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08 15:46: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移动学习是充分利用当前现代化的移动设备进行学习的方式,这种使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动态而生动的呈现课堂学习内容,随时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双向的服务交流,打破传统教学中的局限,能够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成长提供良好的方向。在数字化学习基础上移动学习给人们带来新的体验,通过移动计算机技术进行有效的组合学习,被人们认为是未来学习的一种模式,也是教育领域不断发展的重要阐述。1信息技术课程的移动教学
近年来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入高速发展的重要阶段,信息技术让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型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充分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高职院校的教学效果,促进教育方式的革新。移动教学是一种新的数字化教学模式,与高职教育结合在一起,形成天然的默契。高职院校的招生和学习方向更具备对口性和专业性,这部分学生已经有社会就业经验和逐渐累积经验,因此更适合通过移动学习方式来完成学习。在高职院校教育中推广移动学习,不仅仅能够促进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也可以将课堂教学和移动教学结合起来,方便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学习,也可以为社会培养创新型就业人才[1]。移动学习(MobileLearning)是在借助移动设备的协助下,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多元化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当前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移动学习方式已经成为趋势,国外对移动学习研究非常早,如卡耐基的HandheldAndrew研究项目。我国最早研究“移动学习”的学者,起步时间为2000年,丁兴富翻译的《从远程学习到电子学习再到移动学习》开启了我国移动学习的先河,经过20多年的发展,移动学习研究不断进步,已经具备足够的深度和广度,实际使用也越发成熟。新时期高职教育也是继续教育开展的主要形式,继续教育是与社会联系最密切的教育形态,能够提升人的技能、素质,培养全面型应用人才。当前很多院校设立了继续教育学院,承担了教学任务、人才培养等诸多责任,即便学校具备良好的教学硬件和软件,但是针对当前高职院校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智能手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智能手机与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是指为达到某种学习目的,通过手机等无线设备在网络上获取可学习的资源,因此移动学习所具备特征有:(1)可移动性,该特征主要是能自主选择学习环境,智能手机重量轻而体积小,携带非常方便,具备很强的移动性,接入互联网功能之后实现移动学习,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可以在任何时间与任何地点登录在线学习,实现独立的研究。教师也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给学生解答疑惑。(2)实时交互性,移动终端的便携性、无线网络的普及让学生可以随时使用QQ和微信、邮件等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实时沟通、知识共享,QQ与微信群聊功能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做到互相解答疑问和探索知识,QQ与微信的语音对话功能方便学习随时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问题进行问答和交互[2]。(3)多媒体功能构建情境教学,智能手机有丰富的多媒体功能,支持音频和视频的播放,具备拍照和快捷下载学习App、视频资源等的功能,另外还具备录音、文档处理功能。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过程中可以构建丰富的场景展开教学,让信息技术学习更轻松。学习人员也在体验式情景教学当中获取的知识和技能,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4)小模块化学习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多元化呈现,错综复杂学习环境很容易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小模块化学习内容能够让学生在零散的时间中学习独立完整的知识模块。多元化呈现方式和生动直观的解析知识,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移动学习特征决定信息技术教育模式的小模块化、多元化。(5)支持构建个性化教学活动,移动学习支持个性化地学习方式,能针对学习能力与学习特征之间的差异,提供对应的学习内容,发挥了学习者自主学习的优势,打破传统教学中的缺陷与不足,实现个性化因材施教,能够多角度、多元化、多层面开发移动学习资源,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
3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3.1自由制定学习内容
高职学生拥有足够的移动学习设备,例如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大学生持有智能手机的概率为100%,而学生主要是利用手机流量、寝室网络来上网,因此学生具备基本学习的硬件条件。案例一:学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之前,教师可以提前将关于“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要点内容发送到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在网络平台或者微信群中讨论自己对“信息”的认识。让学生对信息技术有充分的认识。网络教学平台与微信都具备传递信息的功能,这就是信息技术实现的要点之一,教师应该将该理念传输给学生,让学生对信息知识有基本的认识。通过智能手机,教师将关于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内容以短视频讲解、语音解说的形式发送给学生,例如针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中的“信息污染”进行普及,教师甚至可以在班级群提问:“大家知道信息污染的形式吗?”引导学生知道手机上其实存在很多的信息污染,例如错误信息、冗余信息、污秽信息、计算机病毒等,宣传学生正确上网形式,告诉学生智能手机APP的正确使用方式。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做好笔记或者是忘记学习知识的情况,都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找到知识点,快速做笔记。在基础知识学习中,由“信息”延伸到“计算机”,手机当前的功能已经不逊色计算机,因此为了方便学生学习,教师则可以将针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简要概述,通过专门的学习软件或者是学校平台,发送到学生的智能手机上,甚至也可以将作业布置出来。例如(1)计算机的发展历程,(2)计算机的发展趋势等。学生通过手机听课和回答问题,解决了僵硬的课堂氛围情况,提高学习效果。部分专门的智能App还具备开启弹幕的功能,这为公开课的开展提供了准备,方便学生进行更直接的讨论和分析。在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分析,掌握学生参与互动和答题的情况,记录下学生的行为,用来优化教学和调整学习计划。
