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范文

发布时间:2022-10-24 14:51: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范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篇1

小学语文学科新课程标准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阅读数量和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为扩展阅读提供了前提条件。而对在扩展阅读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进行研究,是为了顺应新课改的要求,也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使得他们在提高阅读数量和质量的同时也能发展语文能力、增强道德品质。以下将对扩展阅读的重要价值以及有效策略展开分析。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扩展阅读的重要价值

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指导学生扩展阅读不仅能够增加小学生的阅读数量,还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方面,在扩展阅读的指导教学中,教师会脱离传统教育思想的禁锢,创新课堂内容,结合教材文本引入更加丰富多样的阅读素材,让学生展开针对性的阅读,这就与新课改中要求语文教师增加学生阅读量不谋而合,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扩展阅读,学生会接触到类型多样、体裁丰富、写作风格不一的阅读文本,在阅读和分析其中内容的同时学习和掌握大量的历史人文知识,这无形中开阔了他们的眼界,有助于积累更多的阅读知识。与此同时,学生在扩展阅读中也能够增强阅读熟练性,有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学习习惯[1]。

二、在扩展阅读中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策略

(一)课内阅读,落实语文素养

1.在对比阅读中明确写作特征。对比阅读指的是将具有相同体裁形式或表达同类主题思想的两篇或多篇文章集中在一起进行阅读,在对比时要找到值得对比的点,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它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阅读技巧,还能够使学生明确不同篇章的写作特征,对提升写作能力有一定的帮助。所以,在扩展阅读中,为了落实语文素养,教师可以在课内对比阅读中引导学生明确不同文本的写作特征,让学生能够从课内文本出发主动搜集课外文本,进而在对比中了解不同篇章的结构特征、语言特色等,以此提高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使他们能够将学习到的技巧和方法应用于个人的写作练习中并优化写作内容。然而,在过往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更加关注单篇文本的讲解,要求学生掌握阅读文本中的词汇和语句知识,既没有从课内出发引进课外阅读资源,也没有要求学生针对多篇文本展开对比阅读,导致学生很难充分地了解不同体裁或题材的文本之间的异同点,这就阻碍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升语文能力的进程,也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2]。针对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在扩展阅读中引进类比教学的思想,帮助学生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深度挖掘文本中的内容,将主题相同或体裁相同的文章整合在一起,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开展直观对比教学,将二者的主旨、写作形式、结构等提炼出来,让他们在对比和分析的过程中清楚地认知不同文本的写作特征,以便他们能够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采取不同的阅读策略,进而夯实其知识基础、锻炼其阅读技能,以此落实语文素养。

2.在单元阅读中强化整体思维。思维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在课内扩展阅读教学中单元阅读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其整体思维的有效措施,同时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单元主题。所以,为了强化小学生的整体思维,教师可以开展单元阅读教学活动,将主题相同或相关的文章组成一个单元,让学生全面阅读精读、略读等类型的文章,引导他们形成整体化的思维模式,促使他们在具有较强结构性和系统性的阅读体系中增强阅读思维、写作思维和语言思维,以此提高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但是,部分语文教师不具备开展单元阅读的意识和能力,他们往往将每一个单元的精读文章作为重点教学对象,让学生全面解读重点文章中的词汇和语句,通过分析写作形式和主旨来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忽视了略读和自读文章,也没有将阅读教学与单元中的其他教学板块联系起来,各板块看似是一体的,但本质上都是各自独立的,所以扩展阅读教学模式没有在语文课堂中构建起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也未能实现,教学前后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没有明显的提升。对于学生整体思维不强、扩展阅读教学效果不佳的情况,教师可以将强化学生整体思维、落实语文素养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在深入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突破各章节的限制,将主题相同或类似的文章归纳为一个单元并确定单元主题,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在单元阅读和学习中丰富知识储备,促使他们在读写说一体的阅读教学模式中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构建整体思维模式。由此,学生就能在丰富阅读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思维能力,以此达成落实语文素养的教育目的。

3.在交流共享中提升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素养中的基础组成部分,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中组织学生展开分享和交流活动,那么小学生不仅能够丰富阅读感受,也能够进一步弥补自身不足、提升阅读能力。因此,为了在扩展阅读中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中组织分享和交流活动,让他们能够在课堂中共享阅读信息,分享读书经验,并在与教师和同学交流的过程中汲取他人的长处,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以此强化扩展阅读的效果。可是,在紧凑的教学进度、繁重的教学任务和沉重的升学压力等重压下,大部分教师都将精力集中在知识讲解上,没有在课内阅读中引进交流分享活动,也没有引导学生抒发阅读感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收获与文本内容相关的知识,很难拓宽自己的阅读视野,也无法发现自己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这就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阻碍了落实语文素养的进程。针对以上提到的问题,教师可以在讲解文本内容时以问促思,借用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在课堂中互相分享阅读信息和阅读感悟,促使他们在“阅读鉴赏”“我说你评”等活动中展开多元互动和沟通,让他们可以针对扩展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的讨论。由此,学生就能在掌握基本阅读技能和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提升阅读能力,以此完成落实语文素养的目标[3]。与此同时,教师与学生也会有更多交流的机会,对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能够拉近生生之间的距离,促使学生在完成阅读任务的同时与其他同学产生有效的交流并汲取他人长处,提高综合能力。

