们通过多年基层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时代,知识面与知识结构还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存在知识“老化”现象。

三、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对策

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农村干部和农民科学技术的培训

一是以实施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为依托,建成国家农业科研基地和产业综合研究中心,加强农业基础研究、重大应用技术研究和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尽快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二是吸引高层次的外国专家和科技精英开展合作研究,提高科技实力、人才优势和创新地位。三是加强基层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基层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投入,鼓励大学生、研究生到基层第一线工作,加强农村技术员的培养,逐步形成上下贯通的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网络格局,解决好农技推广工作在基层“棚架”问题。四是加强对农技人员的培训,以适应现展的需要。五是利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高等农业院校、中等农业院校、成人院校、农业职业学校、远程教学等资源,逐步建立起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和健全的培训制度,为全面实施各类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奠定基础。

2.加强农业技术引进力度,促进现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一方面,以推动农业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增强我国农业技术储备的前沿技术为主,以提高主要大宗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先进实用技术为主,以促进结构调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技术为主,加大技术引进力度;另一方面,以农产品商业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工厂化农业发展为目标,加快农业高新技术及手段的引进。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探讨:天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绩效潜力的支撑机制分析

摘 要:从科技创新机制、示范带动机制、运作经营机制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天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的支撑机制建设情况。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绩效潜力;支撑机制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农业科技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 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是天津“十二五”期间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和设施农业提升工程的生力军,是天津现代农业发展的宝贵资源。天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是天津农业科技园区的重要组成,其建设经营主体是天津市农业科学院,是目前天津唯一一家以科研机构为建设和经营主体的农业科技园区。

1 天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基本情况

天津市农业科学院于2010年启动天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建设期2年。基地总投资6亿元、占地200 hm2,建有管理培训区、中试孵化区、设施农业展示区、科研试验区和科研辅助设施区等5个功能区。天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的发展定位是:努力建成天津市现代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基地、现代农业科技教育基地、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中心、现代农业科技展示服务中心、低碳农业技术集成应用示范样板和国内外现代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窗口。天津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建成后,预计年研发新品种30个、新技术50项、新材料20项、培训农民2万人次。天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绩效潜力大,预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好,主要得益于建立了支撑基地发展的有效机制。

2 天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绩效潜力的支撑机制分析

2.1 以自主创新为特征,注重低碳技术和交流合作

2.1.1 强化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是农业科技园区自身持续发展和对外可持续发挥示范作用从而实现其优秀功能的根本保障。目前,天津突出原始创新,拥有自主创新成果的农业科技园区不多,大部分园区选择“科技引进集成示范转化推广产业带动”的发展模式。天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强化自主创新功能,其建设经营主体——天津市农业科学院是天津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在蔬菜、黄瓜、杂交粳稻、农产品保鲜、动物克隆等领域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优势的学科,在蔬菜育种方面先后培育出黄瓜、花椰菜、大白菜、西瓜等十多个大类200余个优良品种,黄瓜、菜花、大白菜、芹菜品种全国第一,杂交粳稻、甜瓜、菜豆、西瓜、小麦品种全国位居一流,黄瓜育种已成为中国黄瓜科研与产业化的优秀力量,保鲜工程技术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动物克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天津市农业科学院自主研发成果应用推广率达90%以上。

2.1.2 突出试验性基地建设 天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突出试验性基地建设,设有科技创新、中试孵化和推广服务的试验示范区,进行科技创新、中试孵化和推广服务,建立了蔬菜育种、农作物遗传育种、农产品采后生理与贮藏保鲜、果树品种选育、植物保护、农产品深加工、数字农业、农业资源与环境等试验展示基地。重视中试孵化,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在转化前先进入中试阶段,中试孵化区投资占基地总投资的23.86%。目前,天津市农业科学院的黄瓜所、蔬菜所、作物所、林果所、资环所、植保所、生物中心、中心实验室等研究所室在基地均建立了中试孵化基地,基地还充分利用科技资源中试孵化有关部委的科技项目。

