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单亲家庭心理教育探讨

单亲家庭心理教育探讨

发布时间:2022-07-27 10:44: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单亲家庭心理教育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单亲家庭心理教育探讨

特殊学生心理教育研究:单亲家庭学生心理教育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的解放,离婚已经成为人们的自由选择。但是,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离异单亲家庭学生的数量也急骤上升。他们在学习、品德各方面不乏有出类拔萃者,但也有小部分离异单亲家庭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而导致学业落后,品德不良。这将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更需要运用科学教育方法对他们进行健康的心理教育。

一、单亲家庭、离异单亲家庭

单亲家庭古已有之,但单亲家庭概念的提出却源于欧美国家对当时婚姻状况的考察。欧美国家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离婚高峰导致了大量单亲家庭的出现,单亲家庭的概念逐步形成。中国关于单亲家庭概念中子女年龄没有明确的界定。如在《婚姻家庭大词典》中单亲家庭的定义为:“单亲家庭是指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未婚子女共同构成的家庭,优秀家庭因夫妻一方去世或夫妻离异而造成”。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则是这样描述的:单亲家庭“是指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未婚子女共同构成的家庭”。综合国内外关于单亲家庭概念的界定,笔者认为,按照中国《婚姻法》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单亲家庭至少应包括以下含义:(1)家庭成员关系单一:父或母一方缺失,只有父子(女)或母(子)女的关系;(2)子女为未成年人。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定义:离异单亲家庭是指优秀家庭由于夫妻离异而造成的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未成年人未婚子女共同构成的家庭。

二、离异单亲家庭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

离异单亲家庭由于家庭环境的突变,性别角色缺失,社会偏见的压力及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其子女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

1、情绪情感障碍

父母离异、家庭破裂会导致子女情绪情感受到不良影响,发展出现障碍。具体表现为:

(1)暴躁易怒:父母离异给孩子精神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研究表明,父母离婚所造成的不稳定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情绪的发展有明显的影响,情绪波动大,不良情绪发生率高,其中冲动易怒是表现之一。

(2)冷漠孤独:父母离异后,由于被父母所疏远而产生抑郁,离异单亲家庭学生一般不愿与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戒备。

(3)焦虑:孩子在父母离异的过程中看到的是人和人之间的互相攻击、相互敌视。这使他们对人和人之间的交往缺乏信心。

(4)恐惧自责:离异单亲家庭孩子当意识到自己到某种危险而自己又无法摆脱时,由于无法找到安全的依赖而容易产生恐惧感,而且会对个人能力和品质作出偏低的评价,如自我责备、自我鄙视、自我轻蔑等等,将一切的不如意归因于自身,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倾向。

2、性格方面的缺陷

父母离婚给孩子造成的危害,远比父母一方因死亡的单亲家庭严重得多,研究表明:离异单亲家庭中学生性格存在严重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自卑是由自我评价过低而引起的一种消极的性格倾向,有自卑感的孩子总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他人,对自己什么都不满意,形成“自卑情结”,伴随着消极的情绪体验,如恐惧、焦虑、失望等等,感觉无助,在学习方面形成学习焦虑。

(2)孤僻:家庭的解体,父母的离异使子女变得非常孤僻,常常把苦恼、不满和怨恨深藏在内心,不愿向别人诉说。

(3)粗暴:由于父母离异前大多数经常伴随吵架等行为,离异后常常心情烦躁,极易使孩子产生冷酷悲凉的心情,导致不良情绪滋长,从而逐渐形成蛮横、粗野和冷酷的性格。

(4)偏激:离异单亲家庭孩子的行为固执,不愿别人劝说,对他人缺乏信任,防范心理特别严重,不能正确地、客观地分析形势,自以为是,片面性大,过分敏感。

3、人际交往能力缺失

离异单亲家庭学生在社交兴趣,信任他人,交往频率、家庭亲密度和情感距离等方面较差,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也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表现在与父(母)关系和同伴关系上:由于父母离异,他们容易产生“被遗弃感”,从而焦虑、感伤、孤独;家庭缺损的挫折感压抑在内心深处,却又找不到合适的途径去宣泄,因而会产生冲动等不良言行,以此来逃避挫折情境。这种情绪外在表现为冷漠,不敢与他人交往,虽然内心深处非常渴望得到关心与爱,特别是来自同学、朋友的爱,但却又无所适从。面对父(母)时会对父(母)怨恨,不愿与父母交流,这实际上是孩子对父(母)的不信任。