(二)课外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1.在实践活动中丰富阅读体验。高效的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实践活动的支持,尤其是在扩展阅读中实践活动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它可以有效避免教学脱离实际的情况。所以,为了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让他们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并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实践活动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扩展阅读,让学生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阅读实践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感受,促使他们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和阅读主题。不过,受制于传统教育思想和阅读教学模式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大部分教师沿用了“教师讲解+学生记忆”的机械教学形式,要求学生单方面接受阅读知识,既没有引导学生在课外积累阅读经验,也没有在实践活动中展开扩展阅读。这无形中禁锢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的阅读范围,也不利于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于小学生缺乏阅读经验、思维模式固化等问题,教师可以从课内阅读出发,根据文本内容设计出形式创新、内容优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情景剧、经典诵读、阅读交流、演讲比赛、读后感等实践活动中深化阅读感受、丰富阅读体验,进而在提升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其语文素养。基于此,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丰富课堂形式,还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其在深入理解知识点的过程中提高综合能力。

2.在班级环境中营造阅读氛围。环境和氛围对小学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如果学生生活在文化氛围浓厚、阅读积极性高涨的环境中,那么他们参与扩展阅读活动的兴趣会不断增强,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也很可能实现,反之则很难对参与扩展阅读产生较高的兴趣。所以,为了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教师可以将工作重心放在创设班级环境上,借助客观环境和文化环境的营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氛围和环境的积极影响,使他们不仅主动投身于阅读活动中,还能积极带动其他同学一同展开阅读。在现阶段的扩展阅读教学中,教师只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阅读情况,其他时间对学生的关注度较低,往往忽略学生在课间或早晚自习时的实际阅读状况。这无形中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影响其阅读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可以正确地认识和解读环境对小学生的影响,通过创建班级阅读角、定期开放图书馆等方式为学生投放丰富的阅读资源,让学生能够在课间和早晚自习时间选择喜欢的阅读资料,展开自主阅读,促使他们在良性竞争的环境中产生积极阅读和主动阅读的意识。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与其他同学交流阅读体验,相互交换对同一读物的感悟或是分享其他扩展阅读的经验。由此,学生就能在良好的班级环境中不断提升个人的阅读积极性,加强对知识的积累,进而完成提高语文素养的任务和目标。

3.在家庭阅读中培养良好习惯。学习习惯也是语文素养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而在小学语文的课外扩展阅读中,家庭阅读成为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绝佳选择,能够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起到巩固作用。所以,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学习习惯,教师需要秉持家校合作的教育理念,引导家长在家中展开正确且高水平的阅读指导,让家长发挥出监督和管理的作用,帮助学生高质量完成家庭阅读任务,使得他们能够运用正确的教育和指导理念让学生形成定期阅读、规范阅读的习惯。由此,语文素养就能扎根于小学扩展阅读教学中[4]。可是,从现阶段的阅读教学体制中不难发现,大部分学校未能建立起家校合作教育体系,缺乏沟通交流的机会,未能在家庭与学校之间起到沟通和维系的作用。再加上家长群体的受教育程度不同,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较为落后,在家庭中对学生学习关注较少,这也严重降低了扩展阅读的实效,不利于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以上问题,教师可以发挥出其教育优势,通过家长会、线上沟通软件等载体向家长传授扩展阅读的概念和指导扩展阅读的方法,让家长意识到拓展阅读的重要性,并让家长在家中展开“亲子共读”“每晚阅读半小时”等活动,促使学生在家长的引导和帮助下形成每日必读、每日必写的良好学习习惯,从而使阅读成为小学生的一种爱好和兴趣,进而使阅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4.在线上阅读中开阔知识眼界。线上阅读是互联网发展衍生出的一种阅读机制,也是增加学生阅读数量、开阔学生眼界的有效途径,只有教师正确运用线上平台开展扩展阅读,学生才能接触到更加多样的阅读素材。因此,为了实现开阔学生知识眼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教师可以展开线上扩展阅读,让学生在微课视频教学、翻转课堂等信息技术手段的辅助下接触海量的阅读资源,并拓展阅读储备,助力他们提高阅读效率。但是,在现阶段的扩展阅读教学中,线上平台的使用效率不高,教师大多仍是沿用线下教学的形式,究其原因是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不高,不具备利用线上平台开展高效课堂的能力,即便使用线上平台教学,取得的效果也并不理想。这就将阅读教学局限在了课内,不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对此,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和手段组织学生进行线上扩展阅读,让学生在线上填写阅读任务单、书写读后感、制作阅读卡、互相交流阅读感悟,促使他们在信息共享的过程中达到开阔眼界和增强阅读能力的目的。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线上平台的数据反馈了解学生的真实阅读情况,进而真正落实拓展阅读。总之,学生可以借助丰富的阅读资源开阔眼界,并通过阅读大量文章完成对词汇的积累以及对不同体裁文章结构的掌握,进而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实现阅读教学的价值。

