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01 09:26: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旅游城市嬗变的策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旅游城市是指旅游资源基础好、旅游业成熟度高、旅游客源市场广阔的城市,它是城市旅游品牌化的空间缩影[1]。1990年以来,旅游业在城市分工中的重要性愈发突出,其强大的综合效益受到有关各方的重点关注,不少地区以城市为起点,形成区域旅游版图扩张的凝结核,这些城市在发展中实现了功能的持续深化,既是本地居民的游憩空间,也是外地游客旅居生活的关键节点。新时代背景下,旅游城市的功能定位以提高行业服务水平为目标,以提升人民幸福感为责任,以提档城市发展质量为准则,用更健康更具韧性的发展模式贡献社会[2]。休闲城市是城市发展的一种新形态,旅游城市向休闲城市的嬗变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愿景,标志着我国城市进入到通过高质量发展服务民生的新阶段。当前学界关于旅游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应用层面,以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质量率等实证研究为主[3-5],理论层面的关注度有待提升,特别是旅游城市的功能改进与发展沿革。然而,在明确旅游城市的发展沿革、功能变化、驱动因素基础上,才能提出相应策略,促进城市提质增效。通过梳理发现,旅游城市和休闲城市的研究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将旅看作做一种休闲活动[6],忽视了二者差别,着重将一些旅游资源匮乏的城市转变为休闲城市[7-8],此时休闲城市的定义和定位并不清晰[9]。第二阶段,休闲和旅游开始逐渐融合,催生出“休闲旅游”形式[10],此时休闲城市的定位开始清晰[11],二者差别逐渐显现,一方面学者们开始探究休闲旅游的空间格局、空间特征以及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12-14],另一方面学者对休闲城市可持续旅游的发展模式进行探索[15],作为提升城市建设质量和城市更新的抓手。第三阶段,学者们逐渐开始构建休闲城市建设质量评价体系[16-19],关注旅游城市向休闲城市的转变过程和影响因素[17]。综合所述,目前对旅游城市功能演变的相关成果不多,旅游城市向休闲城市嬗变的发展路径有待探索。基于此,本文通过梳理中国59个典型旅游城市在概念和功能上向休闲城市的演变,明确旅游城市与休闲城市的内在差异与演替过程,在评价休闲城市质量的基础上,通过组态路径探究嬗变因素,提出具有普适性的政策建议,以期在顺应时代变化与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为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资料参考。
1旅游城市向休闲城市嬗变的共同基础和内在差异
从学术层面看,休闲和旅游划归不同学科,但现实中两者又有很强的关联性与融合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德谦认为,休闲强调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活动,旅游则关注地理范畴的位移,两者各有所长[20]。宋瑞也表示,从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来看,休闲意识向旅游活动的渗透,以及休闲活动与旅游活动的融合是大势所趋[21]。更有学者认为,旅游及休闲在本质上是相同的[22]。因此,旅游和休闲有一定联系,休闲旅游可视为两者的交互部分,但旅游并非休闲分支[11。旅游城市是经过一定时间积淀形成的以发展旅游产业为主要战略,旅游优势较为突出的城市形态[23]。旅游城市的形成与功能定位在时代发展与社会需求中不断更新与变化,在生命发展周期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表1)。旅游城市和休闲城市是在我国已有城市评比系统中划定的城市类型,而非新兴的城市发展模式,旅游城市和休闲城市均是按照《休闲城市评价标准体系》《“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和旅游休闲示范城市(LB/T047-2015)标准等审核标准,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客观评价的。