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25 02:47: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幼儿园学前教育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现实原因
(1)政府决策缺失。不难看出,从1949年开始,针对国内学前教学的有关律法及文件,很多都是由政府抉择的。只要政府领导人一句话,就可以使相关条款实行或者作废。因此,当前学前教育小学化的问题,政府应该承担重要责任。总的来讲,是因为政府没有真正落实学前教育的管理,对此,以下三方面能够体现出来:①对于小学入学知识应试缺乏统一的评判准则;②缺乏对幼儿老师的资质认证体系;③幼儿园办学的相关律法有诸多漏洞,导致幼儿园管控单位不能充分利用律法来对幼儿园的考评审核等进行管控,因此,很多幼儿园主办方钻了法律的空子,自己制定教学内容,导致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形成。
(2)家长和老师缺乏对幼儿的了解。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大部分家长缺少科学的认知,再由于媒体的片面指引,无需遵从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觉得只要有一套先进有效的教育模式,就能够把孩子培育成“神童”,部分家长还片面极端的要求幼儿园给孩子传授大批知识。部分老师自身的知识水平有限,教育理念不科学,对幼儿的发展规律缺乏了解,认为只要给幼儿灌输知识就是对的。因此,直接导致如今的幼儿教育只片面的注重传授知识而没有考虑孩子的接受能力,只注重智力的开发而缺少品德教育,使得幼儿教育走进了误区。由于家长及升学择校的压力,很多幼儿园的教育模式及内容趋向于小学化。
2.历史原因
(1)传统教育体制与教化定式的结合。从古至今,国内的学前教育都是教化定势模式。中国古代正规的幼儿教育著作(如:《颜氏家训》《礼记》等)中均采用教化方式,教学内容以算术的读写为主,对知识技能的教育及学习尤其注重。伊万•伊利奇对教育是这样定义的:每个学校都是以按序升级的比赛机制为中心,每层的学级表示相应的比赛级别。卡西尔则认为:全部的人类活动中均具有一种基本的两极性,一类是要积极创造新形式而另外一类是努力维持旧形式。长久的在复制和创造、传统和创新之间做着斗争。如今新型的教育模式还是不能让它完全脱离旧俗的教化理念。因此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教育的体制及教化定式都为当今幼儿教育小学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直接导致当今幼儿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形式屡禁不止。
(2)教育的经济学价值导向。以经济学的角度进行教育教学,将会更为注重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张凌光在1951年撰写的《评“活教育”的基本原则》,首次以经济学为出发点,对陈鹤琴、杜威的教育理念提出了疑问。张凌光认为,杜威和陈鹤琴十分注重个人的直接经验,过分强调“做中学”这一理念,所以,完全忽略了系统的科学知识。一直以来教育都不能脱离社会的束缚,教育不单单只教育个人,还要具有社会价值效能,要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人才,构建一个学校和社会衔接的体系。
作者:张曼 单位:河北省霸州市第二幼儿园
学前教育是最基础的素质教育之一,是对儿童进行学前智育的一个全面培养过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是为实施学前教育而培养合格教育工作者。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既要学习和掌握有关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又要接受幼儿教育技能的基本训练,毕业后能够做好幼儿园的教育和保育工作。因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必须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模式,需要与幼儿园建立起合作关系,从而保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在幼儿园得到实训锻炼。同时,幼儿园也可以通过与高校学前专业合作定向培养需要的学前教育人才。因此,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的合作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十分重要。
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合作的重要性分析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促使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尤其是学前教育更是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学前教育不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是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随着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与需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涉及的学科众多,既有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有舞蹈、绘画、钢琴等艺术类课程的学习,可以说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所要培养的学前教育人才必须是全才和多面手,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各项专长,还要有教育技能,如游戏、剪纸等等。因此高校学前专业教育必须从多角度出发,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托儿和幼儿教师。要实现这一教育目的,必然离不开幼儿园的配合与合作。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是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使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既学到了理论知识,又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从而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因此不少高校针对专业设置情况已经与对口单位、企业建立了产学研一体的教育教学体系,通过校企联合、企业定向委培、共建实训基地等多种方式,来提高高校学生的专业技能。