3.2通过App学习软件来教学
当前诸多学校纷纷研究本校专门的教学软件,同时积极鼓励教师们开发课程,绑定班级学生之后让学生们通过软件,在手机上面完成学习。此时教师传授内容主要围绕微课开展,学生通过手机学习教师传授的知识,参与课堂讨论,而教师也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方面的问题。将网络学习平台和手机结合,为师生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教师在网页编辑试题和作业之后发送给学生,学生通过手机端直接作答,教师也可以随时完成作业参与到讨论中,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3-19]。案例二:文字信息处理。教师提前在网络上收集学习资料,定制好关于“文字信息处理”方面的知识点,根据教师所整理的文件与视频资料,优化微课内容,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展示。考虑到学生使用智能手机来学习,因此要使用音频、视频、文字、动画来进行讲解,部分难点、原理则应循环,重点标注。如学习“插入符号”,在学习这一环节的时候,教师的演示和文字描述应该精准,同时通过视频演示出来,让学生能在智能手机观看的过程中,自己动手操作,能够精准操作出来。在“文字信息处理”这一章节的学习中,学习知识点较为琐碎,例如“插入脚注和尾注”“文档加密”“文档保护”等,为避免学生不能准确理解,在智能手机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随时提问,嘱咐学生关于不懂部分及时提出问题。如设置“首字下沉”,其方式与步骤:(1)在Word文档中先选择要下沉的首字(这里应该有图片展示,学生可以在智能手机上放大或者是缩小);(2)选好之后,在菜单栏中点击【插入】,同样有图片展示;(3)在菜单栏【插入】选项卡点击【首字下沉】;(4)在【首字下沉】下拉栏中点击【首字下沉选项】;(5)随即弹出【首字下沉】对话框,在【位置】下方选择【下沉】,在【选项】的【下沉行数】中输入要下沉的行数;(6)设置完后点击【确定】,首字下沉的结果就出来了。上面针对“首字母下沉”的操作,还应有实际文档的操作演练讲解,在教师所发布的资源背后,做好重点批示。教师将这些知识点挪移到手机App上,借助App进行实际演练操作,让学生有整体上的理解,在后期帮助学生动手,对Word进行实际操作,学生能够更快掌握关于计算机技术方面的知识点。
3.3充分整合线上移动教学资源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高职学生学习特征,使用音频和视频等多元化的学习资源构建真实的语言场景,让学生能够在体验式中学习信息技术。案例三:制作PPT。自主学习环境复杂很容易受到干扰,在学习即将完毕环节,教师在教导学生学习制作PPT与Word的相关知识以后,可以让学生主动的制作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这样的PPT作为总结。这一切都需要在智能手机上实现,因此教师将制作PPT步骤进行细化,将知识点分解成图片的形式,让学生对制作PPT有明确的认识。学生意识到PPT的制作要点之后,在教师通过智能手机的指导下自己尝试制作PPT,如针对PPT中的目录,当学生不了解目录制作,教师可以通过剪辑的视频,将视频发到教学平台上,学生通过手机资源学会制作PPT的步骤。针对目录的生成,指导学生按照以下流程:点击“新建幻灯片”,选择空白幻灯片。插入空白幻灯片后,点击“插入-文本框-横排文本框”即可得到想要的目录。教师制作视频资源和讲解知识点的时候,将学习内容设计成多个小的学习模块,保证每一个模块的内容短小精悍,将时长控制在10min之内,碎片化的知识能够让学生在零散的时间内独立完成知识。针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教师通过释疑、指导,加上智能手机的交互性,方便学生随时机械能录像、播放、实际操作训练,掌握精致的制作PPT技能。
4结语
根据实际研究证明,智能手机移动学习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薄弱点来进行针对性教学,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明白的要点和重点,教师可以单独罗列出来,将知识点细化,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学习。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课前、课堂、课后实现充分学习,让学生对学习计算机有足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设计满足学生发展的慕课,提高移动学习的质量。
作者:宋明鑫 单位:长白山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篇2
现阶段,越来越多的高中生物教师开始在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以此来提升生物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课堂的运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因此高中生物教学需要朝着信息化与智能化的方向转型,将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使高中生物课程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一、信息技术支持下构建高中生物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
首先,能够激发学生参与高中生物课程学习的兴趣。目前,大部分生物教师只是机械性地将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在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下难以提起对生物课程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中生物教学,教师可以借助于图片或视频的方式使课堂具有丰富的层次,并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以此使学生充满对高中生物学习的兴趣。其次,能够有效提升教师开展高中生物教学的质量与效率。高中生物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后,学生将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教学中,并且在教学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图片或视频后,会激发学生对生物知识主动探索的欲望,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有利于提升生物课程教学效率与质量。最后,有利于提高学生复习生物知识的质量。学生需要在每一次课堂学习后对教师讲述的内容进行复习,而此时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复习框架或推送复习资料,使学生在多元化的复习方式及丰富的复习资料中提升自己的复习效果。
