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农村经济形势探讨

农村经济形势探讨

发布时间:2022-08-01 10:32: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农村经济形势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村经济形势探讨

农村经济形势探讨: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分析

今年以来,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建设,全县农业生产开局良好,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上半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

一、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六)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现增长。全县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440元,同比增收173元,增长13.7%。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民实际得到的种粮直补、购买大型农业机械补贴、良种补贴等三项政策性补贴收入促进了农民现金收入的增长;二是提高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降低了准入门槛,这部分新增收入直接拉动了转移性收入的增长;三是甘蔗收购价格提高和外出劳务收入增加,促进农民增收。全年趋势预测:若下半年农业生产没有发生较大自然灾害,及时加强大春粮食、烤烟、甘蔗、蚕桑、泡核桃中耕管理,生猪价格复苏,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实现10%的增长目标。

二、农业农村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县农业农村经济指标增速有减缓的趋势,要保持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明显加大,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二)生猪养殖户情绪低落,生产形势较为严峻。针对今年以来生猪价格的持续低迷,在调查中,我们着重对养殖户的养殖情绪进行了调查分析,总体上看,养殖户养殖积极性严重受挫,养殖热情不高,尤其是小规模生猪养殖户情绪波动大,由于自身规模小,没能完全实行自繁自养,加上资金薄弱,饲养成本相对较高,高价买进,低价卖出,经受不起价格下降的冲击,在生猪价格持续下滑的不利形势中,目前全县饲养规模受到一定的影响,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弃养现象。

(三)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益有所降低。近年来,国家采取多种措施稳定农资价格,致力于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受原材料上涨和运输成本增加等多种因素影响,农资价格持续攀升,农业生产成本增大,大大抵减了农产品价格上升和国家补贴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

(四)农民工就业形势严峻。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蔓延,全国不少地区企业无法开工,纷纷减员裁人,减薪降酬,给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就业带来了巨大冲击,这对我县农民工的劳务收入带来一定影响,进而影响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持续增长。

(五)劳力紧缺,农村劳力成本攀升。目前,农村“老人农业”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三难”,即抗灾救灾难、抢季节性收种难、科技应用难。由于农村劳力紧缺,请劳力的工价持续攀升。农村劳力工价去年为25元/天,今年已涨至30元/天。这些问题的存在,既影响了农民群众的正常生产,又增加了生产成本。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看,农民持续增收,呈现出一定的艰难性和脆弱性。

(六)对农业的有效投入不足。一方面由于农业效益比较低,农产品价格不稳定,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不愿意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另一方面,尽管近几年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总体水平还是不高,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

(七)劳动力素质偏低。当前,农村青壮劳动力普遍外出务工,大部分是留守老人和儿童,对农业生产的新技术、新方法等接受较慢,靠天吃饭的意识较重,不能适应推广现代农业科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

(八)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农产品商品率、加工率仍处于较低水平,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较弱,产业基地档次较低、规模不大,农民合作组织规范运行的水平不高,农产品加工的水平和效益偏低,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偏低,导致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

三、实现全年增产增收的几点建议

要实现全年预期增收目标,形势不容乐观,任务十分艰巨,特别是影响增收的灾害性气候等不确定的因素很多,对此,建议应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秋季粮经作物田间管理。强化病虫测报,及时预报、警报,重点抓好水稻、玉米、烤烟、甘蔗等作物重大病虫害的防治;同时抓好蚕桑、核桃等林木产品的中期管理工作,力争使秋季有一个好收成。

(二)加强培训,力求实效。加大对农民转移就业培训、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的力度,继续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有效破解农民增收瓶颈,增强城镇对农村的支撑带动作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要求,不断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效益,确保农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

(三)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力度,维护农民利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是影响农户收益和农业生产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农资监管部门要继续采取得力措施,坚决打击哄抬农资市场价格的行为,做好农资价格调控工作,适时降低农业生产资料的市场价格;进一步净化农资市场,严格杜绝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市场,打击坑农害农的不法分子,切实维护农民利益,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积极鼓励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促进农民增收。对于掌握了一定技术和生产经验的农民工,建议通过减免税收,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政策优惠鼓励他们在本乡本土创业,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向乡亲传授致富本领,以创业促就业,带动农民增收。

