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中医临床护理学研究3篇

中医临床护理学研究3篇

发布时间:2022-12-20 17:59: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中医临床护理学研究3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医临床护理学研究3篇

中医临床护理学研究篇1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是落实一流专业培养方案的最小单位。当前,打造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社会实践五类一流“金课”,淘汰“水课”[1],成了高校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催化器。中医临床护理学“金课”建设的落脚点在于课堂教学,在于不断优化和改进课堂教学的过程[2]。中医临床护理学是广西中医药大学护理学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开设在第三学期,共85学时。本课程团队致力于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两性一度”混合式“金课”,将智能教学环境、先进教学理念和优化教学设计很好地融合,从课程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教学效果七个方面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并进行实践探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个性特点,激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程度和课堂的参与度。本文主要对其混合式课堂教学设计、实施情况及教学效果等方面加以探讨。

一、教学设计

混合式“金课”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发挥混合式“金课”在现实教学中的导向、动力、牵引作用,把握好主体性、基础性和科学性三大原则与要求。第一,主体性原则。课程的主体是学生,能否调动学生全员参与和有效促进学生高层次思考,是“金课”教学设计首先应考虑的问题。第二,基础性原则,教学目标是“金课”教学设计的方向盘,学习内容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是在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的认知加工并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混合式“金课”教学内容如何增减,学习内容如何聚焦并匹配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又不增加学生的认知负荷,是“金课”教学设计的主要挑战。第三,科学性原则。“金课”设计的科学性原则应重视全脑教学,以全脑教学为导向,融合看、听、做、说大脑中多个感官通道,让学生自始至终在混合式的学习环境中处于轻松、愉悦的参与状态,提高学习积极性,并增强学习的效果[3]。本课程团队基于“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1]和混合式“金课”教学设计的原则,根据中医临床护理学教学目标对混合式教学方案进行整体化设计(见图1)。主要做法:一是从内容和形式上注意线上与线下的衔接与助学性,二是重视线上碎片化学习与线下课堂系统学习优势互补。统整教学资源,确保“金课”目标达成和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一)确立课程目标

中医临床护理学是中医护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中医临床内、外、妇、儿各科的具体实践,既具有丰富的现代护理学内容,又具有鲜明的中医护理学特色[4]。因此,课程以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主线,响应学校“融通中西、互通人文、接轨国际”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的办学定位,依据复合型中医特色护理人才的培养要求,聚焦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维度确立了本课程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描述中医内、外、妇、儿各科病证特征、病因病机和辨证要点等基本知识。能力目标:学生能应用中医思维辨别病证、辨证施术、辨证施膳、辨证施药等护理措施解决临床护理问题,具有自主学习与深度学习能力。具有批判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创造性思维(CreativityThinking)、沟通交流(Communication)和团队协作精神(ClaborationSpirit)的“4C”职业素养。素质目标:学生能积极应变、主动作为,形成认真严谨、尊重生命的情感态度。推进中医护理适宜技术进社区,践行仁爱、仁心、仁术,增强职业认同感,厚植中医药文化与家国情怀。

(二)明确教学理念

课堂的教学问题根本是理念问题,也是“金课”教学的核心,更是实现护理学本科教育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型的主旨。因此,本课程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和OBE成果导向教育理论,以信息技术为驱动、学生职业发展为中心、学习成果为导向,确立了价值引领、知识探究、能力建设和人格养成四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理念。

(三)统整教学资源

建设“金课”的重要载体是教学资源,它应能够促进学习者知识的良好建构[3]。因此,本课程在教学实践中立足中医临床护理学科知识体系对SPOC内容进行专题设计,摒除传统教学中知识学习的简单重复,对教学内容进行专题统整,以问题为导向开发或整合教学资源。线上学习以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为主,选用精品在线课,根据自己的要求增减视频内容,包装成自己的SPOC实施翻转教学。线下课堂中选取中医临床护理学教学重难点知识进行研讨交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完成理论知识的巩固、拓展与创新,从以教为主转变为学教并重。本课程选定线上优质慕课资源,创立本地课堂。引入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中医临床护理学”“内科护理学”等在线优质MOOC课程资源作为混合课程的线上教学部分,同时适当运用数字化教学工具如雨课堂等进行改造与优化教学。课程团队录制SPOC课程,适时补充阅读材料和作业,使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案迭代更新,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资源。