因此,旅游城市与休闲城市在构成基础上具有共通之处,这些共同条件促进旅游城市与休闲城市的渗透:①具备扎实的自然、社会和生态基础;②城市景观结构彰显地方特色且保持较高水准,拥有优质的旅游资源;③经济环境、基础设施、服务质量能够满足旅游者需要;④在区域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在旅游与休闲的交融过程中,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的空间界限逐渐模糊,城市既是目的地,也是重要的客源地。随着旅游城市功能的不断拓展,其在为旅游者提供游憩服务的同时,也满足着本地居民的生活需求,由此可知,休闲城市从某种程度上表现为旅游城市在城市职能、系统设施、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升级。从2010、2011年获评“中国最佳休闲城市”和“中国特色休闲城市”的城市名单中可以看出,这些城市均获旅游城市与休闲城市双重荣誉,而且大部分为早期优秀旅游城市[24]。旅游与休闲在形影相随、水乳交融的同时,也存在诸多差异。旅游城市与休闲城市的差别十分明显(表2)。从城市内涵看,休闲城市赋予城市更多发展空间;从功能定位看,休闲城市倾向于慢节奏的生活模式;从服务主体看,旅游城市强调为旅游者服务,休闲城市侧重于为本地居民服务;从整体形象看,休闲城市更能迎合时代需求;从发展潜力看,休闲城市各休闲业态已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支柱。
2研究设计
2.1研究区域
为保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和一致性,本文选取《“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30个旅游枢纽城市、24个重点旅游城市和5个特色旅游目的地(表3)进行案例分析。按照旅游城市生命周期,这59个城市均进入“巩固提升期”或“反思调整期”,逐渐向休闲城市转型和升级。因此选取该59个城市研究旅游城市向休闲城市的嬗变路径。
2.2研究方法
2.2.1熵权TOPSIS本文采用熵权TOPSIS法对2005—2020年59个旅游城市的休闲城市质量进行评价,一方面可以避免主观评价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在熵权的基础上改进评价对象与正负理想解的取值公式,以便评价结果更加贴近真实水平[23]。
2.2.2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定性比较分析方法(QCA)可以识别影响旅游城市休闲质量的核心条件和边缘条件,以具体案例定量分析为导向,可以在较小样本内分析各变量的作用机理,兼有定量和定性分析的优势,其中fsQCA可以充分发掘前因变量对结果产生的影响作用,避免数据处理过程中案例信息的流失[25]。考虑到前因条件的复杂性和因果的非对称性,本文采用fsQ⁃CA方法探究旅游城市休闲嬗变的影响因素,并从组态的角度探讨何种环境可以有效提高旅游城市的休闲质量。
2.3数据收集与处理
2.3.1旅游城市休闲质量评价指标构建与影响因素选取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独立性和客观性等原则,借鉴已有研究[16-19],构建旅游城市休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共涵盖五个维度,27项具体指标,见表4。休闲城市是在经济与产业良好发展、交通承载与安全的基础上,构建休闲空间与环境,进行休闲服务与接待,实现居民生活与消费的休闲化。因此,休闲城市质量是经济与产业发展、交通承载与安全、休闲服务与接待、休闲空间与环境以及休闲生活与消费共同、综合作用的[17]。
2.3.2旅游城市休闲质量评价结果本文利用熵权TOPSIS首先计算了旅游城市休闲质量评价指标各维度的权重,见表4,五个维度的权重指标说明了各类指标对旅游城市休闲质量的非均衡影响。在确定权重的基础上,对2005—2020年59个典型旅游城市的休闲质量进行评价(表5),因篇幅有限,仅展示2005—2020年得分均值。由丽江、张家界和曲阜等重点旅游城市、特色旅游地休闲指数较低,可见旅游城市并不等同于休闲城市,旅游发展水平也并不能等同于休闲质量。结合表4和表5可知,经济与产业发展是旅游城市提高休闲质量的基础和必要前提,休闲生活与消费是影响休闲质量的关键。同时这也侧面印证了本文从经济环境、人口因素、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等方面选取影响因素具有代表性。
