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27 10:14: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对校园文化的研究不断加强。1986年,上海团市委学校部在校园文化理论研讨会上,正式提出了“校园文化”这一概念。近年来一些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学校文化进行了分析,有学者从哲学的角度,对校园文化进行了四个层面的探讨,并得出了以下结论:“按照由内到外、由深层到浅层的变化过程,学校文化的结构应该包括学校精神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学校行为文化和学校物质文化等四个方面。其中,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深层表现形式,是学校文化的集中体现;学校制度文化、学校行为文化和学校物质文化则是学校精神文化的基础和载体,并对学校精神文化起反作用。” [1]显而易见,校园文化这四个层面相辅相成、彼此联系。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优秀部分,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以及精神面貌都有着很大影响,起着渗透性作用。关注并解决好校园文化存在的问题实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对学校文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辞海》对“整合”一词做出如下定义,即“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彼此衔接,从而实现系统内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 [2]而有效性即“事物有存在的价值,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由此,我们可以对 “高职院校资源有效整合”做如下定义:使高职院校未形成有效系统性的文化资源实现系统化、集中化。在资源共享的情况下,发挥资源内部的协同作用,采取相应措施,合理有效地调配或重新配置校园内、外文化资源。随着高职院校内外兼修思想的深入,文化资源作为高校竞争中潜在和隐性的力量,成为每个高职院校关注的焦点。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
贺贤士曾对职业教育做出的定义,即:“职业教育就是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一线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职业教育的生命力所在。[3]这一观点是以职业教育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相关教育政策的出台为视角做出的定义。从某种程度上这个定义也说明了职业院校的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注重实用性、技术性和职业性以及社会需求;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注重发展全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学生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发展不均衡,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却在不断提高。两者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针对此种矛盾,本文主要从校园文化资源中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四个方面对目前高职院校资源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
(一)校园制度文化
科学、有效的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正常运行的前提。经实地调查研究发现,高职院校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只是停留在对学校制度建设和制度完善层面。有些院校习惯于沿袭传统制度,且多年来一成不变;有些院校虽然本着创新的精神,制定了一系列校园制度,但大多为应急之策,浮于表层,忽略了人文性,很少融入文化的成分。致使高职院校在文化制度建设层面出现了制度和文化分离,出现制度和文化“两张皮”的僵局。
一些善于改革、乐于改革的职业院校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传统制度和创新制度的有效衔接。但制度依然缺乏“文化”的成分。诸如一些致力于制度改革的高职学校在制定学生管理制度、教职工管理制度、食堂制度、宿舍卫生等一系列制度时,大部分重点放在用刚性的制度去约束人,忽略了学生、教师以及其他人员的适应情况,缺乏人文关怀。实现校园制度和文化的融合,使校园制度真正成为一种校园文化,是实现校园其他文化建设的有力保证。
(二)校园行为文化
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可感知性。校园管理者的行为文化、教师行为文化和学生行为文化、校园活动的举办等等都属于校园行为文化。乐于助人、认真完成作业、积极进行社会实践、师生间的和谐相处等都属于校园行为文化。当然,高职院校在这些方面也存在着不足。毛君洁对高职院校行为文化存在的问题进行过以下总结:“思想政治教育不充分、行为文化的建设缺乏开放性、行为文化的建设中存在功利化倾向和低俗化倾向、网络时代影响了校园人际交往、校园活动数量和质量的欠缺降低了校园行为文化的丰富性和品位度、社团建设落后致使校园行为文化丰富性不足等。”[4]他从行为文化的课程、模式、内容、外在影响因素和具体外在表现等六个方面深入细致的分析了职业院校在行为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实现行为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我们必须认清这一问题。
校园行为文化作为隐性“文化”的外化载体,我们对高职院校行为文化需要有正确的认知,对学校的行为文化时刻关注,对良好的行为文化M行宣传、倡导。设立有效的奖惩机制,对于不良的、低迷的行为文化进行遏制,科学的分析,制定合理的策略,实现行为文化的有效整合。
(三)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另一组成部分,具有直观性,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校园建筑、教室设备、校园基础设施、学校标语、校园绿化、等都属于校园物质文化。作为职业院校,其服务的针对性决定了教育方向的专业性。因此,其物质文化也具有特殊的一方面。校园的实训场地和实训设备物质文化等都属于职业院校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因为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共性与其个性的并存,决定了其存在的问题既有同类院校的共性,也有自己的个性。一些职业院校存在着实训场地不足,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设备未能得到及时更换等相关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高职院校的生源呈现逐年增长趋势,院校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也不断壮大。伴随着数量和规模的扩大,很多院校硬件和软件都不能及时得到提升,因此就会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一些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出现重复性,交叉性建设,重视速度和数量忽略了院校专业特色,呈现出单一性、重复性的特点。物质文化资源未能实现有效的整合。