2.1.3 集成应用低碳农业技术 为使基地成为天津市低碳农业技术集成应用的示范样板,增强基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基地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目标,进行低碳农业技术研发与应用。主要开展新型棚室材料引进与示范、新型能源利用与示范、生物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农业微生物技术、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农村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设施土壤资源可持续高效利用技术、农艺综合节水技术、农村污水治理和循环利用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2.1.4 打造国内外科技合作交流展示的平台 基地注重与国内外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成为国内外成果转化的综合性平台。如基地进行天津气象局、天津大学开发的现代物联网技术和智能化设施监控技术、水务局的节水灌溉技术、中以合作技术及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的先进技术示范。

2.2 技术研发、成果传递和示范带动机制完备

2.2.1 技术的研发适应区域特色、自身优势和产业发展需求 基地根据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和自身的优势,开展蔬菜育种、农作物遗传育种、农产品贮藏保鲜、果树品种选育、农产品深加工、农业资源与环境等学科的试验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培育天津急需的辣椒、西红柿、萝卜、茄子、棉花、甘蓝、芳香植物、药用植物和水生植物品种。在未来技术发展方面,进一步巩固农产品保鲜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和马铃薯微型种薯工厂化技术等全国领先技术;努力提升动物克隆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转基因检测等有发展潜力技术;积极开展天津急需的农业设施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和基质栽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2.2.2 示范内容广,示范技术实用综合 示范内容不仅有新品种,还有技术和新设备示范,如栽培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设施监控技术、自走式蔬菜采摘设备等。基地示范的技术适用、实用,如以前对农民示范的节水灌溉设备普遍存在费时、费力的问题,即使上门讲解,农民接受起来仍很困难,需要示范单位派服务队安装,且安装费几乎是材料费的一半。而现在基地示范的水肥一体化技术,适合当地条件且农民容易掌握,主要需要1个桶和1条管道,成本30 000~45 000元·hm-2,在基地对农民示范后,农民就能自己安装使用。同时,根据农民的需求,基地还提供套餐服务,即品种、栽培技术和栽培设备等一体化的服务,实现技术服务的综合化。基地还是市农委有关部门的培训场所,通过培训将进一步扩大示范范围。

2.2.3 科技产业链条和科技成果转化途径完备 通过整合天津市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资源,基地构建了产业技术需求科技自主创新集成中试示范服务辐射推广的完整科技产业链条。天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除沿着“优秀区示范区辐射区”路径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等示范外,还广辟渠道,对与农民联系最密切、最直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基层农业产业园区进行技术示范,增强示范带动效果。

2.2.4 示范带动模式健全有效 目前基地形成了两种有效的示范带动模式,一是“科研单位+园区+农户”模式,即由天津市农业科学院组织并参与天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的运营,强化农业高新技术的研发、试验、推广、应用和技术培训,借助载体的展示示范功能将科研成果尽快传播、辐射到周边地区,促进区域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带动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和收益的增加;二是“园区+合作社(协会)+农户”模式,即天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通过专业合作社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规定双方的责权利关系,产前为农户提供种苗,产中为农户提供栽培、种养殖技术指导,产后为农户提供销售等服务,农户按合同提供符合基地标准的产品,推进主导产业发展。

2.3 建立了立足主导产业基础上的产业群

2.3.1 有与技术对接的产业基础 基地以育种和农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已形成与其对接的产业基础。近年来,天津市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建设了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和产业群。天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的座落地——武清区,把设施农业建设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目前全区设施农业占地面积达到10 000 hm2,占天津市设施面积的20%以上,并且通过实施设施农业 “一区、两片、三园、四带”发展规划,建设了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其中君利现代农业示范园已经建成,高村、梅厂现代农业示范园已投入建设。武清区及天津市设施农业和农业示范园的建设为基地科技成果的转化示范提供了产业基础。另外,天津市农业科学院还建立了遍布全国的育种基地,如山东的黄瓜育种基地,海南的水稻育种基地,云南的菜花育种基地。

