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中学教师知识管理研究

中学教师知识管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2-08-06 11:02: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中学教师知识管理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学教师知识管理研究

中学教师知识管理研究:中学教师知识管理的现状调查与对策

摘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优秀资源。如何实现中学教师知识的共享和如何把教师头脑中的知识以最佳的方式教给学生,这些都需要知识管理来实现。通过调查中学教师知识管理的现状,分析了影响教师知识管理的因素,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教师知识;教师知识管理;知识

作者简介:仇秀娟(1985-),女,山东滕州人,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现代远程教育。

0引言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存在于每一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学教师面对着海量的知识,如何从众多的信息中提取出有价值的知识,创造性的使用,也体现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因此要培养教师知识管理意识、提升知识管理能力,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1教师知识管理

对教师知识管理概念的界定,结合大量的文献材料,将教师知识管理的含义描述如下:教师知识管理是在学校制度的保障下,利用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技术,对教师和教师学习型组织的教学专业知识、教学技术、教学观念进行管理,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化,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达到教师知识绩效的最大化,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学校的优秀竞争力的过程。

2中学教师知识管理的现状与调查分析

为了解中学教师知识管理的现状,笔者以问卷调查的形式,结合部分中学教师的网络调查和访谈,对山东省各地市的中学教师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来了解中学教师知识管理开展的状况。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问卷90份,有效问卷90份,回收率为90%,有效回收率为90%。

根据对问卷调查作出的统计,教师知识管理的问卷调查数据整理如下:

2.1在教师学习型组织方面

在教师学习型组织方面,认为有必要建立教师学习型组织的占70%,多数教师认为建立教师学习型组织可以有效的帮助自己提高专业技能,提升教学的绩效,可以让他们不断的进步,同事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可以提高团队的凝聚力,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而对于建立学习型组织持有一般和无所谓态度的分别占17.5%和12.5%,探究其原因是因为部分教师对于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型组织还没有清晰的概念,另一个主要原因是部分教师认为学习型组织并没有真正地为教师带来益处,而是流于形式。70.83%的教师有明确的共同愿景,如果学习型组织真的能够有效地开展起来,他们还是愿意参与到这个组织中来的。

2.2在教师文化方面

在教师文化方面,29.17%的教师认为自己处于隔离的状态,即教学是自己的事情,只要对自己的班级负责,完成教学计划就可以了,教师间不需要有什么太多的沟通;12.5%的教师认为教师间争权夺利,为了职务晋升勾心斗角,教师氛围处于紧张状态,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学的升学竞争压力大而且和评级挂钩;58.33%的教师认为学校的教师文化比较开放、关系融洽、相互支持、共同进步。从数据的分析来看,多数教师还是非常向往和谐的教师文化的,因此营造和谐的中学教师知识管理文化是实施教师知识管理有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3在学校管理层面

在“您乐于分享自己的知识和教学经验吗”共有91.66%的教师选择了“非常愿意”和“比较愿意”太多数的教师在主观上,还是愿意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与同事进行分享;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您是如何记录自己的教学反思”,有37.5%的教师选择了“只是想想,没有实际行动”,可见还有1/3以上的教师没有一些实际行动。同时在“您校对教师知识成果确认制度有”选项上,有18.31%的学校会表扬那些知识成果突出的教师,有16.9%的学校鼓励教师知识成果署名、公开和归档等制度,教师知识管理的重点在于激发教师的自觉性,然而在现实中,很多学校并没有真正重视起来,领导的支持、过程的监管、考察机制都会对从外部促进教师的知识管理。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知识管理的方面,31.82%的教师认为工作繁重、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探究原因是因为中学教师的绝大多数时间都用于教学,其中44.44%教师选择了“学校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来鼓励教师进行管理”,很多教师对于知识管理局限于职务晋升,一旦目的达到,便处于消极保守阶段,相应的激励、奖励措施会增强教师的知识管理的动机。因此,学校缺乏鼓励使用信息技术进行知识管理的激励措施和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不高也是造成知识管理推广困难的原因。

3中学教师知识管理的策略

3.1创建教师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能够发挥群体智慧,促进教师共同成长与发展,一个良好的教师学习型组织,是教师顺利进行知识管理的重要保障。对于教师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可以有以下两种方式:

