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24 02:52: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管理人员的培训是提高企业优秀竞争力的关键。以S建筑施工公司为例,对s公司的管理人员培训外包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管理人员培训外包存在问题,提出提高管理人员培训外包有效性的措施:依据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人需要,科学制定计划和决策,并选择合适的外包模式和程度,并签订外包合同的时候,要将服务水准协议补充进合同,约定不确定指标,并进行绩效管理等等,以期为建筑施工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提供借鉴。
关键词:建筑施工公司;管理人员;培训外包;人力资源
引言
外包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外包首先是以实践的形式作用于企业管理领域中,从生产、施工外包逐步过渡到到营销、计算机软件、人力资源管理等行业领域。如今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已在中国悄然兴起。而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比较容易被外包的内容之一是培训,培训外包的主要目的就是依靠外部资源来提高企业员工的管理能力、生产能力、技能、知识等方面,从而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对于企业而言,管理人员的培训是提高企业优秀竞争力的关键,同时也是企业一项长期的培训内容∞,±音训外包一方面确实可以解决企业内部培训管理人员所带来的师资力量的局限性,增加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担等问题。但是培训外包也容易造成培训监督难以实施、培训结果难以量化考核等问题。笔者结合曾在s建筑施工公司(以下简称s公司)工作的经历,对s公司的管理人员培训外包的现状,找出存在的原因,以便为转型中的国有建筑施工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提供借鉴。
一、S公司管理人员培训外包现状
1 S公司简介。s公司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是国有大型水利水电施工企业。现有职工3 000余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约占40%。2010年,该公司下属单位有20个,包括9个分局,5个分公司,还有医院、勘测设计院、培训中心、研究所、工程项目部和管理处。(1)企业人力资源基本情况分析。该公司约有20%以上的管理人员无职称和无技术等级证书,而且总体年龄偏大,学历水平不高。(2)企业培训基本情况。该公司目前的培训主要为岗位培训,包括资格培训、适应性培训、技术等级培训。经过笔者了解,适应性培训主要由企业内部进行培训,由公司培训中心完成,其中培训的师资力量由内部讲师和外部讲师组成,主要为外部聘请讲师。资格培训与技术等级培训主要委托培训外包机构进行培训,但是培训的计划由该企业完成,培训的课程设计和考核主要由培训机构完成。s公司管理人员培训经费占2008年度培训费用总和的28.8%,约有52%的管理人员接受了培训。据了解,该企业2008年度培训费用总支出约占企业年利润的2%。
2 s企业培训外包决策分析。s公司的培训计划主要由上级部门根据企业在职人员教育水平以及上年度企业盈利状况制定培训计划。部分由企业职工递交培训申请表,再由该公司的人力资源部汇总,根据培训预算,安排培训。目前企业培训中心的专职培训人员为11人,兼职5人,其中本科生学历及以上共有11人,主要进行的是新员工培训、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培训、部分安全生产管理培训。s公司目前采用的是作业管理外包,该外包形式需要外包商必须具有操作企业复杂系统的能力企业本身系统完备但缺乏具有专业能力的人员。该公司目前对于部分管理人员取证、资格等级及中高层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而且由于这部分培训并不涉及企业机密,培训的人员不呈现大批量。如果因为这种培训项目,由企业自身设计课程、外聘讲师,资金投入大,而且效用不高。
3 s公司管理人员培训外包实施后的效果。笔者利用问卷调查法并利用电话访谈等方法,共访谈分公司主管8次,发放问卷100份,收回问卷100份,有效问卷66份,有效率66%,通过调查了解到以下情况:通过对接受过培训外包机构培训的管理人员调查显示,感觉满意的管理人员人数占6.1%,认为比较满意占30.3%。多数分公司每年按照总公司的培训计划,安排人员参与培训,其中对于培训外包,多数主管表明,效果还可以,但是由于培训一直被认为是企业福利项目的一项,接受培训,取得相关证书和学历,就可以提高工资等级。对于参加外部培训,受培者多数更重视的是培训结果是否与岗位等级的提升挂钩,而不是培训内容的应用性,所以培训后,对于部门而言意义不大。S公司培训外包的考核由培训外包机构进行,考核的指标简单,通过是否取证及笔试结果给予受培者成绩,而s公司对受培者培训后的情况无明确考核。
二、S公司管理人员培训外包主要存在的问题
1 管理人员培训外包目标偏差。(1)培训投入力度不够。2009年度该公司经培训外包机构培训的管理人员为89人次,部分岗位的管理人员年培训费不足800元。其间,部分管理人员确实出现了岗位职责不清,能岗不匹配,多利用经验进行管理,从而导致管理效率较低,企业运营成本上升。(2)该公司职称和技术等级与岗位工资挂钩,因此培训部门在制定培训外包计划的时候,更多的是注重培训后是否能获取有效证书,并且将职称或者技术等级转化为岗位工资的增加部分,成为员工的一项长期福利,并由此对部分员工约定服务期。以此来约束员工的流动。
2 管理人员培训外包计划和决策缺乏科学性。该公司目前采取的是培训项目的作业管理外包,这就要求企业有完善的培训体系,只需要培训外包机构对培训进行课程设计和流程管理。但是事实上这个决策实际上是存在问题的,因为当前企业的培训体系并不完善。此外,在制定培训计划的时候,仍然存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领导直接确定培训的主要内容,而无任何调查。培训大多数为应急性和事后培训。
