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

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2-07-30 03:18: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

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加强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思考

摘要: 感恩是为人之本、做人之基石,是人性和人的高贵之所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前,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各高校普遍存在德育缺失,学生感恩之心淡化的现象。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 大学生 感恩教育 思考

世界公认的引力物理科学天才、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家和宇宙论家,因全身瘫痪必须依靠机器才能与人交流的科学巨人史蒂芬・霍金先生,在一次采访中曾有记者问他:“你是否觉得你的一生是灰暗的?”霍金先生微笑答道:“我的一生,有我爱的人也有爱我的人,我有一颗感恩的心,怎么会感到灰暗呢?”这说明了感恩是为人之本、做人之基石,是人性和人的高贵之所在,同时也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进一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水准和感恩意识是时展的客观需求,也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必然路径,对于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同样也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感恩教育的价值诠释

感恩是一种认识,是一种情感,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种道德实践。但是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要人本身在生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感悟,需要时间的经历和事例的积累,这样才能最终成为系统的情感体验和自觉意识,这就是感恩教育。它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与方法,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生命教育”。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具有多方面价值。

1.感恩教育有利于实现大学生自身协调发展。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说过:“人格即命运。”很多学生谈起史地生头头是道,考起数理化门门优秀,操作起电脑也是样样精通,但是却学不会与人交往、与人合作、有效地处理人际关系。他们宁愿花很多时间在网络中,也不愿花一点的精力和时间与同学、老师交往;与他人发生冲突的时候宁愿盯着别人的一点小错误不放,也不愿反省自己究竟错在何处,甚至对帮助过自己的人也是如此。感恩教育能够使大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深刻认识到自我发展的条件性,从而自觉地克服不恰当的个人主义,有利于构建出美好的人际交往氛围,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情感和健全的人格品质。

2.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高校德育实效。

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的切入点之一,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在感恩教育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自然心存感恩,懂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与自然和谐相处;引导学生对亲情心存感恩,了解父母对儿女养育的艰辛,可以培养学生的反哺意识,增强对父母的孝心;引导学生对社会心存感恩,了解人与社会紧密相连,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引导学生对师友的教诲与关爱心存感恩,领悟师生情、同窗谊,感激老师、朋友的知遇之恩、关爱之恩、教诲之恩、警醒之恩、援手之恩和相知之谊,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素质;引导学生对他人的关心帮助心存感恩,领悟人与人之间关爱的真谛,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大学生群体中的感恩缺失现象,尽可能避免感恩心缺乏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而且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自尊意识和自立意识,帮助大学生提升精神境界,提高高校德育效果。

3.感恩教育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是时展的要求,是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是十三亿中国人正在努力为之奋斗的宏伟目标。自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之后,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和热门话题。“和谐”作为伦理概念,代表了公正有序、协调完善的关系与秩序状态。以人为本,完善人的德性,始终是社会和谐存在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道德资源和伦理规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支撑点之一。大学生群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力军,如果当代大学生情感淡薄,不知恩、不感恩,就不可能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将缺乏起码的情感基础。通过感恩教育,可以唤起学生“感恩”这一基本的道德情感,理解父母、老师对他们的给予和关爱,有了这种理解,才懂得感恩;只有懂得感恩,才能与人和谐相处;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才会有这个社会的和谐。

二、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现状

1.父母养育的感恩缺失。

对于我们每个人,最大的恩情莫过于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不能主张“卧冰求鲤”式的封建愚孝,但孝敬父母却是传统美德。可在今天的大学生中,这样的孝心并不多见了,更多的是对家长含辛茹苦的付出与关爱不理解,甚至是怨恨父母。浙江一个名牌大学研究生,平时根本不写家信,打电话就是要钱。为了买房子和女友同居,他不顾家里生意赔本,张嘴要30万元,父亲借高利贷给了他。几个月后他又要钱,父亲拿不出,他一拳砸在桌子上,说要脱离父子关系。这位疼爱儿子几十年的老父亲当场就哭了。2004年11月,南京大学逸夫楼张贴的“伤心父亲给大学生儿子的信”,在信中“一位辛酸的父亲”控诉儿子对父母除了索取还是索取,从不体谅,为了多要钱物甚至不惜“偷改入学收费通知,虚报学费”。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把父母为其所做的一切看作是天经地义,只注重自己的感受,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养成了惟我独尊、骄横任性的坏习惯。部分学生则承认尽管心里明白父母的恩泽,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平时生活中不愿与父母在思想和行为上达成一致,很少用语言或行动来表达感谢。

