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10 09:09: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就业工作思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当前阶段,我国社会对劳动者各方面素质的要求持续增高,如果高校大学生进入社会时,客观条件不具备优秀的特质,很难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因此,高校在探索大学生就业的新思路新模式时,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下,致力于提升高校的品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其创新思维,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坚实的保障。
(一)创新人才培养对于提升高校的品牌很有益处
当今社会,品牌效应的力量不容忽视,在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亦是如此。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相对优势明显,且大多数企事业单位在录用员工时,名校择优录取往往是大学生面临的第一道门槛。这种现状使得一些综合素质较为优秀,但毕业院校知名度不高的大学生,面临着不公平的竞争状况。从高校的角度来说,立足于这样的现实状况,应当致力于培养创新型人才,通过向社会推出足够优秀的创新人才资源,从而提升高校的知名度,在社会上形成一定的名牌效应,在提升学生素养的同时,打响学校的品牌。
(二)创新人才培养为大学生就业筑牢基础
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创新人才培养能够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目标,注重人才培养的全面性,使大学生在进入社会时能够有更多的用武之地。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之下,大学生在不断提升课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还能够通过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联动机制,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从而在就业时占据足够的优势,提升就业质量。
二、探索大学生就业工作新思路的策略
大学生就业要面临的形势日趋复杂,大学生在就业工作中,就业质量和就业率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而高校探索创新人才培养能够切实增强大学生的素质培养,开拓学生择业视野,向社会提供更高质量的创新人才,从而推动大学生更好更快的就业。所以,强化创新人才培养和大学生就业工作联动,研究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新思路,能够使得高校人才培养更加具有社会性和针对性。
(一)提升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反复强调,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理想信念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十分关键,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提是要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为大学生就业工作筑牢思想根基,高校要培养大学生树立起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高校针对大学生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最优秀的要素便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的培养,以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就业技能为基础,致力于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大学生打破常规,敢想敢做,敢于尝试,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将思维局限于前人的研究成果,而是更加积极主动的探索新的领域,提出新的思想。高校在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时,应合理的设置创新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活动,另外,高校要对学生的创新行为提供必要的技术和物资支持,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型实践,从而培养大学生在创新方面的思维,以社会对人才的现实需求为依据,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观念、风险意识、发展意识及法律意识等,为大学生就业工作创造更加优越的条件。
(三)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需求持续升高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日趋重要,企事业单位在考察大学生素质的同时,也更加看重大学生在实践方面的能力是否突出。在高校传统的培养模式中,更倾向于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在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应当注重发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增设实践课程,让大学生在学习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立足于自身未来的发展规划,有针对性的进行拓展性创新学习,并合理运用假期,为学生布置实践活动作业,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设置相应的选修专业课程,注重结合社会实际,以国家的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的总体趋势为依据,对相应的专业课程进行优化,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四)提升大学生的适应能力
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校要注重评价激励机制的作用发挥,使大学生能够客观、精准的对自身进行评估,明确自身的真实水平和优势劣势,以便于在就业工作中有针对性的发挥自身特长,避免自身短板。高校在探索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新思路时,可以将理论学习与企业学习相互融合起来,高校联合企事业单位,为大学生打造就业平台,通过引企入校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人员互兼互聘机制、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等形式,强化企事业单位和高校的合作,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通过校企合作开展教学,使大学生在学习期间便形成企业员工应当具备的规范意识和职业意识,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在就业时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
三、结束语
在就业形势不断严峻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保证大学生精准就业,提升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是高校管理者需要思考的现实问题,通过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强化创新人才培养,不仅能够驱动大学生的就业自主性,还可以通过提升人才质量打造高校品牌效应。在创新人才培养的开展过程中,要注重社会实践和大学生就业的有机结合,根据分类指导的原则,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提升大学生更好适应社会形势的本领,实现大学生更好更快的就业。
参考文献:
[1]屠霁霞,王中对,谢志远.高校岗位创业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04).
作者简介:刘佳(1990-),女,吉林省大安人,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陈雪(1991-),女,汉,吉林通化人,研究生学历,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