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探讨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探讨

发布时间:2022-07-30 03:05: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探讨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探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分析

一、基础知识及相关技术

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基于.NET框架所具备的稳定的、高性能的软件开发平台,使用UML建模工具,为软件开发的各阶段提供模型化和可视化支持,采用C/S和B/S两种结构混合的形式进行架构的设计,其中系统中的基础数据的管理、日常教务管理工作、数据的分析等事务,采用C/S方式,该方式处理事务响应较快,能实现复杂的业务流程;而数据的查询、以及网上提交成绩、评教等业务则采用B/S方式进行设计,这种模式具有分布性、共享性、便捷性等特点,能随时随地进行查询、浏览等业务处理。后台以SQLServer2008关系数据库为数据存储和管理作为构架基础,以很高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扩展性来运行该系统;从而既能保证教学管理系统中大量数据的处理速度和安全性,又能保证系统使用的可操作性和方便性。

二、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模块设计

(1)学生基本信息管理模块:这是该系统当中最基础的模块之一,主要用于管理和维护学生档案、考勤、奖惩情况等基本信息。并能够根据设置的条件实现对学生信息的查询、删除、添加、修改、统计分析等基本操作,提高对学生管理的快速性和便捷性。(2)师资管理模块:主要用于管理教师信息,面向全院教师、教务管理者、教学秘书。主要用于存储教师档案、每学期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奖惩情况等信息,并能够实现对教师的教学工作量、科研状况、课酬进行统计与计算。(3)排课管理:主要用于存储教学任务安排、教学场地、教学计划、使用教材等信息,并根据排课数据设置条件,充分考虑教室条件、排课时间、专业等问题,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达到课程安排的合理化。(4)考试管理:主要用于存储考试信息、考场安排、考试方式、考试成绩、补考、无纸化考试等与考试相关的信息。由教学秘书根据课程要求、以及考试特点分别安排考试时间、地点、监考教师等工作;并与成绩管理模块相关连,安排补考的相关事宜。(5)成绩管理:主要用于网上录入成绩、学生补考、缺考成绩的处理和对学生成绩的统计查询及打印等功能。首先根据专业开课信息和各专业学生信息,由任课教师录入当学期各学生的所有课程成绩;通过对课程成绩进行筛选,可获取补考和重修学生名单,输入相应补考或重修成绩;通过对系统中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可以依据不同的指标对多维的数据进行对比。从而绘制各类统计分析图形。(6)评教管理:主要包括学生网上评教、满意度调查、专家评价、意见反馈等四个环节。通过学期末组织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网上评价,对评价数据进行分析,归类。主要为了通过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充分体现学生这一受教育主体的重要地位,增强教师教学质量意识,提高教学质量。(7)实践管理:主要包括学科实践课程项目管理、实训基础管理、毕业实习管理等三方面内容。根据国家教育部的相关规定,高职高专教育主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环节设计中特别重视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学生技能培训。

三、结语

充分实现教学信息的高度共享和数据使用的可靠性和实时性。使得教务管理人员能高效的进行相关的排课、考试、评教等管理工作;全体师生可以更为便捷的进行网上交流和网络查询;提高了教学管理效率,实现了教务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作者:任冬炎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探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一、评价方式较为单一

当前的高职院校在评价学生时过于偏重其专业技能的考核,单一的评价模式给学生造成了一个错觉,容易使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脱离实际。另一方面,单一的评价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一些学生专业成绩不如其他学生优秀,就觉得自己各方面都比较差,经常否定自己。这样的学生在步入社会后,一般很难适应激烈的竞争。故而在创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过程中,丰富对学生的评价渠道,力求达到客观公正的评价效果是高职院校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创新髙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1.加大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来自不同的生长环境,各方面的差异也较大,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对此,高职院校应有侧重地进行学生素质的全面教育。当前的高职院校应摒弃一味传授学生具体职业方面技能的教育方式,应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如学生在高职院校中学习的专业大多偏向于操作性,对于一些人文艺术类的学科了解比较少。对此,高职院校应相应增加这些方面的课程,使学生在进行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也能接受到人文艺术的熏陶,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将来的人生都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

