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8-08 08:53: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可持续设计理念下审美观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8世纪中叶英国的工业革命拉开了人类从手工业文明进入到机械工业文明的帷幕,机械化带来了批量化的产品生产方式,由此促进了商业化消费模式的形成。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创造了繁荣的经济,带来了人类财富和人口的增长,形成了一个以物质消费为根本导向的商业型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由农业社会的“节俭型”向工业社会的“消费型”转变,大众消费阶层的涌现及需求成为商业设计大行其道的主要推手。消费带来了人类欲望的膨胀,设计也沦为产品的附庸,被作为追求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最大化的一种手段。随着高消耗、高消费带来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人类社会的失衡,人们开始反思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成为解决人类社会与环境矛盾的一种方法与途径,保护自然环境、节约能源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设计不仅仅只满足人类的需求和审美,也要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生活方式而设计,可持续设计思想就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可持续设计理念的发展阶段
(一)绿色设计阶段
从上世纪80~90年代起,在设计界就兴起了一种绿色设计的潮流。首次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的思考之中,开始对设计的社会角色进行反思与实践,提出了3R理念(Reduce,Recycle,Reuse)。依次为:减少物质和能源消耗、材料的回收利用、可重复性利用。该设计优秀思想就是使用低环境影响的材料及能源。现在看来,这种设计是一种“事后”的补救方式,停留在产品的回收和利用阶段,没有从源头真正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
(二)生态设计阶段
生态设计阶段将产品的生命周期纳入到设计思考的全过程,对产品的每个阶段、环节都进行了设计的思考与实践。它是对产品生产的“过程性”干预措施,其“生命周期评估”是从产品的原料选择、产品生产过程、产品废弃、回收的整个过程都要符合生态设计的要求,最终实现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发展要求。这是用生态设计的系统化方法、各种量化指标来指导和规范设计的整个过程,成为当前各国在经济发展中和环境保护中重要的实施环节。
(三)产品服务系统设计
产品服务系统设计超越了设计只对“物化产品”的关注,从系统设计角度对产品和服务进行系统性的设计介入。这种设计思想是将一切与设计相关的因素都纳入到系统设计范畴中来,将这些因素进行整合,实现生产者、消费者、环境共生共荣的可持续性循环。开拓出一条从设计“物化的器具”转变到设计一个“解决方案”层面上来,设计的涵盖面和范畴已完全超越了以往设计的服务性角色,逐步向社会性角色转变。
(四)可持续性设计
这是可持续发展观下的第四个发展阶段,它聚焦于社会的公平与资源的平衡,提倡要从使用者需求、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人类发展中构建一种可持续的,新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从商业意识向环境生态意识转变,实现构建社会和谐、幸福的创新型设计思维方式。设计不仅考虑当代人的发展,更要考虑整个人类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平衡与和谐,提供一个有利于社会、环境和工业实现高效、可持续性发展的解决方案。由此可见,可持续性设计下的设计方式及理念在不断发展演变,这几个阶段不是后者对前者的否定和替换,而是在理念和内容上的扩展和完善,推动设计引导生产、设计引导消费,构建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设计师的审美观构建
设计的发展一直受商业利益的驱使,人们对商业设计手段的重视,远远胜于对设计社会性功能的重视。由此,设计师的角色自然地被拉入到商业模式之中,使设计师的审美观念偏移到了追求表象的设计目标,热衷于审美快感的刺激和炫耀性消费的引导。可持续设计观的建立要关注设计师的审美观构建,从设计师的价值观、文化观、设计观入手,将其设计纳入到人-机-环境的系统中,从产品设计转向服务设计,通过设计师审美的改变,引导消费者行为的改变,最终实现设计者社会责任的实现。
(一)设计师的价值观构建
1.设计的社会责任和作用
