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养生文化发展策略3篇

养生文化发展策略3篇

发布时间:2022-12-19 15:19: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养生文化发展策略3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养生文化发展策略3篇

养生文化发展策略篇1

一、引言

2016年10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为全面提高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必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身体健康是关乎国民幸福指数高低的重要因素,影响着国民构建美好生活的进程。传统体育养生能够有效满足国民对身体健康的需求,推动和谐社会的快速发展。随着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往往处于“亚健康”状态,为提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质量,养生体育产业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社会的需求,传统体育养生在国内得以全面发展。

二、概念界定

体育项目对“体育”“传统的”与“民族的”等条件能够同时满足,即属于传统体育,也就是说,传统体育是形成于中华民族历史社会活动,受传统文化滋养,在各个民族孕育过程中持续性继承与发展的体育运动的总和,并且这些体育运动均具有自身体系。传统养生学在中国具有较长的研究与发展史,是以感性与经验为基础,在古代哲学、宗教与医学等因素影响下构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生命科学。尤其是儒、释、道理论思想在养生体育中的融合与渗透,使国民更加关注内外统一、形神合一、身心合一的内涵。让国民在受传统文化熏陶的过程中,形成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价值观、职业观及生活观。在理论层面上,养生体育经历了悠久的发展过程,导致体育项目在形成与完善的过程中不断受到我国古代思想的影响与熏陶,无论在形体动作上,还是修养原则上,都能体现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底蕴。陈朋(2015)在《老年人对体育传统养生功法健身需求的调查研究》一文中指出,传统体育养生主要指我国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实践及生活经验基础上对健康养生方法及理论的总结。内容较为丰富,涉及情绪、劳逸、起居、饮食等多个方面,严格遵循练养结合、天人合一的原则与动静结合、刚柔并济的运动理念,体现着我国传统的人生智慧与文化哲理。因此,传统体育属于传统养生与传统体育的融合产物,其中的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是重要组成部分,凭借人体意念调控、呼吸锻炼与姿势调整等行为,有效融合意、心与身,促进人体康健,对人体内在潜力进行有效激发。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体育对应的养生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发展观”“系统论”“整体观”“形神合一学说”“天人相应学说”与“阴阳学说”等哲学思想。其形成源于传统养生的全方位思考与分析,在哲学理论基础与传统养生分析结果的协同作用下,构成一套完整、系统的健身方法,是具备中华民族特色的养生理论体系。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受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有着显著的中华民族特色。传统体育养生的内容丰富,遵循天人合一、动静结合的原则。在健康中国背景下,传统体育对应的养生理论体系受社会进步影响正在进行不断创新发展,遵循事物发展规律,持续吸收新内容,提升文明程度,以此对社会发展需求进行有效适应。

三、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研究现状

我国体育养生文化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顺乎自然”的养生理论,倡导“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继承和发扬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强调人体的阴阳平衡,保持心灵和精神的恬淡,才能达到长寿的目的。王艳红(2018)在《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历史变迁》一文中指出,为满足新时代的社会需求,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应构建体系完善的机构设置、进行合理的布局、并加强理论和技法研究等方面的改造。牛文民等(2020)在《孙思邈养生理论精髓之解析》一文中指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医学的理论,并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体育养生理论。颜芬(2020)在《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比较研究》一文中指出,对二者在现代社会的沟通与结合进行思考,认为中国传统养生体育具有深远的医学和社会学价值。邓奎等(2017)在《中国传统养生体育文化的产业化发展研究》一文中指出传统养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提出我国体育养生文化产业发展策略,认为体育养生文化产业在产值和就业构成上已成为第三产业中最具有广泛性的支柱产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的产业,也是国民经济中新活力的增长点,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王英璟(2013)在《健身气功文化产业运作模式框架构想》中认为国内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产业的主要有三种分支,中医养生文化产业、养生文化旅游和名人养生文化产业,而这三个方面的研究又往往相互渗透与结合,密不可分。综上所述,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研究,主要是关于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哲学思想以及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产业在新时代对国家经济、民族振兴所起的促进作用。21世纪初我国成立了专门的传统养生体育管理部门,国内传统体育养生的专家,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地区和民族的特性,编创出传统体育养生的新功法。同时又从传统体育养生产业化的角度发掘价值,为传统体育养生产业化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推广资源。

