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产业新城推进农村三产融合研究

产业新城推进农村三产融合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02 10:01: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产业新城推进农村三产融合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产业新城推进农村三产融合研究

产业新城秉持“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系统化发展理念,对我国城镇化发展起到加速作用,能够引导和促进周边农村和县域经济转型升级,也成为推进农村三产融合的重要载体。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重大决策,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和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强调:“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由此可见,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中共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而产业新城作为一种新型城镇化形式,担负着承接中心城市功能外移和推动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双重任务,可以打破乡村产业持续发展缺乏相应的要素供给和市场需求,通过创新发展有效引导和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乡村振兴。

一、相关研究文献评述

21世纪初,国内学者开始对农村三产融合展开研究,从早期关注农村三产融合的内涵意义、发展路径,扩大到农村三产融合的指标测度、外溢效应等。

第一,关于农村三产融合的内涵界定。马晓河(2015)认为,农村三产融合是以农业借助于不同类型生产要素的跨界配置,农民参与到三产价值增值过程。苏毅清等(2016)从产业分工理论出发,提出农村三产融合是农村产业分工内部化。姜晶和沈雁冰(2018)提出从三链重构、价值提升和价值构成三个角度理解农村三产融合。周芳和朱朝枝(2021)提出:农村三产融合是各利益主体间基于产业链的利益捆绑和分工迂回。

第二,关于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状况及测度。郑有贵(2022)认为,中国农村工业、乡镇企业发展历程,也是中国农村农工商综合经营、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闫晗等(2022)指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带动粮食加工业资本的积累,粮食加工业推进粮食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这将促进农村三产融合水平的提高。李眉洁和王兴骥(2022)分析了农村的文旅融合。还有学者基于农村产业融合的深度、广度、效果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运用熵值赋权法(李治等,2019)、均权法(陈池波等,2021)、层次分析法(李芸等,2017)等统计分析方法对我国三产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

第三,关于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刘建生等(2022)提出:从打牢农业基础、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完善联结机制和平衡政府与市场关系等方面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郝爱民(2022)从流通渠道数字化建设角度出发,提出通过改善农村流通数字化发展环境,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周芳和朱朝枝(2021)根据扎根理论,提出宏观上着力构建实体经济、技术创新、互联网、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鲜军(2021)提出:要通过改变产村融合主体行为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降低各主体的成本损失,增加各主体的经济收益,推进产村融合共生,助力乡村振兴。

第四,关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外溢效应。葛继红等(2022)研究发现:农村三产融合能够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而促进居民消费。牛文涛等(2021)提出:农村三产融合通过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供应链拓展和多要素交互效应等多维传导路径,驱动农民就业增收渠道的拓展和优化。李姣媛等(2020)分析发现:参与三产融合使农户家庭人均经营性收入显著提升。现有文献为本文提供了借鉴,但研究的视角仍集中在农村、农业和农民,没有跳出“农”这个小循环。事实上,仅仅依靠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力量是无法实现农村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只有将农村三产融合放在国内大循环视角下考察,找到农村、农业和农民与国内大循环连接的通道和桥梁,以此为抓手,将农村与城镇,农业与工业、服务业,农民与市民紧密联结起来,形成互通互动,从而推动农村三产实现全面、深度的融合。产业新城作为由工业化进程推进的一种新型城镇化形式,既承载着我国经济发展重大战略的微观基础,也是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纽带,还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结构优化的重要载体。本文在农村三产融合内涵基础上,分析我国推进农村三产融合状况,从产业新城视角探索实现农村三产融合的机制和路径,以期为大力发展农村三产融合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二、产业新城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内涵

