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8-06 11:44: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高职教育内涵发展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猛,“十二五”期间,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高职教育必须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深化改革,科学发展,走以质量提升为优秀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保障我国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质量;内涵式发展
作者简介:周赣琛(1964-),女,湖北蕲春人,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副教授;王梓林(1962-),男,湖北浠水人,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湖北?黄冈?438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匹配度与效益分析研究”(项目编号:2011B46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编号:11ZD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从20世界80年代开始,社会上出现了职业大学这种新的办学形式,到目前为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兴起、发展到成熟走过了30年的时间,且已占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教育类型。这种新的教育类型在我国还没有可供借鉴的成功范例,这就要求中国高职教育界不断总结办学的成功经验,深化改革,科学发展,坚持以提高质量为优秀,走以质量提升为优秀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一、科学判断高职教育发展形势
1.发展高职教育要有国际视野
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呈现高速增长,依靠的是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但是,这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让中国环境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经济高速增长必备的资源和能源需求仍将保持较高增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日益凸显,同时,中国在“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另一方面要加快培养技能型人才。工业发达国家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很重视发展职业教育,与之相比,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的高素质劳动者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因此,如何借鉴经济发达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大力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将发展职业教育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摆在全体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因此,发展高职教育要站在国家战略高度,树立国际视野。[1]
2.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机遇
为了促进职业教育大力发展,国家专门出台了一系列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政策。1991年10月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2002年8月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5年11月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2006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2011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和《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2010年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些关于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文件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3.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高端技能人才需求增加带来的机遇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优秀问题之一是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新的产业结构特征呈现出知识化、高级化、复合化,其职业岗位要求劳动者的素质、知识、技能和专业综合能力也会越来越高。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实施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淘汰高能耗的低端落后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三大产业协同发展,积极发展国家规划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依赖高级生产要素维持其竞争优势。根据研究结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在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到后期阶段,到2011年,我国的人均GDP超过了5000美元,进入到工业化成熟阶段,这个时期将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所以,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将对人才结构提出新的要求。这一趋势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说,面临的是重大发展机遇,因此,高职院校必须牢牢抓住这一机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办学能力。
4.发展高职教育面临的挑战