(五)积极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保证农民得实惠。坚决落实好中央、省市各项农业补贴政策,扩大补贴覆盖面,提高补贴水平,既稳定农业生产,又可以直接拉动农民收入的增加。让农民切实感受到党中央“三农”政策带来的实惠,增强农民生产自救的积极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农产品的深加工龙头企业,特别是畜禽肉产品等加工企业,提高畜牧产品的附加值,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七)切实解决养殖户实际困难和问题。生猪生产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生猪产业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将稳定发展生猪生产作为当前“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作为“保增长、保稳定、促和谐”的重要举措,要切实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完善生猪生产价格风险基金机制,确定最低保护价,落实好补贴、保险等惠农政策,竭力为养殖户协调解决贷款、用地等问题,实实在在帮助养殖户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帮助养殖户树立渡过难关的信心,维护生猪生产的稳定及健康发展。

(八)利用生猪低价位优势,加快品种改良力度。以二元母猪示范项目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快我县生猪品种改良,做到既降低饲养成本,又提高品种质量,扎实做好基础性工作。

农村经济形势探讨:关于农业农村经济形势的思考

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多年来连续保持良好发展局面,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农业农村经济受到的冲击不断加深,因而今年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农民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的难度很大。我们应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密切关注农业农村经济形势,认真研究解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落实好今年中央1号文件的部署,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以稳定价格为优秀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

国际金融危机给保障我国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带来新的挑战,即如何防止粮食生产滑坡,如何防止农产品价格全面下行。去年9月份以来,国际主要农产品价格前高后低,波幅高达30%以上,影响国内农产品价格全面下滑,预计短期内很难明显反弹。这对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非常不利。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农产品需求减少是农产品价格下行的重要原因,全球农产品供给增加导致了农产品价格的下跌,能源价格暴跌也加大了农产品价格下行的压力。农产品价格剧烈震荡,大大增加了我国调控农产品供需平衡的难度。因此,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仍是今年农业发展重中之重的任务。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形势总体不错,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可以确保,但从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角度考虑,从确保实现扩内需战略目标的高度着眼,今年应该将保持农产品价格基本稳定并适度回升作为重要任务。这就需要加强和改善农业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统筹处理好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的关系,通过保障农民种粮收益来实现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目标;统筹处理好农产品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的关系,重点是避免个别农产品的数量变动影响对粮食安全形势的判断和宏观经济的预期;统筹处理好长期政策与短期政策的关系,既强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又充分发挥临时收储和进出口调控等短期政策的效能。

以调整结构、完善体制为根本方法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步加深,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难度越来越大。沿海地区外向度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严重冲击,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工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不稳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的矛盾,有着深刻的体制和制度原因。区域之间产业布局不合理致使大量农民工在省际年复一年地流动,过于偏重外向型经济致使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城镇化过程中相关制度改革滞后暴露出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矛盾。

今后一个时期,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有四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不会因国际金融危机而逆转,确保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应成为长期战略。二是为有效兑现“人口红利”,需要更快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缓解农民工结构性失业问题,将我国劳动力的短期优势变为长期优势。三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候鸟式”流动问题,需要统筹工农和城乡发展,加快制度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转移,逐步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由偏重投资和出口向投资、出口、消费并重转变,经济由区域非均衡发展尽快向均衡发展转变,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向一元结构转变。四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扩大农村内部就业。

应在发展特色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上下功夫,鼓励各地根据实际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尽可能追求产业或产品的差异化,以拓展不同的市场空间。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乡镇企业,积极发展农村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努力提升农村专业化分工水平,不断拓展农村就业的领域和空间。

以强农惠农、改革创新为主要手段促进农民增收

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增多,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农民增收困难,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农产品价格全面下行,农业增产不增收的局面有可能再现,而且增产后还有可能出现农产品“卖难”问题;二是农民工就业形势严峻,农民工资性收入有可能下降,并且很不稳定;三是有利于农民稳定增收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尚未形成,农民增收长效机制还不健全。

今年中央1号文件紧紧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主题,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力度,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落实中央有关部署,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可重点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加大“多予”的力度。适度提高粮食直补标准,加大农资综合补贴力度并完善补贴动态调整机制,以综合性收入补贴的增加来直接促进农民增收。充分发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生产性专项补贴的引导作用,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覆盖范围,大力支持农业专业化、优质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完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农产品价格支持制度,有效利用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等办法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在“放活”上继续深化改革。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政策,按照“非禁即许”原则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拓展经营领域和范围。积极培育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加快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鼓励农民开展多种要素、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以强化生产功能为取向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农村土地一直兼有生产和保障的基本功能。随着土地流转规模扩大和农民就业渠道多样化,农村土地的保障功能有所弱化。但在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的情况下,农村土地的保障功能再度凸显。土地保障功能虽有利于维持农村社会稳定,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配置效率。