2.3.2 形成名优品种基础上的产业带 天津市农业科学院研发的黄瓜品种栽种面积占全国黄瓜栽种面积的80%,已形成了相应的黄瓜产业带,其研发的青麻叶大白菜、秋菜花等品种占据国内市场40%~50%的份额,产业带也在逐步形成。

2.3.3 将种业作为基地的支柱产业

目前,天津市设施蔬菜3.67万hm2,年需求优质蔬菜种苗20亿株以上,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天津蔬菜工厂化育苗,由于技术、资金和产业化组织等方面的问题,产业发展不快,本土化、专业化种苗供应不足10%,大部分以从外地购进或农民自行繁育种苗为主,种苗质量不高,生产效率低,制约了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基地瞄准市场需求,在进行品种创新的同时,力求把种业打造成支柱产业,积极发展工厂化育苗,并且转变传统的种子产业化观念,利用基地环境为提供优良籽种的用户实行代育苗。

2.4 运作经营机制健全,保障措施得力

天津绝大部分农业科技园区因建设用地指标难落实和资金紧缺等问题,影响了建设发展进度和示范带动作用的发挥。而天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通过创新运作经营机制,实施得力的保障措施,创造性地解决了制约建设发展的因素。如基地规划早,并且土地规划纳入《武清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使建设和经营用地得以顺利解决,在建设资金来源上是目前天津唯一一家没有财政引导资金的农业科技园区,主要依靠建设单位——天津市农业科学院自筹资金解决,包括土地置换资金、银行贷款和招商引资等。

3 结论

支撑机制建设和保障措施是天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顺利建设发展的重要保证,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天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在政策、资金、科技项目、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以更好发挥其科技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

作者简介:魏秀芬(1965-),女,天津人,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农业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探讨:金融要大力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发展

最近下发的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指出:农业科技是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要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强度,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科技。

农业科技创新:

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

(一)农业科技是实现现代农业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支撑,是现代农业的第一生产力。

农业科技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优秀,以整合资源和创新机制为手段,以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民增收为主要任务,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科学和技术。农业科技是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现代农业以先进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为支撑,运用现代经营形式和管理手段,使贸工农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根据农业部门的统计,每1元钱的农业科技资金投入对国内农业生产总值的回报高达9.59元,而教育、道路、通讯、灌溉、电力的回报只有3.71、2.12、1.19、1.88和0.54元,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是现代农业的第一生产力。

(二)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应用-产业化的发展过程,正是实现现代农业的过程。

农业科技创新的目标是提高农产品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同时还能带来减轻劳动强度、节约能源、改善生态环境等溢出效应,这些也是现代农业的标志。农业科技创新通过对农业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使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农业科技推广通过对农业技术的宣传,使广大农民群众了解、掌握农业新技术;农业科技应用则使农业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科技应用范围的逐步扩大和程度的不断深化,会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

(三)农业生物技术进步、农业信息技术变革、农业设施装备技术现代化、农业资源节约技术改善是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最新趋势。

在农业生物技术上,克隆技术、干细胞技术为动物育种提供了新途径,分子育种成为重要的育种手段,并通过利用分子机制解析可以精准设计农业品种。农业信息技术能够促进生产精准化、智能化和经营信息化,使农业从粗放式定性生产转变为定量精准生产。农业设施及装备技术向多功能化、系统化发展,逐步形成标准化施肥、灌溉、培植饲养和植保防疫的生产管理模式。高效灌溉及旱作农业技术等农业节水技术的推广,通过滴灌、漏灌的普及使肥水利用率得到大幅提高,资源利用率明显改善。

现代农业融资需求特点:

(一)农业科技发展有周期长、投入大及风险较高的特征,使得其融资需求具有规模大、占用时间长、风险较高的特点。

一般来说,农业科技成果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需要经过研发-推广-应用-产业化四个阶段,具有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的特点。正常情况下,一个农业新品种从研发到广泛推广需要6-8年完成,一项新技术需要3~4年完成。而且,在农业科技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同时还面临着技术风险、应用风险及市场风险。农业科技发展的上述特征决定了其融资需求具有规模大、占用时间长、风险较高的特点。

