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15 14:50: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中成药在精神科应用及规范化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精神科的收治对象特殊,主要以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为主,随着现代人生活压力增加,各类精神疾病的发生率均有所增加,精神科收治患者数量近年来也有明显的上升趋势[1]。精神疾病大多尚未阐明具体病机,但临床认为遗传、心理、社会、家庭、环境等因素都可能对精神疾病产生影响[2]。在用药方面由于精神类药物的特殊性,精神科的用药管理一直是一项被临床重视的工作,在用药合理性管理方面也有着更高的要求,但传统管理方案更多将重心倾注在西药上,对精神科中成药的用药管理存在明显不足,也为形成规范化的管理方案,这就可能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3-4]。由于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中医药发展,短时间内大量的中成药进入临床,在缺乏可靠指南的情况下,中成药的应用是否会对精神病患者造成影响,还有待观察[5-6]。因此,管理层必须重视精神科的中成药用药管理工作。在本次研究中,对2019—2021年之间医院精神科的中成药用药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规范化的管理建议,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整体抽样法,回顾性分析2019—2021年之间医院精神科的中成药用药情况,其中2019年统计患者934例,2020年统计患者1056例,2021年统计患者1235例,从医院信息系统中调取患者的所有用药记录,统计患者的中成药使用情况。
1.2方法
由精神科和药剂科共同成立调查研究小组,负责相关数据的统计和整理。在完成人员选拔后,由药剂科组织培训,按照中成药的类型分为安神类、清热类、解表类、理气类、补益类等,并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限定日剂量作为评价单位,按照《中国药典》中关于中成药的推荐剂量进行评价,统计2019—2021年中成药的日均费用、用药频度,统计不同类型中成药的用药占比,并统计2019—2021年精神科中成药的不合理用药情况。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利用SPSS22.0软件包做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比较用秩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019—2021年精神科中成药的日均费用、用药频度比较
2019—2021年间精神科中成药的日均费用、用药频度有逐渐上升趋势,但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2.22019—2021年精神科中成药类型比较2019—2021年间精神科主要中成药用药类型均为安神类药物,不同时期中成药用药类型无显著变化(P>0.05)。见表2。2.32019—2021年精神科中成药不良用药情况比较2019—2021年间精神科中成药的不良用药比例相对较低,且各年份之间比较并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3。
3讨论
3.1精神科中成药的用药情况分析
在本次研究中,对2019—2021年期间医院精神科中成药的用药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从数据来看,2019—2021年间精神科中成药的日均费用、用药频度有逐渐上升趋势,但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日均费用在10元左右,用药频度在45000左右,这个数据与潘裕华等人[7-8]的报道接近,这说明目前精神科中成药用药费用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考虑原因可能是由于目前中成药尚未能作为治疗精神疾病的一线用药,更多的是作为其他疾病或并发症的干预手段。从用药类型来看,2019—2021年间精神科主要中成药用药类型均为安神类药物,不同时期中成药用药类型无显著变化(P>0.05),这说明调查期间内,精神科的中成药用药类型相对稳定,即使进入2021年也并未受到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在中成药用药类型上仍是以安神类药物为主,考虑原因主要是由于精神科患者多存在长期失眠的问题,长期失眠会导致患者的免疫力下降,还可能导致患者内分泌紊乱,必须进行有效干预,而长期应用镇静催眠类西药又可能会对精神科患者产生不可预知的影响,因此临床用药大多会选择安神类的中成药,这个调查结果也和部分学者的报道一致[9-10]。从不良用药情况来看,2019—2021年间精神科中成药的不良用药比例相对较低,且各年份之间比较并无显著差异(P>0.05),一般而言精神科中成药不良用药的比例较低,考虑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精神科的用药管理相对严格,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中成药用药管理相对宽泛,在不良用药管理上缺乏规范性,甚至处方管理都不如西药管理严格,高充[11-12]等人的研究中也指出了这一点,这可能是影响精神科用药规范的一个主要问题。
3.2精神科中成药用药规范化管理的建议
3.2.1完善管理制度
