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18 09:24: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策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我国高校创办高水平运动队是我国竞技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国务院“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要求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精神,充分发挥高水平运动队在强化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龙头”作用,努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2017年教育部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普通高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主要目的是引领学校体育课余训练和竞赛发展,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完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任务,充分展示我国大学生的精神面貌。
1新时代背景下,普通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所面临问题
1.1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输送体系有待完善
随着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不断深入,一些影响和制约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问题和症结逐步呈现,目前并未得到解决。高水平运动队参加世界大赛取得的好成绩掩盖了运动员培养机制上存在的缺陷,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对专业队培养的这种依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模式。我们的高校高水平的运动员在世界大运会赛场上摘金夺银,却没有资格参加国内的全运会,原因就是,这些高水平的运动员并不是由高校培养出来的,高校对他们没有“所有权和使用权”,这些运动员只能代表各自地方参加比赛。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自身培养的运动员依然无法与专业队相媲美,竞技水平相差甚远。
1.2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教体结合”的培养模式有待闭环
随着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体育领域也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是在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方面出现了许多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把“体教结合”作为体育人才培养的一项改革举措,是想整合体育领域与教育领域的资源,把体育训练与文化教育相结合,使之形成合力,共同培养体育的后备人才。但是从目前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来看,一些运动员文化基础比较差,难以达到高等教育的要求,如:若运动员的训练或竞赛与文化学习产生冲突时,高校的常见做法是,保留学籍,让他们在学校里挂名。所谓的“教体结合”,只是重视了“体”而没有认真做到“教”,从而导致高校高水平运动员与高校之间的关系变为纯粹利益关系。许多的运动员大学生缺少良好的大学教育,难以具备高等教育所获得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因此说,真正意义上的“教体结合”的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机制尚未在高校里开花结果[1]。
1.3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体系”的梳理工作有待完善
我国普通高校运动队处于蓬勃发展期,目前仍由教育部、体育总局等共同管理,而高校内部管理介于两者之间,其管理体系亟待进一步改革完善。体育和教育系统的“双轨”体制是制约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竞赛体制的束缚,已成为我国竞技体育结构转型的关键。同时与美国NCAA相同的“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简称“大体协”,其创办的宗旨是促进高等学校体育运动发展,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还提出为我国高等学校的体育运动技术水平而努力。然而,目前各级的大学生体协职能单一,作用消减。我国各级大体协的成员多是非体育专业人士,且多为退休官员担任,他们往往重视的是平稳过渡,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革新缺少动力。
2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模式优化创新
2.1建立健全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体系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要达到高水平运动队的培养目标,必须要有全局意识,从整体着眼。其一,在运动员的选拔上要改变传统的办队模式,重视本校对运动员的培养,做好生源基地建设,形成以“学生运动员”为主的合理生源结构。重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检查评估工作,把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情况作为评估的重点,并把前期投入情况、运动员受教育情况等方面列入评估范围。其二,在人才的培养上,各高校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从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总目标出发,整合和协调各种因素与利益。另外,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有必要出台一些管理条文,加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采用系统控制的方法来促进目标的实现[2]。
2.2优化普通高校开办运动队进出机制
新时代背景下,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需要完善退出与准入机制,相关部门定期组织或委托有关机构、专家委员会对全国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学校进行科学评估,评估结果作为各地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质量评价的主要依据,并及时向社会公示。对于不能正常开展训练,不组队参加规定的赛事,学校管理出现突出问题的高校,将量化评分标准,依据评分采取相应退出机制措施。同时,积极推进竞赛改革,逐步实施联赛制度。把参加联赛的成绩作为退出和准入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主要考虑依据。
2.3注重运动队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发展
加强高水平运动队文化的新闻宣传力度,树立一批优秀运动员为新时代楷模。通过多种文化传播途径有效深入宣传,积极营造“竞技体育与阳光体育,终身体育与终身学习”的校园文化理念。同时,将本校的高水平优势项目作为特色体育课程在本校大力开展,从而激发本校师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提升高水平运动员的自豪感,形成高水平运动队与学校体育教育的良性促进发展局面[3]。
2.4加大普通高校开设体育专业的支持力度
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石,体育教育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与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颁布实施对体育专业人才提出了更广泛、更专业的要求。面对社会发展需求,一是要积极引导和鼓励优秀运动员报考体育院校相关专业及普通院校体育学类专业接受学习和训练。二是大力扶持实力雄厚的办队高校开设体育类专业,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因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有着扎实运动技术,同时普通高校大部分具备培养体育专业人才的综合实力。三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与高水平运动员的综合水平决定了体育类专业是新时代背景下的最优培养模式。
3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将改变以往传统且单一的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模式,逐步走上高校主导的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培养方向,实现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引领学校阳光体育运动与高水平体育竞赛的文化内涵。同时,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模式应积极探索其在新时代背景下体育强国战略中的作用与价值。
参考文献
[1]付超,潜沉香.中美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差异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7):151-155.
[2]李建.普通高校“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研究[J].运动,2017(24):6-7.
[3]唐智明,闫运运.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现代审视与目标建构[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39(2):78-82.
作者:张永垛 单位:天津工业大学体育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