从农村实际出发,未来一个时期基本的政策取向应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矛盾,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弱化土地的保障功能。在近期,可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民工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逐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并加大财政补助力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逐渐弱化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二是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逐步强化农村土地的生产功能。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农户为流转主体、农地用途不变的原则,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引导和支持农地流转,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提高土地配置效率。

以创新发展模式为抓手推动乡镇企业发展

乡镇企业为探索中国特色农村工业化道路作出了历史性的突出贡献。在不同时期,乡镇企业发展模式出现过阶段性变化。改革开放初期, 乡镇企业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采取“离土不离乡”的就地工业化模式。在产业限制逐步放开后,乡镇企业又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拓宽了乡镇企业的发展空间,但乡镇企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严重冲击的事实说明,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单一模式不利于乡镇企业可持续发展。乡镇企业应实行多元发展模式,既发展外向型经济,又发展内向型经济,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广阔的农村市场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

当前,促进乡镇企业发展,需要体现三点基本政策取向:一是坚持贴近农业、贴近农村、贴近农民的原则。贴近农业,就是围绕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贴近农村,就是围绕转移农民就业、合理配置农村资源要素,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贴近农民,就是形成以创业促就业、就业促增收、增收促创业的良性循环。二是在地域分布上重点鼓励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劳动力回流较多的省份发展乡镇企业,引导这些地方承接东部地区和城镇的产业转移,壮大县域经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三是推动产业集聚,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和城镇集中布局,使乡镇企业职工的职业转移与空间转移相结合,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推进。

以农业农村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今年,我国遭遇了范围和程度均为历史罕见的旱灾,影响全国近43%的小麦产区。此次旱灾暴露出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基础设施落后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瓶颈。当前,应抓住扩大内需的机会,借鉴城市和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开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将其置于刺激经济一揽子计划中更为突出的位置。这不仅可以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村民生,而且能就地就近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具体可从四个方面建立和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建设与管护的新机制:一是增加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投入,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资机制。改变农村公共品的供给体制和供给方式,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由城市和工业转向农村和农业,提高财政补助标准。二是国家的投入应尽量采用直接投资或以工代赈、以奖代补、直接补贴等形式,让农民直接受益。同时,增加投入应与推进“一事一议”制度建设结合起来,推动形成规范的“一事一议”制度。三是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中介来开展,这有利于集约利用各种资源和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四是以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沼气管护为重点,探索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管护的新机制,延长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农村经济形势探讨:年上半年我县农村经济形势分析

上半年,我县农村工作认真贯彻中央、省委一号文件精神,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工作目标,积极组织春耕备耕、春放春养、春植春造、防疫检疫和基地建设,全面落实护林防火、防汛抗旱、资源保护等工作措施,全县农、林、牧、渔各业快速发展,农村经济来势较好。

(一)农民种粮积极性继续升温,粮食总产有望再增。 (二)农民增收势头较好,农民收入有望再次大幅度提高。 (三)特色农业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大,板块经济效益日益凸现。

今年以来,通过政策促、部门扶、市场引、能人带、干部帮,我县特色农业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大。 二是充分发挥富水库区水面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水产养殖,网箱养鱼规模进一步扩大。去年,我县共有养鱼网箱1.3万口,今年计划新增xx口,达到1.5万口。由于网箱养鱼效益可观,农民积极性非常高。据统计,今年我县养鱼网箱达到2.1万口,比去年净增8000口。网箱养鱼已经成为库区人民继发展柑桔之后的第二次创业,在有的库区村组,网箱养鱼不仅是农民脱贫的好门路,而且成了致富的好项目。燕厦乡港口村今年新增网箱4100口,户平20口,人平4.7口,预计户平可增收6000元,人平可增收1430元。

三是充分发挥我县山场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引导庄园经济的发展。据统计,目前,我县从事庄园经营并已具一定雏形的庄园户有35户。全国劳动模范、大路乡青年农民陈志远经营的葡萄园,总面积300亩,去年接待游客2680人次,实现收入85万元;预计今年接待游客5000人次,实现收入150万元,实现利润50万元。

