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09 16:15: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农业现代化发展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实施土地合法流转,优化种植结构
(一)土地流转要瞄准农产品市场
发展现代科技农业,进行规模化经营,首先要及时准确把握市场动向,形成由政府主导,农民自主自愿的“面向市场种田,调整结构挣钱”的发展趋向,而且必须在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的前提下,准确把握农产品生产信息,及时调整种植结构,根据当地的土壤性质,加大科技投入。由于市场需求对农业生产的客观推动,使农业生产逐步向商品化农业经济发展。从市场信息与种植业结构的关系看,制约农业经济发展、影响农民收入的不仅是科技生产力,更主要的是农业信息化应用推广程度不够,市场化的网络信息服务得不到有效应用,农业信息传播时效受到影响。农地流转是解决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利用细碎化及撂荒、闲置的有效途径,对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农地流转市场化程度低,非市场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导致侵害农民权益,阻碍农地流转的进程。由政府有关部门主导的“信息下乡”服务工作不力,应该构建新型的农业互联网信息服务传播方式,科学规划指导种植,使农业生产信息化的服务过程全面而精准,让农民真正见到更大收益,助推农产品进一步走向国内外市场,实现特色农产品的“优质优价”实效。
(二)依托网络农业生产体系建设
发展现代农业一定要依托互联网,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构建有利于农民致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信息化服务体系。优化基础设施和通信网络环境,助力农业发展信息化,更大范围竞争合作的市场化运行体系已经确立,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益。由于移动网络发展迅速,手机上网用户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在这样的网络信息化环境中,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应用已经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基层政府在强化农业信息化引导工作方面应该加大投入,让更多熟悉网络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投身到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中,才能使信息服务有效开展,形成互联网环境影响下的新型农业生产规模,使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进入更加广阔的市场范围,融入高端消费市场,降低传统农产品营销的成本,使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效益得到提升。
(三)强化农产品的规模实力和品牌优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升,机械化运用程度日益广泛,为农村经济迎来新的发展前景,科技的发展有利于改良农产品,机械化的运用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投入。一部分有实力懂管理的农民创业者,经过市场调研,统一筹划,尝试区域化集中连片经营,有效调整种植业结构,形成区域化、规模化生产实力,并且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优势,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实现土地规范、有序、健康流转,需要构建配套的法律,明确土地所有权主体和完善其他权能的农地产权制度、中央与地方事权与财权搭配合理的财政制度和有效体现农民权益的村民自治制度以及社会权益保障制度。发挥制度功效,最大限度保护好农民多方面的土地权益。
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进行集约化经营
(一)实施科学管理创新设施农业
在农业生产全过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农业设施管理,改善农作物生长环境,因地制宜,通过人工控制,进一步调节水源、温度和光照等自然条件,科学构建更加适合农作物生长的环境,形成与种植业互相促进的一体化经营模式。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农业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种植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实施高效设施农业。通过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从而改变农作物生长环境,发展高效设施农业。
(二)培育种植大户,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
实施现代农业生产,在告别传统粗放式经营模式的同时,要重点培育种植大户,向集约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在特定区域扶持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注重农产品的品牌效益,依托互联网技术,面向更加广阔的消费市场,构建新型网络营销平台,彻底解决农产品难卖的问题。一些地方出现了流转不规范,侵害农民权益的现象,影响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制约着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整个农村经济向高层次发展,损害了农民的长远经济利益。为此,规范管理农村土地流转应坚持把保护农民的权益放在首位,确保农民有其权、增其收、获其利,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有了种植大户的带动和科学技术的保障,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而且降低了农产品的经营风险,引领农民向现代化农业经济模式转型。
(三)探索创新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路径
基层政府加大监管力度,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进一步发挥市场运行与科技工作实效,鼓励创建以特色农产品为依托的各种农业合作社,并且逐步改变服务方式,尽可能与消费者需求对接,提升绿色农产品的质量和新型服务方式,在保障消费者利益的同时,增加农民收益。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正相关,农村土地流转有利于农村集体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促进农村土地有序高效流转。土地流转对于中国农村发展、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都是极为关键的因素,但是其关键性作用必须通过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途径才能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在组建专业合作社时,防止家族管理和粗放经营,一定要实施科学管理,在资金运行和新项目投资方面,避免落后的管理模式。合作社要结合实际探索有效应用价值,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益,减少农业项目建设中的各种浪费,为保障专业合作社的整体利益,实施精细化管理。合作社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面对农产品市场环境,制定一系列科学有效措施,确保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生产与品牌化运行。