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现状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中发现,高职教育还存在许多挑战,存在着诸多突出问题亟待解决。概括起来主要有七个方面。一是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投入不足。学校办学条件相对较差,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影响了高职教育发展。二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机制不健全,社会吸引力不强。校企合作深度不足、合作动力不足,政府对企业支持职业教育的税收优惠和经费补偿等政策也不够完善。三是制度不活。高职院校领导改革创新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亟待提升,学校基础管理制度还不健全,科学的职业教育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尚未建立,制约了校企合作机制、发展创新机制的建立,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四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有待提高,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还需要强化,教师应该深度参与企业研发、新技术推广、技能培训。五是专业与产业脱节,职业教育必须紧跟产业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的专业结构、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六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职业教育应该建立企业与学校共同协商设置专业、开设课程、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编写或选用教材、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培养教师、共同培养学生等适合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七是学生成长的“立交桥”体系还不畅通。[2]
二、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思考
1.由“数量型发展”向“质量型发展”转变
十几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截止到2010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达1246所,招生数、在校生稳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为广大学子接受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由于高职教育发展片面追求数量,导致高职教育无序招生,恶性竞争。此外,在招生数量扩张的同时,一方面,领导对高等教育研究不够,导致管理出现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经费投入、师资力量、实习实训设施等基本办学条件跟不上办学规模的扩张速度,造成了高职教育质量不高、吸引力不强的现象。
国家提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并不是单纯地提倡扩大招生规模,重点应该是大力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由重数量转向重质量,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性转变。高等职业教育只有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才会增强其社会吸引力,才能做强高等职业教育。因此,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由“数量型”发展向“质量型”发展转变,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必须抓住提高教育质量这个永恒主题。当然,全面提高高职教育质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理念的更新、体制模式的创新、评价机制的引导、基础能力的保障、社会环境的营造等,必须以人才培养为优秀,科学研究为基础,社会服务为方向,文化传承创新为引领,才能形成高职院校各项功能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办学质量整体提升的新格局。[3]
2.由“单一发展”向“多元化发展”转变
高职教育通过十多年的大发展,已形成“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成功经验,走出了一条健康发展道路,办学成果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但是,由于高职教育过去办学途径较为单一,市场观念落后,体制创新难度大,办学经费缺口较大,制约了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能力。从“十二五”开始,随着国家实施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必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高职教育将会面对一个新的办学环境,高职教育仅靠提供学历教育的“单一发展”道路是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须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高职教育多元化发展战略包括:在办学方式上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并重,逐步建立现在职业教育体系。重视产学结合工作,充分发挥学校在人才、技术和资源方面的优势,引导教师积极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开展技术改造、技术研发和新技术推广活动,鼓励教育为行业企业提供广泛的服务;高职院校要顺应产业发展的要求,适时建立一批产学研结合创新基地,积极地搭建产学研创新技术服务平台,建立科技服务长效机制,增强高职院校科技服务与科技创新能力。
3.由“自我发展”向“开放发展”转变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初期主要是着眼于“自身发展”,随着高职教育迅猛发展,国家教育部提出了高等教育“走出去”的发展战略,要求办学条件好的高职院校要加强国际间合作,积极组织国际性学术交流活动,试行招收外国留学生来校学习。同时,在国内积极开展地区、城乡、东西部之间的校际交流与对口支援,与中西部院校建立对口支援和交流合作关系,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通过此举措,扩大高职院校办学视野,拓宽办学思路,提升高职教育在社会上的影响力。高职教育的市场观念、社会意识、开放理念必须与行业对接,与企业对接,与市场深度对接。做到“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确定课程设置,合作培育学生”,“学生动手能力提高由企业师傅与学校教师共同承担”,利用好当前的办学资源,最大限度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创新办学体制与机制,进一步通过参与行业企业的项目和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联合办学,把学校发展和社会发展紧紧联系起来,积极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建立新的高职办学体制机制,在社会服务中找准定位、促进改革和自身发展。
4.由均衡发展向特色发展转移