2.教师培育的感恩缺失。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大学时期,许多教师除了课堂授课外几乎与学生没有更多的交流,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少了,关系也就潜移默化地淡化了。很多学生都把老师辛苦的“传业授课”看作是“本应该如此”,不珍惜老师的教学工作。随意旷课、不按时完成作业,遇见教师如同遇见陌生人,更有甚者辱骂、敌对、鄙视教师,种种恶劣行为频繁发生。教师的培育之恩被忘记得干干净净。

3.社会关怀的感恩缺失。

人一出生便处于社会之中,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的进步。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强烈、愤世嫉俗,他们关注社会疾苦,但是每每谈到社会,却更多地看到消极的一面,而忽视积极和进步的一面。因此,在大学生中更多的是抱怨,少有体会社会的关怀,一些小事往往就能引起他们的不满与抱怨,却很少从自身找原因,主动要求提升自身素质来回报社会。2005年7月,媒体刊登了深圳歌手丛飞患癌住院的消息,引起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和热切讨论。丛飞用义演所得的300多万元,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自己却因晚期胃癌,欠下了17万元的债。病中的丛飞得到了社会许多的关爱,但也遭遇了一些冷眼。一直在照看丛飞的林燕告诉记者,丛飞患病住院后,曾受他资助的、现已在深圳工作的那些大学生没有一个人来看过他。一位毕业后成为大学教师的大学生,在网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被列到了丛飞资助过的名单里,打电话质问丛飞:“你把我的名字说出来,这是什么意思,这使我很没面子,我现在已是一名大学教师了。”

三、增强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对策

1.加大思想教育力度。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多种方式来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不断提高他们的鉴别能力,增强抵御不良文化免疫力,使他们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

2.强化感恩文化教育。

我国传统文化十分强调恩义、亲情,强调知恩图报,我国有不少充满感恩情怀的佳句,至今仍广为流传。“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等古训,都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更是人之常情。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既提倡“知恩图报”的行为,更推崇“施恩不图报”的善行。“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正如华罗庚所言“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能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开展提供深厚的土壤。四川大学开设了中华传统文化必修课程,通过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推广,大学生在学习和研读的同时,更会有良好的提悟。笔者建议在大学生中,大力推行传统优秀文化学习,比如通过学习《朱子家训》、《菜根谈》等传统优秀书籍,要求学生积极探讨学习体会。

3.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大体系。

学校虽然作为感恩教育的主要场所,但仅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家庭、社会也是实施感恩教育的重要场所。大学生所依赖的学校、家庭和社会需紧密联系、各自发挥优势,才能形成感恩教育的合力。学校要以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感恩节为契机开展各种感恩活动,建立感恩文化墙,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笔者所在的盐城工学院的感恩教育可以说是“以情动情,以德报德,以人性唤起人性”的典范,这种感恩教育不是告诉学生“你应该怎么做”,而是“你看我怎么做”,以生为本,一言一行处处体现人文关爱。学校借助于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组织学生联欢,给学生分发节日礼物;借助于20岁生日集体庆典活动,让新生感觉到学校大家庭的关爱;借助于校庆活动,校友回报母校,让学生受到感恩教育,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

4.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忘恩现象。

感恩教育中的一大障碍就是生活中出现的某些忘恩现象。大学生看到这些现象时,可能会在心中形成一种负面心态。这就必须引导大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忘恩现象,使他们懂得忘恩是少数现象,感恩才是普遍现象,进而树立正确的感恩观。

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加强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现实思考

摘 要: 感恩是大学生必不可少的道德素质之一,是一种不求回报的自觉和奉献。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近年来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作为大学生道德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感恩教育却十分薄弱。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感恩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刻不容缓。当感恩成为一种自觉,当感恩成为一种健康的心态,我们的身心和灵魂便有一种超拔。

关键词: 大学生 感恩教育 基本道德素质

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绘画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因为感恩才有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有真挚的友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生命的真谛。感恩是发自内心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是“一滴水”,而且是一片大海。你是否在父母劳累后递上一杯暖茶?在他们生日时递上一张卡片?在他们失落时奉上一番问候与安慰?他们往往为我们倾注了心血、精力,而我们又何时曾记得他们的生日、体会他们的劳累,又是否察觉到他们那缕缕银丝、那丝丝皱纹。感恩需要用心体会、报答。

受恩于人时,切勿忘了感恩。这个流传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却日渐为当代大学生所遗忘。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漠视宝贵的亲情、友情、师生情,从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精神“真空”。这种现象折射出长期以来我国感恩教育的缺失。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刻不容缓。

一、感恩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

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素质,是做人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作为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更应该懂得什么是感恩。

