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25 03:25: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使教育的观念、手段、方法和模式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应高度重视对教育系统以信息的观点进行信息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在设备上,侧重计算机及其辅助设备、投影仪、幻灯片、复印机、网络基础设施等信息化设备;在技术上,依赖计算机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在资源上,主要指数字图书馆和教育网站的信息资源;在人员上,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质;在管理上,强调教学管理的自动化。
基于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选择研究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一、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从一些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的研究来看,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有很多种。黎加厚在《谈教育信息化》中所说的:教育信息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教育信息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而是一个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
本人认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应高度重视对教育信息化观念的改变,侧重计算机及其辅助设备、投影仪、复印机等信息化设备使用,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并依赖以计算计和远程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在以上基础上进行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二、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仍然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以下本人粗浅地来谈一谈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对教育信息化有所认识但观念落后,思想不够开放
观念问题是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首要问题。目前,许多中小学教师和管理者在对教育信息化的意义、作用和本质的认识上还存在诸多忽视和误解。
2.信息化环境建设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实际
信息和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优秀。不明确信息化环境建设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当前信息化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障碍。这一问题导致所建立的系统环境不适合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整体需要,主次不分,不能从学校的实际需要出发制定发展规划,在信息化环境建设中不能够分析本校的实际情况,照搬其他学校并不成功的模式或不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模式。
3.信息技术人才缺乏,信息素养较低,虽然坚持培训但质量不高
目前,我国中小学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还远远不能适应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在中小学校,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为数不多,多数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
4.教育信息化资金投入不足,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
教育教学资源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充分发挥网络等信息化基础设施优势,构建网上学习环境的重要条件。在基础设施建设、设备的维护更新、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等方面缺乏资金保障。
三、教育信息化问题的解决策略
基于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本人提出了以下几个解决策略:
1.对教育信息化观念质的转变
首先,教师要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成知识的引导者,只有教师的观念改变了,学生的思想才能很好的改变;其次,学生要从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知识的学习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最后,学校要转变只有分数才是追求目标的观念,教育信息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学校要积极地把教育信息化的优势带入课堂。
2.建设校园网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有效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校园网作为数字空间中学校与外界沟通的窗口,已逐步成为代表学校在虚拟电子世界中的地位和形象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是教育信息化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培养量要有一大的增长,培养的质量上要有明显的提高,要将培养高素质人才置于高等教育发展的优秀地位。进一步深化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进多层次、复合型、实用型信息化应用人才培养。
4.建立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共享、利用的平台与机制
教育信息化必须要有丰富的软件资源保障,这一环节的基本目的是为学习者、教师及教育机构提供高质量的软件工具、内容资源和相关服务。重点建设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库、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库、高等教育优质数字资源库、教师教育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库等部级教育信息资源库,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资源和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多媒体资源。建立国家教学资源共享服务支撑系统,加速向中西部农村地区输送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摘要】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现代教育,构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标志,它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关键作用。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如何应对各种不利因素,发挥自身特长,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信息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浅析
近年来,我国先后实施了“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国家三部委“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项目”、“乡镇现代教育资源中心建设”、“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配置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项目”和“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等一系列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使全国农村中小学生能够与城镇学生一样,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学校教育资源配置与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由于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部分农村学校硬件设施相对简陋,优质教师资源不足,教师队伍的现状与教育发展不相适应。例如部分农村偏远山区学校教学点只有1―2名年龄偏大的老教师,对学生采用的是复式教学方法,学校纵然有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设备也未能够得以充分利用。