2.改进传统的教育模式

传统的教育模式在今天依旧有着较大的影响,这对目前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教育十分不利,其中的许多理念和方式都无法适应当前的形势发展,若不及时加以改进,将对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高职院校应将新型的教育观念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按部就班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是当前高职院校应该首要考虑的问题,只有将学生作为教育过程的主体,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才能得到大幅提高。及时改进传统的教育模式也是创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3.不断丰富评价的方式

当前的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评价多侧重于其某一方面的成绩,评价方式较为单一,这一局面尤其需要改善。对学生的评价只局限于学习成绩将无法得到一个客观公正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会使学生片面注重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锻炼提高。因此,高职院校要拓宽评价的渠道,多方面、多角度地审视学生。例如除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之外,还可以将其体育活动、爱好特长等方面纳入考核范围,这样不仅可以做到客观地评价学生,还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正是符合教育的本质。

三、小结

总之,高职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是非常正常的,对此我们要积极寻求问题的根源,不断进行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使其在发展之路上日臻完善,进而适应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培养出更为优秀的人才。

作者:何庆霞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探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的着力点

摘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的着力点进行分析,结合当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现状以及创新现状等,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现状以及教学管理创新意义以及优化改善措施等进行深入探索,主要目的在于推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发展

教学创新是促进教学发展与进步的基础,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创新中,提升教学管理方式的优化,逐渐深化教学改革,从教学管理改革基础上实现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一直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是在实际改革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完善,以此实现真正的教学管理创新。

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的必要性

在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的基础下,高职院校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首先是在教学规模以及教学理念上受到限制,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高职院校教育受到严重的教学冲击。其次是在教学质量以及教学素质等方面,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最后是在教学对象方面的限制,多种原因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转型成为必然趋势。与此同时,人才管理的发展,不仅要求应用型人才具有非常熟练的技能,在综合素质上同样非常重视。在这种经济市场不但优化与发展的基础上,适应人才市场要求提高教学管理更是尤为重要。从整体上来讲,教学改革的不断进步主要是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重视对学生潜在能力的挖掘,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综合型人才。但是因为教学传统以及教学模式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导致高职院校在改革过程中受到很多约束。本文对此也进行了总结,根据详细深入的分析,提出改善优化措施。

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的限制性问题

首先,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手段等影响到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创新进程,传统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教学中根深蒂固,无论是教学课程的安排,还是专业性教学的设置等,改革力度不够,效果不理想,教学理念得不到更新,教学管理上比较呆板教条,对学生主体性的认识不够,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变化与创新,不能很好地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高职院校在进行改革过程中,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体制改革。一些院校基本延续着行政组织管理,强制性约束学生的学习以及各种行为。这种强制性的教学管理方式导致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忽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性,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比较少,管理制度不够规范,存在很多不透明管理方式,不利于高职院校教学的进步。教学队伍不够强大,教学水平不能得到很好的提升,一些高职院的教师基本都是毕业之后的学生,虽然在专业知识上掌握比较多,但是在实践经验上不够,因此在教育上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加上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不够,专业性不强,导致管理质量不明显。最后,学生的学习考核制度不完善,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核一直是高职院校非常重视的问题,同时是影响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内容。当下很多高职院校在不断发展中,考核方式比较落后,考核形式单一,效果不明显,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能力。在这种角度上,学校需要根据学生综合性能力的考核要求不断完善考核制度,根据考核的内容以及考核的标准提高对学生综合性能力的考核。这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在技能学习中或是知识学习中存在的不足,根据学生学习上的缺陷,优化教学方式。