三、离异单亲家庭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

离异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家庭,学校、社会应共同努力,营造一种三位一体的良好环境,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各自的责任。

1、家长应树立责任意识,注意教育与爱的统一

作为单亲学生的家长,无论孩子的抚养权是谁,无论婚姻的过程与结局如何,都应该树立起责任意识,承担起教育与爱的责任:不要向子女隐瞒真相,更不能恶意去中伤对方或者阻止没有抚养权的一方前来探望子女。更不能因为觉得自己有一种负疚心。更想以为子女付出更多来补偿子女而放弃对子女的正当要求。对孩子的未来应确立起适度的期望值,同时注意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

2、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进行爱的补偿

作为专职的教育重要机构,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在对离异单亲家庭学生进行爱的补偿:要理解、尊重、信任离异单亲家庭学生,保障离异单亲家庭学生的隐私,创建友爱互助式的教育氛围,可促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气氛,可以帮助离异单亲家庭子女消除过强的自尊心,缓解心理负担,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和友谊,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和同学之间的纯真的友爱。作为教师,有义务承担起对这些学生的保护和教育任务,发挥教师良师益友的作用,弥补他们缺失的爱。在日常工作中,教师应关注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生活,建立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的学习生活档案,了解他的思想动态,多同他谈心,帮助增强学习兴趣,改变其不良学习的态度。

3、社会应营造和谐的氛围,共同关心单亲家庭学生的成长

社会应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舆论宣传,充分利用社区教育的资源,健全社区互助网络,营造和谐的氛围,形成教育合力:可以以社区为单位,由街道、村委会牵线搭桥,开展结对子活动,关心单亲家庭子女的成长教育,给予单亲子女以关怀、同情、帮助,注意保护这些孩子的自尊心,不要歧视、冷落他们。在生活上照顾他们,了解家长及孩子的思想状态,并及时和学校、老师取得联系,共同商量、研究,关心、教育好每一个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离异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形成学校内外沟通,给他们以更多的爱,使他们内心感受到社会、学校、家庭都在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促使他们克服并逐步消除不健康心理,促进他们健康地成长。

特殊学生心理教育研究:重视单亲家庭学生心理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的解放,离婚已经成为人们的自由选择。但是,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离异单亲家庭学生的数量也急骤上升。他们在学习、品德各方面不乏有出类拔萃者,但也有小部分离异单亲家庭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而导致学业落后,品德不良。这将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更需要运用科学教育方法对他们进行健康的心理教育。

一、单亲家庭、离异单亲家庭

单亲家庭古已有之,但单亲家庭概念的提出却源于欧美国家对当时婚姻状况的考察。欧美国家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离婚高峰导致了大量单亲家庭的出现,单亲家庭的概念逐步形成。中国关于单亲家庭概念中子女年龄没有明确的界定。如在《婚姻家庭大词典》中单亲家庭的定义为:“单亲家庭是指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未婚子女共同构成的家庭,优秀家庭因夫妻一方去世或夫妻离异而造成”。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则是这样描述的:单亲家庭“是指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未婚子女共同构成的家庭”。综合国内外关于单亲家庭概念的界定,笔者认为,按照中国《婚姻法》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单亲家庭至少应包括以下含义:(1)家庭成员关系单一:父或母一方缺失,只有父子(女)或母(子)女的关系;(2)子女为未成年人。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定义:离异单亲家庭是指优秀家庭由于夫妻离异而造成的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未成年人未婚子女共同构成的家庭。

二、离异单亲家庭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

离异单亲家庭由于家庭环境的突变,性别角色缺失,社会偏见的压力及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其子女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

