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研究范文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研究范文

发布时间:2022-10-27 10:40: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研究范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研究范文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研究篇1

1引言

随着现阶段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教学活动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作为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思想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的重要课程之一,基于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应当充分结合当前多元思想潮流的发展趋势,全面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充分借助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丰富资源与便利条件,对现有的思政课程教学形式机械能给你不断的革新与优化,加强对思想课程教学形式的创新,充分彰显大学生在思政课程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政课程教学活动模式,在引导学生不断提升自身思想觉悟的同时,借助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将思想觉悟逐渐转化为行为上的自觉,进而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应用的教育意义,促进现代大学生综合化素质水平的全面发展。

2高校思政课在“互联网+”背景下实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2.1信息化教学是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必然选择

随着全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现代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各个领域实现信息化改革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高职院校作为为我国社会发展培养高品质专业型人才的主要途径,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是对基础性专业技术知识的传授,同时还应当加强对学生思想观念与道德意识的培养。引导大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知识的同时,能够拥有正确的思想意识形态与价值取向,为其未来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奠定思想基础,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学生日后的良性发展培养良好的个人修养与优秀的社会品质。高校思政课程作为培养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重要课程之一,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积极推进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朝向信息化方向发展,充分利用网络中丰富的教学资源,对现有的思政教学活动形式进行不断的革新与优化,让思政课程能够跟进社会思潮,让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来审视当前存在的而社会问题,在提升思政教学成效的同时,充分展现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时俱进的发展原则。

2.2信息化教学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

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网络技术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大众工作、生活、娱乐的重要方式之一,现阶段的大学生群体更倾向于借助网络社交平台开展交流活动。大学生由于其社会阅历较为有限,其对社会的事物的认知能力与是非观念还未完全形成,正处于其思想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养成的关键阶段,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作为培养学生思想意识与政治觉悟的重要途径,为了充分满足现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碎片化与具象化等特点,借助网络中的时政信息资源对思政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延伸,进而充分满足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

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挑战

3.1教学方式的挑战

在以往的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主要是教师作为教学活动核心,采用机械式灌输的形式进行知识灌输,该种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且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缺乏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进而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程知识内容缺乏深思意识,无法实现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深度学习。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本身就属于一门理论性、政治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过度重视对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视,进而导致思政教学活动过于枯燥,学生缺乏对思政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影响高职院校思政教学质效。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活动形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更无法落实现阶段我国对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因此,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师首先面临的是思政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师应当充分结合利用互联网技术,对现有的思政课程教学活动进行全面的信息化改革,全面开发学生对思政课程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对思政课程知识的汲取,方能够有效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学成效。

3.2教学内容的挑战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信息共享与即时性传播成为当前信息时代的主要特点,在现阶段的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中,思政知识来源亦不再拘泥于教材知识内容,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智能终端设备随时随地获取我国社会乃至国际社会中各种类型的信息。然而在网络信息中,不仅涵盖丰富的思政教学资源,同时还涵盖一些负面信息内容,由于大学生自身的是非分辨能力较为有限,很容易受到网络中这些不良信息的误导,对其思想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的养成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在当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程面临着重要的教学内容改革,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当充分结合当前多元思潮的发展特点,充分利用网络中的教学资源,重点培养大学生养成正确的是非观念,逐步引导其塑造积极的价值观念与思想形态。

3.3教师素质的挑战

互联网技术逐渐让教育由传统的封闭状态逐渐转化为开放状态,网络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大众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在日常开展学习活动过程中,已经不再局限于依靠教师的传授,可以随时通过移动智能终端设备,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在网络中检索自己所需的知识内容,学生自身的知识范围与知识储备亦在不断拓展中变得日益丰盈。在此背景下,教师在思政课程教学活动中,传统的照本宣科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思政知识的学习需求。因此,想要切实实现高校思政课程实现信息化改革,首先作为高校思政教师自身的素质能力与教学水平面临着新的挑战,教师应当充分根据时代的发展与学生的成长需求,不断更新自身的思想意识与技能水平,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对现有的教学形式进行不断的创新与优化,进而确保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学质效的有效提升。

4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实施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