1.大学生对父母的养育应怀有感恩之心

每个人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天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父母的爱。生育我们的母亲,用甘甜的乳汁一天天将我们抚养长大,养育我们的父亲用宽厚的肩膀将我们高高地托起,让我们看见外面的世界,父爱如山,母爱似海。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给予我们爱最多的便是父母。因此,我们首先要感恩父母。对父母的养育,我们应心存无尽的感恩与报答之情。如果连父母的养育之恩也漠然置之,又如何能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爱、来自社会的体恤、来自祖国的培养和来自自然的赏赐。

2.大学生对师长的教诲应有感恩之意

当今社会,尊重教师已成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的重要表现,体现了全社会的精神文明水平。然而,在大学校园里,课间不擦黑板、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已不是个别现象;有些同学见了老师擦肩而过不打招呼,如同陌路人;对老师的辅导答疑,连句“谢谢老师”都不会说的学生并不鲜见;更有甚者还给老师起外号。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人类文化的继承发展中起着桥梁纽带作用。在学生的成长中,无不凝结着教师的辛勤劳动。今天的大学生更应该像当年尊重、感激徐特立那样,尊重、感激自己的老师,学会尊重老师的人格、尊重老师的劳动及尊重老师的创造。

3.大学生对社会的救助应存有感恩之情

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每个人只有懂得感恩,才能懂得尊重他人,发现自我的价值。感恩是人性善的反映,是文明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感恩优良传统的国家,大学生更应懂得“饮水思源,知恩图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些经典诗句的真正涵义。每个大学生都应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学会感恩,学会做人,努力塑造完美人生,努力把孝心留给父母,把关心留给他人,把爱心献给社会,把忠心留给祖国,把信心留给自己。

不难想象,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关心,对教导自己的老师都不在意,对自己的恩人都不感激,何谈今后关心民生、贡献社会呢?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无疑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这其中既包括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需要具备一颗感恩的心及完善的人格。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会懂得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会懂得珍惜老师的启蒙、教育之恩;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会体会国家、社会与他人的资助之恩。只有这样,将来才有能力担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二、感恩教育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

目前,作为大学生道德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感恩教育显得十分薄弱,尚需大力加强。大学生感恩思想淡薄的原因如下:

1.中国式家庭教育模式

家庭教育成了溺爱和望子成龙的工具。父母不仅为孩子创造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还为他们提供了众星捧月的生活氛围。现在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思维模式:只要儿女过得好,父母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根本不求什么回报,使本来应为双向互动的父母与儿女之间的情感,却成为了仅是父母对儿女无私奉爱的“单边行动”。在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强烈愿望需要博弈实现的背景下,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希望就是学习成绩优异。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似乎就能“一俊遮百丑”。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更多地停留在物质层面上,很少涉及精神领域,尤其是缺少对子女感恩意识的培养和教育。父母的过度溺爱,使不少孩子对来自长辈的爱感到麻木;孩子过分依赖父母,使他们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现在有许多孩子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养成了惟我独尊、骄横任性的坏习惯。父母的溺爱使他们成了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的“冷漠一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父母应教育子女不能只会接受爱,而应懂得爱的反馈和回报。从小培养孩子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是家庭教育的必备内容。它不仅是一种礼仪,还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更是一种社会进步、现代文明的体现。

2.学校教育模式

学校教育沦为升学和就业的工具。多年来,我们的教育更多地是在关注升学率和就业率,教学成绩成了学校的惟一追求,甚至主宰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影响下,育人变得更加微不足道,感恩教育很难实质性地进人中学教育教学范围。学生在考入大学后,又将重心放在专业技能的掌握上,关心最多的是就业问题。一些高校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教育的育人功能。学生自私自利、缺乏修养、情感冷漠,这与高校德育落实不够,尤其是忽视感恩教育有关。感恩教育本来应该成为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普遍的情形是感恩教育在中学、大学校园中被忽略甚至被遗忘了,这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既然中学感恩教育没有落到实处,高校德育就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高等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成人”为出发点,让学生“成才先成人”,努力培养“有德又有才”的接班人,这是高校德育的重点所在,也是感恩教育必须加强的重要原因。

3.社会的影响

现在由于社会上各种不良影响的扩大,社会风气的败坏,为社会奉献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报答,给涉世之初的大学生带来不少负面效应。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全社会应掀起一股感恩教育的热潮,倡导、弘扬感恩文化,共同营造知恩报恩的好风尚,从而使人们在感恩的氛围中共同走向和谐。只有人人怀有感恩之心,处处心生感激之情,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会拉近,世界也才会多一米阳光、少一点冷漠,我们对年轻一代的教育才会更加有效。

总之,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家庭、社会是学生感恩教育最重要的三个环节。只有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只有做到“三位一体”,互相衔接、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才能形成感恩教育的巨大合力。

