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14 10:48: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如何渗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促进道德品质提升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最大的价值就是助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应重视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并从意识层面重视学生良好品质的培养。另外,初中阶段的学生模仿性较强,内心多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或是敬仰的人,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把握历史知识点,以历史人物或情节为线索,展开深入探究。中学生既会对历史人物产生感性认知,也会将优秀人物作为自己的偶像,学习他们身上优秀的品质。由此一来,可以实现历史教学与德育的有机整合,提高学生道德品质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对历史事件或人物有更全面的认知。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渗透德育还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对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及教师教学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课堂中学生不仅要掌握历史知识,还要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多项能力。以初中历史课堂为载体开展德育,能够有效实现这一目标,促进学生学习水平提升的同时,让其更深层次地理解历史知识,进而产生独到的见解,强化和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具体策略
(一)多媒体立体呈现,全面激发情感
初中阶段的学生仍怀有一颗赤子之心,对事物的认识多处于感性大于理性的阶段,且好恶态度明确,日常学习中更容易被特点鲜明、动态的事物所吸引。为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师应准备直观、有趣的德育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设备当前已经在大范围内普及和应用,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立体呈现德育素材,以图片、视频、Flash动画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使其更快地沉浸在历史学习中,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以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为例,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明朝时的北京城、明长城等建筑,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光启《农政全书》等文学作品,教师应借助多媒体开展历史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电子课件,为学生呈现各类建筑、文学作品的照片和视频,甚至还可以联系图书馆,与学生一起阅读文学作品和建筑的文献资料,让学生对几百年前的文明有更直观的了解并产生感性的认知。这种直观、新颖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其沉浸在古人的智慧中,对建筑、文学作品的作者产生敬佩之情。其次,明长城是本课学习中的一大重点,在学生对这些建筑和文学作品有初步的认识后,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模块,展开深入探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出示“秦长城示意图”“明长城示意图”,通过对比和分析,引导学生说一说:明长城与秦长城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可以了解到明长城修建的相关情况,认识到秦、明两朝的长城在地理位置、整体布局、技术设施、工程质量等多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在教师讲解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还可以展示两朝长城的图片,让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学生还会产生一些疑惑,如:“我们当前看到的长城,是秦长城还是明长城?”教师要结合史料为学生解答疑惑。由此,学生不仅可以在学习建筑、文学等内容时,对古人产生敬佩之情,还能对历史事件有更全面的认识,进而产生赞叹之情。
(二)多结合时政新闻,兼具温故知新
只要发生过的事情就属于历史的范畴,因此历史并不单纯指过去很久前发生的事件,可以说人们每天都在创造历史。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也应做到与时俱进。当前初中生有着一定的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对一些时政热点较为关心,教师可以将历史教学与时政热点相结合,加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的同时,使学生形成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从大局观出发看待文明的发展,真正做到“以史为鉴”。而且,将历史教学与时政新闻相结合,才能让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知新”,促进知识与技能的双向发展。以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教学为例,为帮助学生掌握宋元时期灿烂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基本概况和影响,教师可以结合国内外出现的时政新闻展开对比分析,有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首先,“四大发明”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之一,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四大发明”的出现对国内外的影响,可以结合“英国《独立报》评出改变世界的101个发明”这一新闻进行解读。通过分析主流媒体的文章内容,学生可以对四大发明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接着,教师带领学生探究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过程,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对四大发明有更全面的认识,还能有效拓展知识面,丰富历史知识储备。之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及活字印刷机,让学生思考三者之间存在哪些联系。通过观察,学生可以发现三者之间存在递进关系,后者比前者的印刷效率更高,技术也更先进,这时教师提出问题:是什么原因使活字印刷机被发明出来?它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有什么贡献?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视角从“四大发明”拓展为“世界文明”,教师再加以引导,让学生认识到雕版印刷术促进了文明的发展,但费工费时且只能印制一种书籍,具有较大的弊端,而活字印刷术的出现,正是人们在技术上的突破,随着活字印刷术的传播,加上欧洲工业革命的浪潮,促使活字印刷机被制造出来。印刷术的进步为思想和知识的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持,又进一步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社会得到进步。由此,使学生从客观的角度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进而产生更多共鸣,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三)多开展德育活动,在实践中渗透