二、教学实施

中医临床护理学混合式教学,以广西中医药大学护理学本科专业2016级、2017级、2018级大二学生620人作为实施对象。本课程以优质的慕课资源为基础,建立了教材学习通道、课件学习通道、视频学习通道、讨论学习通道等多通道师生交流混合式教学流程,让所有的专业教学内容、思政元素在最适宜的通道得以开展。线上通道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进入“教学场”中,高度集中地集体完成一次教学活动,增强仪式感;线下通道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让每位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享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并随时随地个性化地完成学习任务[5]。

(一)以学思结合、思维引领、案例贯穿教学活动,融合课程思政元素

本课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博爱与护生的职业道德、人文修养与中医药传统文化等有机融合,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问题,如在中医临床护理学发展简史的知识点中通过名言名句及名人故事分享,介绍针灸铜人的历史及习近平总书记将针灸铜人带出国门的故事,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中国人案例,增强护生学习好中国传统医药的信心,激发厚植中医药文化与家国情怀。在辨证施护的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医大家孙思邈葱管治尿闭、张仲景蜂蜜治便秘等妙手回春高超技术为护生开拓中医护理思维。在健康服务实践中将专业课程第一课堂与实践育人第二课堂有效衔接,指导学生真正服务社会,践行仁爱、仁心、仁术,增强职业认同感。线上线下结合,以学思结合、思维引领、案例贯穿设计教学活动,应用丰富的慕课资源解决知识的摄入与积累,润物无声地融入课堂教学中,以提高护生学习中医临床护理的兴趣,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医之美,领悟中医护理之趣。

(二)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为导向,组织“三段五步”教学活动

本课程将主体转变为学生实行“三段五步”教学法。“三段”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巩固拓展”,“五步”即“导入定向、尝试实践、点拨归纳、应用延伸、检测评价”提升学习挑战性,促进思考与深度学习。线上线下教学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具体教学组织和教学策略归纳如下。课前自主学习,驱动预习。课前教师在慕课堂平台发出思考题、病案讨论资料、辨证施术视频等学习资源,创建讨论活动,线上答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收集学生在线学习情况,根据课前学习反馈,重构教学内容,聚焦教学重难点。学生线上学习案例,观摩视频、绘制思维导图,制作汇报课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课中深度学习,合作交流。采用BOPPPS有效教学结构优化教学过程,保证教学质量。实施翻转课堂教学,通过智慧教室、课堂互动,现场汇报交流、角色扮演实操促进学生深度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高阶思维。通过观摩视频、现场演示、绘制思维导图、成果展示、角色扮演等多元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机会表现自己、有动力做课堂的主人翁,使学生在知识内化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课后应用延伸,深化拓展。学生通过健康服务实践活动推进中医护理适宜技术进社区,线上分享人文·中医·护理故事,以挑战性学习任务增强实践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教学的同向同行、共振共情。

(三)过程动态评价与终末评价相结合,采用多维度考核评价方式

本课程重点考核学生的综合分析、思维能力及应用知识的能力。如在实验生课堂教学中,以案例为主线,护理程序贯穿对学生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辨病辨证、辨证施护和健康教育进行全面的检测;建立师生、生生互评的评价模式;引入发展性教学评价机制,动态测评学生智力、情感与技能的发展情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课程构建形成性评价方案,设为过程评价和终末性考核两大环节,采取动态评价与终末评价相结合,实施多维度考核评价。理论考试实行终末客观评价,占总评成绩的60%,采取闭卷考核方式。过程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语言表达、沟通技巧等能力素质进行动态评价,占总评成绩40%。其中,成绩评定线上学习占15%,线下学习占25%(见图2)。而线下学习由课堂案例分析讨论10%、实验课10%和课堂评估5%三个部分组成。