(一)产业新城的内涵

产业新城是在政府主导下,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和功能定位等因素,选择城市周围的合适县城或乡镇集中开发,依据当地特色和优势产业,通过发展产业园区的产业和就业人口的聚集功能,既吸引城市资源和城市功能的下移,又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理念引导县域产业转型升级,拓展和提升县城城市功能,形成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产业新城的“新”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第一,产业发展是基础。产业新城建设和发展是围绕产业展开的,为所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包括产业研究规划、产业集聚、产业载体建设和产业服务运营。第二,城市发展是目标。产业新城最终目标是打造功能齐全、布局合理、宜居宜业、城乡协调发展的生态化新城。第三,产城融合是途径。通过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带动城市发展,通过城市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产业化发展,形成产城互动互融的良性发展。第四,创新是动力。产业新城最大的创新是运营模式上采用政府主导、企业运营的PPP模式。同时,在产业选取、招商投资、城市规划等多方面都体现着创新。通过建设产业新城,发挥县城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功能作用,发挥城市对乡村的带动作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内涵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以农村为空间,农业为基础,以产业范围扩大、产业链延伸和产业功能提升为显著标志,以技术融合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实现农业由单纯的农作物生产向农产品加工、销售和服务等二、三产业领域延伸和交叉重组;实现农民由原单一的生产者转变为综合的经营者;实现农村由生产和居住功能转变为旅游、生态、文明传承的多功能美丽乡村。目前,农村产业融合模式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六类:(1)农业内部融合型。农林牧渔整体之间或是某些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循环协作发展,逐步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种植养殖结构。(2)产业链延伸型。以某一农产品为纽带,推动农业生产过程再造并实现与上下游产业的有机衔接,形成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管理、运输、销售等全产业链有机融合发展。(3)多功能拓展型。激发农业除基本生产功能之外的多种功能,诸如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功能,推动农业与旅游业、健康养老、科技教育、文化创意等相结合发展。(4)新技术渗透型。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开发各种专业的农业生产和服务,加快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的融合,形成信息农业、生物农业、太空农业、“互联网+农业”等新业态。(5)产城融合型。把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返乡创业等结合起来。(6)多业态复合型。结合区域经济、生态、服务等集成性功能优势,以农业为核心发展各类相关产业,积极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实现多层次、多方位的融合。

三、产业新城与农村三产融合的逻辑契合

产业新城是按照城乡一体和功能互补的原则对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进行一体化布局,统一规划城乡一二三产业空间布局,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提供了资源、要素、技术和市场需求。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通过农村三次产业优化重组、交叉互渗,不断衍生出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和新空间布局等,实现城镇与乡村的衔接互补,提高城乡融合发展质量,进一步促进产城融合。

(一)城乡协调发展是产业新城和农村三产融合的共同目标

产业新城是选择经济条件成熟、地理位置优越的县(市)实施城镇化开发,是将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和经济发展重点,发挥各自优势和特点,最终形成城乡协调发展。而农村三产融合能够有效地整合农村现有资源,加速农村全产业链发展,推进城乡之间要素融合、空间融合、生活方式融合等多维度深层次融合发展,为城乡协调发展搭建桥梁和渠道。

(二)产业集聚是产业新城和农村三产融合的共同前提

产业新城是结合地方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优势,为区域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提供从产业规划、产业集聚、产业载体到产业服务运营等“一揽子”解决方案。通过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与中心城市产业高效分工、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而农村三产融合实际上是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在集聚融合中实现价值增值,形成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产业范围的横向扩大,由此带动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的变革,由此得出实现同一类产业或相关产业在区域内的集聚。是真正实现农产品内部及与第二、三产业之间融合渗透的前提和基础。

(三)创新是产业新城和农村三产融合的共同动力

产业新城的内核是构建技术、人才、资本相融合的创新体系。产业新城运营商在产业运营过程中,通过其强大的招商引资和创新孵化能力,打造从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到创业孵化的创新链条,形成凝聚高端创新人才和创新资源的区域创新增长极。而农村三产融合正是现代信息、生物等新兴技术革命逐步应用于农业的生产、加工、流通及销售的全过程。在新技术革命和新兴理念的推动下形成新的产业业态,培育出新型农民经营主体,有效促进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和管理组织方式的创新,积极推动农村三产融合的广度和深度。综上,产业新城推进农村三产融合两者之间存在逻辑契合点,产业新城能推进农村三产融合,从而推动乡村振兴。

