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县域经济发展方式探讨

县域经济发展方式探讨

发布时间:2022-08-01 10:14: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县域经济发展方式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县域经济发展方式探讨

县域经济发展方式探讨:“互联网+”在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的探索与应用

[摘 要] 十八大以来,县域经济正在逐步成为当前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增长快、活力强、潜力深的重要地域经济发展一极。“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信息化传播体现形式,通过多种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对所有生产经营要素进行重新配置,将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动能。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加强县域的信息化建设,推进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互联网+农业”,建设新形式的农业发展网络,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一体化,推进农业资源对外新发展。此外,促进“互联网+区域旅游、文化发展战略”等的发展,增强对有优势、有竞争力的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快和提升县域的城市管理水平。

[关键词] “互联网+”;信息化建设;县域经济;探索与应用

一、导言

改革开放已经近40个年头,中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进入到2015年以来,中国经济开始转型,改革出现“三期叠加”的深层矛盾:一是经济增长速度的换挡期(经济从过去高速增长到现在进入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过去经济规模迅速扩张形成的一系列的结构性矛盾亟待调整);三是发展前期刺激政策效应的消化期(前一时期反危机政策产生的“垃圾”、代价需要采取反危机政策予以消化)。我国目前已经进入到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制度创新的时期,也就是中央经常强调的经济“新常态”。中国经济“新常态”只要是指经济增长速度转换、经济发展全面深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资源配置方式提档升级、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经济福祉包容共享等在内的丰富内涵和重要特征。

“互联网+”已经成为当前现代信息化建设的集大成者,运用多层次的整合与配置,对生产经营要素的优化进行加总、互联与布阵,重新赋予县域经济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领域的新职责。将“互联网+”应用于县级办公系统,对全县职能范围内涉及到的经济、行政和意识形态各种领域的融合与构建,将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红利。

我国幅员辽阔、大城市集中度较高、中等城市比较少,东西部地区发展的差距较大,各地的资源禀赋、优势各异。由于历史原因或思想观念保守导致很多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落后。随着推出“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黑龙江省经济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对于具有广阔县域经济的黑龙江地区。县域经济的快速是快速实现城镇化的必由之路,将“互联网+”应用于县域经济,将极大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实现信息革命。

二、“互联网+”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

1.人们的生活交往与经济活动因为“互联网+”而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在现代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原有的资源禀赋对不同地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力变得不那么重要,特别是对于如人力资源、自然环境、交通设施等经济因素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技术性变革。

信息化技术的飞跃发展,使得县域经济的发展开始更多依靠知识、技术和信息的整合。通过互联网将技术性资源进行效地整合成云资源,实现互联网金融、网络销售、电子政务、同城快递、互联网旅游和网络传媒等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大量F代服务业态的出现;这些服务业态对地址选择特定要求,可以任意布局。所以,信息化技术将突破人们对传统产业优势的认识。

三、“互联网+”应用于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探索

由于多年的计划经济,加之国有企业占比大,东北地区的大部分县产业体系、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与当前经济新常态下的变革不相适应。同时,在第三次信息革命背景下,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国内的电子商务示范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互联网技术向广大县域地区推广使用势在必行。

1.建设“互联网+农业”,使地区农业网络市场全国化,推进农业种植、销售一体化和运输、物流链条化。我国自然环境的差异化造就了不同地区的农业资源禀赋各具特色,各地种植的农产品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由于此外农产品资源受当地自然因素、道路运输、市场推广等多方面影响,以至于大量水果、蔬菜烂在地里,农民丰收不增收的矛盾十分突出。“互联网+农业”的概念就是要县域政府极建立以面向农民为服务对象的信息和技术指导的网络服务和咨询系统。该系统应将本地涉农的相关信息整合,同时提供为农产品销售服务的农产品批发与零售信息平台和农业种植中的科技信息指导网络等为特色的服务网络平台。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重点放在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产品品种、气候条件、市场占有率与病虫害等综合服务网络。有针对性地选择一批农副产品加工和生产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支持其把产品放在电子商务平台上销售,如黑龙江地区的五常大米互联网认证品质销售、伊春地区政府推动的山货上网等都得到了市场的充分好评。

2.建设“互联网+区域旅游、文化名城”战略,推进县域的环境保护上新台阶。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往往把重点放在经济建设的中心上,而忽略了生态环境的建设。2005年8月,首先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要把绿水青山当作经济发展的题中之意,绿水青山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本钱,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今天的中国,特别是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都有不同程度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急功近利之举,不少地区蓝天越来越少、雾霾越来越多。美丽风光成为回忆,旅游资源消耗殆尽。所以,县域政府一定要从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工作开始,首先改善环境质量;提取生态红利,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加大生态农业加周末城市生态游的推广力度。通过开发生态旅游,使当地生态环境有较大的提升,生态红利逐步显露。在青山绿水上,建设“互联网+”的区域旅游、文化发展战略。