三、教学效果

本课程结束后从慕课堂、雨课堂等SPOC平台中获取学生学习数据,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习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一)线上教学效果

本课程对2017级、2018级学生,中医临床护理学雨课堂课后在线测试成绩进行分析(见表1)。结果表明,本门课程学生在线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参与率分别达到94.6%和94.7%,参与程度和学习积极性的不断提高,说明这一教学方法已被同学们所接受。两个年级学生的中医临床护理学在线测试成绩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成绩平均值由2017级的84.5分增长到2018级的90.0分,说明该教学模式具有稳定性,并且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成为检验学生并提升学习效果的一种有效工具。

(二)整体教学效果

对2016级、2017级和2018级学生期末综合成绩进行分析,三届学生在0~59分数段和60~70分数段的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在71~80分数段、81~90分数段和91~100分数段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一结果说明,由于是第一批受试学生,2016级学生综合成绩明显要低于2017级和2018级的学生,且结果还显示三届学生不论学习基础如何,参与混合式教学的学生,不及格率都大幅下降,优秀率明显上升,尤其是设计型题目得分提高,说明能力有所提高。另外,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讲,学生对混合式教学、特别是讨论课环节的认可度也比较高。由此可见,中医临床护理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已初见成效。

四、教学反思及改进

以新医科、新理念、新内涵、新定位推动医学教育发展,统领医学教育的创新,对医学人才的要求更进一步提升,对高校医学人才培养工作提出挑战[6]。目前“金课”和“四新”概念的提出,是课程教学提质增效的关键环节,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环节。因此,中医临床护理学的课程团队开展对“金课”教学目标、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

(一)课程以BOPPPS教学模组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行为的发生

本课程在教学实中,借力在线优质课程资源,重构了教学空间。将智慧教室、MOOC、雨课堂智慧学习平台全方位融合,学习环境由传统的排排坐改为团团坐;空间上从教室向图书馆、实验室和网络上进行拓展,内容上从教材向参考资料扩充,实现空间和内容上的开放,师生时空异步创新了课堂新形态。此外,课程基于BOPPPS有效教学结构设计MOOC+习题和MOOC+案例的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多元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有机会表现自己、有动力做课堂的主人翁,使学生在知识内化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资料搜集、资料分析和汇报展示等多种能力,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行为的发生。

(二)课程将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元素融合实施,激发课程育人的创新活力

本课程推进了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将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元素融合实施,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教师在教学中设计思政元素,在课堂讲授过程、临床案例讨论、实践教学等环节中,把思政教育的“盐”溶入专业课程的“汤”里,防止“贴标签”“两张皮”的课程思政要求,提升了教师思政认知与应用水平。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的“4C”素养和仁心、仁爱、仁术的“三仁”育德元素“如盐入汤”进课堂,为课程建设注入“灵魂”,为课堂教学增加“活力”,体现课程高阶性。

(三)课程创新课堂新形式,实行“三段五步”教学法提升课程挑战度

本课程实践中,实行“三段五步”教学法,建立中医思维、知识能力的融会贯通进阶式结构,提升课程的挑战度。课程打破重教轻学传统,以“学生发展·学生学习·学习效果”为中心,突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增加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强调真实问题的解决,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提升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创新课堂新形态,以思维引领、案例贯穿实现教学理念从“重知轻行”向“知行合一”转变,教学目标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转变,教学方式从灌输式教学向对话式教学转变,教学活动从封闭课堂向开放课堂转变的“四个转变”,助力护生的职业发展、提升健康护理能力。总之,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金课”作为新时代的精品课程,混合式“金课”更是线上和线下有机结合的精品课程,不但要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更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7]。本课程在实施过程围绕如何实现翻转以及各教学环节如何设计,教学环节之间如何实现融合进行实践探索,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得到提高。同时,本课程还需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教学目标的层次性,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教育教学、启发引导要分层进行,做到因材施教,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更大提高。