(四)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资源是校园文化资源的灵魂。校园精神文化资源为制度文化资源、行为文化资源、物质文化资源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形散神不散”一词可以用来形容校园精神文化资源在校园文化资源中的地位。校园精神文化资源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职业院校校园精神文化资源由于受企业文化和互联网文化的影响,校园精神文化呈现出内容贫乏、保守落后和功利主义的特点,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未能做到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学生自身人文素养的缺乏,很难做到“窥一斑而知全豹”。学校开展的文化活动多以本土化活动和弘扬传统文化为主,对已引进的国外同类职业院校的精神文化活动的元素未能有效融入,教师在课堂上偏重于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学校虽然大力倡导并鼓励师生进行创新,但由于创新氛围的塑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且一些院校改革的步伐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尚未完全接受异国新的文化精神,所以尚未能实现有效变革,致使职业院校本土校园精神文化资源与国外的精神文化资源未能得到有效整合。
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资源有效整合的策略分析
(一)制度文化的刚柔相济
“刚柔相济”一词出自汉・王桀的《为刘荆州与袁尚书》一文:“金木水火以刚柔相济,然后克得其和,能为民用。”这里的刚柔相济指的是理国治民之道。同样学校制度的制定也需要注意刚柔相济。院校制度的制定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甚至带有强制性,其特点可用一个字概括:刚。文化是以人文性为基础,因人而变,因时而变,因事而变,其特点可用另一个词来概括:柔。刚,可以约束人;柔,可以教化人。刚柔结合,可以培育人。校园制度文化既不是单纯的指制度,也不是单纯的指文化,而是指文化、制度的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做到刚柔相济,校园的制度文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校园制度文化”。 才能实现“和”的结果。
职业院校校园制度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既离不开传统存在的刚性,也不能忽视内在柔性。实现高职院校校园制度文化的有效整合需要职业院校用以人为本的思维去考虑现存的制度文化,了解学生和教师对制度的接受和认可,同时相关机构应该鼓励让人们主动探索,自觉做到把文化和制度有机融合,从人文性的角度去完善制度、整合文化和制度,让师生愿意接受,乐于接受,形成科学的校园制度文化。
(二)行为文化的去伪存真
最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 “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5]通过对职业院校校园行为文化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校园行为文化呈现出鱼龙混杂的现象。校园中正能量的行为文化和负能量行为文化并存,且很多学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职业院校学生的年龄大都在18至20岁之间,其自制力和辨别是、真假的能力还不够强,往往容易受到不良校园行为文化的影响,不能职业院校有责任对校园行为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需要我们对校园行为文化去伪存真,为师生塑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对于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整合,职业院校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对校园行为文化的性质进行界定。二是应该对优秀校园行为文化大力宣传,发挥“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环境同化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向好的行为看齐,塑造更好地校园行为文化氛围。三是及时发现不良校园行为文化,消极的、负面的行为文化应采取措施坚决抵制,及时杜绝。有效实施以上三点措施,实现对校园行为文化有效的科学性整合。
(三)物质文化的统筹兼顾
对“统筹兼顾”做过如下定义: “都要从对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就当时当地的实际可能条件,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6]职业院校物质文化建设要注重实际条件,做到统筹兼顾。职业院校校园物质文化的整合首先要整合重复资源,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专业和专业特色。
一方面职业院校可从学校建筑、校徽校训、校园绿化等方面去塑造学校特色。这样既要能展现院校专业特色,也能体现院校自身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由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主要是结合市场需求和企业人才发展需要,为企业培育技能型人才,所以职业院校校园物质文化需要主动实现技术文化资源和企业文化资源的有效融合,寻找契合点,实现二者一体化,这样既能满足企业对学生的真正需求,又能让实现学生向企业员工角色转换的良好过渡。同时,职业院校在营造校园文化的同时,应主动考虑到企业文化的融入,适时引入企业文化积极元素。V东省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 年)中就校企文化建设提出:大力 推行“校企双制 ”、 订单式培养等办学模式, 逐步实现 “招工即招生”、 培养和就业一体化。 [7]实现校园文化理论资源和企业技术文化资源的双重传授,在此基础上对校园文化资源进行系统化整理,最终实现校园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
(四)精神文化的和衷共济
“和衷共济”即共同努力渡过难关,解决问题。现在的时代,是一个开放、文化资源共通、共享的年代。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前期国家重视度不够,社会认可度不强,导致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比较缓慢,相对于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等一些教育强国,还存在一定的距离。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引进来”和“走出去”,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互换,教师的互派,学术交流活动的国际化,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校园内部本土文化与国外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二元并存的局面。
