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2-07-31 03:35: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研究

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意义

继续教育的目的是通过自身学习或参加有组织的培训,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知识、拓展创造能力和补充专业技术水平。对中小学教师来说,继续教育一方面可以提高其学历层次,更重要的是可以及时更新陈旧的知识和理念,从而扩大视野和完善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教学工作的新要求。

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功利性明显,态度不积极。

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从实质上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不愿意参加继续教育,即使自愿参加,其目的都很明确:要么为了拿文凭,要么为了评职称加分。而没有认识到继续教育是自身提高综合素质和工作实际能力。因此,即便是组织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个别教师也是流于走形式,其实效不尽人意。

2.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教学方式、课程设置单一、培训师资不强。

目培训种类繁多但不系统,内容陈旧不能反映时展的要求。在培训方式上,基本上是单一的讲授式,枯燥无味的照本宣科,学员只能在下边被动接受,根本谈不上参与课堂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果是教育学院组织的培训,教学效果相对来说会好的多,因为其自身具备较强的师资队伍。而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往往没有专职教师,临时找一些领导或者几个有名气的教师讲课,讲的内容往往是大而全的东西,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完全不能满足教师对自己学科新的教育理论接受和现代教育技术掌握。

3.中小学教师工作量大,时间难以保障。

中小学教师很难抽出专门时间来学习,工学矛盾突出。很多学校无法安排教师外出参加继续教育,一旦教师出去学习没有相应的教师代课。而很多继续教育的时间都安排在工作时间,很多教师只能调课,回来后加班加点,甚至挤占星期天给学生补课。如此,继续教育不仅不能实现初衷,反而给教师增添了负担。即便是有些培训安排在星期天或者假期,部分老师会因为占用了其休息时间而不愿意参加。

4.培训经费由教师本人承担,增加了教师的经济负担。

如今大多数中小学校无力承担继续教育经费,中小学教师外出学习与培训的费用主要是本人自己承担。尤其是偏远、薄弱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工资本来就很低,培训费用完全由个人承担无疑增加了教师的经济负担。还有一些地方的教育培训层次不高但名目繁多,培训的费用较高,如果所需费用绝大部分由自己承担,就大大影响了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三、对继续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1.为教师继续教育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

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施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目前很多国家对教师在职进修都有专门的法律规定,然而在我国,教师继续教育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没有关于培训时间和经费保障的规定。不过很多专家学者已经明确建议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师在职进修制度,国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迫在眉睫。

2.适当放开教育专业硕士的招生。

可以说,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新方法,是一条提高中小学教师学历与素质的重要途径。教育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不同,其培养过程以课程为主,并且较之学术型硕士,其更侧重于实践。同时,教师到大学学习,不仅可以学习到最前沿的理论和最新的教育理念,还可以亲身体验大学校园浓厚的学习与学术氛围,可以近距离接触到名师大家,这种耳濡目染的学习,必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若能参加教育专业硕士的学习,教师的素质和科研能力会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提升,同时,学历层次的上升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信心及社会地位,从而间接积极地影响到其教学的心态,提升教学水平。然而,遗憾的是,从目前的规定来看,教育专业硕士仅在在职中学教师中招生,小学教师尚未成为其招生对象,因此,笔者建议,可以适当放开教育专业硕士的招生,使中小学教师均具备参加学习的资格。

3.教育行政部门提升服务意识,带头转变观念。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树立为教师服务的意识,根据当地教育发展的情况和教师的实际要求,开办高水平高质量的继续教育培训,客观考虑培训的场地和时间,选择距离较近的培训场所,避免占用教师上课的时间,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减轻教师的负担。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对教育理论学习的认识,把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当做一项重要任务常抓不懈,并积极为教师提供教育培训的机会和条件,这样才能把继续教育切实办成为广大教师服务的途径。

4.开展校本培训,提升教师科研能力。

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校本培训,可以弥补当前培训的盲目性和片面性,提升教师培训的针对性。积极利用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开发适合自身的校本培训资源,弘扬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学特色,不断丰富继续教育的方式。同时鼓励教师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学术研究,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不断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