1、情绪情感障碍

父母离异、家庭破裂会导致子女情绪情感受到不良影响,发展出现障碍。具体表现为:(1)暴躁易怒:父母离异给孩子精神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研究表明,父母离婚所造成的不稳定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情绪的发展有明显的影响,情绪波动大,不良情绪发生率高,其中冲动易怒是表现之一。(2)冷漠孤独:父母离异后,由于被父母所疏远而产生抑郁,离异单亲家庭学生一般不愿与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戒备。(3)焦虑:孩子在父母离异的过程中看到的是人和人之间的互相攻击、相互敌视。这使他们对人和人之间的交往缺乏信心。(4)恐惧自责:离异单亲家庭孩子当意识到自己到某种危险而自己又无法摆脱时,由于无法找到安全的依赖而容易产生恐惧感,而且会对个人能力和品质作出偏低的评价,如自我责备、自我鄙视、自我轻蔑等等,将一切的不如意归因于自身,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倾向。

2、性格方面的缺陷

父母离婚给孩子造成的危害,远比父母一方因死亡的单亲家庭严重得多,研究表明:离异单亲家庭中学生性格存在严重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卑:自卑是由自我评价过低而引起的一种消极的性格倾向,有自卑感的孩子总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他人,对自己什么都不满意,形成“自卑情结”,伴随着消极的情绪体验,如恐惧、焦虑、失望等等,感觉无助,在学习方面形成学习焦虑。(2)孤僻:家庭的解体,父母的离异使子女变得非常孤僻,常常把苦恼、不满和怨恨深藏在内心,不愿向别人诉说。(3)粗暴:由于父母离异前大多数经常伴随吵架等行为,离异后常常心情烦躁,极易使孩子产生冷酷悲凉的心情,导致不良情绪滋长,从而逐渐形成蛮横、粗野和冷酷的性格。(4)偏激:离异单亲家庭孩子的行为固执,不愿别人劝说,对他人缺乏信任,防范心理特别严重,不能正确地、客观地分析形势,自以为是,片面性大,过分敏感。

3、人际交往能力缺失

离异单亲家庭学生在社交兴趣,信任他人,交往频率、家庭亲密度和情感距离等方面较差,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也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表现在与父(母)关系和同伴关系上:由于父母离异,他们容易产生“被遗弃感”,从而焦虑、感伤、孤独;家庭缺损的挫折感压抑在内心深处,却又找不到合适的途径去宣泄,因而会产生冲动等不良言行,以此来逃避挫折情境。这种情绪外在表现为冷漠,不敢与他人交往,虽然内心深处非常渴望得到关心与爱,特别是来自同学、朋友的爱,但却又无所适从。面对父(母)时会对父(母)怨恨,不愿与父母交流,这实际上是孩子对父(母)的不信任。

三、离异单亲家庭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

离异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家庭,学校、社会应共同努力,营造一种三位一体的良好环境,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各自的责任。

1、家长应树立责任意识,注意教育与爱的统一作为单亲学生的家长,无论孩子的抚养权是谁,无论婚姻的过程与结局如何,都应该树立起责任意识,承担起教育与爱的责任:不要向子女隐瞒真相,更不能恶意去中伤对方或者阻止没有抚养权的一方前来探望子女。更不能因为觉得自己有一种负疚心。更想以为子女付出更多来补偿子女而放弃对子女的正当要求。对孩子的未来应确立起适度的期望值,同时注意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

2、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进行爱的补偿作为专职的教育重要机构,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在对离异单亲家庭学生进行爱的补偿:要理解、尊重、信任离异单亲家庭学生,保障离异单亲家庭学生的隐私,创建友爱互助式的教育氛围,可促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气氛,可以帮助离异单亲家庭子女消除过强的自尊心,缓解心理负担,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和友谊,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和同学之间的纯真的友爱。作为教师,有义务承担起对这些学生的保护和教育任务,发挥教师良师益友的作用,弥补他们缺失的爱。在日常工作中,教师应关注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生活,建立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的学习生活档案,了解他的思想动态,多同他谈心,帮助增强学习兴趣,改变其不良学习的态度。

3、社会应营造和谐的氛围,共同关心单亲家庭学生的成长社会应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舆论宣传,充分利用社区教育的资源,健全社区互助网络,营造和谐的氛围,形成教育合力:可以以社区为单位,由街道、村委会牵线搭桥,开展结对子活动,关心单亲家庭子女的成长教育,给予单亲子女以关怀、同情、帮助,注意保护这些孩子的自尊心,不要歧视、冷落他们。在生活上照顾他们,了解家长及孩子的思想状态,并及时和学校、老师取得联系,共同商量、研究,关心、教育好每一个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