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也不例外,通过与幼儿园、托儿所建立合作关系,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到幼儿园去见习、实训和实习锻炼等,从而使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通过幼儿园实践学习,使知识更加扎实,使技能得到锻炼和提高,为毕业后走上学前教育岗位奠定基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合作,一方面能够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掌握当前幼儿园教育现状以及发展方向提供有效的参考,另一方面帮助幼儿园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高校学前专业以幼儿园为基地,让专业学生边学理论知识边实践,从而培养出合格的学前教育工作者;而幼儿园通过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一定专长的高校学前专业学生的实践,带动了幼儿园各项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同时,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的合作还能够有效地弥补幼儿园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对提高幼儿园整体学前教育水平具有积极作用。
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对合作认识不足
目前,高校教育改革正在不断地深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高等教育将成为主流。如何使教育单位与用人单位有机地联合在一起,共同培养出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关键问题。但是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在一些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上领导和教师对学生实践教育活动认识不足,对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体系还不清晰,设置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领导和教师思想意识上还简单地认为只要将知识理论教授给学生就可以了,而忽略了学生多专业技能的掌握和实际运用,造成不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高分低能,无法胜任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这种偏重专业知识理论学习的根源就是认识不足造成的。不仅如此,一些幼儿园教师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园见习、实习并不欢迎,甚至抵触高校学生的见习和实习、实训。究其原因,同样是存在着认识不足的问题。可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和幼儿园对合作认识不足,是影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合作的主要原因。
(二)合作模式单一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合作模式单一也是制约合作的问题所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往往都是自己联系见习和实习幼儿园,而且有些幼儿园对见习、实习学生没有进行有效的指导,学生实践教育效果不佳。这说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的合作模式单一,没有形成一个全面的、深入的、多角度的合作模式。这无疑成为影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合作的最大问题。有效解决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的合作模式单一,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的合作模式研究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合作模式多种多样,需要双方建立起一种融洽的、共赢的合作体系,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幼儿教育水平。
(一)教师岗位互换合作模式
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是无可非议的。但是这些高校教师缺少的正是学前教育的实践经验,造成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授上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不能很好地将幼儿园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造成高分低能现象出现。因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合作模式可以采取教师岗位互换的模式,把从事幼儿园多年教育的幼儿教师选拔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去任教;同时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任职教师送到幼儿园去任教。通过这种教师岗位互换,既提高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实践教育水平,又将幼儿园的实际工作经验引入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堂之上,从而使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得到共同发展和提高。采取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教师岗位互换的合作模式,一方面能够提高幼儿园教师对学前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能使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亲身接触幼儿,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成长过程,这种亲身实践能够弥补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在以后的学前教育教学中能够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幼儿园教师通过岗位互换,将一些成功的学前教育实践经验带给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同时还能够提高自己的学前教育专业理论水平。可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教师岗位互换的合作模式是双赢。