作者:夏倩倩 单位:广安职业技术学院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研究

一、方法

1.调查对象从2014年5月到2014年10月,在湖南省石门县城郊和乡镇的200多所中小学校中随机抽取了20所中小学。问卷由湖南省石门县教师进修学校统一组织调查人员各带15份下学校发放且当天回收。然后在学校里随机抽取教师参与调查,问卷填写采取无记名方式。一共发放问卷300份问卷,回收275份,问卷回收率91.67%。2.调查材料冯延平等学者认为,有效的教师培训表征包括了五个方面:培训目标有效性、培训内容有效性、培训方式有效性、培训管理有效性和培训评价有效性。本研究的调查内容根据这五个表征自编调查问卷,表征所对应的自编制条目详见表2。共设置了15条目,每个表征的条目2至4个不等。每个条目提供五个选项可供被试选择,从“完全符合”“比较符合“”不确定“”比较不符合”到“完全不符合”,计分方式依次从5至1。3.分析方法采用SPSS16.0进行描述统计、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

二、结果

1.问卷填写的可接受性调查过程中共有25份问卷没有收回,但调查人员没有对未能回收原因做出统计和追踪。对被试对“远程培训有效性”条目的填写情况来看,有31人在所有项目上均选了“完全符合”,有14人在所有条目上均选了“比较符合”,有2人在所有条目上均选“完全不符合”,共计47人(17.09%)的选项单一。此部分教师可能只是为了应付任务而填写问卷,乱填的可能性较大。与剩余228人相比较,两部分被试在教龄、学校级别、目前学历、目前职务和婚姻现状上不存在比例差异(P>0.05),但在性别上的比例差异显著(χ2=5.827,p<0.01)。在选项单一的47人中,男性(26人)所占的比例(55.32%)比228人中男性的比例(36.40%)更大,即男性教师更倾向选择某个固定的选项。2.项目分析结果在对自编问卷进行信度分析时,其研究对象仅考虑问卷选项有变化的228名教师。条目和条目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范围为0.551~0.821(均p<0.01)。以总分高低27%处的分数作为高低组的临界分,条目的CR值范围为6.931~15.918(均P<0.001),说明各条目具有良好的鉴别度。3.问卷的信度特征对15个条目进行球形Baterllet检验,KMO值为0.924,P<0.001,说明适合进一步做探索性因素分析。使用主成分分析和正交旋转法抽取因素,以特征值大于1为抽取因素的个数。结果表明可以抽取2个因子,累积方差解释率为57.923%。除目标4个条目之外的所有条目均落在一个因子上,因子负荷范围为0.634~0.775,特征值为7.638,方差变异解释率为35.598%,其信度Cronbach'salpha为0.917。关于目标内容的四个条目在一个因子上,因子负荷范围为0.421~0.809,特征值为1.320,方差变异解释率为22.325%,其信度Cronbach'salpha为0.786。整个问卷的信度Cronbach'salpha为0.923。各因子及整个问卷信度良好。4.远程培训有效性的特征仅以228人分析被调查教师对远程培训有效性的主观认知,整个问卷总分为75分,总分平均分为61.21±9.50,位于一半总分之上,所以,整体而言被调查教师认为远程培训具有较好的有效性。男性教师得分为60.66±9.43,女性教师得分为61.52±9.56,男、女教师之间的得分差异不显著(t=0.658,p>0.05);教龄在10年之下的教师得分为60.80±7.94,教龄在10年之上教师的得分为61.44±10.16,两教龄分组之间的得分差异不显著(t=0.514,p>0.05);小学组教师的得分为62.79±8.68,中学组教师的得分为60.29±9.85,小学组教师的得分显著高于中学组教师的得分(t=2.004,p<0.05);学历为大专的教师的得分为63.50±8.53,学历为本科或研究生的教师的得分为60.56±9.65,大专学历教师的得分要显著高于本科或研究生学历教师的得分(t=2.027,p<0.05);行政教师的得分为64.29±8.17,学科教师的得分为60.59±9.65,有行政职务教师的得分要显著高于一般学科教师的得分(t=2.531,p<0.05);已结婚教师的得分为60.87±9.93,未结婚教师的得分为62.57±7.52,两组之间得分差异不显著(t=1.083,p>0.05)。