离异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形成学校内外沟通,给他们以更多的爱,使他们内心感受到社会、学校、家庭都在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促使他们克服并逐步消除不健康心理,促进他们健康地成长。

特殊学生心理教育研究: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教育探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的解放,离婚已经成为人们的自由选择。但是,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离异单亲家庭学生的数量也急骤上升。他们在学习、品德各方面不乏有出类拔萃者,但也有小部分离异单亲家庭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而导致学业落后,品德不良。这将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更需要运用科学教育方法对他们进行健康的心理教育。

一、单亲家庭、离异单亲家庭

单亲家庭古已有之,但单亲家庭概念的提出却源于欧美国家对当时婚姻状况的考察。欧美国家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离婚高峰导致了大量单亲家庭的出现,单亲家庭的概念逐步形成。中国关于单亲家庭概念中子女年龄没有明确的界定。如在《婚姻家庭大词典》中单亲家庭的定义为:“单亲家庭是指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未婚子女共同构成的家庭,优秀家庭因夫妻一方去世或夫妻离异而造成”。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则是这样描述的:单亲家庭“是指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未婚子女共同构成的家庭”。综合国内外关于单亲家庭概念的界定,笔者认为,按照中国《婚姻法》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单亲家庭至少应包括以下含义:(1)家庭成员关系单一:父或母一方缺失,只有父子(女)或母(子)女的关系;(2)子女为未成年人。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定义:离异单亲家庭是指优秀家庭由于夫妻离异而造成的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未成年人未婚子女共同构成的家庭。

二、离异单亲家庭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

离异单亲家庭由于家庭环境的突变,性别角色缺失,社会偏见的压力及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其子女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

1、情绪情感障碍

父母离异、家庭破裂会导致子女情绪情感受到不良影响,发展出现障碍。具体表现为:(1)暴躁易怒:父母离异给孩子精神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研究表明,父母离婚所造成的不稳定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情绪的发展有明显的影响,情绪波动大,不良情绪发生率高,其中冲动易怒是表现之一。(2)冷漠孤独:父母离异后,由于被父母所疏远而产生抑郁,离异单亲家庭学生一般不愿与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戒备。(3)焦虑:孩子在父母离异的过程中看到的是人和人之间的互相攻击、相互敌视。这使他们对人和人之间的交往缺乏信心。(4)恐惧自责:离异单亲家庭孩子当意识到自己到某种危险而自己又无法摆脱时,由于无法找到安全的依赖而容易产生恐惧感,而且会对个人能力和品质作出偏低的评价,如自我责备、自我鄙视、自我轻蔑等等,将一切的不如意归因于自身,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倾向。

2、性格方面的缺陷

父母离婚给孩子造成的危害,远比父母一方因死亡的单亲家庭严重得多,研究表明:离异单亲家庭中学生性格存在严重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卑:自卑是由自我评价过低而引起的一种消极的性格倾向,有自卑感的孩子总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他人,对自己什么都不满意,形成“自卑情结”,伴随着消极的情绪体验,如恐惧、焦虑、失望等等,感觉无助,在学习方面形成学习焦虑。(2)孤僻:家庭的解体,父母的离异使子女变得非常孤僻,常常把苦恼、不满和怨恨深藏在内心,不愿向别人诉说。(3)粗暴:由于父母离异前大多数经常伴随吵架等行为,离异后常常心情烦躁,极易使孩子产生冷酷悲凉的心情,导致不良情绪滋长,从而逐渐形成蛮横、粗野和冷酷的性格。(4)偏激:离异单亲家庭孩子的行为固执,不愿别人劝说,对他人缺乏信任,防范心理特别严重,不能正确地、客观地分析形势,自以为是,片面性大,过分敏感。

3、人际交往能力缺失

离异单亲家庭学生在社交兴趣,信任他人,交往频率、家庭亲密度和情感距离等方面较差,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也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表现在与父(母)关系和同伴关系上:由于父母离异,他们容易产生“被遗弃感”,从而焦虑、感伤、孤独;家庭缺损的挫折感压抑在内心深处,却又找不到合适的途径去宣泄,因而会产生冲动等不良言行,以此来逃避挫折情境。这种情绪外在表现为冷漠,不敢与他人交往,虽然内心深处非常渴望得到关心与爱,特别是来自同学、朋友的爱,但却又无所适从。面对父(母)时会对父(母)怨恨,不愿与父母交流,这实际上是孩子对父(母)的不信任。

