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3篇

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3篇

发布时间:2022-12-21 09:28: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3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3篇

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篇1

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一直都非常注重对于具有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专业化人才培养。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的日益增长,再加上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走上了创业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专业化的教学支持、帮助大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基本方法责无旁贷,为此,本文将围绕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的主要策略展开探讨。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作用

(一)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应该分为两部分:第一,大学生创新创业,主要是指以在校和毕业的大学生为主体的,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的,为获取正当利益而开展的实践行为。第二,教育是通过专业化的行为使个人的智慧以及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同时拥有高尚人格。所以,创新创业教育就是指一种基于为了帮助人们通过原创性和开拓性的行为来获取正当利益而开展的提升能力、改造灵魂、塑造品格的教育活动。

(二)作用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拥有专业素养的一个群体,他们在创新创业方面所具有的知识储备以及锐意进取的精神和勇气是无可比拟的。然而由于大学生人生阅历以及实践能力的欠缺,使得他们在开展就业创业的时候,往往会因为缺乏经验而出现各种不足、遇见各种问题,因此,必须开展基于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而进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对于创新创业实践的新要求,帮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提升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从而为他们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现状

(一)国家支持力度日益加大

近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逐渐加大,为了鼓励大学生能够通过社会实践来将自己的专业更好地应用于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国家也站在宏观的角度,出台了一系列为大学生创业保驾护航的政策。比如,为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而设立了专门的担保贷款和贴息,为高校毕业生创办的小微企业所给予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为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而提供的培训补贴以及免费的创业服务;再比如本文所提及的高校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而提供的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训机制和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以及教学制度,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出现以及改革也正是因为有了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持才取得了现在的成绩。

(二)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被重视程度日益提升

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对于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推动,使我国的高等院校也日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而高校作为大学生培养的摇篮,一直以来都为各行业各领域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大量高质量专业化人才,如何能够将这些人才培训成果转化为真正能够推动各行业以及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将高校所开展的一系列人才培养培训工作所预期的效果变现,也成为了政府主管部门和高校都在不断思考的问题。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技能的教育教学,高校一直以来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专业和氛围优势。所以,现在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高校正在依托这一优势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专业化的培训,这也直接推动了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改革和探索。很多高校的负责人甚至专门牵头成立了创新创业教研小组,目的就是为了确保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能够在高校更好地推广和开展。

(三)创新创业教育和立德树人的融合逐渐加深

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道路上,不仅需要大学生具有专业化的创业技能和与自己所创业的行业相匹配的专业技能,而且需要高校大学生能够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从而确保他们能够在开展创业工作的过程中用良好的道德修养来约束自己,从而构建和谐市场经济。因此,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应用过程中,高校也建立了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的创新创业培养体系,目的就是希望能够为国家培养更多思想过关、技能过关的优秀人才。

(四)创新创业实践内容日益丰富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需要大学生通过学校以及社会所提供的专业化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来实现,同样需要大学生能够将自己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所收获的知识和技能更好地应用到创业实践中,将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实践中变现,从而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助力。因此,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时候,很多高校都致力于同政府以及企业建立合作机制,由此为大学生提供数量更多、种类更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机会。比如国家层面举办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基于互联网和信息化而诞生的创新创业实训智慧平台等,这不仅极大提升了高校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同时也为他们正式开展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让他们能够以此来积累宝贵经验。

(五)社会层面存在对大学生创业的偏见

目前,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而且发展局面也非常好,但是在开展这项教育工作的时候,依然还面临一定的问题,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社会层面上对于大学生创业的偏见。一直以来受“铁饭碗”思维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家长都认为学生只有在毕业之后通过考公务员或者参加事业编考试,谋得一份稳定的工作才是正确的选择。而创业则属于朝不保夕的择业行为,因此在很多大学生选择毕业后开展创业的时候,也比较容易受到身边家长和亲友的质疑,这也影响了他们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有效途径探索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每年都在增加。同时,国家的发展急需大量专业化的人才投入到市场经济建设当中,这恰恰迎合了当前很多大学毕业生想要通过创新创业来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和理想抱负的美好愿望。如果能在大学生正式开启创业之前,对他们进行专业的创新创业培训,那么无疑会极大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为国家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做好顶层设计,突出政府组织领导作用