三、论讨

本研究自编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有效性调查问卷,就某县农村中小学教师对远程继续教育有效性的认可度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被调查对象较好地配合了此次调查,他们对农村远程继续教育有效性的认可度较高,认为农村远程继续教育从学习内容、目标要求、管理、组织方到考核方面均表现出较好的有效性,实现了对他们继续教育的促进,也实现了对他们教学能力的促进。由于远程继续教育缺乏面对面交流,多方面因素会影响其目标的实现,因此其有效性一直倍受争议。此研究是国内首次用量化得分的形式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其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性,也为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效果提供了实证材料。近几年兴起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培训,虽现存着许多障碍因素,但还是取得相当大的效果,未来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可将远程培训作为一种有效的方式去大力推广。以往关于远程培训有效性的研究多属于理论研究,研究者对远程培训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对如何提高远程培训的有效性提供了大量策略性建议。本研究从实证的角度进一步说明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注重农村中小学教育的远程继续教育培训的有效性仍是组织者、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本研究根据教师培训表征,从远程培训的目标、内容、方式、管理和评价五个方面自编的远程培训有效性调查问卷,在教育理论上存在着五个维度,但本研究的探索性因素分析仅抽取两个因子,目标表征独立成为一个因子,其他四个表征落到了一个因子上。从培训的五个表征是密切联系的特点,这些因子汇聚在一起是具有可接受性的,未来研究需从实证的角度做出进一步的验证。信度研究结果表明本调查问卷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其测量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一个可靠可信的测量工具除了具有较好的信度外,其良好的效果也是必须的,但由于研究基本的缺乏,我们没有对量表的效度做出证明,未来研究可从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促进去进一步对本研究调查工具的效度进一步研究,为未来培训有效性的测量提供研究基础。另外,有效性测量工具的提供也可以为我们进一步从实证角度研究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提供基础。本研究对教师远程培训有效性在各人口学变量不同类别之间的认可度进行了比较,发现不同类别、学历和职务的教师对远程继续教育有效性的认可度存在差异,小学、大专学历和担任行政岗位的教师对远程继续教育有效性的认可度更高,而中学、本科或研究生学历和一般学科教师对远程培训有效性的认可度要略低。这说明今后的教师远程继续教育培训中应进一步关注人口学因素对其有效性的影响,注重远程培训的多样性、针对性,丰富远程培训的资源,这是促进其有效性提高的重要方面。本研究虽采取无记名填写策略,但从问卷回收和分析来看,有相当部分的教师对其配合度不高。调查单位与被调查单位存在着一种上下级部门归属现象,即使匿名填写,部分教师会觉得真实填写可能会使其利益不受保障。另外,本研究的调查内容是态度的一种自我报告,无法避免地会存在趋好趋坏现象。因此,在未来培训有效性的调查研究中,研究者有必要注意此方面存在着的问题,做到规范操作,减少、消除被调查者的担忧,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作者:陈志勇 向鹏飞 陈贵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论文

1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效果的因素

其一,现行教育体制的问题,教育资源分布严重失衡。年轻优质的师资和教学硬件资源集中分布在重点学校和城镇,城乡差别越来越大,导致家长学生掀起了择校的狂潮,本来就稀少的优质生源流失殆尽,领导、教师们失去信心,心灰意冷;再加上若干年来没有补充年轻教师,没有生机活力,留守农村中小学的教师老龄化十分严重,因而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所以参与继续教育的动力和热情不够。

其二,培训内容设置空泛,针对性不强[3]。在第一轮教师继续教育中,从国家到省市,所确定的内容基本上是纯理论性的,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大多是一些高深的教育理论,基层中小学教师听后觉得云雾难辨,高深莫测,很难理解,缺乏学习的兴趣,导致基层中小学教师反感和不满。第二轮继续教育的内容又采取了急功近利的做法,纯理论的东西确实少了,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仅仅围绕上课等技能来设置培训,培训内容又过分“窄化”,上几节作秀课,专家点评了事。表面上看,满足了教师的当前急需,但却存在理论与实践结合过少、侧重于短期实践技术的问题。这样的教学内容不能与当前中小学实际情况相结合,教师们认为收效不大,因此就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学习积极性不高。