2.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基础设施和条件建设有待加强
虽然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但一些偏远山区学校的网络接入至今尚未实现;一些学校虽已接入网络但网络速度及稳定性还不够,已有设备和网络条件需要改善;计算机等设备大多需要更新换代,生机比还不达标;缺少教学资源应用的硬件环境,用于实现信息化教学设备比较缺乏。
3.信息技术师资力量薄弱和信息技术专管人员严重不足
绝大部分农村学校缺乏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和信息技术课教师,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一人多岗,一师多“能”,信息技术课程开课率低。
4.教学设备的资金投入落实不到位
一些农村学校添置教学装备的专用经费得不到落实,生均经费中用于设备购置、维护费的专项经费未能按规定使用,上级部门拨付的现代教学设备形同虚设,严重制约了现代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5.学校激励机制未健全
一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师与同级教学人员设置的待遇还存在差距,从而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二、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对策
1.建立长效机制,提高城乡教育质量
要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任务,在制定政策、配置资源、安排资金时,优先保障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逐步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和教学指导体系,组织督学和有关专家定期对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督导检查。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和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2.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质
尽快建设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师资队伍,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把这项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加快信息技术教育师资的培养。例如广西从2013年起每年定向培养“小学全科教师”就是一个很好的举措。同时,还要加强对在职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要把信息技术教育内容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必修课程。鼓励信息技术教师下乡支教,解决农村学校师资短缺问题。
3.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
要坚持政府投入为主,把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运行维护、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并逐年有所增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要把实施教育信息化作为投入的重点之一,优先考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将信息技术设备购置、运行与维护、教学软件购买及应用等经费列入公用经费使用范围。
4.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建立和健全科学的评估体系,切实稳定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在提高其工作能力的同时提高其地位和待遇(信息技术教师应与同级教学人员的地位和待遇相同),充分发挥学校教学技术装备的使用效益。建立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表彰制度,激励学校、教师充分发挥信息化优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建立督导制度,实施信息化建设工作考核评估
制定教育信息化建设督导评估方案,建立科学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评价体系,并定期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专项督导评估工作,确保农村学校亦能走上信息化教学轨道。
三、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启示与思考
1.高度重视农村学校信息化教学装备工作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当地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连续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先后实施了“薄改计划”和“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等项目,使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校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局面,我们应高度重视和全面理解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决策,进一步提高做好农村学校信息化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努力使农村学校的信息化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2.加强对农村中小学学校信息教学装备工作的检查与指导
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实现学校信息化教学装备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要建立和健全科学的评估体系,加强对学校信息化教学装备工作的督导与评估;要加强信息化技术能力培训工作,切实稳定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在提高其工作能力的同时提高其地位和待遇(信息技术教师应与同级教学人员的地位和待遇相同),充分发挥学校信息化教学装备的使用效益。
3.尽快推进农村现有教学人员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的转变
目前的农村教师尤其是边远山区教学点的老教师已习惯于“一间屋子一块板,一张桌前站一年;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开嘴说一天”的陈旧教学方式,教育行政部门要督促农村学校充分利用“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配置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和“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等项目设备,开好国家规定课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好地服务农村边远地区适龄儿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需要。
摘 要:本文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对部级贫困县――山西吉县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促进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研究
一、研究缘起