校园文化二元并存的局面,启示了我国职业院校校园文化资源整合时应处理的关系,主动借鉴吸收并引进国外职业院校优秀校园文化资源,把本土的传统精神文化资源和国外职业教育院校新的精神文化资源相互融合起来,让校园精神文化既体现自身的特色,又融入国际元素。将传统特色和时代特色相结合,院校与院校相互交流,实现和衷共济的良好成效,用兼收并蓄的态度实现两种文化资源的融会贯通,取其精华使其本土化,为职业院校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精神支撑,更好地建设和谐校园。
四、结语
校园文化资源作为职业院校教育资源有效整合的一部分,正确认识并理性分析职业院校校园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及目前的现状,改善校园制度和文化分离的状况,整合完善校园制度文化,有效做到刚柔相济;有效区分并辨别校园行为文化,做到去伪存真,促进校园优秀行为文化的发展;实现企业技术文化资源和校园技术文化资源的一体化;传统文化资源与创新文化资源的有机统一。既要重视职业院校校园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独立建设,又要实施合理的举措实现四者协同发展,最终达到对职业院校校园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
摘 要:校园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它展示了一所学校的精神面貌,校园文化具有育人功能,是非常值得重视的校园建设项目之一。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比较突出的问题,并对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引领的功能以及途径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实现途径
在高职院校中,校园文化是一种专属的文化形式,其很全面的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共同的价值取向以及思维行为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所以应该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加强实现途径研究,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一、高职的校园文化存在的问题
1.过于强调硬件设施的建设。高职院校的办学力量以及办学的规模逐步扩大,高职的发展建设越来越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是现在存在一定的问题,只是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却忽略了精神文化的建设,这样就会造成校园文化的功能的不健全,同时,硬件设施不具有高职院校独特的文化理念以及规划。
2.建设和管理缺少人文的关怀。现在,高职院校中,有针对性的组织学生生开展精神文明的活动很少,学生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并没有感受到人文关怀以及文化氛围,校园文化的功能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3.活动开展的内容单调层次较低。高职的校园文化缺乏针对性,是局限的、片面的。更多的是呈现出娱乐化的趋势,课外活动的开展缺乏思想性和艺术性,并且层次较低,内容单调。
4.经济活动的因素弱化了育人功能。学生受西方自由思潮的影响很大,市场经济的功利主义误导学生的错误思想,影响了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
二、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1.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康的心理。学生可以在活动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价值,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自豪感以及自信心,培养积极向上的态度,增强进取心,同时校园文化可以扩大学生的交流圈,扩大胸怀,帮助学生健全完整的人格,形成健康的心理。
2.规范学生的行为,形成认知导向。在校园文化的活动过程中,学生以及老师一定会受到有形的或者是无形的种种规范的制约以及要求。这种规范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按照规章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的习惯。
3.增强团体协作精神,强化集体意识。校园文化的开展要求学生注意互相之间的协作,由于外部环境的压力以及个人的发展要求,学生必须要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从而增强了团体的协作精神并强化了集体意识。
4.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校园文化与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各种各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生活,让学生合理的释放丰富的情感。同时校园文化具有审美性,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审美情趣。
5.帮助学生树立竞争意识。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是行为的主体,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锻炼自己的能力,为毕业后的工作能力和表现打下基础。
三、实现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的路径
1.强化精神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具有导向性的作用,应该得到充分的发挥。首先,要确立好正确的指导思想,把握好正确的导向以及价值的取向。应该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文化以及中华民族优秀文明的主导,让高职学校的师生自觉的抵制腐朽和落后并且抵制消极的外来文化。其次,要帮助师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以及道德观,调动学生的创造性以及积极性。最后可以运用先进人物的比较典型的实力进行宣传教育,强化高职院校中精神文化的建设。
2.强化制度文化的建设。在高职院校中,各种制度能够形成独具特色的制度文化,有强制性、科学性以及规范性等特点。首先,要正确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使人文精神在原则性的基础上体现出来。其次,依照教育的规律,要注重学生的全面的发展,任何活动都要从学生自身的实际需要出发,从而为学生制定出“量身定做”的规章制度。最后,应该加强对规章制度的管理工作,要保证制度的公平和公正以及严格的执行。从而可以形成具有人本主义特点的全面的协调发展的高职校园文化制度。