四、产业新城推进农村三产融合的机制

(一)集聚效应机制

产业新城是联结中心城市和周围乡镇的桥梁,可以更好地承接大城市的某些功能,弥补县域因资源匮乏带来的发展短板,进而对周围乡镇发展起到辐射作用。第一,产业新城是“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产业新城在引入产业、发展产业的基础上,注重城市配套发展,合理规划各类不同功能空间,通过强化居住功能,提高住宅种类的品质与多样性,改变以往城镇化中出现的“城外居住、城内工作”的问题,达到人口集聚效应。第二,产业新城是高端创新要素的聚集地。一方面,产业新城在招商引资环节设置创新标准,通过提供支持政策引入创新资源,培育创新企业;另一方面,产业新城运营企业自建、引入或收购孵化器,打造良好的创新氛围。这些使产业新城聚集大量高端人才和创新技术,为农村三产融合注入新的活力。

(二)市场需求拉动机制

随着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人们的消费结构正从生存型、基础型消费升级为享受型、发展型消费。产业新城的核心是“产城融合”,着力打造更为舒适便利的生活就业环境,形成大型商业配套与日常生活需求相结合、医疗教育基础公共服务较完善、文娱休闲设施更多元的宜居氛围,从而形成一个巨大濒临农村的消费市场,直接引导农村三产融合向更深层次、更广阔的领域发展。服务消费需求的扩展将拉动乡村旅游、乡村养老等农村农业资源与服务业的交叉融合;信息消费需求的壮大将促进“互联网+农业”“互联网+旅游业”的跨界融合;绿色消费需求将催生生态农业等新业态的发展;时尚消费和品质消费将引发高品质农产品和服务的开发与销售。同时,城市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会随着城市居民在农村的消费不断渗入到农村生产生活中,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提高其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开放意识和效益意识,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消费市场的需求,催生出更多的农村三产融合的新模式、新业态。

(三)产业集群支撑机制

目前,我国农村产业聚集能力较弱,亟须新的力量注入农村产业发展中,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带动农村资源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产业优先”是产业新城发展的核心策略。面对数字经济发展、全球价值链重构的大变革时代,产业新城的定位逐渐从生产型基地向服务型基地转变,以研发孵化、科技金融等功能为主的区域性高端生产型服务业逐步取代规模化生产和住宅开发,成为产业新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产业新城依托独特的地缘优势,既承载大城市的创新成果转化,成为高端要素聚合区、创新创业集聚地和战略产业策源地,又释放对乡镇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具有高水平服务能力的区域服务中心,充分挖掘当地农产品生产优势,拓展知名品牌农产品加工的地域空间;依托新技术、新业态,打造具有浓郁乡土特色的产业集群,推动农村产业链实现多种功能和多种价值的集成发展与深度融合。

(四)基础设施保障机制

产业新城的最大创新在于提供城镇综合开发整体解决方案。产业新城不仅为企业配备生产厂房、提供优质的服务、创造良好的企业生产环境,还吸引产业链上下游高附加值企业在区域内部投资建设,注重打造完善的办公酒店(楼宇)集群,满足区内企业的办公需求。同时,建设商业休闲功能配套设施、行政公建及休闲娱乐设施,以满足生活居住功能。产业新城以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贴近产业发展服务以及综合配套服务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吸引投资主体和人才的聚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推进农村三产融合。例如,位于河南省浚县王庄镇的中鹤新城,按照传承田园城镇的规划理念,旨在打造“生态、宜居、绿色、低碳”特色鲜明的三产融合田园城镇,新城布局紧凑、配套设施完善,改善农村居民的住房条件,吸引农民本地就业,享受教育、医疗、休闲和商业等完备服务,是一座集居住、商业、休闲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且自我生长的综合城镇有机体。产业新城建设和发展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改善传统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加速生产要素回流到小城镇和乡村,支撑农村三产融合。