中国地大物博,每一个地方有其特有的旅游、文化资源和特色服务产业,县域政府应该高度重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当地的旅游和文化资源的推广上,政府的旅游网站是当地的名片,要依靠专门的人力资源队伍把当地的生态特色、自然景观进行全面整合,并和国内有影响力的旅游网站合作。以周末短途城市周边游为主要营销特色,进而拉动全县地区的旅游业、交通运输业、住宿和餐饮业等多个行业的国计民生领域。通过和知名旅游网站合作,打造城市旅游名片,提升县域旅游产业资源开发,实现经济增长和文化强城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

3.建设“互联网+城市公共产品”服务平台,改善县域城市公共管理水平。从经济学的概念出发,公共产品具有一定的外部性效应,外部性有正负之分,理想的公共产品应该起到1+1>2的正外部性效应。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对城市公共管理水平方面的提升,所以必须增加县域公共服务品的供应,尤其是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加大对公路、交通设施、棚户区改造以及地下管网(供水网络、供电网络、供暖管道、天然气管道以及信息传输网络)的建设与维护升级等。在当地政府已经运行的网站基础上,建设一个覆盖全县域的综合城市服务和管理网络,提高市政批复的效率,降低公共成本,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信息化支持。

“互联网+”既是一种信息化传输技术,也是一种社会重新建构的技术。在“互联网+”的新型社会运行下,县域经济拥有的所有资源都是网络中配置。县域的网络化管理、“互联网+农业”、“互联网+旅游”和“互联网+城市公共产品”等新格式、新路径将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新动力。只有主动融入“互联网+”模式,县域经济才能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成功实现县域经济的提档升级。

县域经济发展方式探讨:兰考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近年来,兰考林业在实现林业生态建设大发展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富民强县”这一中心,坚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积极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巩固兰考泡桐的基础地位,大力发展经济林和绿化苗圃,大力扶持壮大林产工业。不断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有效推动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兰考县生态环境脆弱,一直以来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倍受全省乃至全国人民的关注,风起沙飞是当年在《焦裕禄》电影里面留给人们的兰考印象。多年来,在焦裕禄精神的鼓舞和感召下,兰考县始终把加快林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作为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全县实现有林地面积26.9万亩,林木覆盖率达26.08%,兰考县也相继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河南省林业生态县”,生态环境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上,如何推动林业效益的最大化,突显林业在全县“三年脱贫、七年小康”作用,需要进一步调整工作思路,切实转变林业发展方式,重塑兰考林业新形象。

1围绕林业生态县建设,实现林业以短期经济效益为主向生态与经济效益并重转变

前些年,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应。在造林过程中,速生杨受到林农的青睐,在我县发展迅猛,杨树面积由2002年的10万亩增加至2008年的19万亩,而最具兰考特色的兰考泡桐,农桐间作面积由2002年的36万亩减至2008年的10余万亩。泡桐资源的逐渐减少,不但消弱了兰考泡桐的优势地位,也给我县的泡桐加工企业造成了资源危机、成本加大的局面。杨树资源的过量增长导致价格的不断下滑,林农得不到实惠,同时也给森林病虫害的防治造成了一定难度。林业生态县建设实施以来,兰考县紧紧抓住这一机遇,适时调整资源培育方向,以林业生态县建设为起点,巩固发展农桐间作,保持泡桐在我县的优势地位,进一步打造兰考“泡桐之乡”的品牌。2009年以来,新造农桐间作面积达30万余亩,兰考一杨打天下的局面得到了转变,生态承载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兰考泡桐的产业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2围绕林业种植结构调整,实现单纯木材生产向多元化发展转变

把调整林业种植结构,实现林业多元化发展,作为林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来抓。

一是加快小杂果生产基地建设,提升果品产效。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水果从奢侈性消费品演化为大众日常必需品,占大众消费品份额系数不断增加,饭后一个水果,成为一般的家庭生活必须,为经济林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扩大经济林发展面积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是富民强县的重要举措。经过市场考察和研讨,按照“区域布局,规模发展,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的原则,近年来,不断引导果农进行低效经济林改造,发展优质干、鲜果品生产基地,晚秋黄梨生产基地、映霜红桃生产基地、大棚桃生产基地、树莓种植基地、葡萄采摘园等一批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应运而生,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二是林木种苗花卉业发展有新突破。前些年我县的林木种苗花卉业发展相对滞后,基本上以传统的分户经营为主,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底,苗木培育也以传统的乡土树种为主,市场竞争力底,经济效应不明显。近几年,我县把林木种苗花卉业作为调整林业种植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了新的突破。实现了由传统的乡土树种培育基地向以培育优质乡土树种和优良绿化苗木相结合的多样性发展转变,目前,全县已形成了以城关乡五爷庙、爪营乡凡寨村、张君墓胡园子村为辐射的林木种苗花卉业发展基地,专业苗木生产合作组织20余家,林木种苗花卉育苗面积5000多亩,年产值达3000余万元。