均衡发展是事物发展中的理想状态,但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事物发展中会出现不均衡、不稳定的状况,这是完全正常甚至必要的。但是,当系统处于相对静止、缺乏活力、徘徊不前以至发展落后的均衡状况时,必须大胆地打破这种均衡,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才能激发其活力,促进其发展。在高职教育发展初期,均衡发展对于确保其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是,我国现阶段的高职教育已陷入“办学大而全”、“专业同质化”怪圈,一所大学如果没有培育出自己的强势专业、特色专业,其办学水平、教学水平和育人质量就得不到社会认同,学校发展就难以持续。因此,高职教育在坚持质量的前提下,必须在特色发展上做文章,专业设置一定要深入分析产业、就业需求,尤其是分析劳动力市场需求;办学定位要服务区域产业发展,要凝炼特色,奠基未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成,高职教育有必要及时地、有步骤地实施特色发展战略。
5.从适应发展向促进发展转变[4]
高职教育培养的高技能人才因符合社会需要而迅速发展起来并成为一类新的教育类型,已成为支撑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高职院校要紧紧盯住国家产业发展,尤其是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大量培养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突出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培养,满足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等新行业、新职业的需求,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于高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提供人才支撑与智力保障。高职教育要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重点要从三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实际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实现“零距离”对接,培养质量高、上手快、适应能力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也要从过去的学校跟着企业走,变为企业追着学校跑。二是紧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需求和不断出现的新行业、新职业,加大新专业开发力度,培养的人才要有前瞻性。三是加强“产学结合,工学结合”,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企业进行深度的合作。高职教育要从适应发展向促进发展的更高阶段迈进。
我国高职教育办学规模目前已占高等教育总规模的“半壁江山”,有效提高了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但是,由于一些因素的制约,当前的高职教育发展基础各异,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不同,办学体制多元,各级政府对高职教育的统筹力度差别也很大。高职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体系当中的薄弱环节,具体表现为社会需求旺盛与有效供给不足,规模能力提高与结构质量不尽合理,毕业生就业能力与社会吸引力不强,体制机制创新不够,政府投放与政策措施不到位。因此,国家要利用政策等措施加快推进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鼓励行业参与高职教育发展、企业参与高职教育改革和社会力量举办高职教育,推进高职教育与国家重点产业对接,从而使高职教育服务国计民生的能力显著增强,人才培养质量、社会吸引力大幅提升,就业贡献率、经济贡献率明显提高。
[摘要]高职教育是教育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子系统。当前,高职教育正处于外延型发展向内涵型建设过渡的关键时期。由于高职教育是个多层次、多要素的动态组合系统。因此,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高职教育整体、健康地发展。同时要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功能,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要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应用型人才,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为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高职教育 内涵 功能
一、高职教育的内涵
高职教育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几个关键要素:高职人才培养定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体系定位、高职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建设等。正如2l世纪教育委员会曾提出“人是发展的中心”。新时期的高职教育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内涵。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观,以人为本也是一种方法论,它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以人为本是指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和各类教育组织在组织生产、科研、教育、教学及行政等各项管理实践活动时,必须以人为中心,尊重人、依靠人、培育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并开拓人的创造精神与潜能。高职院校的教师更应注重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强调学生的个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教师应该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和动力,调动学生自己把自身的各种潜在能力都发挥出来,自觉地学习、自愿地实践。这就是高职教育工作者工作的最主要内容,而且整个教育过程都要以人为本,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二、高职教育的功能
高职教育的内涵和功能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高职教育的内涵决定了告知教育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同时高职教育的功能则更好地体现了高职教育的内涵。
(一)提高人口质量和人口素质
人口质量是一个表明人口综合素质的标杆,它涉及了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等。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对人口质量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而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大众化,极大地改善了人口质量,提高了人口的素质。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在2008年达到顶峰。中国18~22岁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总数为12540 万人。社会对高等教育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依旧比较旺盛,同时国家也很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鼓励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促进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高等职业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样,有着把“第一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作用。而现代社会经济增长大大地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只有培养高素质、智能型的劳动者才能实现由一般生产力到第一生产力的转化。高职教育的作用之一就是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和促进经济发展。它的有效发展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三、高职教育发展的方向
