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25 02:51: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中职教育质量评价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 要 KSAIBs作为人力资源个体素质指标的集合,包含知识、技能、能力、中介变量和行为5个要素。依据教育增值理论,学生接受中职教育后KSAIBs的增进幅度,可直接反映中职教育质量。遵循中职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政府、企业及学生对提升中职教育质量的要求,应用Delphi法,将中职学生KSAIBs各要素分解为21项指标,构建中职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用AHP法,确定了KSAIBs各要素指标权重,构建中职教育质量评价模型,并提出了具体实施方法。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模型
中职教育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实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
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倡行的教育增值(Value-added)理论[1]认为,教育的产品是学生接受教育后相关素质指标的增进量。换言之,学生素质的提升幅度体现了教育质量,是教育评价的优秀内容。本研究应用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中的KSAIBs(Knowledge,知识;Skills,技能;Abilities,能力;Intervening Variables,中介变量;Behavior,行为)个体素质评价模型[2],提出了中职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中职教育质量评价模型。
一、构建思路
(一)构建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构建中职教育质量标准及评价模型,应将中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作为优秀要素,实现人才培养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同时,搭建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中职教育质量评价平台,构建中职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促进中职学生全面发展。
(二)质量标准
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对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进行了高度概括,要求中职毕业生“应当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
(三)构建原则
1.多方参与原则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确定中职教育质量指标及评价模型的构建应兼顾各利益相关者,以评价指标及模型为平台,吸收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中职教育质量评价,进而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的要求。
2.全面发展原则
以KSAIBs增进为基础建立中职教育质量指标及评价模型,涉及中职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中介变量及行为等5个方面。特别是中介变量将中职学生动机、情感、态度等要素置入质量标准及评价模型之中,可从外在素质与内在素质两个方面评价学生,进而完成教育部提出“完善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3.客观公平原则
基于教育增值理论,以中职学生入学时KSAIBs状况为起点,以中职学生完成一段时间学习或毕业后KSAIBs状况为终点,计算其KSAIBs增进量,将之视为中职教育的质量指标并实施评价,可消除由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异等外界因素对中职教育质量评价的影响,使不同区域的中职教育质量评价更趋客观公平。
二、构建过程
(一)文献分析
分析我国现行中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规划、意见、通知,以及国内外有关人力资源个体素质KSAIBs评价指标的研究文献,确认我国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人力资源个体素质KSAIBs指标内涵存在高度一致性。据此,将我国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对应分解于学生综合素质KSAIBs指标之下,为构建基于KSAIBs增进的中职教育质量指标及评价模型奠定基础。
(二)专家访谈
从河北省唐山市、秦皇岛市各选取2所(共4所)中职学校,每校确立10名具有8年以上工作经验,既熟悉企业需求、又了解中职学生诉求的教师(共40名)为访谈对象,研讨KSAIBs的各层次指标。访谈教师中既有专业课教师,也有实习指导课教师以及负责招生就业的教师等。访谈结果表明,所有教师均认为以KSAIBs增进幅度(量)为基础构建中职教育质量指标及评价模型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运用Delphi法,将研讨后拟定的中职教育质量指标体系“倒树状图”单独发送到每位教师再次征询意见,回收后汇总整理再征询意见。如此循环,经3次反复,最终设计出具有广泛认知基础的中职教育质量指标体系,见图1。
(三)问卷调查
1.问卷设计
依据图1所示的中职教育质量指标体系,设计了各指标重要性调查问卷。将各指标重要性分为10级,分别用数字1~10表示。10为重要性最高,1为重要性最低。按专家访谈选择教师标准,在河北省秦皇岛市一所中职学校预调查了42名中职教师。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调查结果,确认该问卷信度为0.844,KMO值为0.742,在可接受范围之内[4]。
2.问卷施测
按专家访谈选择教师要求,在唐山市4所、秦皇岛市3所(共7所)中职学校选择了210名中职教师(每校选择30名)实施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10份,回收201份,问卷回收率为95.71%。按缺项、漏项等标准剔除无效问卷,确定有效问卷187份,问卷有效率为93.03%。
(四)模型构建
利用EXCEL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建立数据库。应用AHP法[5],对187份有效问卷进行层次分析,计算了各指标权重。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KSAIBs增进的中职教育质量指标及评价模型,并阐释了评价模型的具体应用方法。
三、质量指标
将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KSAIBs状况设定为一级指标,K、S、A、I、B要素为二级指标,并在二级指标下设定三级指标,作为中职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一)K及下设指标
K为知识指标,下设文化知识(K1)、专业知识(K2)和人文辅助知识(K3)等3项三级指标。
1.文化知识