(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以幼儿园为实训基地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以幼儿园为实训基地的合作模式已经有不少的例子,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在幼儿园进行实训,从而使理论知识得到实践检验。通过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和学生到幼儿园进行实践教育学习,一方面能够使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师生们能够对所学的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心理学、幼儿保健学的理论知识在实际中得到运用,另一方面还能够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幼儿教育水平。因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必须要多方联系幼儿园,通过这种产学合作的模式,在幼儿园建立起实训基地,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边学习理论知识边进行实践,从而使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教育技能得到最基本的训练,为将来胜任幼儿教师这一职业提供可靠的保障。
(三)将幼儿园引入高校学前教育专业
针对一些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通过自办幼儿园的模式使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合作,这种同属于高校领导和管理的两部分,在合作上自然而然能够起到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成果,而且还可以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分批到幼儿园进行见习和实习,从而使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得到同步发展;而针对一些不能够自己开办幼儿园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的合作,同样可以联系高校当地的幼儿园,每周带领幼儿到高校来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互动。这样不但使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师生有接触幼儿的机会,而且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与幼儿交流互动,为更好地掌握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提供帮助。将幼儿园引入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是产学研的需要,是提高幼儿学前教育整体水平的需要。高校有自己的幼儿园,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幼儿教育的研究,时刻观察了解幼儿的心理和生理变化,及时调整幼儿教育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还能够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学习的空间。可见,将幼儿园引入到高校,在统一的高校领导下使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融为一体。这也是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合作的一种可取的模式。
(四)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合作办园
合作办园也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合作的一种模式,通过双方投资共同开办幼儿园,从而实现高校与幼儿园产学研一体化合作。这种共同办园的合作模式不但给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提供了实践教学的场所,而且给幼儿园也提供了可靠的教师保障,幼儿园整体师资水平会得到提高。同时,还可以把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研究及时地转化为成果,为幼儿园健康发展带来动力。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合作办园还能够提高幼儿园的整体教学水平,尤其是能够使具有学前专业知识的专业人才成为幼儿园教师。这也是“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方法。因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合作办园同样是一个可取的合作模式。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合作模式是多种多样的,需要双方共同构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领导和教师要摈弃应试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以人为本,因地制宜,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与幼儿园进行全方位的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实现高校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教学目标。总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合作为培养更多合格的学前教育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这一模式值得光大。