21世纪,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引发了教育的深刻变革。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过程中,开发并运用信息技术以及资源,建立信息社会需要的教育环境。在技术发展层次方面,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及多媒体化;在教育领域层次方面,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环境虚拟化、学习自主化、管理自动化、活动合作化及系统开放化。[1]我国不同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不一。贫困地区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起步较晚,在当前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研究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中小学信息技术硬件设施及其利用情况、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及教师的信息技术素质等情况,可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相应政策与措施、提高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水平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有助于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实现教育公平,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二、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同时辅以访谈法。编制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涉及中小学校信息技术硬件设施、信息技术课的开设、教师信息化教学的意识和态度、教师信息化知识的掌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应用、教师信息化教育培训等方面。选取了部级贫困县――山西吉县,对该县中小学校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共调查了6所小学、4所中学(在下文表中以代号表示),共发放教师问卷180份,回收156份,问卷回收率为86.7%,其中有效问卷148份,有效率为94.9%,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所调查学校的硬件设施等情况
从表1可知,每所中学均有信息技术教师,但数量极少,生师比分别为:600:1、1500:1、1296:1、200:1,全校仅有的一两位信息技术教师要负责全校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和设备维护。每所被调查的学校均有机房,但是电脑台数少,不能满足学生上课需要,只有一所学校联网。在普通教室里都没有幻灯机,几乎一半的教室没有投影仪。只有一所学校的教师办公室配备有办公电脑,只有一所学校有自己的网站。由于硬件条件所限,只有两所学校平时开设信息技术课,而另外两所学校只是在教育部门检查时才开课应付一下,此外,网络课程不是很乐观,3/4的学校没有网络课程。
从表2可知,6所被调查的小学中5所小学都没有信息技术教师,只有1所小学有1位信息技术教师,生师比达到700:1。硬件设施配备情况堪忧,只有两所小学各有1个机房,但是电脑台数非常少,分别为10台和4台。而且只有其中1所小学校能联网。在普通教室里几乎都没有投影仪和幻灯机。办公室都不配备办公电脑,2M3的学校都没有自己的网站。所有小学都没有网络课程,平时几乎都不开设信息技术课。
2.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态度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优化教学十分重要。据调查可知,64.2%的教师认同上述观点,33.8%的教师认为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并不重要,仅2%的教师否认这一能力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多于1M3的教师对信息技术对于教学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培训时需提高这部分教师的认识水平。75.7%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丰富了教学内容,60.8%的教师认为有助于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60%的教师认为节省了教学时间,约56%的教师认为运用信息技术能拓展教学资源,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调查结果表明,多数教师能够正确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优化教学的作用。研究表明,33%的教师认为最应该具备的是常用的计算机知识,24.3%的教师选择“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效整合的能力”,23%教师选择“课件制作的能力”,21.6%的教师选择“了解和搜集信息的能力”。调查结果在更加有效地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方面提供了方向,同时也反映了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需要分层次进行,一锅粥式的培训是导致培训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
3.教师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情况
调查表明,在对课件的制作和使用方面,比较熟练的占57%、非常熟练的占15.5%,而不熟练和一点都不会用的分别占15.5%、12%,可见,近1M3的教师需加强课件制作技术的培训。在对教育资源网的了解程度方面,非常了解、比较了解、一般了解的分别占6.8%、33.8%和35.8%,不太了解和一点也不了解的占23.6%。这样的结果与部分学校的硬件设施较薄弱有关,多数学校没有实现互联网络的联通。
4.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情况
据调查所知,有14.9%和34%的教师经常或有时使用课件,但有27.7%和21.6%的教师却从未或很少使用课件。35.8%的教师从来没有用过学校多媒体教室,21.6%的教师很少使用。对于影响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原因,52.4%的教师认为“缺少多媒体设备”,38.5%的教师选择“缺乏编制教学软件的知识和教学设计经验”,可见,硬件设备和相关知识经验的缺乏,影响了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水平。
5.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情况
据调查可知,52.7%教师认为影响自身信息技术素质提高的因素是缺乏培训,20.9%的教师选择“缺乏设备”,认为“学习吃力”和“时间不够”的比例均为12.8%。另外,对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所遭遇最大困难的调查,选择最多的是“投资太少,设备条件不好”和“教育技术理论和技能不够”,分别占42.6%和27%,而有17%的教师选择了“领导不重视”,其余的选择“教师思想上不重视”。可见,学校信息技术硬件设施的配置和相关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对教师提高教育信息化技能与水平非常重要。从表3可看出大多数教师参加过信息技术培训,其中主要是县级和校级的培训分别占48%和43.2%,参加过部级、省级、市级信息技术培训的教师较少。
调查发现,如果教师有机会得到信息技术的相关培训,35.1%的教师最希望得到课件制作技术的指导,选择“网络应用技术”和“多媒体设备操作技术”的比例分别为25%和16.9%,23%的教师最希望得到计算机基本操作的指导,可见这部分教师不具备最基本的教育信息化技能。在调查过程中教师反映“培训形式化”、“应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资力度,多给教师提供编制教学软件和教学设计方面的知识与经验”、“每年多举行几次培训学习,分批次学习以便提高”、“领导应重视,多组织培训”、“培训课程的设置应丰富多样”等,这些均反映了贫困地区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四、结论与建议
近几年吉县中小学的信息技术硬件设施有了一些改善,但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具体情况如下:
1.中小学校信息技术硬件设施相对薄弱
