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农业机械化探讨

农业机械化探讨

发布时间:2022-12-08 15:58: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农业机械化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机械化探讨

农业机械化探讨篇1

智慧可视农业是现代农业中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型经济体,是经济形态在现代农业中的一种具体表现。是将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移植到传统农业中去,通过微控制单元(MCU)、传感器和软件等综合技术经过移动数据网络及计算机平台对农业生产各个环节进行管理与操控,使得传统农业具有“智慧”。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智能装备等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连成一体,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信息感知、定量决策、智能控制、精准投入和个性化服务等功能,是农业信息化发展从数字化到网络化再到智能化的高级阶段。吉林地区农业机械化服务在智慧可视农业迅速发展壮大,服务质量和能力不断提升,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已建立110家智慧农业可视基地。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体系已从单一的农机作业服务发展到集农业生产、作物精加工提高附加值、休闲娱乐、农民培训及销售等多样性服务体系。

1智慧农业可视前沿新技术在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得到很好应用

1.1借助智慧农业可视平台,实现农业机械化服务新跨越

(1)吉林地区紧跟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利用智慧农业可视平台技术满足现代农业生产需求,使得广大智慧可视农业基地与农民朋友能及时有效地了解农技、农机、农情等方面的信息,解决这些方面的实际问题。同时为了将农业机械方面的新机具、新技术更加及时、有效地展现在广大农民面前,快速解决农民在使用农机具和应用农机新技术时遇到的各种问题,使农业机械化技术社会服务和社会效能实现最大化。2015年9月,吉林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中心对吉林市农机化信息网进行改版,经过6年的不断实践、虚心听取专家及基地业主、农民朋友的建议,增加了农机新机具使用和新技术的示范操作等视频功能区,专家答疑板块。经过改进后的吉林市农机化信息网利用平台视频、专家答疑结果,把农民在生产实际遇到的问题和迫切要求掌握的农机重点技术等录制成视频和PPT上传,让广大农民足不出户随时学习、了解农业机械方面的最新发展和适合本地区的知识和技术;及时解决在使用新技术和新型农机具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实现了及时、方便、快捷服务功能。截至2021年年底,累计完成了农业机械化技术演示和农具使用视频制作50个,上传视频27个。(2)为适应目前移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式,在传统的智慧可视农业网站基础上又推出了手机版这个平台,使得广大用户无论在家和出门在外也能提供及时、有效地掌握智慧农业建设、数字乡村解决、农业物联网监测基站建设、农业数据服务、农业电商及新农人培训等方案与服务。智慧可视农业紧紧依靠互联网、物联网的这几个快车道,结合吉林市农业机械推广发展实际,是信息化农业机械推广的新模式。

1.2智慧可视农业概念引领潮流

智慧可视农业的建立,是以智慧可视农业基地、家庭农场为基础,通过移动通信网络,由信息网络专业公司为依托,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提供农业物联网规模化应用、农业智能测控技术、农业大数据分析等专项服务,改善传统农业机械生产、管理中存在的决策不及时、资源浪费大、用工多且劳动强度大及生产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等诸多问题。通过网站和智能手机,智慧农业可视基地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情况,做出判断,改善玉米、水稻等植物生长对土壤、水分、肥料等方面的需求,更能稳产、高产,不断提高品牌质量,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订购者可以通过智慧可视农业平台监督基地农产品的整个过程,确认是否和自己所要求的订单一致。从而消除疑虑,愿意下订单,出高价,放心购买智慧农业可视基地的产品。2014年吉林市建立了第一个智慧可视农业基地———吉林九月丰数字农场如图1所示,经过多年发展,2018荣获了“全国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荣誉称号,这是吉林市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家庭农场。目前的“九月丰智慧可视农业基地”实现了水稻从育、插秧,耕地泡和耙地全过程实时监控,所有信息都及时提供视频回放;同时在平台提供地块信息、环境监测数据、生产资料使用情况、生产环节作业情况现场查询、监督、监测及病虫害预警,还可以二维码跟踪追溯;同时也为私人订制提供技术上保障,做到知根知底放心购买、食用。该数字农场仅2022年7月,单月订单1078笔,销售额10450元。同时还与中化智慧农业合作,打造了吉林省第一家智慧农业示范基地。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达到了科学管理智慧可视农业基地。