作者:陆晓燕 单位:文山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摘要】德国的学前教育源远流长。目前,盛行的“森林幼儿园”崇尚自然,尊重儿童自然成长,注重对儿童动手能力的培养。针对我国幼儿教育逐渐脱离自然的现状,森林幼儿园启发我们应该树立回归自然的观念和认识,创设贴近自然的幼儿园环境,建议混龄编班,重视父母参与幼儿园教学活动。
【关键词】崇尚自然;森林幼儿园;德国;学前教育
德国,一个面积仅有35.7万平方公里,人口8000多万的中欧小国,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就在二战后的废墟上创造出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这样辉煌的成果,究其原因,是其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把日尔曼民族推向了历史的前台。整个体系中第一阶段是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德国的学前教育历史悠久。中世纪时德国学前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要形式。之后“幼儿教育之父”福禄贝尔于1837年在勃兰登堡开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教育机构,德国因此也成为幼儿园的发源地,同时也促进了德国学前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自福禄贝尔之后,学前教育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发展起来,德国政府对学前儿童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也逐渐走上正轨并日渐发展壮大。综观德国的幼儿教育,处处体现着崇尚自然,尊重幼儿自然成长的的特色。幼儿园的诞生地德国正在走上返璞归真的道路,“森林幼儿园”应运而生。这种幼儿园一般建在城市的郊区,森林就是他们的教室,不管刮风还是下雨,孩子们都要去森林里上课。孩子们可以享受美丽的大自然,可以在森林里唱歌,在草地上打滚、做游戏、观察动植物。孩子从小就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他们能更好地体会大自然馈赠的宁静与和谐之美,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心理意识并内化为终身的一种行为。
一、森林幼儿园概况
第一所森林幼儿园于上世纪50年代早期成立于北欧的丹麦,最初源于一位名叫艾拉•法拉陶的家庭主妇从生活中得到的灵感。这位全职妈妈每天领着两个孩子到附近的森林里去散步、游戏,偶尔也有邻居的幼童一起同行。这群年轻妈妈们渐渐地发现,这些天天在户外“疯玩”的孩子,其身心发展、社会交往较之传统幼儿园的幼童均胜一筹。于是,这群幼儿的父、母亲联合起来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所森林幼儿园。之后的数十年,形式独特的森林幼儿园风靡欧洲。
二、森林幼儿园的特点
(一)幼儿园环境是周围的大自然———森林
每个个体都是自然界的一分子,自然环境对于幼儿的智力、情感、社会性等方面发展都有重大意义。大自然教育提倡者哈蒙曼指出,“户外教室的墙可以随幼儿的兴趣、意愿无限拓展,户外教室的天空可以随着时间及季节改变”。森林幼儿园没有围墙,用的就是户外的自然教室,幼儿可以尽情奔跑,在大自然里直接感受各种自然现象,领略四季变化的奥妙;广阔的大自然,清新的空气,充足的阳光,清澈的溪水,幼儿可以种植蔬菜,与小鸟、松鼠为伴,在溪水中自由嬉戏。森林幼儿园彻底实践自然教育的理念,幼儿们通过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直接学习,他们的学习环境是丰富多元的,他们的学习动机是积极主动的。
(二)混龄编班
混龄的教育模式强调尊重幼儿个体差异,给幼儿提供了与异龄同伴交往的环境,有利于幼儿社会适应及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践行这种教育理念,森林幼儿园招收3-6岁幼儿,采用混龄编班教学,每个班幼儿最多不超过22人,由两位教师带领,有时还有1-2位实习老师及义工妈妈的协助。
(三)规模较小
目前,德国的森林幼儿园大都规模较小,设施简单。森林幼儿园活动流程一般为:集合———晨圈(相当于晨会)———游戏———用餐———再游戏———结束。活动时根据自己的兴趣幼儿可参加小组游戏,也可自由活动,比如捡树枝、玩石子、爬树、观察蚂蚁、寻找蜗牛等。午饭时大家席地而坐,摆上自带或教师准备的食品,饭后游戏一会,下午2时左右结束一天户外的活动。每所森林幼儿园都有一个棚或一辆拖车,用来挡风遮雨。里面还有桌椅,用来放置绘画材料、书本、各种器具。
(四)不强调知识学习,注重动手能力培养
在森林幼儿园,重视通过自由玩耍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孩子们自己通过游戏探究、发现,从做中学,进而获得知识并形成经验,教师只是幼儿学习中必要时刻的协助者。如:森林里到处是花草树木等具体实物,幼儿通过直接触摸、闻嗅、品尝等方式全方位、立体地认识认识它们的形状、味道及颜色,;森林里的绿树、花草等不同植物让幼儿领略到大自然的不同造型及色彩,并用森林里找到的各种材料自制玩具,或者使用树枝搭建房子,在这里幼儿的想象空间无限拓展,创造力也因此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森林幼儿园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
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电子产品已占据生活主导的今天,儿童对自然的经验越来越少,让幼儿回归自然已是迫在眉睫。德国森林幼儿园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己经有比较完整的体系,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启示。
(一)创设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的幼儿园环境,从中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满足幼儿强烈的探究欲望