三、依靠科技信息优势,助推农产品提质增效
(一)提升农产品质量效益
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环境的形成已经客观存在,实施农产品规模化生产非常必要,政府加强指导,牵头组织各农户和农业合作社,让科技创新的投入为农民增效,并且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运用市场信息和科技优势,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严把农产品质量关。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对于维护农民利益和农村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流转收益的分配关系是否合理。应当通过完善立法、政府监管、民主决策等途径,确保流转收益分配建立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之上。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让优质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安全到达消费者的餐桌,提高消费者对区域品牌农产品的信任程度,政府要承担起加强监管的职责,进一步促进规模化生产的市场效益。
(二)加快农产品标准化建设
为了顺应时代发展,走向更加广阔的市场,增加农民收益,必须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向国际市场看齐。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围绕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在产供销一体化运营过程中,贴近国际国内相关规定标准,切实提高网销农产品质量,加快农产品包装等标准化建设,有利于形成品牌优势。实施农业及其农产品标准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标准化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前提,是农产品走入国际国内大市场的根本保障,是对广大消费者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抓好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非常必要。
(三)拓展农产品营销新领域
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持,应用互联网扩大产供销服务领域,必须培育一批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通过某一地区的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平台,进一步打造以特色农产品为主的新型服务项目,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探索建构以保障消费者健康和权益的互动性营销模式,鼓励农产品经营者以市场开拓为目标,以发展绿色健康农业为导向,通过与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密切合作,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切实有效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发展。
四、发挥地域文化优势,提升农产品竞争软实力
(一)政府组织指导,实施文化助推产业发展
在土地合法流转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将其融入当地农产品开发创新探索的实践过程中。发挥地域文化优势,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网络营销领域,提升农产品参与国际大市场竞争的文化软实力。政府要保护地域文化特色,实施“乡村文化搭台,绿色产品唱戏”的文化品牌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地域文化对发展农业经济的促进作用,做好相关的引导工作。抓住某一区域的乡土文化特征,对具有地域文化知名度的特色农产品进行规模化经营,实施产业化发展。尤其对于涵盖传统意蕴的绿色农产品,要加大地域文化宣传与此相应的特色农产品开发力度,如阴山北麓的莜麦、荞麦、土豆、小红皮小麦等高寒沙地产品,不施化肥农药,不受机械化作业的影响,尽管产量相对低,但因为具有绿色无污染的自然环境和传统人工种植流程,使得农产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而且通过网络直播田间农耕实景,实现了传统农耕文化影响下的现代养生保健消费理念。通过土地流转整合,针对某一地域的特色农产品进行规模化种植,利用地域自然优势发展农业生产,开发深受消费者欢迎的绿色农产品,保护生态环境,融入地域文化,宣传发展农业经济的实施过程中,符合“绿色发展,生态优先”战略。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名优食品,可以配合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使真正的传统手工艺农产品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满足国内外消费者的健康需求。由地方政府部门组织特色农产品开发,进行规模化运营,确保传统手工作业下完成的特色农产品的质量,不至于因为机械化生产而影响其文化内涵和丰富营养价值。经过精耕细作涵盖地域文化的特色农产品,在传统工艺流程基础上,形成物美价廉的无污染绿色食品,逐渐被大众消费市场接受,这不仅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有效地促进了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牵头建立一些特色名优农产品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让更多消费者明白其中的文化内涵和食品工艺,自然就为传统农产品的创新发展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直播从农田到作坊的情景,让消费者产生文化认同,形成健康消费理念,并以此建立网络营销平台,为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绿色农产品营销开辟一条新的途径。对于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农产品的保护,应该结合现代人的健康消费心理,为其寻找最大的利益空间。通过土地合法流转经营,调节特色农产品种植规模,适应市场化农业经济的绿色发展趋势,根据市场需求,对其种植结构进行调整,通过土地合法流转经营,形成密集型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便于管理指导和精耕细作,有利于规模化推广宣传,树立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农产品品牌优势。