3围绕加强林业队伍建设,实现由管理型向轻管理重服务的发展方式转变

近年来,林业队伍建设不断转变重管理轻服务的工作作风,狠抓林业行政机关信息化、制度化、规范化、社会化建设.改进干部作风,提高行政职能,不断增加干部职工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提高为民服务本领。通过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培训,组建基层林业中心服务站,不断提升林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完善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提高林业科技转化含量。通过引进开发名优新产品,提高林产业水平,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设一批有兰考特色的林木产品加工、经济林果品加工企业,全方位提升我县林业产业发展水平,为林业种植结构调整提供强大的后续保障。通过采取积极的扶持政策,增加必要的投入,建立健全林业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组建各类林业产业协会,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服务于林业产业的发展。

4围绕发展壮大林产工业,实现林业产业向县域经济主导产业转变

兰考木制品加工业起步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从开始做风箱、二连木、电槽板、绝缘盒等到生产装饰线条和桐木拼板。随着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产品科技的不断改进升级,原始的初加工不断被淘汰和提升,兰考木制品加工业逐步走向了产业化发展之路。如今民族乐器、高档实木家具、板材加工已经形成产业集群,成为兰考的支柱产业。具统计,全县现有木制品加工企业564家,林业经营合作组织34家,专业木材交易市场2个,林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县中原民族乐器有限公司生产的“中州牌”古筝被评为“中国国际林业产业博览会金奖”;兰考三环华兰实业集团成为首批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高档家具产业化集群、民族乐器产业化集群、木制品加工产业化集群正在依托生态建设形成的良好环境和自然资源不断发展壮大,为促进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

县域经济发展方式探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摘要]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闽清作为山区农业县,经济取得一定发展,但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应结合闽清县发展实际,更新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闽清经济稳定快速发展。

[关键词]转变发展方式;途径;闽清县

[作者简介]黄仕宏,中共闽清县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福建闽清, 350800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党中央在准确把握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和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支点。闽清作为山区农业县,要实现十八大提出的目标要求,关键在于发展县域经济。因此,根据新形势新变化,结合县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县域经济稳步快速发展就成为一个紧迫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闽清县“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概况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闽清县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各项事业取得了新成效。全县生产总值从2008年的66.39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07亿元,年均增长10.6%;财政总收入从6.1亿元增加到10.47亿元,年均增长10.4%;工业总产值从89.8亿元增加到138.5亿元,年均增长14.8%;农业总产值从20.6亿元增加到32.8亿元,年均增长5%;社会固投从9.5亿增加到31亿,年均增长27.1%;农民人均纯收入从5951元增加到9347元,年均增长1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3280元增加到20581元,年均增长12.26%。

二、影响和制约闽清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发展理念相对落后,创新能力不足

解放思想的力度还不够,少数干部依然存在惯性思维,穿新鞋走旧路,办事亦步亦趋,思想观念、知识结构、能力水平跟不上形势发展要求。

(二)经济基础依然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

创新能力不足,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压力加大,城镇化水平低,缺人才、缺资金、缺重大项目等发展瓶颈问题仍未突破,主要表现为:

1.农业经济发展先天不足、规模不大

闽清县自古被称为“八山一水一分田”,是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多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模式。农副产品加工水平滞后,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企业规模偏小,缺乏有特色、高效益的农产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附加值和商品化程度低。

2.工业发展方式粗放、产业档次低

陶瓷曾经是闽清的支柱产业,陶瓷业曾经一度辉煌,由于一直采取粗放生产,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和规模效应,缺乏龙头企业,经济创造力较低、制造业整体附加值不高,一直在产业链的中下游,在同行业利益分配中处于严重不利地位。

长期的粗放生产还造成瓷土资源的过度开采,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后续发展严重不足;长时间来能起到带动跨越发展作用的大项目不多,一些在建项目建设进度偏慢。

3.经济结构不尽合理,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第三产业比重不高。目前闽清的服务业仍然以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和餐饮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相对缓慢,以现代物流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教育金融、租赁商务以及居民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基础薄弱。上述行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明显偏低。

此外,民生刚性需求很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还很繁重,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仍然不少。由此看来,要实现县域经济稳步快速发展,闽清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三、实现闽清县域经济稳步快速发展的途径探索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涉及众多领域和环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众多发达国家发展经验证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经济增长的量变和经济发展方式质变的过程。经济增长的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呼唤经济发展方式的质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旦发生质变,就会引领新的经济增长。

(一)更新发展理念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前提

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先转变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

首先,要从“见物不见人”的发展思维转变为以人为本谋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走出“为发展而发展”的误区。

其次,要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放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的新发展模式中去把握,赋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新的涵义。把握发展的崭新内涵,突破传统的狭隘的发展思维。