1.3智慧可视农业进入物联网阶段

近几年,吉林市多家农机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及养殖业建立了智慧农业物联网监测基地,可以监测耕地环境温度与湿度、光照,土壤温度、湿度等情况,如图1所示。通过环境监测与智能控制,远程采集土壤土样,随时化验土壤的氮磷钾、pH值等,可以提早掌控玉米和水稻的涨势情况,化肥及农药用量,实现精细耕种、准确施肥、合理灌溉;达到智慧可视农业基地生产过程可视化、数字智慧决策可视化和数字智慧服务可视化等现代科学化管理。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同时还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及电商平台的销售。通过吉林省可视农业有限公司建设了40家“吉林大米智慧可视基地”,建立了“从生产到销售”的新经济下的生产、经销样板。

1.4智慧可视农业网络直播现场会实用性强

近3年来,吉林市共举办了10余场通过网络直播的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现场会。这些现场会面向全省、全地区现场直播。向广大农民展示农业新机具、新技术和互联网知识,创新了吉林市农机推广、宣传、培训三位一体的可视服务框架。后来在吉林市农业农村局的大力支持运作下,已由原来单一的农机化技术推广逐渐向农机、农技、特产农业及设施农业等领域拓展。同时;视频现场会突破了传统现场会的区域性,解决了传统现场会召集人员难、费时费力、收益群体少等难题,很受广大农民欢迎。尤其在近些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有效地避免了传统现场会人员近距离接触造成不必要的疫情传播、感染,更加凸显这种模式操作的安全性。

2智慧可视农业的建议

(1)合理规划,寻找突破口智慧可视农业对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及农村生活品质提升有着重要作用。应从全局出发,合理规划;政府部门担负起政策扶持和推动作用,各产业链积极配合,共同寻找突破口。(2)加大各领域的合作,提高智慧农业可视基地经济效益由于单片机(MCU)、传感器、应用软件等技术在农业、农机生产上和管理的短缺,特别是价格上的制约,使得其发展缓慢。国家应加大农业及农业机械化与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结合,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这样不仅可以提升专业农业从业者、智慧农业行业研发机构的积极性和经济利益,从而带动提高国家粮食的产量。

3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模式进入“互联网”、“物联网”时代

现阶段,智慧农业信息技术进入高速时期,成为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重要引擎,农业机械化服务这方面也应在当仁不让。“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发展智慧农业,更进一步解放劳动力,这样使得农艺、农机作业生产智能化、作业精准化、服务网络化和管理数字化。随着国家在大平台、大数据方面加大力度的推广及投入;以及在“为民务实”思想的指引下,用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理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业机械化服务”技术推广模式,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技术的融合,突破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时空限制,提升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创新能力,在今后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起到引领作用。

作者:金东哲 肖菘梓 陈长智 单位:吉林市黑土地保护监测中心 吉林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中心

农业机械化探讨篇2

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对于西藏地区而言,由于自身独特的自然地理区位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不少问题与制约因素。因此,学习和借鉴先进农业机械化成功经验,对于西藏农村现代化建设、促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西藏农机发展历程及现状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

西藏的农业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长期的封建农奴制度统治下,生产力水平很低,农业生产发展缓慢。西藏和平解放前,在广大农区普遍使用藏犁耕地,人工撒种,牦牛踩场,少数地区还保持着“刀耕火种”“烧荒肥田”的原始农业生产方式。西藏和平解放后,国家十分重视西藏农业发展,在诸多政策支持帮扶下,西藏农业机械化迎来从起步、发展、调整到快速发展历史新阶段。

1、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起步阶段(1951~1975年)。自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新式农具在西藏开始引进。20世纪50年代初,西藏开始引进新式步犁进行示范耕地,从而打破传统单一的藏犁耕地的局面。随着农牧新式工具的引进、投放和生产的发展,西藏农业机械由点到面、由大到小、由低到高逐步发展。自1952年起,先后建立拉萨、日喀则、昌都农业试验场和日喀则、江孜机耕农场。1954年,第一批拖拉机和农业技术人员登上西藏高原,1957年开始引进水车、畜力条播机、割晒机和畜力打场石碾等农机具,1960年建立起拉萨综合农具厂,生产新式步犁等半机械农具和农具配件,并承担拖拉机修理,1973年西藏农牧局设立农机组。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到1970年底,全自治区已经拥有大、中、小型拖拉机1,295台,机引农具1,059部,排灌机械1,516台,收获机械47台,场上作业机械1,770台,植保机械50部,牧业机械95部,半机械化农具34,854台。农田机械作业面积分别达到机耕42.45万亩,机播38.28万亩,机收3.95万亩。