二、信息技术支持下构建高中生物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原则
首先,信息技术的运用需要遵循实用性原则。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讲解生物课程中的重难点知识,通过结合教师的实际教学需求与学生的学习需求,使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得到充分体现。其次,信息技术的运用需要遵循高效性原则。落后的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处于枯燥与沉闷的课堂氛围中,而信息技术的运用能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使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为学生传授更多的生物知识,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后,信息技术的运用要遵循训练学生思维与提升能力的原则。高中生物教师需要在现代化教育思想的引导下开展课程教学,使学生能够在运用信息技术的生物课堂中获得信息素养,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提升探索性思维,获得各种生物学习能力。
三、信息技术支持下构建高中生物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策略
(一)运用信息技术拓展生物教学资料
从现阶段大部分高中生物教师的教学模式来看,教师只是为学生讲解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知识点,这样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当下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也导致学生生物知识的学习存在局限性。构建高中生物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信息技术的支持能够很好地满足这一要求。在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下,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搜索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学习资料及课后练习题,并将所搜集到的资料通过多媒体设备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二)推动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融合
高中生物教师需要将信息技术巧妙地与生物教学相融合,使信息技术能够为教学提供辅助。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演示手段,将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教学进行更好的融合,并开展实践性的归纳与总结,使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方式得到不断丰富。
(三)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构建生物课程学习情境
以往教师在为学生传授新知识时,通常采用的是将知识点通过点题或复习的模式机械性地传授给学生,学生在这种方式下接受新知识,会逐渐丧失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学生如果丧失学习新知识的兴趣,那么也会直接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与质量。此时如果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构建相对应的教学情境,那么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于情境中,此时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求知欲会增加,并提升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进而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四、信息技术支持下构建高中生物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路径
(一)运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生物知识直观化
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具有较强的抽象性,高中生对此难以理解。现阶段,如果教师还是采用过去口头讲述与黑板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开展生物知识教学,那么即使教师在黑板上为学生构建了具有清晰层次的生物知识体系,但在教师的口述中学生依旧难以对复杂的生物知识进行理解。并且,在这种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脑海中无法真正理解、想象相关的生物知识,只能通过死记硬背对生物知识形成记忆,这样的学习模式导致学生难以对知识产生真实感,甚至会导致学生失去对生物课程的学习兴趣,更难以形成生物思维。因此,教师需要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下,为学生构建一个全新的生物课学习模式,以此来简化高中生物中比较复杂的知识点。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运用互联网为学生搜集并下载与当堂课程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源,并且在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较强的情况下,还可以亲自动手为学生设计教学课件,使高中生物中抽象的知识点变得直观形象。所以,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将信息技术充分利用起来,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突破重难点知识教学,在网络上为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生物重难点知识,将知识学习变得简单化,助力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知识点。