四是围绕建设生态旅游大县的目标,大力发展楠竹、水果业。xx年,全县各地按照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四乡六业”的要求,围绕县委、县政府建设生态旅游大县的目标,狠抓了楠竹基地和水果基地的建设,全县共新建楠竹基地1.5万亩,水果基地0.98万亩,楠竹和水果基地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四)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二是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得到加强。元—8月份,安排29个项目,覆盖10个乡镇、27个村,1300个农户,6000多人;目前,已启动实施25个项目,竣工24个,受益4650人。其它在建的工程项目7月底前可全部完成。8—12月份,在17个村,安排19个项目,解决1100个农户,5000多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农村经济形势与热点问题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

农发所所长张晓山认为,当前农业形势变化的最重要特征是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出现了新的格局,即农产品的需求明显增长,而农产品供给增长受到的资源约束更加明显。农产品供求关系正在转向总量平衡偏紧,一些农产品供求甚至出现较大缺口的格局。农产品需求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职工工资上涨;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加速;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生物能源快速发展;人口绝对数量继续增长。另一方面,农产品供给也出现新的变化。一是耕地面积减少,农业用地矛盾更加突出。大量进口粮食、油料、棉花和糖料等耕地密集型农产品成为这几年解决国内缺口的重要途径之一。二是利用国际市场调剂余缺的不确定性在增加。三是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提高,农业比较利益偏低,大量小规模养殖户退出生产。

二、2008年农业及农村经济形势展望

由于2007年的涨价对2008年的滞后影响较大、雪灾、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国内市场需求旺盛、能源价格上涨等因素,2008年国内农产品价格总水平上涨压力仍然较大。

从土地资源角度来计算国内农产品供求平衡点,在现行食品消费模式下,满足当前国内对农产品的需求至少需要耕地21亿亩,其中大约13%的耕地资源来自于国外。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国际市场上有可能面临着不断快速增长的对农产品的需求和不断快速上扬的农产品价格。因此,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立足于国内,提高农业的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保护耕地资源,确保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千方百计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2)组织实施振兴油料生产计划。(3)保护小规模养殖户的生产能力,发挥其调节供求的关键性作用。(4)在流通领域采取措施稳定价格,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5)控制农产品的出口。

三、农村土地问题

现代化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土地增值和土地资本化的过程,农村土地一直是利益相关者关注的重点。当前各地在实践中都在进行各种探索和试验。在未来十几年间,农村土地资本的分配方式与分配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将左右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

1.农地转为非农用地的运作程序和增值收益的分配问题

促进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趋势,一部分农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势所必然。其中两个问题需要重点关注,一是农地转为非农用地的运作程序;二是农地转为非农用地增值收益的分配问题。关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当前有三种观点,一是“涨价归公”;二是“涨价归私”;第三种“私公兼顾”则最为合理。

2.宅基地问题

2007年12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城镇居民不得到农村购买宅基地、农民住宅或“小产权房”,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租用、占用农民集体土地搞房地产开发。但我们面对的现实是,截至2006年底,全国通过带房入城、新农村建设、村集体直接开发等多种途径,小产权房接近城镇住房的40%,成为我国最重要的房产权利类型之一。另一方面,农村居住人口构成变化极大,农村已经成为混居社会,传统农村社会结构解体。关于宅基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等问题,我国《物权法》等相关法律中已经作了一些规定。在当前的情势下,对于宅基地采取“管住用途,放开产权,认地不认人”的管理政策或许是一种次优选择,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四、关于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问题

发展现代农业有两种思路,一种思路是,要在农村中培养和发育农业企业家,尊重和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土地向专业农户集中,发展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使他们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和主力军。另一种思路和做法,认为现代农业的主体形式应当是企业,要形成一大批大规模从事农业生产的农业企业。在一些地方,大公司进入农业,取得大片农地的使用权,直接雇工从事规模化的农业生产。重庆市和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都进行了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的试验。对两种不同的观点和实践中的不同做法的争论可能将长期进行下去。需要注意的是,在鼓励土地向专业农户集中、发展规模经营的同时,必须防止一些工商企业进入农业,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名圈占农民的土地、损害和侵犯农民经济利益。