3.1.1基于学校的教师学习型组织

基于学校的教师学习型组织即同一所学校的相关教师构建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它使学校成为利于教师与教师、教师与管理者(许多管理者本身就是优秀教师)平等对话、沟通的场所。教师之间可以通过听课、教师培训、专家讲座、学术沙龙、合作科研活动等,将教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不仅能提升专业素养,而且能够加深友谊,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3.1.2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型组织

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型组织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它拓展了传统的教师学习型组织,在网络中,众多的教师形成教师知识联盟,他们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同时也可以向一些专家请教,可以接触到更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有助于促进教师知识的创新。在教师学习型组织创建的虚拟空间中,教师可以考虑建立个人成长档案,主要的形式有成长日志、博客等,通过撰写教育叙事,反思并与其他教师交流,能够及时的发现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进。教师还可以通过聊天室,讨论区,电子会议等加强教师学习型组织的凝聚力。

3.2营造合作型的中学教师知识管理文化

教师文化就是以价值观念为优秀,它外显于校风、教风,内隐于教师心灵。针对中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不断追求教学优秀和卓越并不全然依靠自己,也需要向他人学习和借鉴;教师也并非孤立地改进其教学实践、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共同分享的合作型教师文化。

中学教师合作文化的本质在于吸收全体组织成员的隐性知识进而把它们变成显性知识,同时也能够积极地吸收组织外部的新思想和新知识,它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分享。如以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形式开展教师之间的合作,利用校本课程的开发,建立有效地师徒教师教育模式都可以提高教师的合作能力。在合作的文化中,教师能以开放的心态把自己的课堂向同事公开,接受别人的观察,同时自己又观摩别人的教学,在此基础上,教师之间能坦诚布公地互相交换意见,这样就打破了教师之间的隔阂,不断地将个人的新知与他人分享,同时也将吸纳他人的经验反思内化后应用于实践。

3.3建立学校激励、保障制度

学校激励和保障制度的建立,对教师知识管理起着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学校制定相关的制度,规范教师的知识管理,如考核制度、激励制度,造就良性的竞争环境。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有效的激励制度可以营造组织的良好的竞争环境,吸引有效人才,提高工作绩效。

要激发教师分享知识的动机,确立合理回报的奖励机制,对在促进知识分享与交流方面做出成绩的教师。应按其贡献大小给予相应的报酬;在教学质量管理上,淡化个人业绩奖励,强化团队绩效考核,将知识分享和团队绩效作为学科教学业绩考核的重要部分;丰富评价的内容和方式,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如利用校内简报、学校电台等媒介及时报道学校开展的读书沙龙、学术讲座、教师论坛等活动。特别聚焦在知识交流与分享、应用与创新等方面独领风骚的名帅新秀。建立“荣誉墙”,在校园醒目位置张挂知识管理表现突出的教师肖像和业绩简介,增强教师对知识管理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鼓励制度,不但可以满足教师的物质需求,同时也满足了教师工作的情感需要,这种良好的学习文化氛围和软环境的建设既可以保证本校教师的发展,也能够吸引优秀的人才。

4结束语

教师知识管理不仅促进教师的发展,也促进学校的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通过对中学教师知识管理的现状与调查分析,需要学校在学习型组织、教师文化、保障制度和激励措施方面需要不断的进步和完善。鉴于教师知识管理对促进教育改革、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竞争力的提升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重视教师知识管理,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中学教师知识管理研究:中学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策略的职业效能

摘 要: 本文探究中学教师知识管理策略在职业成长中的效能差异。作者于2012年9月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不同类型中学发放问卷853分。调查内容包括:①一般社会学指标,包括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教龄、学历、任教年级及所教学科、学校性质及类别等;②知识管理调查问卷、教师职业倦怠问卷、教师自我效能和教学效能感量表。发放问卷853份,回收有效试卷716份,有效率84%。年龄指标在知识管理上差异显著(P

关键词: 教师知识管理 效能 职业倦怠

1.引言

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知识也以几何级数速度增长,学校知识管理成为一个急需讨论的课题,而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研究一个新的方向[1]。国内外关于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成果颇多,却鲜有从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职业效能角度论证个人知识管理的职业作用。本文力图探究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在专业成长中的作用。

2.对象与方法

2.1对象

2012年9月采取分层随机取样的方法,在河北省沧州市城区、县城、乡镇共抽取13所学校,其中6所高中,7所初中;5所重点中学,8所普通中学;9所公立中学,4所私立中学;8所城市中学,5所农村中学。发放问卷853分,回收有效试卷716份,有效率84%。