同时,教师还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延伸与重难点内容有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逐渐学习掌握生物知识。例如,高中生物中“生物的新陈代谢”这部分内容就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学生需要学习生物的新陈代谢、矿物质营养、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的呼吸作用、植物的内环境与稳态等内容。因此,教师在开展这部分内容中的植物光合作用知识点教学时,就可以为学生播放信息技术课件,在课件中将叶绿体的结构特点与功能展现给学生,并在讲解的过程中向学生展示“植物体→叶→叶肉细胞→叶绿体”这一植物体向叶绿体转变的过程,使学生能够通过直观化的展示掌握叶绿体的结构特点,并立足于此为学生设计具有探究性质的问题,使学生深刻理解植物体所特有的生命活动过程。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这一动态过程本身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通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方式为学生展示直观与形象的视频,在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结合慢放与定格技术,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到叶绿体光合作用的过程。这种与真实转化非常接近的教学视频,能帮助高中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知识点。
(二)运用信息技术将微观的生物知识宏观化
现阶段的高中生物知识中,具有角度微观生物学内容,这也体现出分子生物学的特性。如在教材中需要学生学习细胞的相关知识,由于这部分内容具有较强的微观性,学生难以理解,他们在学习时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在讲解这部分知识内容时,如果教师只是运用口述的形式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教师的教学将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而此时如果借助于信息技术,以视频的方式让学生观看动态化的细胞裂变过程,则有利于让学生获得灵活的思维,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例如,在对“细胞质的结构与功能”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细胞亚显微结构全形及色彩,学生在这种逼真的展示中能够在脑海中初步形成对细胞的印象。之后,教师再为学生展示细胞质的基质部分,使学生在色彩现实中能够清楚地区分细胞质基质与细胞器。接着,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中的放大功能为学生展示不同细胞器的局部特写。学生在教师连续性的展示中进行仔细观察,进而加深对细胞功能结构的认识。再如,带领学生学习细胞中的线粒体结构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反复演示线粒体中的结构、形态、内膜与外膜的功能,并借助于定格特写技术,以反复播放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在观看中形成深刻理解。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助于高中生物知识变得宏观化,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理解生物的微观结构,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三)运用信息技术将静态的生物知识动态化具有生命性是高中生物课程中知识点所体现的另一个重要特征,高中生物教学主要需要学生学习生物活动过程中的新陈代谢以及生物体的动态过程,而这也是高中生物中需要学生学习的难点内容。教师如果在讲授这部分知识时,只是为学生播放静态的图片或文字,那么学生难以对复杂的过程产生理解,就算教师在教学中反复为学生强调与讲解知识点,学生所形成的固化思维依旧难以得到改变,并且这种学习方式下学生无法有效迁移自己所习得的知识。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为学生搜索一些动态化的生物活动视频,并将其引入课堂教学中,进而达到为学生提供探究式学习的教学目的。例如,在对“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播放演示动画的方式为学生展示细胞减数分裂的过程,使学生生动形象地观察到动态化的精子与卵细胞变态过程。学生在这种生动形象的过程中学习,有利于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虽然展示的是动态化过程,但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中的定格、慢放与重复播放的功能,让学生对视频进行仔细的观察。在学生观察后,教师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同源染色体与四分体的概念应该如何有效理解?(2)细胞第一次分裂时有哪些变化?(3)细胞第二次分裂时有哪些变化?(4)细胞第二次分裂与有丝分裂之间具有哪些不同点?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探讨,使学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完成对高中生物知识的学习。学生在与同伴讨论的过程中将会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生物知识体系,并不断吸收与内化所学生物知识,获得对生物知识的自主探究能力。信息技术手段使教师可以在高中生物教学课堂上为学生展示动态化的生物体的生命特征,并且结束授课后,教师可以将课件与视频资料上传至班级群,让学生随时利用课余时间观看动态化的资料,以此来打破高中生物知识学习的时间与空间限制,促进学生提升自己的生物知识学习质量,并使教师完成高效的生物课教学工作。同时,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与探究的过程中,也使自己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学生吸收内化高中生物课程中的重难点知识。总而言之,在高中生物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是现阶段改革与创新教学模式的重要手段。学生在信息化课堂的学习中能够将自己的智慧潜能充分激发出来,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不断提升。不仅如此,生物在高中阶段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生物学科知识点具有抽象、深奥、细小、烦琐以及复杂的特点,其理解与掌握难度较大,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教学课件,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直观化的知识,从而更容易理解复杂的生物知识,然后带着积极性去完成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要科学且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通过转变抽象知识、构建动态学习环境以及创建生物教学情境等方式提升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兴趣,以此来促进生物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有效提升。