福禄贝尔强调孩子与他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阳光、海水、砂石、绿树、小鸟等都是他要探索的对象。森林幼儿园的环境就是大自然———森林,老师不必像传统幼儿园那样为了某个主题替幼儿布置情境。孩子们在森林中快乐地游戏,这里就是他们的乐园。而在我国的幼儿园,成天生活在钢筋混凝土建筑中的幼儿很少有机会去亲近大自然。硬件好一些的幼儿园远观绿草茵茵,近看一片塑胶;甚至一些幼儿园特别是民办园出于办园成本考虑,就租用两层楼房,根本没有户外活动场地,远远达不到我国《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对幼儿园的室外游戏活动场所做的相关规定;在有的农村幼儿园,田园风光近在咫尺,可园方基于安全的考虑,也很少安排孩子们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大自然能提供许多自然材质供幼儿游戏、制作自己的玩具和作品,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及动手能力,满足幼儿的探究欲望。借鉴德国森林幼儿园经验,建议我国幼儿园创设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的幼儿园环境,扩大户外活动空间,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多利用周边的自然资源,开展更多户外教学及游戏活动,充分调动幼儿积极主动探索的能力。城市幼儿园可利用社区资源,多到周围的公园、植物园、风景名胜等地开展活动;农村地区的幼儿园应因地制宜,“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以周边广阔的大自然作为户外活动场地,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幼儿尽情地拥抱自然,培养幼儿的探索、创造、合作能力。
(二)在幼儿园开展“混龄教学”实验班,或在幼儿园多组织一些混龄活动
现阶段我国幼儿园的幼儿多为独生子女,优秀家庭的特点导致他们缺乏和不同年龄段幼儿交往的体验,而幼儿园泾渭分明的按年龄段编班使家庭中缺乏的异龄交往在幼儿园得不到必要的补偿。所以为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应有意识地加强孩子与不同年龄段同伴的交往。可在试点幼儿园尝试混龄编班,初期做一两个实验班,当然混龄教育对师资的要求较高,这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或者在现有按年龄编班的基础上,幼儿园多组织一些混龄教学活动,以帮助孩子获得更多与异龄同伴交往的经验。
(三)国家应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资力度
德国所有托幼机构的运作经费绝大部分由国家提供。我国只有公办园政府给予经费投入,民办园只能自负盈亏。尽管这几年对学前教育领域的经费投入比以前大了许多,但仍然没有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幼儿学前阶段的花费对一个普通家庭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只有国家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通过政府政策倾斜和经费支持,多筹建一些公办幼儿园,招聘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降低每个幼儿园师生比例,呈现出小班额教学的态势,才能使每个幼儿得到更多的关注。
(四)尊重幼儿自然成长
森林幼儿园中,幼儿是自己的主人,不会受到老师太多的约束。而在我国幼儿园常听到这些禁止性的口令“,小嘴巴,闭起来;小眼睛,向前看;小小手,背背后”。如此这样的诸多规则不停地在提醒幼儿不能乱吵乱动,要听从老师,整齐划一。总之,在我国幼儿园里,幼儿只能做教师允许的事情,教师有绝对权威,如果谁违反了教师的要求,就要被批评,就得不老师的认可、赞扬。由此可见,在教育者的头脑里还存在着根深蒂固的观念:他们只是幼儿,是未成年的小大人。借鉴德国的幼儿教育理念,我们应该把幼儿当成独立、完整的人,尽可能地满足儿童多种需要,尊重幼儿自然成长,把每个幼儿培养成完整的人。
作者:何惠丽 单位: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
摘要:幼儿园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不但可以促使幼儿发挥自身潜能,而且养成良好的品质,通过游戏可以强化幼儿和同伴间的相互友好关系,也可以克服游戏当中遇到的困难,锻炼幼儿坚强、勇敢的意志。游戏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幼儿园教师,应当加强对幼儿园游戏的研究,并且针对游戏教育进行必要的创新以及拓宽,从而提升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
关键词:幼儿园游戏;学前教育;创新实践
所谓幼儿园游戏创新主要是指对游戏内容、组织形式、游戏材料以及环境等进行必要的创新。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以及培养幼儿创新能力,促使幼儿在幼儿园得到快速健康的发展。传统的幼儿教育比较忽视幼儿游戏的价值,认为幼儿游戏不利于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这种不科学的观念应当加以改变,游戏对于儿童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幼儿园的阶段应当加强对幼儿游戏的研究,以及在教学中广泛应用游戏教学,创新游戏内容以及组织形式,从而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以及各项能力。
一、创新幼儿游戏的内容
1.突出儿童之间差异性。幼儿园的教育需要认识到每一个幼儿都是有差别的,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来让每一个幼儿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在幼儿教育的理论中,蒙特梭利提到和儿童进行游戏时需要以儿童为中心,不赞同以成人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把儿童看做不同的独立个体。在对游戏进行设置时,要认真考虑儿童的在心理上的需求。一般可以通过开展一些“自选游戏”,让幼儿自己主动选择游戏的内容和方式、选择搭档。如:教师可为让幼儿从“喜羊羊和灰太狼”、“水果蔬菜市场”等一些游戏进行选择。这样每一个儿童就可以参加自己所喜爱的游戏。2.帮助儿童增加生活的体验、对游戏内容进行丰富。儿童想象力主要是根据将记忆的表象进行实行再次加工而产生,而儿童记忆的表象主要是来源于生活。所以,要在丰富儿童生活体验的前提基础上创新一些游戏。如:在“蔬菜水果市场”的游戏活动中,可以组织儿童主动认识各类蔬菜水果,也可以让儿童自己对各种蔬菜水果进行描述,使得儿童在记忆上会更加深刻。游戏活动可以让儿童在感性认识的情况下,记忆和认识世界的效果更加明显。3.拓展游戏教学的链条。传统儿童游戏活动一般局限在校园内,游戏往往受到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同时,游戏教学的链条极为短促,儿童多是在游戏中获得娱乐较多、而获得较少的知识以及技能,需要不断完善游戏的模式,将游戏的时间与空间进行拓展,丰富游戏的内容和形式,使得游戏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儿童游戏《我同爸爸妈妈一起去玩》中,可以让幼儿自己将家里和父母的照片或者声音等资源进行收集,在全班上进行介绍,让幼儿说一说我和爸爸妈妈之间的故事,对此评一评哪个小朋友做得最好以及故事讲得最生动。可以以此为契机点,开展校园内的亲子活动。通过一系列的相关活动,使得游戏在空间和时间上得到了大大的丰富,也让儿童得到情感体验,实现游戏活动的目的。