其三,继续教育效果的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管理缺乏刚性。一般人身上都有不自觉性和惰性,更何况教学任务重,工资待遇低,很多教师不愿意牺牲休息时间去专心学习、认真研究。如果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和刚性的管理措施,继续教育的效果是难以得到保证的。比如业务考试、普通话等级、计算机等级等培训和考试存在旷课、缺课、请人代考、开后门等情况;网络继续教育培训,教师们打开电脑中的学习视频后,或去上课、或批改作业、或聊天,甚至还有人玩游戏,时间到了就点击一下,有的还请别人点击,课后的作业、论文也是胡乱摘抄剪贴完成,有的干脆请别人完成,应付了事,目的只要能拿到培训证和学分,根本没看,更不用说专心学习、潜心研究了。其四,教育主管部门的认识和安排上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的一些领导对继续教育的认识不足,只是把组织继续教育当作政绩工程或者形象工程,监管不到位,培训机构的一些领导、教师也只是为完成任务,监督检查不到位,工作马马虎虎,应付了事。另外,继续教育时间安排不尽合理。在组织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时,有些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充分考虑教师的实际情况,培训时间多安排在假期或周末,教师们周一至周五工作都非常繁重,家里的事情主要集中在周末和假期处理,同时也想利用假期好好休息休息,放松一下。如果占用节假日,教师们首先心里就反感,不情愿,所以节假日的培训也是敷衍应付。尽管假期时间较充足,可是继续教育的时间往往是1~2周就结束了,这么短的时间内让教师学习几门课程,其效果是可想而知了。

2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效果的措施

第一,教育主管部门应强化中小学教师的思想教育,注重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努力提升教师对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建立健全继续教育的法律法规。我国在这方面高度重视,从1993起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师法》指出,教师有“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的权利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义务;《教师法》第四章还专门就教师的培养和培训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教育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职务、聘任制度,通过考核、奖励、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可这两部法律还很不够,这两部法律只是初步改变了我国教师继续教育无法可依的状况,实际操作性并不强。它没有明确规定继续教育经费的来源、培训机构的资质、如何考核、培训证的认定办法、如何追究责任等等。为了使教师培训具有自觉性、长期性、强制性、严肃性和实效性,必须尽快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继续教育的法制体系。让继续教育做到真正有法可依,违法必究。让继续教育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第二,逐步改变现行的教育体制,合理分配优质师资和优质生源,有计划地从师范类学院招聘真正优秀的毕业生充实到农村中小学,以提升领导、教师的信心。

第三,教育主管部门应转变工作方式,树立为教师服务的意识,树立“为了教师,为了一切教师,一切为了教师”的服务意识,把赚取政绩的形象工程变成切实为教师服务的惠民工程。必须调整培训方式。“学以致用”“学了管用”是继续教育的生命力所在,在教学实践中有用才是教师们需要的。从培训中学的东西如果真正是教师需要的、实用的,且在教学中确实能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教师们肯定会越学越有劲,人人都会积极投身到学习中来。自然而然就会掀起继续教育的热潮。教育主管部门应开展常态化的送课下乡活动,针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多、潜能生多、问题多等,组织专家、学者、名师等定期送课下乡,现场指导,现场解决问题,现场和教师交流探讨。每个学校每学期至少送课下乡1次。这种方式才是教师们所喜闻乐见的。教育行政部门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确实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健全教师继续教育网,集中全国最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为教师提供一个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广阔平台,为农村教师提供充足的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源,让广大农村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模仿、研究,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从而促进农村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转变。

第四,改变教师绩效教育的评价机制,实行刚性管理。应打破单一考核与评价方法,建立多元的评价模式,建立比较完备的教师继续教育的师资资格认定制度,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完整的评价体系。培训机构应多与参培教师所在学校联系,充分利用学校行政管理机制,对教师的继续教育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和评价,建立健全教师的培训档案。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培训机构和学校行政人员三位一体,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坚决杜绝开后门、蒙混过关的现象。除了作业、考试、论文外,应重视在职教师的实际教学工作过程性评价,以及实际教学中的运用情况,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应及时检查教学后记、学习心得、教学反思、教学总结及期末的教育教学效果等。在教师继续教育的师资水平、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和资格证书的认定等方面严格把关。此外,建立继续教育培训奖励和处罚机制,继续教育效果与评优评先晋级及绩效考核挂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达到促进农村教育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转变,确保继续教育的效果。

作者:李学军 单位:水口山中学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

1知识的表示与关注点提取

1.1知识的表示定义1(知识点)系统中每个知识有若干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由若干固定的成员构成,可以用一个多元组表示:K=(KID,name,RL,KWS,des,imp,dif),其中KID为知识点的标识,用于区别于其他知识点;name为知识点的名称;RL为知识点的相应资源列表;KWS为知识的关键词集,是对该知识点的高度概括;des为知识点的详细描述,包括该知识点的定义、范畴、详述及来源的领域等;imp∈[0,1]为知识点的重要系数;dif∈[0,1]为知识点的难度系数.