(二)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文化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涉及地域文化的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某一地域的自然环境和土地资源优势,是特色农产品形成的主要基础,而与此相适应的地域文化又是在动态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需要做宣传和保护利用工作。正确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传统手工作坊与现代化机械作业的矛盾,强化文化传承影响下的消费生活方式的引导,通过网络直播等方式,使传统农耕文化与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相契合,就显得非常重要。当今快节奏时代,市场上的特色农产品多以机器加工为主,因为价格和包装等因素,人们更愿意购买机械化的产品,而对于传统手工作坊生产的绿色农产品,不能完全接受。而一部分生活比较富裕的人们,已经把健康消费作为重要生活理念,贯穿于日常生活的全程。而推广传统手工绿色农产品的区域,因为受特殊地理位置和自然气候环境的限制,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农产品原材料的产量受制,手工制作周期比较长,费时费力,所以价格也比较高昂,让很多消费者望而却步。然而,发展农业经济必须抓住地域特征,发挥地域文化优势,实施手工作坊和绿色无污染生态环境的结合,进一步走好对传统名优特色农产品的传承道路。只有地域文化和绿色健康消费理念的融合,才不至于逐渐被大机器生产所埋没。针对地域环境,树立文化品牌,坚持绿色发展和生态优先战略,为山区农田和不具备现代化作业的小块坡梁地,争取新的发展机遇,积极探索适应地域环境的农作物精耕细作之路。对于这样的受环境限制的农业生产方式,应该抓住地域文化特色,通过科学测试土壤成分,保守使用化肥农业,积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走地域文化支持下的新型农产品开发之路。有真正的绿色无污染农产品做品牌,农业生产就可以因地制宜,完全不受机械化作业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是生态环境与地域文化对特色农产品开发的促进作用,从客观上讲,现在许多传统的手工作坊面临着严重的冲击和挑战。但是,如果把发展农业经济与保护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联系起来,不单单是给传承地域文化和推广特色农产品创造了新的空间,还可以争取到一定的政策和经济方面的支持,让地域文化促进特色农业经济发展,坚持走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乡村特色农产品开发之路。
五、结语
通过土地流转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经济,消除传统小农经济及其农业生产观念的束缚,准确把握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信息,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强化科学技术是最有效的保障,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才能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一方面要顺应自然环境,因地制宜,把保护生态环境与绿色农产品开发结合起来,让特定区域的土壤资源成为科学培育良种的最佳生长基地;另一方面要掌握市场经济规律,面向市场调整种植业结构,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网络直播等方式,加大特色农产品的宣传力度,实施地域文化促进特色农产品开发的绿色发展之路,进一步拓宽农产品营销渠道,最终实施农业生产的提质增效。
作者:武海琴
农业现代化发展探讨篇2
1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业现代化之间是“相融共生”的关系。农业现代化主要指利用科学技术助力农业生产,革新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使农业生产走上生态、环保、高效、优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政策、资源、人才支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打下了坚实基础,使乡村真正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振兴目标。为促进农业现代化蓬勃发展,相关工作者应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从产业、技术、人才等多角度入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农业技术,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2扬州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概述
2.1农业产业快速发展
2.1.1农产品供给得到保障
扬州市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十三五”期间,扬州市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倡导广大农户积极使用新品种,实现高产种植。例如,2021年,扬州市以各农民合作社为主体,大力推广隆平248杂交稻种植,稻米双季667m2产量超过了1400kg,为历年来的最高值。扬州市2016—2020年农业总产量超285t,在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动下,2020年,扬州市粮食667m2产量达到了492.6kg,比2016年增加了8.5kg。
2.1.2产业规模化发展
1)扬州市鼓励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加快组织重构、资源整合,建设产业化联盟。截至2021年,扬州市已建成国家级示范合作社41家、省级示范合作社81家、市级示范合作社136家、县级示范合作社124家,在省级乡村振兴考核中,扬州市现有县级以上合作社示范率超考核满分线7%。2)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步伐。截至2018年,扬州市建成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50个;2022年,扬州市宝应县现代农业产业园成为扬州市首个被列入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认定名单的示范园区,是扬州市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关键性成果。
2.2特色主导农业产业多
扬州市拥有的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居于我国前列,农业生产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域特色。1)特色农产品。扬州市拥有高邮双黄蛋、绿杨春茶叶、扬派盆景、宝应湖大闸蟹等特色品牌,是扬州市独有的农业生命力。2)优势主导产业。扬州市培育的10亿元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多达10个,分别为高邮市高邮鸭、罗氏沼虾、扬州鹅,宝应县荷藕、河蟹,江都市花卉苗木、蔬菜,仪征市茶果等产业,形成了宝应有机食品产业园、广陵食品产业园、高邮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等食品产业园(区),规模化生产不断扩大,提高了扬州市农业产业竞争力。
2.3农业科技推广范围扩大
扬州市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大力推广各种先进农业科技,明确农业机械化的建设方向与目标,持续促进区域农业技术发展。2022年4月,扬州市农业农村局印发的《扬州市特色农业机械化推进行动实施意见(2022—2025年)》中对提高扬州市农业机械化水平作出了发展规划。1)开展基础设施“宜机化”改造行动,针对农业生产薄弱环节,大力引入与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性能优良、质量可靠的农业机械设备,补足农机装备缺口。2)开展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提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农业机械化中的占比。3)抓好农业机械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对农户加强技术指导,提高农户机械化种植水平,进而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2.4农林牧渔业稳步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促进了扬州市农林牧渔业的稳步发展,提高了农业发展水平,实现了农户增产增收。近年来,扬州市响应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大力发展农林牧渔业与生态农业产业。2022年上半年,扬州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超105.3亿元,其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占农林牧渔业总增加值的53.9%、2.4%、10.3%、27.9%、5.5%。得益于农林牧渔业的发展,扬州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值达到了15314元,增幅6.3%,为江苏省第3名。