教育部2009年下发的《关于印发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6]规定,中职学校文化基础课包括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物理、化学7门课程。中职学生通过学校组织的课程学习及考试,才能达到国家对中职学生文化知识基本素养的要求。
2.专业知识
指中职学生学习某一专业所需要的专门性知识。不同专业中职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不同,但均可以通过专业课和实践课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完成。与此相对应,专业知识测评也应通过试卷测试和专业实践测评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中职学生通过学校组织的专业知识测评,才能被认定为达到培养质量标准。
3.人文辅助知识
人文辅助知识包括人文知识和辅助知识两部分,主要是关于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等,对提升中职学生的整体素质尤为重要。中职学生人文辅助知识的学习,主要通过中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融入人文思想实现,也可通过中职学校设定专门课程完成。同时,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对提高中职学生的人文辅助知识水平也具有一定的促进效果。此类知识可由中职学校通过考试、考核的方式完成。
(二)S及下设指标
S为技能指标,下设职业资格(S1)、上岗许可(S2)、技能比赛(S3)和其他职业资格(S4)等4项三级指标。
1.职业资格
中职学生毕业必须通过国家相关职业资格考试,获取相应专业的中级及以上(含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如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毕业需要取得表示其具备中级技能操作水平的《电工证》或《车工证》等。此类知识及技能主要通过中职学校的教学与实践活动获得,由国家认定的职业资格鉴定部门考核。
2.上岗许可
中职毕业生实现顺利就业,需要在毕业前获取上岗证书,证实其具备独立操作水平。如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需要获取《安全生产证书》等。此类知识及技能也主要通过中职学校教学与实践活动获得,由地方行业主管部门负责考核。
3.技能比赛
目前,各级职业教育主管部门每年都举行中职学生技能比赛活动,表明中职学生掌握技能水平的状况,并以此推动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比赛分为市级、省级及部级三个层级,获奖层级越高,表明技能水平越高。此项指标考核由各级技能大赛组委会负责。
4.其他职业资格
中职学生获取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越多,表明其具有更强的职业应变能力。将该项指标纳入中职教育质量指标,有利于拓展中职学生的知识面及技能覆盖面。此类技能主要通过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及实习实践获得,考试、考核亦由国家指定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组织实施。
(三)A及下设指标
A为能力指标,下设终身学习能力(A1)、动手操作能力(A2)、创新能力(A3)、创业能力(A4)、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A5)、沟通能力(A6)和团队合作能力(A7)等7项三级指标。
1.终身学习能力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双重需要,中职学生应具备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较强的自学能力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该项能力的考核由企业(或实习单位)通过评价中职学生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状况完成。同时,亦应考虑考入上一层次学校学习的中职毕业生数量。
2.动手操作能力
动手操作能力是中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必备的一项实践技能。中职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主要通过学校开设的实践性教学课程以及校企合作实施的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获得。该项能力的考核,主要通过国家职业鉴定部门组织的技能考试或由企业指导师傅评价完成。
3.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指中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提供新思想、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主要通过中职学校组织有意义的创新实践活动,中职学生参与创新实践获得[7]。具体考核可由中职学校实施,也可由企业(或实习单位)实施,考核的主要内容为对学生作品的创新性作出评价。
4.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指中职学生的决策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等,主要通过中职学校开设专门的创业课程、组织学生参加创业比赛活动等获得,目的在于使中职学生充分发掘自身潜能,为创业做好准备。由中职学校组织考核,主要内容为对学生在创业比赛活动中的各项表现及创收额度等进行评价。对已创业学生,则由政府相关部门进行考核。
5.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
中职学生应能感受并欣赏生活、自然、艺术之美,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中职学校通过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美学指导课程等,指导和帮助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由中职学校或合作、就业企业进行考核,对中职学生的美学作品进行评价,或对中职学生就某一事物的美学评价进行“再评价”。
6.沟通能力
沟通能力是中职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对中职学生实现自我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沟通能力也反映了中职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主要通过在校期间参加小组活动、班级活动及团队合作等人际交往活动获得。某学生的沟通能力,由与其交往过的其他学生(员工)进行匿名评价。
7.团队合作能力
中职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建立在团队精神、互帮互助基础之上,可使团队达到最大的工作效率,取得最佳的工作业绩。该项能力也主要通过在校期间参加小组活动、班级活动及企业团队工作实践习得。某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由与其合作过的其他学生(员工)进行匿名评价。
(四)I及下设指标
I为中介变量,下设身心状况(I1)、企业认同感(I2)和职业道德(I3)等3项三级指标。
1.身心状况
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是中职学生就业、从业的必要条件。中职学校通过开展体育课程,组织体育活动加强学生的体能训练,使之具有健康的体魄,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通过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帮助学生及时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该项指标考核由中职学校及医疗机构实施。