2.2方法。

调查内容包括以下问卷及量表:知识管理调查问卷、教师职业倦怠问卷、教师自我效能和教学效能感量表。

2.3统计处理

使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

3.1检验社会人口指标在知识管理上的差异性。

年龄指标在知识管理上差异显著,F=2.768,P

3.2检验学校属性在知识管理上的差异性。

公立、私立学校在知识管理上差异显著,F=2.702,P

3.3职业倦怠与知识管理策略相关关系。

职业倦怠之情绪衰竭与知识管理策略无相关关系。职业倦怠之去个性化与知识整理相关显著(P

4.分析

4.1社会人口学四指标中,学历与性别的作用表现不突出,年龄与教龄在知识管理策略上表现出统计意义,而两者的统计显著性体现在知识整理上,共同趋势是随年龄与教龄的增加而提高[2],也可以说知识管理的认识能力、知识的获得能力、知识的更新能力、知识的扩散或教授能力不受性别、学历的影响。

当前,中学教师配置从学科分配到岗位分配,没有性别差异,从而对教师个人的知识结构的形成、完善与传承的要求并无不同,所以不同性别教师的知识管理未能表现出差异。

学历似乎应该与知识结构合知识的整合能力关系密切[3],然而并未在知识管理上检验出差异。考查中学教师学历专科(27.8%)与本科(70.5%)共占98.4%的案例,教龄5年以上、学历专科以上的教师案例占77%,中学教育特点对于教师已有专业课程知识的去留有消峰填谷的作用——数年不变的统一考试内容使教师知识结构趋向于共同的专业结构,从而学历应该代表的知识差异长者消、缺者补,知识管理未能表现出差异也是工作特点使然。

4.2学校属性四指标中,普通中学、重点中学差异显著,而衡量学校普通与重点的标准也许仅仅是政府资金投入与生源质量,教学内容与教师配置并未因学校所在地的不同而有差异,教师的学历水平、教学内容与要求未有不同,从而教师的知识整理策略未有显著差异便能解释了。

学校性质表现出统计意义耐人寻味。检验显示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知识整理差异显著,私立中学高于公立中学,也许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感情上难以接受,调查私立中学管理特点或能解释这一结果:当前的私立中学以盈利为目的,对教师的选择条件是教学成就与经验,私立中学的受聘教师为适应不同的教学环境而积极调整知识管理策略,正是适应严峻竞争的结果。

知识整理与知识的教授或扩散一致表现出初中高于高中。这应该源于中学教学内容受政策影响而变动较大,激发中学教师不断应用知识管理手段调整适应。

4.3情绪衰竭是长期单调工作的表层心理感受[4],知识大多未能内化成个人的理智,仅仅能实现其工具性,与知识管理策略无显著相关。

去个性化与知识整理相关显著(P

自我成就感的决定因素是工作的成就[5],较高的工作成就依赖于对知识管理的积极认知(P

5.结语

就教师个人而言,知识是其工作的内容,兼具工具性[6],对工作内容与工具的把握是完成工作的必备条件,工作效能建立在内容完备与工具性能的水平上。

知识的工具性排斥性别、学历这样的个人社会属性的影响,年龄与教龄的影响体现为长期单一的工具化的工作导致教师去个性化,而自我成就的追求强化了知识的工具性,更导致了个性的模糊化;自我效能对知识管理较弱的依赖提示较高的知识管理能力并未能提高教师个人的积极感受。所以,提高教师积极的职业感受不能仅仅依靠对教师知识管理能力的强调与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知识管理的职业效能只能是提高教育工作成绩的手段之一,假如我们教育学生注重智力因素的同时注意非智力因素,那么培养教师的时候应该注重知识因素的同时注重非知识因素。

中学教师知识管理研究:关于中学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模式探究

论文关键词:实践性知识管理 中学教师 模式

论文摘要: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本文阐述了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相关概念,并以野中郁次郎的知识管理理论为基础,对中学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活动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总结出了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一般模式。

在教育领域,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之争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大多数中小学教师认为教育理论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没有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支持他们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应该不是或主要不是教育学教科书或研究者们提出的高深理论,而是另外一些性质和存在方式都不同的教育知识。但是,如果要问他们那些教育知识到底是什么,从哪里获得,以什么方式存在和发挥作用等,他们又不能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行为却明显地受到了这些知识的支配。这类知识正是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所积累起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它在无形之中支配的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行为,也即本文中所提到的教师实践性知识。笔者认为,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通过不断反思自身及其他教师的行为,而逐渐建构的能有效指导其教育教学实践的知识。这种知识产生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模式的探究与应用,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学校的管理绩效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涵义

