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29 08:53: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界定
(一)创新与创新教育
创新包含的意思很广泛,泛指行为上的或者观念上的一切“新事物”“新东西”或者对社会现有的教育或者科技等各因素重新整合。创新教育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创新素质、创新技能及创新思想,为其成为创新人才奠定良好基础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理念的体现,是一种开拓创新的教育活动。创新教育受影响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受教育者的理念、能力及精神状态和实践操作能力等。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使受教育者的才智和品格都得到完美融合。
(二)创业与创业教育
狭义的创业就是指创办新的企业,而广义的创业包含创新的因素。当然狭义的创业也包含创新,单主要是基于模仿。特别是在创业的实践中,模仿型创业比例远远高于创新型创业。创业教育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所要求的主要内容,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吉林省目前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在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培训,从而满足如今经济社会的生存需求和就业渠道,适应知识经济发展以实现民族和国家的振兴。
二、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创新创业态度不够积极
通过对目前吉林省高校大学生的调查分析可见,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认知存在误区,特别是对学校举办的相关活动漠不关心,积极性不高,自主创业意识薄弱,不能和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相接轨。有些大学生缺乏这种积极进取敢闯敢干的精神。
(二)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得专业技术含量不高
在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活动,应该紧紧围绕所学专业知识,很多学生是被动参加学校举办的省级或者部级的比赛,自行举办的创新活动特别少。通过调查发现,理工类大学生参加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及电子电工设计挑战竞赛及文科类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多数是结合网络及生活中感兴趣的领域,并未结合所学专业。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仅限于较低层次
吉林省较多高校都是通过选修课,聘请校外指导教师、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来完成创新创业指导,很多操作都停留在较低的操作和技能层次,创新创业教育都停留在教学内容和知识点的简单运用,不能和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完美融合。而且很多高校对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并未起到关键的指导,对学生理想信念的关注不够多,进而忽视了高校学生的创业理念和出发点,为了就业而进行的创业是一种功利性的行为。
(四)软硬件配套设施不完善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并未形成系统的学科,较为缺乏严谨性和系统性,而且吉林省各高校师资水平并不高,而且队伍不够专业,很多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部充足。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体系是相分离的,并不能与教育教学体系完美融合。
三、吉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
(一)确定合理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
作为吉林省地方性的本科高校而言,人才培养方案的设定应该紧紧围绕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转型的需求侧重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每所学校都应该根据自身的优势专业,以提高“更高就业质量和创业水平、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为发展目标,来确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构建有效创业培养模式
目前大多数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形式多过于单一片面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惠及性”不强,侧重点放到了少数学生的“创业活动”,而并未形成有效的创业教育模式,所以吉林省各高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办学方向和定位来培养适合自己的创业培养模式。
(三)探索特色创业路径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要培养在校生优秀的创业素质和能力,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协同合作的精神,但是由于各个高校实际情况不同,只有在不断摸索中总结经验,创新创业教育才能出成效。这种路径设置时还包括课程设计和融合,根据创业教育目标,可以按年级、专业进行资源整合,从而提高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四)构建创新创业专业教师队伍
创新创业教师的队伍建设是整个教育的灵魂,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优秀环节。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都严重缺乏创业型教师团队。因此,吉林省各高校应该为有志于创业的教师提供相关的培训机会,如到各兄弟院校参观学习,让高校教师能接受先进的理论知识和实战经验,同时积极鼓励各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充分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积累创新创业实践经验。
四、结语
高校创新创业教学改革将会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事物的不断出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还需要不断探索继续完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高校创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5,99(35).
[2]白龙君.论新常态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J]继续教育研究,2016,32(8):13-15.
[3]吴玉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困境与路径选择[J].教育探索,2015,34(11).
[4]胡婕.国外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特点与启示[J].保山学院学报,2017,(6).
作者:王晓丹 单位:吉林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