二、对游戏的组织和活动形式进行创新
创新相关游戏组织以及活动形式,可以使游戏活动更加符合实际,游戏内涵也更加丰富。一方面,需要突出体现儿童在游戏活动的主体性地位,可以将游戏的设置权放回儿童手中,让儿童自己对游戏进行设计,这可以让幼儿在创新能力方面得到加强。如:可以对《蝌蚪找妈妈》的游戏进行自我设计,让儿童自主设计“怎么找妈妈”“途中遇到其他动物的情景”等内容,这些都可以充分锻炼儿童在组织方面的能力。在另一方面,需要突出游戏活动中的合作。蒙特梭利的观点认为,应该向混龄教学进行探索,让处于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可以相互之间学习和模仿。一般操作可以将不同学前班的放在一起,并开始“找朋友”游戏,每个儿童在找朋友的过程中需要找到大、中、小班不同班次的朋友,找好后,可以和好朋友开始交流。同时,也可将传统的儿童游戏进行相应的改编,丰富游戏的内涵,在游戏中可以突出团结协作的理念,让每一个儿童都可以参与在其中。如:学生较为熟悉的游戏《老鹰捉小鸡》就存在着问题,主要在于“小鸡”比较多,而老鹰只有一只,这使得“老鹰”需要到处奔跑,且比较难抓住“小鸡”,这就会导致“老鹰”一直是“老鹰”,而“小鸡”还是“小鸡”,两者之间的角色转换比较慢,使得“母鸡”和“老鹰”较为疲累,普通小鸡也会渐渐缺乏游戏兴趣。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引导幼儿适当减少“小鸡”的人数,让前头的幼儿充当“老鹰”的角色,在“老鹰”后面的幼儿充当“母鸡”,在“母鸡”之后则是3~4只充当“小鸡”幼儿。在游戏中,“老鹰”只有捉住最后一只“小鸡”才能成为“母鸡”,被“老鹰”捉住的“小鸡”则是成为“老鹰”。这样的游戏设置可以加快角色之间的转变速度,在短时间内,让每一个幼儿都能成为“老鹰”、“小鸡”以及“母鸡”,保证了游戏的公平性,让幼儿增强了合作精神,使得幼儿团体协作能力得到提高和发展。此外,需要突出强调游戏活动中的探究性。原有的幼儿游戏往往不注重启发性,现今的幼儿游戏中应该完善,让儿童在游戏活动中,掌握一些基础性的技能,激发幼儿创新的思维。这些能力都可以在游戏中得到培养。如:在进行游戏《斜坡开汽车》的过程中,可以将幼儿分成几个合作小组,让不同的小组自行收集材料。在游戏中,幼儿开始对不同坡度对汽车影响进行探究,同时比较材料的光滑度对汽车速度的影响并在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讨论。随后,让小组间进行实际的操作,看看哪个小组开汽车开的最远。这种游戏不仅让儿童的智慧得到启迪,同时也培养了儿童的研究精神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三、创新游戏的环境与游戏的材料
一方面,游戏需要对当前的游戏环境进行创新。可以多开展一些室外的游戏,同时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对室内、室外环境进行选择。一般情况下,体育类游戏多是在室外,而一些小型的具有创造性的游戏多是安排在室内。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发展一些室外的户外活动,让学生可以了解和亲近自然。如开展一些户外的亲子活动,在户外组织各种形式的游戏,让幼儿接触和感受自然,增强幼儿生活体验的能力。在选择游戏环境时,需要以儿童心理上的发展水平不同为基础。如:面对小班儿童进行的游戏,多以“家”相关的形式开展,使学生在教学中理解“家”的含义。另一方面,需要创新游戏的材料。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自行制作游戏材料,注重利用废旧物品,包括旧报纸、纸箱、塑料瓶等。材料在选择上应该是与生活相关的,也需要符合儿童的特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游戏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幼儿园教师应当在幼儿游戏当中开展学前教育,促使幼儿健康茁壮成长,可以创新游戏内容、组织形式、环境以及材料等,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
作者:杨淑雯 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一、保育工作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的90年里程中,从理论上讲,保育工作一直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早在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中就提出“保育教导幼儿”的保教宗旨,现行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的任务之一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学前幼儿仍不具备独立生存能力,需要成人为之提供生存必需的物质条件,身体处在迅速发展,神经系统不断成熟的关键阶段,又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他们更多需要成人的保育。学前幼儿的认知意志、个性的发展,均存在无目的,无意识的倾向,如能接受正常、健康、充满爱护的保育能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由此可见,幼儿园保教对象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保育人员在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一支具有专业素质高质量的专职保育人员队伍是幼儿园全面做好保育工作的保障,是幼儿园落实素质教育有效措施之一。随着《规程》精神的进一步落实,幼儿园保育工作更深层次地得到了幼教工作者和社会的重视。以保育员为例,她们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与幼儿直接接触较频繁,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学习活动习惯乃至品德意志的培养都离不开保育员的精心护理和言行影响,换言之,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保育员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工作任务很难使保、教工作完全隔离。孩子人小易模仿,保育员同时也承担着教育任务,因此,幼儿园专职的保育人员工作作用已被放在了很关键的位置。