四、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传统体育养生难以适应现代生活快节奏

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在健康中国背景下,面临传统养生文化不能有效适应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快节奏的困境。随着社会的高速进步发展,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节奏加快,难以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生活节奏的加快提升人们生活内容的紧凑感,长此以往,使人们被动接受与进入这种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但是身体健康的保持需要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因此,部分人们会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但在选择体育锻炼形式的过程中,倾向于选择高心率负荷的剧烈运动。这种运动能够节省运动时间,但是对一些有身体隐患的人并不能达到理想健身效果。而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具有一定慢节奏的特点,健身气功与太极拳等体育项目强调运动的匀、慢、柔与松,这种运动形式背离当代社会人们的快节奏运动需要,使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发展面临困境。

(二)养生锻炼方式与年轻化人群不匹配

传统体育养生文化面临的困境之一,是养生锻炼方式的老年化,难以匹配养生人群的年轻化。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年轻人接触各类健康知识,开始注重养生,使养生人群逐渐趋向年轻化发展。年轻人开始意识到养生重要性,会主动找寻适宜自身的养身方式,但传统体育对应的养生体育运动大多是健身气功与太极拳等,这些运动要求锻炼者动作缓慢优美、松柔慢匀、轻灵圆活与中正安舒。这种锻炼形式与要求一时104之间难以被年轻人群接受,使养生人群的年轻化与传统养生锻炼方式的老年化发生冲突。因此,传统体育对应的养生体系发展需要借鉴普拉提、瑜伽等类似运动,有效处理受众接受问题,创新传统养生运营方式,赋予其基础内涵与时尚色彩,实现传统体育对应养生运动与体系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变通发展。

(三)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学科体系尚未健全

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面临相关学科体系尚不健全的问题。我国大部分体育专业院校与医药类院校已经开设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学科,部分其他类型的院校也开始将传统体育养生文化设定为选修课,加强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推广工作。但是大多院校对传统体育养生文化进行推广的现实情况是课程内容集中在健身气功与太极拳等体育运动的练习训练上,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理论知识教学内容较少。理论知识教学存在问题的同时,部分院校的技能教学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养生课程实施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在教材方面,相关书籍虽然比较丰富,但适用于高校教学的针对性教材较少,使学科教学难以匹配到有利的基础教材,影响学科教学有效性,制约学科体系完善。

五、体育养生文化发展的路径分析

(一)加强普及宣传,树立养生价值观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体系的发展,需要政府与相关研究学者在社会范围内加强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知识普及,加强其益处宣传,帮助当代养生群体树立正确的养生价值观。首先,政府部门应根据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水平、体育运动现状,组织并发展养生协会。在内容上,主要以养生体育运动、养生理念、养生饮食及养生文化为主。在形式上,可划分为网络在线指导、电话服务、课堂教学及养生运动等。而在理论指导上,主要以国学教育、理疗保健等理论为主。其次,制定优惠政策,相关政府部门应为退休职工提供免费参与体育养生运动的机会,或委派专业人员进入社区,积极组织并开展相应的体育运动,以此扩大传统养生体育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最后,加强网络服务机制,在构建养生协会的过程中,社会大众通常因为时间与距离因素,难以及时地参与协会举办的养生体育活动。例如,年轻化养生群体不理解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中的慢节奏,在选择锻炼方式的过程中,大概率忽视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重要价值,而在自身养生进程中并不具备科学的养生观念,影响其养生成效。因此,传统体育养生文化需要趋向年轻化发展,结合现代社会人们生活的快节奏与年轻化养生群体的体育养生文化需求,并赋予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一定的内涵性属性,使年轻化养生群体在具备自身正确养生价值观的前提下,能够基于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内涵性,主动进行体育锻炼养生,有效突破年轻化群体与老年化锻炼方式的冲突,提升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时尚感,赋予其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使命感,解决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不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的问题。

(二)商业化运营,国际化推广

传统体育养身在健康中国背景下的发展,需要顺应新时期传统产业发展趋势,重点实施商业化运营与国际化推广。在国家体育总局高度重视传统体育发展的背景下,传统体育养生文化需要发展自身对应的产业,结合背景优势与国家政策支持,将传统体育运动产业化,在商业化运作相关体育运动与养生体系的过程中,增加传统体育运动养生的指导员数量,扩展传统体育运动站点数量,加强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在国内与国外的推广,最大限度地提高参与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相关运动的总人数。在“一带一路”沿线城市,以广播、影视和手机App等为主体的传播媒介,进行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宣传,促进国家经济和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协调发展。在完善产业设施的基础上,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商业化运营与发展,需要相关企业与部门重视传统体育运动的创新,主要是运动形式与运动内容的有效创新,对其养生功效进行最大化发挥,为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国内外推广提供保障。由于现阶段,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消费市场正在不断扩大,且参与人数正在不断增长,因此,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商业化发展具有一定可行性,需要其在运营与推广过程中,充分借鉴国内外传统体育运动的发展经验,连接相关企业产业,构建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产业群,加强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力,促进其长远发展。

