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眼科学本科教育中思政元素的融入

眼科学本科教育中思政元素的融入

发布时间:2022-10-10 09:06: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眼科学本科教育中思政元素的融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眼科学本科教育中思政元素的融入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深度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临床医学生将来行医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而眼科学课程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医学生不仅有扎实的临床技术,更具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医德。因此,对医学生的教育不仅要注重专业教育,还要重视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关怀理念的培养,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显得格外重要。为达成眼科学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目标,课题组对眼科学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及思政教育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汇报如下。

1眼科学思政教育现状及思政教育改革探索

1.1眼科学思政教育现状

1.1.1授课教师思政教育方式单一

大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最大,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临床学习是医学生首次接触患者的重要时期,学生近距离地接触患者,能感性地认识到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的痛苦,是学生今后职业生涯中人文关怀理念建立的开始阶段。然而对于如何将思政元素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融入临床学习过程中目前仍无成熟经验,更多采用的是显性思政教育,即生硬突兀地插入思政内容,不仅打断专业知识的连续性,影响专业知识的教学效果,更无法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1.1.2学生缺乏人文关怀理念及防盲治盲的社会责任感

盲和视力损伤不仅对患者本人造成巨大的心理痛苦,也对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学生尚未进入临床实习,对失明患者的痛苦缺乏感性认识。我国为防盲治盲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例如,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消灭了沙眼[1]。但是防盲治盲工作仍然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眼与全身疾病紧密联系,例如,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在临床容易被误诊为颅内高压、胃肠炎等,从而耽误患者病情;糖尿病患者如果在内科诊治初期就得到正确的指导,早期、定期到眼科检查眼底并得到相应的治疗,能大大减少眼盲的可能性。在很多基层医院,没有开设专门的眼科,通科医师如果能对各种致盲性眼部疾病的患病群体做出恰当的指导及治疗,能改变整个患病群体的视力预后,也能大大减轻社会的负担。由此可见,通科医师担负着重要的防盲治盲社会责任。但是目前很多医学生没有树立人文关怀理念,也没有意识到肩上防盲治盲的重要责任。

1.1.3学生对课程本身重视不足

在临床本科教学中,眼科学这门课程比较特殊,既自成系统,又与全身疾病密切相关;既有独立的理论体系,又有大量的实践操作。但是由于在大部分高校眼科学是考查科目,课程学时不断被压缩,教学内容不容易拓展;学生学习眼科学的时候面临考研、就业双重压力,无暇投入更多精力,因此主观上对该课程重视不足。

1.1.4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自学能力欠缺

眼科学相关内容涉及面很广,知识点烦琐,初学者比较难理解和掌握,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传统的眼科学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传授,忽略学生主动性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以提起学习兴趣;同时学生的自学能力不足,对知识点死记硬背,缺乏临床思维,难以建构整个知识体系。由此容易引起各种不良后果:一是医学生毕业的时候由于眼科知识储备不足,不会首选眼科,这样不利于优秀眼科人才的培养;二是由于本科阶段缺乏眼科专业知识,导致后续眼科医师的培养周期延长;三是工作以后通科医师缺乏眼科相关知识,在全社会防盲治盲工作中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也缺乏相应的社会责任感。为摆脱目前的眼科教学困境,课题组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将思政元素与眼科学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1.2眼科学思政教育改革探索

1.2.1开展基于建构主义的线上、线下混合式病例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的特点是“满堂灌”,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讲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而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发现和建构知识体系,近年来在各教育领域广泛应用,并收到了良好的成效[2-3]。因此基于布鲁姆的“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认知模型,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不仅要求学生理解记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分析、评价甚至是创造的高阶水平,最终自行建构整个眼科知识体系。教学过程中以典型的临床病例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实行组内及组间讨论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前线上发布学习资料,小组讨论形成组内意见,部分章节以PPT的形式呈现;线下课堂教学主要以学生围绕病例引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部分章节以选派代表到讲台讲授的形式教学。

1.2.2挖掘病例蕴含的思政元素,以润物无声的“隐性”思政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医学素养的熏陶

