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31 09:09: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大学生体育训练中心理健康的培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本文通过对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现状及其重要性进行分析,提出了基于心理健康培养的大学生体育训练模式。通过基于心理健康培育的大学生体育训练消除大学生心理上的障碍,通过基于心理健康培育的大学生体育训练提升学生的专注程度两点优势,以供参考。
一、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现状及其重要性
(一)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现状
在当今社会,媒体对于信息的传播速度快,方式广,往往会将一些负面心理消息传播给学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甚至让学生产生轻生、低迷、消极等负面心理。家庭的和睦程度是决定学生心理是否健康的优秀要素,但根据数据可以发现,如今家庭的和睦程度正在不断降低。在大学校园里,也不再拥有像初中、高中一样简单、友善的人际关系,大学中的人际关系往往是复杂的,斗争性较强的,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产生了压抑的心理,造成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指数下降。由于此类因素的不断产生,而大学生目前的心理素质还不够强,就比较容易产生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在高校教学的同时,应着重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要充分发挥体育训练的各方面优势,来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大学生心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性
随着贷款、娱乐项目的盛行,面对娱乐项目的诱惑,大学生由于独自一人身处学校,往往会产生侥幸、任性的心理,在不考虑自身实际经济情况,隐瞒家长及教师的条件下,纷纷贷款以参加娱乐项目,过着纸醉金迷的奢侈生活,随后就会出现贷款成长到学生难以负担,甚至部分家庭也难以偿还贷款等情况,最后导致学生难以承受此种压力,选择轻生。如今,此类情况致使学生轻生的案件比比皆是,而出现此种状况与大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具有一定的关系。因此,高校与家长应严格重视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加大对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力度,用体育训练代替那些娱乐项目,让学生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以面对外来的诱惑。
二、基于心理健康培养的大学生体育训练的优势
(一)通过基于心理健康培育的大学生体育训练消除大学生心理上的障碍
现阶段,有大部分专家学者提出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训练,充分利用其自身负有的转移功能,让学生的心理障碍被暂时遗忘,给予学生积极乐观的心理暗示。体育老师在组织开展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时,要着重指引学生具有明晰、正确的动机来参加体育训练,并贴近学生自身实际来消除起心理上的障碍,打消其原本消极、低迷等负面心理情绪。在大学生的体育训练中,学生拥有多元的训练动机,但总结归纳起来,大多能够分为直接与间接两种动机。直接动机是指与体育训练联系密切的主动动机,它是学生自身较为感兴趣,自愿参加的动机。例如,看了一场竞争激烈的足球赛,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想要踢足球,参加足球训练,产生自主进行足球训练的直接动机。但是此类动机往往不会具备持久性,当学生丧失兴趣就会逐渐隐没。而间接动机是为满足自身与社会的需求产生的被动动机,是富有目的性的。由此可以看出,间接动机更加能够树立学生的积极性,并有效维持,体育教师在组织大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时,应将学生从直接动机逐渐转化为间接动机,将学生的理想、追求与体育训练结合起来,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到,理想与追求需要自身具备强大的身体与心理素质,从而让学生更加乐于参加体育训练,并达到有效消除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基本意愿。
(二)通过基于心理健康培育的大学生体育训练提升学生的专注程度
体育训练是一项功能性训练,在训练、培训的过程,要求学生要保持一定的专注程度,心无杂念。随着社会、企业、单位对于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的就业与学业等方面的压力也在陡然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地提升了大学生心理负担,如果不能有效地消除此类心理负担,那么就会降低学生的生活质量,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扰。而学生除了倾诉于家庭、教师、同学以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参加体育训练,以锻炼自身,减少压力对于自身的困扰。在某一个个体身处于特殊的情景时,会更加专心,专注程度更高,能够让个体暂时忘记已经存在的困扰,全身心地加入体育训练之中。此外,体育训练对于即将参加工作或是考试的学生,效果更为明显,往往在学生持续保持高度紧张的状态时,其心理与身体上也会更加疲劳,从而造成效率的降低,如果,此时仍然保持坚持的状态,那么就很容易出现崩溃、失控等心理情况,因此,此类学生更应参与体育训练,并通过此种方式来调节自身的情绪。如:通过跑步、游泳等有氧运动,来缓解心理、身体上的疲劳,让心态更加平和。基于心理健康培养的大学生体育训练是当今高校教育学生的主要发展趋向,只有将两者相互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造就出更加全面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虽然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训练目前还分属于两个学科,但将二者进行有效结合,相互影响、作用,能够让学生的身体与心理共同成长,以达成高校培育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的根本目的。高校应提高体育健康与心理健康的融合速度,形成有重心、高水平、高效率、高层次的协同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席小平.浅析体育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当代体育科技,2017,7(27):52,54.
[2]滕学芹.针对女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开展体育训练的探析[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02):229,231.
[3]吴春磊.探析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训练的融合[J].当代体育科技,2013,3(26):78-79.
作者简介:伍汉,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