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双一流建设大学行政管理探讨

双一流建设大学行政管理探讨

发布时间:2022-10-23 02:34: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双一流建设大学行政管理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双一流建设大学行政管理探讨

同志指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党中央作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就是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增强国家优秀竞争力。列入“双一流”建设大学名单的42所高校使命崇高,责任重大。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评价标准指标主要由师资力量(专职教师数、高被引科学家)、科研能力(ESI收录论文数、总被引次数、国际合作论文数、发明与专利数)、教学水平(杰出校友数、进入ESI排名学科数)、声誉影响力(网络排名、高被引论文数)四部分组成。[1]一般而言,能够在国际上几大权威机构排名居于前列的大学是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双一流”建设大学的行政管理工作是“双一流”大学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能等闲视之。这些高校都是由国家创办的,其行政管理可以简要概述为:运用国家及其教育主管部门赋予的权力对学校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一种行为或活动。通过有效的行政管理促进“双一流”大学建设,需要学校从校长到普通职员等各级行政人员厘清动机、结果、时机、方法四个概念并运用好交换、比较、反复的辩证思维。

一、树立良好的动机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行动导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动力。[2]辩证唯物主义者是强调动机和效果、结果相统一的,“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动机就是要提高我国教育水平,增强国家优秀竞争力,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高校中的每一个成员,泛泛而言,是没有人不愿意赞同“双一流”建设的,但不同群体和个人具体动机在效果追求过程中发生对立时,这些动机就会发生冲突,抑制动机冲突、实现动机联合极为重要。第一,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是“双一流”建设的基础,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大学章程的优秀,任何与此偏离的所谓“学术自由”“大学自治”理念均属不当动机,应予批驳、规避;任何学术不端行为和忽视质量追求数量的低层次科研活动都是与“双一流”建设动机相排斥的,要从源头杜绝。第二,建设“双一流”大学,按国际通行标准,无疑要培育、引进一批国际一流的科学家,刺激高水平论文和专利的产出,优化扶持一批基础较好的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序列等等;这些举措必然带来现有科研能力偏弱教师和现有学科实力不强的学院的利益被弱化。即使这些教师或学院在“双一流”大学建设中能够获取远期效益,但眼下利益的受损是必然的,这就要考验其动机坚定与否;同时,也考验学校如何精细规划,提高固守整体利益、实现良好动机和调整局部利益、实现动机联合的预见性与行政管理能力。第三,学校党政班子与内部中低层管理团队的任期制,导致不同的管理者由于主客观认知的差异,造成动机上的各种差异,也需要不断进行个体动机调整或纠偏,以实现动机的长远一致性。第四,合理的甚至高尚的动机也可能引发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这就要在明确动机的同时注意结果与动机的一致性。

二、追求美好的结果

结果是事物发展的阶段终了状态及后续影响。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社会实践及其效果是检验主观愿望或动机的标准”,这句话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对艺术家而言,其作品是检验其动机的标准;对学校而言,“双一流”大学建设成效,也是检验动机的标准。第一,不能贪大图全,当前国际上著名大学都是以特色见长。不仅42所列入“双一流”建设大学名单的学校要有清醒的目标指向,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以及地方政府也不可头脑发热,都按一个模式要求学校,注意防止上世纪50年代院校调整及90年代院校合并的后遗症,真正按办学规律和大学发展趋势顺势而为。第二,要随时跟踪国际著名大学的发展,认清差距,以差距为导向,学人所长、补己所短,加速向目标推进。普遍而言,我国高等教育水平还处于追赶时期,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阶段性目标和最终目标要符合实际,大学行政管理层不能脱离理性而陷入盲动。第三,要兼顾学校内部高水平学科和一般学科发展的不平衡,既主动作为,突出高水平学科的带动引领作用,扶持新兴交叉学科成长;同时统筹兼顾,为一般学科制定合理目标使其逐步跟进。即使照顾全局利益,某些学科、学院需要兼并裁撤,也要充分考虑教师、员工的利益,妥善稳步操作,莫因激化的矛盾影响“双一流”建设的统一布局。

三、捕捉并利用好时机

时机是具有时间限制性的客观条件。“双一流”大学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诸多客观条件既是机会也是挑战,把握机会是能快人一步的关键。第一,要全面研判世界科技教育进步方向和国家战略不同时期的重心并从中发现发展机遇。中国科学院大学紧紧抓住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的发展,突破国家学科目录的束缚,在2017年组建了人工智能学院和纳米科学与技术学院,明确为“即将出现的,可能出现的新技术培养人才,纳米科技在全球领跑,人工智能实现弯道超车”(中国科学院大学丁仲礼校长语)。第二,要立足中国传统,能够“独辟蹊径”。中国的五千年传统文明有巨大的生命力,对东亚乃至世界文明进步都有重要影响,像敦煌学、夏商周考古学等学科的发展都具有国外学者难以企及的优势,如加大培育力度,完全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走在世界前列。第三,学校党委和行政班子要有匡亚明和朱九思等著名教育家的眼光与胸怀,善于抓住各种机会,广聚英才。建设“双一流”大学,首要的是一流的师资。匡亚明担任吉林大学校长期间三顾茅庐聘请于省吾教授,朱九思在原华中工学院院长任上于1972—1979年大胆地网罗600多名在原单位被闲置无用武之地的各类学术人才壮大师资队伍。这里要强调的二人可贵之处不是聚揽人才,而是各自在当时社会整体思想偏“左”的环境下,抓住时机,先于国内同类高校,以教育家、革命家的胆识聚贤纳才。