三、高职院校教学优化改革措施

1.优化教学理念对高职院校教学发展来讲,教学理念的创新是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动力。学校在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教学优化基础上,要不断提升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的优势。学校要改善传统教学中呆板教条的教学方式,引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提升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开放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校要提高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发挥滋生的创造能力,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个性发展,更加全面地掌握学生在学习上的不足,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应用型人才。2.完善高职院校教学流程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是促进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当下的就业发展以及人才市场对于学生的要求,学校要不断优化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系。根据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学校要对教学管理体系进行分层次的优化管理,保留传统教学管理中具有的优势,不断注入新的教学流程,在保证教学流程清晰明确基础上,实现对专业技能教育的集中,更好地推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的实现。3.完善教学考核制度学校要提高高职院校教学校核制度,针对学生本身的学习与综合能力展开准确清晰的考核与评价,在不断完善考核制度基础上,需要对师资力量进行壮大,使教师积极参与考核制度的完善中。学校要制定严格的监督检查,分析评价系统,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核,重视考核中的层次化分析以及考核范围的扩大,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考核内容需要进行区分,考核内容根据考核的具体需要进行灵活变动,实现考核的真正目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改革期间,要根据教学的具体需要以及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相关的优化措施,通过优化教学理念、完善高职院校教学流程、完善教学考核制度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教学管理的优化,推动高职院校的发展与进步。

作者:王伶俐 单位:武昌职业学院教务处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探讨:高职院校单招生教学管理对策

[摘要]单招生日益成为高职院校生源的主力军。课题组对河北省10所高职院校的1633名单招生和统招生进行了对比研究,厘清了单招生的特点,并在分析单招生教学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分班授课、小班教学;稳定辅导员队伍,提高学生管理水平;校企深度融合,推进“双导师制”;加强学情研究,提高教材运用能力;加强学业和职业规划,提升单招生职业素养等教学管理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单招生;教学管理;现状;对策

一、单招生的源起

2013年4月15日,教育部为顺应时展要求,进一步搭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对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出了指导意见,“国家示范性、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和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等,可于高考前,在本地符合当年高考报名条件的考生范围内,单独组织文化和技能考试,并根据考生文化成绩和技能成绩,参考考生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择优录取”。文件的出台,激发了高职院校的办学活力,进一步深化了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我国高考招生录取制度在高职教育领域中的一次创新。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单独招生规模呈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全国高职院校生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河北省为例,2013年,单独招生的院校44所,录取人数2.4万余人;2014年,单独招生的院校增加至56所(不含省外2所),录取人数3.5万余人;2015年,单独招生的院校66所(不含省外2所),录取人数增加至5.4万余人;2016年,单独招生的院校64所(不含省外2所),录取人数8.6万余人;2017年,单独招生的院校66所(不含省外2所),录取人数7.83万余人。经过课题组进一步调研发现,尤其近两年,单招生源大力缓解了当前高职院校生源不足的压力,在河北省某些高职院校,单招生源占据了总生源的1/3,有的甚至是1/2。招生模式的改革,单招生源的增加,素质上的参差不齐,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认真研究和梳理单招生特点,摸清当前单招生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是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单招生的特点

为了准确摸清单招生的特点以及单招生日常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课题组对河北省10所高职院校(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2所、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5所、其他高职院校3所)2015级和2016级的高职生进行了调研,共发放问卷1800份,回收有效问卷1633份(其中单招生有效问卷877份,统招生有效问卷756份)。运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分别从自我认知、社会适应、学习能力、创新意识、人际交往能力五个维度进行了调研。通过数据整理和分析,结合大量辅导员座谈、课程成绩抽查、一线教师反馈等,发现单招生呈现“三弱三强”的特点。