三、结语

综上所述,扩展阅读是丰富学生阅读体验、提高学生阅读素养的有效方式,它不仅对语文学科教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所以,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应从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将扩展阅读合理地融入到学科教学中,让学生接受专业化的指导,以此提升其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真正实现新课改的教育目标。

作者:赵俏梅 单位:甘肃省庄浪县第二小学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篇2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审美教育能够提升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他们能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感知美、体会美、模仿美,拥有较强的道德修养、审美素养。要想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提升小学生的审美素质,教师要转变以往知识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要围绕文本内容中的色彩、意境、情感、语言等内容设定趣味性、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自主参与到语文知识探究之中,从中感知语言美、文字美、情感美,端正学习态度与言行举止,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除此之外,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展示出“以美育人”“以人为本”的教学内容,深度挖掘文本知识中蕴含的美育素材,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感知文本知识的意境美,锻炼小学生的想象能力、审美素质,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一、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一)发展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审美素质属于高级心理中的核心要素,具备一定的综合性,同时审美能力、审美素质也是想象、注意、知觉、感觉之间的相互渗透,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审美能力,能够体现出语文教学资源的优势、作用,展现出语文教学资源中的文字美、语言美、结构美,让小学生能够全面感知美,激发他们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强化审美感知能力。同时,小学语文课程中包含的自然、风俗、人文知识比较多,在语文课程中落实审美素质教育能够让学生去感知大自然之美,获得心理方面的审美需求,实现教育和自然的融合,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除此之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审美教育能够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深层次探究文本知识中蕴含的思想内涵、情感内容,为学生营造和谐、温馨的课堂学习氛围,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提高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主观能动性。

(二)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活动中,提升小学生的审美素质能够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促进小学生个性化成长,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生活体验、学习体验,丰富审美感知,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文学习兴趣,在心灵方面得到净化、升华,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美、寻找美、探索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同时,要想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提升小学生的审美素质,教师需要全面、深刻探究文本知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文教学情境,探究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点,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来引导学生,给予学生充足的自由发挥与想象空间,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心灵方面的愉悦感,感知到学习文本知识的趣味性。

(三)体现语文课程的韵味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活动中提升小学生的审美素质能够体现语文课程的韵味、人文性,让学生在探究文本知识的时候感知文本中蕴含的情操、品德、信念、理想、个性、价值、尊重,深入挖掘文本中的人文品格、人文情趣、人文精神,得到情感、文化方面的熏陶,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同时,语文学科中蕴含着人性之美、语言之美、自然之美,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刻领悟文本知识中的美,展示出语文学科独特的魅力,让学生在和谐的语文教学氛围中成长、学习,提升审美素质,启发想象能力,培养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情感观,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中有关审美培育的内容比较少

语文是一门人文功能性非常强的学科,通过语文教育活动能够培育学生良好的审美素质,提升他们的艺术修养、审美能力,促使学生更好地发展、成长。但是通过实际调查可以发现,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审美培育的内容比较少,大多数教材更加倾向于知识传授,忽视了审美倾向教育。教材中蕴含的很多人文、审美素材知识都需要教师、学生深度挖掘,但是在当前的语文教学工作中,部分教师为了片面提高考试成绩,提高语文教育实效性,只是简单讲解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审美内涵、审美情感、审美素材等,没有带领学生去深入剖析文本内容,不利于培育学生良好的审美素质、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语文课堂教育有效性有待增强。

(二)文本呈现方式缺少审美性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育工作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知识灌输的教育形式,而是要引导学生理解性、探究性地解析文本知识,引导学生深度挖掘文本中的审美素材,培育自身良好的审美素质。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育工作中,由于文本呈现方式缺少审美性,导致学生缺乏探究文本中审美元素的自主性、积极性,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修养。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提出:“优良的学科结构、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模式,更容易实现知识的迁移”,由此可见,教学形式、知识呈现形式对于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要想深度挖掘其中的审美素材,一定要优化文本呈现方式。但是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优化文本呈现方式的重要性、必要性,导致文本呈现方式缺少审美性,根本无法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素养。