3.强化行为文化建设。在高职院校,其校园文化是通过行为文化的形式进行开展活动的。第一,应该充分的利用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成长需要以及个性特征来进行对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和创新。第二,应该积极的去吸取那些具有一定的时代特性的文化元素,按照水平高、层次高以及品位高的要求进行设计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活动内容。第三,应该掌握好活动开展时机,利用那些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纪念日或者隆重的节日开展弘扬民族精神以及爱国主义的校园文化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决心和态度。
4.强化物质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的物质方面应该加强的是对基础设施的优化,提高硬件设施的人文内涵。第一,应该注重文化的艺术性以及思想性,既要有规划,又要融入文化底蕴,提高文化品味。第二,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物质建设应该有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在网络文化的方面,首先要加强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相互交融的研究;其次,应该加强制度建设以及监管;最后,加强网络文化的服务功能的发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问题。
5.加强舆论宣传的建设。高职院校中,校园文化离不开舆论的宣传。首先,把办学的理念、制度规则、行为准则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信息进行大力的舆论宣传,这是高职校园文化的精神主体。其次,应该加强引导宣传媒体,让媒体进行广泛的传播,从而增强与人的可持续性,让高职学生在舆论中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和熏陶,所以一定要加强舆论宣传的建设,促进学生积极发展。
四、结语
在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学校多个部门的共同努力和配合,克服并且消除在发展的过程中的出现的不利因素,在教育功能上要加强德育功能的发挥以及基础设施等硬件的建设,做好相应的规划,营造出良好的氛围,鼓励学生全员参与,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得到良好的教育。
摘 要: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育人的重要方面。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现实中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为做好高职的校园文化建设,应突出校园精神文化的引领作用、倡导校园行为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实现校企文化的有效对接。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人文素质教育;行业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提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2015年,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文件中,进一步强调高校要“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要求的大学文化,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2015年,高职(专科)院校数量已经超过本科院校,学生数量超过800f人,高职教育已经名副其实地撑起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类型,通过培养“准职业人”来实现其社会功能,“职业性”、“就业导向”是其鲜明特色,也正因为此特性容易造成高职院校忽视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生身心素养的涵育作用。因此,应重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发挥高职院校的文化育人功能。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与特征分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将“育人为本”作为各级各类教育应该遵循的重要工作方针。近年来学界在反思高职院校偏重“技能本位”教学而忽视人文素养教育的培养模式时,也逐步认识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直接影响学生成长的外在环境因素,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软实力的关键因素。人类创造文化的同时,其发展又无时无刻不受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通过人的显性或是隐性的方式表露出来,放到学校的场域之中,就形成了文化的育人功能。从文化场域的角度来看,学校就是一个“文化场”[1],这个“文化场”是由学校的环境、校风、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等因素凝聚而形成的,是学校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气氛。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满足广大师生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从而更好地达到育人的目的。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以高等职业院校为载体,通过全体师生员工的不断努力,逐渐积淀起来的具有特色的精神文化成果和蕴含这种精神文化的物质文化成果的总和。一般来说,可以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划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见图1)。
高职院校的物质文化居于最表层,具体表现在学校的建筑、教学与生活设施、校园硬件环境等,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文化;制度文化是在校园物质文化的范围内为了有序教学与生活而组建的各种机构与制定的规章制度;行为文化是师生基于校园精神文化,反映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外显体现,是校园文化中最直接、最活跃的部分;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核,是学校办学目标、校风、人际关系等的高度凝练,是学校的积淀与灵魂。这其中,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是最容易被改变的,而行为文化与精神文化往往不易被改变。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特征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除了应具有一般大学所具备的大学精神和价值观,如追求真理、崇尚学术、严谨求实、开放包容等,还应具有高职院校所特有的如职业文化、技术文化、企业文化等特征。