2.企业认同感
企业认同感指员工对企业各种目标的信任、赞同以及愿意为之奋斗的程度。中职学校应通过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增强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进而提升其企业认同感。此项考核由合作企业或就业企业组织实施。
3.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指中职学生对职业道德规范的认知及遵守状况,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中职学校通过开设专门的人文课程,以及组织相关的课外活动等,使学生养成良好职业道德。此项指标的考核由中职毕业生就业企业组织实施。
(五)B及下设指标
B为行为,下设道德行为(B1)、文化行为(B2)、职业行为(B3)和遵纪守法行为(B4)等4项三级指标。
1.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指中职学生在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指引和激励下,表现出对他人或对社会所履行的具有道德意义的一系列具体行动。中职学校应建立完整的学校德育体系,加强对中职学生规范性道德行为的培养,使其牢固树立社会主义优秀价值观。中职学生的道德行为在就业前、就业后均会得以表现,可由中职学校、就业企业实施分段考核。
2.文化行为
文化行为是中职学生从事社会文化生活的一切活动的总称,展示了中职学生通过接受中职教育的文明增进程度。中职学校应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用先进的文化思想占领学校文化阵地,进而养成规范的文化行为。与道德行为一样,中职学生的文化行为在就业前、就业后均会得以表现,因此也可由中职学校、就业企业实施分段考核。
3.职业行为
职业行为是中职学生就业后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过程的行为反映,是中职学生职业目标达成的基础。中职学校应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指导教育等,使其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能够在就业后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爱岗敬业。此项指标由中职毕业生就业企业(或实习单位)实施考核。
4.遵纪守法行为
中职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及人生追求,必须严格遵守企业纪律和国家法律。中职学校通过开设必要的法律、法规课程,并经常邀请社会法律人士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教育,使中职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表征于行为之上。鉴于中职学生的遵纪守法行为在就业前、就业后均会得以表现,因此也可由中职学校、就业企业实施分段考核。
四、评价模型
(一)指标权重
将基于KSAIBs增进的中职教育质量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一级指标)、中间层(二级指标)和指标层(三级指标)3个层次。其中,目标层体现建模目的,即中职学生KSAIBs增进状况;中间层是评价因素层,即中职学生K、S、A、I、B因素状况;指标层为KSAIBs各因素内含21项指标。利用AHP中的两两判断矩阵分析方法,确定KSAIBs各因素内含21项指标权重系数如表1所示。
(二)模型构建
通过构建两两判断矩阵,计算出各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CR
(三)模型运用
由政府职业教育主管部门相关人员、中职学校教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及部分学生代表组成中职教育质量评价机构,在设定21项评价指标相对分数均为10的基础上,实施中职学生各项素质指标评价。在获取相关数据的基础上,按中职教育质量评价模型计算出相应年度、相应学校中职毕业生的KSAIBs状况。鉴于目前中职学校取消了各种入学限制,设定中职学校具有相同基础素质的生源,在统计KSAIBs总量时视中职学生基础素质为0(现实状况不可能为0,仅为统计方便和校际间比较使用),计算得出的KSAIBs总量即为增进量,也就是中职学校的“产出”效果――教育质量。在评价某一中职学校的教育质量时,按年份设定毕业生调查数量,计算其平均结果。调查样本数量越大,结果越精确。某中职学校毕业学生的KSAIBs增进量越高,说明该校教育质量越好。在实际操作中,既可调查某一年份,也可调查所有年份,对应反映该中职学校在该年份或该中职学校的总体教育质量。
五、评价办法
基于KSAIBs增进的中职教育质量指标及评价模型,以教育部提出的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企业、学生对中职教育质量的诉求为基础,对各质量指标给予了量化,弥补了中职教育质量仅有系统表述和对结果预期的不足,突破了当前中职教育质量的理论困惑和实践困境。实施这一评价模型,一方面需要确立评价对象、评价主体以及创建评价环境等工作,另一方面需要在评价实践中对中职教育质量指标及评价模型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
(一)选定评价对象
实施基于KSAIBs增进的中职教育质量评价,应该确定是对某一中职学校整体教育质量进行评价,还是对该学校的某一个专业进行评价。如果是对某一中职学校教育质量进行评价,就需要事先设计整个学校的评价方案,包括各专业的毕业生人数及就业去向、调查人数等。同时,还要了解该学校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等情况。如果是对某一专业的教育质量实施评价,就要把各项调查工作局限在该专业学生(或毕业生)内。以此类推,还可延伸到某一年度的中职教育质量评价,甚至是某一区域的中职教育质量评价等。如果需要对各专业之间、各中职学校同一专业之间、各中职学校之间乃至各区域之间的中职教育质量进行评价,就对应选择相应评价视界内的学生、企业、学校等。
(二)确定评价时间
基于KSAIBs增进的中职教育质量指标及评价模型将中职教育质量确定为中职学生的KSAIBs增进幅度,采用了测试、测评等多种手段,既可以在学生接受中职教育过程中进行评价,也可以在接受中职教育之后评价,只不过反映的是对应时间内的中职教育质量效果。当然,应用基于KSAIBs增进的中职教育质量指标及评价模型,应视评价主体的目的确定。如果是某一区域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想了解各年度本区域中职教育质量状况,则应在中职学生毕业后半年到一年内实施。此时,中职毕业生的KSAIBs素质更能够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来,评价结果也更为准确。
(三)安排评价场所
基于KSAIBs增进的中职教育质量评价模型主要是通过教育对象――中职学生的KSAIBs增进量而体现,中职学生的这些指标状况必然会在学习和工作单位,即中职学校和用人单位(实习单位)得以表现。基于KSAIBs增进的中职教育质量指标及评价模型以中职学生素质增长量为指标,可对任意两所或多所中职学校的KSAIBs值进行比较,是一种公平的评价体系。对用人单位的选择,应依据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单位确定。
(四)建立评价组织