3 s企业对培训外包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1)缺乏对培训外包机构信息的记录。该公司目前没有培训外包机构培训课程的记录。(2)缺乏对外包机构的管理。一方面是总公司与分公司相互推诿责任。另一个方面,是因为该公司的培训部门认为无需对培训外包机构进行管理。(3)缺乏对考核结果进一步验证。目前该公司对于培训外包后的培训反馈,仅依靠一份信息反馈表,主要记录员工培训期间的表现,以及所取得的成绩或者是所获取的证书
4 s企业的管理人员培训外包的课程及形式比较单一。通过调查发现,管理人员的培训形式主要为传统授课式,而且课程目前仅涉及资格等级考证或者是一些通用型课程。
5 s企业的管理人员培训外包成本难以控制。部分通用型课程一直由固定的培训外包机构进行培训,使得今后将培训项目转为内部培训难度加大。而且培训形式由传统培训转变为培训外包后,培训沟通由原先的双向沟通转为多向沟通,在沟通中不可避免会导致信息失真或者信息重叠,因此在对信息进行管理时,增加了培训运行的成本。
6 S企业培训外包流程设计不合理。(1)s企业培训外包流程中缺少培训需求分析,而且在培训需求分析没有完成的时候,就制定培训计划。而且培训计划的设计基本是由上级主管根据成本预算,以及参照过去培训项目而制定的。(2)在选择培训外包机构前,没有进行培训外包决策,那么对于培训外包的程度、模式也就没有明确的定位。(3)缺少对于培训外包中间过程的监督和管理,从而导致培训风险的增加,导致培训质量、成本难以控制。
三、提高管理人员培训外包有效性的措施
基于上文分析,可以采用以下措施有效改善S公司管理人员培训外包中存在的问题
1 转变管理人员培训外包的目的。s公司首先需要明确培训目的,其真正目的是要将知识转化为受培者的能力,以及转化为企业的效用。其次基于绩效考核转变管理人员的培训观念,最主要的就是要转变管理人员对于经培训取证后就能增加工资的观念。在管理人员培训取得证书后,不能明显增加岗位工资,而应该依据培训内容,修改绩效考核表,将短期可以体现绩效的培训内容,增加到绩效考核表中。而对于一些无法在短期内体现绩效的培训项目,则可以在制定绩效考核表的时候,适当减少这部分内容考核的权重。然后根据受培管理人员的绩效表现增加绩效工资。s企业的部分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实行年薪制,所以该公司可以将培训后的绩效考核作为其年度考核的一部分。这样一方面防止了受培管理人员单纯追求因资格取证或者职称的提升,而立即获得岗位工资的增加。又可以使得受培管理人员积极运用培训知识,增加绩效,提高企业管理的科学性,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培训外包投入资金的效用。
2 科学制定培训外包计划和决策。(1)重新制定培训外包决策和模式。根据s公司目前的情况及组织资源分析,应该由s公司提供相关信息,比如待培管理人员的基本情况,以及s公司目前的培训目标,由培训外包机构设计外部培训体系,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培训实施、培训结果的考核和反馈,以此来完善该公司整体的培训体系。所以,将培训外包的模式由原先的作业管理外包形式转变成系统整合外包,此类外包模式适用的条件为,外包商必须具备系统管理、整体规划及运用的能力,企业本身期望将组织内部系统作有效连结。(2)完善培训需求分析体系。首先完善该公司管理人员的培训需求分析。其次应该以培训需求调查的相关内容为培训重点,并以此来确定培训的要求。这样可以有效增加管理人员培训的积极性,提高受培管理人员的满意程度。
3 尝试建立基于合同的管理人员培训外包的监督机制。利用合同来提高培训外包机构的绩效,实行基于合同的监督和管理,企业可以利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和手段,以此来实现较高的培训外包绩效。一方面应该建立服务水准协议。该公司应建立服务水准协议,以此来对原先的培训外包合同加以补充。一个完整的服务水准协议应该注意以下方面。确定培训范围和培训目标;确定服务水准;期望绩效的确定;进行绩效评估报告;确定付费办法及惩罚与激励办法;质量改进目目标;风险与问题管理等。另一方面通过合同需约定双方管理权限。(1)分公司与总公司的管理权限的确定。应加强分公司对于当地的培训外包机构的管理,每季度上报总公司,用以解决培训外包机构分散难以管理的问题。总公司需要对外地的培训外包机构通过派遣检查员的方式,提供建议,以此来控制培训效果。(2)双方对管理人员培训后的跟踪和调查。在管理人员培训后,s公司修改其绩效考核表,将培训后所能体现的关键技能或内容作为考核的项目。(3)公司有权获知培训外包机构的必要信息。培训外包机构应该按要求提供其具体的信息,s公司应该主动对培训外包机构的的基本信息进行登记,了解各培训外包机构的专长,以选择合适的培训外包机构。
4 增设形式多样的课程。课程形式的单一,容易降低管理人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那么在设计课程的时候,该公司应该与培训外包机构进行协商,根据管理人员的需求增加课程的种类以及授课的方式。该公司可以要求培训外包机构更改原先传统的授课形式,开展管理游戏,拓展练习等授课形式。
5 完善培训外包成本控制。(1)将部分通用型课程及时转为内部培训。s企业为施工类企业,那么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以及工程管理人员在涉及到安全生产施工方面的时候,可以完全将这部分培训项目转为内部培训,然后根据原先培训外包机构设计的相关课程和流程,聘请专门的培训人员,最后设计一套完整的职工安全管理教育体系,以此减少培训费用的支出。(2)及时的阶段性沟通。除了上文所述的绩效沟通外,该公司还应该对于整个培训体系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公司在确定培训目标的时候,主管部门与各分公司、各部门做好沟通,并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及时反馈;在制定培训计划的时候,与待培管理人员深入沟通,了解其培训需求分析,以此确定培训的主要方向和内容;主管部门还要与培训外包机构在沟通后约定合约中的各项要求;在实施培训外包的过程中,要与受培管理人员与培训外包机构做好阶段性沟通,控制培训质量,做好监督和管理工作;在培训后,需要及时向受培管理人员和培训外包机构获取考核报告,并进行培训后的访谈和讨论,以及时发现问题,指导下次培训。
科学地实施管理人员培训外包是当前比较值得探讨的问题,培训外包并非将所有的培训工作交由外包机构完成,而是应该对培训外包整个过程进行监督,并对培训外包机构进行绩效管理。企业在实施管理人员培训外包的整个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这些改进措施进行灵活运用,同时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企业管理体系相结合,才能使管理人员的培训外包发挥最大的作用。