2.3.3变量校准本文采用直接校准法对前因条件进行校准,利用fsQCA软件,根据相关研究的锚点选择[25],完全隶属、交叉点和完全不隶属的锚点分别选择上四分位点(75%)、中位数和(50%)下四分位点(25%),对结果变量旅游城市休闲质量和经济环境、人口因素、交通条件、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5个前因变量赋予隶属度,进行校准。考虑到因果非对称性,对旅游城市休闲质量的非集进行校准。经检验,不存在偏隶属和偏不隶属的情况,可进行下一步分析。22.3.4数据来源为保证案例总体的充分同质性和案例间最大异质性要求,本文选取《“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列出的30个旅游枢纽城市、24个重点旅游城市和5个特色旅游目的地,数据来源于2005—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中国交通统计年鉴》和各城市统计年鉴、统计公报,对于个别缺失数据,采用线性插值法补充。由于统计方式变化,2005—2013年空气质量指数由空气污染指数代替;适宜气温天数和年平均相对湿度数据来自国家气象局。
3旅游城市向休闲城市嬗变的影响因素
经济环境可以通过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是旅游城市建设的基础。经济环境的改善,居民收入和休闲时间的增加,会逐渐影响居民的生活理念和消费结构,推动休闲成为居民常态化的生活方式。经济环境直接影响着旅游城市休闲要素的变化[17]。城市房价和工资是年轻人选择城市的重要因素,以平均房价和平均工资衡量经济环境具有代表性[13]。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高度集中,居民日常休闲活动的常态化遭遇城市休闲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瓶颈的制约,城市人口密度成为影响旅游城市向休闲城市嬗变的重要因素,因此选择常住人口密度表征人口因素[13]。城市发达的交通网络格局,可以为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开展休闲旅游活动提供时间和空间便利性,一定程度上有力地推进了城市休闲化进程。本文选用路网密度衡量交通条件[13,26]。生态环境尤其是空气质量是激发游客出游意愿和景区活力的前提,更是居民进行户外休闲活动的必要基础,空气污染已经受到多方关注,因此本文选择空气质量指数衡量生态环境[26],探究其对旅游城市休闲嬗变的影响程度。气候条件是背景,不仅左右着旅游经济的季节性,也是城市居民生活幸福感的来源,因此选择适宜气温天数和年平均相对湿度衡量气候条件[26],探究气候对旅游城市休闲嬗变的影响。可见经济环境、人口因素、交通条件、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五个方面不仅影响着旅游城市的发展,同时对旅游城市向休闲城市嬗变起着重要作用。
3.1单变量必要性分析首先对高旅游城市休闲质量和非高旅游城市休闲质量的必要条件进行分析,一般前因条件一致性大于0.9可以被认定为必要条件。通过fsQCA软件进行一致性和必要性检测,结果见表6。高生态环境和非高生态环境对高旅游城市休闲质量和非高旅游城市休闲质量的一致性分别为0.917568和0.911448,说明生态环境对旅游城市休闲质量的解释能力较强,是提高旅游城市休闲质量的必要条件,即旅游城市休闲质量的提高必然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但前因变量均不能构成充分必要条件,对结果变量的解释并不能达到预期结果,因此需要进行多因素组态分析。
3.2组态的充分性分析参考相关研究[25],本文将案例频数阈值、一致性阈值和PRI一致性分别设置为1.00、0.80和0.75。因为含有反事实假设的中间解比不含反事实假设的复杂解更简洁,主要阐述中间解的结论,对于中间解较为复杂的研究,一般也会阐述含有全部反事实假设的简约解。一般中间解和简约解同时出现时,认为该前因变量是核心条件,只在中间解中出现认为是边缘条件。组态路径分析结果见表7。由表7可知,H1、H2和H3三个组态构成高旅游城市休闲质量的充分条件,且三个组态的解释能力为80%,NH1、NH2和NH3三个组态构成非高旅游城市休闲质量的充分条件,解释能力为82%。产生高旅游城市休闲质量的组态有3条,分别为经济引领型、交通引领型和人口引领型。
