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14 15:06: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蒙城县是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常年单季粮食面积稳定在10万hm2以上;蒙城县也是上海市外蔬菜供应基地,面积已超过0.2万hm2,并在继续扩大,西兰花、黄秋葵、莲藕、葡萄、黄花梨、西瓜等特色蔬果已经形成规模。多年来,当地狠抓生产环节,强化监管过程,果蔬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99.99%,畜禽农产品样品抽检合格率达100%,水产品样品抽检合格率达100%。近年来,当地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确保了人们舌尖上的安全。
1现状
1.1组织健全,队伍完善,责任明确
当地成立了蒙城县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任组长,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办公室设立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站,有专人负责日常业务;乡镇成立相应组织,落实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任务。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站的人员组成按照县核定要求,从有关单位抽调学历较高、接受能力和工作能力较强的人员,带编过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室,专业能力较强的检测技术人员有4名;17个乡镇(街道)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站,与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一个单位两块牌子,依托农业综合服务站人员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确保有3名以上的监管人员;17个乡镇(街道)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快检室,确保有1名专业快检员;283个村(社区)都配备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根据农业执法改革,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明确职责分工,落实专人负责,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有序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县级负责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乡镇做好本镇范围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各村做好本辖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1.2建立网格监管机制,推行主体名录监管制度
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监管体系,县辖区划分了17个县级监管网格,乡镇将辖区内的每个村(社区)划定为一个镇级监管网格,村级将本辖区的所有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作为基本网格单元进行监管,县乡村三级监管人员履行属地监管责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对全县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进行摸排,目前已将摸排的1004家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纳入监管名录,录入监管系统,全部进行监管;对监管对象实行动态管理,与有关部门加强协调,强化网格监管人员的信息报送,及时掌握生产经营主体情况,对监管名录进行增添和删除。
1.3做好宣传培训,加大投入,品牌建设效果突出
蒙城县多年来持续不断地做好宣传工作,在“3·15”“12·4”等普法宣传日宣传,利用各种媒体及有关组织活动、传统节庆活动等,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宣传;在各类新媒体上发布有关农产作者简介魏宏伟(1978—),男,安徽蒙城人,高级农艺师,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收稿日期2022-01-06品质量安全工作信息,让大众知晓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让全社会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培训等各种项目,对经营主体成员进行培训、现场观摩等,提高他们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掌握各种农业投入品的信息,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农产品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农业部门积极争取相关项目资金和政策,指导各类经营主体积极申报“三品一标”,做好品牌创建,对“三品一标”创建成功的经营主体进行奖补,目前全县有无公害农产品133个、绿色食品25个、有机认证13个、地理标志产品2个;“三品一标”品牌已给经营主体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进一步调动了其他经营主体申报“三品一标”的积极性。