3发展对策
3.1促进粮食生产提质增效
持续提高粮食产量和提升粮食品质是扬州市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及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应做好的一项重点工作。1)截至2020年,扬州市仍有约13.3万hm2耕地尚未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这为扬州市农业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在今后的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应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立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整合高标准农田资源,不断探索最前沿的耕地保护技术,提升耕地质量,为粮食生产营造优质的种植空间。2)扬州市加大了对稻麦种植业的新品种研发和推广力度,当前宝应、高邮、江都等粮食主产区已完成了优质稻麦品种更新。在今后的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应持续推进优质稻麦品种更新,加大南粳9108、扬麦16等优质品种的推广力度,增强农户使用优质品种进行种植的意愿,促进现代化农业蓬勃发展。
3.2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为发挥乡村振兴战略优势,助推扬州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关部门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强化农业人才队伍建设。1)加强对广大村民及新生代农民的农业技能培训,普及新型农业发展理念和农业生产技术,引导村民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1]。同时,加强对农村知识青年、大学生村官、返乡务工人员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训,实现以点带面地增强全体村民对农业现代化的理解。2)吸引人才主动扎根农村,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例如,可利用信息技术搭建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平台,吸引各类人才下沉乡村一线,积极践行创新创业,促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3)加强对各类涉农院校的建设,拓宽农村青年学习先进农业知识的渠道,为扬州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3保障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
城乡发展差距过大是影响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问题。1)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发展方式,结合扬州市区与农村的实际发展需求,采取一系列政策手段,推进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例如,针对农村发展现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城市企业家到农村进行投资,增加农业发展资金,进而改善农业供给端资金现状。2)促进城市与农村融合发展。例如,在农村开设网络信息培训项目,鼓励农户学习互联网技术,利用互联网向城市居民推广农产品,从而促进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此外,针对农村区域农业现代化项目知名度不高、宣传效果不理想的问题,相关部门也应积极采取多种手段,围绕建设在农村区域内的农业示范园区、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加大宣传力度,多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吸引市场中的企业前来投资。例如,当地部门可与园区合作,制作海报、小册子、明信片等宣传物发放给社会公众,同时可使用多媒体手段,为大众播放制作好的宣传视频,打响园区的知名度,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此外可与周边地区的电视台合作,推广当地农村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成果,通过使用电视广告等方式打造品牌活动并进行重点宣传,持续扩大农业现代化建设项目的知名度,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蓬勃发展。
3.4推进科技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基于乡村振兴战略,扬州市农村在发展现代化农业过程中要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丰富现代化农业发展内涵,提高现代化农业发展效率。1)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在基层中营造人人学习农业新科技的氛围,提高先进农业技术利用率,进而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2)相关部门为农户提供大型农机购置补贴与作业补贴,同时科技研发部门加大对各类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研发力度,实现农机具技术集成创新,增强农机的适用性,进而提升农机的可推广性。3)促进智慧农业发展。积极建设“互联网+”农业生产模式,在基层搭建完善的智慧农业发展平台,引导农户利用农业智慧平台发展电商产业,将农产品线上销售与线下销售相结合,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销售额,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2]。4)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建设,提高农户获得农资信息的及时性和可靠性,提高农业信息服务质量。5)结合扬州市特色农业产业,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科技转化园区的建设。相关部门要加大科技资源投入力度,推进创新要素与高新产业在示范园区内聚集。同时,为提高示范园建设成效,相关部门需通过人才引进、培养工作,建立高质量科研团队,发挥人才效能,为扬州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技术支持。6)抓稳政策机遇,积极借力政策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持续发展。当地相关单位应积极研读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结合这些要求,积极争取资金、人才等资源,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好这些优质资源的力量,积极推进科学创新,加大农业现代化科技项目开发力度、提升项目开发质量,并针对科技创新订立长效化的发展方案,逐步提升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科技含量、实现进步发展。