1.理论基础知识薄弱,动手实践能力较强。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为此,课题组从调研的某高职院校中,随机调取了600名单招生和600名统招生的课程成绩,并计算出平均分(见表1)。经过比较发现,单招生无论是公共基础课还是专业基础课,平均分都明显低于统招生;与此相反的是,实践课的平均分高于统招生。可见,单招生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相对薄弱,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相对较强。通过和一线教师深入座谈发现,单招生基础理论知识薄弱给后续专业优秀课程的开展带来了困扰,尤其理工科专业课涉及大量高数知识的计算和应用,基础理论知识薄弱往往导致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的丧失。但是单招生对各类社团活动和技能比赛有着浓厚的兴趣,参与度相对较高。

2.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社会适应能力较强。通过表2可以看出,单招生在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维度上与统招生存在显著差异(P<0.01)。经LSD事后检验发现,单招生的学习能力明显低于统招生,而社会适应能力却明显高于统招生。日常的课程成绩是学习能力的体现。课题组进一步调研发现,单招生在自主性学习、选择性学习等良好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上与统招生存在差异,从而影响了学习效果,而单招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更多体现在社会兼职和利用“互联网+”平台小项目创业上。被调研的877名单招生中,曾经拥有或现在拥有社会兼职身份的有356名,占总数的40.6%,曾经创业或现在创业的有145名,占总数的16.5%;被调研的756名统招生中,曾经拥有或现在拥有社会兼职身份的有188名,占总数的24.9%,曾经创业或现在创业的有79名,占总数的10.4%。数据表明,单招生从事社会兼职和创业的人数明显高于统招生。

3.自我认知能力较弱,人际交往能力较强。通过表2可以看出,在自我认知能力维度,单招生和统招生存在差异(P<0.05),而在人际交往维度,单招生和统招生差异显著(P<0.01)。经LSD事后检验发现,单招生的自我认知得分相对较低,而人际交往能力得分明显高于统招生。单招生的自我认知模糊主要表现在不能客观地评价自我。“认为自己特别优秀”和“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的单招生分别是43.3%和32.7%,而统招生分别是19%和23.5%,说明单招生在自我认知上呈两极分化趋势。单招生由于不能正确地自我认知,往往会导致盲目自信和过于自卑等心理。单招生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高。被调研的877名单招生中,64.5%的人“喜欢与人交朋友”,57.8%的人“能与陌生人找到共同话题”,60%的人“愿意和朋友分享快乐与困扰”,这和单招生热衷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分不开。单招生喜欢体验并尝试各种新鲜事物,沟通协调能力相对较强。

三、单招生教学管理现状

1.授课方式上:混合编班、大班授课、相互影响。在调研的10所高职院校中,单招生和统招生基本全部混合编制班级,在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授课方式上也都是采取大班授课。由于单招生的学习主动性、学习态度、学习目的等相对统招生较弱,学生良莠不齐,加上混合编班和大班授课,必然给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带来困扰。大部分单招生为了凑考勤,成了被动上课的“三无人员”(无教材、无纸笔、无笔记),把手机作为课堂唯一的精神寄托,上课玩手机、睡觉等现象普遍存在。

2.教材建设上:缺乏衔接、教材滞后、内容单一。单招生的基础理论知识薄弱。经过进一步调研发现,大部分被高职院校录取的单招生,主要依靠笔试中的语文和面试中的职业潜能来提分,数学和英语成绩相对较差,而目前高职院校教材在高中知识和大专知识的衔接上存在不足,缺乏有效过渡,导致部分学生上课“听不懂”。除此之外,教材内容不能完全切合当前行业、企业对人才和岗位的发展要求,尤其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其教材更新的速度跟不上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

3.管理队伍上:配比偏低、经验不足、稳定性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第六条规定:“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然而在实际调研中发现,高职院校师生配比平均维持在1︰400左右,且多数是由刚毕业的研究生担任辅导员。他们虽然在年龄上占据优势,更容易和学生交流,但是缺乏单招生管理经验。调研的辅导员中,他们平均每天要接20~30个学生电话,有的辅导员疲于应付,纷纷转岗或辞职。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较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效能。