1.2关注点提取文本挖掘是项目的重点所在,从学员提供的基本信息、相关文档以及学员访问频次较高的网页中提取学员的关注点.项目采用LDA(LatentDirichletAllocation简称LDA)建立信息进行文档主题分析模型.LDA是一个生成式三层贝叶斯网络的概率主题模型,由DavidBlei,AndrewNg和MichaelJordan于2003年提出,主要用于文档处理和知识发现方面.文档的主题抽取是文本挖掘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使用LDA模型对语料集建模,然后确定词项集合,以此形成文档的主题.实验表明该方法在表达文档的主题方面能更加准确地表达其主题,获得了良好的效果.非监督机器学习算法LDA,依据词项频度来表达文档主题,而不考虑词项之间的关系[6].标准的LDA很难进行精确的求解,并且忽略了词项之间的联系和词项频度与主题之间的关系,在实际的应用当中需要借助其他的方法进行不精确的求解,并且可以利用词项频度设置权重的方法来弥补这些缺点.项目中采取了吉布斯抽样方法(GibbsSampling).采用主题概率模型对文本进行主题建模,得到文本的主题~词项分布.然后综合文本的词项序列、主题~词项分布和相关主题挖掘出易于理解的文档主题.文本挖掘过程如图1所示.根据LDA模型生成的文档~主题分布,采用libsvm实现SVM算法,训练二元分类器进行分类.经过样本训练的测试实验,分类的准确率达到92.42%。

2学习分析和个性化学习序列的生成

2.1学习分析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移动智能终端广泛使用,随时随地的移动学习和办公成为习惯,进一步拓展了个性化学习的应用环境,智能答疑及自适应服务等开始用于支持移动学习,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质量和能力的提升成为决定产品成败的关键,如何为学习者提供更“贴切”的服务成为研究的切入点,智慧学习环境的提出为个性化学习的实现提供了新的途径,大数据分析也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技术基础.智慧学习的基本方法是依据学习者个体差异的特点,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学习计划、学习诊断和学习服务等,并利用移动互联网实时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轨迹以用于数据挖掘和深入分析,结果用于还原学习轨迹,评估过往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以及预测未来表现和及时发现潜在问题,为学习者提供最佳的学习方案及策略,从而提高学习效果[7].目前学习分析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基本上都反映了学习分析的本质:首先发掘学习者的需求,利用技术手段获取、分析数据和解析预测,为学员、教师、管理人员等提供所需的数据结果,参与者依据数据结果采取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从而达到提高学习和教学效果的目的.可见,学习分析科学地提升教学效能的指向非常明确[8].学习分析的要素.布朗(Brown,2011)提出学习分析包括五个要素.1)数据获取:利用技术手段获取系统中的学习数据和学员学习日志等.2)数据分析:按照学习能力、用户需求等方向对数据进行分析.3)学员学习:学员在系统上的学习序列、学习行为、时间分配等.4)信息反馈:将结果以各种方式反馈给教师、学员本人以及教育管理者.5)干预:根据结果,为学员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服务学员.学习分析的过程模型如图2所示.从模型可以看出数据的来源主要有学员的学习日志和网络行为及系统相关数据,最终的分析结果用户个性化学习服务.

2.2个性化学习序列的生成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通常是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单元内(如假期等)组织实施的,一次培训通常为一个月或者一周时间不等,每次培训又会细化成几个阶段或者是几个环节来进行.每个阶段或者环节、一个学时都可以看作一个学习活动,每次培训可以有若干个学习活动组成(如72个学时).按照预设的培训方案,假定每个学员的学习能力、学习效率等特点都是一样的,都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培训任务.这种传统的培训方式忽略了学员的个性化差异,实际上每个学员的各方面指标都是有差别的.在固定的时间单位内,依据学员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由知识点组成更大容量的学习序列,便于学员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学习工作量是学员完成学习序列任务所需付出的精力成本.在固定的时间单位内,它与知识点的数量、难度系数和重点系数成正比.定义2(学习能力)学员的学习能力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完成学习工作量的多少.可以用公式lC=Wl/t来表示.lC为学员的学习能力,Wl为学习工作量,t为单位学习时间.在培训计划确定后,随之的学习工作量也是固定的,依据学员学习能力的不同,能够计算出每个学员完成培训任务所需的时间,进而生成学习序列,为学员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图3为一个学习序列,该序列由若干个学习单元构成.lui为学员正在学习的学习单元,它之前的为学员已经完成学习的学习单元,后面的为将要学习的学习单元.每个学习单元的单位时间t相等,也就意味着每个学习单元内的知识点的数量不尽相同;在固定的学习工作量要求下,知识点的重要系数和难度系数越大,也就意味着能完成学习的知识点的数量越少,反之则相反.综上,这些公式和数值对于学习任务的精准生成提供了依据和帮助.