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即学校管理者采取一定措施,将教师个人的实践性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以促进教师之间知识的交流和共享的活动,力图在适当的时间,将适当的知识适时地传递给需要的人,协助教师分享并应用于实践,以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实现学校管理目标。

按管理的主体不同,,知识管理可分为组织层面的知识管理和教师个人层面的知识管理,本文所要研究的对象是学校管理者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管理活动,即组织层面的知识管理;在本文中,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客体主要是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转化、系统化分类等活动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也包括对教师的管理,因为教师是实践性知识的承载者,实践性知识的生成、共享、转化等活动都离不开教师本身,所以很难将实践性知识管理与教师管理截然分开。

二、中学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

基于知识管理的视角,我们将教师实践性知识分为隐性实践性知识和显性实践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可以用文字、数字、图形、图表等符号进行表征的知识,也是一种经过编码化、格式化或结构化后的知识。教师的显性实践性知识主要指经过外化的存在于教师外部的文档化知识和电子化知识(或成为数字化知识)。隐性知识是指难以用文字、语言表达清楚,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隐含于行动和过程中的知识,教师的隐性实践性知识是指那些深植于教师内部,蕴含在教师头脑中的价值、观念、情感、认知、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科研等经验性的知识。笔者认为,没有被教师清晰地表达出来的即没有外显化的教师实践性知识即教育领域内的隐性知识,因为与教育理论相比,它具有不系统性、不规范性、情境性、个体性等特点,因而受知识霸权的压制而被迫保持沉默。

在知识管理理论方面,野中郁次郎较好地发挥与运用了波兰尼的理论,认为隐性知识(implicit knowledge)包括信仰观点和心智模式,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不易传递给别人,它比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更具创造价值,应充分挖掘和利用,而知识管理就是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相互转换,为此,野中郁次郎构建了一个名为seci的知识转换与创新模式,分别是:共同化、外化、结合化、内化。

1 共同化(由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人们通过和他人在一起工作、生活,了解彼此的思想与感觉,交换和分享彼此的经验、心得、价值、行为模式等隐性知识,进而达到创新隐性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一般是通过“内隐学习” (implicit learning)与“同化”方式实现隐性知识从一个群体(个人、团队、组织)转移到另一群体。“内隐学习”在这里是指通过师徒制,经由沟通、交换心得、自我思考、反省、观察、模仿、练习、言传身教等方式而获得隐性知识的过程。

2 内化(由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将显性知识内隐化,转化为隐性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一般是通过不断地教育训练(training)、边做边学(lerning-by-doing)以及不断地练习(exercises)等,使组织成员逐渐接触到团队和整个组织的知识,最终改善其价值观、态度与行为。

3 外化(由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将隐性知识,例如经验、心得、想法、心意、价值、心智模式(mentalmodel)等进行结构性的概念化,从而转化为可定义、可用文字、概念、比喻性文字∞gurafive language)、图片或影片表征的显性知识的过程。通俗一点来说,就是将隐性知识以让人能理解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使他人能够明白。例如程序设计师编写程序,建筑师设计建筑蓝图等。

4 结合化(由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将许多外显的观念和知识通过分析、分类、分享及重组等系统化的方式加以结合,从而形成新的知识体系的过程。这一过程一般是将原来较零散的知识转化为更为复杂、更为多样,更为综合性的知识。

野中郁次郎的知识创造与转化模型,是组织实施知识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其优秀是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同时它包括了知识的获取、转化、共享、应用、创新等环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管理过程,这一过程促进了个人知识向组织知识的转化,加强了组织成员对知识的交流和分享。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包含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种状态,并且教师实践性知识大多属于隐性知识,促进两种形态实践性知识的相互转化,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优秀,因此,本文将野中郁次郎的知识转化与创新理论作为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

三、中学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模式或过程

以野中郁次郎的知识转化与创新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笔者所调查的几所中学教师知识管理活动的分析和归纳,笔者将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过程分为共同化、内化、外化、结合化四个部分。

(一)共同化: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交流、共享环节

这一阶段是指教师之间通过共同的备课、 “师徒帮带”、教研活动等形式来交流、分享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积累的实践性知识。这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首先通过知识共享,教师个人的实践性知识才能得到检验、才能为其他教师所借鉴,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其次,对于新任教师而言,知识分享是他们学习实践性知识、增强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再次,教师通过实践性知识的交流和分享,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会发现实践当中存在的新的问题,通过发现问题一解决问题一发现新的问题……的循环过程,来不断生成新的实践性知识,不断改进自己的实践。这一环节在教育管理实践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集体说课、备课