再次,要主动对接福州新区开发。在思想观念上做好对接,力争在新区建设中有闽清的分工、有闽清的利益;在产业发展上做好对接,争取成为新区产业的配套或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空间发展上做好对接,进一步加强与新区互动,千方百计紧密新区与闽清县的水陆交通联系,用好对口扶持政策,在园区共建等方面寻求突破,借势登高、借船出海。密切联系实际,并根据自身实际探索行之有效的路子,把解决影响和制约闽清县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

(二)抓住重点环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所在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包括推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自主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农业发展方式和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文化产业发展等,牵扯面广,综合性强,复杂而艰巨。

1.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闽清是个传统的农业县,要对传统的农业方式进行改革创新。要从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围绕水果、蔬菜、茶叶、食用菌、养殖业等重点农业特色产业,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例如,要充分挖掘茶叶产业潜力,新建高山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拓展橄榄产业发展空间,加大优质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开发闽江两岸鲜食橄榄基地;提升食用菌产业,在东桥、桔林、下祝等乡镇建立食用菌基地,抓好桔林白木耳、下祝地栽香菇基地建设;要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发展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近年来闽清县加强与福建仙芝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雄江安岭的鹿角灵芝生产及产品深加工,扶持西岸农业、福野山珍、闽华工贸、绿健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大型食用菌加工企业发展;围绕打造省会绿色食品供应基地目标,建设云龙、塔庄、下祝蔬菜基地5000亩,大力发展钢架蔬菜大棚、推广无公害栽培,确保产品安全。大力实施特色果药经济林、工业速生用材林、生态经济风景林、林下经济、林苗园艺等“五林”建设。

与此同时,要解放思想,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用大工业的组织方式发展农业,促进工农产业相互融合发展;要实行基地化生产,以大企业为龙头形成产业链;要规模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形成生产加工流通体系;要公司化运作,以股权为纽带建立农业公司。优先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使农业成为闽清一个亮丽的经济增长点。

2.要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优化提升产业结构

(1)加快传统产业自身结构调整

长期以来闽清县传统产业采取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式经营,给资源和环境造成极大困扰,发展难以为继。由此必须抓好产业整合和节能降耗等工作,主动退出一些产业层次低、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自身结构调整;引导民营企业引入现代企业制度,打破家族式管理模式,使企业实现科学管理、规范运作,提升产业竞争力。

(2)加快建立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坚持把特色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作为主攻重点,积极发展技术引领型产业,优化发展资源利用型产业,着力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

首先,引导鼓励企业进行新产品开发项目与技术改造。依托白金工业区、宝新工业园、坂东工业园、东桥表业园,动员全民创业谋项目,谋划储备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强化项目对接,提升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进一步提高产企业市场竞争力。要着力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型的大项目、好项目,不断提升承接产业转移层次和水平,培育发展后劲。按照“产业兴镇、特色强镇”的要求,努力培育一批经济强镇、特色名镇,形成错位联动、互为支撑的发展格局。

其次,着力发展优势行业。集中力量扶持一批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重点扶持培育电工电器、机械制造、工艺品、新型建材、食品加工、生物制药、钟表制造、纺织服装鞋帽及新兴产业。积极培育产业龙头企业。围绕龙头企业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逐步形成以产业龙头企业为主导,配套企业为基础,专业化分工为纽带的产业发展体系。继续实行领导包项目责任制,加大土地、资金的协调力度,督促天裕工业、通盛酒店设备、正捷投资、百家利机械制造等项目加快前期工作,确保重点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

再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加快白金工业区、东桥产业新城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尽快提升产业承载力。积极对接引进珠三角、闽南、福州市区及沿海郊县等区域的先进产业,强化与央企、外企和民企的“三维”对接,全面推进三次产业招商。积极参加“5.18”海交会、“6.18”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9.8”投洽会等重大经贸活动,多举办闽清专场招商大会,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着力引进“回归”工程和行业龙头企业,搞好招商项目跟踪推进和落地服务,切实提高招商项目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为新城快速发展提供产业支撑。

最后,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制订和实施重点行业、企业节能减排改造计划,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推广使用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落后生产工艺,突出抓好建材、机械制造等重点企业的节能工作。

3.突出抓好项目建设,扩大内需拉动作用

通过调研获知,闽清县2013年全年安排重点项目31项,总投资11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8亿元。其中省重点项目4项,年度投资5.5亿元;市“五大战役”项目11项,年度投资9.5亿元。在此背景下,闽清要紧紧抓住机遇,扩大内需的拉动作用。

一是要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度。全面完成天行大桥、三条城区道路改建等工程建设;完成恒晟晶都房地产、梅溪绿水工程等项目;实施梅溪新城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城安置区、梅溪互通口、建兴工业安置区、梅埔安置区等项目建设进度;要进一步推进金华龙饲料、泰康车厢二期、联合电工电器等工业项目建设;全力配合做好合福高铁闽清段和京台高速闽清段项目建设。