三、离异单亲家庭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

离异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家庭,学校、社会应共同努力,营造一种三位一体的良好环境,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各自的责任。

1、家长应树立责任意识,注意教育与爱的统一

作为单亲学生的家长,无论孩子的抚养权是谁,无论婚姻的过程与结局如何,都应该树立起责任意识,承担起教育与爱的责任:不要向子女隐瞒真相,更不能恶意去中伤对方或者阻止没有抚养权的一方前来探望子女。更不能因为觉得自己有一种负疚心。更想以为子女付出更多来补偿子女而放弃对子女的正当要求。对孩子的未来应确立起适度的期望值,同时注意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

2、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进行爱的补偿

作为专职的教育重要机构,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在对离异单亲家庭学生进行爱的补偿:要理解、尊重、信任离异单亲家庭学生,保障离异单亲家庭学生的隐私,创建友爱互助式的教育氛围,可促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气氛,可以帮助离异单亲家庭子女消除过强的自尊心,缓解心理负担,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和友谊,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和同学之间的纯真的友爱。作为教师,有义务承担起对这些学生的保护和教育任务,发挥教师良师益友的作用,弥补他们缺失的爱。在日常工作中,教师应关注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生活,建立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的学习生活档案,了解他的思想动态,多同他谈心,帮助增强学习兴趣,改变其不良学习的态度。

3、社会应营造和谐的氛围,共同关心单亲家庭学生的成长

社会应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舆论宣传,充分利用社区教育的资源,健全社区互助网络,营造和谐的氛围,形成教育合力:可以以社区为单位,由街道、村委会牵线搭桥,开展结对子活动,关心单亲家庭子女的成长教育,给予单亲子女以关怀、同情、帮助,注意保护这些孩子的自尊心,不要歧视、冷落他们。在生活上照顾他们,了解家长及孩子的思想状态,并及时和学校、老师取得联系,共同商量、研究,关心、教育好每一个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

离异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形成学校内外沟通,给他们以更多的爱,使他们内心感受到社会、学校、家庭都在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促使他们克服并逐步消除不健康心理,促进他们健康地成长。

特殊学生心理教育研究:加强单亲家庭学生心理教育重要性

案例分析

王亚,在班里是一个活泼好动的男孩。在老师和同学的眼里,他是一个“问题学生”。性格外向,脑瓜很灵,特长众多。但他胆子大,脾气倔,纪律散漫,常闹事,对人傲慢无礼,没有好朋友,学习习惯不好,态度不端正,成绩平平。长期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使得小小年纪的王亚出现了严重的心理失衡。一天到晚,他不是与人唇枪舌剑,便是幸灾乐祸。他认为与别人对抗得越激烈,他越能享受到快乐。为此,老师和家长给他找了一些有关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书,想让他看后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不料,他自己的问题倒没发现,老师、同学的问题倒看出一大堆,时时以高标准要求他人,指出他人种种“不善待”自己的地方。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我们发现造成王亚“心理失衡”以致难以合群的个性的原因是多元的,但主要是不良的家庭教育和生活环境。王亚是个独生子,打小开始,父母的感情一直不和。在他读小学三年级时,他的父母就因感情破裂而离异了,他被法庭判给了父亲。离婚前他父亲已经因经商不利而破产,离婚后更无力抚养自己的儿子。所以,他的父亲只能将王亚寄托在他年迈的奶奶家里———老人院里的一个小间套房。父亲没文化,很少与儿子进行过心理沟通,而且时常要外出打工,所以王亚的生活和学习问题只能由爷爷和奶奶来料理。爷爷和奶奶对孙子总是过于宠爱、放任的,凡事都依王亚的,于是他在家一直处在以我为尊的轴心位置。只要大人有一点不顺从他,他便翻脸不认人,肆意指责对方。因此,每当王亚在学校里得罪同学时,对方只能避而远之,因为他是一个“不讲理”的人。王亚的母亲是个能力强,虚荣心盛的女人。她爱自己的儿子,极力要为儿子创造好的读书环境,但又好逸恶劳,常恨自己的丈夫不争气,并时常在儿子面前灌输一些不尊重他父亲和爷爷奶奶的话。由于王亚更喜欢听妈妈的话,所以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不正确的社会交往心理。