摘要:管理会计是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重点内容,只有加强财务会计管理,才能促进资料利用效益实现最大化,提升企业利润,增强企业优秀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也是财务会计管理的价值所在。然而,从实践来看,当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会计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不仅影响了企业管理水平与效益,也制约了企业自身发展的步伐。本文重点研究了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以期为提升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会计;财务管理
一、管理会计的概念与内涵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管理存在很大区别。管理会计主要是围绕企业决策与价值进行的;财务会计管理主要是围绕资金管理和企业运营、决算进行的。二者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建构完善的管理会计体系,可谓是一项系统而重要的工程,必须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有条不紊地进行。首先,建筑施工企业要制定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各项制度、规划,在此基础上,将管理会计融入其中,使其能与企业发展规划紧密结合起来,以便充分发挥其效能。其次,建筑施工企业要以人为本,不断建立健全考核、管理控制等各项制度,通过制度的约束和控制,来确保管理会计实施有据可依。
由于建筑工程项目涉及多个环节与部门,建筑施工企业在进行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需要协调开发商、市场、施工、物流等之间的关系,使各环节在施工的各阶段,都能积极参与财务管理,进而提高管理会计的水平,促进业务进程与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不断提升,最终实现资金高效利用和资源优化配置。从目前来看,管理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分支,在我国近年来才开始应用,其应用经验相对较少。为了使管理会计能更好地发挥其应用的效能,有必要对其在建筑施工企业中的应用问题进行研究。
二、当前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会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当前的会计财务信息及数据变化比较快,如果建筑施工企业不加强财务数据更新,将会导致实际财务状况出现偏差。管理会计利用一系列专门的方法,加工、整理和报告财务会计提供的相关资料,从而为企业各项经济活动规划与控制提供参考。管理会计能够最大程度地为建筑施工企业创造价值,并能提高管理层经营决策的准确性,确保企业能够实现健康、良性的发展。管理会计必须要以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数据为基础,只有财务会计信息数据准确,才能将管理会计的效益发挥到最大化。但调查显示,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建筑施工企业往往都是考虑如何获取直接的最大经济效益,对于财务会计信息数据及管理会计则重视不足,使得经营决策和管理策略偏离实际情况。
第二,由于建筑市场环境具有不可控性,其对于企业带来的影响也较难预料。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建筑施工企业要面对很多不可预知的市场风险。在进行经营决策的时候,如果企业没有进行充分调研,过于将市场影响因素和企业竞争环境假定在理想状态下,将会难以保证决策正确,甚至会导致企业出现亏损。
三、建筑施工企业强化管理会计应用的有效策略
(一)管理会计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尽管我国建筑行业在近年发展迅猛,但是,其财务管理水平却因为各种因素,而未实现相应的快速发展。在实践中,建筑施工企业大多都依靠一般预算定额来管理财务,不过,一般预算定额只能分析各项费用与利润,不能真正为企业决策提供服务。在此种情况下,为提高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优化资金利用效益,就必须要将管理会计引入到财务管理中,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预测作用,结合企业经营目标,来完善企业财务管理。
(二)管理会计在企业招投标管理中的应用
从本质和目标上来说,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对此,建筑施工企业必须要明确认知二者之间的不同,以便使其在各自的领域充分发挥作用。因为建筑工程项目涵盖的环节比较多,预算与实际财务活动会存在差别,可能会存在超出预算的情况。建筑施工企业务必要认识到这一点,在项目招投标过程中,要利用管理会计来预测工程项目成本与利润,确保工程经济指标反应中的数据真实、可靠,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建筑施工企业预算准确性。
(三)管理会计在建筑施工企业质量管理制度中的应用
建筑施工企业质量管理制度是工程项目质量及企业效益的保障,在其中应用管理会计,主要是分析质量成本控制效益,通过管理会计来监控施工质量情况,防止因为质量问题影响工程进度。管理会计可以促进工程进度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保障施工企业的成本与质量控制目标顺利实现。