4.1充分发掘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深思意识

思政课程并非是教师单一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通过记忆固化来满足考核需求,而是应当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知识内容对学生思想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养成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因此,基于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应当结合教材知识内容,以大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水平,充分发掘网络资源中的教学素材,将网络中一些即时性事件信息引入思政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以身边中的实例为切入点,通过不同的角度对其中所涵盖的思政知识进行仔细的剖析,让学生在分析案例事实的过程中,不仅是评价事件的是与非,同时还应当深度挖掘导致这一社会现状、问题的成因,进而让学生能够真正领会思政课程的内涵,在提升学生思想觉悟的同时,有效引导学生将思政课程知识转化为行为上的自觉,进而有效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程质效。例如:教师在选择社会即时性事件作为教学案例的过程中,可以选择正面的案例帮助学生塑造自身的思想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同时还应当根据教学知识内容,选择负面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分析导致这一问题的社会因素,进而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养成正确的是非观念。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为学生未来的良性发展培养良好的个人修养与优秀的社会品质。

4.2构建思政翻转课堂,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基于网络时代背景下,现代信息化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与普及对现有的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带来全新的革新路径。家国情怀作为每个中国公民必备的思想品质,更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发展的核心理念。大学生群体作为我国高素质人才群体,不仅肩负着社会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任务,同时更是中华民族历史未来的谱写者。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应当时刻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在自身作为中华民族未来的主人所肩负的传承使命与发展使命,为学生未来的良性发展指引正确的思想导向。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教师应当充分借助信息化教学技术手段,为学生构建思政翻转课堂,充分彰显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结合教师预设的教育主题,自行搜集网络资源中的相关资料,实现对相关思政知识的探索,让学生在自行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将家国情怀进行深化,进而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在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的渗透,提升思政教学质效。例如:教师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思政教学活动之前,首先结合教学知识内容,通过网络学习平台为学生创设前置性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任务驱动自行搜集网络中的资源,如:革命英烈的英雄事迹、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等等。让学生根据相关资料尝试完成教师预设的学习任务,并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将自己的观点与其他学生和教师开展交流,将自己的观点以及自己在自主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实时分享,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意见以及前置性学习任务完成进度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质效,并以此为依据对线下教学活动进行调整,重点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以及学生所遗漏的知识点进行提炼,通过线下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深入分析。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形式,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思政知识的深度学习,同时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对思政知识进行深度思考,重点开发学生对思政课程知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提升思政教育成效的同时,实现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

4.3建设网络课程平台,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教师在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信息化改革过程中,应当充分借助互联网技术为学生构建网络课程学习平台,教师在完成日常思政教学活动之后,将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资源、课件资料、课程练习、课外资源链接等课程相关资料上传至相应的网络学习平台当中,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随时通过网络智能终端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回顾复习,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自主学习资源。与此同时,在网络课程平台中,学生可以将自己在自主开展知识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通过平台的答疑区或讨论区进行分享,与其他学生开展交流,通过学生之间的集思广益,逐渐引导学生对思政知识的深度学习。并且教师在可以通过平台中的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进度与课程练习任务完成进度等各项数据进行全面的分析,深入了解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学习质效,分析学生的优势特点与薄弱环节,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为其推送针对性学习资源,进而实现学生思政课程学习质效的整体提升。

5结语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作为为我国社会发展培养高品质技术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群体思想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养成的重要课程之一,基于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应当积极转变传统的思政教育理念,积极运用现代网络技术与教育资源,对现有的思政教育活动形式进行不断的革新与优化,在提升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成效的同时,为学生未来的良性发展夯实思想基础。

作者:李能仁 单位: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研究篇2

1前言

创新促进科技持续进步,促使社会不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一直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要求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作为人才输出的高校,必须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去调整教育目标和学科设置,鼓励学术批评,要求个性化教育,支持多样化的培养方式,将创新理念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才总量不断增多,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结构不断改善,人才培养成效显著。但另一方面,面对全球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要求,我国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一些显著问题。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势在必行。对于各专业学生而言,专业课程尤其重要,对专业课程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专业基础能力薄弱,更加影响学生的创新性,故对专业课程的创新性改革应该引起重视,创新性教学是目前高校倡导的教学理念,能为国家提供大量创新性人才[1]。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其教学目标是围绕专业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理论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等能力。这将不仅有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性能力的提高。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不能完全满足上述的要求,仍旧存在一些问题。