(三)审美视角较为成人化

在当前的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意识到了利用语文素材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必要性、实用性,但是习惯于站在成人视角去解析文本内容,导致审美视角较为成人化,没有站在学生角度去提出问题、解析问题,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深度钻研文本知识,还无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质、审美能力。朱自强教授曾经提出目前语文教育中存在成人化倾向问题,如素材超出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接受能力,选文视角、主题偏离了儿童本位。由于语文教育中审美视角较为成人化,完全削弱了文本素材中的和谐美感,教育内容、教育形式较为生硬化,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

(四)语文教育实践形式缺乏审美教育

素质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把理论知识讲解和实践活动融合在一起,以此来锻炼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质,教师需要在实践活动中给予学生情感体验的机会、时间,引导他们感知到学习的快乐和趣味性,进而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但是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育实践形式缺乏审美理念,在文字解读、文字表达、文字诠释方面缺乏美感,根本无法培育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审美素质。

三、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策略

(一)树立美育教育理念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质,教师要树立美育教育理念,让审美教育全面渗透在语文教学工作中,促进小学生个性化成长。在语文课堂活动中,教师要注重以人为本,一切围绕小学生的审美认知、理解能力、学习进度,全面渗透美育教育理念,结合小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重视感性学习需求,通过审美素质培养,让小学生深刻感悟、自由思考,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从中发现文本知识的意境美、语言美、结构美,在学习中获得愉悦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以美育人,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不断提升自我综合能力、综合素质、审美素养,这样才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人物,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获得满足感、舒适感,从中积淀人文底蕴,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用图片、视频、声音的形式展示语文知识中的审美素材,让小学生发现美、拥有美,建立积极的情感价值观。

(二)联系实际生活开展审美教育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联系实际生活开展审美教育,以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质,让学生感知到学习文本知识的实用性与必要性,提高语文课堂活动质量、效率。小学语文是一门实践性、生活化非常强的学科,教师要深入挖掘文本知识中蕴含的生活素材,引导学生感知文本知识中的生命情蕴,在多次领悟、多次阅读中获得全新的情感体验,从中来渗透情感美、生活美,实现语文教学和生活教育的深度融合。还能够进一步发现生活中的美,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入大自然和乡村生活中,做一个勇敢表达、大胆创造、善于观察的人,这样学生才能够投入真实情感去阅读、去写作,学会多层面、多角度分析问题,抒发内心真实的情感,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提升自我综合审美素养。除此之外,教师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活动中,鼓励学生围绕实际生活素材去鉴赏、阅读、欣赏,从中感知文本中蕴含的情感,体现出语文学科的情感美与文化美,树立积极的情感价值观与文化价值观。

(三)丰富语文作业类型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丰富语文作业类型,通过语文作业提升小学生的审美素质。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绘形象、写感受类型的语文作业,让学生从中受到情感启发,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全面渗透审美教育理念。教师也可以设置一些作品评析和鉴赏类的语文作业,让学生更为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从中总结写作技巧,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小学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比较强,教师可以多设定一些综合实践类的语文作业,让学生自主设定主题,锻炼自身的概括能力、艺术设计能力、想象能力,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感知语文学科中的形象美、结构美、语言美,提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让学生感知到探索文本知识的快乐。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拟定语文作业,这样既能够了解学生真实的语文学习进度与需求,还可使学生在拟定语文作业的过程中深钻文本知识,感知文本知识中蕴含的情感美与知识美,巩固、复习所学文本知识,锻炼学生的综合审美素质,实现教与学的深度融合,为语文课堂注入更多的活力。

(四)在因材施教中提升学生审美素质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活动中,要想提升小学生的审美素质,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尊重小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从中全面感知美、创造美,增强语文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想象,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想象是创新、实践的重要源泉,学生只有在想象中才能够感知大自然与生活的美好、祖国的伟大,从而激发他们的思想感情,提升他们的审美素质,在语文学习中有所成长。游戏与故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极具诱惑力的,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可以体现情感美、事物美、人物美的小故事渗透审美教育,让学生在角色扮演、情感朗读、合作探究中对文本中蕴含的审美素材进行剖析,激发自己的审美能力。同时,要想展示出因材施教的教育优势,教师一定要积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重视对于学生的鼓励、表扬,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自信心,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爱劳动、爱学习、爱生活的情感,在生活与学习中多多发现美,陶冶自己的情操与心智,学会积极展示自我,成为生活、学习中的有心人,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审美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要善于全方位、多角度发展小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审美需求,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展现学习的主体性,能够主动去发现美、探索知识,形成良好的行为修养,在学习、生活中提升自我审美素质。