说课和备课都是教师日常的专业实践活动。一次好的说课,可以在说教材时听出说课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可以在说教法时听出说课教师对目标与手段的把握;可以在说学法时听出说课教师的学生观——是担心学生还是相信学生;是控制学生还是引导学生等;可以在说流程时听出说课教师对整个课堂的设计和组织能力。教师的这种种理解,正是他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所积累的实践性知识。通过“说”、讨论、争辩,使实践性知识在教师之间得以交流、共享。集体备课是学校中同一学科的教师聚集在一起,对某个教学内容共同研讨,形成一个大家都遵从的基本的教案。在研讨的过程中,大家各抒己见,把自己对教学各方面的思考和认识表达出来,同行相互切磋、相互提问和质疑,在这一过程中,实践性知识在教师之间得以交流和共享。当然,如果只是把备课当作一种形式,备课组长一言堂,其他教师只参加不发言,只有定论而没有争论,那么,备课就失去了教师实践性知识共享的意义。

2 “师徒帮带”制度

“师徒帮带”,在此指的是在我国广大的中小学校中,根据初任教师(一般指上岗1-3年的新教师)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配备在业务水平和师德素养等方面都比较优秀的教师,对其进行“传、帮、带”的指导,使新教师在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对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教学效果的考核,班主任工作及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等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能尽快熟悉和掌握,从而达到促进和加快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师徒帮带”侧重实践性知识的传授,与初任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密切相结合。与传统的师范教育是人文课程加上专业教育课程和有限的教育实习相比,“师徒帮带”实质上是初任教师在“看中学”、“做中学”。通过观察、选择、借鉴和模仿,吸收大量的外部知识和蕴含于资深指导教师教学行动中的隐性知识,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渐进拥有教学知识和智慧。在这一过程中,对于新任教师而言,是其实践性知识生成的过程,有学者将其纳入内化这一阶段,但笔者认为,从对整体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管理来讲。“师徒帮带”制度更多的体现的是专家教师与新任教师共享其本身已有的实践性知识的过程,因此,将其纳入到共同化这一阶段。

3 网上互动

知识的价值在于流动中的共享,而知识的流动,又可能会遇到时间差异、空间差异和社会差异等多种障碍,利用有效的知识共享平台,可以很大程度克服这些障碍。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实践性知识的交流和共享提供了多样化的途径和技术上的支持。现在很多学校都开通了校园网,广大中小学实施的“校校通”工程,更为我们实现校与校之间、学校知识与外部知识之间的互动及整合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因特网上无限的知识资源,更成为组织学习的巨大知识库。教师可以围绕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自己对某些教育问题或现象的看法通过自己喜欢的沟通方式(如:email、qq、blog等)与专家及同行进行交流,在对话中实现实践性知识共享。

4 同事间相互听课、评课

听课,即“课堂观察”,是指观察者凭借眼、耳、手等自身感官及有关的辅助工具,直接从课堂情景中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料,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学习、评价及研究的过程。评课是对课堂教学的成败及其原因作切实中肯的分析和评价。听课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无可非议的,在客观上促使和授课教师不断进取,使之想方设法组织好教材和学生,上好课,促进教学双方质量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听课后的评课,集中了集体的智慧,是教师们实践性知识的交流和碰撞。因此,从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角度来讲,同事间相互听课、评课也是实践性知识共享的重要途径。因为很多教学行为都是教师在潜意识中完成的,教师本人很难记录下来,而同事们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却能发现教师的这些习惯,在评课时能够提出中肯的建议,让教师对自己的隐性知识有所觉察,同时,也让这些知识为其他教师所分享。

(二)内化:实践性知识在实践中的生成

这一阶段是教师在实践中学习从而习得实践性知识的过程。教师通过借鉴别人的经验、或者尝试自己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反复运用、不断创新,直至能有效地改进其教育教学行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逐渐习得了实践性知识并自动化地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实践性知识还是来源于实践,因此,教师应以新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应该不断研究自己的教学活动,认真对待工作中的专业困惑,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的过程。这一环节在教育管理实践中主要体现为:教育行动研究。