2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专业课程对于该专业的学生而言地位显而易见,但是一直以来大多数课程都是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陈旧,学生学习被动,以死记硬背通过最后考试为目的。即使有些专业课程采取了部分新的教学模式,如混合教学、翻转课堂,但是效果没有显著提高,教学模式没有得到大量推广和延续。应用型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2.1教学内容固定

科技一直在进步,社会在不断的变化,应用型高校需要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专业课的教学质量至关重要,但是很多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新速度十分缓慢,信息量也较少,传递速度慢,教材从编写到出版有一定周期,导致内容滞后;而且教材只是静态的文字,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一般没有行业和专业前言,不能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根据专业发展去更新教学内容,一直按照固有的教材和课件教学,势必与时代脱节,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更不能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养。很多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是应该与时俱进,如果一直沿用过去教学内容,一方面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不能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以至于不符合应用型高校的培养目标,不能满足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2.2教学方法陈旧

传统的教学多以教师为主,不能反映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变化,无法知道学生是否能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沟通合作等能力也无法体现。并且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学生学习多数在课堂完成,课后不会主动学习,不会利用现有的资源去拓展知识。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被动地学,没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能体现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那么这种被动接受信息,学生学习仅仅满足于通过考试。至于这门课自己学到了什么,哪些能力得到了提高,从不思考[2]。随着时代的变化,很多专业课程老师也发现了这些问题,部分老师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思路和方法,如通过线上课程、翻转课堂等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教学,甚至有的也能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思考和应用新的教学方式。但是对于每个学校每个专业,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都有所不同,如果更好的利用网上教学资源,合理的设计符合各自学校和各自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是非常值得认真思考的课题。上述的问题使我们不得不改变教学方式方法,从不同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的改进不断的创新,带来不一样的课堂。

2.3考核形式单一

专业课传统的考核方法一般均以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的形式完成。这种模式使得部分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只靠考前突击获取课程学分;也会打击部分平时认真学习,考试发挥失常的同学的积极性。这种考核形式没有没能体现学生实际能力提升的情况,不能满足应用型本科教学和毕业的要求,导致学生读死书,死读书的现象,走上工作岗位可能无从适应。一些学校和专业课老师也发现了此类问题,于是部分老师通过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来平衡上述问题。但是仅仅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仍旧没有反映出学生的实际专业能力。因为大多数专业课程平时成绩仍旧停留在考勤、作业等传统考核方面,而这些方面不能完全体现出学生的专业能力。如从不缺勤的学生有可能上课不怎么听讲,只是为了应付老师点名,在课堂上有可能只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表面上看也在认真听讲,实际上什么都没听,对专业知识不熟悉,更不会去思考专业知识如何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同样作业完成得非常好的同学,有可能不是自己思考的甚至不是自己做的。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完全通过简单的考勤和作业反映出平时学习的情况,并且平时不认真学习的同学有可能通过期末前的突击复习,达到考试合格。那么这些问题都涉及到考核形式单一的问题,想要课程创新性改革取得较好的效果,考核形式值得关注。考核多元化值得考虑和借鉴。

3基于创新理念的课程改革实践

结合专业课传统教学的问题,教学团队在教学创新方面不断学习和改进,在课程教学创新方面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分析学情和考情

专业课程面授对象一般都是大三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学习习惯早已定型,学习思维已经固化。他们对专业发展充满好奇,但工程认识不足;他们乐于使用信息技术,但主动性较弱;他们有一定的创新思维,但需要老师精心的引导;他们喜欢动手,但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学校和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对于这样的学生,如果不进行教学创新,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传授知识,效果肯定不好。所以,认真分析学情和考情是专业课程改革创新的第一步。任何课程都应该有目标,传统的目标不一定适应现在的学生,所以认清学期和考情,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修订完善新的课程大纲是十分必要的。在新的教学大纲中,明确了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还特别明确了教学组织形式,并对课程考核评价的方法进行详细说明。其特点总结起来主要有:一是突出了课程与专业毕业要求之间的关系,凸显了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及作用;二是明确了考核的标准及方法,对考核的规定,特别是过程考核的规定更为科学合理,并且尽量做到考核环节的可衡量,减少定性评价,确保了考核的客观公正。三是将考核的内容与课程目标紧密联系起来,剔除了于课程目标没有联系的传统教学考核环节,确保了课程目标考核的科学性,做到了每个课程目标均有考核,每个考核环节必有对应的课程目标。