消费社会体现了人作为大自然主宰的观念,在这个立场之下,所有的自然万物都是为人类服务的、被奴役的对象。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导致了“有计划的废止制度”的盛行,设计师也成为这种价值观的践行者和推广者,致使设计成为商业利润追求者的帮凶,助长了一次性消费及享乐主义的盛行,导致资源的枯竭。可持续设计将设计的地位和作用纳入到整个社会结构之中,从人-社会-环境系统中审视设计的社会责任和作用。树立协调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建立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价值观。
2.设计师的社会责任和作用
设计师要从社会从业人员的服务性角色,转变到要承担社会责任与义务的角色,关注人与人、人与产品、人与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顺应自然规律、遵循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实现双赢的社会发展模式,时刻注意产品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产品开发对消费者消费理念及行为的影响。从“人与物”、“物与人”的关系中探究可持续设计方法。“人与物”的关系是指设计师通过合理的设计引导,实现对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及行为的优化。“物与人”的关系是指通过产品设计来规范引领人们的消费观念及消费行为,关注可持续设计的社会功能和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树立可持续价值观,积极参与到社会变革中。
(二)设计师的文化观构建
1.转变西方商业消费观
西方商业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观追求生活的娱乐化、商品化、时尚化,消费社会的审美观导致了设计师审美观的走向。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利润,设计师的设计作用是为了刺激消费,满足大众的娱乐性消费需求。当前大众文化、快餐文化的影响仍然存在,尤其在当前中国设计完全模仿西方设计的今天,这种潮流更是成为设计主流。我们要立足本土文化特色,要认识到设计思路的产生、设计目标的确立,完全是人类文化的推进产生的设计行为。最终形成了以造物—设计为主要载体的文化。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体系的形成,不但输出了自己的文化成果,也逐渐形成了一个个文化的体系板块。
2.传播东方设计文化观
东西方文化各自诞生了独具特色的设计文化,当前我们面临着本民族文化振兴的使命,就要从对西方设计文化的盲从中解脱出来。摒弃崇洋媚外的文化心态,树立起高度文化自觉的审美观,吸收本民族优秀的设计文化精髓。在中国传统审美观及设计思想中,矫正我们当前功利主义驱动下和消费文化诱使下的设计方向,弘扬我们的设计文化,以文化的人格塑造、人性伦理、人文教养组成的文明教化模式,打造国家“软实力”,利用“文以化人”的无形力量传播东方文化思想。如:“靳埭强设计奖”是设计大师靳埭强先生1999年倡议设立的面向全球华人的设计大赛,其积极倡导本土文化与精神的挖掘,重视文化DNA和从业者的设计道德建设,已成为弘扬东方设计文化的传播平台。
(三)设计师的设计观构建
1.建立为“生态而设计”的设计观
设计师作为产品设计的主体,不能成为商业社会的雇员和客户追逐利润的帮凶,使设计成为了为谋求商业利益、满足人们感官刺激的设计,不能“为设计而设计”。要树立“为民生而设计”、“为生态而设计”的新时代设计观,自觉担负起可持续社会转型中应担负的角色和作用。设计起着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桥梁,它可以刺激人们的消费冲动,也同样可以抑制和引导人们的消费冲动,这两个结果完全取决于设计师的设计引导。如:由设计师PeterOpsvik设计的TrippTrapp成长椅,利用桌子坐板、脚踏板等高度的可升降性设计,使该款桌子成为随孩子一起成长的家具,成为设计引领消费的经典作品。产品设计在生产的同时会产生能源消耗和环境的污染,这就要确立设计师设计观念的改变,改变以往传统物质产品单项“资源—产品—废物”的流通方式,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新的流通及循环方式。
2.建立从“摇篮到摇篮”的设计模式
设计师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可以从整合化设计、简化设计、模块化设计、通用化设计以及合法化设计,将低碳设计理念注入到产品设计中。使每件产品都能转化为另一个产品的生产资源,实现“从摇篮到摇篮”的设计,从产品生产周期中优化产品生产、销售、流通、回收、利用等环节。这样的设计观就是在生态哲学的指引下,站在人类和环境共生共荣的基点上进行的可持续性设计,是一种循环再生的设计,设计的产品也是绿色产品,以其环保、可持续性特点引领人们的生活,这也是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师的责任所在。
三、消费者的审美观构建