教育部曾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因此,“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集团办学”等是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的必由之路。高职教育的内涵必须紧随时代的发展跟上科技的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职业工作过程中的科技含量与日俱增,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因此,要求劳动者要不断更新职业技术和发展个人的职业技能、拓展自身的潜能空间。同时要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进一步加快和推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教学改革实验,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优秀,积极推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放低招生对象的入学门槛,面向社会更低层次群体开放办学。主动拓宽招生的潜在市场,将高职教育与职业教育、社区教育、成人教育等进行有机整合,加强职业教育的多元化功能。
四、结束语
从上文可看出,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就是如何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即“以学生为本”发展高职教育。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下,学生可以从学校和企业两个课堂中获取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两个课堂的有机融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能力。学校成为企业的人才库、智囊团,而企业则成为学校的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双方形成优势互补、良性循环地教学模式,从而达到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赢的理想状态。学生能够加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将来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和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打好基础。
摘要:随着以内涵为取向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逐步推进,“内涵发展”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最热门的话题,“加强内涵建设”更是当前高职院校最响亮的口号。何为内涵发展?内涵发展又导向何处?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大旗又该哪般飘扬呢?关键是:示范性高职院校要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确保实践与反思的足够张力。
关键词:高职教育;内涵建设;反思性
作者简介:黎荷芳(1975-),女,湖南邵阳绥宁人,教育学硕士,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评估与督导办公室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职教育理论及实践研究。
一、引言
从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首批地方职业大学建立至今,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有了近30年的发展历史。在这短暂的几十年中,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高职教育由“星星之火”迅速形成“燎原之势”。截止2007年4月13日,我国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高职院校达1109所之多。高职教育为我国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教育部依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全面开展了以内涵为取向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06年度立项工作。高职教育在当前大好发展形势下,备受社会关注,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加强内涵建设的呼声更是不绝于耳。“内涵发展”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界家喻户晓的时髦话语,加强内涵建设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最响亮的口号。我们经常能听到学校领导在其报告中讲,他们是如何加强组织的内涵建设的,如何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但内涵在大家的心中又是一个极其模糊的概念,我们很难从领导者口中问出一个关于“内涵”的所以然来,可谓万人有万般理解。显然把“高职教育内涵发展”本身作为一个重要的议题并结合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作来讨论是非常必要的。
二、关于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几种常见观点
(一)历史阶段论:与外延扩张相对应的一个发展阶段
该论断往往从宏观的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角度分析,认为高职教育经历了“新兴”(20世纪80年代初期)、“规范”(20世纪90年代初)和“大力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规模数量扩张)几个发展阶段后,亟待从数量扩展为重点转向模式和制度建设为重点,亦即内涵建设的重点。因此内涵建设就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这种视角较多的出现在有关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的论述之中,亦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确定内涵式发展道路的重要立论依据之一。
(二)箩筐论:是光芒四射的聚宝盆