二是要加速做好重点工程的前期筹备。例如水口坝下治理工程、葫芦门水库、闽江(闽清)防洪工程、梅溪新城路网、东桥产业新城、陶瓷科技孵化器二期工程、锦江一号房地产、城镇华府房地产、梅溪路南段改造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确保各类项目尽早开工建设,不断形成新的实物工程量,发挥拉动效益。

三是要加大重点项目储备力度,不断增强投资后劲。加大项目前期工作投入,扎实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加强项目收集与包装,超前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充实完善项目储备库,切实把项目储备库建成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库。此外,还要强化部门合作机制,加强规划、土地、林业、环保、水利、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等各环节统筹和协调服务,为项目建设创造宽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4.拓展投资融资渠道,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2013年,闽清县提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完成投资达到36亿元以上的目标,因此要不断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一要继续利用国家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重点领域的政策,多渠道、全方位争取中央投资资金。

二要按照国家投资方向和重点,紧紧围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基础教育和公共卫生、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中小企业改造以及产业振兴和结构调整等方面策划好项目,加强项目跟踪服务,积极争取上级资金。

三要有效整合政府性投资和加强银企合作。有效使用地方财政预算内投资和各类专项建设资金,形成合力,突出重点,同时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投资,争取得到更多信贷支持。

四要深化对口协作工作,在项目、人才、资金等方面优化配置城乡资源,增强优势互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共同繁荣。

5.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目前拉动闽清县经济主要靠的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很不发达。要坚持把现代服务业作为转型发展的战略支点,重点加快文化、旅游、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层次提升。

首先,要全面提升商贸流通业,加快专业市场建设和农村消费品流通网络建设,积极培育发展现代商贸、金融、家政服务、信息服务网络、法律服务等服务产业,重点抓好物流业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已出台的扶持物流业发展优惠政策效用,加快物流业快速发展。从闽清县的区位、资源等优势出发,积极谋划实施一批物流、信息和仓储等现代服务业项目,促进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其次,充分发挥闽清县山水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旅游业。尽快编制《闽清旅游》宣传画册及《闽清县商贸旅游交通图》,突出温泉和乡土生态特色,拓展温泉旅游内涵,进一步打造文化旅游亮点。例如加快七叠温泉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乡村游”精品线路;完善黄楮林、大明谷景区、七叠温泉、白岩山沿线的“农家乐”活动项目以及丰达农业大观园乡村游的配套设施建设等,进一步提升省级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的星级档次,积极推动精品旅游点,申请国家A级景区。

再次,发展壮大建筑房地产业。依托“建筑之乡”优势,巩固和拓展建筑市场,加快集体建筑企业改制步伐,继续实施扶持建筑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激励建筑企业增资升级、增强实力、做大规模;加强房地产市场培育,引导房地产业健康稳步发展,大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

6.要着力环境整治,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要突出美丽乡镇示范点建设,坚持绿色发展,加强大气污染、水土流失等治理,结合农村危旧房改造试点政策,争取推出一批美丽村庄示范点,重点抓好省市库区移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村梅雄村和安仁溪村建设工作,以点带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综上所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对经济发展指导原则的新发展新跨越。转变发展方式是经济领域的深刻变革,闽清作为福州中心城市联接闽东北、赣南、浙南腹地的通道;作为福州中心城市的特色经济承载区;作为福州中心城市绿色屏障,只有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从全局的角度来把握,从系统的维度来推进,才能推动县域经济稳步快速长足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方式探讨: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案例解析

摘要:加快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落脚点是在中部县域,重点、难点在中部县域,必须根据中部县域的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等发展要素,转变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推进中部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加大中部县域自主创新力度,发展低碳经济,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本文试以湖南省长沙县为例,就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一理性的梳理。

关键词:中部地区;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湖南省长沙县

党的十八大强调,必须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中部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处于承东启西的战略地位,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独特的示范作用。加快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落脚点是在中部县域,重点、难点在中部县域,必须根据中部县域的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等发展要素,转变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推进中部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加大中部县域自主创新力度,发展低碳经济,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本文试以湖南省长沙县为例,就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一理性的梳理。

一、湖南省长沙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经济发展方式的演变

1、湖南省长沙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湖南省长沙县自古为三湘“首善之区”,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国家生态示范县”、“最具幸福感县城”等荣誉称号。2011年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排名中,分别位居第18位和17位,均列中部第一。

2、湖南省长沙县经济发展方式的演变过程

改革开放前,湖南省长沙县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典型农业县,经济发展方式以粗放型为主,对外封闭,经济体制单一,经济落后,人民生活停留在温饱阶段。到1978年,地区生产总值仅2亿余元,工业总产值为6800多万元,财政收入只有1919万元,产业结构比例失调,为51:32:17,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327元和143元。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长沙县改革开放的序幕,经济发展方式开始由粗放经营逐步向集约经营转变。