中学配备有一定量的信息技术硬件设施,但部分学校信息技术设备陈旧落后,年久失修,很多已无法使用,而小学几乎没有多媒体教学设备。机房能够联网,教师办公室配备有电脑,有网络课程的学校更是少之又少。信息技术硬件设施的缺少和落后,直接影响了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积极性和相关能力的提高,严重影响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城市学校的差距依然很大,这阻碍了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情况从一方面反映了教育部门相关领导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思想上不够重视。因此,应提高认识,加大对贫困地区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投资,购置相应的设备,满足中小学校教学的需求。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进而提高贫困地区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2.信息技术课的开设情况不乐观
由于学校领导思想上不重视和学校条件所限,几乎所有的小学都不开设信息技术课,部分初中学校只是在检查时才开此课,高中学校平常就开设。但是开设此课的学校往往将其视为选修课,教师和学生都不重视,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3.学校普遍缺乏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
几乎所有的小学都没有信息技术教师,中学虽有信息技术教师,但数量极少,且大多是兼职的。绝大多数学校应加强信息技术师资的配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的作用,这对提高整个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很重要。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优化教学十分重要。根据上文所述的调查结果,有必要提高部分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切实提高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素质,如信息技术设备的基本操作、对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对教育资源网的了解和使用等;努力建设校园网络课程,在此基础上,进而提高教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
4.信息技术相关培训少且流于形式,成效低
为了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了一些培训,但是这些培训往往内容简单,而且很少进行分层次培训,培训的效率低,受训教师感到收获不大。另外培训所用的设备陈旧、培训教师的水平有限,这大大影响了培训的质量。因此,从提高培训效率的角度,应挑选比较精通信息技术的人员,让他们分批、分层次地培训中小学教师。每次培训过后要有阶段性的培训检测,促使受训教师真正掌握信息技术,从而才能将其运用于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益。另外开展一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讲课比赛,进一步激发教师学习教育技术的兴趣,促进教师相关能力的提高。
【摘要】现如今,农村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的状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可是,在发展的过程当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我们解决,例如学校的信息管理还没有达到大家的满意程度,师生在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在运用信息技术的时间上市有限的。因此,本篇文章对于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问题;对策
【引言】
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过程中,教育信息化也被提及出来。教育信息化包含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手段等一系列的改变和变化。教育心喜欢不同信息化和网络化,它有着自己独有的特性,关系整个教育改革以及教育现代化。我们国家发展教育现代化,意在希望教育体系能够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现如今,教育信息化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出现了一些了问题有待我们解决,主要如下:
一、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
最近几年,信息化的发展进程逐年加快,为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基础环境的改善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国某乡镇中小学的调查报告曾显示,多数情况下,计算机的配置都不高,而且并不是达到了人手一台电脑的,大多三五人公用一台,更甚者十几人共用一台。
(二)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
当前,学校在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过程当中,主功硬件建设,而在软件方面就相对弱一些。学校在空间管理方面,大多采取集中化管理模式。例如图书元以及实验室这些公共的地方,还处于没有计算机配置的状况下。时间管理方面,一般情况来讲学生只能在计算课的时候接触计算机,很少独立使用。现如今,教育信息化管理重要有连个特点,一方面投入的经费不充足,使用的也不合理化,另一方面,投资比例严重失调,缺乏统一的规划设计。
二、对于存在的问题,采取如下对策
(一)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时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物质基础保证,相对而言农村的中小学经济状况较为薄弱,所以一定要依靠国家政府、教育的有关部门以及社会上的好心人士等力量来筹组紫荆,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中小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便信息教育的正常进行。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
若想更好的做到推进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换的建设,就应拥有数量较多、素质较高,而且要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师资团队。与此同时,也要选择激励的方法政策,积极主动的容纳那些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将他摁吸引到农村的中小学中来,投入到中小学的信息化教育教学当中去。在这同时,教师爷要加强自身的能力,与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更好的结合。
(三)加强教育科研,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
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当中,信息技术和各个学科之间的整合式最为重要的过程。开展信息技术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教学的结合,提倡在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当中更为广泛的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而且摇摆信息技术融入到其他学科的教学当中去。
所谓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意在将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视为教育教学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在教育教学的时候,尝试运用信息化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效率,有助于孩子们自助学习,开发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
当前,在新课程的配需当中,一个最为明显的现象就是课程的内容设计与信息技术严重脱节。培训的内容大多呈现“有思想没技术”或是“有技术没思想”的情况,很少有做到整整将两者进行整合的。
(四)加强教育资源建设,实现信息共享
开展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工作就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若想在区域信息技术教育中心的基础之上,给与每个学校提供充足的信息资源,以资鼓励学校开展校园网的建设,没有充足条件的中小学就必须满足设备的需求,开设多媒体教学,增设多媒体信息设备,降低教师的资源共享教学,定时更换教学资源。与此同时,也增设各区域间的资源库,以便鼓励教师之间合作教学,更具乡镇学生的特点设计自己的教学模式。建设资源库,有助于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也可以省时省力,这样农作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可操作性将会更强。