五、农村金融问题

农发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杜晓山提出农村金融改革中的两个问题。一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央强调多元化、多层次、全覆盖、可持续的方针,但是对保护强调不够。中国的农村金融不应采取孟加拉和南非的模式,建立全国性的市场化农村金融机构;而应借鉴东亚的经验,建立地区性、服务特定人群的中小银行,不能片面强调市场化。二是农村信用社的改革问题。虽然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资产质量有所提高,但是改革的难度超过了预期,即:改善资产质量、化解不良资产的难度高于预期;加强内部管理、转换经营机制的难度高于预期;明晰产权结构,完善法人机制的难度高于预期。

农村经济形势探讨:农村经济形势分析

今年以来,我市各级按照中央、省、市一号文件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切实抓好春季麦田管理和农业技术服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目前,我市春季农业生产已全面展开,农业生产形势较好。预计一季度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与上年同比增长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与上年同比增长10%。

一、一季度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1、抓好春季麦田管理,促进苗情转化升级。我市今年小麦播种面积311万亩,比上年增加10万亩。今年共实施15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占全市小麦面积的50%左右。由于07年我市部分小麦因墒情差播种晚,冬季气温持续偏低,无有效降水,目前小麦苗情总体比去年较差。据目前调查分析,全市小麦一类苗面积为94万亩,占30%;二类苗面积为124万亩,占40%;三类苗面积为93万亩,占30%,分别比上年减少20.4%、增加5%和15.4%;一类苗面积减少幅度较大,二、三类苗面积扩大,整体苗情不容乐观。全省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会议后,我市及时做好春季麦田管理工作,突出一个“早”字,把划锄追肥作为早春增温保墒、促根增蘖的重要措施,根据小麦苗情特点和土壤肥力状况,加大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力度,科学合理使用化肥,促进苗情的转化升级,为夏粮丰收打好基础。

2、春耕备播工作陆续展开。春耕备播计划、物资储备、技术指导等工作落实较好。今年我市预计春播粮食面积59万亩,其中春玉米14万亩、薯类33万亩;春播棉花45万亩,春播瓜菜面积60万亩。全市已准备化肥8.7万吨、农药650吨、农膜1600吨,农大108、郑单958、泉星2101等杂交玉米种子0.8万吨、棉花种子0.08万吨,检修农业机械7.9万台(套),各项物资准备比较充分,基本满足了春季生产所需,为春播备耕创造有力条件。

3、惠农支农政策落实较好。今年粮食直补面积380万亩,比上年增加10万亩,面积核实工作已全部完成,并上报省有关部门。全市170万亩良种补贴面积任务已经落实,今年将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300万亩,农资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惠农支农政策也将在2季度全面落实;能繁母猪、奶牛补贴及母猪政策性保险落实较好,预计全年能繁母猪和良种奶牛补贴达将达2300万元以上,母猪政策性保险达6万头以上,这些惠农支农政策的落实,极大的保护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粮食增产和恢复生猪生产提供了重要保障。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取得积极进展,全年完成产业扶贫项目48个,总投资1.4亿元,到*年底,全市“一县十三乡”33万贫困农民的年纯收入水平基本达到1000元的省定贫困线,部分人口收入有较大幅度提高,本届政府提出的“三个基本实现、四个明显变化”的扶贫任务目标基本实现。

4、农田水利建设。去冬今春全市计划新建和维修各类工程项目3627项,投工1720万个,完成土石方3712万方。改善灌溉面积30万亩,发展和改善节水灌溉12.7万亩,疏浚河道330.64千米,改造中低产田13万亩,新打、配套、维修机井2600余眼,新修蓄水工程500余处,增加蓄水能力5600多万方,维修加固堤防近28千米,修复水毁工程900处。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加快构建现代水利体系,不断提高全市水利基础设施保障能力。重点项目,邢家渡、胡家岸灌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正在进行招投标。腊山分洪工程实验段已开工建设,征地及拆迁加快进行。开工建设了42个小型水库加固工程。

5、林业加快发展。围绕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创建生态城市为目标,坚持“南护水源,北治风沙”的要求,加大造林绿化行动力度,按照重点区域荒山绿化、退耕还果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全年计划完成完成造林14万亩,其中荒山绿化7.7万亩、退耕还林(果)4万亩,林业实现森林覆盖率增长1个百分点,总投资1.08亿元。南部山区重点进行了整地、挖、苗木准备等工作,积极实施退耕还果和荒山绿化春季造林。北部沿黄平原地区重点开展了农田防护林、速生林植树造林,搞好村镇植树。沿主要道路、河渠的绿色通道造林绿化工程已经全面展开。