①经济引领型。通过分析H1组态,可得到经济引领型:高经济环境(核心条件)、高生态环境(核心条件)和高气候条件(核心条件)。该组态能解释大多旅游城市向休闲城市转变的影响因素。经济和产业发展是休闲城市质量建设的前提,经济环境自然对休闲城市的建设起着决定作用,同时除经济作用外,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对休闲城市的建设也至关重要。该组态是在经济环境的引领下,实现了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众多旅游城市依靠旅游产业实现经济腾飞,伴随旅游业的发展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走的正是该路径。
②交通引领型。通过分析H2组态,可得到交通引领型:高生态环境(核心条件)、高气候条件(核心条件)、高交通条件(核心条件)和缺乏人口因素(边缘条件)。该组态表明,依靠完善的交通格局,搭配舒适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旅游城市依然可以实现休闲城市转型,提高休闲城市质量,大多旅游枢纽城市均可通过该路径提高休闲城市质量。
③人口引领型。通过分析H3组态,可得到人口引领型:高人口因素(核心条件)、高生态环境(核心条件)、高交通条件(边缘条件)和高气候条件(核心条件)。通过对比H2和H3组态,可以发现,人口因素和交通条件并不是提升旅游城市休闲质量的关键所在,综合H1、H2和H3分析,甚至发现经济优势可以存在或不存在,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是提升旅游城市休闲质量的充分条件,即只有实现生态环境良好、气候条件适宜,才能实现旅游城市休闲质量的提升,实现休闲城市的转型。结合上文研究可知,生态环境是旅游城市休闲质量提升的充分必要条件,生态环境和休闲城市质量保持双向互动关系。综上所述,旅游城市在向休闲城市转变过程中,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适宜的气候条件是必须条件,在其基础上可以通过高经济环境、高交通条件或高人口因素实现旅游城市休闲质量的提高。产生非高旅游城市休闲质量的组态有3条,分别为NH1组态:缺乏高生态环境(核心条件)、缺乏高气候条件(核心条件)和高经济环境(边缘条件);NH2组态:缺乏生态环境(核心条件)、缺乏经济环境(核心条件)和高交通条件(核心条件);NH3组态:缺乏生态环境(核心条件)、缺乏经济环境(核心条件)和高人口因素(边缘条件)。综合对比3条组态可知,缺乏高生态环境和高气候条件是旅游城市休闲质量下降的充分条件,在其基础上,即使存在高经济环境、高交通条件和高人口因素均不能提高休闲质量。这与上述研究结论一致,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适宜的气候条件是影响休闲质量的首要条件,也是旅游城市向休闲城市转型的必要条件。
4旅游城市向休闲城市嬗变的策略
从旅游城市休闲嬗变基础来说,一方面,旅游城市的交通通达性较好[27],其休闲设施在方便游客同时,也在为周边居民服务,从而有利于旅游城市更为顺畅地向休闲城市转型;另一方面,本地居民的休闲需求增长和外来旅游者对休闲旅游的更高期待促使旅游城市不断朝休闲城市发展。通过分析旅游城市向休闲城市转型的嬗变基础和影响因素,认为旅游城市具有向休闲城市嬗变的基础,同时也存在显著差异,通过fsQCA方法发现了影响旅游城市休闲嬗变的必要因素。基于此,旅游城市向休闲城市嬗变主要策略如下。
①转变城市发展思路,突出休闲特色。旅游城市与休闲城市虽有共同基础,但也存在显著差异,不能用发展旅游城市的思路来建设和发展休闲城市。基于此,在发展规划上,要从“全面统筹”到“主次分明”,应从物质层面的休闲资源、精神层面的休闲理念角度出发,通过构建城市休闲空间、更新城市休闲产品、营造城市休闲氛围、优化城市休闲产业体系等措施凸显城市特色。在发展重点上,要从“喧宾夺主”转向“客随主便”,构建城市休闲体系应以市民日常休闲为根本[28],在满足居民需求基础上,以口碑吸引外来旅游者。具体表现在时间上加强城市公园、市民广场、中央商业游憩区建设;空间上,以吸引家庭休闲为起点,以构建城市休闲体系为延伸,规划环城休憩带,发展乡村休闲,联通异地休闲,从时空层面构建网络体系。在发展理念上,要从“做大做强”转向“做小做精”,休闲城市消费主体是城市居民,要追求“小而精”,保证旅游者出行顺畅,消费自由,设施完善,生活便捷。