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无疑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这既包括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包括具备一颗感恩的心及完善的人格。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会懂得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会懂得珍惜老师的启蒙、教育之恩;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会体会国家、社会与他人的资助之恩。感恩,让我们以知足的心去体察和珍惜身边的人、事、物;感恩,让我们在渐渐平淡麻木的日子里,发现生活本是如此丰富、多彩;感恩,让我们领悟和品味命运的馈赠与生命的激情。只有这样,将来才有能力担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急需感恩教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无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然而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对如何找到待遇好的工作、如何享受生活成了众多大学生关心的热门话题,而对于如何承担责任、奉献社会,他们却很少涉及。一些人总是抱怨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亏欠”,却不曾考虑自己为他人和社会给予了什么。为了虚荣心,他们不愿谈及受过国家和他人的资助。每个大学生只有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只有对家庭、他人和社会常怀感恩之心、常留感恩之意、常存感恩之情,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和谐社会不但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还是人与人的和谐。生活在社会大家庭里的大学生们,受到许许多多恩泽,有国家的培养、大自然的给予、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亲友的关爱、他人的服务、陷入困境时好心人的救助等。大学生只有学会感恩,才会少些抱怨、仇恨和对抗,多些宽厚、友善和快乐;才会对生活寄以希望,对别人施以爱心,对工作报以敬意,对社会予以回报;才能在社会中与人和谐相处。怀感恩之心,行报恩之举,应当成为每个大学生的行为准则。我们应该通过感恩教育,树立起知恩图报的社会风范,让这个世界充满友爱,以期实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三大和谐,进而升华我们的人格魅力,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感恩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感恩应走进每个人的心灵。因为,感恩可以消解我们内心的所有积怨,感恩可以涤荡世间一切尘埃。感恩是一种歌唱方式,感恩是一种处世哲理,感恩更是一种生活的大智慧。懂得了感恩,学会了感恩,每个人便都会拥有无边的快乐和幸福。

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论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缺失与对策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自古便有“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等道德警句。这种文化精髓作为中国优秀道德文化的一部分,为培育人的道德情操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我国现在处在社会的转型期,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深入人心,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和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冲击影响着象牙塔内的大学生,致使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象随处可见,在提倡强化大学生素质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教育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 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表现

1 日常行为方面

许多大学生个人素养比较差,日常行为比较随意,平时在校园内乱扔垃圾、水果皮等,不知珍惜校园环卫人员的劳动成果;有的学生经常性旷课、迟到、早退,沉溺于网络世界不可自拔,甚至还耽误了学业;还有的学生不爱护公共设施,认为水电桌椅等硬件设施是学校的财产,跟自己没有关系,在个人负面情绪需要发泄的时候任意破坏,胡乱践踏。

2 生活消费方面

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大学生与家庭尤其是父母的关系比较疏远,平时跟家庭沟通比较少,只有在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才会跟父母打电话索要生活费,而一旦拿到生活费后便抽烟、喝酒,大肆铺张浪费,有的还出入酒吧、茶座、KTV等一些高消费场所。有的学生无视家庭困难的现状,盲目与其他家境优越的同学攀比,超前消费,花大笔的钱购置高档手机、名牌衣服等,丝毫不体谅父母挣钱的辛苦,也忽略了老师和学校对自己的学业期待。

3 人际关系方面

现在的大学生多数在家庭中是独生子女,有的学生从小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在待人接物上考虑不到或者根本不考虑别人的需要与感受,不懂得换位思考,尊重别人。在人际交往出现矛盾或摩擦的时候,只指责别人的不足之处,看不到自己的错误和缺点;与他人相处时只能受其惠,而不能受其责,没有宽容和谅解之心。甚至有时候会为一些小事情破口大骂、大打出手。

4 对学校和社会的态度方面

许多学生觉得学校的硬件设施差,管理机制有问题,总是埋怨学校没有给自己提供足够优越的硬件和软件设施,从而仇视老师、仇恨学校。甚至有的学生因为考试作弊被抓、班主任不给其批假等一些琐事在网络贴吧上大骂老师。有的经济困难的学生不但不感谢他人给予的资助和帮助,反而认为助学金、助学贷款等一些补助理所应当是属于自己的,若没有被选上就大骂老师和其他学生;许多大学生因为自身或家庭在社会上受了挫折,或者因为就业难等问题对社会大环境感到不满,便认为这个社会是黑暗、不公平的,从而仇恨社会。

二 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

1 家庭教养的失衡

当代大学生多数出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一般为独生子女家庭,他们从小就处于家庭的优秀地位,父母往往忽略对孩子的奉献意识和责任感的教育,甚至有的家长护犊心重,缺乏科学的教育方式。他们处处袒护孩子。要求自己的孩子在与别人的交往过程中要处处占上风,不能吃亏。从而导致了孩子在今后的人际交往中只愿意接受爱和照顾,只想着得到和索取,而不懂得承担责任和义务。