在挑选病例的时候,遵循以下几点原则:(1)真实性。只有真实的病例才经得起细节的推敲,也只有真实的病例才能创设最接近临床氛围的环境。真实的病例中患者可能会因为各种现实的原因,如经济原因、家庭原因等,无奈选择并不是最优的治疗方案。例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患者,眼底病变已经达到第Ⅳ期,合并临床有意义的黄斑区囊样水肿,需要进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同时也需要进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治疗。但是,抗VEGF治疗需要重复多次,而且费用昂贵,尽管已纳入医保,但是仍然需要自付很大一部分费用,最终患者及其家属商量后只选择了全视网膜激光光凝。学生接触了这些真实的病例之后,能更深刻地认识到临床医生治疗的是患者,而不仅是疾病。(2)典型性。典型的临床表现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相应的疾病特点,更好地帮助学生建构眼科知识体系。(3)代表性。诊治过程充满曲折,经历误诊漏诊的病例更具有思政教育的意义。例如,讲解眼外伤的时候,给出病例:儿童被剪刀戳伤角膜后,家长缺乏相关的医学知识,自行用草药治疗,同时当地基层医院没有眼科专科,未得到及时救治,加上当时新冠疫情发生,增加了转诊运送难度等,延误了病情,导致患儿角膜溃疡,后经人工角膜暂时过渡治疗,最终进行角膜移植而保住了眼球。这个病例就蕴含了科普政策、全科医师政策、科学探索精神、人文关怀理念等多个思政教育元素。

2眼科学蕴含的思政元素及思政元素融入眼科学教学的具体形式

2.1眼科学蕴含的思政元素

2.1.1学习大师为人治学的理念,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

眼科学属于临床医学的一部分,医学生担负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重任。因此,首先要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良好的医德医风和人文关怀理念。眼科学每个领域都有出类拔萃的领军人物,例如白内障领域的刘奕志教授,青光眼领域的葛坚教授,视网膜疾病的黎晓新教授等,他们无一不是德艺双馨的大师,他们治疗救人的情怀、严谨治学的理念、开拓进取的精神时刻像灯塔一样指引学生前行。

2.1.2分析临床漏诊、误诊病例,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除培养学生高尚的医德之外,还要培养学生精湛的医疗技术。正如每位医学生步入神圣的医学学府时的庄严誓言: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每位医生的行医生涯贯穿始终且不可或缺的就是科学探索精神。只有对被漏诊、误诊的病例不断进行仔细的研究分析,才能不断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

2.1.3引入相关领域最新诊疗前沿,培养开拓创新精神,增强民族自信

每个章节都引入相关领域最新诊疗前沿,例如,讲解视网膜疾病时引入奥克纤溶酶(溶解玻璃体的药物)[4],在青光眼章节引入2020年最新的基因疗法[5],在屈光不正章节引入香港理工大学发明的新乐学眼镜等,既增加了课堂趣味性,又让学生潜移默化地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开拓创新精神,同时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国内外学科研究的差异,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夜郎自大,而国内学者在国际领域取得的成就也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

2.1.4关注国内外各种防盲治盲行动,让学生更理解和拥护国家政策

向学生介绍国内外防盲治盲的行动,如为保障和改善城乡居民健康,国内推出全科医师政策;为普及大众健康知识,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国内大力开展医学知识科普活动;为防治青少年近视,我国印发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等,在病例分析的同时适时穿插点评各种政策,加深学生对各种政策的了解,促使学生更好地拥护国家的方针政策。

2.2思政元素融入眼科学教学的具体形式

2.2.1课前线上

眼科学每一章节课前1周,教师在学习通发布相关的国内最新诊治指南,同时发布课题组自行录制的相关章节的微课,每个微课约5~10分钟,学生课前自行学习。同时发布测验题,以了解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点的记忆及理解程度,以便线下课堂进行针对性讲解。除课本内容之外,让学生学习最新的国内前沿诊疗标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同时发布兼具高阶性专业内容及思政教育内容的病例讨论,例如发布讨论题目:患者已经到疾病的终末期,如果你是他的主治医师,该如何救治?如果你是他的亲人,制订的救治方案是否会有所不同?引导学生站在患者的立场思考,从而树立人文关怀理念。由于理论课程知识点比较多,线下课堂时间紧迫,引入三年级眼科研究生充当每个小组的学习顾问,及时答疑解惑,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知识体系。同时也发布相关领域榜样人物的访谈或传记,将其前沿研究成果在线下课堂讲解。课前学生对榜样人物有了初步的印象,课上通过教师讲解其研究成果,促使学生产生兴趣,课后再去看访谈或传记,从而引领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习榜样人物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提升自身人文素质修养。