3.2改变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过程

为了解决传统教学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借鉴了全新的教学设计思路。为了满足课程目标,提出可行性计划,使学生能够体验式完成任务、项目或者竞赛,并且在完成任务、项目或者竞赛的过程中不停的改进,不断的思考和进步,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材的选取至关重要。根据应用型本科教学目标和自身学生情况,能够建设一系列专业课程教材更符合课程创新改革的要求。学生要能通过教材的阅读基本掌握专业课程的基础要点,要能通过教材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教师通过教材能够向学生更好的传统专业的前言技术和行业动态。故对教材质量的把握或选取对专业课程创新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教学过程中,不仅有课前的导学,还有课中的研学,课后的拓学,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能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3]。鉴于教学内容固定的弊端,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结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变静态的课本为动态的小视频,使学习更生动具体,使专业知识更活灵活现,而不是原有书本的晦涩难懂。对于专业课程而言,基本的概念和理论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只有掌握了基本的概念和理论,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但是对于刚接触专业知识的大三学生而言,这部分知识是陌生的。如果只是按照传统的书本去学习,理解起来非常困难。通过把不容易被理解的知识点制做成动画和小视频(如百度百科的秒懂知识),使得这些专业术语和晦涩的理论生动起来,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对于基础知识的有效掌握后,有利于促进学生理论应用能力。

3.3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从教学模式方面看,线上课程建设后,教学模式更灵活了。但是也会有新的问题。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专业课程教学团队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进行了大胆地创新,获得了一些经验,为相关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参考。首先,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考核环节分两类,一类考核与课程目标紧密相关,在计算最终成绩时会按预定的比例进行统计计算;另一类考核环节,只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单纯地考核,由于这些环节与课程目标无关,所以不计入课程最终得分,如签到、观看视频等,这些环节的考核得分仅作为判断学生是否具有期末考试资格的依据之一。这样可以让学生将课程学习的重点聚焦于课程的核心内容,而不是单纯地在网上刷“存在感”。期末考试命题上也做了很多调整,减少了传统的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考核,增加了考核学生创新能力的命题,这类命题并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这种考核模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思维,也为全方位的评价教学效果提高了路径。其次,通过上述方法,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专业理论后,为了使理论能与实际相结合,教师根据教学安排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以任务、项目或者竞赛为导向,完成课程内容。学生分工合作完成,每组组长给每个组员评定每次任务的过程表现等级,完成项目任务能让学生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从而不断提升自己学习能力,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教师最终需要确保每位同学任务完全过程及结果,并且点评任务,指出问题,激发各组不断思考、改进和完善任务。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改进,我们教学团队负责的几门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学生不仅能够较快的掌握专业课程的核心概念呢和理论,也能灵活利用所学知识借鉴专业问题。与改革前相比,学生专业课平时成绩。提升,期末卷面成绩也一直在提高。综上所述,传统的专业课教学模式和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应用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专业课程创新性改革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实事证明,对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设计思路和过程等方面进行创新性改革有一定效果。

4结语

应用型高校是高素质创新人才输出的重要场所,教育教学创新要立足于培养创新性人才,创新性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5]。作为培养这些创新性人才的高校教师,不仅需要创新思想和理念,还需要课程创新性改革的能力,才能培养出适用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要求,创新性教学改革是必须的[4]。从教学效果和学生就业后的情况,可以看出创新性教学模式是势在必行,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会继续推进专业课创新性改革模式,不断完善和深入创新性教学的改革,培养出符合应用型高校培养目标的学生,满足社会需求。真正为国家输出更多具有创新性的人才。