综上所述,管理会计是会计的重要分支,也是财务会计的良好补充,能为企业管理层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在建筑施工企业中加强管理会计应用,可以提高财务会计信息数据准确性、真实性,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单位:山东三箭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项目成本管理是建筑市场中确保施工企业持续发展和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基础,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管理环节。成本控制要对整个项目的寿命周期进行控制管理,而绝不仅仅是在项目结束后进行简单的会计成本核算。整个项目周期成本控制可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其中事中控制是关键,即在工程过程各阶段要运用现代化管理技术作为成本控制的手段。项目管理过程中时刻都应重视成本管理,以便企业获得更大经济效益,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项目成本;费用控制;技术措施;过程记录;增效降耗;社会信誉
建筑施工企业由于建筑产品的固定性、多样性和庞大性,从而形成了建筑施工企业生产活动的流动性、单一性和长期性。而在当前建筑市场的竞争中,企业除了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质量品牌外,关键还是在于价格的竞争。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盈利空间已紧缩较小了,即工程项目的盈利能力受到了非常地考验。也就是说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项目部要以尽量少或小的物化消耗和活劳动力消耗来降低项目成本并把各项成本支出控制在计划成本范围内,从而为企业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一、项目部对工程管理与控制的原则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原则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基础和优秀,施工项目部在对项目施工过程进行成本控制时,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效益性原则。效益是成本控制的一项重要原则。为了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成本管理中,必须正确处理产值、工程质量、竣工面积和成本的关系。绝不能单纯或者片面的追求产值和降低成本而不顾工程质量、竣工面积,应当统筹兼顾,做到即降低工程成本,又全面完成其它各项经济指标。 2.项目成本最低化原则。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根本目的,是在于通过成本管理的各种手段,不断降低施工项目成本,以达到可能实现最低的目标成本的要求。目标值的确定是成本核算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但是在实行成本最低化原则时,应注意降低成本的可能性和合理的成本最低化,决不能片面地追求低成本从而降低施工现成的设施标准。 3.项目全面成本管理原则。全面成本管理是全企业、全员和全过程的管理,也称“三全”管理。成本是一个综合l生指标,它涉及到企业所有部门、施工单位、施工队、施工班组以及全体员工,因此按照定额、限额、预算、计划和形成成本过程中的施工组织设计、劳动组织、工程施工、材料采购等等各个方面的管理,才能使各项降低成本的措施得以贯彻落实,从而使施工项目成本管理自始至终贯穿于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并置于有效地控制之中。 4.项目动态控制原则。施工项目是一次性的,成本控制应强调项目的中间控制,即施工阶段,因为施工准备阶段仅是构想,而竣工阶段,由于成本盈亏以基本定局,成本控制已于事无补。因此在各个施工阶段的成本管理则是十分必要的。 5.项目目标管理原则。目标管理的内容应包括:目标的设定和分解;目标的责任到位和执行;检查目标的执行结果;评价目标和修正目标。以此形成目标管理的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即PDCA循环。 6.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项目工程师、业务管理人员以及各单位和生产班组都负有一定的成本控制责任,从而形成整个项目的成本控制责任网络。另一方面,项目工程成本目标明确,奖惩分配明确,使降低成本与员工的切身利益直接挂起钩来,会极大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增强降低成本的意识,使成本控制人从自我做起、才能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最终目的。
二、按工程成本组成划分的核算控制方法
(一)人工费的控制 按承包的实物工程量和预算定额计算定额人工工作日数,作为计算人工费的基础。人工费单价,参照执行企业指导价,由承发包双方在签订劳务分包合同时协商确定,部分可采用实物量单价。定额人工以外的估点工,可采用一定比例一次包死或按有关规定计算,单价必须在合同中明确。根据工程的特点,可采用与材料实际耗用量相挂钩的方法进行节超奖罚考核。在合同结算时,按事先约定,在进度、质量、安全等方面进行考核。
(二)材料费的控制 材料价格的控制。根据目前定额量价分离的方法,为了控制采购的成本,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以本地区材料采购指导价为依据,结合企业的特点,发挥采购量大的优势,制定内部的材料采购指导价,同时推行比价采购的方法。按实际成本进行材料计价核算,采用实际成本计价能够比较准确地核算工程成本中的材料费和材料资金的实际占用额。材料采购业务的审核,包括采购地点的审核、材料价格的审核、采购保管费的审核、材料质量的审核等。
材料领发的控制。严格的材料制度,是控制材料成本的关键,项目材料员要根据施工人员提出的任务量和经成本人员计算提出的限额领料单审核确认后,准许到库房领料。料单的内容要按工程项目、领料单位、金额数量填写齐全。项目成本员要根据消耗的出库料单及时地录入微机,进行材料消耗核算。
周转材料的控制。影响周转材料费的因素,一是周转次数,二是周转材料的缺损赔偿,三是施工方案的确定。所以,施工方案的确定一定要经济合理,要充分利用新技术,不同的施工方案要进行经济指标的优化分析。计划进度编制要有流水节拍,要考虑到周转材料的周转使用,增加周转材料的周转次数。
(三)机械费的控制 合理配备施工机械,提高机械化施工程度。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在满足施工进度条件下,必须加强机械的平衡调度,提高机械利用率。提高机械设备的完好率。对项目外部租赁的设备机械,应在签订租赁合同时进行考核,对项目自有设备要落实专人负责日常的维修和保养,以提高机械设备的完好率。