二、我单位幼儿保育员基本情况调查现状分析
调查数据表明:
1.保育员的在岗年龄趋于中老年,年龄结构不合理。
2.保育员的整体学历层次偏低,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居多,下岗安置人员占有一定的比例。
3.保育员的非正式编制占有比例较大,给发作带来不稳定因素。
4.保育员的培训、再培训机会很少,无论是幼教理论素养,还是业务能力都难以提高。保育工作往往凭借经验或展板他人操作方式,随意性大。这些调查现状可以看出,保育员队伍的素质与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势已不相适应,文化层次的偏低、队伍的不稳定、加之没有系统的专业培训和操作要求,保育工作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幼儿园保教质量难以提高,制约了当前幼儿教育高速度、高标准、高层次的发展。
三、对我单位幼儿园保育工作质量的误区认识
(一)重智商轻保育
就目前我单位保育工作认知而言,大多数保育员把幼儿的智育发展当做第一位的首要的。这其实是他们认知上的误区,而造成这种误区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受社会上的“应试教育”的影响而形成的。毫无疑问,作为针对青少年的学校教育,理应把“智育”作为首要的教育任务,但作为针对幼儿的学前教育则应把“保育”当成首要任务,一这种教育的过度超前意识,不仅影响众多家长,而且影响着本单位幼儿工作往往是重教轻保,重师资队伍建设,轻保育队伍建设,重教学工作研究,轻保育工作研究。二是缺乏对幼儿身心发展基本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的正确认识而形成。幼儿时期,身体发育是主要的,占主导地位,心理发展是次要的,处于附属地位。正常的身体发育即使心理上发展的物质基础,又是人生发展的物质基础。所以对我单位幼儿教育来说,首要任务是通过保育工作实施对其身体进行保育,其次才是在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教育,何况整个幼儿时期心理属于启蒙阶段,尚难承载艰难的“智育”重压,幼儿的心理需要是伴随着重生理需求而产生而变动,具有表现性和短暂性。三是保育员把青少年的心理需求等同于幼儿的心理需求,把青少年的智育等同与幼儿的智育。都是未能正确地认识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而导致的错误作法。
(二)重心理轻习惯
承上所言,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无疑是正确的,是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但这种重视,与习惯养成相比不应凌架驾其上。纵观幼儿教育和人生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良好的习惯(包括自身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关键在人的幼儿时期。英国有句俗语说:“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行为习惯的养成多么重要,它不仅决定了一个人在学校阶段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决定着一生的命运和幸福。从学校教育来看,良好的行为习惯即是其顺利接受学校教育的保证,又是其进行成功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前提、许多所谓“聪明”的幼儿,到了学校学习并不好的原因,就在于其有不良的行为习惯,不良的行为习惯一但形成,日后是很难纠正和改变的甚至影响到其走入社会后做事的成功和生活的平安幸福。
(三)喜顺从恶好动
许多保育员对待幼儿,喜欢他们顺从而厌恶他们好动。这是保育工作的误区,顺从迎合了成年人的喜好却压抑了幼儿的天性,好动虽然给保育工作制造了麻烦,却张扬了个性,促进了其心理与思维的发展。同时,好动说明幼儿身体发育良好,四肢运动技能也能得到较好发展。对此,如果引导得当,必然会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发展,为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自身素质基础。
四、以“关注细节,打造形象”提升保育员工作质量
幼儿的保育工作贯穿于幼儿在园的生活和活动中,很多常规细节教师都能做得很好,比如:洗手时为幼儿卷好袖子,指导幼儿正确喝水,室外活动出汗时为幼儿减衣服等等。可是有些细节却常常是教师没有考虑到的,这就需要我们保育员以“关注细节,打造形象”提升保育员工作质量。
(一)循序渐进,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逐渐养成的。例如,午睡是幼儿一日生活中的环节之一。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起床习惯,保育员应提前几分种叫醒幼儿,让他们先清醒一下,有的孩子睡眠比较沉,不容易醒,这时,保育员应轻轻拍拍该幼儿,柔声说:“××小朋友,该起床了。”待幼儿醒后,先让他们稍躺一会儿,然后再让其穿好自己的衣服、鞋子。待大部分幼儿全部穿好后,让幼儿学保育员整理的样子,把被子翻过来,使被里朝上。中班、大班的幼儿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叠被子,整理床铺。整理完毕之后,保育员应马上打开门窗通风,使室内保持空气清新,避免病菌的传播,减少传染病的发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培养,幼儿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起床习惯,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又如:良好的排便习惯是指有规律的,不随意便溺的习惯。排便的时间一般在清晨最好。在培养孩子的排便习惯时,应固定位置,这样时间长了,就能逐步地建立起孩子的条件反射。有时幼儿因活动时间过长而疲劳,或做某件事情聚精会神时,会忘记大、小便而弄脏衣服,这是正常现象。保育员教师不应加以训斥,而要给予正确的指导。安排活动时,应事先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及时提醒幼儿大、小便。教育幼儿定时排便是一日生活环节中韵重要内容。建立合理的一日生活制度,创设愉快的生活环境,对于幼儿定时排便也是十分有利的条件。保教人员还应该多了解孩子的生活习惯,细心观察每一位孩子的饮食、排便情况,做好保教记录,因人施教,因人训练,做到耐心、细致。