内涵是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面装。这种论调往往在学校对外宣传总结材料中有最具体的体现。只要打开搜索引擎,在网络上搜一搜有关高职内涵建设的文章,必然会有如下论调:比如说某某学校一直注重学校的内涵建设,后面往往列了一大堆的包括专业建设、师资建设、课程改革建设及教学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建设等等,以及一大串具有“最充分”说服力的阿拉伯数字;如省级、部级重点专业、示范专业多少个,省级部级精品课程多少门,名师多少位,部级教材多少部等等。总之,只要是觉得还摆得上台面的东西都往里面装,东西越多,筐子越满,就意味着一所学校的内涵越丰富。内涵发展就意味着想方设法争取这些所谓具有校际可比性的荣誉和外在话语权。
(三)品牌特色论:内涵就是品牌、特色
另一种论调它不是通过一一列举学校所取得的具体成果来说明作者对内涵发展的理解;而是用“品牌”、“特色”之类的词同“内涵”互为解释,学校内涵发展就是学校要树立品牌,要创特色。学校有特色、外在形象好,则学校就有“内涵”。总之是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来诠释学校内涵发展应有之意。内涵仅仅只是一种象征。
上述几种观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为什么要加强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必要性、迫切性)问题以及从什么方面促进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包括着手点、层次性)的问题,但都回避了谈高职教育的内涵“是什么”这一最基本的问题。而事实上若没有对高职教育的内涵有一个准确的把握,谈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就如水中浮萍般根基不稳。因此笔者认为谈高职教育内涵发展首先得从高职教育的内涵谈起,下文将以高职教育的内涵为基点,就高职内涵发展及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高职教育内涵发展之思考
(一)内涵发展首先要抓住高职教育的“内涵”
“内涵”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注释为:1.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例如“人”这个概念的内涵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劳动者。2.内在的涵养:他是个内涵很深厚的青年。本文中所讲的“内涵”主要倾向于第一种释义。笔者认为高职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内涵之含义至少包括了以下两方面的内容:1.首先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2.其次是一种新兴的高等性和职业性并举的高等教育类型。高职教育内涵发展之根本得围绕培养“人”展开:眼中首先要有“人”字,然后才是职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事物,高职教育内涵发展没有固有的模式可以借鉴,不可以拔苗助长;没有僵化的模式可以套用,不可守株待兔。职业性要求高职教育发展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及时更新课程内容,注重新技术的吸收;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等要与时俱进。当然不管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设想得有多好,课程有多新,如果落实不到位,还是一场空。因此,内涵发展的关键之处还是要踏踏实实地抓好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要让每位教师都能认认真真地上好自己的每一节课,要把占时半年之久的实习实训较好地落实到位。
(二)内涵发展是有层次性的,且不可纯粹由外界来推动
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对不同的办学者及办学的不同时期来说具有不同的意义。有一种观点把以规模求发展、以质量求发展、以品牌求发展、以文化求发展作为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的不同阶段。笔者认为内涵发展至少有表层(物化的)和深层(理念化)之分。
对当前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来说,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就是要规范办学,适度控制高职院校数的急速增加及高职招生人数的扩招,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和满意度。具体表现通过“示范性高职院校”工程来引起社会各界对高职教育的关注和加大投入,改善高职办学条件。而对于高职教育的实践主体――高职院校来说,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等方面都是内涵建设的基本切入点。但不管是全国范围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还是高职院校具体的专业、课程、师资建设,它们都是物化层面的内涵发展,只是一种表层意义上的内涵发展,所追求的是短时间内凸现自己。
深层意义上,内涵发展的优秀应该是一种特有文化氛围的培育,是一种办学理念的坚持,文化的烙印会深深地印在校园中的每个人身上。就是矢志不渝地按办学目标中所设想的人才规格去培养人。而且这种坚持是高职教育的办学实践主体――高职院校自觉的行为。即便没有外界的推动,学校仍然会大胆地创新办学思路及人才培养模式,而不是简单地回应上级部门的要求。
(三)示范性院校建设中需要处理好几对关系
(1)外在话语权与内在提高的关系。内涵发展与否没有具体的参照系统,没有具体的标准,不像学校规模、教学设施等可以具体量化,具有可比性。人们很难对学校内涵发展水平做出程度上的评判,因此学校往往以获取外在话语权作为对内涵发展的重要诠释。对于单个的高职院校来说,有名声、有牌子就会有钱,有钱才会有发展,而各种名声、荣誉、牌子是需要里里外外争取的。现实往往是学校领导整日忙于打理各种里里外外的关系,学校一味以在教育主管部门推行的“重点专业、精品课程、名师评选、示范性院校建设遴选”等等舞台上争得一席之地为学校最高荣耀。否则别人有了你没有,那么你就要被踢出历史的舞台,未能把握好时势者,必然被历史所遗忘。学校永远被历史的潮流推着往前走,自己没有充分的思考,而至于学校内部的各种具体问题,只要不会伤及到上述各荣誉的争取,学校往往是不会太用心去解决的。我们说去争取各种荣誉对学校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但笔者认为仅仅把获得多少荣誉作为学校办学所追求的目标是相当短视的。一所学校有没有发展的前途,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其教职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如何,如果学校不注重调动全院教职员工的积极性,而只是重视那些当前能争取到外在话语权的人,必将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埋下定时炸弹。内部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内涵建设的前提保障,外在话语权只不过是内涵建设取得成效的部分表现形式。
2.改革与反思的关系。学校的改革往往是跟着上面走,学校自身很少去反思学校的各项改革,不清楚改革的目的是什么,为改革而改革,为写宣传材料而改革,改革完成后,往往对最初的改革初衷忘记得一干二净。两年制改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教育部鼓励了、支持了,高职学校纷纷匆匆上马,上面一冷静了,改革不了了之。再比如说课程改革,学分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等,学校在作改革设想时就压根没有再计划就改革前后的效果作对比跟踪分析。而且每一届领导下来总要把自己在位时的改革总结成学校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事件,改革的效果一般会被描绘得五彩斑斓;很少有人愿意反思改革的真正效果。改革是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我们绝不可以迷信改革必然意味着进步;要勇于正视改革的实际效果,勇于对各项改革进行反思,改错了及时纠正过来,不怕承认失败。