2、农业机械化初步发展阶段(1975~1980年)。1975年人民公社化以后,西藏社队农机保有量迅速增长,农机化发展水平也得到相应的提高。1975年12月,西藏召开了第一次全区农机化工作会议,研究讨论了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规划,制定了《西藏农牧业机械化管理暂行办法》。1976年西藏成立了自治区农机局,1978~1979年两年时间成立了自治区级和地、市级农机学校6所,1978年制定《西藏自治区农牧业机械管理章程》等。在这一时期,为加快西藏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国家实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从区外购买的农业机械的运费及差价均由国家给予补贴,社队购买农牧机械由国家扶持70%~90%的资金,农机厂修理费用国家补贴5%,购买农用柴油国家补贴50%。西藏农机发展取得可喜成绩,一批农牧机械的使用大大改善了当地农业的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调整阶段(1980~2005年)。1980年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生产责任制的进一步完善,原来的农业机械的经营规模、管理形式等与责任制不协调,影响了农业机械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对农业机械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农业机械所有制形式的改变。国家允许农牧民自主办农业机械,把原社队、集体、国营的农业机械实行承包过渡或作价出售,农户经营农机数量迅速增加,90%以上的中小农机具均转让到农民手中。轮式拖拉机、手扶拖拉机和农用汽车发展较快。农机经营形式的改变大大激发了农户购买农用运输机具的积极性。据统计,1985~1990年全自治区累计销售小型拖拉机3,979台。

4、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阶段(2005年至今)。自2005年开始,国家在西藏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截至2013年,累计接收中央财政补贴11,300万元,西藏财政配套资金4,750万元,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补贴标准为50%,国家将西藏农机购置补贴标准由30%提高到35%。2020年5月底,西藏投入春耕春播的农机具包括动力机械、耕整地机、种植施肥机械、畜牧机械及相应配套机具等达到43万台套;各级累计培训农机手达400人次,检修、投入农机具均超万台,农机装备结构不断优化,大中型拖拉机、免耕播种机、旋耕施肥一体机、联合整地机等新机具投入占比逐年提升,农机化综合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西藏春耕春播机耕水平达到73%以上,机播水平达到63%以上。近些年,西藏地区农业机械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拉萨市持续推动农机加油一卡通,简便农机加油程序,充分利用已建成的农机加油一卡通系统,加强与油品供应部门的沟通联系,积极协调柴油供应,保障农机用油。同时,发挥智能农机装备引领示范作用,开展无人驾驶拖拉机现场作业演示。日喀则、山南市、昌都等3市积极探索跨区作业和全程机械化新模式,开展“土地流转+全程机械化试点工作”,充分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主力军作用,彰显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和规模化经营的优越性。林芝、那曲、阿里三地市采取“以会代训”方式,广泛开展农业机械现场演示会和农机化工作培训会等形式开展农机技能培训。

(二)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1、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近些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西藏自治区的农业发展迎来新时期,农业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突破,农业机械化水平也达到了新的高度。1985年,西藏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只有区区33.85千瓦,截至2019年,西藏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已经达到了1,143.64万千瓦,同比增长3278.55%。如表1所示,西藏农业机械总动力逐年增长,2000~2019年间翻了10倍。农用大、中、小型拖拉机数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00~2019年间农用大中型拖拉机数量年平均增长率约为230%,农用小型拖拉机年平均增长率约为24%。此外,联合收割机与机动脱粒机等收获机械数量和运输机械数量也呈现逐年上升态势。越来越多的农业机械设备正在逐渐应用于西藏农业的生产,传统的农业形式正在被现代化农业逐步取代。同时,政府对农业机械给予了大量的补贴政策,加强农业推广机构建设,建立农村基层的农技推广中心,为新农业机械的引进和改善原有的农业机械提供重要的技术保障。(表1)2、农业机械化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步入农业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西藏自治区农业机械化的服务范围相对于之前有了明显的提高。第一,近些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不断壮大发展推进了农业机械在种植业生产中的应用,农机服务主体与家庭农场、种植大户、普通农户及农业企业组建农业生产联合体,逐步探索出农机互助、设备共享、利益共赢的有效形式,提高了农机使用效率,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并且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第二,农业生产中所涉及的一些机械设备开始朝着农牧业方向发展,并且在农牧业中的应用深度以及广度也正逐步的扩大。逐步加大农业机械化重大技术推广支持力度,适宜地区保护性耕作、精准施药、高效施肥、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设施农业、茶果生产、秸秆还田、残膜回收利用、畜禽养殖、饲草料高效收获加工、畜禽粪污资源优化利用等农机装备也逐步开始推广应用。