(二)结合生活内窖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
随机教育是生活卫生习惯养成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形式。在单位幼儿园一日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契机,经常会遇到一些令我们意想不到但很有教育价值的机会,我们决不可以机械地执行教案,而应随时抓住这些有益的契机对幼儿进行教育。例如:在一次活动时,一个不爱吃青菜和水果的小朋友突然鼻子出血了,保育员马上带这位小朋友到卫生间冲洗。其他幼儿都在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其中有个小朋友说:“我知道××的鼻子为什么会出血,她就像老师给咱们讲的故事《奇奇和鹏鹏》中的奇奇一样,不爱吃蔬菜和水果,吃饭挑食,这也不吃,那也不吃,所以她的鼻子才会出血。”这时保育员马上意识到这是培养幼儿饮食习惯的良好机会,便及时进行引导。大声说:“××小朋友说得对,小朋友在吃饭时不光要吃青菜,还要不挑食,多喝水,这样,鼻子就不会流血了,小朋友们就会长得更健康。”孩子们都信服地点点头。这事情是孩子们亲身经历的,十分真实可信,因此这时的随机教育易于被孩子们接受。
(三)培养幼儿自我动手的能力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保育工作应适合幼儿的发展需要,顺应幼儿的天性,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小班的小朋友自己用勺子吃饭的,总会把饭菜撒得满桌、满身都是,有的吃得很慢。这时,如果喂他吃,可能会吃得快一点,不会撒饭菜,不会弄脏衣服,但却剥夺了孩子动手锻炼的机会。长此下去,不利于幼儿的发展,特别是手部技能的发展。俗话说:“心灵手巧”,要使幼儿更聪明,就应使他们多动手。为此,保育员在日常生活中应多创造让幼儿动手的机会,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不包办、不代替,让幼儿在实践中提高动作的精确性,训练动作的协调性。
(四)创造一个尊重、关心幼儿,宽松和谐的氛圈,满足幼儿心理的安全需要
在单位幼儿园里,幼儿心理上的安全感主要是与教师对待幼儿态度,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关系等因素有关,教师对待幼儿的态度尤为重要。所以,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是良好的幼儿园环境的重要前提。例如,有些幼儿需要入厕时,只要老师不加以提醒,他们宁愿憋着或尿在裤子里,这往往是幼儿心理畏惧、性格内向的表现。又如,有的幼儿不愿意上幼儿园,追问其原因,竟是““××小朋友老跟我打架,不跟我玩”等。这种现象过多,就会使幼儿产生一种厌恶的心理,感觉在幼儿园里不安全,不自在,不如呆在自己家里好。如果幼儿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的心理健康将受到严重的影响,形成孤僻的性格。所以,保教人员一定要时刻关注幼儿心理安全的需要,让幼儿在一个宽松愉快没有外在心理压力的环境中健康茁壮地成长。
五、在一日细节活动中做好保育工作
单位幼儿园是单位员工孩子集散地,可以使员工对孩子放心,因此,一日活动是保育员做好单位幼儿保育工作的重任,是关注细节保育的最好时机,抓住一日活动,就抓住了细节保育。
(一)入园活动
热情迎接幼儿,师生互相问早、问好,幼儿与家长再见。了解幼儿在家的健康和表现情况。观察、了解幼儿的情绪及身体状况,特别要关注患病儿、体弱儿。对身体有异常的幼儿,采取必要的保健措施;对个别幼儿要重点观察或送保健室观察。热情接待单位家长职员,与之进行简单、必要的交流。指导幼儿整理好鞋、帽、衣、裤等物。指导幼儿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根据季节及幼儿穿戴情况,随机进行指导教育,养成幼儿自我保护的习惯。检查幼儿是否带有不安全的刀、棍、钉等异物,一经发现立即没收,并进行进行安全教育,以免发生事故。
(二)户外游戏活动
由于单位幼儿区活动空间不大,在活动之前,保育员应检查、选择适宜、卫生、安全的器械,提供一定的活动空间,排除不安全隐患。同时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以不同的要求、内容、方法及其到达度。在游戏活动中,准备充足的游戏材料,符合安全、卫生和教育要求,提供游戏活动需要的宽敞的场地,幼儿所需的充足材料,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尊重幼儿意愿,适时介入、适当指导,并保证集体游戏和自由游戏活动的时间,即:保证幼儿有机会参加集体游戏活动和愉快有益的自由活动,避免游戏中不利于幼儿健康的行为。
(三)生活活动
提醒幼儿饭前便后洗手,培养幼儿正确洗手的习惯,注意节约用水。提醒幼儿按需入厕。照顾个别需要帮助的幼儿。进行必要的餐前教育,创造安静愉快的进餐气氛。介绍、分发饭菜,激发幼儿食欲。精心照顾幼儿。观察幼儿食欲和进食量,纠正偏食、挑食习惯。提醒幼儿饭后漱口、擦嘴;组织幼儿进行餐后散步活动。保证每天的饮水量,提醒幼儿按需要随时喝水。创设温馨、舒适的睡眠环境,指导并帮助幼儿有顺序地穿脱衣服。细心照顾好幼儿,盖好被子,培养幼儿良好的午睡习惯。午睡值班时保持安静,坚守岗位,勤巡视、勤护理,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起床时观察幼儿情绪,指导并整理幼儿仪表。提高幼儿生活能力,并做好个别幼儿记录。进行家庭教育宣传并能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
(四)学习活动
根据单位情况,创设必要条件,为每个幼儿的发展提供学具和用具,控制集中教育活动的时间,学习的要求内容、形式等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注意幼儿用眼卫生、书写姿势、坐姿等习惯的培养。给幼儿必要的个别指导。
(五)离园活动
提醒幼儿收拾好教玩具及其他物品,务必注意与职员家长当面交接,确保幼儿安全离园。注意幼儿仪表形象,指导幼儿整理衣物和个人物品,亲切道别,与家长进行必要的沟通交流。幼儿的素质教育不仅是教师的事,也是保育员的事,她们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保育员要根据保育工作的实际,充分利用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的时机,针对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开展工作,为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约翰•洛克说过:“儿童(不,成人也是一样)的举止大半是模仿得来的。我们都是一种模仿性很强的动物,是染于青则青,染于黄则黄的。”所以,保育员同时也应该主动提高自身素质,给幼儿做出良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