6、认真抓好动物疫病防控,促进畜禽业生产稳定发展。从整体上看,全市畜产品总量持续增长,产业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规模化进程不断加快,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部署严密,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预计今年第一季度,全市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11.48、13.44、8.68万吨,分别增长2%、1%、12%;通过国家政策、项目扶持,母猪存栏头数回升较快,生猪生产得到恢复。畜牧业总产值达到25.2亿元,同比增长5%。根据我市春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安排部署,4月15日前将全面完成今年的春季动物防疫任务,并确保所有应免畜禽免疫密度达到100%,目前此项工作正在加紧落实。

7、主要农产品价格有所波动。自去年11-12月小麦、玉米价格达到最高点后(小麦0.85-0.86元/斤,玉米0.9元/斤),08年以来市场粮价基本保持平稳,并呈稳中下降趋势,2月份小麦、玉米分别为0.81-0.82元/斤、0.84-0.85元/斤,玉米价格降幅大于小麦,但与去年同期比价格仍然较高(07年2月小麦0.79-0.8元/斤,玉米0.76-0.77元/斤)。蔬菜,由于去冬持续低温,大棚蔬菜产量预计减产10%以上,加上南方冻雨灾害天气影响,蔬菜供应偏紧,自去冬以来蔬菜价格一直在高位运行。据统计,3月份30种主要蔬菜批发价平均每公斤2.93元,比去年同期平均增长173%,除大蒜、圆葱、西芹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外,其他品种都有所增长。虽然产量减少,但由于蔬菜价格较长时间保持高位,蔬菜产业整体效益所增加。畜产品,禽产品、猪肉价格分别比去年同期上涨25%和15.4%,鸡蛋价格3.3元/斤,上涨57.1%,牛奶价格0.9元/斤,与去年同期持平。肉禽蛋价格继续保持高位,但呈现逐步小幅回落趋势。

8、农资价格前期基本平稳,最近上涨幅度较大。在国家支农政策及宏观调控政策制约下,农资生产厂家积极消化煤电油运等成本上涨因素,严格执行国家价格政策,前期农资市场供应价格相对稳定。除碳氨出厂、零售价格略有上升外(上升5%左右),尿素、复合肥、农药、农膜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保持稳定,价格持平。随着春耕备播的全面展开,3月中下旬,农药、农膜价格保持稳定,春季生产所需化肥价格涨幅较大,国产碳氨、尿素、复合肥平均上涨20-40%,进口高效二铵上涨60%。目前,农资市场货源稳定,供应充足,春季生产所需化肥、农药、农膜、良种等农用物资基本能满足需求。通过积极开展农资打假护农活动,农资市场秩序良好。

9、抓好“十大行动”,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行动,通过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着力培植特色主导产业,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城镇建设行动,第二批08年计划开工的十个小城镇建设项目,正在进行项目考察、方案编制设计论证、招投标等工作,08年村庄改造正在进行前期准备工作。饮水安全行动,目前正在进行、确定水源、方案设计、招投标、落实队伍等前期工作,五一后全面开工。今年新建任务重点在商河、济阳两县,其余县(市)区进行工程扫尾和完善提高。今年计划解决400个村、32万人饮水安全,完善提高250个村,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生态富民行动,今年市财政安排3000万元资金,新增户用沼气4万户。目前全市正在进行落实户数、编制规划方案等前期准备工作。道路畅通、造林绿化、医疗惠民、教育振兴、弱势保障、市场拓展等行动正在积极推进。一季度全市共转移农村劳动力3.73万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严格控制化肥等主要农用生产资料价格,控制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近两年来,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继续在高位运行,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也成为农民反映较为强烈的问题。今年以来化肥等农资价格虽然在高位保持稳定,但随着春耕大面积开始,农资市场逐步转旺,农资生产成本刚性增加,价格可能重新抬头。建议相关部门早日采取措施解决,规范农用生产资料市场行为,严控农资价格,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2、农业和农产品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突出表现在大路产品多,优质产品少,专用产品不足等问题,这些还远远不能适应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后人们对农产品品种和质量的需要。从服务城市角度,粮经作物种植中,粮食所占比重相对较高,占70%,畜牧业比重偏低,仅占30%。同时,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尚不明显,主导产业不突出,加工环节薄弱,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化经营水平有待提高。