(二)不同发展阶段的农业科技企业,适用不同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

根据农业科技企业的生命周期,农业科技企业分为种子型、创业型、扩展型及成熟型。种子型农业科技企业多采用内源融资或天使基金投资,通过独资、合伙等形式将投资者风险与收益紧密联系。创业型农业科技企业资金需求大,但由于市场风险及经营风险较大,其难以获取银行贷款支持,企业通常通过吸引风险投资、融资租赁及申请政府创新基金等形式获取资金。成长型的农业科技企业由于其产品已进入市场,技术风险降低,一般可通过产权交易、申请银行担保贷款以及吸收风险投资及战略投资的方式获取资金。成熟型的农业科技企业融资手段较为丰富,可以利用银行贷款、发行债券、上市融资等多渠道获取资金。

(三)国家财政资金仍是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同时还在相当程度上引导了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的投入。

由于农业科技公共性及外部性的特点,政府成为农业科技投入的主体,财政预算每年都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支持农业科技发展。如中央财政设立专项技术推广基金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在项目建设的环节予以资助;省级农业部门及科技部门通过项目形式投入资金用于支持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应用以及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省级及以下财政对地方重要及特色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及产业化也都予以了资金支持。

金融机构对农业科技的贷款投放受财政投资的引导,与政府的农业科技项目进行配套。目前,金融机构在发放农业科技贷款时要求贷款项目必须是国家农业科技发展规划项目或是国家、省级农业科技项目,进而给予配套资金,以降低信贷风险。

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中

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性金融农业科技贷款的门槛高、程序复杂。

从政策性金融看,农业发展银行于2006年起开始发放农业科技贷款,用于支持农业、林业、畜牧、水利等领域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等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但在管理上采用商业贷款管理办法,贷款必须满足抵押条件,评审必须上报二级以上分行,同时经过银行及科技部门双重审批。即使农业科技项目符合贷款要求,科技创新主体还需要有不低于项目总投资20%的资本金和经济实力较强的其他企业法人为其担保,贷款门槛高、程序复杂。

(二)商业性金融机构基于信贷风险的考虑,对农业科技型企业贷款发放较为谨慎,贷款条件严格。

从商业性金融看,由于农业科技企业的信贷风险较高,因此商业银行对其贷款发放较为审慎。特别是对小微型农业科技企业发放贷款时,商业银行不仅要求企业提供土地、厂房作抵押,大部分还规定抵押物中要有一定比例的股东房产,民营企业还需法人夫妻双方承担连带责任,并要求企业信用等级在A级以上,贷款门槛较高,多数小微型涉农科技企业很难达到。

(三)金融产品创新不足,抵押物品种单一。

目前,金融机构对农业科技企业发放贷款时,抵押物仍以土地、厂房为主,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农产品抵押贷款等抵质押方式由于抵押物的流动性限制,其发放规模有限。如农业科技企业的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在价值认定上存在一定困难,转让市场规模较小、流动性较差。林权抵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及农产品抵押贷款由于抵押物的自然风险及贷款人违约风险较大,且缺乏相应的风险分担机制,银行在发放此类贷款时,普遍要求严格担保并由贷款企业法人夫妻双方承担连带责任,抵押率较低,融资成本较高。

(四)农业科技相关险种有待开发,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与分担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险种非常有限,在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地区推广的农业保险品种主要针对地方重要及特色的农产品,险种匮乏。同时,农业保险在发展中,由于存在着交易成本过高、补偿范围认定较难、缺乏重大自然灾害补偿机制等问题,导致农业保险业务发展缓慢,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与分担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五)直接融资比重较低,农业科技企业融资手段有待丰富。

目前,我国股票市场上市门槛较高,同时主板及创业板市场均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相对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农业科技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盈利水平相对较低,通过上市融资的能力不足。截至2010年末,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包括传统农业、饲料企业、种子企业、养殖企业)的数量仅占全部上市公司数量的0.08%。同时,债券市场对于企业财务指标、规模及抵押物的要求也较高,对农业科技企业的支持作用有限。