三、项目成本管理是工程全寿命周期的控制
成本控制要对整个项目的寿命周期进行控制管理,而绝不仅仅是在项目结束后进行简单的会计成本核算。整个项目周期成本控制可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其中事中控制是关键,即在工程过程各阶段要运用现代化管理技术作为成本控制的手段。
(一)做好事前控制 制定先进的、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以达到缩短工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对施工方案的正确决策是事前控制的关键所在。对项目部各管理岗位要明确成本责任目标。在施工工序、机械设备类型,施工工期确定后,应将项目成本分解到各个管理岗位,特别是地方材料的采购成本、周转设备材料的使用周期、机械费成本、外分包计划成本、管理成本等,一一进行分解落实。 对项目部班子人员进行成本责任的分工与落实。项目经理是第一责任人,全面组织项目部的成本管理工作,同时掌握和分析盈亏状况,出现情况应迅速采取有效措施;项目工 程师主要进行技术方案的优化选择,尽可能采取先进技术,降低工程成本并处理好与业主的签证、索赔工作;项目会计负责项目成本的动态分析,合理调度资金,负责工程进度款的申报和催款工作,并对可能出现的失控点进行预警;项目劳资员负责外包合同、材料、设备、机械采购、租赁合同的实施,确保按目标成本实施控制。
(二)做好事中控制 要抓好工程成本形成过程的控制,做到边干边算,切实控制成本。按照工程施工的自身要求和内在规律,编制出技术先进、工艺合理、组织精干的施工方案,均衡安排各个分项工程的进度,按照平面流水、立体交叉的作业原则,合理确定工程施工网络计划,保证工作面不闲置,工序作业不间断,土建和安装班组协调有序地作业。
各分项工程都要控制材料的使用,为了降低损耗,可实行限额配料,实行包使用,节约有奖,超额则罚,使材料用量与个人经济利益挂钩。与此同时,实行三级收料,即分公司、项目部、施工队进行清点数量,记录签字,并建立材料明细账。领料时施工作业班组应清点并确认,严格按照领料手续,杜绝浪费和盗窃漏洞。库存量和材料用量比列要合理,要减少现场材料过多而造成的管理麻烦和库管费多支出,使资金流动使用更合理。机械设备和周转材料要合理调度.妥善按施工总平面布置堆放保管,避免二次搬运和损耗浪费。
要想方设法减少和避免无效管理以及无效劳动,对上道工序因质量、落手清原因造成的返工要进行清算,如混凝土结构尺寸偏差造成的凿混凝土人工费,因抹灰层加厚造成的材料多用、机械费的超支和落手清、养护等工序内的工作分解的超单价费用支出,因工期延长造成的周转材料、机械的租赁费等都要建立完整的成本财务系统,以项目部为独立核算单位,逐月分析各分部分项成本计划的执行结果,查明成本节约和超支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寻求进一步降低成本的途径和方法,采取一切有效措施,防止工程成本超支。
(三)做好事后控制
总结经验是为了巩固成绩,揭露矛盾是为了弥补存在的不足,对已竣工程的成本考核和成本分析是为了发现问题,以提高项目部今后的施工策划、施工计划安排水平,只有这样方能提高企业增创效益的水平。
四、项目成本控制与相关因素的处理
(一)与工期的关系 工期的长短与成本的高低,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工期越长成本越高,工期越短成本越低,特别是固定成本,基本上是与工期长短成正比增减的。做好工期成本的分析,就是要把计划工期成本、经济工期的计划成本与实际工期成本比较分析,以研究决定工期与成本发生矛盾时项目部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二)与工程质量关系 目前项目中质量成本提高的内容大致有三类:返工损失和返修损失比较突出,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是项目管理薄弱环节。质量过剩支出,项目在技术上保守,质量目标超出实际,不能兼顾经济利益。劣质材料、构件验收不严造成损失。所以,有的放矢,未雨绸缪,才能做到势必事半而功倍。
(三)与管理制度的关系 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是“系统论”和“控制论”.因此围绕企业经济效益要形成纵横渗透的矩阵制经济核算质保体系,加强经济核算全过程的动态控制,建立起具有一定企业特色的控制制度。如,合同造价控制。建立内部控制制度,防止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效益的流失等。项目核算资料的标准化。
五、加强施工定额管理和施工任务单管理
通过有效途径控制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消耗,使实际成本的发生时刻处于可控状态。使用先进合理的施工定额并在实践中不断收集信息、完善定额。加强对包清工作业队伍进行施工任务书交底,使其明确施工方法、作业要领、工料消耗标准、工期质量和安全要求等,严格验工考核,认真管理。加强质量检查,及时发现不良施工倾向,避免施工质量缺陷和不合格工序产生,提高一次交验合格率,控制因施工整改、已完工程报废、例外质量检测等造成质量成本的提高。
六、加强计划管理和施工调度、协调
最大限度地避免因施工计划不周和盲目调度造成窝工损失、机械利用率降低、物料挤压等,进而导致施工成本增加。 进行周密的施工部署,尽可能做到各专业工种连续均衡施工。掌握施工作业进度变化及时差利用状况,健全施工例会,加强协调和调度。合理配置施工主辅机械,明确划分使用范围和作业任务,抓好进出场管理,提高利用率和使用效率。
七、正确运用施工合同和有关法规,及时办理经济签证手续
加强合同管理和施工索赔管理,及时合理的办理因以下原因所引起的施工成本增加或经济损失的签证手续。 按发包人或工程师指令执行的设计变更。因非承包或分包人原因所出现的施工条件变化,经工程师确认的施工方案或措施的变更。因发包人的施工图纸提供时间或合同规定有发包人提供的其它施工条件不能按规定时间和要求落实到位,影响施工按计划进行而造成的工期延误和经济损失。