3.5完善农村基层管理工作
高质量的农村治理工作有利于为农业现代化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提供可靠的后备力量。为提高农村基层管理效率,相关部门可通过统筹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引领带头作用,解决农村基层管理问题[3]。例如,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村庄事务,加快落实村民自治管理模式,增强村民的自主管理意识,提高农村基层管理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革新农村社会文化,形成文明乡风,为扬州市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为切实推动农村基层管理工作的持续进步,相关部门有必要严格把关人才选用,多选取那些能力过硬、素质可靠的人才,并将其投放于相应的岗位上,补充农村基层管理的年青力量,同时多组织这些人才开展一系列的业务学习活动,增强其对农业现代化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了解,为乡村基层管理质量的提升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努力构建符合乡村振兴形势的乡村治理道路,保障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3.6发展生态农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优质、健康、绿色、安全的农产品需求量快速增加。扬州市在现代化农业发展过程中应积极践行生态环保理念,将优化生态环境作为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抓手,排查农业生产中的不规范现象,及时进行规劝,必要时给予一定的处罚。1)加大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力度,使农户在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自觉践行保护环境的农业生产方式。2)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加大生态监管力度,严肃处理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4]。3)鼓励广大农户践行生态农业理念,将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有机融合,为当地绿色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进而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向环境友好、资源可持续利用方向转变[5]。在生态农业发展较为成熟的阶段,相关部门可鼓励农户依托特色农业,围绕江鲜、花木、麻鸭、莲藕、螃蟹等特色农产品,发展乡村旅游业,并加强乡村旅游管理与引导,使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谐统一,促进扬州市农业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扬州市农业现代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严峻的挑战,相关工作者应基于扬州市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从多角度入手营造良好的环境,使扬州市真正走上高效、生态、文明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从而带动区域经济蓬勃发展。
作者:徐长江 单位:江苏旅游职业学院
农业现代化发展探讨篇3
1尉氏县发展概况
尉氏县总面积约1307km2,拥有耕地132.8万亩,农业人口77万人,常年种植粮食作物200万亩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9478元,是全国优质农副产品产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2尉氏县以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践及成效
2.1稳固粮食安全基础,促进粮食增产增收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3]。多年来,尉氏县坚决抗稳保障粮食安全的时代重任,不断夯实粮食稳产高产根基。一方面,深入贯彻党的各项惠农政策,积极落实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等一系列强农、富农、惠农政策,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务农种粮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逐年增加,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另一方面,在稳定全县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连续实施农作物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农业项目,抓好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与应用,指导农民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增加总产。2021年,尉氏全县夏秋粮食作物面积167.92万亩,粮食总产76.9万吨,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458元。
2.2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助力粮食产能提升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尉氏县因地制宜科学布局,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粮食稳产高产夯实基础。第一,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力度。尉氏县按照“建设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应用智能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的标准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21年累计完成投资12.68亿元,建设完成高标准农田84万亩。第二,加快农田示范区智慧化建设。尉氏县建成河南省首个“5G+智慧农业”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全面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通过手机App,对基地土壤环境、气象信息、作物生长等全过程进行远程实时动态监测,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第三,持续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在高标准农田内引入商业保险,为全县农用变压器、机井进行投保,确保“设施管用,群众满意,长久持效”。2021年尉氏县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5%以上。
2.3创新农业经营体制,促进农业规模化发展