基于KSAIBs增进的中职教育质量评价主体多元,包括中职学校教师、中职学生及就业企业(或实习单位)等。为使中职教育质量评价更具有效性和权威性,需要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建立融教育主管部门、行业企业、学校、学生为一体的中职教育质量评价组织,实现各种评价力量的有效结合。在评价人员组成上,应注重选用那些专业水平过硬、又具有批判精神的人员。对学生的挑选则要注意不能只选择优秀学生或是差生,应当使学生遍布各个层次。同时,鼓励社会各界人员参与中职教育质量评价活动,提高社会对中职教育质量评价的参与度和认同感,增强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五)创设评价环境
实施基于KSAIBs增进的中职教育质量评价,需要创设有利于该模型实施的外部环境。对中职学校而言,应鼓励教师、学生积极参加评价。引导学生认识到通过实施KSAIBs评价可明确自己与中职教育质量标准的差异,确立今后的努力方向。引导教师认识到通过KSAIBs评价可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效果;对企业而言,应真正认识到中职教育质量的提升对自身发展的有益之处,主动派出相关人员参与中职教育质量评价;对社会而言,应为中职教育质量评价提供良好的舆论导向;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而言,应积极完善相应规制。如通过增加县区级、学校级、专业级等技能竞赛活动,健全技能比赛网络,使每一位中职学生都能参加技能竞赛,实现按获奖层级评价学生技能水平等。
(六)实施评价方案
在评价对象、评价时间、评估场所等确定之后,即可实施基于KSAIBs增进的中职教育质量评价。需要注意的是,基于KSAIBs增进的中职教育质量评价不可能在短时间能完成,根据评价对象至少需要1~3个月。在评价实施过程中,如果发现质量指标体系存在某些方面的问题,应及时进行修正。另外,还需要指出的是,基于KSAIBs增进的中职教育质量评价是一种结果性评价,对中职教育质量的过程评价、分项评价等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评价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及解决办法,也可供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中职教育质量标准及提升策略参考。
关键词:中职教育;质量评价;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学生评价
摘要:中职教育为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培养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专业人才,其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针对中职教育的特点,制定切合实际、科学可行的评价体系已成为中职院校面临的一个难题。从学校内部评价、社会评价和学生评价三个角度分析我国中职教育质量评价的现状,探讨了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与建立我国中职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问题。
近些年来,作为中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职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并为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培养了大批中高级技能专业人才。新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更新与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的新形势,不仅给中职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大好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从未遇到的困难与挑战。建立一个针对中职教育的完整、科学、凸显中职特色的质量评价体系,已成为中职教育顺应时代潮流、保持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虽然我国的中职院校正在积极探索各种评价模式,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因此,分析我国中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对中职教育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展现自身发展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职教育质量评价的特殊性
评价可以被简单地定义为决定某一事物的价值,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教育评价就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增值的过程。教育质量评价就是根据教育质量目标的要求,运用评价标准对教育过程进行评判,判断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以期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活动。要进行教育评价,应首先了解教育的价值与教育质量的价值。一方面,评价有助于改进教育活动,能大大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不同的学者对中职教育质量的价值具有不同的理解,因此,中职教育的质量评价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并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了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开发。
与普通高中教育相比,中职教育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与培养方式(怎样培养)两个方面。
首先,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关精神,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与市场需要,具备中高级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它具有明确的职业性,与普通中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很大不同。中职教育的知识结构主要是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确定的,要求学生不仅掌握足够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要掌握与职业岗位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能在职业岗位上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为个人的终身职业发展或升人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奠定基础。其次,在培养方式方面,中职教育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和实践能力是教学的主要部分,要求学生能灵活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和具体职业岗位中,满足社会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中职教育应具有不同于普通高中教育的评价体系,其质量评价应关注中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特色。满足社会发展对中高级技能人才的需要,满足学生终身职业学习的需要,满足人的潜能发展的需要,是中职教育价值的主要体现。