因此,在“责、权、利”恒定的基础上,通过制定不同层次的报表,分发到各级控制部门,严密实施跟踪监控,才能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进度、工程量、材料消耗、人力安排进行直接控制,及时修正施工中发生的问题,争取高效低耗。总之。项目成本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动态管理过程。项目管理过程中时刻都应重视成本管理,以便企业获得更大经济效益,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建筑业随之迅猛发展。从目前我国建筑业内的企业管理现状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待解决,可见建筑行业内的企业正面临着企业管理标准化的大问题,文章结合笔者实践工作经验,从合约管理标准化、质量管理标准化和安全管理标准化三方面入手,分析了如何开展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标准化。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标准化
标准化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管理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标准,也是一个国家发展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对于企业而言,企业标准化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而建筑施工企业与其它企业相比较,在管理上更复杂,施工现场更是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如果缺乏标准化的管理手段,企业管理必然是低效的,下面对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标准化展开讨论。
1 建筑施工企业合约管理标准化
建筑施工企业合约管理是企业管理流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创效和发展中起到支撑作用。在合约管理中要遵循态度谨慎、水平专业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合约管理工作管理人员更加尽职尽责,在管理期间出现问题也能够灵活应对,从而更好的开展建筑施工企业合约管理工作。在合约管理中还要注意将投标报价、成本管理和结算管理这三个程序做好,避免出现任何的纰漏,只有这些程序做好,才能够使建筑施工企业拥有市场竞争的筹码,并使企业更好的运转和盈利。合约管理是对工程项目的全程动态管理,其包含以下内容。
1.1 投标报价管理
投标报价管理由三部分组成即投标报价前期、过程和后续管理。前期管理主要是一些投标前的准备工作,如项目跟踪、投标评审、投标计划等;过程管理包括编制投标文件、保证金办理和经济技术标评审等工作;后续管理工作包括封标、送标、开标、报价交底和资料归档等。
1.2 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由三部分组成即制造成本管理、成本分析管理和过程成本管理。制造成本管理中包括成本编制、评审、审批等工作;成本分析管理中包括核定成本、编制策划书、审批和执行等工作;过程成本管理中包括编制制造成本结算计划、洽谈各项变更、确认收入等工作。
1.3 结算管理
结算管理包括总包工程结算、分包工程付款和结算内容。总包工程结算工作中涉及到编制结算计划、提交结算书、提交项目成本分析报告、记录台帐等工作;分包工程付款包括报量、审批、转账、记录台帐等;分包工程结算包括报结算单、项目评审、签字办理、记录台帐顺序编制等工作。
2 建筑施工企业质量管理标准化
质量是建筑施工企业生存的根本,是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质量是企业各部门领导工作的职责,建筑施工企业质量依靠的是制度化管理,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
2.1 加强工程质量监管
建筑施工企业工程质量监管的范围包括质量策划、质量培训、质量检查、质量交底等工程现场质量监管。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制定控制标准,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方法和检验方法,还要对施工现场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加强质量标识管理,将施工中对工程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彻底消除,使建筑施工质量全程处在受控的状态。
2.2 工程质量验收管理
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要全面遵循国家规定的质量验收标准,对各工程环节进行质量验收,首先对工程项目进行自检,然后由质检专员对工程项目进行评审,最后由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进行验收,全部验收合格后要做好检验记录并备案。
2.3 创优工程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的创优工程管理,可以通过制定年度创优计划的方式,实行创优工程评定、工程申报、工程预检和迎检等工作,实施精品工程生产线,运用阶段考核、目标管理、精品策划等精品工程生产线理论,使每一道施工工序的质量都得到保证,创建客户放心满意的优质工程。
2.4 质量综合管理
在工程项目质量总监例会中对项目质量信息进行讨论研究,及时分析建筑工程的质量动态情况,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定期统计、整理、上报工程质量情况,根据各项工程的质量报告进行分析,并积极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跟踪质量整改的执行情况,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水平。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如出现质量事故,要积极组织各部门人员对质量事故情况进行分析,执行解决对策,检查质量整改是否全面落实,将质量事故各项事宜妥善处理。
3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标准化
