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11 05:19: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贫困县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力发展贫困地区的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在贫困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家庭暴力、学校欺凌、情感缺失等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非常明显,开展有针对性的有效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紧迫的问题。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是部级贫困县,该县在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充分依托定点扶贫高校和社会各界的专业资源,构建起一套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县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网络,并形成了一条“双线四级”的工作体系。
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体来说起步较晚,而且发展较为缓慢,地域差别大,落实难度高。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这也为当地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快速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1]。而与此同时,贫困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大部分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系统培训与深入了解,导致工作的肤浅、表面化、片面化,甚至是错误[2];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备的情况来看,有的贫困地区全州只有个别几所学校配有专职心理教师,并且其中一些教师还要兼职其他教学任务[3]。截至2016年11月,我国不满16周岁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902万人,超过九成分布在中西部地区[4]。寻甸县作为西部农业大县,也是人员外出务工大县,全县77000余名中小学在校学生中,有9000余人因为各种原因成为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双方或者一方的外出而导致的亲情、亲子关系缺失,在家庭成长、学校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影响会体现在孩子当下和未来的心理、行为状态之中[5]。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低也是导致孩子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自尊的毕生发展观认为,社会经济地位等资源是影响个体自尊的关键因素[6]。因此,较低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意味着相对较大的家庭经济压力,面临生活困难时,父母容易对子女施用消极的教养行为,从而引发子女的低自尊[7]。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带来的另一个直接结果是社会认知的相对落后,社会大众对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和掌握的匮乏以及心理健康问题的污名化成为对青少年教育服务的典型障碍。在寻甸县贫困乡村调研中,我们发现,对心理健康的认知,虽然多数人都不否认其重要性,但对心理健康的教育方式、心理问题的发现、评估和干预等方面知识和技术的掌握极为匮乏。家长不知如何与孩子沟通、教师遇到问题无法正确评估干预、学生遇到困难无处求助……这些情况正是该县大力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出发点。
2寻甸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网络设计
寻甸县委政府就推进全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门发文,并成立县委政府领导做组长的全县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实施培训计划、关爱计划、健康计划、朋辈互助计划、爱心手牵手计划等“五个计划”,全面建设全县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设立县级“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平台,中心配备了先进的心理健康相关设备,并组建了寻甸县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名师工作室和辅导员工作室。中心作为全县心理健康教育的基地和辐射中心,各乡镇设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组。这个网络设计完成了政府主导、教育系统全动员、县乡村联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整体布局,其中涵盖问题解决、知识技能提升和社会认知增强等3条目标路径。
2.1问题解决网络
充分依托现行教育体系的完备构架,从村到镇到县,以发现评估干预的工作承接模式形成完备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从发现到干预的链条,即乡村教师发现问题、乡镇教研室评估问题、县级平台干预问题;同时,下一级将问题及时反馈给上一级,上一级对下一级工作进行实时指导。
2.2学习培训网络
根据上述问题解决网络的需求,对不同级别的教师进行针对性培训。对乡村教师,主要内容集中在心理健康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普及学习,帮助教师提升发现识别心理健康问题的基本能力;对乡镇一级教研组,主要培养教研组教师的心理问题初步干预能力和心理危机事件的处置能力;对县级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技能的深入研讨、接受高端培训以及专业督导。
2.3社会认知提升网络
以科普活动、爱心活动和游戏活动等多种方式推进社会认知提升。在乡村学校大力倡导对中小学生的心理游戏辅导;在乡镇中心学校加强家校互动,普及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县级平台统筹各种社会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科普活动和爱心活动。形成全社会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正确认知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氛围。
3寻甸县“双线四级”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体系
经过不断尝试与修订,现在寻甸县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双线四级”全县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工作体系.这个工作体系实现了在全县统筹下,各部门分级分工合作、各级单位各司其职、各种社会力量有效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全覆盖。
3.1教育辅导条线
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落实,在教育条线,搭建从乡村到县级的“四级教育服务工作体系”。第一级针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开展游戏辅导,建立学生朋辈互助的机制;第二级在乡村学校,提升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游戏辅导和心理健康常识教育技能,提升其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发现能力;第三级在乡镇中心学校心理教研室,评估本镇疑似心理健康问题并进行初步干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讨,对基层教师开展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培训,应急处理心理危机事件等;第四级在县级教育主管部门,集中全县专业力量设立名师工作室,拓展远程专家资源库,深入开展全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研究和政策制定,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高级督导,对全县重点问题进行专业干预,并承担培训工作和活动指导工作。
3.2项目活动条线
由共青团、科协、工会、妇联等群众组织负责开展,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寻甸县共青团充分依托上级团组织和社会志愿者的优势资源,为全县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小青心”专题公众号,集中开展主题团日、志愿服务活动;县科协充分利用科普宣传的优势,开展“5.25我爱我系列活动”、“9.25久爱我系列活动”、“家长学校”等宣教活动,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各乡镇学校依托心理健康教研组,对学校主题活动进行组织和指导,设立心理健康活动室,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支持辅导服务;乡村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系列心理游戏,设立学生游戏小屋,帮助学生提升自我认知。全县形成学生和家长喜欢、乡村学校知识普及、镇级活动丰富多彩、县级活动专业广泛的良好效果。
4实践成效及讨论思考
在定点扶贫高校华东理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行业专家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寻甸县上下激发内生动力,全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果。1年多来,全县共培训教师、学生和家长数千人次,开展各类心理健康主题活动近百次,成立了寻甸县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20余名专业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活跃在健康教育服务的一线。寻甸县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网络和工作体系已经成云南省县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先行者,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行业专家的高度评价。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制度,重点加强对留守儿童和孤儿、残疾儿童、自闭症儿童的心理辅导。加强班主任和专业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建设……”[8]这为贫困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在贫困地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国家教育发展的需要,是青少年成长的迫切需求,需要结合贫困地区的实际条件具体推动。由于贫困地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基础和技术基础均较为薄弱,师资力量也明显不足,由各乡村学校自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短时间内存在很多困难,这就要求由政府进行主导统筹,全社会共同参与进行合力推动。寻甸县构建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网络,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全面推进县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有效工作机制和良好社会氛围,这在现阶段推进贫困地区区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雪平.山西省贫困地区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25(1):140-144.
[2]尹丽娜.长春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需求调查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12):58-60.
[3]黄晶,李想.湘西贫困地区中小学心理教师培训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2):16-18.
[4]新华社.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精准摸排数量902万人九成以上在中西部省份[EB/OL]
[5]张莉.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状况比较研究[J].科教文汇,2018(12):144-145.
[7]欧阳智,范兴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心理资本对农村留守儿童自尊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26(6):1182-1185.
[8]新华网.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EB/OL].(2015-01-15)
作者:储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