因此,应当重新审视我国中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考察其在体现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满足学生终身学习的需求、满足人的潜能发展需求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与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二、我国中职教育质里评价体系的现状
按照不同的评价分类标准,中职教育质量的评价也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内容。按照评价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按照评价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教师教学评价、学生学业评价、专业与课程评价、教育教学管理评价、教育资源评价等。为了便于分析与归纳,笔者根据实施评价主体的不同,将中职教育的评价主要分成三类,即学校评价、学生评价与社会评价,并从这三个方面分别对我国中职教育的质量评价现状加以探讨。
1.学校评价
学校内部的评价包括专业与课程评价、教师教学评价、学生学业评价以及教育教学管理评价等各个方面。为了便于探讨和突出其重要性,笔者将学生评价专门提出,而在学校评价中则着重阐述专业课程评价与教师评价两个方面。首先,中职院校要针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某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其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应以特定职业岗位的具体能力要求为依据,正确反映学校教学工作与职业岗位要求的匹配程度以及学生所具备的专业能力对职业岗位的胜任程度,保证中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满足职业岗位的需要。但是,许多中职院校的课程评价与中职教育培养一线中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吻合,只进行常规性的教学评价工作,缺乏系统的评价组织与科学分析、处理信息的手段。对实践课程与学生动手能力、独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缺乏相应的考核办法,评价仍以传统笔试为主,较少采用口试、操作、演示等评价形式。这样的考核限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也不能有效地、多角度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收获。其次,对教师的评价往往忽视教师的主体地位,导致教师积极性不高,不能充分发挥监控与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学校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质量的评价反映的多是教学常规的一般性问题,缺乏针对专业职业岗位特殊要求的有针对性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实践性教学也缺乏严格的质量要求。在这种背景下,教师缺乏改进教学的热情,对许多应用性较强课程的教学往往只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分析,而不重视知识应用与操作技能的教学。
2.社会评价
目前中职教育的社会评价主要由用人单位、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中介机构组成。引人社会评价不仅可以对中职院校的教育质量进行客观评定,而且所获得的评价反馈信息也是考察学校办学特色与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教学改革方案的重要依据,使得中职院校之间的评价相对具有可比性。随着中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与市场密切接轨,社会评价在中职教育质量评价中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虽然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在对待用人单位的评价与反馈信息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或是重视不足,或是没有正确理解所获得的信息,或是不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目前,中职学校办学多以就业为导向,但是,评价体系在这方面没有明确的量化指标,无法达到评价目的。对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而言,主要是缺乏必要的、多元的监督与评价机制,对中职学校的评价在许多方面滞后于现代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比如在对中职学校的评估中,往往将基础理论课统考与计算机、英语考试成绩排名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而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岗位适应能力等内容却不作为考核的重点。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的评价标准与程序大多照搬普通高校的模式,以学历作为教师准人、职称评定、晋升与评优评奖的硬指标,而忽视对教师职业技能的考察。
3.学生评价
学生作为中职教育活动的主体,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学生通过自我审视、自我反思与自我评价,可以对自己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探索精神、学习兴趣、学习特点和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有一个深人的了解,有助于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应作为中职教育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忽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是许多中职院校都存在的一个问题。不仅在校学生的自我评价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而且毕业生作为学校与用人单位联系的桥梁,其为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提供反馈的功能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毕业生的就业满意率、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发展自信度等指标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对中职教育质量评价的思考
1.树立科学的、先进的中职教育质量评价理念