五、产业新城推进农村三产融合的路径

(一)延伸产业链发挥产业融合平台载体作用一方面,要发展全产业链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产业新城在产业规划时,要结合当地特色农业资源禀赋、农产品加工发展和市场需求状况,探索适宜的主导产业门类,通过培育优良品种或大规模养殖、食品原料加工、贸易和生产、分销与物流、促销等各个环节,将农产品生产前、中和后各个环节链接为整体形成规模体量较大、融合程度较深的区域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另一方面,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和价值。产业新城可以依托当地特色农业资源,以农业休闲旅游和体验需求为导向,通过开发具有体验、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产品,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拓展农业生态、社会和文化等功能交叉融合发展,构建集农业生产、现代科技、生态环境和参与农事功能一体的产业体系。对农业多业态的挖掘形成新的“组合产品”,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重组融合,打造独具当地特色的农旅文化产品及自身品牌的农商品。

(二)深化机制创新激发农村三产融合内生动力

产业新城可以从技术、人才、组织等体制机制方面进行创新,激发农村三产融合的内在动力。首先,产业新城要培育为创新型企业和创业者提供集生产要素聚集、产业链融合、商务生活配套和创新文化为一体的全方位产业生态体系(黄群慧和张五明,2019),为农村三产融合提供“双创”领域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等技术创新支撑。其次,产业新城可以与当地企业、高校和研究院进行产学研合作,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经营人员和其他区域农业发展短缺人才,发挥新型农业农民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中的微观动力机制。最后,依靠产业新城拥有高水平服务能力公共配套的区域服务中心,成立农业协会,实施“企业+合作社+农业协会”这一新型组织形式,协会联结着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能够有效平衡各方利益,从而加速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进程。

(三)运用PPP模式建设农村基础设施

产业新城的建设,多采用PPP市场化运营模式进行。政府与企业形成“伙伴关系、利益共享、风险分担、长期合作”的利益共同体,政府负责新城规划、产业项目决策及服务质量监督与运行,运营商是产业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服务的直接提供者,两者各司其职。这种模式兼顾政府主导地位和市场效应,实现1+1>2的效果。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过程中,也可以采用PPP运作模式。充分发挥社会资本规划设计、产业导入等方面的专业优势,由运营企业提供规划设计、土地整理、基础设施建设、公共配套建设、产业发展等服务,改善农村交通、通信、物流、水、电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缩短城乡生产生活设施方面的差距,从而加速资本、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乡村转移,推动当地产业集聚,实现农村三产在更高水平、更高范围内的融合。

参考文献:

[1]马晓河.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N].农民日报,2015-2-10.

[2]苏毅清,游玉婷,王志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探讨、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16(08):17-28.

[3]姜晶,崔雁冰.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18(7):39-45.

[4]周芳,朱朝枝.农村三产融合的动态演进路径分析———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92-103.

[5]郑有贵.农村工业、乡镇企业在夹缝中发展的实现机制———着眼于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启示的研究[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2(01):29-36+107.

[6]闫晗,乔均,邱玉琢.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能促进粮食生产综合技术效率提升吗?———基于2008—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22(02):18-29.

[7]李眉洁,王兴骥.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旅融合发展模式及其路径优化———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反思[J].贵州社会科学,2022(03):153-159.

[8]李治,王一杰,胡志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评价———以北京市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11):111-120.

[9]陈池波,李硕,田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统计评价[J].统计与决策,2021,(21):164-169.

[10]李芸,陈俊红,陈慈.农业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及对北京市的应用[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4):55-63.

作者:刘瀑 单位:郑州轻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