一是实现由农业为主向以工业为主的转变。1992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40:42:18,以工业为主的二产业首次超过一产业,并在三次产业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2011年底,三次产业结构比为6.5:73.2:20.3,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超过70%,约有70%的财政收入和农民新增收入来自于工业。

二是实现分散化向集约化、集群化的转变。湖南省长沙县90%的企业都集中在“一区六园”,95%的工业产值来源于“一区六园”,并逐步形成了工程机械、汽车制造、电子信息及家电三大支柱产业和食品饮料、生物工程、新型材料、印刷包装等主导产业。

三是经济增长逐步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转变。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建立了各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51家,2011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5.3%。节能降耗力度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成效。

二、湖南省长沙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

促进中部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一个系统问题,湖南省长沙县根据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等发展要素,转变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推进中部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加大中部县域自主创新力度,发展低碳经济,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

1、建设生态文明的两型社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优秀理念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湖南省长沙县效率优先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业已面临资源瓶颈等诸多深层次因素的挑战,经济快速发展与土地、能源、重要原材料短缺矛盾及国家对土地利用、能源节约、二氧化碳以及污染物排放更高要求使发展压力增大,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县域经济绿色发展成为一个紧迫的重大课题。县域绿色发展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涉及到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相关工作,包含绿色经济、生态保护、宜居环境、两型社会、低碳经济等内容,需要增强分析经济发展的成绩与代价、产出与投入和节能减排等工作能力,加强技术进步和统筹发展等工作手段。

一是注重规划,制定区域规划、产业规划、城镇规划等,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中主动选择污染少的合适项目,加大工业园区建设,形成产业集中集聚集约效应;二是注重功能区建设,将县域划分不同功能区,统筹发展,积极推进两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拓展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空间;三是注重城乡统筹,建设集镇污水处理工程、农村地区分散型农户及乡村学校污水处理工程、农村居民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处理及其清运系统工程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将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有机结合起来;四是注重环境生态建设,加强“两河”流域林地、湿地保护力度,建设浏阳河、捞刀河风光带,加快推进绿色市政建设,创造低碳出行条件。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

调整经济结构是加快转变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抓手,就是要坚持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使县域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第三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湖南省长沙县二产业比重过高,三产业比重偏低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仍然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制约因素。

一要打好“转换牌”,着力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借鉴工业组织形式培育农业市场主体。推进组织创新,重点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上市,提高产业化水平。二在现有产业集聚的基础上,重点培育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文化创意、可持续节能环保建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形成“高端产业自主化,关键部位自产化,产业布局集群化”的良性发展格局。三要把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高铁经济、空港经济,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会展业、金融保险、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创意经济等都市型经济业态;进一步提升房地产、社区服务、农村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推进商贸服务、休闲旅游、房产装修、汽车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转型升级,着力培育旅游、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

3、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路

从总体上看,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增长严重依赖资金高投入的状况和严重依赖资源高消耗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严重依赖引进技术,部分优秀技术、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因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路,提高原自主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是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是催生县域经济持续发展、实现县域经济发展方式有效转变的支撑。湖南省长沙县要实现县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必须在科技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

要进一步增强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理念,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上来,为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体制和环境。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健全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引导和支持各种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大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要构建以技术为中心的集成创新体系,大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加快建设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一批集研发、设计、制造于一体的科技骨干企业。在重点支持梅花新能源汽车、远大集团、顶立科技、众兴新材、瑞翔新材料等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引资、引技、引智力度,做大优势,突出特色,树立自主创新发展的理念,着力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要促进技术要素与自然资源要素、人力资源要素、资本要素的有机结合,集中力量开发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关联度高、附加值高的名牌产品,为特色产业的发育和成长提供有效支撑。

作者简介:

罗勇(1973―),男,江西吉安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务部,主要从事县域经济研究。

县域经济发展方式探讨:刍议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摘 要】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在世界经济已逐步步入了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国际大环境下的优秀任务,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实现经济的整体转型。与此同时,在2012年,湖北省继续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其中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发挥了重要的贡献作用。但是,同时也要看到在成绩之下的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研究湖北省县域经济在国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之下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县域经济