3个性化服务与自适应学习

3.1个性化用户建模关于个性,著名心理专家郝滨先生认为:个性可界定为个体思想、情绪、价值观、信念、感知、行为与态度之总称,它确定了我们如何审视自己以及周围的环境.它是不断进化和改变的,是人从降生开始,生活中所经历的一切总和.个性就是指某个个体区别于自己所属群体中其他个体的一些独有的特征.本文重点探讨个性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以及对方法和模式的影响,特别是学员的学习轨迹和选择倾向.系统个性化和适应性的第一要务就是精准刻画学员画像.例如,在学员使用系统过程中,往往有些并行的选项,学员根据个人喜好进行选择,系统记录学员的选择、理解并分析出学员的个性.用户画像尽量精准地反映用户的真实个性,是实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个性化的关键所在.项目实际过程中真实地理解用户就要获得相当量的用户信息,如果要求用户大量显式输入显得臃肿,也影响用户体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为用户偏好的记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用户通过智能终端的网络行为和操作行为为用户的个性化分析提供了完整可靠的数据基础,用户通过社交软件的行为能反映学员的偏好、需求、动机等一系列的个性特质.

3.2系统的自适应学习以学员为中心的学习服务系统,为学习提供贴切的服务是唯一要旨.贴切的个性化服务就要求系统能根据学员的变化,自动做出实时的调整和优化,具备自适应的学习能力.自适应机制是提供系统生命力的关键手段.系统的适应性体现在系统是否能够根据学员的实际操作和变化,不断地进行学习,进而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个性化需求,以及对学员的变化提前做出预测和判断,引导学员进行学习.将学员失去不再关注的知识点的衰减系数趋近于0,将预测的用户关注的知识点添加到为学员推荐的知识点列表中;学员持续关注的知识点在推荐列表中进行加强.针对系统通过预测推荐的知识点和学员真正期望的知识内容存在的情形,分别采取4种不同的策略.如表1所示.

3.3系统的使用效果系统的开发工具为VS2013和SQL2008,采用ASP.NETMVC进行开发,也分别开发了基于Android和IOS的移动智能终端软件,利用Python开发了网络爬虫系统.系统投入使用1年多来,不断完善,已经替代了老的培训系统,正在为河南省100多万中小学教师服务.2000人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员对新的个性化培训系统满意率为97.32%,对老的培训系统满意率为81.12%.系统分析数据表明,使用新的培训系统后,学员的学习成绩提高了7.6%,培训效率提高了8.5%.

4结语

本文整体上对系统的研究和设计过程中的重点进行了较为清晰的表述,满足了学员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并具有较好的自适应学习能力.目前该系统的个性化服务得到学员的好评,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对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没有详细的分析和考虑,对学员的个性刻画还不够详尽,下一步在这两点上完善研究与设计,并进一步提供系统的自适应性.

作者:肖立志 单位: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论文

一、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关于课程概念的认识调查发现,在教师方面,有15%的教师知道且能准确说出课程的概念,44.2%的教师知道且基本说出教师的概念,25.6%的教师知道但错误说出课程的概念,17.2%的教师不知道课程的概念。教师对课程概念的认识与教龄有一定的关系。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师“能够准确说出”课程概念的比例增长。总体上,“能够准确说出”课程概念的教师所占比例还较小,“错误说出”和“不知道”课程概念的还占一定的比例。此外,在管理者方面,有23.5%的管理者“知道且能准确说出”课程的概念,34.1%的管理者“知道且基本说出”课程的概念,24.7%的教师“知道但错误说出”课程的概念,17.7%的管理者“不知道”课程的概念。整体上,能够准确认识课程概念的管理者所占比例还较小;对课程概念的认识与工龄有一定的关系,随着工龄的增长,管理者能“够准确说出”或“基本说出”课程概念的比例增长,而“错误说出”或“不知道”的比例在减少。