作者:李嘉 单位: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篇3
中职学生的主动学习性比较差,如果教师未能使用正确的教学方式,则更可能会恶化这一现象,很多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效地引导,而将课程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就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不足,电工电子专业的课程相对比较复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明确教学目标,要对所有的知识进行有效梳理并整合,最终使复杂的课程内容变得系统,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会相对容易很多,而学生学习的过程就好比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如果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则可以很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也能防止出现毕业即失业的现象。
一、中职电工电子课程及其特点
(一)中职电工电子课程。中职电工电子课程所包含的课程相对比较基础且比较复杂,它是属于工科方面的一个专业,旨在通过理论学习解决一些实质性的问题,与人们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密,而且课程的方向也偏向于实用性[1]。
(二)中职电工电子课程特点。1.知识理论性比较强。中职电工电子专业的课程理论性都比较强,学生只有掌握了其中理论性的知识才能指导实践,所以这就要求相关教师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进而也能提升中职学生实践能力。2.知识点连接性较强。中职电工电子专业开设的课程整体连接性较强,如果学生知识呈现碎片化且特定知识点学习不够深入很容易导致后续学习效果较差,所以中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教学的紧凑性和连续性,帮助学生把每个知识点串联起来,教学时突出重点,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中职电工电子课程教学整合的价值
(一)助力教学开展。传统的电工电子课堂相对比较枯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而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则有利于调动课堂气氛,学生由以往的被动学习就会变为主动学习,信息技术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一种辅助教学工具,它能够帮助教师利用更少的时间完成固定的教学任务,从而可以有效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此外,教师也能有更多的时间去完成教学评价和课程创新,学生也有更多的时间去吸收课堂知识,从而也能加深对所学课程的理解。此外,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还能够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不仅能加深问题的讨论,还能加深师生之间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进而打造一个温馨的校园。
(二)丰富中职院校课堂内容。通过将中职电工电子课程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将会有效丰富中职课堂的内容,传统的电工电子专业学习由于条件的限制对于知识的学习可能只局限于理论的层面,而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则有效打破了这一层面,无论是教学观念、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和过程,都不同于传统的课程教学。通过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枯燥的理论知识可能会变得有形化、趣味化,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展现方式的多样化,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让原本沉闷的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
(三)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信息技术与中职电工电子课程教学有效整合不仅对教师有利,对学生更有极大的益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的收集和处理能力。传统的中职电工电子课堂,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缺乏一定的主动性,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则极大地提升了学生收集和处理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可以对知识进行有效地收集,也增加了学习的机会,从而打破了课堂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知识,这也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
2.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利用信息技术,中职学生可以对收集到的知识进行分类,并且对这些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筛选[2]。根据自身学习的特点可以将一些无用的知识进行过滤,进而保留对自己有用的部分,通过将信息技术和课程知识进行整合,学生还能用发展性的眼光去看待这些知识。
3.知识的转化能力。中职学生通过理论学习最终的目的是要回归实践,而其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则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信息技术的现代化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模拟环境,其前沿的科技水平可以有效判断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信息技术的趣味性也能有效推动学生回归实践,进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当前中职电工电子专业学生学习的现状