有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有什么样的质量评价理念,中职教育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培养各类中高级技能专业人才,一个有特色的中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忽视了学生发展、社会发展与学校发展的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完善的。中职教育质量评价应善于吸收现代教育理念中符合自身发展的、科学的内涵,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引下,不断优化与完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2.注重中职教育质量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我国中职学校的质量评价主要是学校与政府主管部门的评价,学校的内部评价是优秀,通过校内各职能部门进行,政府评价是指导,以调研与评价组的方式进行,只是在评价过程中都增加了就业率的相关指标。这表明,一方面企业的评价并没有真正纳人中职院校的评价体系中,另一方面应进一步提高学生自我评价在评价体系中的比重,应对学生、学校、政府部门、企业用人单位等各方面的评价信息进行综合汇总、全面分析。评价的主体不仅包括学校、学生、教师、上级主管部门的评估与用人单位的评价,还可以包括合作单位评价与相关中职院校的互评,甚至可以通过专门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评价。公务员之家
3.实施以职业技能为基拙的全面素质考核
中职教育质量评价的特点在于其突出的职业性、实用性与技术性。评价的内容既包括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包括专业技能的掌握;既要评价专业能力水平,又要评价关键能力水平,还要评价包括思想品德素质、身心素质、职业素质等在内的综合素质;既要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考核,也要对专业教育过程进行综合考核。这就要求中职院校应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要求所培养的学生具备相应职业岗位群的技术技能,能够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中发挥潜能,满足工作要求,并且具备有效地解决不同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4.强调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中职教育的特点是以就业为导向,其评价方法也应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原则,打破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不仅应采取笔试、口试与实际操作测试相结合的方法,突出技能考核,将学生和教师的目光集中到综合职业技能的形成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全面考核教育目标实现的状况与效果,而且还应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采用设计方案与分阶段考核等方式,遵循学习的累积性与过程性规律,使学生有体验成功和进步的机会,将重点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上,并且应及时掌握教育教学过程的质量反馈信息。
一、理论困惑
(一)服务满意观
服务满意观认为,中职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适应于ISO质量管理体系,中职教育质量评价应遵循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Standardzation-ISO)关于质量的定义,将教育质量视为满足个人和社会显现的和潜在的教育需要特性。中职学校通过满足学生需要的程度表达教育质量,因而可将学生对中职学校服务的满意度作为衡量中职教育的质量标准。有学者借鉴美国Noel-Levitz公司的(NationalStudentSatisfactionInventory,SSI)和加拿大安大略省职业技术院校业绩评价指标调查(KPI,OntarioCol-legesofAppliedArtsandTechnologyKeyPer-formanceIndicators)经验,建议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职业教育学生满意度调查长效机制和结果制度,以此作为中职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有学者也了中职学生满意度调查报告,集中反应了区域乃至全国的中职教育服务状况。但这种调查方法容易出现“微笑问卷(毕业生不愿意指出自己母校不尽如意之处)”,难以保证调查结果的公正性。
(二)教育效果观
遵循美国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ABET)提出的EC2000(EngineeringCriteria2000)理念,教育效果观认为中职教育质量评价的焦点应该放在学生学到了什么,而不是强调学校教了什么,评价优秀是学生的培养结果是否达到了事先确定的培养目标。教育的效果是学生素质能否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是否能够满足社会用人单位需要。由此可见,只有客观地看待学生的发展问题,才能科学合理地评价教育质量。应把学生接受中职教育(包括阶段性的中职教育)后知识、技能、能力、行为、情感等各方面素质提升或发展的结果,也就是与学生接受中职教育前后的素质水平之差(增值)部分做为衡量中职教育质量的依据。只有尊重不同起点的比较,才能使教育作为过程所获得的结果评价才更有意义,才能使不同学校、不同地区、不同个体之间具有可比性,才能使中职教育质量评价将趋向客观、科学和合理。
(三)评价主体观
评价主体观强调建立“满足企业需要”的中职教育质量评价观,认为中职教育目标是为企业生产、服务一线培养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企业是中职毕业生的最终接纳者、使用者,理应也是中职教育质量的评价者。中职毕业生是否满足企业需要,企业最有发言权。换言之,中职教育质量的最终评价者为企业,最权威的评价意见也应该来自于企业。此观点导致中职教育过程“以企业为中心”,一切教学工作必须服从企业生产经营现实的需要。由于不同企业具有不同的人才需求标准,导致中职学校教学计划、人才培养目标出现了随意改动的状况。虽然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就业目标,但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企业一旦转产或倒闭,毕业生将面临尴尬的处境,同时也违背了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理念。有学者提出中职教育质量评价的主体不仅应包括学生、教师、学校上级主管部门与用人单位的评价,还可以包括合作单位评价与相关中职学校的互评,也可以通过专门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评价等。
(四)教学评价观
有学者认为,中职教育质量评价的指挥棒是中职学校的教学评价,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行为过程、方法能力、职业素质纳入课程考核体系之中,从而建立客观、规范、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教学质量根据学校确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对教学过程的满意度等进行判断。同时,将教学质量等同于教育质量,并定位于任课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教师分裂为考核者与被考核者。由于考核者采用的评价依据是中职学校自行定制的教学管理办法,其科学性、可靠性引起了众多教师的质疑,导致教学评价没有发挥质量监控作用。被考核者难以通过考核够获得反馈信息,进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改善教学质量;就学生而言,对自身通过接受中职教育而应增加的知识、技能、能力以及情感、行为等均处于模糊状态。