二、西藏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当前,西藏农机化发展在基础建设、保障能力、服务水平、扶持手段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差距,制约农机化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当前农机化发展特点可以归纳为八个字,即“速度较快、水平不高”,目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有:

(一)地理环境较为复杂。西藏位于我国西南部,地跨北纬26°50'~36°53'、东经78°25'~99°06'之间,面积122多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8,行政面积位居全国第二。受复杂环境影响,西藏土壤类型很多,按其成土特点、分布规律和主要利用方向,可划分为森林土壤、农业土壤、牧业土壤和难以利用的土壤四个类型。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干旱、洪涝、雪灾、霜冻、冰雹、雷电、大风、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气候类型复杂,垂直变化大,自东南向西北依次为:热带、亚热带、高原温带、高原亚寒带、高原寒带。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制约着西藏地区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的使用。西藏地区人口分布较为分散,很少出现大规模的聚居村庄,使得西藏地区农业生产多以一家一户的分散农业生产单元为基本单位,农户个人资金有限,农业机械支付能力较弱;同时,在地形地势的影响下,大型农业机械难以大规模使用。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着西藏地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二)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及人才缺乏。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西藏也是少数民族大量聚居的地区。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广大的西藏各族人民才结束农奴制度,社会经济发展基础比较薄弱,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西藏农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大部分地区仍然保留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农牧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传统的农业生产习惯在农牧民的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农业科技意识较为薄弱,对农业机械化设备的接受能力较低。同时,相关农业科技人才较为缺乏,难以满足分散农牧民对农业机械化技术指导的需要。

(三)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偏低。从当前西藏农机化发展的基本特征来看:全区以“农民自主、政府扶持、市场主导”为特点的农机化发展新模式得到基本确立,农牧民群众、农机流通企业和服务主体逐步成长为促进农机化发展的主要力量,农牧区发展对农业机械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当前农业社会化服务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农业机械的相关服务组织发展尚不成熟,农机大户以及托管服务组织覆盖农业生产面积比例偏低。农业机械的监管服务力量较弱,农业机械相关支持政策的广度和深度偏低。从长远来看,这些是制约西藏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最为关键的因素。

三、西藏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

2019年9月,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布实施《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到2025年,农机总动力稳定在780万千瓦,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8%以上,其中青稞等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以上。农机装备配置结构基本合理,各类拖拉机保有量达到29万台,配套率达到1暶2以上。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要实现以上目标,需要从以下诸多方面做出努力:

(一)实现区位布局。针对西藏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的特点,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分门别类实行符合各地区特点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计划。藏北高寒牧区:本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农业机械化发展受到限制,应主要以改善农业运输条件,发展小型农业机具为主。藏南河谷农牧区:本区农田集中连片,灌溉方便,人口密度大,交通、经济较发达,是西藏经济核心区、商品粮基地、副食品基地和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可以实现大中型农业机械化,并且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培育农业机械服务主体。藏东南农林牧区:本区山高谷深,地势险峻,地形复杂,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较大,适合发展小型耐用农业机械,围绕特色农业研发与当地农业生产相适应的农业机械设备。

(二)完善管理制度。尽快完善农业机械化监管体系,增强对农机化发展过程的规划和掌控能力,是提高农机化发展效率的重要抓手。要继续开展以农业机械化行政管理、技术推广和安全监理系统建设为主的农机监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基层农机机构组织体系,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农业机械化推广体系的建立完善需要地方各级政府在自身经济允许的范围内,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薪酬待遇,加大农业机械推广以及培训力度,对相关农业科研也要给予一定的支持,在涉及燃油补贴和税收方面进行一定程度的减免和补贴。

(三)提高农业生产服务水平。培育壮大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支持农机服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坚持“典型带动、示范引路、以点带面、分类指导”原则,结合本地实际,完善农机化服务组织建设,着力培育影响力大、带动示范性强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机大户。创新作业服务模式,加快推进农机服务向农业生产全过程、全产业及农村生态、农民生活服务领域延伸。引导鼓励农机服务主体与家庭农场、种植大户、普通农户及农业企业组建农业生产联合体,探索实现农机互助、设备共享、利益共赢的有效形式,提高农机使用效率。对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给予一定的金融信贷支持。