四、结语

总之,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质,围绕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设定趣味性、多元化、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参与语文教学活动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从中感知文本知识中的语言美、文字美、情感美,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真正有所提升与学习,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同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语文课堂中的主体学习对象,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展现出文本知识的人文底蕴、审美意蕴,进而构建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

作者:王华清 单位:甘肃省民勤县泉山镇教学辅导站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篇3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对现阶段的阅读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而对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课内外整合阅读进行分析和解读,是为了顺应当下教育改革的趋势和步伐,拓展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以此构建高效化和创新化的阅读教学模式。以下将对小学语文课内外整合阅读中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策略和原则进行分析。

一、在小学语文课内外整合阅读中落实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拓展阅读发展学生语言素养

1.在经典诵读中锻炼语言技巧。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内容,语言素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教师能够在整合阅读中将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作为重要的目标,那么其运用语言的技巧和能力则会有所提升。而在小学阶段的整合阅读教学中,经典诵读是锻炼学生语言技巧的有效手段。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内外的整合阅读中可以从课内出发引入课外拓展性的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在拓展阅读中学习和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和口语表达技巧,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而从目前的阅读教学状况来看,由于对整合阅读的理念认知不清,部分教师并没有从课内出发引入课外的拓展阅读资源,而是根据主观判断来选择课外阅读资源,他们所选择的课外阅读文本无法与课内准确对接,没有适配性,且文学性和趣味性不强,学生在阅读中经常会感到枯燥、乏味,这就不利于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也不利于锻炼学生的语言技巧[1]。因此,教师应对整合阅读的概念和本质展开分析和研究,以发展学生的语言素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通过引进具有较强文学性和趣味性拓展阅读资源的方式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能够将课内外阅读文本结合起来形成系统化的语言体系,借助课外阅读资源来深入理解课内阅读,并拓展阅读知识面,从而正确掌握诵读文本的方法,久而久之,他们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驾驭能力都会得到提升,综合素养也能得到有效提高。

2.在读写结合中积累语言知识。语言知识和储备是语言素养的基础要素,如果学生具备丰富的语言知识储备,他们的语言素养也能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应在拓展阅读中采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阅读课内外文本的过程中积累其中的优秀语言元素及写作技巧,并将其合理地应用于写作训练,阅读是知识输入的过程,写作是知识输出的过程,而在阅读和写作的有机循环中,学生的语言知识储备会不断壮大,文学素养也会不断得到提升。不过在此前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对课内文本的重视程度要远超课外文本,更多是以教学大纲为蓝本设计教学活动,他们以传统讲解式的方式要求学生记忆文本中的词汇、语句等知识要素,并刻板地记忆文章的主旨和大致内容,却没有从课内外相结合的角度引导学生建构完整的语言知识体系,所以小学生的语言储备不足,他们的语言素养也未得到明显的提升。针对小学生语言积累不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从拓展阅读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相同体裁或者题材的课内外文本,并指导学生开展有效阅读,让学生分门别类地记录和积累语言素材,并在同类型的写作训练中应用所积累的语言知识,由此建构可持续发展的语言储备体系,长此以往,学生的语言素养会呈现出稳步发展和提升的状态,写作能力也会有所提升。

(二)类比阅读,提升学生思维素养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是小学生在阅读教学中需达到的目标之一,也是组成核心素养的基础性内容,而在课内外整合阅读教学中,类比阅读是发展和提升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教师要重视它的合理运用。也就是说,教师可以在整合课内外阅读资源的过程中引进类比阅读的思想,引导学生将课内外的篇章进行全面对比和分析,让他们在比较异同时明确不同篇章的写作特征和情感表达方式,进而完成对知识的转化,这对于提升他们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受到陈旧教学观念和固化思维模式的影响,部分教师缺乏在课堂中展开类比阅读的意识和能力,仍是单纯地引导学生分析课内阅读,并将重点放在对课内知识的探析上,他们也未能指导学生将不同的文本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对比,学生所学知识存在局限性,在此环境下,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成长速度极为缓慢,不利于综合素养的提升。基于以上提到的教学不足,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教学工具开展类比阅读活动,让学生在绘制和解释导图的过程中了解课内外文本在主题、内容、写作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并在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之间搭建良好的沟通桥梁,使他们在类比和分析时运用发散性思维达到举一反三的阅读效果,促进思维多方面发展。此外,在类比阅读中学生也能掌握多种写作方法,并将积累的词语及所学的表达技巧应用在写作中,这对于他们日后的写作训练也有所助益,对优化语文课堂质量也有着重要意义[2]。