教育策略

一、多管齐下,以诚感化

对王亚这样的学生仅仅依靠班主任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多管齐下,“综合治理”。了解了他的家庭状况后,我多次走访了他爷爷奶奶家,并分别和他父母进行了沟通。我发现他爷爷奶奶年事都较高,不具备抚养少年的能力,而且和王亚一起住在老人院里一间不及六十平米的破旧的套房里,生活条件比较落后。我就找他父亲谈话,向他解释了为未成年人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家庭环境的重要意义,要求他尽快将孩子接回来住在老家里,由自己亲自抚养。得知他父亲当时生活困难,入不敷出,我就通过申请帮王亚减免了学杂费。同时,我还多次联系了王亚妈妈这一关键人物,告诉她母亲对于子女在人生道路上的神圣地位,我能理解所有父母强烈的爱子之心,但爱一定要有正确的方式和价值指导。鉴于他父母二人已难破镜重圆,我郑重请求他们最好能多找机会带孩子出来聚一聚,彼此坦诚布公地交流自己的心境,使孩子能理解做父母的无奈的选择,而不受他们这段不和谐的感情旅程的影响;也让王亚可以再次重温亲情的温暖,过滤自己心中的阴影。我和王亚进行过多次深入地交流。他不是一个简单的孩子,悟性高于其他学生,而且知识面较广。我知道他极关心自然怪象,如百慕大三角地带、宇宙黑洞等,凭着自己平时的阅读和积累,我能跟他做较深入的交流,若有疑难,我便和他一起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询资料,在答疑解惑中师生共同学习,也融洽了彼此的关系,提高了他求知的热情。

二、和风细雨,给予关爱

在学生面前,我从未将王亚以“问题学生”对待,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课外生活,我总是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有一次王亚课间在教室里玩闹,故意踢坏一位同学的凳子。我没有马上当众训斥他,而是把他带到一个安静的地方,让他反省自己的错误,然后让他主动向别人道歉。下午上学前,他还从家里带来了工具修好了那张凳子。王亚知识面较广,上课时我常常叫他发言,若有满意的答案,我和同学们都会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一个个细节的温暖,使他自信心大增,也学会了自我约束,得到了同学们的信任和喜爱。

三、量才而用,建立威信

虽然王亚集体观念薄弱,但点子多,会策划。我就推荐他任班级宣传委员,负责收集宣传栏的资料和安排活动课的内容。他十分喜欢这项工作,积极收集资料,精心布置,和另外两位同学一起努力,把教室里的宣传栏打点得有形有色,精彩纷呈。每期宣传内容都引来同学们驻足欣赏。他巧妙地把活动课“分地到人”,让各个小组自己安排专题去上。他自己则主持监督和评比工作。经过一年的努力,王亚的“问题”都已得到明显地好转。他基本上能克制自己不良的情绪,同学关系也相处得较好,和父母之间的交流也大大增多了,学习成绩也进步了,在工作上已经成为我的得力助手。对此,我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1.要特别重视“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决不能漠视他们的存在。毫无疑问,教育好一个“问题学生”肯定要比教育好其他学生付出更多的辛劳,而且大多“问题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习惯已造成偏差定势,要转变并非易事。只有从人格和权益上更加重视这些“问题学生”,并以高度的责任心,去持之以恒地做好转化工作,我们才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成果,而这种回报往往比其他的收获更令人欣慰自豪。

2.要动员各方力量,共同搞好“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每个“问题学生”的产生都有其多元的因素:社会的、家庭的、学校(班级)的;过去,现在的,甚至各种原因之间错综复杂。要充分动用班级的资源,让其他学生一起来帮助“问题学生”的成长,这也是建设和谐的班级文化的有益契机。班主任老师应该看到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志趣,要想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扬民主作风,取得学生们的信任和配合,而不能靠使性子、发脾气。我们应该创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学会换位思考,让学生卸下心灵上的防护设备,真心的把班主任当成他们的知心朋友。