作者:曾荣 单位:江汉大学智能制造学院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研究篇3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各种文化、思想、价值观念相互交融,它们以多种渠道影响着年轻一代,尤其是当代的大学生。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就脱离了家长的约束,个人价值体系还未健全、完善,时间和精力也非常充裕,具有很大的自由空间和很强的可塑性,非常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如何让大学生坚定信念,抵挡社会诱惑,树立正确的“三观”,做一个有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学校园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主阵地,能否提供一块优良的思想政治土壤,将影响在此环境下成长的学生。大学中所有参与教学的人员,特别是教师,都要紧紧围绕“如何育人”这个根本问题,积极落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实、有效落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段简短、通俗的讲话为广大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拨开了迷雾,指明了道路[1]。

1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概述

先进制造技术是高职机电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先进制造技术原理和方法,了解当前机械制造领域的技术发展趋势,为将来从事制造行业相关工作打好基础。课程内容包含现代设计、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先进制造模式、制造自动化技术等内容。前导课程有机械工程绘图、机电传动控制、PLC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机械制造基础,后续课程有自动线安装调试与维护实训、典型机电设备安装调试及维护实训、顶岗实习等。先进制造技术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前沿技术课程,涉及学科跨度大,涵盖知识面广,涉及机械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环境等各个方面。机电类专科生必须了解和掌握现代制造技术各个发展领域的理论、方法和动态。

2思政教育融入先进制造技术课程的意义及目标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点,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在此背景下开展高职机电类专业的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思政改革与探索,将思政寓于教学,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在坚持立德树人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先进制造技术课程内容,在把握课程核心知识点的同时,挖掘技术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涵育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思想丰满、敢于担当、勇于奋斗的新时代大学生。在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应用“三全育人”理念,将爱国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融入课程中,在相关教学要素中发掘和融入思政元素,在学生受教育过程中逐渐将思政渗透到学生内心,潜移默化中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3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思政建设

《纲要》对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整体设计,强调要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恰恰具备综合性、交叉性的特征,将学生所学的机电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贯通,形成知识体系,进而强化对制造的整体认识。对该课程进行思政内容的渗透,相当于在专业知识体系之上进行引导,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先进制造技术具体内容来看,它是以概述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各类制造技术与方法。在技术和方法的国内外对照过程中能集中反映产业现状和行业需求,进而引申至学生的个人发展。思政元素在这三个层面上的合理渗透将极大丰富课程的人文内涵。《纲要》进一步强调要推动课程思政全程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先进制造技术课程可以采用系统化、贯通化的方式将思政内容融入课程标准、教案、课堂、课件等课程、课堂元素中,最终实现课程思政有效落地[2]。

3.1明确德育目标,调整课程标准

课程建设和教师备课的根本出发点是课程教学目标,在课程教学目标中明确思想政治教学目标,使学生在了解先进制造系统及其先进制造技术的同时,将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思想、工匠精神一步步渗透进学生内心,在达成技术目标的同时,实现道德情操的培养。结合先进制造技术课程的特点,其德育培养可以从产业现状、行业需求和个人发展三个方面融入。就产业现状来说,国内各项先进制造技术发展迅速,在很多产业上成就显著,但是高精尖技术还不完善,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比如在高端电子芯片行业就存在很多技术瓶颈,目前国内完全依赖进口。中国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道路上还需要广大学子不断进取和奉献。在学生接受专业教育的过程中传递爱国主义思想,增强“四个自信”,激发奋斗热情。就行业需求来看,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实力。随着国内制造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制造业人才的需求也在转型,从传统的人力资源投入型生产人才,逐渐转变为智能制造人才,可见培养掌握现代制造工艺技术的专门人才是大势所趋,是时代需求。机电专业的学生要有担当精神,勇于扛起社会的大梁,这是时代赋予年轻人的责任。从个人发展角度来看,机电专业的学生是具备广阔发展空间的,他们有着一定的知识背景和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有着无限的活力和精力。他们是行业乃至国家的未来,专业技能的增强是与国家前途命运休戚相关的。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建立专业信心和责任意识。

