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8-25 08:18: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探索,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土木工程属于建筑施工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城市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使该工程的发展受到较大冲击,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通过创新施工技术等方式,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1土木工程存在的问题
我国土木工程施工还存在一系列制约性因素,严重阻碍了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①我国土木工程建设在理论研究中还不够全面,土木工程涉及多个学科,在理论知识掌握上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特点,设计人员以及施工人员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施工进行有效结合,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创新能力。在理论系统继承中,受到领域影响,施工人员创新力不足,理论研究存在局限性,限制了整体的工程技术发展。②在土木工程验收中,存在验收标准不统一,验收规范缺失等现状,在验收环节,由于没有详细统一的标准,缺乏常规性的规定,导致其在长期发展中缺乏可操作性,验收规范缺失导致施工控制存在差异性,会经常出现失误等情况。验收标准与验收规范不统一是严重影响施工技术创新的重要问题。③管理制度缺失也是导致施工技术创新力不足的重要内容,我国土木工程在管理体制上过于混乱,存在多头管理、管理责任不明确等情况,很多工作即使受到关注,但在落实程度上还存在明显不足。例如,在土木工程中存在施工控制管理不重视、施工材料控制不足等情况。在材料的应用中,个别部门还存在偷工减料等情况。④施工技术落后也是土木工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受到传统技术影响,工程施工缺乏创造性,在细节控制上会存在安全隐患,为土木工程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
2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的方向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优化施工设计;②创新施工技术;③严格把关施工材料;④加强工程的竣工验收。在具体创新的过程中,应立足于工程项目的特征,严格遵循相关标准,与施工现场的地质、气候、设施等因素相结合,以此来提升施工技术的创新效果。
3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
3.1预应力技术创新
预应力技术是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对建筑结构安全进行有效保障,就必须对其进行创新研究。在施工过程中,可以在混凝截面上对预应力钢筋进行合理放置,并对粘结方法进行科学选择。对于新型预应力技术来说,其粘结方法主要体现在无粘结以及有粘结等方面,其中,有粘结方法具有维护方便以及摩擦力小等优点,而无粘结则具有可单根张拉以及操作简便等优点。出于对经济性以及性能等方面的考虑,笔者认为在应用过程中,可以优先选择无粘结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单根张拉,同时还可以对摩擦问题进行有效避免,进而减少摩擦损失。
3.2基坑支护技术创新
深基坑支护也是土木工程中比较常见的施工技术,对施工安全以及施工质量等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要想对建筑施工的安全性以及效果等进行保障,就必须对基坑支护技术进行创新。具体来说,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进行考虑:①可以将锚和桩进行有效结合,根据地质工程条件,对预应力锚杆以及灌注桩等技术进行合理应用;②可以将承重结构与支挡进行有效结合,在此基础上对建筑连续墙、墙体以及永久性柱等进行一体化施工,进而增强施工效果。
3.3预应力施工技术
在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中,预应力施工技术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对于土木工程建筑的施工质量、施工效率等往往有着直接的影响,而要想实现土木工程建筑技术的有效创新,预应力施工技术的创新自然也是十分关键的。从目前来看,预应力施工技术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体外预应力施工技术上,这种技术简化了预应力筋曲线,仅在锚固处与转向处将预应力筋与结构相连接,这不仅减少了摩阻损失,同时提高了预应力的使用效率。同时,体外预应力施工技术还具有着粘结与无粘结两种粘结方式,两种方式均具有着不同的优势,例如粘结方式利于后期维护,而无粘结方式的操作则比较简单,因此在选择上是非常灵活的,也能够适应不同的施工情况与设计要求。
3.4防水混凝土施工技术
由于土木工程建筑的地下室具有着较高的防水要求,因而地下室底板部分通常会采用防水混凝土。而在防水混凝土施工中,由于所使用的混凝土材料不同,因而需要重点注意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并保证配比设计的合理性,原材料的选择一般需要结合工程实际施工情况来进行调整,而配比则必须要按照相关标准与规定进行设计,如吸水率需在1.5%以下等等。
4结论
综上所述,土木工程的发展离不开施工技术的创新,在日后的发展中,应针对目前该工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不断的创新和优化,为其更加符合新时期的发展趋势,提升建筑施工质量与效率,促进土木工程的健康高效发展。
作者:马博 单位:贵州大学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特别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09010985号-13 川公网安备:51092202000203 统一信用码:91510922MACX24HU41
© 版权所有:四川博文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太和分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射行审新出发2023字第016号 股权代码:102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