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工作思考

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工作思考

发布时间:2022-04-02 08:50: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工作思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工作思考

一、新形势下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总体现状

2016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教研厅[2016]2号),明确了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定义,界定非全日制研究生“指符合国家研究生招生规定,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国家承认的其他入学方式,被具有实施研究生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录取,在基本修业年限或者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一般应适当延长基本修业年限)内,在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的研究生”[1]。在新政策的指导下,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统一划线,统一培养标准,毕业后非全日制研究生可拿到“双证”(即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大大提升了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含金量。同时,由于非全日制研究生不限制考生身份,在学术型硕士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非全日制研究生也成了众多应届生的选择之一。目前非全日制研究生大多数是专业型硕士。根据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布的数据,自2017年统筹招生以来,除了总体报考人数不断增加外,专业型硕士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报名人数也逐年提升。以北京为例,2017年报考专业型硕士的比例首次超过50%,达到52.2%,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人数占所有报考人数的13.10%;2018年报考专业型硕士的比例达到54.7%,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占13.50%[2]。可见非全日制研究生对考生的吸引力正在增强。虽然报名人数逐年增加,但对在职考生而言考试难度也明显提高,统一划线意味着他们要在有限的精力中付出更多努力与大量应届生竞争,因此录取率普遍较低。受到这部分生源的影响,很多招生单位完不成招生计划。中国教育在线的《2018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显示,高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缺额现象普遍,“双一流”名校如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完成了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计划的60%左右,普通高校如安徽理工大学仅完成了30%左右[3]。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工作成为我国由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向普及化阶段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本文将通过分析北京化工大学这两年非全日制研究生(均为专业学位)的招生情况,为其他同类院校的招生工作提供建议参考。

二、北京化工大学2017、2018年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情况分析

北京化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作为一所典型的理工科院校,我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工作的情况在同类院校中也比较具有代表性,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一)报名人数显著增加,但一志愿录取率很低,大部分依靠调剂

从报名方面来看,2017年到2018年报考我校非全日制研究生的人数增加了约1.85倍,往届生报名人数高于应届生。从录取方面来看,2017年一志愿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并被录取的人数仅占1.54%,调剂比例高达98.46%;2018年略有上升,达到13.64%,调剂比例则占86.36%,同时由全日制调剂为非全日制的比例约为66.36%。可见无论从总体调剂情况还是一志愿考生调剂情况来看,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录取主要都是通过调剂完成的,并且由于学术型硕士近年来招生规模较为稳定,每年各招生单位新增的招生计划主要为专业型硕士,因此在录取过程中,不少学生是从全日制专业学位调剂到非全日制的。

(二)从生源结构来看,应届生与往届生录取占比大致

相当总体而言,往届生在非全日制研究生中的录取率并不算高,尤其是工作已有一段年限的考生。2017年往届生仅占总录取人数的30.12%,2018年有所增加,达到52.73%。由于往届生大多有本职工作,处理家庭、工作、学习的关系需要花费很多精力,没有太多时间复习,加上非全日制和全日制实行统一的录取标准,考试难度可想而知。相应地,应届生在非全日制研究生中占据了相当比例,2017年应届生占比高达69.88%,2018年有所下降,但也达到了47.27%。同时我们发现,“二战”考生(指本科毕业当年未考上研究生,第二年继续考的往届生)调剂意愿降低,录取人数有所减少。2017年“二战”考生占非全日制研究生总数的22.39%,而2018年仅占13.64%。这也许是受到2017年第一次实行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统筹招生的影响、出于对新政策的犹豫而放弃调剂。

(三)招生专业“冷热不均”,工程类专业不容乐观

第一,从专业分布来看,2018年我校非工程类专业的录取率较高,工商管理、工程管理两个专业录取人数合计达到全校非全日制总人数的31.82%,与此相对的是传统优势的工程类专业招生人数大幅减少,如环境工程专业招生人数仅为2017年的21.43%,化学工程为13.5%,而材料工程仅为8.64%。第二,从生源结构来看,应届生与往届生在专业分布的区别较为明显。应届生多集中在我校优势专业,如材料工程、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等,而一般往届生(不包含“二战”考生)在我校优势专业录取率较低,多被录取在工程管理、工商管理等普遍报考热门的专业。值得注意的是,“二战”考生在优势专业的录取率高于一般往届生,这是由于“二战”考生大多数脱产在家复习,其应试能力和对专业知识的熟悉程度远高于一般往届生,因而录取率相对较高,如2018年材料工程、控制工程专业被录取的往届生均为“二战”考生,机械工程专业录取的“二战”考生占比为18.18%,一般往届生占比仅为4.55%。

三、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生源结构的多元化对招生公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了根据学习形式区分考生类别,这与国外定义非全日制研究生为“part-timepostgraduatestudent”内涵一致,摆脱了以往以在职人员为生源的观点,促成了考生身份的转变,也更加具有科学性。从北京化工大学这两年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生源结构来看,今后几年或将继续维持应届生和往届生比例相当的局面。生源结构多元化给招生单位带来的压力不仅是如何完成招生任务,更重要的是怎样在招生过程中兼顾公平和效率。教育是一种准公共物品,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因此更多地偏向私人物品,也使得教育公平问题受到了各界更多的关注。统一考试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的效率问题,在生源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所扩充和提高,但同时也限制了在职人员的升学渠道,造成在职人员入学机会的不均等。纵观这两年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招生情况,统一录取标准导致大部分在职考生无法进入复试,原本属于他们的入学机会被大量应届生占据。瑞典著名教育学家托尔斯顿•胡森(TorstonHusen)认为,教育机会均等包含三个方面,即通常所说的“教育起点均等、教育过程均等、教育结果均等”,首先要求的就是入学机会均等,在制度层面和价值层面尊重和保障每一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如果不能保证各类群体受教育机会均等,在职人员的升学意愿和积极性将逐渐被抑制,也不利于我国践行“终身教育”理念和发展学习型社会。