(三)鉴赏阅读,提高学生审美素养

1.在鉴赏情境中体悟审美元素。审美素养不仅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社会要求不可或缺的品质,这就说明教师应在课内外整合阅读教学中开展鉴赏阅读活动,让学生在鉴赏情境中体会文本中的审美元素,通过品味语句和关键词,带领学生深入与文本内容、意象相适应的情境中,让他们能够在情境中分析和解读文本中蕴含的语言美、意象美等,进而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和体验,使学生的审美素养得到提升。可是就目前的阅读教学状况来看,一些教师在整合阅读中只关注文本中的基础知识,如词汇的含义、读音、主旨等,既没有对文本展开深入的分析,也没有带领学生鉴赏文本中的审美元素,而是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对知识的分析和讲解上,本质上仍是以“知识”为核心,属于应试化教育,学生只能充分了解知识点,缺乏对更深层次内容的探析。所以小学生很难在整合阅读中提高审美素养。对于教学中以基础知识为主、审美性不足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全面分析课内外文本中审美元素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情感创设方法,将学生带入到音乐、多媒体、分角色表演等情境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借助情境探析文本内容中的某个句子或关键词,引导学生从艺术的角度出发探析其背后蕴含的思想情感或在文中发挥的作用。由此,学生不仅可以深化自身的审美体验,加强对文本内容意象的了解,还能深入地分析和理解阅读知识,与文本的思想和情感形成共鸣,使情感体悟也得到升华。

2.在鉴赏活动中丰富审美感受。审美素养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增强个人感受,也要求学生在互动和交流中进一步丰富审美感受,这会更容易产生思维上的灵感。所以,在课内外的整合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审美鉴赏活动的方式,鼓励学生表达自身的感受,让他们勇于表达、勇于质疑,并在与同伴或小组成员的交流中,在思维碰撞和语言沟通的过程中,与不同学生交换各自的审美体验,综合多人的智慧能够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体会阅读文本中的审美元素,进而达到丰富审美感受、提升审美素养的目的[3]。然而在目前的整合阅读中,部分教师过于关注阅读文本的教学价值,忽视了其美育价值,他们极少在课堂中组织学生互动和交流,也没有以审美为目的引导学生进行沟通,更多是教师将自己的感悟灌输给学生,学生缺乏审美探析的过程,所以小学生的审美范围被局限于特定的框架中,他们的审美角度也较为单一,这就不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审美素养。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作为教学的准绳,重视鉴赏过程的探析,不要剥夺学生提升审美素养的机会,而是要为学生创造互动和交流的机会,通过同桌之间相互讨论或是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让他们在专门的鉴赏活动中就课内外文本展开分析,并借助多媒体等技术手段抒发审美感悟,促使他们在鉴赏活动中进一步升华个人的审美体验,久而久之,学生的审美素养就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四)实践阅读,增强学生文化素养

1.在课堂实践中扩充文化储备。文化储备是影响学生文化素养的关键因素,只有具备充足的文化知识储备,学生的文化素养才能随之增强,也可以说文化储备就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前提。所以,在课内外的整合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课堂实践阅读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和网络平台广泛搜集阅读资源,学生在搜集和整合阅读资源的过程中会深入挖掘文本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元素或历史文化典故等,无形中就扩大了学生的知识网络,久而久之,他们的文化知识储备会呈现出阶梯式增长的趋势。但是,受到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在现阶段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更加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理论知识和基础知识,也更加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运用情况,却忽视了实践阅读活动的重要性,也忽略了文本中的文化元素,甚至有部分教师认为在课堂中开设实践阅读活动会拖累教学进度,弊大于利,所以小学生很少会有亲身参与阅读活动的机会,自身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都不强。对于此种问题,教师可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阅读活动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项目化阅读、阅读表演、经验分享交流等课堂实践活动中搜集和阅读大量的课内外文本,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后就会产生质变,同理学生在阅读实践活动中不断学习和积累,就会促使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2.在社会实践中深化文化体验。除课堂实践阅读活动之外,社会实践活动也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深化学生阅读体验的有效方式,能够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加强感悟。所以,在课内外的整合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从课内出发将教学的场所转移到室外,拓宽学生眼界的同时,让学生在社会场景中寻求与课内相关的文本资料,促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展开有针对性的阅读。可是部分教师既缺乏指导实践活动的能力,也没有丰富的成功经验,在设计实践活动时存在很多问题,他们将实践简单定义为游戏和玩乐,忽视了更深层次知识的探究,导致实践活动存在浅层化问题,这就违背了实践阅读活动的初衷和本质,学生也无法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成对文化的体验。对此,教师可以将文化教育作为开展实践活动的宗旨,设计并组织与课内阅读教学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观图书馆、拜访特色文化园区、游览博物馆和科技馆等活动中积累文化知识、丰富文化体验,进而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以此落实核心素养的理念[4]。基于此,学生可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成对文化的探索,通过教师的讲解了解到更多的文化知识,同时还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真正实现在“乐中学”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二、在小学语文课内外整合阅读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原则

