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8-14 09:04: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如今随着经济日益全球化、科技不断进步、国际竞争日益加剧,各国在创新与创业水平上的竞争也愈发激烈。在知识经济时代,创业的地位日益上升,创新型人才将逐步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战略资源。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创业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则成为了国家发展全局的优秀位置,由此创新创业教育上升为国家战略。由此可见,深入改革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为促进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推进高等教育的综合改革、完善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创新人才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现状
国外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较早,其在教育理念、学科建设、内外环境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学习和借鉴。美国实行的创业教育在时间上领先他国,且是教育成果最丰富、方案实现最成功的国家之一。美国创业教育在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具有领导地位,其特色有:创业教育理念先进而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终身化的创业教育体系、多渠道供给的创业资金支持、系统性的创业课程、重实践轻理论的教育教学方式、多功能的创业教育中心及高质量的师资团队建设。德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已自成体系,其教育学界普遍认为高校创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的一项基础能力。在德国大多数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创业教育占比很大且形成了其独特而鲜明的特征,如:完善的创业政策环境、健全的创业教育体系、全面的创业课程体系、高效的创业实践教学、专兼协同的师资队伍。此外,日本将创业教育作为一个新型教育理念,进行了独特的宣传,推进其在高校大学生教育中的广泛传播。在国家力量的推动下,日本创业教育已形成独特的发展模式:注重官、产、学密切协作;重视创业教育体系化;服务地域经济的发展。而在国内,各高校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深入发展,不断将重点转移至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创新引领型人才需求。
2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问题
我国大多数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纳入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始终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育,通过搭建系列教育和实践平台,不断给予方法上的创新和操作上的指导。在氛围上,努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交流、实践的模拟平台,营造适宜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包括制度和服务两个方面。尽全力完善覆盖面广、层次清晰、体系完备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现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南开大学为例。北京大学进行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重点放在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及能力的培养上,因此将创新创业素质培养渗透至教育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与品质。复旦大学着眼于创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创造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创新创业环境,加速构建创新创业生态链。南开大学则全面推行“公能”素质教育,主要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建立与学科教育协调且重视实践操作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努力实现跨院系跨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打造全能人才,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整合现有资源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实践平台。反观国内,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一大弱势在于,起步较晚且发展缓慢。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现已有较为丰富的成果,但一些显著问题仍然亟需解决。(1)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有待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对教育事业和经济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影响着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另一方面,它也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重视有余,理念不足”的问题,即虽然十分重视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深化改革,但是在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上仍然滞后,对于相关教育的研究也处于初级阶段,在实际教学中未将创新与创业视为一个整体,往往是“创新”与“创业”分离教学。创新创业教育应当是一种内涵丰富、层次多样化的教育体制,而不是片面的、浅层次的教育环节。因此,“创新”与“创业”相辅相成,只有综合教学,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缺乏甚至严重缺乏系统化的课程设置。以德国为例,其各高校的创业课程十分多元,跨学科课程丰富,涵盖了不同领域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如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实践操作、企业精神等。在课程开设上,德国高校联合德国政府与金融机构共同设计,涵盖了企业创立、融资和管理等多方面内容;在课程实施上,高校仍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以创业基础知识学习为辅,前者以问题为驱动的教学路径,后者以对策为驱动的研究路径,全面提升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中国的创业教育在课程设置、学科体系上均缺乏科学系统的教材支撑。中国创新创业的课程主要由高校教师联合设计与开发,但一些与创新创业的实际操作息息相关的社会组织与社会机构却与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相分离,从而导致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因而也使课程的设计存在局限性。(3)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其队伍建设有待提升。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教师队伍日益壮大,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影响也日益深远。但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的起步和发展相对较晚,很多教师并没有丰富的创业经历,因而其创新创业的教育能力和专业素养也就相对薄弱。在我国,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一套系统的知识和教学体系,在授课时只是零散地传授理论知识,因而教学效果与教学成果也相对较差。此外,国内高校或培训机构的创业教育基本上以理论教学为主,对创业过程的演练和实践比重太少,使学生难以真正了解到创业的复杂性与曲折性。总之,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在师资队伍中也尤为明显。(4)大学生创业教育支持体系仍有不足。仍以德国为例,德国一直把青年就业项目的实施以及就业前的培训作为一种社会义务,中小学到大学,再到企业,各个层面均有人在传授创业知识,已经形成相对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德国政府则发挥主要作用,建议高校开设与创业培训有关的课程,并提出“高校要成为创业者熔炉”的理念。同时,政府和金融研究机构联合为学校提供“创业平台”,让学生提前尝试开办公司,熟悉创业过程中需要的管理及经营知识,了解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此外,大量的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团体加人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并逐步形成了纵横交错的青年就业创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而在我国,高等教育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传统文化惯性给大学毕业生在创业的人际环境上带来了负累。大学毕业生在创业过程中并未完全享受到国家税务优惠政策,大学生创业还需要企业、人事、投融资等方面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向纵深发展。总之,学校、社会、政府尚未形成合力发展的创业教育支持体系。
3对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分析
(1)更新创业教育理念。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创新创业素质培养贯穿于教育的各个环节。(2)进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编写统一科学的创业教学教材,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入融合,形成完善科学的学科体系。(3)优化教师结构与质量。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和专业素养,丰富教师的创业经验,提高师资队伍的创业教育能力。此外,还可借鉴国外高校优秀经验,聘请创业成功、具有丰富创业经验和企业管理经验的企业主或经济学教师担任来职创业教师。(4)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支持体系。学校、社会、政府多方面合作,助力大学毕业生创新创业。通过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政策,在立法、政策和税收上保证创业教育的实施以及创业活动的开展,努力创建良好的的创业文化大环境。(5)积极推动创业实践。创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可以使其变得更丰富、更灵活,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外,可以纳入如无领导小组讨论、案例大赛、邀请教授、优秀企业家进行演讲和讲座、实地考察、与成功创业家交流等,这些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创新性。
4对国内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构建的研究
高校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尤为重要的是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打造一个相对合理的教育实践发展平台。以《北京大学创新创业改革实施方案》为例。(1)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提供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平台,支持学生开展科学研究训练、创新性实验。共享实验教学平台,面向全校学生进一步开放部级、市级、校级科研基地和各类实验室。 (2)在实践环节建立校企、校地、校所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充分利用北大教育资源、研究资源和校友资源等各种资源建设北大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建立一批校外实践教育、创业示范、文化创意和科技创业实习基地,鼓励学生参与公益性创业,通过学生虚拟经营企业,熟悉创业流程,提高创新创业能力。(3)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成长计划”,全面推进创业服务载体“北京大学创业大讲堂”“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公益孵化基地和北大科技园创业孵化器建设,调动社会资源、面向社会服务,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开放公益的创业教育与扶持平台,形成北大创新创业孵化生态链,扶持优秀学生和校友企业成长壮大。
5结语
总之,高校承担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引领文化建设的重任。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系统的、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因起步较晚仍存在诸多不足。我国应认真学习、不断探索,加强学习国外发达国家在教育理念、学科建设、内外环境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因此,我国应立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双创”“众创”的环境下,解决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困难与实际问题,促进我国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华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文献综述[J].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学报,2017(22).
[2]祝洪章.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18).
作者:杨雪晴 崔锦铭 张紫璇 贾泽璇 单位:河海大学常州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