管理层应当重视精神科中成药的用药管理工作,要安排专人专项负责,把中成药的用药管理提高到与西药同等的水平,通过调查了解以往中成药用药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用数据说话,构建完善、合理、规范的管理制度。完成人员选拔后,应当聘请药剂科专家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管理人员在中成药用药管理方面的知识水平,同时与药剂科专家共同制定管理对策,借鉴国内其他医药的先进管理经验,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13-14]。要通过奖惩机制来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加相关绩效评定项目,从各个角度出发提高精神科医护人员对中成药用药管理的重视程度。定期对精神科中成药用药情况进行调研,了解中成药的类型、费用等变化情况,评估中成药在精神科应用情况。针对不合理用药情况,制定完善的审查制度,在处方书写、处方审查等方面可借鉴西药用药管理[15],但在不合理用药项目和内容审查上,应当针对中成药的特点重新制定管理方案,避免一刀切影响临床用药[16]。对于不合理用药情况要及时通报,对于典型问题要查找原因,定期组织全科医护人员进行中成药用药知识的学习,聘请药剂科专家到科室内进行专项讲座,提高医护人员的用药水平。
3.2.2加强人员培训
中成药在精神科临床的应用时间较短,许多问题仍未暴露出来,这就可能给中成药的安全用药留下隐患。精神科医护人员作为临床的一线人员,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要责任人[17],除了要聘请药剂科专家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讲座外,还应当建立完善的问题上报机制,提高精神科医护人员对中成药用药的观察能力,在发现问题时及时上报,不断完善中成药在精神科用药的相关资料,不断的提高用药安全性。要增加延伸性的药学服务内容,与药剂科共同打造良好的药学服务框架,分析中成药在精神科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在当前疫情仍未过去的环境中,中成药在疾病的治疗、预防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要充分了解中成药在精神科的应用特点,发掘中成药的应用潜力。
3.2.3规范药品管理
由于缺乏规范化的管理制度,中成药在科室内的存放管理上也有较多问题,药品丢失等问题时有发生。要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工作,明确精神科中成药存放的类型、数量,建立专门的登记本,中成药的临时取用都要及时记录,药品在科室内的摆放也应当规范,严格按照药品的存放要求进行保存,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近效期先用。管理人员要定期对科室存放的中成药进行有效期审查,避免出现药品过期的情况。在药品存放类型上,应当根据精神科中成药的用药情况进行动态调整,避免大量中成药堆积,造成药品浪费的情况。
3.2.4严格落实审核制度
由于目前中成药管理仍存在较多漏洞,在中成药的处方审核上也存在一定问题,精神科用药特殊,目前管理重点主要在精神类药品的管理上,这就导致中成药处方审核工作松懈,要建立完善的科内审核制度,根据中成药的用药特点建立审核机制,不要对西药审核机制生搬硬套,可开展问卷调查,了解精神科医师的用药习惯[18],了解一线人员对处方审核的意见,发现中成药处方审核中存在的不足,及时完善相关制度,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随着中成药数量和种类的不断增加,临床各个科室对中成药的依赖度都在增加,精神科在中成药的用药上更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管理层要重视中成药在精神科的用药情况,了解目前中成药用药管理制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时进行管理调整,才能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调查了解中成药在精神科的应用情况,能够为制定管理对策提供依据,能够进一步规范中成药在精神科的使用情况,减少不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高文凡,穆园园,梁俊,等.精神专科医院基本药物使用情况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12(16):3-4.
[2]张聪明,孙峰俐.医院2018—2019年精神科安神类中成药使用情况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0,28(15):46-48.
[3]沈琴伟.精神药物的医院管理与运用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23):141-142.
[4]徐群英.精神专科管理中中成药规范化管理实践[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0,28(4):115-117.
[5]张力,唐仕欢.医院2017年中成药在临床中的合理用药情况及分析[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8,32(3):74,76,81.
[6]龚姣姣,方剑飞.精神专科医院中成药使用的合理性调查[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0,28(17):41-42.
[7]潘裕华,曾英彤,劳海燕.临床药师培训基地肾内专业三级临床药师团队建设与药学服务模式探讨[J].中南药学,2020,18(12):145,149.
[8]亓展,祝德秋,吴涓,等.医院药学服务模式转变及药学门诊工作成效探讨[J].中南药学,2020,18(1):149,152.
[9]陈江河,高利,曲淼.常见神经系统疾病中成药临床应用的建议及思考[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0,1(4):383-384.
[10]罗毅,郭咸希,雷嘉川,等.医院2015年一季度门诊中成药处方应用分析[J].中成药,2018,40(3):762-764.
作者:韩露 单位: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康宁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