3.左顾右盼与勇往直前的关系。在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不可以闭门造车,学校的发展亦不能像孔乙己讲学,整天研究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需要放宽办学的眼界,但内涵发展绝不可能是简单地通过学校之间的相互学习借鉴而成。示范性建设立项的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方式绝不能是左顾右盼,今天甲校来乙校交流,明天乙校到甲校学习,学习来学习去,学习就变相地成为一种游山玩水之借口。与兄弟院校的比较可以作为鞭策学校发展的动力,但绝不可以把别人的尤物简单搬回,作茧自缚,反过来使自己丧失勇往直前的勇气。
四、结语:长期性与反思创新性
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也绝不是三五年的一个工程就可以解决好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不能期望着一个工程结束,学校的办学质量就会发生什么质的飞跃,而对于高职学校来说,也绝不能因为自己拥有了某种牌子而沾沾自喜,甚至自欺欺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绝不是一夜之间高楼满地、师资猛增,也绝不是新名词、新提法遍地开花,急功近利的思想只可闪耀一时,不可照耀一世。
我们说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初衷是很好的,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如果所有的高职院校为了某种利益一味地迎合上级主管部门的意图,谁也不敢越雷池半步,都甘愿只做乖孩子的话,恐怕最终的示范校也会失去其自身的反思功能。北大教授陈平原在广州大学学校文化建设论坛中表示:“按教育部规定来办学,很可能把一千所大学办成一所大学。今天中国的大学有级别、专业的差异,但面貌过分趋同却是一个大问题。……”。尽管陈教授主要是针对大学来说,但笔者认为高职教育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如果所有学校的办学都是严格按照各种条条框框去实践,中规中矩,不敢创新的话,恐怕高职教育大一统的局面会更突出。
总之,缩小理想(应然)与现实(实然)的差距是高职内涵建设永远的追求。在实践与反思之间保持足够的张力是践行高职教育内涵发展之路的应有之意。
摘要: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认真总结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中的经验,发现问题。通过综合化、网络化、项目化、生产化改革和创新,尽快建立起适应高职教育特点和规律的实践性教学平台。
关键词:高职教育 内涵式 实训基地
高职教育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期,现已经进入全面性的内涵式发展。按照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其内涵式发展所要解决的问题,自然而然落在增强学生技能训练的实习实训教学上,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成为高职院校今后甚至相当一段时期需要研究和认真对待的问题。
目前,政府各级教育部门以及高职院校本身,都在努力构建适应工学结合模式的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但如何进一步改革现有的实习实训条件,创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建立起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训练为优秀,立足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并能结合院校专业特点的实习实训基地更为突出。
一、实践与问题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人们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认识越来越清晰。高职教育要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就必须有现代化的实习实训设备和实训基地,才能满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以强化学生技能为优秀的教学过程,高职院校作为需求者,清楚地认识到构建实训基地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寻求各方的支持和联合,在财力、行业背景、社会影响力有限的情况下,不断探索,积极进取,建立了一大批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有力地促进了专业教育教学活动。如我院建设了62个校内实习实训场所,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3362.08万元,其中部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投入300余万,省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投入170余万元。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22个,保证每个专业至少拥有2个以上校外实训基地,为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使学生尽快适应就业岗位创造了有利条件。在顺利完成专业实训、毕业实习等教学任务的同时,还与企业在联合办学、人员培训、技术支持服务、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就业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初步形成了“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互动共赢”的良好局面。
我院从高职教育实际出发,坚持以德育为先,突出技能,工学结合,注重发展和“专业建设围绕企业需求,课程设计围绕能力需求,能力结构围绕岗位需求”的原则培养人才,在我院“构建学校与企业结合,教学与生产结合,师生与市场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大胆改革,先后有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与“西部软件园”、“四川华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纬创集团”等知名企业进行了“2+0.5+0.5”模式的合作;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努力探索学校与企业合作、教学与市场结合的路子,以校内实训室为依托,以校外实习基地为窗口,引导学生“重设计、精工艺、出作品、跑市场”,先后为陕西文物复仿制公司、商南龙泉茶叶公司等单位设计了18项工艺美术作品;旅游英语专业组织学生在西安宾馆、金穗宾馆、康辉旅行社等进行顶岗实习,强化综合职业技能训练;同时聘请了康辉旅行社、西安宾馆等多家企业的专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开展实训教学;会计电算化专业根据专业自身特点,采取将企业“请进来”,依托会计服务中介机构开展会计综合实训,在会计综合实习方案的设计上依据企业会计工作实际和岗位职责,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注重学生知识运用、能力训练、职业素质的养成,锻炼学生的发展潜能和社会处事能力,显示出明显的优势。
