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24 10:40: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供给侧改革对财政税收政策的作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前言
随着供给侧改革的贯彻落实,我国整体经济运行环境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财政税收政策必须跟进供需的变革速度,以求保障经济的稳定发展。就目前国内财政税收政策实施的现状来看,还没有明确供给侧改革后其调整方向,但供给侧改革势必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者,并将从宏观方面对经济环境产生作用。供给侧改革视域下,要针对现有的问题和制度进行财政税收政策的调整,以期对我国财政税收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
供给侧改革的内涵概括来说是借助过往改革经验,对经济结构进行变革,使其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深层次来说,供给侧改革主要是将生产力作为基础,对技术管理和自然要素进行重新调配,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经济结构的改革,并通过对资源结构的调整,做到对资源的重新配置,使供给结构达到人们多元化需求的目的,从而有效促进经济水平的提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占据了经济学的主导地位,但是供给学派却对凯恩斯主义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在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上,供给才处于决定的地位。供给学派指出,政府的经济政策是经济主体经营活动的刺激因素,其中财政政策最为重要。供给学派虽然没有建立其理论和政策体系,但他们往往将法国经济学家萨伊的“供给自创需求”作为供给侧的理论基础。将理论基础中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理论和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理论进行比较,能够发现两个理论完全是对立的,当凯恩斯主义的需求侧不能促进经济增长时,供给侧就能适时出现,以使经济得到增长。
3供给侧改革对财政税收政策的作用机理
财政税收政策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不仅能够调节收入分配,还关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运行机制。以经济发展的供给侧进行分析,财政税收制度在资源配置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调节作用。
3.1供给侧改革对财政制度的作用机制
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不同,其属于供给侧管理。自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社会经济出现了稳定快速的增长,一方面是政策的有效施行,另一方面是需求侧管理的落实。需求侧管理作为调控宏观经济的基本手段之一,我国在需求侧管理方面,主要是通过调节财政支出等刺激经济或抑制需求的方式,来进行宏观经济运行的管理。通过投资、出口和消费,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合理的货币政策为调控手段,既重视能够拉动经济的有效投资,又对内刺激消费,增加多样性的需求,以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当经济出现衰退或过火的迹象时,可以通过调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扩大或抑制总需求,从而使总供需处于相对平衡的态势。从政策带来的成效来看,其所运用的财政政策和倾向政策,有短时间内政策效果明显的特征,可见需求侧管理更倾向于短期政策成效;而从需求侧管理的根本上来说,需求侧改革则以刺激经济活动主体来增加产品,并不将产品增量后的“存量”作为任务。供给侧改革更加注重供给端,不只是生产环节,而是整体经济结构的升级转型,所以,供给侧改革更倾向于制度的构建。从供给侧改革的成效来看,其是通过政策或制度起到作用,区别于需求管理方式的短期性,供给侧改革注重中长期的制度构建,同时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另外,供给侧改革突破了需求侧管理的不足,供给管理既将“增量”作为目标,也把消化“存量”当成任务。完善的财政制度是治理国家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其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制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财政制度供给侧改革,首先,要求财政部门在社会经济中有明确的定位,长时间以来,我国经济都严重依赖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即资本、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来拉动经济增长,这种方式造成了财政部门在定位上就产生结构性错位。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财政投入往往存在缺少资金、无力支持的情况,导致高精尖企业产能无法形成;而在相对成熟的传统行业和市场领域,财政部门又轻车熟路地去干预,影响企业生产的动力和行业的良性竞争;还有一部分供大于需、技术长期得不到更新和发展的企业,财政资金又去做无效投资,造成资金的浪费等。其次,从供给侧改革的主旨来看,供给学派认为,财政支出挤占了民间支出,政府的财政支出相较于民间投资,其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往往低于民间资本的支出。所以,在供给学派的理论下,要适当地限制政府财政的大力支出,适当投入民间投资,从而刺激市场的活跃度。西方供给学派的基本理论与我国目前的供给侧改革并不能完全对等,不过供给侧改革的本质都是从总量调制转化成结构调控。对财政的结构调控主要体现在区域结构、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三个方面:我国地大物博,各个地区之间由于所处位置和政策等原因的差异,造成区域发展不均衡,无论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还是各地区之间的收入都存在着明显差距。这就需要建立科学化、人性化的税收收入再分配机制,平衡各地区的财政资金,缩小地区间各方面的差异;在需求结构方面,政府财政的高投入带来了高产品,但是我国消费和投入并不对等,高产出并没有拉动消费的增长,内需不足,经济增长出现疲态。在财政政策的干预下,可以调整资源分配、优化消费结构、刺激消费需求;在产业结构下,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仍是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服务业虽然持续发展,但其比重仍处于低位,通过有效的财政政策,将产能过剩的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并存,对高新技术产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以扶持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3.2供给侧改革对税收制度的作用机制