(六)农业科技风险投资规模发展缓慢,风险投资机制有待完善。

据统计,截至2011年上半年,我国风险投资资本投入到新农业及生物科技行业的金额分别占总投资金额的1.9%和0.67%,而且由于风险投资机构较为谨慎,对于种子型农业科技企业的支持更是微乎其微。同时,由于场外资本市场和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发展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风险投资的退出,影响了风险投资的积极性,限制了风险投资作用的发挥。

农商行赢来了支农惠农新机遇

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九年定位“三农问题”,也是中央首次聚焦农业科技。文件紧紧围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这个中心任务,突出强调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论述,出台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必将大大推动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农村商业银行(包括农商行、农合行)在落实中央一号文件,支持科技兴农中大有可为。

切实转变金融服务方式。当前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新形势,对农商行金融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农商行信贷人员要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信贷工作,仅懂金融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懂农业技术。必须改变只管放贷、收贷的传统做法,加大对农民科技知识的培训。一方面,加强与职业教育部门的合作,请职业教育部门对农商行信贷人员培训农业技术知识,让信贷人员成为农业科技的行家能手。另一方面,加强与农业科技部门的合作,将农商行信贷人员聘为科技特派员,与县(市)、乡(镇)农业科技服务部门实现有效对接,帮助农民选择经营项目,培训农业生产技术,解决农民生产中的技术问题,为农业生产与农业技术之间搭建起有效的沟通桥梁,真正做到“给农民放款、教农民技术、帮农民经营、促农民增收、保农民还款”。

积极扩大农村信贷投入。要根据文件提出的“持续增加农村信贷投入,确保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增速”的要求,积极扩大农村信贷投入,充分满足“三农”资金需求。农商行贷款增速要做到“三个高于”,即:高于GDP增速,高于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平均增速,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增速。要继续大力发展农户小额信贷业务,在评级、授信、联保、定价、流程、审批、授权、贴息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通过优化流程、简化手续、缩短链条、提高效率,方便农民贷款。推行阳光办贷、廉洁办贷,杜绝吃拿卡要,推进小额信贷“扩面、增量、普惠”,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要进一步创新农村信贷担保方式,采取“龙头企业+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担保公司+企业(农户)”、“企业+企业”、林权抵押、农机具抵押、应收账款质押等多种方式,加大对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县域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要深化农商行改革,推进农村商业银行组建工作,进一步创新农商行体制机制和服务功能,扩大支农资金来源,增强农商行涉农贷款投放能力。

突出支持科技农业发展。农商行要根据文件要求,准确把握信贷支农投向,将信贷资金与农业科技有机结合,实现农业的高效率、高产出和高收益。信贷投向要注重“五个支持”,即:支持良种培育、新型肥药、疫病防控、节水灌溉、农机装备、加工贮运等农业科技推广;支持粮棉油、猪牛羊、菜园子等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园区)建设;支持粮食丰产、畜禽高产等农业科技项目建设;支持循环农业、现代农业、高效农业、旅游农业等农业科技产业发展;支持节能型、生态型、环保型等涉农科技型企业发展。同时,抓好“五个对接”,就是抓好与农村种养大户对接,抓好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村专业组织对接,抓好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接,抓好与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对接,抓好与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对接,为农业科技发展提供金融驱动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产品高产稳产和有效供给。

提升金融科技服务水平。可以预见,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未来几年农村地区将迎来农业科技快速发展的黄金期。为此,农商行应提前布局农村市场,提升自身金融科技服务水平,与农业科技快速发展相适应。要坚持科技引领理念,把金融科技网络建设贯穿于农村信贷发展全过程。在科技开发上,应着重开发专门的金融报表平台系统、预警系统和农户信用信息系统,实现对农村信贷的科技化管理。同时,由于农村信贷涉及千家万户,为方便农民贷款和归还贷款本息,应以网络系统为平台,在乡镇、行政村等广大农村地区安装POS机等支付自助终端,把现代金融支付手段延伸到偏远乡村,将“银行”搬到农户家中,农民足不出户就可轻松实现资金汇划、刷卡交易和账户查询,让农民“贷款不出镇,还款不出村”,享有与城市居民均等化的金融服务。