作者:张亚松 单位:墨脱县墨脱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

农业机械化探讨篇3

1农机化发展形势

徐振兴指出,近年来农机化发展的法规体系不断健全、政策扶持不断完善、社会化服务蓬勃发展、鉴定推广改革创新、管理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推动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初显成效。2021年,全国农机总动力10.78亿kW,较2020年增长2.03%。各类机具保有量2亿台(套),全国规模以上农机企业1776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60.61亿元,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3大主粮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我国已成为世界农机制造和使用大国。但仍然存在短板弱项,这些也正是当前农机化发展的重点。

2存在的问题

徐振兴指出,当前我国农机化发展还存在5大问题。一是各作物、环节、产业和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农作物之间差距较大,适应南方丘陵山区的小型小众机械还相对缺乏,适应小地块、15°以上坡地的专用拖拉机和作业机具紧缺。二是粮食作物机械化各有短板。小麦镇压、耙耱和中耕化除这些传统的田间管理措施,缺乏配套机具。水稻短板在栽种环节,现在水稻机种率只有56.3%。玉米短板主要是缺少适应丘陵山区轻简型玉米播种、收获机械。马铃薯短板是机收破皮及残膜回收的问题。三是油料糖料作物机械化瓶颈问题亟需解决。大豆方面主要是南方播种、收获机械化程度低,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专用机械还不成熟。油菜方面主要是现有移栽机具不适应南方黏重土壤,油菜机收损失率比较高。糖料作物需解决现有收获机具存在的转弯半径大、破头率含杂率高、收获损失大等问题。四是畜牧水产、设施农业等机械化需加快提升。其中,设施农业需要的精量播种、育苗嫁接、水肥一体化和移栽收获等机具装备,还存在不少短板。高端智能农机研发在我国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需要加力推进。五是农机研发制造水平有待提高。部分关键核心技术、重要零部件、材料受制于人,研发能力和产品性能还不能很好满足生产需要,农机装备产业水平还不高。部分机具产能过剩、同质化严重,可靠性适应性亟待提升。部分领域或环节“无机可用”“无好机用”问题依然明显。部分高端机具主要依赖进口,大功率机械还不够强。

3重点任务

徐振兴强调,面对当前的农机化发展形势,以及“十四五”农业机械化的主要目标,发展的重点任务也有所侧重。主要有以下9项重点任务。第一,聚焦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棉花、油菜、花生、大豆及甘蔗9大农作物,通过探索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为目标来推动发展。第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重点任务是坚持长期计划与短期目标相结合,将工艺路线、技术模式、机具配套、操作规程、生产模式、运行机制及作业路线规划形成闭合环路。第三,机收减损重点任务主要包括强化农机农艺融合、加快农机产品质量提升、推广高效低损的机械化收获技术、规范驾驶操作、提升机械化烘干技术及提高机手操作技能。第四,保护性耕作方面包括完善核心技术、分区域凝练主推技术模式,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推进机械化丰产技术集成。第五,特色经济作物机械化方面主要是推进露地蔬菜、叶类、根茎类作物及中药材等特色特产作物的机械技术,推动标准化果园、茶园建设。第六,设施种植机械化方面重点是要推进设施布局标准化、建造宜机化、作业机械化、装备智能化和服务社会化。第七,畜禽养殖机械化方面主要是健全完善畜牧业机械化技术标准体系,着力改善中小规模养殖场(户)设施装备条件。第八,水产养殖机械化方面主要是推动设施装备运用与绿色养殖方式发展相适应,促进养殖品种、工艺、设施与机械装备协同联动。第九,农产品初级加工机械化方面主要是围绕粮食和油料初加工,重点发展太阳能、空气能等清洁能源烘干、机械通风储藏、烘储一体化设施机械化技术。

4发展措施

一是要对标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使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技术及机具设备尽快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经营者(农民)手中。二是高质量推进鉴定检测。以信息化智能化检测方法等手段提升鉴定检测能力。三是创新技术推广工作。开展试验示范,推动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同类机具性能测试、生产考核和综合评价。四是充分利用购机补贴政策。农机购置补贴要做到应补尽补,达到市场有销售就应有补贴,实现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包容性。五是工作策略上要联合协作。充分发挥行业系统人才、技术、资源、体系的力量和优势。

作者:冯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