供给侧改革对税收制度的作用机制,以生产端为主要体现,具体又表现在降低生产成本和促进技术进步两个方面。在技术水平的支持下,对产品的定价产生影响,使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在不同的税费结构、征收环节和税费水平等方面,发挥税收制度的作用。在短时间内,同等要素使用类型的相关企业对已经明确的税费结构和税率标准适用,可见税收制度具有静态稳定性。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价格是由投入要素生产成本的总和再加上各类税费组合而成,也就是半成品和成品的价格,是由投入要素成本和税费成本两个部分组成的,因此,税费影响着生产要素之上的产品价格。企业所承担的税费能够对所制造的产品价格起到决定性的影响,也将进一步影响产品进入市场后的竞争力。而长期来看,税收制度可以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革新,长此以往,对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也会产生深远影响。税收制度从供给侧出发,将税收结构进行调整,对技术型企业和创新型企业采取不同的征税方式和标准,能够促进企业技术的发展,有效降低企业机会成本与创新成本。
4供给侧改革视域下财政税收应采取的策略
4.1加强对中小型企业的扶持
经济规模持续高速扩张,企业之间争相竞争,导致利润严重缩水。较大企业在这种形势下能够泰然处之,中小型企业因为借贷和融资难度大、渠道单一,就会遭受重大冲击。因此,财政税收政策要向中小企业倾斜,使中小企业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在各项成本上的费用,从而产生相对多的利润。政府财政税收方面对有利于国家宏观政策的中小型企业进行扶持帮助,促进更多类型的企业参与资源配置,给供给改革注入新鲜活力。
4.2推行有增有减,结构性调整的税制改革
区别于全面的、大规模的减税,又不同于以往的有增有减的税负调整,有增有减,结构性调整的税制改革可以在相对时间内发挥有效功能,在财政上通过结构性减税来平衡供需,一方面减税,另一方面降低费用,使企业在一段时间里减轻税收压力,为企业进行优势竞争提供保障。但是,如果实施的税收政策幅度偏低,企业反而会不断消耗内需,从而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导致整体市场需求水平急剧提高。这就需要政府摒弃一些在征收上不规范、不科学的费用,使企业的税负持续维持在相对低的水平,有利于企业的产业调整。政府财政要有清晰明确的投资和支出目标,对于适应新环境、有助于去产能的企业进行加大扶持,竭力避免那些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支出和费用,对于能源消耗大的产业则要逐步减少相应的补助,以此来巩固社会经济的良好态势。
4.3税收政策和企业降低成本的方式相融合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有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税负成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其中税负所占据的比重并不大。如果要通过税收政策达到为企业增效的目的,就必须要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降低成本的各种方式进行有效的融合、形成统一体,从而为企业综合成本的降低发挥作用。从税收征收角度来看,企业承担的税收数目繁多,政策上涉及的企业面广,政府在政策的程序或执行中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对企业造成严重的影响。政府通过税收政策为企业提供运行资金上的便利,就需要和企业当下降低成本的各项方式相融合,如果在政策上不能起到规范作用,就势必会在实施过程中增加企业运行成本。所以,税收政策在执行时,首先要将企业运用过程中的成本费用考虑周到,不能在审批的环节再让企业花费更多的时间成本,政府建立高效的运转机制,为企业在政策运用中节省时间。当前,新旧体制交替运行,企业与外部的关系变得复杂而微妙,企业生产经营所处的环境既受到市场主体的影响,也受到非市场原因的制约,我国的市场是以市场为主导,通过政策的宏观调控而运行的市场,因此,企业在降低成本时要以市场和政策为依据。另外,尽管非市场原因具有一定客观性,但是企业也要加强重视,这样才可以使企业有效地降低成本。
4.4加强市场主体地位,促进企业结构转型
最近几年,我国依靠宏观财政税收政策,政策利好不断,倡导现存企业进行重组和加强合并。政府部门通过财政税收政策对现存企业进行摸底,淘汰产能结构落后的企业、关停资源损耗严重的企业,将企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促进企业结构转型。政府财政部门在企业转型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扶持帮助,加快“僵尸企业”“失联主体”等企业的注销,提高市场资源的利用率。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企业运营情况的关注度,积极支持企业“走出去”发展,税务部门做好国际税收政策的研究,既降低出口企业对外的税务风险,又将国内剩余产能向国外不发达的地区转移,为走出去发展的企业提供政策保障。从宏观层面入手,明确税收上市场的主体地位,扩大市场配置资源,以市场为依托让资源在各个区域合理的流动。财政政策上支持企业创新发展,使企业在技术上的投入扩大化,推动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再运用税收政策对企业进行相应补偿,为企业节约成本的同时,增加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5结论
供给侧改革视域下的财政税收政策,要注重市场的主体地位,同时政府也要有所作为。以财政税收的方式来扩大市场的需求量,从而促进市场和企业持续增加需求,达到激活市场原动力的目标,在经济稳步增长的基础上,逐步平衡供需水平。同时,要重视财政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依托政府灵活调整的相关政策,通过税收手段为内需和外需提供动力,从根本上改善供需环境。政府从加强中小型企业扶持力度、推行结构性减税、税收政策与企业降低成本方式相融合、加强市场主体地位等方面,有机实施财政税收政策,促进市场各经济主体平稳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泽雄.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财政税收政策应用[J].全国流通经济,2021(3):113-115.
[2]曾令洪.基于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财政税收政策应用分析[J].财经界(学术刊),2021(5):167-168.
[3]王丽丽.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财政税收政策应用探讨[J].商讯,2020(32):156-157.
[4]牟小枝.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财政税收政策应用分析[J].商讯,2020(6):179.
[5]田金莹,赵敏.关于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财政税收政策应用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8(3):81-82.
作者:李永芳 单位: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