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应用及探索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政府在这项工作开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导向性作用。为了更好地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能够更加科学,并收获应有的效果,各级政府应该意识到这项工作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重大意义,预先做好这项工作的组织和规划工作,并通过和各大高校建立密切而有效的联系,确保能够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当地教育体系的改革之中,督促各大院校以政策为导向,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模式的探索。而站在高校管理层和领导者的角度,应该充分发挥高校党组织以及管理层的导向作用,将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融入高校未来的发展和改革方略之中,通过做好统筹规划来确保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能够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二)优化课程设置,健全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优化课程设置,健全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是确保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能够收获应有效果的重要保障。在探索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改革及应用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本院校的专业特色以及课程类型,把握当前人才市场上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实际需要,对本校所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中所涉及的课程进行专门设置,确保教育模式下每一个课程都能够在大学生日后走向社会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工作的时候发挥应有的作用。也确保大学生能够通过参加学校所设置的创新创业理论及实践课程,学到干货满满的创新创业技能知识。除此之外,在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也应该注意尽可能地将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与各专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让大学生能够从迈入大学校门开始就接触相关的课程,潜移默化地接受创新创业教育。通过既有本校特色,又有真材实料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来为大学生日后开展创新创业插上智慧的翅膀。

(三)加强团队建设,形成人才培养专业团队

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的时候,高校所具有的专业化师资团队,也同样会对整个教育模式的有效应用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高校一定要注重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以及专业特色,针对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特点以及学生就业的实际需要,打造专业化的师资团队,并通过将自身所具有的教师力量同创业成功人士、政府的主管部门等涉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各方面联系在一起,确保人才培养团队所具有的专业技能更全面,从而能够帮助大学生了解关于创新创业各方面的知识和内容。除此之外,高校各专业的教师以及团队内的教师也应该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学习关于创新创业方面的新政策和新知识,以便能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四)树立实践意识,多方合作共筑实践平台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过程中,政府和学校都应该意识到,如果学生仅仅是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掌握创新创业技能,是不足以让他们在毕业后的创新创业工作中走得更远的,他们还需要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来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并积累丰富的经验。基于此,很多高校也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让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够拥有更多的平台和机遇,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依托高校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及企业和社会所具有的实践平台,让学生能够有充足的机会通过具体的创新创业实践收获这一领域的经验,从而为他们以后开展创新创业打好基础。

(五)拓宽宣传面积,构建创新创业社会环境

加强宣传引导学生创业社会氛围,也是确保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能够收获效果的重要保障之一,这主要是针对目前社会层面对于大学生创业所存在的偏见而开展的重要工作,通过微信公众号、电视广告以及政府层面的宣传和引导,来让更多的人意识到让学生创新创业所具有的优势。当地政府以及学校也应该将自己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开展中所具有的良好条件通过宣传引导来让更多的人了解,让大学生创新创业能赢得各方面的支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为学生开展创业工作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和丰富的资源,并且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因此,各级政府以及高校应该充分意识到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所具有的不足,有针对性地从多方入手,确保构建更为科学高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模式,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保障。

作者:张倩 单位:上海健康医学院

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篇2

一、引言

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高校应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品德修养等方面优化课程思政内容,提高老师的课程思政建设意识、能力。特别是对于实践类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要为祖国和社会培养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敢闯想闯与会创能创兼备的青年奋斗者。所以,建设“双创思政融合”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育体系,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多学科交叉融合、跨学科学习和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路径,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项目组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构建了“343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并从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创新创业导师队伍这三个角度出发,把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在思政教育的引领下,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育人实效,培育出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强大创新创业能力,乐于投身创业实践的时代新人。

二、构建“343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在研究过程中,项目组根据本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通过教学内容“重构”,课堂教学“学思”,校园文化“体悟”,实践活动“致用”,把思政元素融入教与学的过程。逐步形成了以三层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四元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三主体创新创业导师队伍为主体的地方高校“343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课程思政”的引领下,构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实践教育”的“三层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实现对学生创业基础知识的传授,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搭建“双创比赛、学科竞赛+校内实训基地、双创孵化基地+企业产业基地、科技产业园+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四元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业项目的孵化,实际技能的训练,创业能力的提升。组建“校内导师+校外导师+优秀校友”三主体创新创业导师队伍,为大学生提供专业优质的指导服务,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内在需求。通过推进本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现了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把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融入了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思政元素融入“343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实现路径