(二)课程与课程资源的区别调查发现,在教师只方面,有12.2%的教师能说出课程与课程资源的区别,有65.6%的教师认为课程与课程资源有区别,但不能说出具体区别,有22.2%的教师认为课程与课程资源没有区别。此外,调查还发现,随着教师教龄的增长,能够说出课程与课程资源区别的教师比例在增长,而不能说出或认为没有区别的教师比例在下降,但总体来看,能够认清两者区别的教师仍占少部分;在管理者方面,只有29.4%的管理者能说出课程与课程资源的区别,有60%的管理者认为课程与课程资源有区别,但不能说出具体区别,有10.6%的管理者认为课程与课程资源没有区别,就是一个概念。此外,随着管理者工龄的增长,能够说出课程与课程资源区别的人数比例在增长,而不能说出或认为没有区别的人数比例在下降,但总体来看,能够认清两者区别的教师比例很低。

(三)课程的结构调查发现,从层次上看,在德育类模块方面,教育部推荐的课程占总数的40%,其他的占60%。在开设的课程中,有1门课程(占20%)是重复开设,2门课程是由专家推荐;在现代教育理论与方法模块方面,教育学共开设32门,教育部推荐课程为23门,占教育学开设总数的71%,另外,有7门课程(占21%)属于专家推荐,培训机构推荐的课程有2门(占6%);在人文与科技知识模块方面,已开设的14门课程中主要是通识课程,有5门为教育部推荐的课程(占36%),有4门为专家推荐(占29%),另外5门没有标识其来源(占35%);在学科教学模块方面,大部分为部级课程,省级和县级课程较少。从类型上看,其一,“人文与科技知识”模块大多是人文课程,科技知识的课程尚未被纳入。其二,在“现代教育理论与方法”模块方面,开设的科目所占比例严重失衡。其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与跨学科课程相隔离。调查发现,每门科目所开设的具体课程,大多是针对中学的物理所开设,没有与化学、生物、地理这些课程联系的综合课程,更无跨学科课程。

(四)课程的理论性与实用性调查发现,课程建设呈“学科化”特征。活动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重视不够,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失衡,教师对继续教育课程的期望与现实状况不一致。在调查对象中,多种期望的教师占较大比例,单方面期望的所占比例较小。在多方面期望中,25.6%的教师期望增强教学能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17.2%的教师期望获得教育的新观念、方法和知识,其他多方面的仅占6.1%;在单方面期望中,12.8%的教师期望解决教育实际问题,10%的教师期望获得教学能力,7.8%的教师期望获得专业知识、5%的教师期望获得科研能力、5%的教师是单位要求和4.4%的教师是职称要求。此外,调查还发现,有5%的教师认为所接受培训的课程实用性非常强,能够很好指导教学实践,有45%的教师认为实用性一般,指导教学实践并不明显,有37.8%的教师认为没有用,不能指导教学实践。可见,教师对现行课程的实用性满意度较低,与他们期望的不一致,这也直接反映了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还有待加强。

(五)课程资源的形式与信息化程度调查发现,“师德”和“班主任”这两个课程模块,课程资源100%来自文本资源;“现代教育理论与方法”模块,教育学课程资源100%来自文本资源,心理学课程资源86%来自文本资源,14%来自多媒体资源;“现代教育技术与应用”模块,课程资源83%来自文本资源,17%是多媒体资源;“人文与科技知识”模块,86%课程来自文本资源,14%来自多媒体资源;“学科教学”模块,语文、数学、英语课程的83%来自文本资源,17%来自多媒体资源。科学的文本资源和多媒体资源均为50%。

(六)课程的管理在对课程开发与指导方面,调查发现,81.2%管理人员认为管理机构没有请过专家对课程开发进行指导,只是根据国家、省里推荐或指定的课程安排。在课程的选择性方面,管理或培训机构决定选修课程的选择,而受训教师只能被动接受选修课程,教师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课程落不到实处。所以在这种选课制度中,教师的选课还是具有比较大的盲目性。调查发现,53.9%的教师认为自主选择培训课程非常有必要,36.1%的教师认为有必要,无所谓和没必要的比例分别为7.2%和2.8%。在课程实施过程的监控方面,调查发现,教师培训或管理机构所做的主要就是静态的课程开设时间、任课专家和教师、受训教师的选择与落实,而对于动态的课程实施过程缺少有效的监控手段。管理人员在回答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没有对课程进行监控这一问题时,有79%的管理者说在正式上课之前,会对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大纲和教案撰写等做出较为统一的规定,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和结束后,也以问卷或访谈的形式了解教师对课程的满意度。但很少人会提及对授课教师的方案与实际授课状况和质量是否一致性做出监督和检查。