②发挥经济引领,推动休闲消费。经济环境不仅是衡量旅游城市建设的重要指标,也是引领旅游城市休闲嬗变的重要路径之一,旅游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经济规模是居民休闲消费的基础,应注意发挥经济水平的引领作用。第一,在旅游经济方面,不断扩展旅游规模和消费,根据消费需求的新变化,依托旅游城市自身独特资源,拓展品质特色消费空间;同时丰富夜间旅游产品,点亮夜间旅游,提振城市经济发展。第二,在休闲消费方面,将旅游城市的发展个性和文化特征融入休闲产品中[29],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创造休闲消费引爆点,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提升居民的消费能级。
③城市人口适度提高,促进游客和居民和谐共处。人口密度会影响居民或游客对人居环境的感知,二者存在“倒U型”关系[30],同时人口密度也是引领旅游城市休闲嬗变的重要路径之一,人口密度适度就成为旅游城市休闲嬗变必须注意的问题。人口控制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合理确定城市密度,其本质是处理好效率和宜居环境之间的关系,达到最佳平衡。解决旅游城市休闲嬗变过程中人口密度适度问题,一是靠合理控制人口规模,二是要适度提高人口容量。经济发达城市要避免因人口过密带来的交通拥挤、资源浪费等现象,合理控制城市暂住人口规模;经济欠发达城市应适度提高人口容量,积极争取由人口规模产生的集聚效应。旅游城市应立足城市发展实际,把握城市治理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做到游客规模和居民密度协调发展。
④完善交通网络格局,提高旅游便捷度。交通基础设施是旅游城市发展的前提,完善的交通网络体系影响着游客的往返和居民的休闲范围,对旅游城市休闲嬗变具有显著引领作用。针对城市旅游交通,一方面,在加强旅游景点之间线路串联的同时,保证旅游交通网络的“快进慢游”,另一方面,依托城市特色,打造旅游城市特色化的旅游交通[13],做到“一城一品”。针对旅游城市内部交通而言,不仅要丰富出行方式,完善公共交通的覆盖度,更要积极探索高密度区车辆拥堵和事故频发问题的解决方式。
⑤突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以空气质量为主的生态环境是旅游城市休闲嬗变的充分条件,是旅游城市休闲嬗变路径的基础和前提。空气质量不佳不仅影响到旅游者愉悦的出游体验和旅游经济的高质量发展[31],而且左右着居民的生活满意度,空气质量的福利效应无法被其他民生福祉因素所取代[32]。因此旅游城市休闲嬗变应着重突出以改善空气质量为主的生态文明建设,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首先,做好顶层设计,针对不同的空气污染物,实行差异化的污染防治政策,加强旅游环境的保护;其次,旅游城市要健全空气污染预警系统和联防系统,积极打造生态文明的城市旅游形象;最后,不同旅游城市要差异化发展,经济中心城市要积极探索绿色经济模式,非经济中心城市应着重发挥自身生态优势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保继刚,张子昂.中国典型“旅游双城”发展特征及其演化机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5(4):130-137.
[2]陈岩英.新时代旅游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内涵与路径[J].旅游学刊,2022,37(2):12-13.
[3]龙建辉.民族地区典型旅游城市酒店市场演变研究——以张家界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20,41(9):123-130.
[4]彭建,徐飞雄,吴见,等.典型旅游城市生境质量空间分异及其影响机理研究——以黄山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28(10):2397-2409.
[5]唐健雄,朱媛媛,刘雨婧,等.典型旅游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影响因素——以张家界为例[J].经济地理,2022,42(1):221-229.
作者:蔡沐阳 史吉志 贺小荣 单位:南洋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研究生院 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