作者:马秋平 刘裕君 高慧 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

中医临床护理学研究篇2

近年来,中医护理技术在疾病防治、慢性病管理等方面的优势逐渐受到临床重视。《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相关院校应加大力度对中医护理人才进行培养[1]。中医护理学是护理专业学生主修课程之一,理论性、技术性均较强,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多选择使用传统传授性教学模式,护生对理论知识、操作技术的接受存在一定被动性,难以对其综合素质进行有效培养[2]。视频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设计教学视频并进行教学活动,教学内容图、文、声并茂,可有效提升教学过程的形象性、直观性和生动性,使护生主动学习,进而达到提升教学有效性的效果[3]。本校近年来通过视频教学模式展开中医护理学教学,并以2018级2个班的护生为研究对象展开调查,发现该教学模式在提升护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理论知识及技术操作能力等方面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校2018级高职护理专业2个班的护生,依据中医护理学教学模式分为两组。对照组46名,男生11名,女生35名;年龄17~19(18.12±0.54)岁。观察组48名,男生13名,女生35名;年龄17~19(18.40±0.24)岁。纳入标准: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护生;授课教材一致;知晓研究,并配合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留级生;因特殊原因请假时间>2周或休学;依从性差,无法配合研究等护生。本研究满足《赫尔辛基宣言》内容,且两组护生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通过常规方法展开中医护理学教学。教师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对教案进行编写,予以理论知识讲解,并配合操作技能示范、案例分析等,再组织护生自主练习,教师予以指导。观察组通过视频教学模式展开中医护理学教学。①视频设计与制作:对中医护理学中重点理论知识、操作技术进行选取,如刮痧、艾灸、情志护理、穴位按摩等,设计并制作成视频,视频时间控制为15~20min。②视频发放与学习:课前,教师提前将视频发放给护生,组织护生对视频进行观看,初步学习相关中医护理操作流程。课堂上,教师结合视频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并示范相应的操作技术,随后组织护生依据视频对操作步骤进行演示,教师则予以评价与指导。③课后学习:教师发布课后作业,提供情景模拟脚本,指导护生依据课堂上学习的中医护理技术以小组形式进行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例如,设计病人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中医护理的案例,护生分别扮演病人、护士、医生等角色,对病人实施综合性中医护理,并将护理过程拍摄成视频。随后,教师组织各小组相互观看视频,找出其中的不规范操作,并予以指导。

1.3观察指标

①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教学前后对两组实施学习积极主动性量表(ALS)、积极主动学习能力量表调查,了解其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ALS量表共5个维度(学习驱动力、学习目标、深入学习、控制学习、扎实学习),21个条目,总分21~105分,得分越高表明自主学习意识越强[4]。积极主动学习能力量表共21个条目,自“从不”至“总是”分别计1~5分,共105分,得分越高表明自学能力越强[5]。②理论知识及技术操作能力。从中医护理学的题库中选择题目设计理论考试试卷及实践操作脚本,组织护生进行期中、期末考试,理论考试以闭卷形式进行,技术操作能力随机选择脚本进行操作,满分均为100分。③护生对教学方法的支持情况。完成一个学期的学习后,设计调查问卷,从对此教学方法的态度、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操作技术、加深理论知识理解、提升团队意识、提升批判性临床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综合素质几个方面对护生展开调查,各方面分别设计反对、一般、支持3个选项,发放给护生当场填写后收回,统计支持率。1.4统计学方法以SPSS20.0软件处理数据,定性资料行χ2检验,以频数、百分比(%)表示;正态分布定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非正态分布行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中医护理学是高职护理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是基于中医学理论体系指导对疾病预防、治疗、保健、康复等进行研究的学科,其中涉及较多的中医基础知识、操作技术,理论性与实践性均较强[6-7]。近年来,中医护理技术在疾病防治、保健中的优势不断显现,临床上对中医护理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对中医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也不断提升,这就需要护理领域增强对中医护理人才的培养力度[8-9]。然而,现阶段护理专业开展中医护理学教学时,教师多注重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并予以案例解析,教学过程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学生则被动参与学习,难以达到有效提升其综合素质的效果。视频教学模式与传授-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强调教学过程中护生主动者的位置,通过教学视频的制作、观看,引导护生进行自主学习,可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有效培养[10-11]。本研究通过视频教学模式展开中医护理学教学,结果显示,观察组教学后ALS、积极主动学习能力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视频教学模式可有效促进护生学习主动意识、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应用视频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时,学习内容、操作技术被制作成视频,护生通过观看视频进行知识接收、操作训练,教学内容更具直观性、丰富性,可使护生学习兴趣、自我动机信念增加,主动进行学习,进而达到提升护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的效果[12]。本研究还发现,观察组教学后理论知识及技术操作能力的期中、期末成绩均较对照组提高(P<0.05),提示在中医护理学教学中应用视频教学模式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护生成绩。通过视频教学方法实施中医护理学教学时,教师制作教学视频,并提前发放给护生进行学习,课堂上再次结合视频进行讲解,课后则引导护生进行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并录制操作过程,护生全程自主操作知识、操作技术获取的过程,可使其在自主操作、感受的过程中加深对临床理论知识、操作技巧的印象,进而达到提升其理论与技术操作成绩的效果[13]。不仅如此,通过视频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后,护生在学习主动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后,可主动展开学习,有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互结合,进而达到提升成绩的效果。中医护理学涉及较多的基础知识,强调对护生中医护理基础理论、护理操作技术进行培养,通过对此课程有效学习,可使护生掌握扎实的中医护理知识,为后期进入临床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14]。因此,在对此课程展开教学时,教师应对护生认同度、支持度较高的教学模式进行选择,使护生能够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最大获益,促进其综合素质有效培养[15]。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生对教学模式的支持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通过视频教学模式进行中医护理学教学可提升护生对教学方法的支持率。视频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设计制作成视频,使护生直观、生动地进行学习,感受到学习过程中的乐趣与成就感,进而提升护生对教学方法的支持率。