在小学语文课内外整合阅读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理念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学生主体性原则,即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倾向和思维特征,从学生的根本需求出发设计阅读教学方案,而不是一味地参照教学大纲,为了避免教学脱离实际,教师应选择学生感兴趣且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文本资源,并以创新化的阅读指导方法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自主展开整合阅读,以此达到扩充学生阅读储备量、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第二,理实结合原则,即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取阅读素材,进而提升他们的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素养,以此实现全面发展和多维成长的目标;第三,生活化原则,当下很多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都较差,而在教学中通过课内外阅读的开展,能够利用文本内容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对拓展其社会认知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能够彰显出教学的重要价值,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课内外整合阅读中践行核心素养,不仅可以拓展小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还能使学生在课内外的结合阅读中提升阅读能力、增强语文核心素养。所以,教师应以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为导向设计和规划课内外整合阅读的方案,为学生提供优化的阅读指导计划和丰富的阅读资源,以此扩充他们的阅读储备,让他们可以在课内外的灵活转换中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作者:马引兄 单位:甘肃省静宁县城关小学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篇4

统编语文教材最大的特色就是双线组元,也就是在强调人文主题的同时兼顾语文要素。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主编陈先云曾说:“教部编教材,应该按照部编教材的编写理念来设计教学……教材改变了以人文主题组织单元内容的模式,采用‘双线’、按照单元组织课程内容,体现出宽泛的人文主题与语文训练的基本要素相结合的特点,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尽快突破人文主题的思维定势。”[1]对双线组元这一举措以及教材编写者的解读,人们在接纳的同时也产生了丰富的思考和有益的争鸣。这种情形是在意料之中的,课程改革之初,《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提出了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特征。人们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理解,也曾出现过较长时间的讨论:语文教学到底该关注工具性还是人文性?而最后,来自教材编写者和课程标准修订者的声音是:语文课程应当追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那么,今天面对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在具体的教学中又应如何理解和实践呢?这个问题显然是具有思考价值的,尤其是当人们已经接受了人文主题的时候,对新出现的“语文要素”,更应进行充分的思考,以便为后面的实践奠定基础。

一、对小学语文要素的理论解析

目前,一般认为“语文要素是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学段目标’的分解与细化”。人们常说的语文能力、学习策略、教学目标等,都是语文要素的组成部分。分析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可以发现,教材把语文要素分解到了各个单元之中,每个单元前都有几句简洁的话,上面是人文主题,下面则是语文要素。将语文要素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这为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提高语文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理论与实践形成匹配关系,也为了凸显语文课程中的语文要素,并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教师必须加大对教学策略的改进力度,做好学习方案的指导工作,在促进各项语文要素提升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个科学高效、知识体系鲜明的教学过程。[2]在此基础上,笔者以为还应从另外几个方面去进一步理解语文要素:首先,语文要素是面向语文的,是体现语文特征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语文要素的内涵比较宽泛,除了上面提到的语文能力、学习策略、教学目标之外,隶属于语文学科自身的知识、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乃至于语文核心素养,也都可以视作语文要素的组成部分。其次,语文要素贵在落地。学生只有通过积极有效的语文学习,掌握了各项语文要素时,语文要素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所以,语文要素的活力实际上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与内化过程当中。再次,语文要素奠定着语文学习的基础,明确了语文学习的方向。如上所述,语文要素的组成是非常丰富的,如果各个部分能够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效落地,那么自然就能帮学生奠定坚实的语文学习基础。而学生一旦站到这个基础之上,达成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就有了极大的可能。在认同这些观点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关于语文要素的争鸣。当前关于语文要素的争鸣,主要体现在概念与内涵两个方面:从概念角度来看,有人认为既然是“要素”,那就应当是“必要的因素”,但是在分析教材之后,可以发现即使将某一册教材中的语文要素相加,也有200种之多,如此数量众多的“要素”,降低了“要素”这一概念的含金量。还有研究者尝试从“语文要素”概念的角度去探究,结果发现对这些概念并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这在客观上也确实是一个不足。而从内涵的角度来看,目前绝大多数关于语文要素的解读都似乎有些肤浅,很多就是将“语文”和“要素”两个概念进行叠加,然后用这个“新瓶”去装上一些“旧酒”。这种理解在一线教师当中非常普遍,这自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至少从逻辑上来说,如果教师自身对语文要素都理解不清,要想将其顺利融入教学过程是不可能的。