4.师资队伍上:侧重教学、缺乏研究、创新不足。招生考试的途径不同、基础不同等呈现出了单招生和统招生的差别。而任课教师由于缺乏对单招生和统招生的对比和了解,因此和辅导员队伍相似,他们普遍对单招生这一新学情的分析和研究不足。通过查询知网,从2013年开始,关于高职院校单招生的学术论文,平均每年只有20篇左右。除此之外,调研发现,教师把精力重点放在了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上,而对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单招生缺乏改革和创新,尤其是公共基础课,上课的境遇更加尴尬。

四、单招生教学管理对策

1.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分班授课、小班教学。为了显示单招生、统招生公平对待,目前调研的10所高职院校均是混合编班,在人才培养方案上也无差别,而实际上,单招生有着不同于统招生的特点,人才培养方案也应该有所不同。因此,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单招生的实际情况,相应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选用合适的配套教学资源,改革“一刀切”的考评办法。同时,建议分班授课、小班教学,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应都能关注到学生的基础知识、认知水平、操作技能等。

2.稳定辅导员队伍,提高学生管理水平。辅导员队伍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是学生管理的基础和保障。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首先要制定相关制度,包括辅导员准入、培训、考核、奖励、退出制度等,提高辅导员和学生的配比(不低于教育管理1︰200)。通过完善的制度建设和制度落实,确保辅导员队伍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其次要加强辅导培训。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要求,学校“每年开展不少于4次的校级培训;新进辅导员要参加不少于40个学时的岗前培训”,包括定期开展辅导员工作论坛、技能比赛等,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最后要创新工作方法。单招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更容易依赖手机,针对这一特点,辅导员需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APP软件,充分利用自媒体和学生互动,把控网络舆情,对学生线下活动进行线上宣传推广,使得管理更加灵活,贴合单招生实际。

3.校企深度融合,推进“双导师制”。高职院校能否根据当前生源实际,持续不断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高职院校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调研的2所国家性示范职业院校和5所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纷纷通过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建立了现代学徒制试点,进行了“双导师制”探索。具体来说,给每位学生配备校内和企业两位导师。校内导师一般由辅导员或专职教师担任。辅导员担任校内导师侧重于“四自”教育,即自主学习、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升;专职教师担任校内导师侧重于专业教育和职业指导教育。企业导师通常由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担任,主要负责实践技术指导、职业素养教育。这对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喜欢动手操作的单招生来说,可以帮助他们更清晰地树立学习目标和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

4.加强学情研究,提高教材运用能力。单招生这一学情的变化,使得教师上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增大。学情研究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前提,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学情研究,探索当前单招生呈现的新特点、思想发展新趋势等,才能为今后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打好基础。除此之外,针对单招生基础知识薄弱的情况,每个任课教师都需要研究教材、有效使用教材。如果是全国统编教材(如政治课),教师更需要根据单招生的基础能力,对教材进行“改造”,划分专题。每个专题突出解决1~2个问题,可以少而精,不宜多而杂,专题内容要贴合单招生实际有所侧重。其他公共基础课,教师可以编写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校本教材,注意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和衔接,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串联知识点,便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教师要不断开发其他辅助教学资源,借助自媒体平台进行推送,方便学生学习。5.加强学业和职业规划,提升单招生职业素养。单招生从入学开始,就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做好未来三年的学业规划。应把学业规划教育贯穿整个高职三年,并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引导学生进行自查和修正,同时分阶段进行职业指导。大一学期重点培养单招生职业意识,学业规划主要放在以下五个目标:政治思想与道德素质目标、课程学习目标、技能实习目标、阅读目标、身心发展目标。通过目标规划,引导单招生正确自我认知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大二学期开设专门的职业指导课程。学业规划根据大一完成情况进行适当修正,同时加入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目标、人文素质目标、人际关系目标。大二职业规划的指导可以根据单招生社会实践能力强的特点重点加强实践指导,并可以针对部分有职业潜能的单招生进行创新创业指导。大三学期重点放在职业咨询,引导学生做好专业和行业发展趋势分析,帮助即将走向职业岗位的单招生制定合理的职业发展目标。通过三年学业和职业规划的开展,全面提升单招生的未来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作者:郭少卿 李虹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探讨:研究高职院校地理课堂教学管理