1.4检测能力逐步增强,开展扩面提质检测,强化追溯管理
县农产品质量管理站购进气相色谱仪检测仪器1台套,共有检测技术人员4名,检测人员参加多轮检测培训,具备农残快速检测能力,能够做到对农产品及时抽检化验,确保农产品农残定性检测;全县17个乡镇(街道)农产品质量安全快检室经过多次改建,已经配备快检系统,固定检测人员,统一技术方法、统一培训,统一检测方法、统一维护管理,确保了检测人员都具有快检能力,做到当天取样当天快检;县及乡镇检测机构不仅做好日常检测工作,开展好常规检测工作,还配合农业农村部、省开展的例行监测和市级专项抽检工作。“扩面”主要是对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农产品生产销售规模企业、收储企业及有批发零售市场的农产品做到应检尽检、免费即检;“提质”主要是进行专项检测、监督抽检、例行检测和风险检测,做好隐患排查工作,县乡两级监管站全年对果蔬类、畜禽产品、水产品样品共计248个品种开展52725批次(其中果蔬定性检测34620批次、畜禽产品检测13765批次、水产品检测4340批次)快速定性检测,结果合格率均达到99.99%;县站同时积极委托第三方开展定量检测1833批次,其中果蔬样品1136批次、畜禽产品499批次、水产品198批次,合格率分别达99.6%、100.0%、100.0%。全县建设了“三品一标”生产基地、享受过县级以上财政补贴、具有规模经营生产的经营主体共80家,利用专项资金为他们建设追溯系统,经营主体按照要求,及时对生产销售进行全程记录并上传信息;监管机构在线上线下对纳入追溯系统的经营主体加强监管,及时指导处理异常信息,确保生产和记录不出现问题。
1.5开展统防统治,提升大宗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自2017年以来,蒙城县对小麦后期病虫害进行了统防统治,预防赤霉病的发生危害是重要目标,小麦赤霉病毒素含量多年没有超标,品质得到了保证,累计在小麦上统防统治达到90万hm2;自2021年开始,利用玉米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项目开展统防统治1.66万hm2,提高了绿色防控水平,确保了粮食安全。
1.6试行农产品准出和市场准入衔接
加强经营主体管理,落实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督促经营主体通过自检、质量内部控制、委托具有资质的机构检测、诚信承诺等方式,出具合格证作为市场准入证明;对进入大型批发市场的特殊农产品(例如韭菜、豇豆、部分叶菜、某些水果等有风险隐患的农产品)试行准入制度,检查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并对农产品进行抽检,确保不出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1.7实施综合执法,打击违法行为
一是对农业投入品进行检查巡查,对全县经营农药的批发商和零售商开展调查,重点聚焦登记基本信息、检查法律法规宣传情况、核查各类农药进销记录、调查农药使用指导情况等方面;对化肥经销商开展抽查,重点是对一些常规用量大及应用在果蔬上的一些新型肥料的检查,并对疑点进行彻底排查,在关键环节、关键季节加大检查巡查力度。二是联合县直有关单位和乡镇综合执法,提高执法效率。三是做好应急处置,联合有关部门做好应急演练,确保不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2存在的问题
2.1检测能力有限,检测与执法协调有待加强
目前,检测人员由其他专业人员转岗而来,虽经培训,但检测效率不理想。专业检测人员缺乏,县级站仍需配备专业检测人员,县级检测机构还没有通过实验室资质认证和计量双认证,检测参数有限,很多污染成分无法检出;乡镇站专业人员技术能力不够,加之设备没有更新换代,检测参数更少,检测能力有待提升,部分任务重的乡镇也需配备专业检测人员。针对市场上农业投入品的检查,主要由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实施,但仅限于是否过期和标签问题,对内在品质缺乏定性和定量测定,也不具备测定条件,只能送检部分样品,执法效果受到影响。针对涉及执法的工作时,检测和执法人员隶属不同机构,检测人员无依法检查抽样的权利,执法人员执法时缺乏科学依据,需要两者合作,执法人员抽样,检测人员检测并出具有法律效力的报告,执法人员再进行处罚并追溯,减少农产品安全事件[1]。
2.2属地管理不能全
覆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覆盖率不高除了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经营主体外,从事农产品生产的大部分散户人员年龄偏大且学历不高,法律意识和农产品安全知识不一,生产方式分散,经营方式多样,多肥、多药换高产的方式仍存在。散户落实生产记录较难,监管困难,产品追溯不易;特别是大宗农产品生产经营的散户,组织化程度低、规模小,监管成本高、难度大、效果不太明显,不能满足质量标准化要求,对监管是个严峻考验[2]。由于投入有限,全县已建设追溯体系的经营主体有80家,其他经营主体无法实现追溯体系全覆盖。没有完善市场倒逼机制,一些农贸市场销售的农产品没有合格证和产地准出证,准入机制不健全。
2.3经费投入远达不到工作需求
民生工程项目较多,导致财政负担较重。目前对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投入还远达不到现实需求,对经营主体开展“三品一标”品牌建设、投入品升级换代、宣传营销等补助较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应用推广的数字信息建设等投入不到位,限制了新成果的应用;对产品溯源和准入机制、监管体系、检测任务等存在不足[2]。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都是兼职,没有协管报酬,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被动应付偏多。2.4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普及率有待提高目前,大宗农作物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主要应用于小麦后期“一喷三防”,以及部分项目区玉米生长关键环节病虫害防治,其他环节采用传统的化学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重要性的凸显,需要在大宗作物的关键生育期进行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