(三)完善专业建设,加大研究力度

基于健康中国背景,我国传统体育养身文化实现有效发展,需要完善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加大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研究力度。我国政府需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组织尽可能多的院校开设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类课程,各大院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置该课程为专业课、必修课或选修课。院校一旦设置该课程。就需要保证课程教学对应完整的教学体系,有机结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且完善理论教学的知识内容,为学生学习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知识提供有利平台。在此基础上,完善专业建设,健全学科体系,需要重点培养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素质,使其以有效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与教学评价等,提升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教学实效性。在学生熟练掌握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知识与技能、教师具备较高专业素质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加大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研究力度,开展相关科研工作,以先进研究成果体现学科体系的完善,促进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在新时期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健康中国背景下,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发展面临传统养生难以适应现代生活快节奏、养生锻炼方式与年轻化人群不匹配、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学科体系尚未健全等现实困境,需要其选择普及宣传树立养生价值观、商业化运营推广、完善学科专业建设等革新路径,实现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在新时代的有效发展。

作者:牛磊 单位:亳州学院

养生文化发展策略篇2

家具是人们日常起居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件,通常具有休息、储藏、置物、办公等功能,在长期的使用中,家具也会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家具中使用的胶和漆会散发出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还有不合适的椅子容易引起腰腿酸痛等问题。随着国家近年来“健康中国”战略的展开,康养文化逐渐兴起,康养家具成为家具行业里一个新的热门研究方向,“养”有养生的含义,而中国传统的中医养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将其合理的运用到家具的设计中,是康养家具发展的新方向[1-2]。

1研究背景

1.1政策导向

近几年国内康养产业迅速发展,离不开“健康中国”政策的支持。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该战略在保障完善医疗体系的同时还强调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青少年健康意识,宣扬以预防为主,早预防、早治疗,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并发展中国传统中医文化,最后实现全民健康的目标。2019年7月出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政策,提出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而转变。2020年10月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提到“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强调建立从治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的观念,提高国民健康理念与健康素养。

1.2人们的健康管理需求增大

2021年1月华米科技发布了《2020年中国人健康状况报告》(图1),报告中指出人们的平均睡眠时间均不足8h,00后平均每天睡眠时间最短,只睡6.45h,90后平均每天睡觉时间只有6.47h,并且入睡时间最晚。作息时间不规律,频繁熬夜导致睡眠不足,饮食多为外卖速食等,这些不良习惯以及生活工作压力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理以及心理健康,导致大多数人群正处于一种亚健康的状态。大多上班族在长期的工作劳动中,都受到过一些疾病的困扰,如慢性肠胃炎、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等。报告中还指出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人们相比以前更加重视身体健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并且会通过一些健康养生的生活方式来预防慢性疾病,比如通过改善饮食结构,运动锻炼以及推拿按摩来缓解身体负担,用预防代替治疗。

1.3国内外康养家具研究现状

“康养”主要包含了“健康”和“养生”两个方面,“以养为手段,以康为目的”,通过外部环境的作用,使人们的“身”“心”健康都得到改善[3]。康养家具是将“康养”理念运用到家具的设计中。设计出的家具产品,在结构上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保障安全性以及舒适度;在生产过程及选材上做到绿色环保;在色彩造型上美观大方,使人赏心悦目[4];在功能上能够达到预防慢性疾病,维护身体健康的目的。周橙旻等[2]对康养家具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做了解读,预测康养家具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有3个方面:1)可以结合木材药理性,打造自然康养家具。2)对康养家具的类别需要细分,针对不同领域设计不同功能的康养家具,以服务于不同的场景。3)与互联网+,智慧+等高新技术相结合。国内相关的康养家具产品较少,在家具市场的所占份额较小,大多为适老化康养家具,较为知名的有保利和品、上海沐恒、广东永爱、壹居壹格等[5-6],为一些养老机构、康养社区、老年家庭提供家居产品,主要考虑老人的起、坐支撑问题并结合老人的身体特点和行为习惯进行设计,包含无障碍扶手、适老化卫浴洁具、护理床、康复辅具等产品,适合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使用。国外对康养家具的研究主要也是围绕适老化家具展开的,并且由于国外很多发达国家早已步入老龄化阶段,对适老型康养家具的设计研究相对成熟[7],早在20个世纪80年代,日本的设计师就已经开始针对老年人的居住环境进行一系列的设计研究,并且提出了无障碍设计的设计理念[8],从家具到室内、建筑的设计,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活习惯、行为特征、身体变化以及心理感受,打造适合老年人居住的舒适环境。这几年,随着高新技术的成熟与发展,国外的康养家具行业开始将智能技术运用到适老家具的设计中,Robert[9]指出智慧养老是未来适老家具发展的趋势。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美好生活的需求增大,关注健康和养生的群体也趋于年轻化,康养家具的发展也不应仅局限于为老年群体提供适老化产品,青年、中年人群是未来健康养生行业不容忽视的庞大潜在用户,面向更多更广年龄层人群的综合发展也是康养家具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2基于中医养生文化的康养家具设计可行性分析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注重身心并养,有道家养生、儒家养生、中医养生等。道家养生和儒家养生都是以修身养性为主,例如道家的太极拳与儒家“修德”都是以调节心理为主,由心理到身体进行调节,能够改善抑郁症等心理疾病[10];中医养生理论讲究整体观,主要包括经络养生、药物养生、净神养生等,通过使用中药药材、刺激人体经脉穴位等外在方式,对某些慢性疾病能够起到预防以及治疗的效果,同时也注重情志和生活起居调摄[11],有效改善人们的身体健康,从而达到健康养生的目的。