3、农业旱情有持续发展迹象。突出表现*年11月至*年2月,全市累计降水20.6㎜,比多年同期平均34㎜,少39.4%,其中今年1-2月,全市仅降水9.9㎜,比常年减21%;全市10座大中型水库蓄水量8690万立方米,比同期减2300万立方米,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局部地区已呈现轻度旱象。当前随着春季气温逐步升高和春播工作的陆续展开,下一步抗旱保丰收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4、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及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突出表现在龙头企业规模小、层次低、带动能力差,加工水平和技术装备不高,产加销联接机制不完善,市场竞争力不强。据统计,我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数量仅占全省的3%左右,农业产业化经营处于全省中等偏下水平。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较慢,农民组织化程度还不适应农业市场化、国际化发展要求。

5、统筹城乡发展任务仍然艰巨。突出表现为城乡差距,二元结构的矛盾比较突出。除章丘、历城,其余四个主要农业县区,经济还欠发达,财政实力较弱;全市还有45万人口的年纯收入,在1500元贫困线以下;以水利、医疗、教育、文化、体育、商贸等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还不适应广大农村地区发展的需要。目前农业投入,特别是在现代农业、生态环境、品种推广等方面投入严重不足,欠帐太多,严重阻碍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

三、建议和措施

1、认真贯彻中央要求,进一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认真盘查整顿,杜绝乱占耕地现象的发生。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的重要性,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按照中央、省要求落实好粮食生产补贴政策,采取多方面措施,提高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2、加快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龙头企业上连市场、下联农户,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发展农业产业化,没有强有力的龙头企业来带动,就不可能实现大的发展。目前我市规摸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与青岛、烟台等兄弟城市相比,数量偏少、规模小、创新能力不足、辐射带动力偏弱,不能有效盘活各类农业资源,制约着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因此,要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进一步培育壮大一批优势产业、名牌产品的龙头企业。要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主题,加大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围绕优势农产品产业,以加工流通组织为龙头,发展一批区域化、专业化程度高的农产品产业带,实现生产规模化;继续推动畜禽养殖小区建设,进一步加快畜牧业发展;面向市场拓展加工流通,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实现营销市场化;进一步完善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解决土地指标、融资等方面的问题,为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创造条件。

3、进一步作好农田水利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要调动各级和群众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积极性,推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对各类水利工程的情况进行认真梳理检查,确保工程发挥效益。汛前应完成的水利工程要在汛前完工验收;跨汛期施工的水利工程,要抓住汛前的良好天气组织施工,并按度汛方案要求落实度汛措施;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抗旱水源,机井及小水源工程等要作好渠系配套。强化管理,加强监督确保水利工程建设质量。

4、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培植壮大县域经济。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快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加快县域骨干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提高工业承载能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企业在我市县域地区投资创业,带动县域工业的发展。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型乡村工业,开拓国际市场。鼓励农民积极从事以当地特色农副产品为主的加工、流通行业,增加农民收入。

5、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完善以县为中心、乡镇为纽带、村为基础的三级农科推广服务体系,加快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农业防灾抗害能力。采取多层次、分期举办的专业技术培训,加速造就一批技术带头人和科技骨干,更新农业推广知识,提高科技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让农民真正掌握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切实搞好对种植户的技术服务工作,及时帮助解决生产中的各种技术问题,确保农产品优质、高产、高效,通过优质、高产、高效降低种植成本,实现增收。进一步稳定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保障农技干部的待遇。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作用,开展科技知识培训,送科技知识到村、社,到农户,增加广大农民科技知识,促进农民增收。

6、继续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建立农民工维权长效机制。实现城市化、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近年来工资性收入也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一是积极培育连结劳动力供求双方的中介组织,提高外出劳动力的组织化程度;二是进一步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就业的各种培训,进一步完善中、长期培训就业工作规划,建立长效机制,并推荐就业。建立健全劳务输出培训基地、劳务输出人才库,着力提高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和劳动力素质;三是加强信息服务,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和市、县、乡信息网络,及时准确而有效地向劳动力输出地区用工信息,增强劳动力外出目的性,减少盲目性;四是建立跨地区劳动力流动的管理机制,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规范用工企业、中介组织和劳动者的行为,保障外出劳工的合法权益,继续严厉打击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行为;五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保障劳务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六是健全法律援助制度,建立健全农民工跨地区就业服务体系,要把解决跨地区劳务纠纷作为维护农民工权益的重点,最大限度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