2.2.2线下课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与情境相联系的,因此线下课堂尽可能地利用各种资源创设情境,例如,组织学生到盲人中心开展义工活动,播放患者自述视频、网络上的科普小电影、自行录制的情景剧等,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既为学生创设情境,也让学生感性地了解视力受损或丧失的患者的困境,从而产生共情,进一步树立人文关怀理念。引入课前的讨论任务,通过任务驱动,学生分组将课前讨论形成的观点以PPT的形式讲解,或通过小组选派代表到讲台上进行讲解。再通过课堂CBL+TBL教学,进行组内讨论、组间交流,教师最终点评,通过这样生生互评、教师点评的形式进一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教师在进行点评时,适时引入思政内容,注意改进思政教育方式:(1)结合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思政素材、恰当的切入点和切入方式,使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2)严格把握课程中思政内容的量,一般用简单的几句话切入作为思政内容点题比较合适,长篇大论会影响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讲究点到即止,可适当引导学生课后自行思考一些社会问题。(3)注意引入热点事件,做到与时俱进,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例如,讲授角膜移植病例的时候,向学生展示捐献者生前的心愿,并向学生讲解取角膜植片前仪式的意义,这样会在学生的心里播下敬畏生命的种子。

2.2.3课后线上

课后讨论“作为一名医学生,你能为相应领域的患者做些什么?”促进学生思考自己防盲治盲的社会责任。学生经过课堂的隐性思政教育熏陶后,就会自行思考,得出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义工活动、投身科普事业、进行科普宣传、向身边的人宣传国家政策等答案。

3思政元素融入眼科学教学的困境及成效

3.1初期遭遇的困境及解决办法

在教学改革初期,如何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我们首先面临的问题。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翻转课堂模式需要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精神,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刚开始的时候必然会耗费学生很多课余时间。部分学生习惯了“填鸭式”的被动学习模式,对新颖的学习模式还不习惯,觉得压力比较大;部分学生觉得眼科学只是考查科目,没必要花费这么多的精力。与此同时,翻转课堂对教师课堂掌控能力要求也比较高,部分班级学生比较活跃,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而部分班级学生则比较沉默或者害羞,站在讲台上词不达意。对于过分活跃的班级,需要教师适当掌控引导;而对于过分沉默的班级,则需要教师适当启发和鼓励,这不仅要求授课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讲授能力,更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掌控能力。针对这些问题,课题组授课教师进行了多次授课能力培训及集体备课,大大提升了教师的授课水平。课程成绩构成为平时成绩占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由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翻转课堂的学习。从课程的“眼与全身疾病”这个章节试点,从一开始部分内容精讲,部分内容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上课,慢慢地过渡到整个章节的内容采用翻转课堂教学,到最后完成面向临床本科所有学生眼科学课程内容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同时将思政元素适时地穿插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完成了教书育人的任务。

3.2取得的成效

通过课前发布病例讨论,巧妙设计讨论问题,引领学生自行思考思政相关的内容。如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章节,给出病例:患者一眼已经无光感,另一眼视力降至眼前手动。经过讨论后,大部分学生认为要积极救治,并思考如何进行医患沟通,甚至延伸至水滴筹社会救助话题,这些思考的背后都涉及人文关怀内容。也有小部分学生认为患者是独眼,救治的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无光感的情况,如经济许可,建议转诊至全国最好的眼科医院,为患者争取最大复明的机会。这表明学生学会了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也是人文关怀理念的体现。又如,在青光眼章节,在诊疗方案讨论中,也体现出了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思考医师的作用“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些思政教育内容由学生分组讨论得出,比教师枯燥的说教效果更好。课程最终采用“三结合”的评价方式,即综合问卷调查+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重点。综合问卷调查以“隐性”的思政教育调查的形式开展,如让学生在课程评价中列出6件印象最深刻的事件;列出作为医学生目前能为患者做的事情。这样的课后调查能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课堂上哪些思政元素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又有哪些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的融合更能触动其心灵。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课程改革。如很多学生会提到与人文关怀相关的内容及对国家防盲治盲政策的理解和支持,这样的反馈提示我们在这方面达到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同向同行的目的,在其他方面还需改进完善。另外,采用行为学观察法,如观察临床学习中,学生对待患者是否体现出人文关怀,对专业知识是否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形成性评价包括线上线下讨论、网络平台成绩以及课后作业。终结性评价中,课程思政不作为独立评分模块,而是在技能考核评价中增加职业道德、人文关怀理念、社会责任感等思政指标。最后进行教学反思,完善教学设计。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价值追求,从而达成眼科学教学“立德树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胡爱莲,王宁利.中国消灭致盲性沙眼的历程[J].国际眼科纵览,2020,44(5):289-295.

[2]韩清娟,张梦军,刘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20,36(12):1923-1925.

[3]刘欣,周卫为.思政教育在眼科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蛇志,2021,33(1):113-114.

[4]张威,刘贤,杨海军.药物性玻璃体融解的研究进展[J].国际眼科纵览,2019,43(2):100-104.

作者:庞燕华 陈丹娜 周舟 单位: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