纵观高职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际,近年来,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但要使高职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具有生命力的教育类别,我们还需认真正视高职实训基地存在的问题。就目前而言,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普遍存在的问题是:1.实习实训室功能单一,综合性差,相应的有教学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的实训指导教师缺乏,实训教材和实践考评体系陈旧。2.实训项目设计、实训课程开发和社会服务能力较低。3.模拟性实验室多,生产性实训基地少,校外基地与教学周期不同步。
二、改革与创新
1.综合化、网络化改革与创新
近年来,高职院校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纷纷建立了一批实习实训基地,较好地满足了高职技能型教学的需要,但由于基地归各系、专业管理,使用效率较低,有的花费了大笔的资金,建起来后很少使用,或不敢使用,或没人能用,或因不归自己管想用用不上,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这些都能通过综合化管理机制的改革予以改变。
综合化改革与创新就是为了提高实习实训基地的使用效率,扩展实习实训基地的功能,通过组建实训中心,把不同系部、不同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统一管理,并采用现代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实现现有实习实训基地集成化。
网络化改革与创新就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通过建立一套统一的技术标准,实现现有实习实训资源共享。这其中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按互联网技术架构与校园网相统一的网络平台,再一个是采用统一的应用平台(操作系统统一、数据库统一、通讯协议统一),按协同集成的要求,实现各专业的教学软件的应用集成,将各个教学软件集成在一个平台上,通过浏览器/服务器的方式来实现应用,在实现应用集成的前提下,使各个系统之间实现互连互通、功能互动、信息共享、资源共享。
综合化改革与创新除了管理机制和技术上革新外,更重要的是采取内联的方式,实现同一系部不同专业实习实训基地,不同系部的实习实训基地的整合,构建一种网络化、立体式的综合实习实训基地,按照专业与非专业实训的要求,按照认知实习、专业实训、毕业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等实训目标,构建一种多功能综合化的有利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实训体系。
2.项目化改革与创新
项目化改革和创新就是为了便于实训基地的开发、实施和管理控制,利用项目管理的理论进行实训基地的建设。
从技术开发角度讲,以项目的方式,委托给第三方开发,充分利用专业研发机构,行业中的技术专家的专业优势,开发出具有实战性、时代性、创新性的实训项目,提高实训效果。
从校外基地建设的角度讲,就是在企业内设立实训岗位事业部,企业按照市场规划设计出满足教学需要的实训学习岗位,专门负责学生的顶岗实习,这样既保证了实训环境的真实性,又避免了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因学生顶岗实习,影响正常工作进程的缺陷。
从项目考评的角度讲,就是充分利用各类社会培训认证机构,采取引进来的办法,负责有关培训内容的培训认证和考评事项,以弥补学校一线专业技术师资不足的缺陷。实际的做法是可将相关的认证培训项目纳入教学计划,实现“双证书制度”。
项目化改革与创新关键在采用外引的方式,促进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专业化、现代化,增强实训的可操作性。外引是指从外界引入人、项目、企业、设备、资金等。所谓引入人就是引入企业技术能手为指导教师,引入项目就是专业开发机构开发出的实训项目、教材、考评体系(如机考试题库)、认证项目等。引入企业是将企业请进来,负责相关的教学任务、教材编写、计划设计等。引入设备是指让企业直接投资设备或实训产品,供学生实训使用。
社会培训认证机构和实训项目研发机构作为中介机构,既是高职院校的竞争者,又是很好的合作者。他们业已认识到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市场机会,寻找到了争夺教育这个大蛋糕的机会,利用自己专业优势,迅速响应,强势出击,以各种灵活的方式抢占市场,发展势头迅猛。充分借鉴和利用社会培训认证机构和实训项目研发机构的优势,开发具有时代特征的教学实训项目,加深课改与技能训练的深化。
项目化改革的症结在于服务质量和费用,一些技术开发实习在经营观念上由过去单纯进行产品销售转向了服务方向,也是近年来这些技术开发公司与院校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的结果,更有利于双方共赢。高职院校一定要把握住外引中的症结,但不能轻视社会培训的力量和高职学校事业发展相互促进的关系,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加快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进程。
3.生产化改革与创新
生产化改革与创新就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通过校内基地开放化、企业化,校外基地学习化、专门化,实现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合一,课堂与基地合一,教学做合一的实习实训基地革新。
生产化改革与创新,就是要在实习实训项目的设计理念上,由过去的实验演示改变为仿真模拟,再由仿真模拟改变为全真性、生产性实训;在学生技能训练上,就是要由分组训练过渡到单兵训练,由典型操作改变为全面操作,由模拟操作改变为真实性业务体验。
生产化改革与创新就是要开放实训场所,让实训场所实体化、市场化。一是推进实训基地在企业人员培训、技能鉴定、向企业输送技能人才方面为企业提供服务。二是推进实训基地与行业协会联合,以高层次、高质量的培训带动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生产化改革与创新就是要与企业合作,将实习实训场所建在企业。选择主导行业(发展成熟的行业)中的主流企业,实现企业与学院的“强强联合”。凭借主流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服务、成熟的文化理念,为学生培养奉献优质的教育资源。要引领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地介入学校课程、教学、实践等环节。就地就近选择本地企业“借壳上市”,通过联合投资,以企业的真实业务为基础,开发出工学结合的实训学习岗位,组建成适应学生实习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生产化改革与创新的症结主要在于如何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使企业乐意和学校合作,除了政府对企业在职业教育方面进行立法和制定相应的优惠税收政策外,更重要的是学校要能为企业着想,帮助企业培训员工,输送人才,提供技术服务,采取联合办厂、联合招生、联合投资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办法,稳步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度。
作者单位: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