培养农业科技金融人才。要根据文件提出的“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的要求,通过招聘、引进、培训,加快培养农业科技金融人才。一方面,农商行要面向高等农业院校,招聘一批精通农业科技的大专以上毕业生,充实到农商行信贷从业人员队伍,从事农村信贷工作。另一方面,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一批农产品产、供、销、运等方面的“三农”科技专家。主要指导农商行信贷人员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指导贷款农户农业技术和经营,帮助农户搭建销售平台,并参与涉农贷款咨询、审查、审批,进行行业风险提示,以帮助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涉农企业用好贷款,通过贷款增收致富,真正发挥金融在农村经济中的优秀纽带作用,推动“三农”发展。

四、农村金融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发展支持力度的对策建议

(一)农业发展银行要在风险可控的原则下,改革农业科技贷款管理办法,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程序、拓宽贷款主体、延长贷款期限,发挥政策性金融对农业科技研究及基础性农业科技发展的支持作用。

农业发展银行要改革农业科技贷款管理办法,对涉农企业研发及科技育种、农产品改良、土地改良、高效灌溉等基础性农业科技发展的资金需求执行政策性贷款的标准,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程序、延长贷款期限。同时,拓宽贷款主体,有效发挥政策性金融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支持作用。

(二)建议监管部门开发适合农业科技贷款的监管标准,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农业科技贷款;同时,商业性金融要制定符合农业科技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办法,按照市场原则,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

监管部门需要完善对金融机构的考核方式和监管指标体系,开发适合农业科技贷款的监管标准,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农业科技贷款。同时,商业性金融要制定符合农业科技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办法,拓宽贷款主体、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流程、提高授信额度,建立适应农业科技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制度,单列信贷计划、单独客户认定与信贷评审,满足农业科技企业研发、推广、应用过程中的信贷资金需求,满足专业合作社及农户开展设施农业、标准化种养殖、技术改造的资金需求。

(三)创新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多元化满足农业科技企业和农户的资金需求。

金融机构要创新符合农业科技企业特点的抵(质)押担保方式和融资工具,探索以农业科技型企业的股权、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为质押进行贷款融资,探索集体林权抵押贷款、大型农机具抵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开发运用“银行+保险”、“银行+担保”、“银行+保险+财政补贴”等多种融资工具相配合的融资模式,支持农业科技企业增信融资。

(四)加大直接融资支持,建立农业科技企业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鼓励农业科技企业运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超短期融资券、区域集优债等直接融资工具。支持地方设立农业高科技产业投资基金,吸收社会资金,增加向农业高科技企业的资本金注入,吸引风险投资基金投入处于种子期尤其是创建期的农业科技企业。鼓励科技型农业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创业板、海外证券市场上市融资。

(五)探索扩大农业保险补贴范围,加大财政对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发挥保险在农业科技推广及产业化中的保障及风险分担作用。

保险公司要探索适合农业科技创新的保险产品,将科技育苗、农业机械、农作物及畜牧品种改良、标准化养殖等涉及的农产品纳入农业保险范畴,鼓励发展以产品订单为依据的跟单农业等保险品种。加大财政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和补贴比例,充分调动保险公司的积极性。出台针对农业大灾之年保险公司亏损的有效补偿机制,弥补保险公司承保农业科技项目的风险损失。

(六)在财力范围内,优化财政贴息政策,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探索财政资金的金融化运用,发挥财政的引导和撬动作用。

鼓励各级财政在自身财力范围内,综合运用无偿资助、偿还性资助、创业投资引导、担保、贴息、保费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科技创新。通过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探索建立对农业科技企业贷款的风险分担机制和奖励补贴机制,引导金融资本和民间资金参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探索财政农业资金的金融化运用,政府与民间金融组织合作实施农业科技开发,在保证财政资金安全的同时,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效能。