3小结

视频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医护理学教学,可有效提升护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理论知识及技术操作能力,且护生对此教学模式的支持度较高。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仅选取了2个班的护生为研究对象,且观察指标较少,可能致使片面性、局限性结论出现。因此,后续的研究中需进一步增加样本量、观察指标等,客观分析视频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医护理学教学中对护生理论知识及技术操作能力的影响。

作者:陆雪痕 单位: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中医临床护理学研究篇3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脊柱科常见、多发疾病之一,患者临床表现不尽相同,但均以颈肩背部、上肢酸麻、疼痛症状为主,长时间低头、劳累、受凉后易诱发本病。因手术治疗创伤大、风险高,所以临床多主张保守治疗,以减轻不适症状、延缓病变发展、减少反复发作次数为目标[1]。目前西医多以药物治疗为主,可暂缓疼痛、麻木等症状,后期疗效欠佳,易于反复发作,且不良作用大。中医特色护理技术的加入使得疗效得以提高。黄美蔼[2]通过实践发现活血化瘀中药热敷配合穴位按摩治疗CSR疗效优于常规治疗及护理,复发率明显减少。任喜荣[3]发现活血化瘀中药热敷配合穴位按摩治疗CSR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可明显改善颈椎活动度。对历代临床文献进行研究发现:临床重治疗轻预防,使得疾病远期疗效受限。治疗与预防并重才是治疗CSR的主导思想。故本研究将中药热敷、穴位按摩、颈椎操3种中医特色护理技术联合应用于常规治疗及护理中,优势互补,发挥叠加效应,增强疗效,促进颈椎功能恢复。

1一般资料

将2020年5月—2021年6月入组CSR患者9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共47例,男性23例,女性24例;年龄35~75岁,平均为(61.32±4.74)岁;病程3~7年,平均为(5.26±1.18)年;风寒闭阻型12例,气滞血瘀型13例,痰湿阻络型5例,肝肾不足型11例,气血亏虚型6例。观察组共47例,男性26例,女性21例;年龄36~75岁,平均为(61.83±4.59)岁;病程2~8年,平均为(5.31±1.09)年;风寒闭阻型9例,气滞血瘀型15例,痰湿阻络型7例,肝肾不足型7例,气血亏虚型9例。2组患者均出现程度不等的颈肩背部酸困、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及肌力减弱等临床症状,查体可见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及椎间孔挤压试验均为阳性,经颈椎X线、或CT、或MRI方可确诊。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症状、体征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对CSR进行诊断。①主症:颈肩背部酸困疼痛,颈部肌肉僵硬,伴上肢放射性根性疼痛、麻木感,颈项部及上肢活动受限;查体:病变部位有压痛,可触及条索状硬结,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②颈椎X线、CT、MRI均支持CSR的诊断,表现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骨质增生或骨赘形成、椎间盘脱出或突出、椎管狭窄等。