一、推进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1.适应国际环境的需要。从国际上看,在当今全球化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特别是中国作为一个GDP已经居于全球第二的这样一个大国来说,中国早已卷入了全球化浪潮之中。此外,在当今世界逐步步入了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这一历史条件下,尽管金融危机的影响在各国的干预之下有所减小,但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居民收入减缓,失业率居高不下,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没有完全消退,世界经济中不稳定的因素仍然很多。对此,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一方面通过各种措施来振兴本国经济;另一方面利用不合理的国际秩序将本国的危机向他国转嫁。在这样的一个复杂的局面下,中国必须改变过去那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在全球化浪潮中顺势而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以应对国际竞争。特别是我们的县域经济,只有在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的今天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顺从经济发展规律,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2.适应本国国情的需要。从本国来看,加快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我国县域经济进入发展的新阶段的必然要求。我国“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基本完成或超额完成,为“十二五”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为县域经济的继续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如果我省的县域经济不抓住历史机遇仍然停留在当今固有的模式下,不去改变湖北省县域经济中的总量和规模不够大,发展不够平衡,结构不够合理,落后产能企业多等问题,湖北省的县域经济就会落后于其他省份,也会对整体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而且我国的宏观经济正处于回升向好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趁势而为,把握好我省县域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特征,实现新的跨越。此外,“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改善民生,而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直接关系到解决“三农”问题,直接关系到城乡统筹,直接关系到县级及以下的就业、社会治理稳定等,因此必须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3.适应本省实际的需要。就本省实际来看,加快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是深化区域竞争力以应对激烈的区域竞争,加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升经济整体素质,实现县域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需要。县域经济作为全省经济的一个基本要素,应对区域竞争的重要主体,特别是我们湖北省既没有西部地区的政策优势,又没有东部地区的资本优势和技术优势的情况下,在我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如果不把湖北省县域经济做大做强,就难以使湖北省在与其他省份的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不加快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几年,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湖北省坚持县域经济发展“一主三化”的方针,政策扶持力度加大,使得全省的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竞争力增强、后劲充足,你追我赶气氛良好。但是,与其他省份相比,在去年的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榜上,我省无一县上榜,中部百强县市榜,湖北省上榜数量增加位次前移,但是也不够理想,显示出我们需要重视差距。由此看来,在世界经济发展方式重大变革的这一趋势中,我们顺应规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显得十分急迫。

二、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问题

1.思想意识仍然有待提高。尽管当今人们思想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县域经济发展方式上面,许多时候仍然注重的是规模的扩大,而没有靠发展方式的改变来带动发展。当今经济注重的是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但是县域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时候不注重环保或者引进污染落后的企业或是靠大量的消耗资源来获得发展。在这些发展方面,不管是干部还是各经济主体都存在着认识上的落后。

2.没有充分利用湖北的智力资源。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很大程度上需要科技进步和创新,而我省县域内各经济体对科教人才优势没有充分利用和发挥,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高,低于安徽、湖南等周边省份。而湖北作为一个高校众多的省份,拥有很多知名学者和部级省级重点试验室,他们的成果很多都被沿海企业买走了,科技成果现实生产力转化和规模化应用的不多。这些都影响了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3.政策环境需要改善。党的十八大对扩大内需的进一步强调,中部崛起战略的进一步进行,湖北省获批全国首批低碳试点省,这一切都提供了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但是,我们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足,比如与县域经济有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已经正式实施,但是结合湖北目前县域实施的实际情况,还需要配套措施予以规制。此外,一些政策的执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的效力也有待考验。

4.不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动要求。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对传统产业的冲击之后,各发达国家更加深入的意识到了自己经济发展中的结构问题。在加大对外出口的同时,提出了世界经济的“再平衡”及“再工业化”,并积极主导“绿色经济”、“碳经济”。此外,十七大上明确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优秀任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到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如此一来,已经完成工业化的东部发达沿海地区的某些产业必定向内地转移,湖北省可以抓住机会引进好的企业。再者,“十二五规划”提出的进一步扩大内需,而湖北经济主要面对国内市场,将进一步对湖北的县域经济转变发展方式产生刺激。

5.各县域内中小企业的发展方式不佳。随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小企业的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同时中小企业的地位日益突出,成为增强经济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全省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全省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发明专利的百分之六十以上、新产品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安置就业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但是很多中小企业没有建立规范的企业制度、固定资产有限、人才储备不足等各种自身的问题。

三、如何促进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1.要实现湖北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首先要解放思想,破除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影响发展方式的转变,拖后县域经济发展的观念。正确的思想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要想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做好发展方式的转变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从而使县域经济在“十二五”期间获得大的突破。对此,首先要正确处理好县域经济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系,两者是统一的,绝不是对立的,转变发展方式是为了县域经济更好的发展。当前湖北的县域经济总量和规模都不够大,并且许多方面的发展都是一个粗放型的。我们在今后的发展中,既要有发展又要有转变,不要想是为了发展而发展,而是为了更好的发展而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在扩大县域经济规模和质量的基础上,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充分利用湖北的智力资源促进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湖北省作为一个教育大省的优势,能为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湖北省作为一个高校数量和质量都位居全国前列的教育大省,汇集了全国很多优秀的教授、专家、学者,湖北的论文成果、科技专利、各种重点研究课题处于前列。现在的竞争比的是技术和人才,在当今科教兴国的战略下,将湖北省的教育优势和人才优势发挥在发展方面,积极引导人才下基层,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应用到企业,政府决策多参考知名专家的意见等。县域里的人才结构搞好了,智力资源利用好了,就会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式更加科学更快更好的发展。