2 学校教育的忽视

中国的基础教育模式受高考指挥棒的左右,一直只重视智育教育和升学率,忽视精神教育和成人教育,对学生的责任感、爱心、奉献意识等这些做人的基本素养的培养很少。在高等教育中,由于当代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为维持办学效益也一味追求就业率,注重对学生的文化知识和工作技能的培养,忽视德育教育尤其是感恩教育,导致许多大学生出现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缺乏修养、情感冷漠等现象。

3 自我教育的匮乏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的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人在出现完整的自我意识之后,对自己和社会、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有了一个逐步的认识,这个过程是自我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发展和成长的过程。但是大学生中的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道德方面的匮乏,反倒习以为常。他们虽然对自我有强烈的认知,但真正对如何自我发展、自我成长和进步却关心得很少,对自己的言行是否妥当和自己的言行的后果也没有太多的考虑。

4 社会环境的负面效应

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冲击着传统的主流价值体系,一些负面的价值观念如金钱和利益的交易弱化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逐渐侵蚀着人们的良知。当代大学生基本出生于20世纪80和90年代,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很多经济社会中消极、庸俗的人际现象。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使部分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感恩意识缺失等问题。个体道德人格的异化蜕变严重影响了社会的道德风尚,社会道德风尚又与个体的道德人格相互影响,恶性循环。一些社会负面效应也给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带来了不少的恶劣影响。

三 实施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对策

1 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在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中,家长和教师都要注重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角色进行正确定位,发现并及时纠正各种消极、错误的思想意识。引导学生思考领悟:取得和付出是相互的,对别人的点滴恩惠也要懂得报恩,而且有了报恩之心,更要付诸行动,这样才是真正懂得了感恩的意义。要注意提示学生为什么要回报,该怎样回报,例如,在成长过程中接受过何种不同的爱,是否想过要回报这些亲人、朋友,是否想过要传达同样的爱给别人等。总之,要将这种感恩、报恩的道德意识贯穿于学生对生活与生命的体验之中。

学校也要注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在感恩教育中的作用,摆脱传统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设置,结合时代先进模范典型和热门话题,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不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使命感,以及对他人、对社会的回报意识,从而达到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的目的。

2 激发大学生的感恩情感

在感恩教育中,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感很重要,而这需要良好的沟通,即亲子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朋友之间的沟通。通过一些活动逐渐疏通人和人之间的隔阂,增进友谊,改变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克服自身的依赖心理和寄生心理。

学校可围绕感恩这个主题,精心布置校园,通过广播、校报、橱窗、展板的形式定期进行宣传动员,组织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包含感恩教育内容的文件,注意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也可以通过影视媒体播放有关感恩教育方面的电视、电影和公益广告等来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例如,公民道德建设模范选出之后。可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生动活泼的主题班会和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在相互的学习和思考氛围中不断激发感恩的情感。

3 拓宽实践感恩教育的途径

实践是磨炼人的个性、锻造人格的最有效方法和手段。在感恩教育中,应该从一些看似繁琐的小事着手。例如,在节假日时间帮父母做做家务,经常跟父母打打电话;在上课时帮老

师擦一次黑板,帮老师倒一杯水,经常去儿童福利院和敬老院参加一些公益活动等,让学生在付出中体会到快乐,在社会实践中感受到成就感。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可以帮助他们树立社会责任心,更好地理解感恩的真正内涵。

近年来,随着高校帮扶经济困难学生政策的扩大宣传,各类助学工作已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助学工作中点拨唤起学生的感恩之心、开展感恩教育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途径。

4 家长和教师发挥良好的榜样作用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提高或加以改变的。对于青少年而言,模范在维持纪律和遵从社会规范方面颇为重要。”首先,作为孩子人生道路上第一任教师的家长,应该自身就具备感恩思想和意识,平日在生活中具有待人友好、与人为善、孝敬老人、尊重他人等优良的品质,注意在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中不断输送感恩教育的营养。

其次,开展和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也要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作为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教育学生怎样学会做人,自身要身怀感恩心、仁爱心、充满人文情怀。这才是完整的教师人格。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在对学生的文化课教育中注重对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要为人师表,更要以身作则,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影响教育的可信服程度。

2005年2月19日,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可见感恩意识是未来和谐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起码素质,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力军的当代大学生,他们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不是靠一夕之功就可完成的,也无法一蹴而就,需要形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长效机制,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手段结合人的身心发展特点逐步开展,更需要树立起良好的社会风范,让这个社会充满友爱。