3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CSR诊断标准;②年龄35~75岁;③入组前VAS评分在4分以上;④患者入组前15d未接受有关CSR的治疗;⑤患者签署相关文件。排除标准:①既往有颈椎手术病史者;②现有颈椎手术指征者;③经检查发现存在颈椎其他疾病者,如颈椎结核、肿瘤、脊髓型颈椎病等;④因其他疾病所致颈肩背、上肢疼痛、麻木者;⑤伴有严重基础疾病者;⑥妊娠、哺乳期妇女。

4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消炎、消肿、镇痛等对症治疗,具体用药量、时间、次数依病情而定。从宣教、饮食、运动、心理等方面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及护理基础上结合中医特色护理技术进行治疗。中药热敷:乳香30g,没药30g,当归30g,独活45g,生草乌60g,生川乌60g,木瓜30g,川芎60g,续断30g,广木香30g,白芷30g,威灵仙30g,桑寄生30g,姜黄20g,红花20g,透骨草30g,赤芍30g,羌活45g,桂枝20g。将以上药物加入适量冷水后分别装入3个特制药袋中,放入蒸锅中中火缓慢加热,大约30min后取出,再分别放入3个外包装袋中,取一个在患者前臂内侧进行测温,温度适宜后热敷于患处,待患者无温热感后进行置换,3袋/次轮换,1次/d。穴位按摩:患者取端坐位,运用、拿捏等基本推拿手法缓解肌痉挛,然后重点在颈夹脊、风池、肩井、阿是穴上进行点、按、揉,手法力度由轻到重,以患者能耐受为度。30min/次,1次/d。颈椎操:患者身心放松,在护理人员带领下进行保健运动。双腿自然分开,两眼平视前方,间距同肩宽。头部按一定顺序进行十字型弯曲运动,前弯—复位—左弯—复位—后弯—复位—右弯—复位,反复运动25次;左前弯45°—复位—左后弯45°—复位—右后弯45°—复位—右前弯45°—复位,亦反复运动25次;双上肢上举拉伸,与身体位于同一平面上,缓慢行颈部顺时针旋转运动,再行逆时针旋转运动,反复运动25次;最后进行回头望月,摇转双肩,旋颈望踵、雏鸟起飞等运动功能锻炼。以上运动的幅度、次数等均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而定。2次/d。2组均治疗12d,观察组治疗顺序:常规治疗⁃穴位按摩⁃中药热敷⁃颈椎操。

5观察指标

①VAS疼痛评分:告诉患者疼痛分值在0~10分,分数越高代表疼痛越严重,让患者自行为疼痛程度打分,根据分值进行疗效评定。②CASCS评分:对患者的主要症状、体征及日常工作、学习、生活能力分别进行评分,最后算出总分值,用以评定颈椎活动功能的状态,评分越高代表功能恢复越好。③QOL⁃BREF评分:对患者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环境领域、社会关系领域分别进行评分,以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变化情况,评分越高则生活质量越好[5]。④复发率比较:对患者治疗结束后3个月进行随访,观察其复发情况,计算复发率,以评估治疗的远期疗效。⑤临床疗效: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来评估CSR治疗效果。治愈:颈肩背部、上肢酸麻、疼痛等症状消失,生活恢复正常;显效:颈肩背部、上肢酸麻、疼痛等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减轻,长时间低头、劳累后偶发,其余时间基本正常;有效:颈肩背部、上肢酸麻、疼痛等症状较治疗前缓解,日常生活仍受限;无效:颈肩背部、上肢酸麻、疼痛等症状与治疗前无异,或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