1营造和谐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使学生主动、有效地接收来自各种途径的信息,进而培养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具有思维独立性、批判性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师是否有积极饱满的教学情绪,是创造课堂氛围的首要条件;同时,教师应妥善设计新颖的教学方式,去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乐趣,建立欢快的学习情绪气氛,使学生尽快地进入“学习角色”。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创设宽松民主、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探究。如:在学习“地图三要素”之前,我们可请全班同学合作测出学校的大小及教学楼等事物的位置,并绘出校园平面简图。我们应引导每一位学生都积极自愿的参与其中,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应多鼓励,勿批评,努力创设宽松民主、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给予学生更多的信心,保护学生求知发问的勇气和兴趣.这样学生才能遇到问题不气馁,在研究尝试中完成学习任务.通过我们的耐心指导,同学们都能顺利完成地图三要素的学习过程。宽松民主、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是自主学习的沃土。在营造和谐氛围的时候,教师还应注意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要赏识、激励、宽容,坚持正面教育,以表扬鼓励为主,要时刻发现他们的亮点,体现教师随和平易的人格魅力。

2富有创意指导探究,促进学生自主完成

当课题确定后,教师可以提出几种方案,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课题内容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如:通过社会调查、搜集资料来完成探究过程;通过多种媒体收集、加工、处理信息;通过亲自动手实践促使学生自主体验探究过程等等。例如:在研究“村庄是怎样演变为城镇的?城镇又怎样扩展成城市?”这个课题时,刚好我们学校处在城郊结合的地区,所以我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深入到社会去调查。这样让学生能贴近生活掌握学习的技巧。又如在研究“大气温度升高导致海平面上升,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影响?”这一课题时,就要要求学生通过影视媒体、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上网查询等方法开展研究活动;在跟学生讲解地轴、两极、经纬度、经纬网等有关知识点时,有些学生总弄不清楚。经试验,改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办法,让学生在课后用乒乓球做一个小地球仪,然后评比,看谁做得最好。经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仅比较顺利地掌握了有关的知识点,还向教师提出了不少在制作地球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些学习方式既开阔学生视野又养成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题确定最佳研究方案给予适当的指导,也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中,并注意在学生的体验遇到困难时适时给予帮助,还可以给予适当的建议和补充。但要记住教师在其中的角色是引路人,决不能包办代替。教师要做的不是告诉学生该怎么做,而是要帮学生去寻求问题的解决途径。教师富有创意地正确引导,适当点拨,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努力探索,愉快地完成探究过程,并掌握学习技巧。

3利用最新时事地理,深入探究学习内容

地理是一门具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双重特征的学科。贴近生活的、可研究、探讨的内容非常丰富,因此学生关心感兴趣的焦点、热点问题,很大部分集中在地理学科可研究的范畴上。当我们引导学生把研究的视野定格在地理学科与生活案例边缘地带的时候,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并可通过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间的渗透与综合,培养学生创造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综合素质。如:在全国人民欢庆“神州六号”飞船成功返回时,我让同学们关注新闻,研究“飞船为什么选择在甘肃的酒泉发射,与当地的地形和气候有没有关系?”同学们马上找来地形图和气候图,结合专家分析进行研究。通过以上这些贴近生活的地理知识的探究性学习,学生学会了结合生活实践,检验课本知识,检验他人的观点;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学习的乐趣,了解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教师要抓住地理学科知识生活的衍生性,为学生提供质疑、思考的广阔世界,使学生自愿深入到地理探究学习中去。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地理探究性学习的模式要因人、因时、因课制宜,不能一刀切。地理探究性学习的开展有待更多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让更多更好的探究模式走进地理课堂。

作者:田立平 单位:临沂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