3.2丰富课程内涵,更新教学资源

专业课教师要积极与思政理论课教师针对该课程内容和思政教学要求交换想法,系统梳理先进制造技术课程中可以引入思政元素的环节,以专业内容为载体,以思政内容为羽翼,丰满课程思想文化内涵,将“中国实力”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环节。在教学中引入《大国重器》等与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相关的记录片,让学生从镜头中的制造故事和人物故事中学习了解制造细节和制造智慧,再现中国装备制造业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艰辛历程,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促使学生发奋努力。先进制造技术课程内容中涵盖的技术和工艺手段发展非常迅速、活跃,应用前景非常广阔。这就强调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与先进技术的发展同步。教学资源除了常规的教学、教辅材料之外,需要利用网络资源引入新颖的制造方式、方法的视频;在课程实践环节,利用学院自身资源,让学生深入实训车间现场了解加工中心加工和工业机器人实操,直观感受先进制造技术的实际应用,激发专业学习兴趣。同时,在实践过程中穿插介绍教学演示中使用的以及各大企业通常使用的加工中心和工业机器人品牌,如德玛吉、三菱、西门子、ABB、KUKA等,让学生感受到在机电行业竞争中,国产品牌还处在弱势地位,相比进口品牌,国产品牌产品在制造工艺、使用寿命、制造精度等方面都存在不足。这些不足和差距是需要一代代青年人不断努力而缩小的,由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让学生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科技强国的一分子。

3.3创新教学方法,用好在线课堂

课程思政要“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3]。教材是蓝本,课堂是载体,课程思政进头脑的关键在于把握住课堂教学。先进制造技术的课程思政建设离不开信息技术手段。当今是“互联网+教育”时代,疫情防控背景下,在线教学大面积推广,增加了教育教学的途径,为知识的普及提供了新思路。教与学的过程可以突破时间和地点的约束,通过网络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及时互动。网络教学平台的课程资源非常丰富,课程内容的柔性也很强,专业教师可以通过灵活设置专题讨论来增强思政育人效果。在课程开展前,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布置相应的预热课程,让学生在平台上自主预习,培养自主学习意识,锻炼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讨论式教学为辅的多方法综合,努力使教学变为导学,让学生在融洽、活跃的氛围中学习知识,锻炼分析问题、联系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团队合作的魅力和优势。在课下,带领学生深入实践,充分利用学院内部和周边企业的实践资源,让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精神。

3.4调整评价体系,优化考核方式

以往的先进制造技术课程评价体系主要从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进行评价,着重考查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程度和实践能力水平,没有体现价值评价指标。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思想倡导下,应与时俱进调整评价指标,从单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测评向德育测评等多维度拓展,注重德育成绩的体现。例如:在平时成绩考核评价模块中,将规则遵守情况反映在成绩中,督促学生自觉践行文明、和谐、法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常作业及最终考查阶段的题型设置中适当加入德育类主观题型,比如如何理解工匠精神,实现“智能制造”应该做什么,等等,引导学生树立卓越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实现学术、技术培养的同时,渗透道德价值。

4结语

对先进制造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与探索,将思政元素与先进制造技术课程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有机融合,预防不良思想的侵入,更好地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教学新举措,也是机电类专业教师的历史使命。通过思政教学在先进制造技术课程中的实践,摸索、总结一套具体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路径,为进一步拓展、深化该课程的思政建设打好基础,为其他专业科目的思政教学提供范本,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也为深入开展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迈出坚实的一步。

作者:李永波 柳亚输 李曙生 李卫民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研究篇4

1高职院校“思创融合”视域下专业教学改革学生现状

1.1生源结构复杂,文化素养参差不齐

高职院校以“德才兼备,工学结合”为特色,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学习成长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是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核心。高职的生源结构复杂,包含单独招生考试学生、三校生、普通高考生、社会扩招生四部分,其中单独招生考试考生为主要生源来源,生源结构的复杂导致学生基础理论跟文化素养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来源于内蒙古农村地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丰富业余生活的能力都缺乏创新思维。