3对策
3.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检测、监管、执法水平
招聘专业检测人员充实检测队伍,对现有检测人员加大培训力度,尽快满足检测工作需要。应对监管人员加强学习和培训,促使其掌握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以便于监管[3];宣传指导生产经营主体,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进行农产品生产,确保质量安全。对执法人员加强管理,强化学习培训,掌握过硬的本领,科学执法、规范执法,做到程序、过程、结果合法;督促经营主体落实生产记录、投入品禁限用规定、农药安全休药间隔期规定等。强化网格管理,生产者是基本的监管网点,村级是独立的基层三级网格,乡镇辖区是独立的二级网格,县辖区是一级网格。
3.2逐步落实监管全覆盖
加强信息建设,不断摸排各类经营主体信息,对不同农产品、不同经营主体进行分类管理,掌握全面,把握重点;在关键时节、关键季节加强抽检,对一定规模的经营主体采取例行检查、四不两直抽查等,在一些节日庆典、采摘节等时期随时检查;逐步推行监管全覆盖[4]。
3.3加大投入,多措并举,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积极争取财政投入,推进“三品一标”品牌建设,对具有“三品一标”标识的农产品生产给予品牌建设、追溯体系建设、电商推广等方面补贴,对按照“三品一标”要求生产农产品的主体给予奖励;在各类媒体、有关活动上加大宣传,营造农产品质量安全氛围,做到家喻户晓,形成农产品生产必须安全的强大压力,推动生产主体进行安全生产;对镇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和协管员加大奖励,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使其充分发挥监管作用。为了落实监管全覆盖,要持续加大投入,增加监管频次和强度,督促各类经营主体完善生产销售记录;对纳入监管名录的经营主体的质量安全负责人要全部进行培训,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提高其安全生产技术水平。
3.4强化追溯、准入环节管理
继续维护好追溯平台,凡具有“三品一标”品牌的产品必须进入追溯系统,加强线上和线下管理;对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经营主体加强监管,逐步纳入追溯系统,切实推进市场准入建设,实施“双认证”措施,实现农产品可追溯,确保卖得省心、买得放心。
3.5加强农业投入品源头管理,加强风险管控
加强市场监管执法力度,杜绝禁用农药销售、使用,禁止假冒、劣质、有毒有害残留物高的肥料流入市场,加强农业投入品质量检测,杜绝隐性成分添加和假冒伪劣的农业投入品进入生产环节;县乡两级网格监管发挥作用,及时排查风险点,确保无风险发生,做好预警和抽检。
3.6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加大统防统治力度
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实施配方施肥,推进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推广绿色防控,强化生产全过程管控,做好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的台账记录,做好农产品标识和包装的升级等。加大投入力度,对大宗农产品生产的大部分环节,开展统防统治,如在小麦、玉米生长的重要阶段进行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确保大宗农产品质量安全。
3.7加强诚信体系建设,严格责任追究
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农产品生产者要对投入品加强自检,生产过程要符合安全要求,产品包装也要符合安全规定。鼓励规模生产经营主体和广大散户生产经营者,建立信用档案,完善各项记录,利用信息平台,加入线上管理,进行诚信经营。各类优惠农业项目向遵纪守法、诚信经营、检测安全的农产品生产者倾斜。落实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生产经营主体责任,把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除了加强监管和检测外,行政执法是打击违反农产品质量安全行为的有力措施;如有安全事件发生,必须严格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形成强大的高压态势,促进相关人员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
4参考文献
[1]姚传云.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9(10):220-221.
[2]段玉校.淮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20(21):238-239.
[3]李秀红,徐洪海,崔艳丽,等.青岛市黄岛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9(12):216-218.
[4]陈镜钦.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1(2):25-26.
作者:魏宏伟 单位:蒙城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