2.1用户群体特征分析

不同年龄群体的身体健康程度和心理需求大不相同,对家具的功能以及外观的需求也不能一概而论(表1),基于中医养生文化的康养家具设计要针对不同年龄层展开分析。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器官老化,对健康管理的需求是最大的,家具的设计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行为习惯以及健康状况,为老年人提供舒适方便的生活环境[12]。在心理上老年人容易出现孤独感,还易产生较强的失落感,比较念旧,排斥接触新鲜事物,对传统文化接受度较高,因此传统中式风格家具在老年群体中较受欢迎[13-14]。虽然市场上许多智能化的适老家具能够为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一定的便利,但其外观生硬,颜色单一,缺乏人情味,不一定能满足我国老年人的审美需求。中年群体随着年龄的增加,很多人都存在大大小小的健康问题,如由于年轻时工作生活中一些长期的不良习惯导致的腰背肩颈疼痛、慢性肠胃炎、高血压、高血脂以及高血糖等疾病,还有中年人由于体内褪黑素减少,睡眠质量明显下降,睡眠时间大幅减少。康养家具的设计可以带有一定的调养、安神和促进睡眠的功效,在外观上可以采用中式以及新中式风格,符合我国大多数中年人的审美,还能够增强文化认同感与民族归属感。青年的身体健康状况较为良好,但近些年发现大部分青年的生活习惯较差,作息饮食不规律,长期久坐运动量少,这都为今后的健康状况埋下隐患。带有一定养生功效的家具可以达到维护健康的目的,但也要注重家具的外观设计,有一定时尚感的家具,才能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2.2结构设计分析

传统中医养生文化中经络养生对康养家具的结构设计具有较大研究意义,可以通过对家具的结构做出一些合理的改变,将经络养生的方式运用到现代家具设计中,以达到一定的按摩效果,使得人们在日常使用家具的过程中,能够对人体某些经络穴位产生一定的刺激,从而达到舒筋活络、预防疾病、维护健康的养生目的。以座椅类家具为例,座椅类家具是生活中接触较多的家具,尤其是学生和上班族,都是长期久坐的人群,长期久坐办公学习易引发一些腰背、肩颈疾病[15],损害人们的健康。座椅类家具的结构设计,可以将中医中的经络养生通过按摩以及刺激穴位的方式,合理的运用到座椅的结构设计中,缓解办公学习时的疲劳感,从而提高工作效率[16]。首先座椅椅背应采用“S”形设计,能够起到保护脊椎的作用,在椅背合适的地方上可以增加一些突起的结构,使人们往后躺靠时有一定的按摩作用[17],从而缓解久坐导致的腰背酸痛的现象。其次,对于座椅扶手的设计可以考虑到手部的经络穴位,手部的很多穴位是与身体的内脏器官相连的,通过对扶手端部的合理设计,使人们在起身以及坐下的过程中,手部触碰到扶手时,手部穴位得到适当的按摩和刺激,从而达到一定的养生保健功效。最后,还可以对座椅椅背顶部结构进行适当的设计,使人们在工作学习的间隙可以仰头搭在上面,对颈部进行一定的按摩,从而减缓颈部的酸痛感。基于中医养生文化的康养家具的结构设计,还可以参考中国传统的家具结构,中国传统家具的设计处处体现着传统的养生文化,如著名的椅背“明代曲线”(图2)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能够减轻久坐时腰椎的负担[18];搭脑(图3)的设计适合人们仰靠,使颈部和头部得到一定的放松;以及提供按摩功能的滚脚凳,能够通过刺激涌泉穴的方式进行养生等[19]。