消费者的审美观对于社会发展及文化形态的影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众审美”体现的是大多数人拥有的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能自我辨别美丑的一把世俗的审美尺度,能够通过每个人的吃、穿、住、行等行为方式反映出社会流行情趣和品位。“大众审美”是社会大多数成员集约相成的具有普遍性的消费品位。这个公众消费品位的力量非常强大,它渗透于人们的言行、举止及生产生活中,左右着社会思潮。在社会转型时期,消费者的审美观构建可通过消费观与审美观构建进行提升。
(一)消费观构建
1.转变消费主义价值观
工业文明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同时,也引发了消费主义价值观的流行和蔓延。伴随商品社会的来临加剧了大众生活方式的改变,人类欲望驱使下的高消费、一次性消费、时尚炫耀性消费成为消费流行方式。这种消费观极大影响了传统的道德观、价值观,使人变成贪婪的掠夺者,丧失了道德自律和关爱之心,以物欲的满足来构筑自身畸形的消费心理需求。可持续设计思想引领下的消费观首先倡导的是健康的消费观,消费行为不是对物的占有,而只是对物的使用和分享。
2.以设计引领消费
设计应是健康生活的倡导者、引领者,而不是欲望的帮凶。其应该是提供一种全新的服务方式或做事方法,这预示着设计将承担更为宽泛的社会角色。如目前的共享单车、共享雨伞等共享经济的兴起就是一种全新的消费方式。设计不再只是关注产品的设计,而是关注产品之外消费者观念及行为的引领,积极推行一种良性的、可持续性的用户行为,完善整个产品的服务系统,这种理念的诞生对于消费者行为的引导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产品的品质应该以“人”为度量单位,设计师的目光必须长远开阔却又细致入微,产品的使用环境应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传递的情感也应高度契合使用者的心理诉求认知影响行为,行为也同样影响认知,要引导消费者的低碳行为,必须以设计营造低碳消费理念,这需要我们全社会通力合作,逐步改变以往消费行为,使设计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二)审美观构建
1.转变“人为物役”的审美观
消费社会满足了人们对物的占有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求新、求异的审美需求。物质消费的满足本质上是对精神消费和文化消费的满足。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提出了消费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消费,更是对物的符号价值的消费。在消费社会中,物的象征性和符号性成为主要消费目的。于是“名牌效应”、“身分象征”、“私人定制”等炫耀性消费、时尚性审美导致了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的变异。这种“人为物役”的社会现状导致了人的道德水平和审美水平的降低。人成了贪婪的占有者、丧失了道德自律性与社会责任感,一味满足自身私欲的膨胀。商业社会的这种审美导致的危机需要我们正视现状,从扭转大众审美观开始,明确人不仅仅具有自然属性,更具有社会属性及个人价值,人的欲望和发展要以人与自然相和谐为出发点,构建新的价值观及审美观。
2.倡导大众低碳消费观
我们不能只关注经济建设而忽略公民审美观的建设,因此,对大众审美观的建设和引导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非常重要。因为广大消费者是低碳消费的主体,也是推动低碳消费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消费者对健康、环保、绿色消费的认同会迅速产生强大的消费动力,推动可持续经济的发展。要在全社会建立以享乐纵欲为丑,以节俭自律为荣的消费观,更要扭转随波逐流、沉迷各种名牌商品,追求西方享乐文化的审美欲求。积极引导大众审美文化的感性化、身体化、娱乐化、庸俗化、狂欢化趋势转化为,合理的感性审美、适度的身分审美、高尚的娱乐审美、雅俗共赏的审美、有节制的狂欢审美。日本“无印良品”的设计艺术总监原研哉,积极倡导一种“适度”和“极简”的生活价值观,采用“少就是多”的设计理念,“无印”就是无花纹、无品牌之意,强调设计要回归到商品的起点,直面设计的本质。他从产品设计到海报宣传都去除一切不必要的加工程序和色彩装饰,产品都以其本色示人,处处体现出具有一种东方的禅意之美,使设计从买卖物质产品跨越到推行一种引领大众生活方式的至高境界,引导社会大众自觉的践行“少即是多”的极简主义生活准则,使设计转变上升为伦理道德层面的引领。
四、结语
设计与审美是相互依存、相互转换的辩证统一体,设计引导审美,审美影响设计。可持续设计的实现就要从设计与审美入手,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实现设计艺术符合功利尺度、审美尺度和伦理尺度的要求,将设计伦理视为设计的最高价值,引导设计走向“善意的设计”。这种“善意的设计”,不仅只是一种设计方法,可能更多的是一种角度、一种态度、一对立场。发挥出设计的引导功能、协调功能、教育功能,实现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共荣,正如原研哉所说“设计就是清洁,因为它让世界更干净”。
作者:薛生健 薛生辉 单位:江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