1.社会性――就业导向的校园文化。“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2]是高职教育办学的指导思想,高职院校致力于培养面向生产、管理、建设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无不体现在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服务。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特殊性,所以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依据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的用人需求,因此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文化建设首先要强调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比如企业注重责任、坚持、信念等品质。不少高职院校将“创业”、“敬业”作为校训,体现的正是就业服务社会的导向。
2.职业性――实践取向的校园文化。高职院校由于其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在教学方面重视实践,突出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理应是以实践为取向的文化,校园文化的建设应该让学生感受到专业实践和技术的价值。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强调校园文化在育人过程中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关注程度。专业能力是指具有从事某种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与之相关的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3]。不少高职院校大规模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校内建有符合行业标准的实训基地,并且规范相关实习实训制度体系;在校外设立顶岗实习车间,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这都是职业性、实践取向校园文化的表现。
3.特色性――服务取向的校园文化。高职教育要持续健康发展,关键一点是不能雷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即要突出自身的特色,除了要有职业性的特色外,还应有行业特色、企业特色、区域特色。换言之,高职院校能否在教育竞争中脱颖而出,关键看是否满足行业标准、达到企业要求以及是否能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每一所高职院校都应思索自己的特色专业与优势专业是什么?进而依靠特色专业、优势专业立于不败之地。高职院校的特色与优势,就是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比如电力类的职业院校,培养各类电力行业人才就是特色与优势,以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其校训就是“植根电力,与光明同行”。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物质文化建设,忽视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所在,其形式主要表现在富有特色、高度凝练的校训、校风,以及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如包含办学宗旨、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要求的学校章程等。近年来,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扶持力度大大增加,很多高职院校将资金用于硬件建设,忽视了精神文化建设。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彭振宇副教授曾对全国200所示范及骨干高职院校的校训做了调研,发现高职院校在校训的表述内容、表述形式方面,呈现出单一、雷同、缺乏个性等特征,这些学校校训大都在“团结”、“奋发”、“严谨”、“勤奋”、“创新”、“献身”、“务实”等字眼上打转[4]。
(二)偏重技能本位教育,忽视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是校园文化凝练出来的精神成果,是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与行为规范。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的特色办学定位已经深入人心。很多高职院校的办学思路过分集中在“以市场为导向”,一味强调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结合、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结合,将技术技能训练作为学生教育的全部,使得人文素质的教育显得无足轻重,忽视了对学生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心理健康等的培养,导致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知识欠缺、人文素养不足[5]。我国高职教育的特色在于以职业为“定向”,但并非以其为“定性”,只重视技术技能教育,往往只能培养出大量的“能工巧匠”,而无法培养出具备综合素质的“职业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更加看重的是人才的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都需要通过人文教育的熏陶从而内化为学生的品格。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流于形式,缺乏特色
校园文化活动是师生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应该结合自身特色,更好地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存在几大问题:一是开展的文化活动类似于说教,比如寝室文化建设活动,只是为了迎评促建,未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参与主体性、积极性;二是开展的文化活动与自身特色结合度不高,比如运动会单纯就是田径竞赛,如果在展现运动性的同时,考虑设置和学生职业相关的竞赛项目,将一举两得;三是很多活动一成不变,往往就是开学迎新晚会、中秋国庆晚会、元旦晚会等等,学生第二年参与兴趣将大幅降低。
(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行业(企业)文化融合度不高