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对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探讨

【摘要】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要教育来点拨和引导,长期以来,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的原因,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加强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刻不容缓,要在广大青少年中,在大学生中科学地进行感恩教育,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教育;感恩意识

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近年来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作为大学生道德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感恩教育却十分薄弱。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感恩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刻不容缓。

一、感恩及感恩教育

“感恩”是个舶来词,牛津字典给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是一种生活态度。我国古代流传至今的名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对这个词最好的注解。其实,恩的价值不在于“滴水”,而在于特定的时刻“滴水”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影响及其示范功能,体现在它对于接受者的深远影响上,很多人在受恩以后,不是简单地感谢恩人,而是化感动为行动,以施恩的形式将恩情传递给其他的人,形成一个“感恩之链”。感恩不仅仅是“吃水不忘挖井人”,而是在这个基础上,将别人施与自己的帮助再通过自己的行动无私地帮助另外的一些人,自己再去挖更多的井,让更多的人吃上水,这才是感恩的真谛。我们常常说人要常存感恩之心,感恩并非对某事、某人感谢,这样的感恩很狭隘。真正的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人心灵的活动,对所有存在感恩,感谢这个世界,感谢身边所有的生命、土地、植物和自己的机遇,因为这些让自己的存在充满意义。心理学说的感恩是一种内心境界,把自己完全看成是世界、生命、人类的一个部分,因为整体,我们存在,由此对整体充满敬畏与感激之心。当然,只有我们不忘记对自己也要感恩的时候,才能体会到精神的飞跃。“我感激我的身体,它让我有能力去体验美、体验爱、体验快乐、体验卓越、体验成就、体验人生五味的酸甜苦辣咸……”这个时候,你的精神超越了,变得充实和笃定,心灵也会变得成熟。因为感恩而珍惜这个世界,珍惜他人,珍惜生命,世界变得更和谐。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要教育来点拨和引导,要通过教育来帮助人们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人是需要被感动的,感动之余才能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此所谓“感恩于心,回报于行”。

二、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及其成因

感恩教育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感恩教育所倡导的一个人对生活环境的感恩之情,符合和谐社会理论,充满感恩心的人会与人为善,不会向大自然过度索取。如果每个人都能报恩于行,整个社会将会得到净化,社会生活就会减少不必要的不愉快和矛盾,社会运行成本随之会大大降低,和谐社会的良好风气就会形成。当前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的关心无动于衷,把父母和他人的付出看成是理所当然,毫无回报的意识,漠视宝贵的亲情、友情、师生情,感恩缺失现象较为普遍。多年来,我们的学校教育更多地是在关注分数、升学率和就业率。中学教育沦为考试工具,大学教育沦为就业工具,社会教育沦为欲望和功利的工具。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家庭、学校乃至社会难辞其咎。

(1)家庭教育成了溺爱和望子成龙的工具。我国现在的学生无论是“80后”,还是“90后”,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中国自古就有“子把父当马,父望子成龙”的思想,现代社会又提倡“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父母认为只要儿女过得好,父母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根本不求什么回报。父母不是按照一个合格社会成员的要求来塑造和培养子女,而是过分注重孩子的智力开发、文化学习,忽视了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去关爱别人,久而久之,家庭小环境促成了孩子们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目中无人的心态和习惯,感恩意识严重缺失。这就使许多孩子形成了只知道索取,却不知道感恩的心态。(2)学校教育沦为升学和就业的工具。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升学和就业。多年来的应试教育主要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标准来衡量学校、老师和学生,育人并不是学校工作的重心,学校教育从幼儿园开始,过分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视了教育的育人功能,不可避免地忽视了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导致许多大学生表现出很强的以个人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缺乏修养、情感冷漠,这些都与学校德育落实不够,尤其是忽视感恩教育有关。(3)社会教育变为欲望和功利的工具。在极端市场经济社会里,竞争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唯一,必然导致经济上的优胜劣汰,人们深刻地体会到极端市场竞争的残酷无情,这必然导致人际关系的功利化,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日益减少,变得逐渐疏远和冷漠。同时,由于社会风气的败坏,奉献社会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甚至把无私奉献视为傻冒。当代大学生置身于这种社会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他们不懂得为什么要知恩、感恩和报恩。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刻不容缓

1.大学生对父母的养育应怀有感恩之心。在我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中,父母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把子女的成就当作自己的荣耀,即使自己再苦再累,也尽量想办法满足子女的要求。这种思想观念,导致大学生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依赖思想严重的状况。而作为成年大学生必须克服自我中心主义和依赖思想,树立自立意识,培养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只有学会自立,懂得生活的不易,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将心比心,才会理解、同情和尊重他人。有了对他人的理解、同情和尊重,才会由衷地感激父母,才会懂得为什么要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如果连父母的养育之恩也漠然置之,又如何能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爱、来自社会的体恤、来自祖国的培养和来自自然的赏赐。