3.加强与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关的政策建设,还

要保证政策执行力。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需要政策完善合理,并且在政策出台后,在执行过程中还要加强执法力度,把政策落到实处,发挥政策应有的力度和导向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县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式的转变的政策稳定和完整,才能通过好的政策环境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湖北省委省政府应当进一步组织的对湖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学习,传达中央的精神,进一步解放干部的思想,深化对县域经济中发展方式转变的认识,提高干部对此政策扶植的意识,优化发展的软环境。

4.发展县域循环经济,还要注意一、二、三产业的整体发展和协调发展。在此过程中,要整合资源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发展优秀技术,推进工业和建筑业的发展;第三产业也要同时大力扩展,有旅游资源的县域还可以发展旅游经济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在整个过程中,三大产业的发展根据各县域实际需要在投入比例上进行调节,协调发展。

5.大力加强各县域内中小企业的发展,以中小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带动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小企业要发展要转型资金是保障,但是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首先存在一个融资难的问题。在此过程中,首先政府要发挥其对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的导向作用,推进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的合作,构建中小企业发展的平台,从而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推进其成长。其次,金融部门要自觉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调节资金,尽力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和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此外,为中小企业量身打造金融服务,围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开展金融创新,满足成长性良好的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再者,中小企业自身对资金的管理也要科学化,提高资金利用率,充分发挥管理对提高资金利用率的作用。

要以中小企业的发展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要积极推动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一方面中小企业在技术方面的成长要提高,要让中小企业自主掌握技术,增强优秀竞争力,使之成为自主创新的企业。支持中小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合作组成技术创新联盟;支持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先进的工艺和设备;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另一方面,在但今这个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大环境下,推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项目。把提高效率、推进技术、加强管理等要素凝聚在项目中,实现集约化发展。真正使中小企业由靠增加投入和扩大规模的粗放型增长向以提高技术含量和质量的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

县域经济发展方式探讨:论进一步加快转变我县县域经济发展方式

摘要:在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下,我国经济出现了全面下滑的趋势,为此,县域经济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以此为契机,淘汰高投入、高污染、高耗能等落后生产企业,引导企业采取环境友好、科技创新的生产方式,从而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快速增长。

关键词:主要问题;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最佳方式

我国人口多,自然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规模较大,废弃物排放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越来越突出,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的任务非常艰巨。为此中央提出节能减排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如果不能摆脱传统发展方式和资源环境利用方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受到的资源和环境制约将越来越严峻。

一、目前我县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县工业的迅猛发展,环境保护的现状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从2000——2012年,我县的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占GDP的90%以上。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水、大气、噪声、固废等环境管理方面也还存在一些问题,还需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抓紧抓好。一是大气污染方面:我县的大气污染主要是燃煤造成的。如魏桥铝电厂、齐星铝电电厂、西王淀粉及钢铁厂、青阳、长山的钢铁厂、三星电厂,还有铁雄、福美等焦化厂,这些钢铁、铝电电厂和焦化厂是我县大气的主要污染源。

二是水污染方面:我县在防治工业污染、加强废水处理等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却大幅度增加,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还未建成,生活污水直接排放,污染环境,现在除西董、临池两镇生活用水能够自给外,其余镇办生活用水都从西董办事处鹤伴山购买。

三是固体废物方面:我县城镇化水平已达65%,超过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但是开发区、中心城镇的建筑及生活垃圾大量堆积,处理不及时,污染也很严重。

所以,当前我县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环境污染严重以及土地资源的大量消耗。

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

随着县委、县政府“工业强县”战略的大力推进,当前,我县经济社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相对突出,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更加迫切。因此,我们必须切实增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把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坚决摒弃以牺牲环境和资源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绝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妥善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解决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及资源节约的问题。

“环境是经济发展的承载空间,环境是人口自然再生产的物质基础,环境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公共消费品,环境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大量资源。”这充分说明了环境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反之,经济发展必然要坚持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必须把加强环境保护同步安排部署,努力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但据统计,环境污染使我国发展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6%左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约占GDP的15%左右。追求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不但会造成人类生存条件恶化,从长远上看也会极大地拖累经济发展。为此国务院十分强调节能减排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环境压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如果不能摆脱传统发展的方式和资源环境利用方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将会越来越严峻。所以说,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互为条件的。但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充分顾及人民群众生存环境的基础上,保持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规模的基本平衡,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三、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是转变县域经济发展的最佳方式

从我县来看,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加大了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工作力度,制定了一系列加强环境保护、节约用地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使我县国民经济在保持快速增长、人民消费水平显著提高的情况下,全县生态保护和建设逐步加强,全社会关心和参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

首先,促进经济发展必须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党的十七大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出要增强发展的协调性、转变发展方式,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实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的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的观点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些重要的战略决策表明,环境保护进入了国家建设发展的主干线、主战场和大舞台。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党中央、国务院反复进行了研究,在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总理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就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和精辟的论述,提出了要处理好这个关系,当前关键是要加快实现 三个转变。   

第一,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   

第二,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