2.3家具选材分析

在选材上可以参考我国传统的红木家具选材,我国红木家具的养生文化由来已久,古时就一直有“摆乌木、睡紫檀、坐酸枝、用鸡翅”的说法。传统红木家具常用的木材有紫檀木、花梨木、酸枝木、鸡翅木、乌木等。其中很多木材也都是很好的中药药材,这些木材散发的独特的香气也有一定的养生功效(表2)。紫檀木十分珍贵稀有,被誉为“百木之王”[20],其纹理纤细,如牛毛,呈紫黑色,在长期使用中,会散发出一种名为“木氧”的淡香,这种香味能够起到安神醒脑、促进睡眠、调节气血的功效,还能够有效驱除蚊虫。花梨木纹路清晰,木节花纹如鬼面,散发淡淡的清香,其中以海南黄花梨最为珍稀,海南黄花梨亦有降压木的美称,其心材是很好的降压良药,有降血压、血脂的功效[21]。由海南黄花梨做成的家具,长期使用可以起到舒筋活络、气血通畅的效果,其木屑还可以用于填充枕头,散发的清香能够安神降压,促进睡眠[22]。酸枝木纹理较粗,质地坚硬,能够散发出淡淡的酸香气,有提神醒脑的功效[23]。鸡翅木因切面纹理酷似鸡翅而得名,遇热水会散发香气,能够提神,适合用来制作茶具。还有四川人俗称的乌木,是对长埋于地下经炭化而形成的木材的总称,这种木材能够吸附空气中的有害物质[19]。传统的中医养生,注重身心并养,红木木材除了自身散发的气味能够达到一定的养生功效,其材色以及纹理也能从视觉上调节人们的心理感受,在心理层面达到一定的养生作用。黄色、偏红的红木木材颜色明度较高,能给人一种温暖明快的感受,而偏紫黑色的红木木材颜色明度较低,给人一种豪华高贵的视觉心理感受[24-25]。不同红木木材的纹理大不相同,有的纹理纤细,有的纹理较粗,有的如鬼面,而有的似鸡翅,这些纹理不仅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还能给人一种静谧、安详的舒适感,使人们身心舒畅,调养心神。

3结语

我国的中医养生文化源远流长,是历经几千年发展,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中医养生强调预防调理、修身养性,这与康养文化理念不谋而合,将其运用到现代康养家具的设计中,不仅能够维护人们的身体健康,中医养生的理念还能得到一定的传承与发展。中医养生家具的设计,可以在靠背、搭脑以及扶手等部位增加一些按摩或刺激穴位的功能,起到舒筋活络的作用,缓解久坐带来的肩颈、腰腿酸痛等现象;还可以使用散发淡香的红木木材,这些香气有安神醒脑的功效,长期使用有益身体健康。将中医养生文化应用在家具中,符合我国国民对养生文化的偏爱,一定程度地满足了人们对健康管理的需求,开拓了康养家具的设计新方向,这对我国未来康养家具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汤雯 吕九芳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家居与工业设计学院

养生文化发展策略篇3

旴江医学是我国重要的地方医学流派之一,其名贤辈出,驰名中外,蕴藏的学术思想与医学造诣,对赣鄱地区的人民健康和我国中医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千百年来,旴江流域土质肥沃,文化昌盛,百姓富庶,杏林英杰们在良好的社会自然环境中,博极医源,精究岐黄,习寻玄妙,其养生思想不仅扎根于传统医药,亦受到地方文化的熏陶和滋养。他们从生命的起源真谛、繁衍生息、抗衰延年、疾病康养等角度出发,医文结合,学说纷呈,留下了丰富的养生保健理论、方法和经验,既富有文化内涵又独具本土优势,兹将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1饮食养生