(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无论是学习方法还是学习能力都相对比较弱,而中职电工电子专业又是一门比较枯燥的专业,很多学生选择本专业并非自身意愿,因此其电工电子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
(二)学校软硬件设施落后。一是软件设施。部分中职院校不仅缺乏优秀的教师,还缺乏特色的课程,从而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加上部分中职院校的育人理念出现偏差,太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忽略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二是硬件设施。部分中职院校在硬件设施上投资不足,从而使信息技术无法与电工电子课程有效结合。
四、信息技术与中职电工电子课程教学整合存在的不足
目前我国信息技术与中职电工电子课程教学整合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在整体教学资源和执教模式以及课程体系上都需要逐渐优化完善,针对现阶段信息技术与中职电工电子课程教学整合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有利于更好地制定优化方案提升教学质量。
(一)中职电工电子课程教学课程内容存在一定的难度。一是中职电工电子专业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在电工电子学习过程中很多知识较为抽象且设计知识面较广,知识概念较难理解,导致学生学习难度较大,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都有很大的影响。二是由于中职电工电子专业本身对学生学习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很多中职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中职电工电子课程教学存在一定的难度。
(二)中职电工电子课程教学资源不足。由于长期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中职电工电子课程教学主要依赖课程书本,在很多知识拓展以及技能学习上缺少相关的教学资源,且学生自主性较差寻找教学资源存在过多的限制性条件,都对中职电工电子课程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教学水平较低,学生学习效率学习质量不尽如人意。
(三)中职电工电子课程教学课堂效率低。由于中职电工电子课程教学存在空间时间限制,很多时候教学效果不佳,且中职电工电子课程本身是一门较为依赖实践的学科,需要不断进行实操体验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在课堂上普遍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定位不够明确,需要及时针对这些现象制定相关措施。
(四)中职电工电子课程教学体系不健全缺乏实践性且教学内容较为滞后。现阶段中职电工电子课程教学体系尚未健全,在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教学体系、执教方法多方面都需要进行优化创新,且很多时候中职电工电子课程的教学内容较为滞后,已经是很久之前或者濒临淘汰的知识内容,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帮助性不大。
五、优化信息技术与中职电工电子课程教学整合的策略
信息技术与中职电工电子课程教学整合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教学体系、执教方法多方面进行整合,并针对现阶段信息技术与中职电工电子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相关方案。
(一)借助信息化技术来降低课程内容的难度,提升学习效率和质量。由于中职电工电子课程内容较为复杂且涉及到的知识面较为广泛,很多知识过于抽象化,利用信息化技来对教学课程内容进行梳理分类简化,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借助信息化设备对教学内容进行视频可视化处理,对各种知识重点进行观摩学习有利于构建优质的教学环境和课堂氛围,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提升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建模和电工电子实际操作模拟,将各个环节进行简化,并将实验实操数据进行输入,根据输入数据对应的模拟实验变化进行分析学习,可以有效提升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二)整合教学理念明确信息化教学目的。中职电工电子课程与信息技术融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保证教学理念与教学体系相协调,明确信息化教学的目的并以此作为着手点进行优化整合,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要保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并致力于综合性技能型人才培养。
(三)通过信息化技术学习知识技能拓展学生专业认知。中职电工电子课程中很多知识点有一定的时效性,很多时候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技术逐渐淘汰,因此需要保证教学课程体系不断优化走在社会发展的最前沿,利用现代化技术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专业认知并保持教学的先进性,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体系,完善教学体系优化执教方法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水平更好地面对社会变化,满足市场需求。
(四)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中职电工电子课程资源库。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中职电工电子课程资源不足,学习资源相对落后的问题,同时可以积极将网络技术融入教学体系,例如BIM技术进行电工电子技术建模及操作模拟,利用慕课来对业内最先进的一线技术进行线上学习和线下交流等,学校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中职电工电子课程资源库,不断补充新型技术知识来保证教学质量[3]。
六、结语
现阶段中职电工电子课程与信息化技术整合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从问题着手分析,不断优化教学课程和教学体系,创新执教方式并拓展教学渠道来提升教学质量,为社会提供综合性技能型人才。
作者:陈松萍 单位:江苏省江都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