2.大学生对老师的教诲应有感恩之意。在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强调的是学生终身对老师的尊重和感激。今天,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产业化,师生关系渐渐演变成了一种商业关系,学生对老师的辛勤付出,认为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金钱交易,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无需感激。甚至于对老师的教诲肆意进行挑剔、指责和谩骂。有些同学见了老师擦肩而过不打招呼,如同陌路人;对老师的辅导答疑,连句“谢谢老师”都不会说的学生并不鲜见;更有甚者还给老师起外号。学生们应该明白,在自已的成长中,无不凝结着教师的辛勤劳动。今天的大学生更应该像当年尊重、感激徐特立那样,来尊重、感激自己的老师,要学会尊重老师的人格、尊重老师的劳动及尊重老师的创造。

3.大学生对社会的救助应存有感恩之情。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权利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强烈,但自立意识、责任意识、感恩意识淡薄,依赖思想、享乐思想严重。他们认为社会为他们所提供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而且还常常满腹牢骚地抱怨社会为他们做得不够。与之相反,他们从不反省自身,自己为社会又奉献了多少,就更谈不上“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了。作为成年大学生应该懂得,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在一个美好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相帮助,相互尊重,彼此心存感恩。正所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四、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思路

1.营造感恩氛围。一个良好的感恩氛围,往往对学生能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积淀与营造一种积极向上,丰富博大的感恩环境将成为实施感恩教育的前提。感恩教育环境小到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小到社区环境,大到整个社会环境。

2.培养感恩意识。大学生主要生活在学校里,学校是他们活动的主要场所,通过各种各样的感恩教育形式,可以有效地将感恩教育贯穿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从而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要让学生了解到知恩图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回报,还包括精神上的回报,回报可以从学会感谢做起,这包括用语言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来表达其谢意。如:为父母送上一杯茶,我们会看到父母满足地笑容。给老师一个诚挚地问候,我们会看到老师欣慰地笑容。帮室友一起打扫卫生,我们会看到她由衷地笑容。给陌生人指一次路,给老奶奶让一个座,我们会看见他们感激的笑容。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使感恩教育真正融入校园。

3.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管齐下的教育格局。在感恩意识的培养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道德教师。相比较学校的教育而言,家庭中的道德情景充满了生活气息,孩子更容易融人其中,获得道德体验。因此,家长应重视孩子日常良好道德心理和行为习惯的培养,采取相应策略来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大学学校教师本身的言传身教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这样学生才能从老师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地学会知恩和感恩。除了家庭和学校外,社会因素也是非常重要,成人必须做好感恩的榜样。成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疑会对青少年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学生到社会上走一走,发现社会现象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反差极大,成人社会中司空见惯的对老人不敬不孝,获得救助而不感恩回报等行为肯定会给学生的心灵蒙上阴影,那么学生该向谁去“学会感恩”呢? 因此,不仅是青少年要学会感恩,成人更应以身作则,知恩、识恩、感恩,成为学生感恩的榜样

4.感恩教育不要流于形式。教育者对学生的感恩教育要重在内容,而不要求外在形式。当代大学生并不是没有一颗感恩的心灵,所缺少的是一种切实的感恩教育。当前学校进行的感恩教育常常停留在形式层面。“感恩”当然需要形式,但当我们把感恩变成一种活动、甚至是一种运动时,一方面,我们可能因为表达了应该表达而未表达的感恩,而使我们得到某种精神上的安慰或自我感动;另一方面,由于形式的轰轰烈烈也极可能使原本应该融化在我们血液中的善良品质又一次流于形式。感恩教育如果走进了形式主义的泥沼,当然就会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成为智育的附庸,最终会造成情感生命的钝化与迷失,又加剧了人性的异化与扭曲。

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正常的人的起码品德。因此,各有关部门要群策群力,在广大青少年中,在中小学中,在大学生中,有的放矢、科学地进行感恩教育,教育青少年懂是非,明事理,敬长辈,尊师长,感恩父母,感谢社会,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只有这样,广大青少年才能真正地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热爱祖国,为建设现代社会添加一个和谐的音符。

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加强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现实思考

[摘要]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必须首先加强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和加强高校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是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感恩教育的现状,提出了重视和加强高校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相关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 感恩教育 感恩意识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一个人应该坚守的基本道德准则。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进一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水准和感恩意识是时展的客观需求。感恩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个基点。加强当今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决不是简单地培养一种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恩意识,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是追求一种人生成就的精神境界。加强大学生生的感恩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必然路径,对于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同样也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现状分析