旴江流域素有“赣抚粮仓”之称,自然气候适宜农作物生长,尤其以水稻种植享誉全国,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其历史悠久的稻作文化为生活于此的黎民百姓提供了富饶的饮食资源[1],形成了以稻米、甘薯、小麦为主粮,以米饭、粥为主食,并辅以其他米粉、面点、羹的饮食特点。早在秦汉时期,物产丰富,通商繁荣的江西已作为朝廷的重要贡奉基地,而底蕴深厚的稻米文化则为旴江医家的饮食养生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如李梴《医学入门》所载养生歌诀:“粳米无毒甘平味,能和五脏补脾胃,长肌坚骨止泄烦,强志益精又益气,孽米温中宿食消,杵糠下噎取其义”[2]。同时,众多旴江养生家均强调养护脾胃,他们提倡食饮有节、寒热适度、定时定量,正如万全《养生四要》引用孔子之养生所说:“孔子养生之备,卫生之严,其饮食之节,万世之法程也”[3]。此外,“医林状元”龚廷贤更是创造了不少养生膏方和食疗方,研制了药饼、药粥、糕点等保健食品,如阳春白雪糕、白玉糕、神仙粥、梅酥饼、八仙长寿丸等,并记载了详尽的制作方法,善于将食补与药补结合,以求味美效佳、方简效宏[4]。其中,龚氏《寿世保元》首载乌鸡白凤丸便似一颗璀璨明珠,流传至今、名声赫赫,广泛运用于现今临床各科。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乌鸡白凤丸具有促进止血、造血、增强免疫、抗炎以及性激素样作用等[5],不仅是治疗妇科病的首选良方,且对肝脏疾病、男科病、皮肤病及恶性肿瘤等均有一定疗效,在民众中享有良好的口碑和声誉,其产销旺盛的态势也为江西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小贡献。

2起居养生

江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较长,全省冬暖夏热,具有夏季丰水,冬季枯水的降水特点。其中,旴江流域气候湿暖,三面环山,温热难散易生热病[6]。为此,旴江医家根据本土气候特征,针对性地提出了较多因地施养之法,并注重四时养生,顺时应势。如徐文弼在《寿世传真》中云:“四时惟夏难调理,阳神在外阴在里,心旺肾衰何所防,特忌贪欢泄精气”,将夏季养生理念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传唱出,不仅反映了徐氏十分推崇四季养生法则,更对《内经》四时养生进行了创新性继承,提出生活起居十忌,如“忌夏月凉水抹簟,冬月热火烘衣,冷水受湿,热火受毒,取快一时,久必生病”[7]。明朝朱权就藩南昌后,讲求黄老,留心地方风化,嘱意医药民俗,其养生专著《神隐》在叙述每月农事活动之前,均概述该月的“天气”、“地气”变化,且以月令的方式记载,并告诫大家应“能知撙节,与时推移”,体现了较强的生态伦理意识”[8]。朱权在位年间好学博古,热心养生,勤于刻印,医学著作所载录的疾病和语言不乏洪都特色,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北宋旴江书院创始人李觏善于推理经义,辨博明达,常以文载道,以诗喻理,如:“昨日家人来,言汝苦寒热。想由卑湿地,颇失饮食节。脾官骄不治,气马痴如絏。乃致四体烦,故当双日发。江南此疾多,理不忧颠越”[9]。反映了旴江区域生态现象和民间病患特征,平易浅俗、饶有意味。顺应自然,起居有常是中国古代养生的基本法则,《内经》中的“平人”概念更是强调人与环境、社会的和谐共生[10]。由此可见,旴江先哲们用心感知自然万物,倡导均衡发展,以歌赋载述起居养生思想,不但充满东方睿智与天地情怀,且娓娓动听,说理朴约。

3精神养生

旴江流域历来被誉为“文化之邦”,抚河两岸水陆交通便利,与荆楚、中原、闽粤等地信息交流频繁,形成了以赣鄱文化、豫章文化及临川文化为代表的旴江文化,兼容并蓄,开放务实[11]。同时,自古山川毓秀、风光如画的江西就吸引了各地方士文人前来,他们以儒通医、结庐隐修、立派授业[12],强调施济众生,倡导心性思辨,形成了崇儒、重道、信佛的社会之风,对旴江医学精神养生产生了深刻影响。例如,明代龚居中在《福寿丹书》安养篇中专论啬神,强调静心收敛,淡然无为,并引用“存想思念”“以意引气”两个精神内守的修炼之法,通过神意对生命活动的有序主宰,实现外不嗜欲躁扰惑其心、内不情绪偏颇乱其性的状态[13],以达心地圆融、清虚恬淡的精神境界。从先秦乐祖洪崖隐居西山、采药炼丹,探寻方术,成为后世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14],到东晋葛洪南城山下摆摊授业、悬壶应诊,强调形神共养、性命双修,提倡保形体之真、养精神之全,在旴江流域广为流传[15];从北宋陆九渊首创心学,以道德精神主体作为人的健康标准,并对心身疾病进行分析,提倡明心正体、以静养心,鼓励大家常践道以见得超然、自然轻清[16],到明代罗汝芳提倡用心去体察仁道,以赤子之心,积极入世,将生命的价值拓展至家国情怀;从道一临川西里山弘法,建成江南佛学中心,创立“平常心是道”的洪州禅,到丞相王安石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节俭养德,提出“心志和而后气体从之”,推行新法,改革医局,促进了家乡医学发展[17]。纵观旴江医学两千年历史文化长河,医道同源、崇儒尊医、医佛相济,尚学重教之风沛然。对于生命的真谛、意义这一永恒主题,各有所论,各有所求,既承中国哲学宇宙生命观之衣钵,亦创江南一隅精神养生观之先河,群芳璀璨,蔚为壮观。