1.2基础理论差,缺乏创新自信

在职业高中学习过程中,很多学校重视专业教学,轻视基础理论教学,在高职一年级开设的语文、电工电子等基础课程出现不自信,抵抗、逃避情绪。学生在基础理论学习过程中出现困难的时候,学生缺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决心和能力,缺乏自我认知的自信,缺乏创新的勇气和多角度思维的态度,没有深刻认识到学习和成长多维性的关系以及个体学习成长的独特性。对于创新型人才而言,创新意味着改变和不同,意味着“敢闯敢创”的精神和勇气,因此学生缺乏创新自信。1.3初步构建知识认知,学习目标单一以单独招生考试考生来说,高中三年主要学习内容为专业知识,毕业时期有半年顶岗实习,加上假期实践,很多学生对汽车专业、汽车行业和汽车市场形成了一定的认知。很多学生高职毕业后会选择工资高的服务行业,而放弃自己所学的汽修专业。所以学生个人学习目标与成长目标的不匹配,导致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不积极参与教学,不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成长经验的积累。因此,如何在他们已有的专业知识和社会行为中构建新的“德才兼备,工学结合”知识架构,是高职教学的一个难点。高职院校“思创融合”专业教学改革重点之一便是分析学生生源特点,结合其成长背景,找到符合学生学习思维和学习习惯的教学模式,构建新工科、新时代背景下的综合素质知识体系。

1.4希望边实践边学习

高职院校学生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专业工作经验,本身喜欢动手操作,学生希望“边实践边学习”。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工学课程教师缺乏实践工作经验,而且教师个人学习成长路径与高职学生学习成长路径相差较远,如何匹配教师和学生之间学习思维模式的不同,构建符合学生学习行为的教学模式也是高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作为新工科背景下的工学思维培养,如何结合学校、教师、学生现状,在实践中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学习成长型人才是现有高职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

2高职院校“思创融合”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都是以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两者在价值观上是同向同行的,在世界观上是同根同源的,在方法论上是异曲同工的,所以它们不仅可以融合,而且必须融合[3]。高校课程思政是“为党育人”的核心关键,高职院校教学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通过教学活动将“信念坚定、对党忠诚,注重实际、实事求是,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坚持原则、敢于斗争,严守规矩,不逾底线,勤学苦练、增强本领[3]”的精神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中,指导学生在个人生活和工作岗位中发挥自己的力量,全心全意服务自己,服务工作岗位、服务国家、服务于党,真正做到“四个自信”。创新创业教育是“为国育才”,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学习成长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国家经济高质量的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创新,科学技术的创新又需要创新型人才的支撑。高职院校承担着向地方乃至全国输送“德才兼备,技艺精湛”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必须立足专业技术创新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日常专业教学过程中,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创新创业专业教育,培养具备专业创新发展改革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不是倡导每个人都要去开办企业,成为发明专家;而是要激活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创造能力,立足自身生活和工作岗位,能够“信念坚定、对党忠诚,注重实际、实事求是”的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能够“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坚持原则、敢于斗争,严守规矩,不逾底线,勤学苦练、增强本领”的解决问题和总结问题[4]。由此可见,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具备创新创业精神的学习成长型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思创融合”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创新型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要求,“思创融合”引导下的专业教学改革服务地方经济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向创新驱动型转型,是我国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的优先路径。

3高职院校“思创融合”视域下专业教学实践改革探索

3.1导言的价值引领

经济社会发展迅速,需要学生提升个人的专业品质,紧跟技术革命的步伐,紧跟时代的步伐。将传统的单一技能培养发展为多元素质培养,学生除了需要掌握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信念坚定、对党忠诚,注重实际、实事求是,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坚持原则、敢于斗争,严守规矩,不逾底线,勤学苦练、增强本领”综合素质,能够保持持续不断的学习能力,立足个人生活和岗位创新创造,成为学习成长创新型人才[5]。因此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基础理论差,缺乏创新自信”,“初步构建专业认知、学习目标单一”的问题,通过“思创融合”实现价值引领,收集本专业师哥师姐的优秀成长案例,形成“思创融合”价值引领元素库,该元素库主要包含“依靠自身过硬的技术能力成长为大国工匠的技能人才,在大学期间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获得成长的创新成长型人才,回到农村服务家乡建设的优秀爱国青年以及在大学生活过程中自立自强找到个人发展方向的优秀学生”四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将“思创融合”元素库的内容融于专业教学,发挥身边榜样的力量。由此激发同学们自我成长的信心。