教育行动研究是教师在日常的学校生活和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中,边行动边研究。由于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因此教师要经常反思行动过程中的问题。教师应依据行动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计划,完善行动,在良性的变革之中达到问题的解决,使教育教学的工作过程成为一个研究过程,使研究过程成为一个理智的工作过程,达到研究和行动的完美结合。由此可见,教育行动研究的主体是教育教学实践者——教师及教育管理人员,当然也不排斥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研究对象是教育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的目的是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查找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实践活动。这一过程也是教师在行动当中不断生成实践性知识,并将该知识内化到其知识体系中去的过程。

(三)外化:实践性知识的明晰化

这一阶段是教师将其在实践中习得和积累的实践性知识以语言、文字等形式表达出来。实践性知识的外化是实践性知识共享和将其系统化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实践性知识的显性化,可以促使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实践进行不断反思,又可以为其他教师的工作提供更多的参考。这一环节在教育管理实践中,主要体现为:

1 教育反思日志

教育日志是一种教师对生活事件定期的记录,它有意识生动地表达了教师自己。它不是仅仅罗列生活事件,而是通过聚集这些事件,让我们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假定。0教育日志通常需要每天或几天记录一次,至少也要每周记录一次,记录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当然,日志的主体部分还是对自己的或自己所观察到的教育教学行为的记录和白描。而教育反思,指的是教师以体会、感想、启示等形式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的批判性思考。笔者在此将教育日志和教育反思结合起来,将其称为教育反思日志,即在记录教育事实(教育日志)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思考和评判。教育反思日志是教师定期回顾和反思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和情境的结果,它展现了教师对教育问题的处理方式,体现了教师的情感和认知方式,将教师在实践中所积累的心得体会一览无余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因此,教育反思日志是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外化的一个简单而重要的途径。

2 教育案例

案例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每位教师在其教育教学生涯中,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例如如果正确引导个性千差万别的学生、如何组织自己的教学、如何促进自己专业发展、如何处理与领导、同事的关系等等,诸如此类的事件,实际上都可以经过一定的思维加工,以案例的形式体现出来。教师把事例转变为案例的过程,也就是一个重新认识这个事例、整理自己思维的过程。案例写作是以书面形式反映某位或某些教师的教育教学经历,它可以使其他教师有效地了解同事的思想行为,使个人的知识为其他教师所共享。

3 教学课例

教学课例是指在对一堂课进行实录的基础上。并对这节课进行的阐释。这里之所以把教学课例作为实践性知识外化的重要途径单独列举出来,是因为课堂是教师工作的“主战场”,教学课例作为教师教学行为的真实再现,其中一定蕴含着教师大量而又丰富多彩的实践性知识。课例与案例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两者的区别在于案例自始至终是围绕特定的问题展开的,是以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讨论为线索的,而课例展现的是某节课或某些课的教学实际场景,虽然其中也包含着问题,但问题可能是多元的,没有明确的问题指向,并且实际情境的叙述、师生对话的描述等常是列举式的,没有像案例那样经过细致加工。两者在问题的结构上也有着一定的区别,案例的表达形式一般表现为背景+问题+问题解决+反思讨论,课例的表达形式一般为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教学课例是教师对自己一堂课真实情况的详细记录,它体现了教师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和构思,展现了教师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的技巧,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以及与学生的互动也体现了教师的学生观等等,这些实践性知识也通过教学课例活生生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四)结合化:实践性知识的系统化,个人知识向组织知识的转化

教师实践性知识是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按照陈向明教授的观点,实践性知识包括教师的教育信念、教师的自我知识、教师的人际知识、教师的情境知识、教师的策略性知识、教师的批判反思知识等六个方面,当然,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分类,很多学者还有其他的观点。作为学校管理者应该有整体和系统论意识,应该考虑如何提供一种支持,对教师显性化的实践性知识进行梳理、提炼和统整,使之成为一定的知识结构或者体系后存入学校的教师知识库,并不断对其进行更新和完善,从而将教师个人所贡献出的零碎的实践性知识真正转变为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师知识体系,并提供给其他需要这方面知识的教师随时共享,从而使知识由个人扩散至组织。这样既提升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整体效益,也有利于教师检视自己实践性知识的完整性,同时,也方便了教师借阅、查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料。这一环节主要表现为各个中学的教研室工作人员对教师以文字形式显现出来的实践性知识资料的整理、分类以及存储等工作。

教师实践性知识本身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对其进行有效管理也具有一定的难度。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模式的探讨,能为中学教师知识管理提供参考,从而不断加快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转化、共享和交流,更好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