(二)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影响招生质量

在当前建设“双一流”高校的背景下,非全日制研究生的专业设置对学校整体学科布局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在制定招生目录时,招生单位往往优先编排学术型硕士和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对非全日制重视不足,不少招生单位还相应减少了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招生计划。例如,相比2017年,湖南大学2018年非全日制招生计划减少700人,降幅达到29%;武汉大学2018年非全日制招生计划减少2200多名,降幅达到56%[3]。另外,在招生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接受调剂的应届生出现分数较高的学硕调剂到全日制专硕、分数较低的全日制专硕调剂到非全日制专硕的情况。这种现象造成了非全日制研究生功能定位的隐性失衡,隐没了非全日制研究生应用型、实践型的功能定位,不利于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科学发展[4]。从市场角度而言,研究生教育对市场需求的反应具有滞后性。受到我国就业形势的影响,招生单位在非全日制专业设置和招生名额分配上往往会倾向于工商管理、会计、法律硕士等就业热门专业,长此以往使得各招生单位在非全日制招生专业设置上趋同,不仅影响其他学科的综合发展,还造成市场劳动力供过于求,形成恶性循环。近年来,工程类硕士报名人数有所减少,国家线呈下降趋势。以北京化工大学为例,化学工程、环境工程、材料工程等传统优势专业理应为考生首选,学校的办学特色也决定了必须设置大量工程类专业,但实际情况是2018年各工程类非全日制研究生录取率骤降。因此,如何发挥学校优势,在当前局面下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工作成为招生单位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三)对非公共资源的依赖要求社会各方积极参与招生工作

非公共资源主要指通过市场途径获得的资源,在政府之外,市场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配置方式[5]。非公共资源可以弥补公共资源在教育资源再分配中的不足。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非公共资源的投入,而且比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对其的需求更为迫切。包括各类企业、社会机构在内的众多组织在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工作中能起到积极作用,如企业可以与招生单位进行联合培养,为学生提供奖学金支持,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在当前政策下,企业中有大量希望通过考取非全日制研究生来提升学历的在职人员受到统一划线的约束,我们在与一些合作企业的交流中,也深感他们对培养在职人员的需求与在职人员难以被录取之间的矛盾。因此,多方面加强校企合作成为必要之举。

四、提高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工作质量的建议

(一)促进在职人员入学机会均等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对教育公平的理解并不是机械地公平,不能一味要求绝对分数线的相同,而应该在尊重群体差异的前提下,通过政策调节,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人群对教育的需求。虽然教育公平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但国家和招生单位仍能在自身职责范围内采取补偿措施来平衡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工作中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尤其对于在统筹招生后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在职人员。从国家层面看,在制定政策时可借鉴国外MBA招生的方法,即将工作年限、实践经验等因素按一定的计算方式折合计算后再行划定分数线,并提前对社会公示[6];从招生单位层面看,应注重选拔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优秀在职人员,在录取过程中对在职人员重点考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避免他们因为某一次笔试成绩较低而被淘汰。

(二)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专业设置

一方面,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建议政府根据经济发展、经济结构、社会需求来未来的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需求预测信息[7],减少招生单位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盲目扩招热门专业、忽视冷门专业的问题,为学生就业提供保障。另一方面,招生单位要着眼于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的总量进行学科(类别)、结构、规模的优化调整[8]。招生单位应找准定位,客观分析本单位非全日制专业的生源结构和特点,在专业设置上要将学科特色和市场导向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合理编制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招生计划和招生专业。这样才能使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切合市场需求。

(三)调动社会资源,加强校企合作

政府、招生单位、企业和其他社会机构应协力合作,积极引导社会各界转变观念,努力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和就业的机会。采用校企合作模式已成为众多招生单位培养专业型硕士的重要手段之一。招生单位可在合作企业中设立实践实习基地,并实行双导师制,学生第一年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从第二年起可进入企业,由校外导师(企业方导师)带领进行实践操作,共同培养。对应届生而言,这种方式为他们提供了实践渠道,带来了就业机会;对在职人员来说,在本单位工作不仅减少了他们的时间成本,更能使他们做到学以致用,真正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困难,进而激发企业参与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培养的积极性,实现招生单位、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

(四)加大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奖励力度

在招生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不少考生是因为未通过第一志愿的复试、不得已调剂到非全日制研究生,说明从考生心理来说还不完全肯定非全日制的教育质量,再加上统筹招生以来,第一届非全日制研究生还未毕业,培养质量和毕业状况尚不明晰。因此,为了鼓励考生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不少学校都制定了各种支持方案。北京化工大学也采用提供奖助学金和住宿等措施吸引考生:在奖学金方面,每年为非全日制非定向的研究生提供奖学金,研一阶段实行统一标准,研二、研三阶段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科研成果等情况设立一等奖学金和二等奖学金,同时非全日制非定向研究生可参评学校专项奖学金;在住宿方面,为非全日制非定向研究生、定向研究生分别提供三年和一年的宿舍,为学生的生活条件提供了保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提高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招生质量,需要高校结合自身教学、科研优势,从考生需求和市场角度出发,积极调动社会资源,开拓选拔思路,完善招生机制,以促进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

[4]周文辉,曹镇玺.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新形势、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8(1):81-86.

[5]胡莉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大学公共性[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6]虞翔,钱增瑾.非全日制工程硕士招生管理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0(18):41-42.

[7]刘娜,宋卓基.从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探析招生制度存在的若干问题———从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0):98-101.

作者:潘甦 吕营 陈佩赓 杨进涛 单位:北京化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