(五)切实加强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
据相关资料显示,现如今大多数的中小学生都沉迷于网络,如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等,这些现象都在无时无刻不提醒着我们高度重视网络道德教育的建设,切实将强孩子们网络道德教育。一方面,要培养孩子们的道德判断能力,让孩子们能够正确的去分辨是非黑白,懂得识别真善美;另一方面,注重提高学生的价值观的教育及欣赏,让学生去积极主动的欣赏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信息。最后一方面,注意强化法制教育的责任感,让学生们了解到无论是什么样的环境,哪怕是虚拟社会,也是要为自己的言行服法律责任的,如若不严,将会为自己的言行承担应有的责任。
三、总结
在某种程度来讲,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充满适应性的社会过程,这也就表明一定要和传统的教育形态发生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清晰的了解和明确一个观点,就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的去改变和创造教育当中的奇迹,它可能会促进教育的改革,也可能有利于教育系统的强化。教育信息化的同时,为学校和师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教育信息化不是单一的教育资源的传递,是一个双向的智能化过程。
【摘要】通过对现阶段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的分析,作者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设想。
【关键词】农村 中小学 教育 信息化 建设思考
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越来越普及,就是在偏远的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改革息息相关,它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新的教育体系,因而学校的教育必须信息化,也必然信息化。城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这一新理念已初见成效并蓬勃地发展着,然而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却不容乐观。
一、现阶段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具体体现
尽管农村的中小学远离城市,消息比较滞后,但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也有了一定的起色,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配置了多媒体教室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当今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之一。教师要进行多媒体教学,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和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配置对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建成了校园网
在偏远的农村,很多学校的电脑都实现了宽带接入,建成了校园网,还有的学校建立了自己的学校网站,为学校的介绍宣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农村中小学校园网的建立,让外界的信息变得触手可及,同时也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多优秀的网络资源,为学校教育信息化注入了一股强有力的新鲜血液。
(三)实现了网络办公
校园网的建立让学校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革。利用网络办公,不仅有效地节约了纸张,还大大地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利用网络来进行学籍管理,利用网络来召开视频会议,这些都是网络在学校教育信息化中的具体体现,也是改变传统的办公方式的催化剂。
(四)配置了电子备课室和网络教室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加强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融汇,提高了学校信息技术运用的深度和广度。学校电子备课室和网络教室的配置不仅提高了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还促进了教师教学手段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加快了学校教育化步伐,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配置了远程教育设备
在农村,很多学校都配置了远程教育的模式一、模式二,有的学校还配置了模式三。这些远程教育设备的配置不但给农村中小学带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山区的学生也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接受到更优越、更全面的教育。同时,对学校的教学方式产生了更深的影响,对学校领导和教师掌握、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学校领导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育信息素养,同时为教师创造培训的机会,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课程整合能力,从而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现阶段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领导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观念比较淡薄,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尚浅
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领导头脑中的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意识和观念,对学校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对学校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也有很大的关联。在农村中小学里,有部分领导的信息素养还严重不足,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观念认识尚浅,因而在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没有起到引领的作用。以致在部分农村中小学里,出现了以下不和谐的画面:没有制定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长远规划,也没有建立专门的信息化建设制度,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设备投入甚少,对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不够重视等等。
(二)学校教师所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学校的发展是离不开全校教职员工的辛勤努力的。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更离不开全校教师的努力。教师是站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工作者,是与教育信息化设备接触最多的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普及、推广与教师所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密切相关。但由于是农村的中小学,大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尚浅,对学校的信息化教育设备的使用,很多时候都感到力不从心。这一点在教师对课程的整合,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就能很明显地体现出来。农村中小学里教师所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导致了部分教学设备的空闲、浪费