围绕全县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尉氏县通过政策扶持、模式引导、拓宽融资、宣传推介等方式,培育了一批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水平。第一,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以大红门、千味央厨、耕耘农业等龙头企业为引领,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努力构建“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产业布局。第二,积极支持加工业发展。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工程,不断完善产业链条,逐步推动休闲食品、功能食品等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落地。第三,扩大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在与农民民主协商的基础上,加速推进农村土地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截至2021年底,尉氏县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5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00余家,创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713家,注册家庭农场568家,种粮大户规模在50亩以上的共194家。
2.4着力发展农业科技,稳步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多年来,尉氏县持续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培育、引进优质农作物新品种,着力提高农作物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第一,持续实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组织百余名技术人员分包上千户科技示范户,实施每个科技示范户带10户的“百千万示范工程”,通过开展精准指导、集中培训、观摩交流等形式推动技术的高效落实。第二,大力开展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高产创建等农业项目。全县拥有大型植保机械百余台,植保专业合作社近十家,统防统治服务队几十余个,夏秋两季开展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100万亩左右。第三,开展耕地质量监测。2021年建成完善的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网络,圆满完成监测点试验秋作物收获考种工作,并加强监测点设施的管理维护,进而及时准确了解全县土壤墒情变化、抗旱减灾,以指导农业生产。
3尉氏县粮食产业发展及农业现代化进程面临的问题
3.1粮食应急保供能力有待加强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疫情防控政策导致的人员流动限制、间歇性停产停业、交通物流中断等连锁反应对粮食生产乃至整个农业发展都造成强烈冲击。尉氏县粮食的加工流通和应急保供能力也面临严峻挑战,暴露出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存在的薄弱环节,比如粮食应急管理精准性不足,应急储备结构不够合理,应急供应渠道缺乏协同性,监测预警体系敏锐性不高等。近几年来,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领域各类不确定风险不断增加。因此,提高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夯实粮食安全基础是当前党和政府面临的必要而紧迫的任务。
3.2粮食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第一,粮食产业发展受限。尉氏县的粮食产业以小麦为主,供给总量和品种质量一直是尉氏小麦的优势。虽然近年来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呈现逐年递增态势,但总体占比仍然较低。由于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经纪人、普通农户等经营主体之间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导致优质小麦混种、混管、混收现象突出,优质品种不能产出优质小麦,优质小麦不能卖出优价,制约着优质小麦规模化发展。第二,粮食加工业发展不足。尉氏县的粮食加工业多是以面粉为主的初加工企业,从事小麦粉、食品等精深加工的企业数量少,再加工能力较弱,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而初加工企业又面临粮油产业寡头垄断、小麦价格上行、运输成本提升等不利因素影响,生产经营压力不断加大。
3.3粮食生产经营规模化程度偏低
第一,粮食生产规模化程度不高。尉氏县人均耕地较少,80%的农户承包地不足5亩,且分散化、碎片化严重,粮食生产经营效益仍处于低位。目前尉氏县土地流转千亩以上规模的大部分从事果树、花卉、园艺甚至养殖,从事粮食生产的较少。农民种植粮食作物的普遍亏损,导致大批流转后的土地转向种植经济作物,粮食生产受到影响。第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不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粮食生产经营规模化的重要形式,但尉氏县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占比较小。有健全的制度体系,按规范运作的更是屈指可数。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局限在本村本组小范围内,知名度不高,影响范围小,且已建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户联系松散,辐射带动农户的作用非常有限。
3.4农业资金投入不足
第一,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不足。近年来,经济下行趋势明显,国内外局势复杂多变,极端天气频繁发生、新冠肺炎疫情不断复发,一系列风险交错叠加,很大程度上动摇了投资者投资农业的信心。第二,缺乏金融支持。由于粮食及其他农作物种植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等原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很难得到金融机构支持,还有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为没有有效资产抵押,也难以获得银行贷款,其发展受到较大限制。第三,政府扶持力度不够。一些诸如设施农业等高效种植模式由于发展投入较大,且近几年没有相关扶持政策,造成大部分农业经营主体处于徘徊观望状态,农业经济发展后劲乏力。
4进一步推动尉氏县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建议
4.1巩固和强化粮食安全保障
粮食事关国计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强化粮食安全保障是时代赋予产粮大县的重要使命。第一,建立粮食核心区价格保护机制。对尉氏小麦、玉米生产功能区,大豆生产保护区健全粮食价格保护机制,严格落实各项惠农补贴来保障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种植面积不缩水,产能不滑坡。整合涉农部门有力资源,全力投入高标准粮田建设,持续扩大高标准良田规模,提升粮食产供能力,保障区域粮食安全。第二,加大科技对粮食生产的支撑。加快推进生物种业、农机装备、智慧农业等重点领域技术攻关,强化农业技术在粮食生产领域的推广应用,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深入粮食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以提升粮食生产效益。第三,加强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建立更加科学、全面、系统、高效的粮食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及时精确掌握粮食市场供求变化情况,制定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度。对粮食应急保障企业加强支持,全力推进粮食应急加工、供应、配送、储运各环节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粮食应急保障水平。