特殊学生心理教育研究:中学单亲家庭子女心理教育问题分析

摘 要: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单亲家庭子女的数量日益增多,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教育问题也逐渐受到教育者的关注。从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教育问题入手,提出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单亲家庭子女;心理教育问题;解决途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观念的不断更新,中国的离婚率和非婚出生率正在逐步增加,单亲家庭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多。单亲家庭又称破损家庭,是指夫妻双方因为离婚、丧偶,而仅有一方和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根据研究和统计表明,单亲家庭子女在个人情感、认识、学业和社会性发展等方面都与完整家庭的孩子存在着较大的区别。

一、中学单亲家庭子女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性格孤僻冷漠

单亲带给孩子心灵上的创伤是难以抚平的,很多孩子在失去了父亲或者母亲之后,会陷入长时间的痛苦之中,无法自拔。家庭结构的变动给孩子带来了强烈的刺激,导致他们逐渐出现了心理问题。性格孤僻冷漠是单亲家庭子女性格缺陷表现中最明显的一点,其具体表现为:寡言少语,不善与人交际,不愿意参加学校集体活动,对身边的事情和同学漠不关心。

(二)内向自卑

由于世俗的偏见,促使中学单亲家庭子女认为父母离异是一件非常不光彩的事情,从而使中学单亲家庭子女产生了自卑感。单亲家庭子女在大众面前常表现得十分内向,对双亲的事情避而不谈,对任何人都不愿意提起。长时间以来,便形成了内向自卑的性格。

(三)行为散漫,暴躁易怒

有的单亲家庭家长为了补偿孩子精神上的创伤,对于孩子过分的溺爱。具体表现为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任何需要,长此以往,会使中学单亲家庭子女形成任性的性格,行为十分散漫。另外,由于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抑郁心情无法找到有效的排解方式,在学校也很少与人沟通交流,不良情绪的长时间积压会导致中学单亲家庭子女变得十分暴躁易怒,经常会出现打架的情况。

二、解决中学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途径

(一)家长摆正心态,用情绪感染孩子

在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日常生活中,家长的情绪和心态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情绪,如果家长长期地处于抑郁、消沉的情绪中,对孩子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消除家长自身的不良情绪是家庭教育的关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只有让家长摆正了心态,用自身健康、向上的情绪去感染孩子,中学单亲家庭子女才会慢慢转变性格,实现身心健康发展。家长也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来影响孩子,不能为了单纯地弥补学生的精神伤害,而过分地溺爱孩子,这种溺爱的教育方式不利于中学单亲家庭子女形成健康的性格。同时,家长也不能放任孩子不管,要根据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具体情况,安排好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生活和学习,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增强自信心。

(二)开展集体活动,在教学中开导学生

为了有效地克服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自卑心理,应当使中学单亲家庭子女彻底放开心理上的束缚,完成个性的解放。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校园集体活动的方式,来鼓励中学单亲家庭子女参与到各项活动当中。在集体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关键性任务交给单亲家庭学生。例如,在学校组织的运动会中,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队列行走时,教师可以安排单亲家庭学生担任班级的红旗手,增强单亲家庭学生的自信心。通过集体活动培养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使其在集体活动中感受集体的力量,并获得其他同学的肯定和信任,从而与其他学生建立深厚的友谊,消除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自卑心理,使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身心健康成长。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对单亲家庭学生进行教育,解决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例如,在最新出版的九年义务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文章叫做《蜗牛》,是台湾歌手周杰伦歌曲《蜗牛》的歌词以延伸阅读的方式出现在了语文教材中。教师在该文章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介绍歌手周杰伦的故事,教师利用教学内容的延伸,来完成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性格。

(三)建立单亲家庭子女档案并进行档案追踪

教师应当了解班级的单亲家庭子女,并在学生中建立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个人档案。对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学习情况、家庭情况、学生个人的身心健康进行持续追踪,并将了解到的情况记录在档案中。根据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个人档案,由班主任和心理教师完成对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辅导工作,定期地和单亲家庭子女的家长进行联系沟通,了解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家庭情况和生活状态。根据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档案,定期开展集体活动,在休息节假日对其进行家访,全方位关心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现实生活。

综上所述,在注重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势下,班主任以及心理教师应当肩负起保护、教育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重任。关心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学习状况和日常生活,与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家长取得联系,从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同时入手,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中学单亲家庭子女解决心理问题,促使中学单亲家庭子女和完整家庭子女一起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