(五)质量类别观
教育质量的内涵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有学者在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教育质量分为内适质量、外适质量和人文质量三类。内适质量指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满足学生需要的状况,实际上,前述教学评价就是内适质量的一部分。外适质量指中职教育满足社会需要的状况,中职学校所培养的人才是否让用人单位满意等。这与前述中职教育服务满意观、效果观一脉相承。人文质量指中职学校所培养的人才道德、情感、工作态度、遵章守纪状况等。此外,众多研究者还提出了基础认证评价、过程认证评价以及学生实习质量评价、学生顶岗实习质量评价、学生道德素质评价等多种质量评价类型,导致了中职教育质量观的多样化。这种多样化的质量观使许多教育、教学改革措施难以在中职学校发挥应有的作用,因为强调了某一评价类型,似乎就弱化了另一种评价类型。建立综合的中职教育质量观及质量评价体系,已成为中职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实践困境
中职教育质量评价是对中职学校教育功能实施状况的测量和判定,是衡量中职学校办学能力和水平、维护接受中职教育学生各项权益的有效措施。由于目前我国对中职教育质量目标、质量标准以及评价体系等尚未形成共识,也使中职教育质量评价实践陷入困境。
(一)质量目标尚未明确
据调查,目前我国中职学校办学导向出现了“双向裂变”状况。部分中职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就业目标,多以就业率衡量教育质量。这导致了两个方面的后果:(1)就业率受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影响,单独以就业率评价中职教育质量,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中职学校有失公平;(2)中职学校提供的就业率多为初次就业率,包括就业稳定率、专业对口率、学生就业满意度等就业质量指标尚未纳入中职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难以表达教育质量的真实状况。部分中职学校利用国家中高职衔接政策,将就业为导向转变为升学导向,举办对口升学班、高考特长班等,将本科升学率、专科升学率等作为中职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尽管增强了中职教育的社会吸引力,但职业教育已趋向为应试教育,在质量评价方法上也与普通高中教育趋于一致,明显偏离了本应恪守的办学宗旨。
(二)评价标准尚未统一
基础认证是职业教育机构依据一定标准进行的“入门”认证。我国现行的行政审批制度将原来由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的中职学校设置权下放到市,这虽然减少了省级行政审批权,但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尽平衡,各地在审批中职教育机构所掌握的标准不一,导致部分中职学校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输在“起跑线”上,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同时,我国尚未建立中职学校复评机制和退出机制,部分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设施“几十年如一日”,难以应对人力资源市场对人才需求标准的变化。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中职示范校、重点校的评比工作,虽然制定了具体的评估标准,但就办学规模、办学条件等指标而言,多数中职学校望尘莫及。教育部规范了中职学校专业设置标准,但由于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监管缺失,多数中职学校仍在各行其是,专业名称与专业内容名不副实。在课程建设方面,由于缺乏政府统筹机制,尚未在行业、专业内建立统一的标准,直接影响到中职教育质量形成过程的评价。
(三)评价体系尚未建全
虽然众多研究者提出了类型较多中职教育质量评价指标,并涉及到教育现代化评价、区域职业教育发展评价以及其他专题性评价等,但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中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理论研究落后于教育质量评价实践。省、市级等地方中职教育评价也缺乏体系保障,的中职教育统计指标多为宏观指标,难以满足社会机构评价中职教育质量的需要。相对于高等教育,包括从高等教育机构设立的审批、办学质量评估以及社会关于高等教育机构的排名等规制日益完善,中职教育质量评价与监管明显乏力。至于中职教育质量评价所需要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等,也仅在部分职业领域颁布,尚未涵盖中职学校设置的所有专业。现有的国家中职教育示范校、国家和省市重点校的评价虽然具有一定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但评价指标多为静态指标,难以反应中职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过程。中职学校的教学评价和课程评价也由于缺乏国家统一的标准,校际间难以比较。
(四)评价主体仍然单一
毋庸讳言,我国现行的中职教育质量评价主体仍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评价方案由政府制订,评价实施由政府组织,评价结果由政府公布,非政府组织以及社会“第三方”组织难以在中职教育质量评价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和社会公信力。整个评价过程在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系统内部循环,评价结果多依据评价对象提供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忽视了学生及社会用人单位在中职教育质量评价中的应有作用,难以全面反映评价对象的综合质量。在校学生自我评价难以落实,毕业生对中职教育质量的反馈功能缺位。用人单位也难以参与到评价过程之中,导致中职教育对行业、企业的吸引力越来越差,社会影响力越来越低。政府部门行政指导、行政干预的中职教育质量评价方式,使民众难以区分中职教育质量评价过程中的“裁判员”与“运动员”,“政绩主义”、“达标主义”在中职学校盛行。
(五)过程监控较为乏力
我国尚未建立中职教育市场退出机制,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中职学校运行的监管力度明显不够。由于缺乏有效、统一的政府监管体系和国家统一的中职教育质量标准,导致中职学校无论是在专业设置,还是在课程安排等方面,都处于自我管理状态,教育、教学标准与国家颁布的职业标准联系不够紧密,市场化机制建设明显滞后。各中职学校自行建立的内部质量监管制度多从自身实际出发,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没有参与权,教育质量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多数中职学校尚未建立教育质量自我监管体系,重监轻控、重监教轻监学、重过程轻效果等现象较为普遍。各中职学校监管标准不一,监管过程也不同步,在评价主体、评价标准、指标权重等方面也有较大差异。多数中职学校以就业率表达教育质量,很少考虑学生自身素质提升状况以及专业对口率、稳定率等就业质量指标,中职教育质量处于“自我陶醉”状态。
三、应对策略