4.2以粮食产业为重点持续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助力农民增收,振兴农村经济,推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举措。尉氏县应在巩固和提高粮食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加强对产业发展的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出台保护性、扶持性的发展政策,不断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一,做大做强优质农业。壮大尉氏县小麦等优质农产品规模,持续优化品种、优化技术、优化品质,鼓励注册农产品商标,积极申报申请“三品一标”认证,坚持不懈地创出更多有影响力的品牌。引导本地龙头企业通过订单生产、股份合作、收益分红等形式,与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大户、低收入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参与价值链收益分配。第二,加快补齐精深加工业短板。坚持“外引内扶”,以高端制粉、特色食品为重点,引进一批市场知名度较高、核心竞争力强的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鼓励和帮助本地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更新技术装备、研发新产品、开展对外合作等形式增强精深加工能力,带动产品实现就地转化增值,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3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发展
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仅是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程度的要求,也是促使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水平相适应,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等现实问题的必然选择[4]。第一,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扶持。完善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政策,特别是对从事粮食作物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落实贷款贴息、示范奖励、土地流转奖励补贴等资金扶持,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第二,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指导服务体系。坚持需求导向,建立健全指导服务机制,通过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中心、选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辅导员、创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点等措施,指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健康发展。第三,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素质能力。全面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加大职业农民培养力度,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等重点群体开展技能培训,着力提升农民群众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建立联合合作机制,不断增强新型经营主体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小农户增收的能力[5]。
4.4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
充足的资金投入是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激活农村发展活力的重要保障。尉氏县应建立健全政府资本、社会资本以及农民资本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渠道增加农业有效投资,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力。第一,巩固扩大政府财政投入。建立健全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在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内逐年增加农业资金投入,确保农业投入增长与地方财力增长相适应。政府要加强对各类支农资金的集成整合,对粮食与加工业、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进步等领域进行重点支持,实现资金利用效益最大化。第二,加大金融服务农业力度。加强对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拓宽抵质押物范围,探索将温室大棚、大型农机、土地经营权等纳入抵押范围进行合法融资。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农户小额信贷政策,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贷款投放量,分散规模经营风险。第三,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发挥政府财政的引导撬动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农作物高产创建”“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重点工程项目,做好社会资本投资的指导服务工作,增加社会资本投资的信心和持续性。
5结语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粮食安全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问题。面对当前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我们要持之以恒地扛稳保障粮食安全的历史重任,深入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全面提升保障粮食安全的能力和水平,以粮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2]方化祎,高长岭.让中国“碗”盛更多“河南粮”[N/OL].河南日报,2019-03-08(4)[2022-09-29].
[3]李运海.藏粮于地土生金——“看麦收话重任”系列观察之三[N/OL].河南日报,2021-06-03(2)[2022-09-29].
[4]郁静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实施加快培育现代农业“领头雁”[N/OL].人民日报,2022-07-11(2)[2022-09-29].
[5]王海.怎样从“五化”实现粮食安全发展[J].广东蚕业,2022,56(6):14-16.
作者:潘艳艳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