安全生产是建筑施工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内容。高空作业和流动性是建筑工程施工最为显著的特点,加之建筑工程施工的主要劳动力是以农民工为主的,建筑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较安全事故发生率较高。建筑施工企业不仅是总承包合同的履约者,同时还是工程项目生产作业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正是建筑施工企业的多个身份,决定了建筑施工企业要对安全生产作业负有重要责任。按照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实施的顺序和职能划分,安全管理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安全综合管理。安全综合管理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获取和识别,识别和评价工程项目施工中存在的危害,加以控制在工程安全生产方面的投入,防治职业病;第二,现场安全管理。现场安全管理包括文明安全施工管理、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安全防护方案审核、现场安全施工内容监督以及施工作业安全防护用品的管理等;第三,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教育培训是指对即将入场的施工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以及施工中作业人员的再教育培训,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教育培训;第四,生产安全事故调查。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主要指作业人员工伤办保险的认定。
4 结束语
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于企业长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筑施工企业应重视起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提高建筑施工企业在合约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和物资管理方面的标准化程度,从而提高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摘要:建立、完善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建筑施工企业实现管理信息化,创新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化系统的综合利用以及信息化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在新形势下,求创新、求发展、立足于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市场必须具备的综合实力。建筑施工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计算软件的应用和普及,先进管理模式的推广,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推广与普及,是施工企业目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企业管理;发展对策
1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内容与发展阶段
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信息化,是指对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储存、传递与应用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信息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有组织的信息流通,使决策者能及时,准确的获得相应的信息。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围绕企业优秀业务和主导流程做好战略数据规划;调查分析信息要求和数据流,建立主题数据库;制定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性规范、标准及编码体系;建立企业信息系统框架―功能模型;开发应用适合本企业的软件系统。建筑施工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单项业务应用。上世纪70―80年代,由施工图预算,工程进度网络计划时间参数的计算等单项程序的应用,逐步扩展到工程造价计算、钢筋计算、物资台账管理、建筑CAD设计、区域规划等,以及企业管理与办公自动化、招投标、施工技术、质量与安全管理以及
经营管理程序系统的应用。
(2)自动控制技术。上世纪90年代,又扩展到在产品生产及施工中推广应用,以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自动控制技术,如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养护、深基坑工程监测与控制、地下工程自动导向测量、钢结构安装施工等。
(3)基于网络平台的工程管理。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跃,特别是INTERNET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为网上虚拟协同施工、部分业务采用电子商务提供了条件。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基础编码体系以及标准化建设、电子商务三个方面是我国“十一五”期间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攻方向。
2建筑施工企业运用信息技术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发展现状