在农村中小学里存在一个比较普通的问题,那就是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专业的计算机教师甚少。在大多数的学校里,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承担教学任务,还要承担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重任,比如:多媒体设备管理、网络教室管理、校园网管理,甚至学校的科研课题研究等等。究其原因,专业的计算机教师一般都具有比较扎实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电脑操作能力,在对学校教学设备的管理上也能得心应手。但在农村的中小学里,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大多是由教其它学科的教师兼任。在这些兼任的教师中,大多数又是"半路出家"的,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不是很熟练,在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上也存在很大问题。因而,在管理学校的现代化教育设备上显得力不从心,导致了部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空闲、教学资源的浪费,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三、解决现阶段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
学校教育信息化是当今这个信息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为了使农村中小学的学校教育信息化稳步发展,我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几点设想:
(一)重,即重视。
一是领导重视。学校的发展方向与领导的决策息息相关。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必须引起领导的重视。只有领导重视了,才会制定出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长远规划,才会舍得投资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设备,也才会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二是教师重视。教师作为投身教学改革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对学校教育信息化起到推动作用。如果把学校教育信息化比作前进的车,那么,司机就是学校的领导,车轮就是教师,只有方向统一,步调一致,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才能稳步向前。
(二)培,即培训。
一是培训领导。在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中,学校领导是起关键作用的。但教育信息化的理念,教育信息化的素养,并不是每个领导天生就有的,何况这些理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历史的前进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只有将这些新鲜且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注入到学校领导的头脑中,才能让领导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作出与这些教学理念、方式相适应的决策,才能让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迈上正轨。二是培训教师。对教师的培训,除了着重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培训外,还应着重培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课程整合能力和资源开发能力。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保证。
(三)导。一是学校加强领导。
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想要实现以教育信息化为重点的转移,就要充分发挥学校领导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学校应该把教育信息化列入学校教育的工作目标,制定长远规划,加强管理和监督,健全组织,建立学校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让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每项工作都落到实处。学校的领导就像火车头,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这趟火车就是在领导的引领下向前行驶的。二是上级加强督导。实现教育信息化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以此作为凭仗来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效益。对农村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上级有关部门应该加强指导、注重引导,力求重在运用、讲究实效。举个很实在的例子:远程教育在农村中小学已经有几年了,但有很多学校都没有充分利用,有的甚至让设备闲置、浪费。上级有关部门就应该对这些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发现问题就应该及时帮助解决,让每所学校的教育设备都能正常运行,充分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做到"边建设、便发展"的目标。
(四)变。一是思想改变。
有的领导把花费了大量资金建设起来的多媒体设备、网络教室、远程教育设备和很多优秀的教学资源闲置在一边,仅作为供检查、参观、炫耀的摆设和进行招生的招牌,对学校一线的教学改革起不了多大的实质性作用。作为领导,就应转变这种思想,应让这些教学设备物有所值、物尽所值、物超所值。作为教师,教育教学的思想也应有一定的转变,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有很多教师仍只是片面地追求学生的升学率和考试分数,仍停留在"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上,而对新形式下的新型教学模式不甚重视,不注重自身信息素养的培养,也不注重自身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对新课程的改革漠然视之,不仅阻碍了自身的全面发展,对学校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也起到了阻碍的作用。
(五)促。一是促应用。
在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对教育信息化设备的运用。只有注重运用,才能使设备不被闲置,资源不被浪费,才能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在农村中小学中,注重运用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将教育信息化设备的使用纳入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求每学科教师在每周内至少使用多媒体设备或网络教室或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教学两个课时;对每学期举行的上课比赛都严格要求必须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每学期举行2——3次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等等。二是促完善。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前进,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会不断出现,这就要求学校领导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学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对学校教学资源不断更新、完善,让学校的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加速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教育信息化是催化剂,不断地推动着学校的发展,在实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农村中小学更应该抓住这个契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完善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各种机制,注重运用,讲究实效,加快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步伐,从而推动学校的教育现代化,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让素质教育遍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