行业文化,是指在某一行业内的企业和员工所共同遵守的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很多行业、企业在注重职业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管理等等。高职院校由于其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特殊性,要求校园文化中融入更多的行业文化。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却仍是以“校”为主、“行、企”性不足,造成很多学生就业后忍受不了企业的管理方式、理解不了企业的管理文化,从而离职甚至失业。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融入优秀的行业、企业文化,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先进的行业文化理念,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高职院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突出精神文化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精神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居于最优秀地位,且是以内隐方式润“生”细无声。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精髓所在,它是一所学校“精神风格”的集中体现,具体表现在校风、学风、教风等方面,是被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共同认同的信念、价值准则。突出精神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性作用,能使高职院校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建设要想达到“育人”的目的,并不只是对学生进行具体知识的灌输,更是要在学生的思想深处植入积极健康的意识,形成高尚的灵魂和精神,使之成为学生终身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高职院校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将社会主义优秀价值观与校园文化的职业特色有机结合。高职院校的精神文化建设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模仿名校,不是单纯引经据典,而应充分体现学校的内涵与底蕴。以校训为例,通过校训的凝练,应使学生既能具备爱国做人的思想品德,又能形成良好的职业品性。例如,海南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用双手改变命运”,彰显高职生的动手能力;天津交通职业学院的校训“每天都是代表作”,通俗易懂,积极健康[6]。同时,高职院校应将内隐的精神文化进行外显建设,学校的大楼名称、道路、宣传画、雕塑等,都可以展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学校的精神文化,使校园春风化雨、处处育人。此外,高职院校应重视诸如校史、国学经典、传统文化、毕业典礼仪式等方面的文化建设。2014年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为毕业生进行“工士学位”的授予,何尝不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有益尝试呢?
(二)倡导高职院校行为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
人文素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高职院校技能本位、就业本位的影响,加之网络不良思想的渗透,很多学生的行为文化充斥着功利性、低俗化的倾向,造成高职院校的行为文化品味度与丰富性不足。
倡导高职院校行为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相互融合,首先要不断整合教育资源,组建一支包含专业教育教师、博学人文教师、企业优秀技能专家在内的学科构成合理的教师队伍,进而开发行为(技能)教育和人文教育课程高度融合的课程体系[7]。在专业课的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如在实例分析、情景模拟、合作讨论等方法中渗透两种教育理念,深入挖掘各类专业课程所包含的文化底蕴,在专业教育中实现与人文教育的相互渗透。此外,邀请知名企业中的管理者与优秀员工定期或不定期来校授课、演讲,或聘请企业家、专业人员担任学校兼职教师,让学生接受优秀企业文化的熏陶。其次,除了专业课程的学习之外,高职院校还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完善多类型的人文素养必修与选修课程以供学生有多样化的选择,构建专业技能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的立体多维课程教学体系,确立职业精神与人文精神协调统一的价值追求。再次,举办形式多样的各类活动也是高职院校倡导行为(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的重要渠道。例如高职院校可以设置学生素质教育中心,举办“美育大讲堂”,通过名家、杰出校友的分享,使学生了解具备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同时,根据学生专业特点,注重对学生职业行为素质的培养,将职业礼仪、职业道德、执业行为纳入教学要求与生活习惯,使学生及早对接职业文化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行为文化水平。最后,网络时代的网络暴力危害不容轻视,高职院校需重点做好网络行为文化的引导,及时占领网络阵地,通过师生网络交流,传播正能量,引导和感染学生。
内容摘要:传统文化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未能充分重视传统文化,导致校园文化缺乏内涵。所以,若要丰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就应当即时转变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已经高水平传统文化教师,并采用多样化方式促进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本文首先分析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又在此基础上从合理利用网络平台、及时转变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开展多样化传统文化活动、合理调整课程设置等方面,分析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 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机渗透传统文化,能够丰富校园文化的形式与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国高职院校大多较为重视学生的技能培训,对他们的人文素养培养则缺乏关注,这无疑对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养极为不利。所以,高校应当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以运用,这一方面有助于弘扬和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则有助于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
首先,许多高职院校都未开设传统文化课程。调查显示,大部分高职院校认为传统文化对职业教育影响不大,因此,很少开设此课程。有的高职院校虽然开设有关传统文化的课程,但仅作为选修课程,甚至未配备相应的教材资料。这就导致许多高职学生综合素养较低,一味的热衷于考取等级证书,甚少学习传统文化,学生缺乏基本的道德礼仪,校园中时常发生各种不文明现象,这显然不利于构建和谐校园,无法为高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营造良好的氛围。调查表明,部分高职学生由于在校学习过程中缺乏传统文化的熏陶,责任意识、集体意识淡漠,在实习或工作过程中时常出现脱岗、违约、迟到等情况,导致他们难以取得长远发展。其次,高职院校人文师资力量薄弱。前高职院校不断扩展那些实用性强、专业技术含量高的院系,为这些院系建设提供实训基地。在人才招聘和引进过程中,也更加关注具有丰富技术经验的工科类人才。与之相对应的人文类教师队伍则甚少关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传统文化离不开优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但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缺少综合素质高、专业素养强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师,一些高职院校多安排辅导员、文科专业教师兼职传统文化教学,这些教师由于事务繁多,且对传统文化缺乏专业研究,因此,很难对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传统文化渗透提供实用性意见。这无疑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极为不利。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