3.2学习目标的量化实施

传统教学设定学生教学目标主要分为素质目标、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围绕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素质目标主要为岗位职责、精益求精工匠精神、劳动习惯等对接企业和岗位的职业素养;知识目标是围绕所学专业知识点,掌握具体汽车结构件的作用、组成和工作原理;技能目标是实际动手完成故障检测和维修。这样的教学目标主要针对现有科学技术知识“知其然”的学习,但对于“知其所以然”而言,没有以新工科的创新思维引导对现有技术的改进和创新,学生缺乏新工科背景下的自主创新启蒙和实践。因此在学习目标制定过程中,结合学生学习特点,整个学习目标不仅仅设定在专业教学的第一课堂,更要联系生活时间更充裕的第二课堂,第一课堂作为专业知识兴趣的认知和理解,第二课堂作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创新。在第一课堂要重构学生现有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学习兴趣;第二课堂将素质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与“岗课赛证”融通,将汽车运用与维修职业技能等级1+X证书考核内容、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内容、大学生岗位招聘考试模拟内容、大学生社会实践三下乡等作为第二课堂知识应用和实践创新,学习目标以学生具体实践参与的项目为主要学习目标。

3.3前测的学情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生源的复杂性导致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参差不齐,所以前测是教学实施的关键。传统的前测是对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测试,新工科背景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要进行全方位的测试,不仅仅局限于课前的小测,要进行整体水平兴趣的摸底,再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测试,随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与之匹配的课前小测,引发学生学习兴趣,随后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完成学习激励、巩固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3.4课中的参与式实践教学设计

构建能力本位的教学设计,传统课程的教学设计是按照学科体系知识架构进行编排,本课程以价值引领和兴趣培养对接产业需求和岗位要求,以新工科思维培养为灵魂,分析和发掘课程的知识点、技能点,找出能够符合学生动手实践的创新点,以项目任务的形式下发到学生。学生动手制作与教学内容匹配的汽车科普作品、撰写制作实施方案、完成项目汇报PPT、项目简介VCR,最终以“项目团队”的形式实现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汽车车身电控技术》为例,将《汽车车身电控技术》课程内容设计为符合学生工程实践的“项目作品设计”,以“项目开发”的形式下发到学生团队,通过“理论讲解(第一课堂)-作品制作(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实践工单填写(第一课堂)-产品设计策划书(作业)-作品展示PPT及视频(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比赛(第二课堂)”六部分贯穿大学生在校日常,将教学融于学生兴趣培养中,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

3.5课后的多元评价机制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学习过程考核清单,每一位同学在课程开始之前都有自己的目标清单,目标清单要利用职教云平台记录,分为课程目标、学期目标、素质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五部分,五部分目标量化到课程教学参与情况、教学成果项目实践开展、1+X技能证书考核项目演练得分、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参与及获奖,项目团队分工合作,团队成员内部自评、互评。通过一学期的课程考核清单的学习情况记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状态分析数据,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持续性的记录报告,最终实现学生学习的态度和行为的培养。

3.6第二课堂的归纳总结

课程的归纳总结以项目汇报的形式开展,结合第二课堂活动和后测考核清单,项目团队汇报个人及团队在一学期内课程了解、认知、练习、实践的成就和不足,最后由老师和学生组成的专家团队点评,给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动力以及信心,提高学生进一步自主创新学习的信心和能力。

4总结

高职院校学生作为有一定社会经验的成年人,已经初步形成自我认知,以学生为中心构建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改革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本文结合高职学生存在的“生源结构复杂、文化素养参差不齐”“基础理论差、缺乏创新自信”“初步构建知识认知、学习目标单一”“希望边实践边学习”的特点提出了“思创融合”视域下的参与实践教学模式改革,通过第一课堂专业教学和第二课堂素质实践的结合,将教学内容化解为学生动手实践的项目产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同时结合学生特点设置个性化教学,形成学生独有的全过程学习成长轨迹,培养学生以专业为核心的创新创业勇气和能力,提高学生个人能力和自我价值认知,成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自主学习成长型技术技能人才。

作者:郭丽娜 李勇 蕾郝魁 孟婕 郑春伟 单位:包头职业技术学院车辆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