二、对小学语文要素的实践认知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对教师而言,语文要素既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共识,又在更大的范围内有所争鸣。这样的情形对于语文学科的健康发展来说是正常的,也是有益的。很多语文概念正是在类似的争鸣当中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的。一线教师面对这种情形,不应感到茫然,更不要因此而非议。这是因为,一方面,无论是语文课程专家还是教材编写者,提出语文要素这一概念,都不是随意之举;另一方面,关于语文要素的理解,还是应当结合教材,在自己的教学实践当中去理解并演绎。分析小学语文教材可以发现,统编教材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分成若干个“点”,这些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在各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中。这样编排便于学生形成语文素养,顺利建构语文能力,更便于教师明确“教什么”,从而走出“人文主题”的思维定势,着力研究语文要素的落实。以三年级下册为例,第一单元包含了《古诗三首》(《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燕子》《荷花》《昆虫备忘录》等四篇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飞鸟在空中翱翔,虫儿在花间嬉戏,大自然中处处有可爱的生灵。”单元语文要素是:“1.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画;2.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3.试着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这里之所以将人文主题阐述出来,是因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语文要素不可能孤立于人文主题之外,既然是双线组元,那在教学的时候就应当双线并进,这样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但是考虑到行文的目的,这里阐述的重点仍然是语文要素。解析上述语文要素,可以发现这一阐述本质上是指向学生的,让学生去“试着”“体会”,这里既有柔性的要求,同时又有明确的体验指向,因此无论是从行为主体的角度来看,还是从行为本身来看,这样的阐述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都有高度的契合性。在四篇课文的教学中,语文要素及其落地要求也具有明确的实践性。例如学生学习杜甫的《绝句》,这首诗是诗人杜甫在两年的颠沛流离之后,居于成都草堂,面对浣花溪一带的美丽春光写下的。学习本诗,学生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按字面意思去构建诗中所写的风景。这样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生动形象地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认识到这一点,再去看语文要素中的“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画”,就会发现其中的深刻用意。很显然,这一要求的重点是“想象画画”,而其基础则是“读”,所对应的动作与认知要求则是“读”与“画”。真正在落实这一语文要素的时候,教师就应鼓励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根据自己的想象,一边借助自己的绘画技能,将自己的阅读结果以及理解体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也可以自然地得到实现,因为要想准确地把诗中所描述的景象画出来,就必须理解诗的每一句。在理解的过程当中,学生自然会体会到这些语句的优美与生动。当然,这是一个需要关注细节的过程,在这首诗当中,整首诗的意境是优美的,因为作者写到了日、江山、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短短4句写了8个事物,而且能将这些事物有机融合在一起,构成一种优美之境。当学生通过自己的解读发现了这一特征后,在画画的时候,他们自然就会想着将这些事物表现出来。那么,这首诗的生动性又在哪里呢?这就需要学生继续去体会诗句,于是在体会的过程中就会发现:日是迟日,风是春风,沙是暖沙;还会发现江山是“丽”的,花草是“香”的,燕子是“飞”的,鸳鸯是“睡”的,当事物加上特定的形容词,自然也就营造出了一个生动的情境。学生在情境中画画的时候自然就会思考,怎样画出江山丽、花草香、飞燕子、睡鸳鸯。可以肯定的是,一旦学生经历了这些过程,他们就不仅能画出符合诗意的画,也能用语言描述所画的景物,或者直接用文字进行书写,于是也就达到了“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的效果。从以上解析可以发现,对于《绝句》这首古诗而言,语文要素的落地是可能且可行的。

三、对小学语文要素的教学反思

结合上述教学案例,反思对语文要素的理解与争鸣,可以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基于自己的教学经验,将对语文要素的理解融入其中,是可以形成符合自己风格的双线教学的,当然也就能够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这里实际上涉及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运用心中的“那把尺”来衡量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对于语文要素这一概念,反思及其评价是重要的。有同行通过研究指出,语文要素评价是基于语文课堂教学构成要素,参照语文评价目标对语文课堂教学事实进行的价值判断。这给语文要素的评价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语文要素的评价可以包括三个维度:一是语文教学的目标维度,二是语文教师“教”的活动维度,三是学生“学”语文的活动维度,它直接指向语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3]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基于语文要素的评价与反思思路是可行的。教师紧扣“教”与“学”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锁定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去反思教学过程中语文要素的体现,可以为语文要素的落地指明一个正确的方向。

作者:张立华 单位:宝应县安宜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