(七)完善农业科技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建立全方位的农业科技融资服务载体

发展农业科技成果评估、定价、流转和监管等方面的中介机构,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流通。充分发挥各类创投基金以及农业科技园、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农业科技创业投资联盟、技术转移机构等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及投融资载体的作用,培育农业科技企业发展壮大。

(作者单位: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大渡口支行)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探讨:建设现代农业迫切需要农业科技创新

【报告表述关键点】

农 业 科 技

“要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对良种繁育、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完善农业技术补贴制度,促进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到田到户。建好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高产创建和标准化创建。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

一、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迫切需要农业科技创新

中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的关键时期,建设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十二五”农业发展的优秀任务。“十一五”期间,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均达到52%。同时也必须清醒意识到,迈入“十二五”,世情、国情、农情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风险挑战。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必须更加依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

保障国家食物安全迫切需要科技。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近几年,中国粮食生产虽然已经取得“八连增”的巨大成绩,但农业基础设施差,抗风险能力弱、比较效益偏低等问题依然存在。未来随着国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人多、地少、水缺的趋势不可逆转,城乡居民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加,中国粮食安全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解决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总供需矛盾,确保粮食安全,必须最终依靠科技创新,充分挖掘品种潜力,尽快突破农业生产中的重大技术瓶颈,大幅度提高农业土地生产率,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迫切需要农业科技。近年来,农兽药残留、添加剂、防腐剂问题屡禁不止;“红心鸭蛋”、“多宝鱼”、“三鹿奶粉”等事件的发生又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此外,还有一些转基因食品、动物源性饲料添加剂等由技术进步所产生的新问题。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发展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和智能化种养,全面升级农业产业。

确保生态安全迫切需要科技。目前,中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农业面源污染不断加剧,污染物无害化处理能力低等问题,再加上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不断加剧,资源环境对农业发展的约束日益加重。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急需加强资源环境领域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技术,加快开发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建立实现“低耗、高效、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确保产业安全迫切需要科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农业领域也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力主要来自于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竞争实质上就是科技竞争,自主创新能力是科技竞争的优秀。目前,中国大豆进口量已经达到5000多万吨的水平,随着全球农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中国农产品的进口量仍有进一步增加的可能。要提高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减少国际农产品市场对中国农业的冲击,就必须加快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生物质能源和资源环境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与产业化,加快农业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有效增加科技储备,引领国际农业科技发展,力争占据农业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全面提升中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面对需求刚性增加,资源日益紧缺的严峻形势,我国农业发展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才能确保粮食安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才能改善生产生态环境,从而实现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任务。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空前提高。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迫切需要若干重大举措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要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依靠科技创新、科技推广和农民培训“三轮”驱动,发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双轨”运行作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的历史任务艰巨。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改进我国科技管理制度,完善项目申报、经费分配和过程管理办法,突出农业科研的公益性特征,探索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和有效资助方式,形成有利于农业科研基础研究和公益研究健康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同时必须建立适合国情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做到有破有立,改革是手段,建立是根本,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着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需求,以夺取农业科技制高点、增强科技发展后劲,提高农业竞争力为目标,全面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动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等基础性工作。着力提高农业知识创新、生物技术领域、机械化技术领域和信息技术领域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强化公益性农技机构改革,创新农技推广机制。强化农技推广机构公益性职能定位,积极推行“三权归县”,明确职能任务,合理设置机构,科学核定编制,理顺管理体制,完善改革配套措施,提高工资待遇,全面建立岗位责任制度。加强水利、林业、气象等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以及技术合作组织等,积极发展校市联建、院县共建等多元推广模式,并给予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同等的政策支持。

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按照农业科技用人规律和基本需求,分别构建国家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基地、高水平科研骨干培养基地、高水平科研辅助人员培养基地和高水平科研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加快构建、科学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建立一套适应农业科技创新要求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的机制和制度。加大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大专院校、农广校和科研推广单位的科技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业科技大培训。

(作者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