1、合理利用网络平台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高职学生亦不可避免的受到互联网的影响。所以,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当紧跟时代形势,合理运用网络平台,例如微信、微博、QQ等渗透传统文化。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开设传统文化专栏,上传经典文学作品和视频资源,供高职学生学习和研究,以此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形式,加大传统文化宣传力度。
2、及时转变校园文化建设理念
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等特点,高职院校相关负责人和领导应当充分重视传统文化,并关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顶层设计,合理规划本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及时转变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积极传承传统文化,并以制度形式鼓励和支持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传统文化渗透,进行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与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不和谐现象,对自觉传承传统文化的师生进行适当奖励和表扬。
3、开展多样化传统文化活动
若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就要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充分调动高职院校师生的参与积极性。高职院校可以举办传统文化主题演讲赛、知识竞赛等,或邀请知名专家开展相关讲座,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以校团委、学生社团、学生处为依托开展相关的传统文化活动,例如传统文化艺术节、传统礼仪展示活动等。这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促使他们在参与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掌握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例如参观烈士陵园、当地历史名人校园作品展等。以便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传承的联系。
4、合理调整课程设置
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最直接的途径即开设传统文化课程。高职院校应当适当加大传统文化课程的课时比例,以选修课、必修课形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并聘请专业教师,制定系统、科学的教材,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专业教学中,促使高职学生在提升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自觉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摘 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决定了其校园文化的独特性,高职院校兼具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特殊属性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在高职院校互相融合、互相渗透。通过分析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内涵、差异与联系,探讨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途径,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反应企业需求,按照企业制度来规范实习实训活动。
关键词: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 融合 途径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为了实现这个培养目标,高职教育必须根据企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主动适应企业文化,进入社会就能立足、生存和发展的综合职业素质。在高职校企合作的背景下,校企之间文化的互融、互动、互惠成为校企合作的新取向。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渗透与融合能缩短毕业生适应企业岗位的时间,使毕业生能快速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引导学校发展的灵魂,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包含学校发展目标、共同价值观、作风和传统习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情绪情感等内在的有机整体[1]。考虑到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必须突出“职业”二字,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应融入更多的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质。高职校园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主要指教室、实训室等基础设施和教育教学设备;制度文化包括学生行为规范、教学管理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精神文化是全体教职工认可、遵守和追求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物质文化是载体,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优秀。
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的灵魂,是企业在长期的业和发展中日渐成形的,能为全员所认可并共同遵守的、体现本企业特点的最高目标、经营理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以及这些理念在科技发展、社会化水平提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企业所树立的公众形象。[2]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差异