1.缺乏对父辈辛勤培养和教育的体悯之心

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是积极、健康的,但有些共性问题仍然值得深思和探讨。当前部分大学生与父母联系的主要动机是要钱,仅少数学生记得父母的生日。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把父母为其所做的一切看作是天经地义,只注重自己的感受,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养了惟我独尊、骄横任性的坏习惯。这种与主流价值观偏离的忘恩情绪,正成为部分高校里的一股暗流。这些问题确实反映出当今一些大学生身上存在这种令人忧虑的倾向。

2.中学时期过分追求升学率,道德教育缺失

尽管国家一直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是迫于高考的压力,从小学到高中,老师和家长都把孩子的学习看作第一要素,始终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孩子是否成才的重要砝码。同时,近年来,农村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过于溺爱,不少父母都在外面务工,很多中小学生都是留守子女,这都是十分严重的社会现实;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乏沟通和互补,逐渐导致德育养成的关键时期教育和引导缺失。部分中学教师也感觉教育的压力太大,有时候部分家长也缺乏对教育工作者的体谅和沟通,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了对大学生早期的德育的养成和培育。

3.社会责任感淡薄,缺乏自立、自强、自尊的意识

当前部分大学生由于后天教育和当代社会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种社会责任感淡薄,缺乏自立、自强、自尊的意识状态,形成了他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回报才奉献”等心态,造成了不少负面效应。现在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希望在大中城市工作,不愿到祖国最需要的艰苦的地方、边远的山区和基层去,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渴望一蹴而就。一部分大学生毕业之后,因主客观原因,没有获得满意的工作岗位或者害怕进入激烈的就业市场而退出就业,消极待业,埋怨父母。这些现象的产生与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缺乏息息相关。

二、培养和提升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对策思考

感恩教育实际上通过教育让学生发现生活中人、事、物的美好和价值,唤起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的一种认同和感激,形成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的教育活动。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始终坚持与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保持一致;在组织形式上,就需要采取各种有效方式来提高大学生生活和日常思想教育的质量,包括选择科学的教育方法、先进的教育手段,适当的教育时机,不断加强对大学生学的政治理论学习。当前社会瞬息万变,很多大学生极易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形势下迷失方向,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提高自身的是非鉴别能力,增强抵御不良文化,才不会被汹涌而来的商品经济大潮所淹没而化影响的免疫力,并逐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大感恩文化教育

我国传统文化十分强调恩义、亲情,强调知恩图报,我国有不少充满感恩情怀的佳句,至今仍广为流传。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能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开展提供深厚的土壤。笔者所在的四川大学开设了中华传统文化必修课程,通过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推广,大学生在学习和研读的同时,更会有良好的提悟。笔者尝试在大学生中,大力推行传统优秀文化学习,比如通过学习《朱子家训》、《菜根谈》等传统优秀书籍,并要求学生积极探讨学习体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感恩教育更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自己在道德发展过程的亲身体验,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通过学生自己的切身体验来主动养成良好的德行。德育如河流,越深越无声在感恩中通过学生亲身体悟中避免了那种空洞说教,实现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主动地培养起健康向上的道德。

3.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实现环境育人

感恩教育是一个复合工程,是一次全民总动员的过程,学校虽作为感恩教育的主要渠道,但仅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家庭、社会各方面都应当承担起相当的责任,以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网络。大学生所依赖的学校、家庭和社会需三者紧密联系、各自发挥作用、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创造一种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才能使他们茁壮成长。学校可以以母亲节、教师节、感恩节为契机,开展各种体谅父母的艰辛、感谢老师的教诲以及回报社会等活动,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笔者在各个传统的节日、特别是如传统中秋佳节之时,总是要求学生必须给家里打电话;在春节前,要尽力帮助家中的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必须积极主动的和父母聊天和汇报学习生活情况,在春节过后将春节的体会和感悟当作思想汇报交上来,并在班级周会上进行交流。这样就能将感恩教育将育还原于真实的生活中,通过学生对自己切身体验对生活的感恩中,感恩教育成功的实现了德育的润物无声。

4.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负面现象,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品德修为

目前,感恩意识教育中的一大障碍就是社会或生活中出现的某些不公平或者负面现象。当大学生看到这些现象时,可能会在心中形成一种负面心态。这就必须教育大学生应心怀仁爱,关爱社会,不仅要批评社会负面现象,更重要的是要建设性的推动社会发展,积极鼓励、支持和宣传社会正面典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非观、善恶观,增强大学生拒腐防变能力,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品德修为的必然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