4运动养生

长期以来,在与疾病、疲劳及衰老的斗争实践中,聪慧的旴江儿女以中医药理论体系为根基,逐渐摸索、总结、创造出了一系列自我身心锻炼的运动养生之法,融气功、导引、医理、武术为一体,形成了内涵深厚、方法多样、独具特色的养生术数。例如,元代医家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所述:“正坐,两手向后捉腕,反拓席,尽势使腹弦弦上下七,左右换手亦然”以治疗脾胃冷风宿疾,“正东坐,收手抱心,一人于前据蹑其两膝,一人后捧其头,徐牵令偃卧,头到地,三起三卧便差”以治疗腰痛,其调气法结合导引术和六字诀治疗对应脏腑疾病,以大段重复的肢体动作,繁杂的运气过程为特点,以此畅达经络,疏通气血,和调脏腑[18]。明太医龚居中在《红炉点雪》中详细阐述了却病养生术,并介绍了动功六字延寿诀及其要领,如“心呵顶上连叉手,呵则通于心,去心家一切热气”[19],其文辞简练精当,便于理解记忆。宁王朱权《活人心法》所载导引一章,有云:“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叉两手向项后,数九息,勿令耳闻……微摆撼天柱,摇头左右顾,肩膊随动二十四,先须握固。”并绘制多幅图例,呈现了柔和舒展、动静相宜的术式特点,不仅成为中国古代最具典范的导引方术,且演变为后世的钟离八段锦,长期习练可达百脉调匀、身轻体健的效果,尤其适合老年人练养[20]。周晶等[21]研究表明,八段锦锻炼可改善老年人平衡能力,提高下肢肌力,降低跌倒风险。在对运动养生的探索与实践中,旴江医家们充分挖掘自身潜力,积极践行“动则不衰”理念,从简单古朴的舞蹈动作到吐故纳新的导引术,从繁杂随性的散式导引到成套动作的八段锦、六字诀,其内容与形式日趋完善,曾在历朝各代抗御疾病、维护健康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可谓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5婚育养生

婚育是旴江人民生生不息的基础,也是辉煌文化基因的甘泉沃土。旴江医家从婚配、房事、孕前到妊娠、胎教、产后的各个方面,均进行了深刻、精辟的论述,多重女性养护,亦析男科调治,其优生优育的养生思想源远流长。其中,南宋医家陈自明堪称中医妇产科学主要创始人之一,所撰《妇人大全良方》采摭众议、推陈出新,不但首次系统论述了妇人专科疾病诊疗,亦重视男女婚育摄生保健,养治结合,沿用至今。如提倡不宜早婚:“合男女必当其年,皆欲阴阳完实,然后交合”。注重孕期宜忌:“凡妇人妊娠之后以至临月,脏腑壅塞,关节不利,切不可多睡,须时时行步。不宜食黏硬难化之物,不可多饮酒,不可乱服汤药,亦不可妄行针灸。须宽神减思虑,不得负重或登高涉险”。更首论胎养胎教:“子在腹中,随母听闻,自妊娠之后,则须行坐端严,性情和悦,常处静室,多听美言,令人讲读诗书,陈礼说乐,耳不闻非言,目不观恶事,如此则生男女福寿敦厚,忠孝贤明”[22]。可见,陈氏不仅广集前贤大成,且勇于创立新说,其学术思想时至今日仍具有借鉴意义。明御医龚信在其代表作《古今医鉴》中强调受孕时宜:“大凡交会之际,男女毋暴怒,毋醉饱,毋食炙煿辛热,毋用他术助长,更忌朔望弦晦,风雨雷电,日月无光,虹霓斗动,星辰之下,神庙之中,井灶尸柩之旁,切不可交合,受胎亦不吉也”[23]。因此,遵循同房时宜,提高房事质量有助于成功受孕。此外,万全在其生育专著《广嗣纪要》中详尽地揭示了自然生育规律,阐述了诸多男科调养思想,认识到性功能障碍、睾丸发育不良、性病等均可导致男性不育,提出“男精女血,贵在寡欲”“一夫一妻,儿女同求”“调补羸弱,重在脾肾”等学术观点[24],敢于矫世变俗,打破因循守旧,在古代封建社会显得尤为可贵,不仅推动了中医男科学的发展,其优生优育学术思想在现代亦具有指导意义。