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是两种不同组织的文化,必然存在一些差异。主要体现在:①高职校园文化重在教书育人文化,强调个性发展。而企业文化是生产经营文化,企业以盈利为目的,强调团队合作精神,要求行为标准化。②校园文化是研究性文化,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机构决定其必须以学术为主,是学术专业文化;而企业文化是实践性文化,它的文化必须与生产经营管理相结合,企业文化的目标是激励、凝聚员工。③校园文化是使命性文化,每一们师生都担负着传承中华民族宝贵知识财富的重要责任,在学校,大家倡导相互平等、自由民主。而企业文化是责任性文化,企业更多强调的是责任和职责,倡导竞争、规范、效益和纪律,更在乎结果而不是过程。[3]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联系
虽然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现代化的企业文化分属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文化意识,但两者存在许多相同相似之处,将两者渗透,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对企业而言,高职院校能够为企业提供扩散企业文化的平台;而对高职院校来说,企业文化能正确引导学生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效率与公平、竞争与协作等关系,为学生更快地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4]。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一线的技能应用型人才,要接受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熏陶,学生在校学习的场所、空间由课堂扩大到实训室和企业的车间,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必然要主动面向企业,服务企业,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这种天然联系,决定了两种文化必须相融合。高职校园文化要借鉴企业文化的先进的理念,同时高职校园文化又可以通过毕业生为介质对企业文化起到辐射作用,产生积极影响。
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融合的途径
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和企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全方位、全过程实施校企合作。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深入融合,具体的途径有:
(1)推行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高职院样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人才培养模式的办学理念,通过建立完善的“学校教育+企业教育”相结合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校企文化交融的高职特色的文化建设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为出自己的特色,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
(2)根据岗位需求和员工职业发展规划建设课程体系。将企业真实职业岗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融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采用项目任务驱动和产品为导向设计课程,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让学生真实感受和认同岗位要求和企业文化。教学内容反映企业和社会需求的脉搏,及时吸纳企业一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将最新的职业道德、职业文化等纳入教学内容的整个体系中。
(3)课堂教学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身心特点及需要,在理实一体化教室,以工作任务为教学载体,通过系统的教学内容、灵活的教学方式、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精心的教学组织,实现技能学习和训练,理论学习和运用有机结合。改革教学方法,实施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情景教学、头脑风暴等教学方法,突出人才培养以学生的技能为主线,训练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规范和职业习惯。使学生在课堂中就能感受到浓厚的企业文化的熏陶,就能接受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就能领悟到企业的严格管理和企业的文化内涵,在平时的学习之中就能按企业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竞赛式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按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给每个小组分配任务,以组为单位进行比赛,让学生在课堂上培养出学生适应竞争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4)实现实习实训企业化管理。实习实训活动按照企业制度来规范,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实习和实训,教室就是车间,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一致,按企业要求张贴安全标语、操作流程、操作规程,创造模拟仿真的工作情景,可将学校的实训组织机构按企业方式命名,如总监、经理、部长、师傅等,布置宣传板报、警示标语,使学生在潜意识中融入企业。将学生的成绩折算成薪金制,按对企业的贡献来获取酬劳,使学生体会企业管理模式,靠近企业的价值取向。企业的6S管理(整理、整顿、清洁、清扫、安全、素养)引入课堂管理,让学生在实训中体验企业管理模式,提高职业素养。通过物质刺激(加分数)或精神鼓励(管理新星、创新能手称号)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人本管理的理念。
综上所述,作为高职院校是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高职院校要与时俱进地研究新问题、适应新需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价值观念、专业素养、心理健康、劳动纪律和法制观念教育,努力培养学生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组织协调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挫折承受能力。这就要求学校不能独立于社会的企业环境中,而要和企业相互融合、渗透,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标准的职业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