(七)课程的考核及评价机制调查发现,在85位管理人员中,有29.4%的人回答建立了课程评价制度,有42.4%的人说不清楚或不知道,有28.2%的人回答没有指定的评价制度。目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评价仍然重点强调课程考试的成绩,对于过程诸如专业知识的更新、教学技能的增长、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和思想素质的进步等较为忽视。这种单一的课程评价方式严重影响着教师继续教育方向和质量。调查发现,课程评价绝大多数还停留在期末卷面考核、作业考核和考勤考核,而学习过程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等形式缺乏。在调查中发现,有85.9%的管理者认为采用“期末卷面考核+出勤+作业考核”作为最终的评价形式,有14.1%的管理者未做出清晰回答。“期末卷面考核+出勤+作业考核”评价形式与受训教师的回答大体一致。

二、主要结论及建议

(一)完善六大课程模块六大课程模块包括师德修养培训课程、学科教学课程、现代教育理论与方法、现代教育技术、班主任工作和人文与科技知识。师德修养培训课程模块应强化教师职业所必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教师职业所必需的心理素质及心理调适能力;学科教学课程模块应帮助教师不断更新和掌握先进的学科教学理念,补充新的学科知识,提升学科教学问题的解决研究能力;现代教育理论与方法模块应帮助教师吸收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了解和掌握新的基本教育教学方法,提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现代教育技术模块应帮助教师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增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意识和能力;班主任工作模块主要帮助教师了解和掌握班主任工作规范,深入学习和研究班主任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提升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人文与科技知识模块既要帮助教师扩充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增强人文精神,也要帮助教师扩充自然科学与技术知识,增强科学精神,掌握必要的科学方法。

(二)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一是重视素材性课程资源建设。要注意条件性课程资源与素材性课程资源之间的动态平衡,重视素材性课程资源建设,把素材性课程资源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来做。素材性的课程资源应包括:用于完善中小学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课程资源,因科学技术变革使教师知识与技能更新的课程资源,用于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课程资源,以及有利于提高教师教研能力的课程资源等。二是加强网络和媒体课程资源建设。一方面,要明确目的教育网络和媒体课程资源建设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相接轨,关注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最新成就;另一方面,要具有针对性,即要针对受教育教师的实际需求:课程资源的组织形式要针对受教育教师的学习特点,课程资源的学习方式要针对教师岗位实际特点,此外,网络与媒体课程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要满足教师的需求。

(三)实行规范、科学的课程管理一是明确国家、省和县三级在管理中各自的职责和任务,下放课程管理权限。省级和县一级应制订适合本地的课程计划,组织和审议学校课程实施方案,指导学校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为学校课程实施与开发提供服务。要依据国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上级培训机构的指导性意见和教师的需求、建议,由专家、一线教师、行政管理机构人员共同协作制定中期课程规划和年度培训课程计划。课程规划应针对实施的全部课程,涉及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的全过程。二是注重课程开发环节。既要给予任课教师充分的准备时间,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策略等有明确的认识和充足的准备,也要在选用教育部、省级推荐教材的同时,加强与师范院校、兄弟教师继续教育机构和中小学的资料交流,有针对性地编写一些有特色的教材、讲义、自学资料和乡土教材,以确保教师继续教育丰富的课程资源。

(四)实施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机制一是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课程的考核评价必须考虑中小学教师学习和心理的特点,根据继续教育活动的实际需要,可以采用不同维度的方式方法并注重实践性[4]。例如,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分别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还可以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作用和目的,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二是采用多主体的评价。课程评价的主体应是以教师继续教育机构、任课教师、教育科研人员、受教育者(受培训教师)以及社会相关人员等为主体,通过多主体对课程实施条件、课程实施过程和课程实施结果的评价,使多种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作者:杨超徐凤单位:云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研究院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