6医药养生

自古以来,旴江流域上、下游,兴旺繁盛的“建昌帮”“樟树帮”药业便以精良的制备工艺和优质的药材质量闻名于世,为旴江医学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旴江医药,互根互济,相得益彰,在调整机体功能、维护身心健康、抗老防衰延年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历代旴江医家在勤于临证,精于专科的基础上,不但发现了具有养生益寿功效的药物,而且总结发明出了行之有效的医疗保健技术,从药酒、药膳、膏方到针灸、敷贴、美容,形式多样,盛行民间。元代蒙古族官员沙图穆苏任建昌太守期间,与旴江当地名医博采各家名方,广集民间良方,精选药、严炮制、善羡补、重养治、验临证,所编《瑞竹堂经验方》[25]不仅首载传世名方八珍汤,且有治疗痰喘病的养生药茶方、改善头面肤质的驻颜美容方,培土固元的强身健体方。如洗面药方取丁香、藿香、白术、白及、白蔹、白僵蚕、白芷、天花粉、甘松等药沸汤泡一宿,晒干,研细末,每天洗面用之,可使颜面光泽精神;仙酒方取牛膝、桔梗、秦艽、牛蒡根、枸杞子、火麻子等药洗净、蒸熟、研末后,和糯米酒二斗,于大瓷器内浸药封口,七日后,每日温服,有舒筋活络,防治手足拘挛、半身不遂等风疾的效果[26];书中还载录大量的养生保健方剂,如活络丹、金锁丹、还少丹、驻春丸、双美丸、万安丸等,以丹、丸炮制居多,充分展现了旴江医药的时代属性和道地特色。此外,众多旴江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善于将不同药物研末填敷于脐中,进行熏蒸施灸,不仅在专科治疗上收效显著,更用于养生治未病。如明代龚廷贤《万病回春》有载:“凡人生育之时,脐带一落,用艾火以熏蒸即得坚固。人之中年以后,患临其身,如草木复其浇培,以法熏蒸其脐,岂不去恶除疾而保生也。其中药品禀性忠良,采阴阳之正气,配君臣之辅佐,其效如神,其应如响,复有回生济世之功,保命延年之妙”。龚氏常用麝香、龙骨、半夏、皂荚等药炼脐,倡导“每年中秋日熏一次,却疾延年”[27],创造了多种脐疗新法,流传后世,多有效仿。

7结语

浩浩旴江,奔涌不息,徜徉着两岸名家的传世精魂和光彩神韵,雄伟壮阔,深情荡漾[28],不断激励后代学者精求医理、潜心不怠;赣抚大地,繁星闪耀,镶嵌着岐黄翘楚的仁爱义理和匠技良工,绚丽夺目,隽永不朽,展现出一幅幅普济众生、大慈恻隐的栩栩画卷;秋水长天,凌云意气,寄托着无数先哲对人民健康长寿和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情系民生,矢志不渝。古往今来,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孕育,前贤医家们在传承发扬中医药宝贵遗产的基础上,探求凝聚传统文化共识,赋予了旴江养生浓厚的人文气质和民俗风情,跨越地域,亘古流传。我们有理由相信,深入挖掘整理旴江医学养生思想,对于充实丰富中医药宝库、助力大健康产业发展、弘扬江西本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丛,何晓晖,谢强.旴江医学的文化基石[J].江西中医药,2017,48(1):3-6.

[2]李梴.医学入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218.

[3]万全.养生四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21.

[4]徐春娟.《寿世保元》养元气健脾胃保健方药撷菁[J].亚太传统医药,2017,13(18):54-56.

[5]左艇,郭琳,苗明三.乌鸡白凤丸对前列腺增生大鼠模型的生化指标及组织形态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9):3253-3256.

[6]谢强,章德林,黄冰林.旴江医派志略(续一)[J].江西中医药,2019,50(9):3-12.

[7]徐文弼.寿世传真[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6:27-29.

[8]马伟华.朱权《神隐》中的农业知识探析[J].科学与管理,2015,35(1):46-51.

[9]吕变庭.北宋科技思想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6.

[10]袁尚华.中医健康教育在治未病中的运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2(11):1488-1490.

作者:徐小港 李钦才 赵鸿森 章德林 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