四、充分采取不同的方法

方法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中遵循或运用的符合科学一般原则的各种途径和手段。首要的方法是总结过去的经验,在当前形势下和未来发展趋势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进入“双一流”建设大学名单的高校都有自己的传统、特色、区位等优势,而这种现状也是谋划未来的基础。“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而其存在和发展,亦必有相当的条件”。[3]这是同志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的话,可见认清自己是发展的前提。其次,是学习,学习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及其未来办学趋势,学习其发展历史上的成功经验及所克服的困难与波折,学习国内其他“双一流”建设大学的优秀做法;甚至还要学习某些学科实力雄厚的国内非“双一流”建设大学的优势学科建设经验,学习的目的无非是见贤思齐,并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少走弯路。再次,充分利用外部有利环境加速发展。全球化、知识经济、互联网信息时代等浪潮和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积累的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方面的财富以及持续的发展动力,为高等教育加速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外部条件。从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中国共产党报告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目标,都为“双一流”大学建设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各“双一流”建设大学所在地区、行业也以极大的热情支持学校的发展目标,如何化有利条件为建设成果,学校行政管理必须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去积极作为。“双一流”大学建设是国家战略,42所列入建设名单的学校应良性互动,而不能采取不恰当的方式互相恶性竞争。第四,要有科学的谋划,合理的路径,严密的成本分析和风险预判防范机制。目前已出台的各“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各有特色,但普遍缺乏成本分析和风险防范方面的细致谋划。任何建设都需要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支撑,都存在建设成本,也必然存在建设风险,也就需要理性的对待。

五、“交换、比较、反复”的辩证思维

在“双一流”大学建设成本分析和风险防范上,陈云同志有一篇文章《怎样才能少犯错误》可以提供很有益的启迪,毕竟“双一流”建设大学的名单不是固定不变的,如果过程考核不能满足要求的话,是要被出局的。陈云同志在1947年2月东北战场处于敌攻我守的南满干部会议上,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总结出了“交换、比较、反复”的工作方法。“所谓交换,就是要互相交换正反两方面的意见,以求了解事物的全面情况”。[4]“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是一个涉及学校全局性、长远性的发展总纲领,应该在学校内部、国家主管的三部委、地方政府、建设学科的相关行业、评审专家委员会以及与自己有合作的世界著名大学的管理者、国际权威的大学和学科排名咨询机构等多方面征求意见,这是一个调查研究的过程,各种意见都要倾听,才能全面认清自己,了解别人,初步制定有可行性的设想。“所谓比较,就是上下、左右进行比较。一经比较,就能够对事物认识得更清楚、更深刻”。[4]初步有了“双一流”大学建设的设想、草案,毕竟也只是现有调研、学习的一个认识成果,再和世界一流大学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和前进方向比较一下,找出差距,应该还有提高的空间;即使设想、草案已较成熟,实施过程中如何化解校内各种矛盾,国内外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环境变化所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是否都有对策;“双一流”建设过程中的人力、财力、物力基础是否能够提供长久、有效的支撑,成本是否还有优化的可能,效益和效率是否仍有提升的可能等等均需认真对待。经过比较之后,应该说基本成型的“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才可以出台。“人们认识事物,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需要有一个反复的过程”,“对于有些问题的决定,当时看来是正确的,但是过了一个时期就可能发现不正确,或者不完全正确”。[5]这两段陈云同志的思想提示我们,认识是不断根据客观情况变化而调整的,“双一流”建设大学的行政决策者、运行管理团队应该动态把握“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全过程,在国家设定的三年初步建设期不被现有建设方案所禁锢,而要创造有利条件,规避各种风险,防止出现挫折,确保实现或超标准实现建设目标,争取评估的主动;即使届时评估顺利通过,还要经过“反复”的过程,与时俱进,优化调整“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向最终的理想结果迈进。

参考文献:

[1]赵蓉英等.2016—2017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评价与结果分析[J].评价与管理,2016(3):13.

[2]林崇德等.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23.

[3]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8-49.

[4]陈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3-346.

[5]陈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189.

作者:张立忠 张雪 李宏伟 单位:吉林大学通信工程学院 吉林大学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