回顾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所走过的30年的历史,确实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各级管理网站广泛普及,各种计算软件和工具软件层出不穷,自动控制技术日益增多,办公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发展迅猛,整个信息技术在量的扩大和质的提高上均有新的飞跃。但是,由于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环境比较恶劣,点多分散,应用信息技术比其他行业显得更为困难;再加建筑施工企业长期受传统习惯的影响,管理粗放,接受新生事物较慢,多数企业没有信息化建设的长远规划,或者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我国绝大多数的建筑施工企业,在管理信息化方面还处在初级阶段。
2.2存在的问题
(1)软件的开发应用有待深化和普及。计算软件的应用,正在得到建筑施工企业的普遍认可,已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计算工具,但由于受软件本身的局限性,现场技术人员各自了解程度的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各类专项施工设计的功能还不够完善,有的计算结果还差异较大,不能完全反映计算对象的真实情况。管理软件的应用,由于受企业文化、业务数据、管理思想及模式、体制、机制的不同和传统管理方式的制约,使用尚不普及。
(2)系统的集成性,有效性差。目前,大部分企业还停留在日常工作数字化层面上,大量冗余的数据和信息重复储存与各个子系统中,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不能做到信息集成,不能形成资源共享,信息化的优势没有得到体现。
(3)信息化程度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同目前国内的情况相反,一些技术发达的国家建筑企业运用的工程项目协同建设系统,每个工程项目均设立一个同于建设周期的网站,网站的各分系统可以实现参建各方的协同工作以及与外部单位的电子商务连结。这方面,可以说国内建筑施工企业还相差甚远。
3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策
3.1转变观念,全面做好宣传普及工作。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理解和积极参与,需要各业务系统的协调配合。只有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和管理理念,引进并消化吸收当代先进的管理思想,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使大家形成广泛的共识,树立起克服困难的决心,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才能得以顺利推进。
3.2领导重视,全面做好各种资源投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投入,需要协调理顺各方面的工作关系和业务流程,而且这种投入和协调在短期内不可能达到完善,不可能马上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领导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合适的资源,创造适宜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促进高层次之间的协调,将问题减至最少。
3.3统一规划,严格按目标逐项落实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首先,应该确立一个明确、适中、而且可行的企业信息目标,对规划进行反复优化和全面评价,将其分解成年度计划来分步实施;其次,认真做好实施的过程控制,加强对执行情况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加以纠
正,以求更高效地取得期望的结果。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原则上可以按以下四个方面逐步落实实施。
3.3.1推广普及工具类技术
(1)普及单机版应用软件。通过广泛采用单机版工具软件和计算软件,解决工程施工工艺等具体问题。譬如:钢筋优化下料、模板及脚手架CAD设计、依据工程量清单快速报价等。
(2)运用生产控制系统。通过采用以信息化为特征的自动化控制技术,控制施工生产活动。譬如:混凝土搅拌站的自动控制、建筑材料试验检测数据采集统计、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总量控制等。
3.3.2建立健全的管理信息化技术
(1)项目级管理信息化技术。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涵盖了项目管理全部管理单元。该系统主要解决了项目的材料管理、成本管理、项目基本信息管理、项目报表四大需求。项目级系统和企业级系统间可通过数据交换中心通讯实现信息管理。
(2)企业级管理信息化技术。建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根据法人管理项目的管理模式开发的应用软件系统,以及配套的编码和制度。该系统侧重于公司相关业务的处理以及所属项目的管理监控、审批审核、指令下达、作业指导和工作协调等。
3.3.3着力推进信息化标准技术
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分类编码,就是企业根据自己的工作、组织、资源条件按照国家现行标准建立编码系统。统一的编码系统是企业内、外部进行交流的基础,是进行信息交换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前提,是实现管理工作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3.4加强评估,实现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改进
评估可分为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两种。其中,内部评估主要是考察信息化工作在企业内部引起的变化,可通过总结具体的成果来进行;外部评估则要通过邀请外部专家进行评估,以及搜集外部评价的方式来进行。评估的目的是评价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度,看其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增强满足要求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