目前,我国现已成为世界上中职教育发展规模最大的国家,但中职教育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较大差距。面对中职教育质量评价的理论困惑与实践困境,我们应加强有关方面的研究,积极完善中职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及保障体系。
(一)明确质量评价目标
教育的功能在于通过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活动,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道德、行为等方面实现增进。教育目的确立了增进方向,增进量直接反映了教育效果。换言之,中职教育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增进方面,中职教育质量评价的关键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因而,教育目的是编制评价目标的依据,教育效果是评价教育质量的根本。教育部2000年《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中职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既阐释了我国中职教育的目的,也反应了社会各界对提高中职教育质量的诉求。既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也顺应了国际中职教育发展总体趋势。建立中职教育评价体系,优秀是促进这一目标的达成。
(二)完善质量评价标准
质量评价标准集中表现在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方面,建立中职教育质量评价指标及基准、权重是构建中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仿照衡量工业企业产品质量的方法,我们认为,如果一所中职学校培养了符合标准的毕业生,就具有合格的教育质量。毕业生能够在基本标准的基础上达到更高的标准,教育质量则更优。因此,人才培养标准是衡量中职教育质量的主要依据。教育部提出,中职学校毕业生“应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依据这些要求,对相关指标进行质化阐释和量化考核,并设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可构建完善的中职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三)改革质量评价机制
我国现行的中职教育机构设立标准制定年限较早,不尽适应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需求。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尽快设立中职教育机构的国家标准,并要求各级中职教育机构审批部门严格执行。建立并实施中职教育机构复评制度及市场退出制度,以此促进中职学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师资力量。按着以“国家标准为主、地方标准为辅”的原则,建立并实施中职教育课程标准制度,保障中职教育的过程质量。坚持以人才培养质量为优秀,建立全国统一的中职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和定期评价制度。兼顾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建立融行业企业、学生家长以及教育行政部门于一体的中职教育质量评价机构和以政府评估组织为主、社会评估组织(第三方评价机构)为辅、涵盖各个中职教育专业类型的教育质量评价体制,公开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进而形成社会认同、并积极参与的中职教育质量评价机制。
(四)推进质量全程监控
充分发挥中职教育质量评价的监督功能、调控功能、引导功能和激励功能,实行内部监控与外部监控相结合,推进中职教育质量的全程监控,促进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就内部监控而言,中职学校应借鉴工业企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做法,对教学准备过程、教学实施过程和教学效果等实施全面监控,事前、事中、事后环环紧扣,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监控之下。监控方式由常规教学检查为主转向常规检查和专项检查并重,监控目标由鉴定性监控转为诊断性监控,指导中职教师不断增进教学效果。外部监控则由教育行政部门主持实施,在进一步完善教学督导制度的基础上,吸收中职学校的教学骨干及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建立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督导组织,通过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等方式,对中职教育过程实施监控。当然,无论是外部监控还是内部监控,均需坚持一切服从质量的原则,对监控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妥善地处理,确保教育过程各环节均能达到相应的标准。
(五)加强质量评价研究
与世界发达国家比较,我国中职教育质量评价研究还存在较大差距。在理论研究方面,由于现实评价仅仅是某一个时刻的短暂停顿,所采用的评价标准、技术方法等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及时调整,需要研究者加强中职教育质量评价框架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工作。鉴于中职教育质量评价是一个充满分歧和倾向于提出更多问题的过程,应注重引导一线中职教育工作者加入到研究队伍中来,使中职教育质量评价研究立足于社会需求和中职学校自身基础之上。在研究过程中,注意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经验,挖掘其背后涉及的中职教育评价理论与方法等问题;在实践研究方面,注重研究提高中职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构建适应我国国情、顺应时展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一些拟推广的质量评价方法、评价措施等,应注重搜集实证的支持。加强面向未来的发展性中职学校评价指标体系和机制研究,避免中职教育急功近利等情况的发生。
(六)营造质量评价环境
中职教育质量评价的最终受益者是社会,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学生,最大的受益者是企业和行业,这些利益相关者都有权利和义务参与中职教育质量评价。质量评价是利益相关者共同的心理建构过程,在此过程中利益相关者之间必然存在着价值冲突,表达各自主张、焦虑和争议等,行业应该成为首当其冲的协调者,将相关者利益连接起来,激励和激发他们共同采取评价行动。国家应以颁布相关法令的方式,将各利益相关者纳入评价主体,且各主体间以平等的身份参与中职教育质量评价工作。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进一步深化配套改革,完善评价组织机构建设,鼓励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发展,并将评价结果作为中职教育机构复审以及财政拨付各项补助资金的重要参考,配合有效的奖惩制度,督促各中职教育机构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同时,充分发挥评价结果的作用,通过媒体及时向社会公开,增强中职教育的社会吸引力。
作者:闫志利 庞宁 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