以史为鉴是开展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铭记历史,了解这个国家的发展,为热爱这个国家而做出努力,并付诸实际行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初中历史教学可以围绕国家纪念日开展德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通过亲身感悟加强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认识,完成德育的渗透。以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学为例,为了在历史课堂中合理渗透德育,教师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灵活设计德育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首先,教师可以借助国庆节、国家公祭日等设计德育活动,如集体活动、竞赛、仪式等。在这类德育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实际行动表达对国家的热爱以及对先烈的敬仰。如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教师可以模仿“国庆阅兵”,开展班级阅兵仪式,让学生通过学习站军姿、踢正步等,体验军人的辛苦,并搜集历年阅兵仪式中亮相的新型武器,以便更真切地看到我国军事力量的强大和进步,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安全感。与此同时,还要在教学中引入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等重大历史事件,以时间轴为线索,帮助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的历程。通过学习学生可以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我们伟大的祖国从此告别屈辱落后,走向繁荣富强;也标志着中华民族从此迈向伟大复兴的新纪元,进而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社会发展中的一分子,是国家的主人,应该把握受教育的机会,好好学习,立志报效祖国。
(四)以教材为出发点,开展爱党教育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历史长河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之一,也是我国近代史发展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以教材为出发点,着重展示中国共产党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事件,能够加强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教师可以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生动地呈现这些场景,展示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发展历程并合理渗透德育,使学生在了解党的历史的基础上,激发爱国意识和爱党意识。以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教学为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教材为出发点,加强学生对党的认识,以实现德育的渗透。首先,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要利用多媒体展示影片片段,让学生直观认识到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和革命群众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问题: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说一说中国共产党发动了哪些武装起义?结果如何?产生了哪些影响?学生按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的顺序展开自主学习,过程中要先认真阅读课本的内容,并在书中将重点内容圈画出来。与此同时,教师要利用多媒体设计填空题目,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后结合理解与感悟,独立完成填空内容,最后由各小组长检查组员的完成情况,并将最终结果反馈给教师,让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其次,教师设计合作探究活动,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教材所学知识来探究以下问题:1.为什么我国的建军节定为南昌起义的纪念日?2.毛泽东同志为什么要领导其部队向农村进军,为什么要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3.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造了什么局面?其建立的意义是什么?这些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同,小组成员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探究问题,如果小组内无法解决,可以由其他小组或教师帮忙解决。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生可以对教材内容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和了解,并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与成立有详细的认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
(五)通过研究性学习,实施德育
研究性学习是较为新颖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结合历史教学内容与学生学情,开展相应的研究。由于初中生年龄较小,缺乏自主完成研究的经验,在选题、设计研究方案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其一定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在有效的指导下完成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研究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形式,以个人、团体等形式展开研究,并在指导中合理渗透德育元素,这样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才能得到有效提升,历史学习效果也才能得到质的飞跃。以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中国共产党诞生”教学为例,为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及成立的伟大意义,教师可以选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大会议、二大会议等事件,引导学生自行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游览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各展览馆的主题为学生讲解相关历史事件,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参观活动结束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回顾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并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展开综合性阐述。教师为了合理渗透德育,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当前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牺牲自己换来的,从他们身上大家可以认识到什么?通过思考和讨论学生可以认识到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高尚品德并初步形成爱国意识,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参考文献:
[1]周丽娟.以史为鉴情感渗透——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J].新智慧,2021(35):62-64.
[2]周亚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J].清风,2021(16):38.
[3]俞修贤.摭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安徽教育科研,2021(21):88-89.
[4]张大龙.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学周刊,2021(15):111-112.
[5]郭少英.立德树人以德促教——初中历史德育的渗透[J].吉林教育,2021(Z1):89-90.
作者:张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