(一)思政元素融入三层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1.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本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分为创新和创业两部分,创新部分主要包括:创新创业导论、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能力及培养等内容。创业部分主要包括:创新成果及转化、创业者和创业团队、创业资源、创业计划书、创新创业企业的设立与管理等内容。涵盖了基础知识理论和创新创业社会实践两个环节。该课程注重学生精神、意识、素质层面的培养,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需要我们深入挖掘。例如:在讲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2》第五章“创新成果及转化”的时候,授课要点为:创意与创业机会、创新成果与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成果的转化;思政映射与融入点为:引入法律法规教育、道德伦理教育等。“德智体美劳”中德育排第一,只有正确使用专业知识才能避免产生不良后果。让学生认识盗版教材、盗版软件、假冒商标等不道德行为的危害。通过对传播网络病毒、网上诈骗、电子盗窃、网络舆情等典型案例分析,介绍《专利法》《知识产权保护法》《网络安全法》《刑法》《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中的相关条款,培养学生的法律法规意识,保护个人的同时防范侵权行为和网络犯罪;授课形式与方法为:信息媒介、课堂讨论、提交心得体会;最终取得效果是:让学生了解到网络并非法外之地,学习有关法律法规,文明上网,预防网络犯罪,防止网络诈骗。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创新成果,并进行成果转化,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2.校园文化中融入思政元素校园文化活动包括很多类型。创新创业类的有:创新创业计划书撰写比赛、创新成果大比拼、大学生科技创新文化节、大学生手工创作文化节、创意与创新、成才与创业等专题讲座。思想引领类的有:青年大学习、青马工程、共青团系列讲座等。红色类的有:红歌班班唱、红书分享会、红色观影、100个党史小故事等。除此之外,还有诚信教育活动月、心理健康活动月、沟通与礼仪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我们可以在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上进行精心设计。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培育大学生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树立积极主动、自信乐观、竞争协作等心理素质,在面对艰难和挑战的时候,勇于承担挫折和失败。引入诚信教育和法治教育,教会大学生知法守法,合法转化创新创业成果,在创业的过程中,做到信守承诺,懂得感恩。引入传统文化教育,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氛围,通过耳濡目染、榜样力量、文化熏陶,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其创新创业素质,提高其创新创业本领。引入形势政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让大学生了解国情、社情,明确创业目标,对大学生进行合理的价值引导和价值渗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价值观、就业创业道德观。3.实践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实践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到基层参观访问,到专业对口单位(深信服、灵云智、众元、深信服等校企合作企业)实习,加入专业方向的实验室团队、科研小组进行项目的开发研究,进行专题社会调研,开展为群众做好事的志愿公益活动,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社会公共服务等。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同时,引入中国梦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等,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奉献精神,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诚信品格,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内驱力,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核心素养。

(二)思政元素融入四元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我们构建的四元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包括“双创比赛、学科竞赛+校内实训基地、双创孵化基地+企业产业基地、科技产业园+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四个类型。1.依托双创类比赛和学科竞赛,引导学生参加“红色专项”,比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学生结合自己专业方向,根据自己的特点、优势以及能力来选择正确的创新创业目标、内容,服务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城乡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参与比赛,学生了解了国情社情,树立了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怀,提升了思想政治素养、服务意识、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2.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吸引大学生创新创业类项目入驻孵化基地,定期对入驻项目进行指导,督促项目成果转化,实现项目的全程跟踪监督。项目孵化的同时引入法律法规产权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的转化依法进行,转化的成果带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促成了大学生创业、就业的良性循环。通过在实训基地和孵化基地开展常规创新创业活动,保持和企业的双向良性互动,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道路。3.依托企业产业基地和科技产业园,组织学生下企业和基层培养实战经验,了解行业发展、企业运营、专业前沿等。在实习过程中,引入爱国主义教育、职业教育等,通过参观考察、社会调研国企以及国家典型支柱行业让学生对生产实践、企业的运营管理有亲身体验,培养开拓进取、服从大局、迎难而上、无私奉献、不断创新的精神,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4.依托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定期开展各类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等。如“传承红色基因、建设乡村大脑”暑期“三下乡”活动、“情暖夕阳”“三月雷锋行”“手机课堂”“文明劝导”“多彩课堂”等志愿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引入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劳动教育等,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思、悟、践,升华了对人民的感情、明确了对社会的责任、增强了对国家的自信。通过亲身参与,受到了教育,增长了长才,体现了价值,提升了能力。

(三)思政元素融入三主体创新创业导师队伍

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下,高校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是知识渊博的学者,是传授学生书本知识的先生,是学生心灵的培育者,是学生成长路上的榜样和知心朋友。为了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高校需要抓好“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包含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和优秀校友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1.培养校内导师要求教师将教书育人贯穿到教育教学之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形成政策文件,树立整体性课程思政观,做好顶层设计。同时,开展校级、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项目建设工作,打造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每门课程的团队都包含思政老师和专业老师,实现一对一结对,帮助专业教师提升思政教育能力。并在团队建设周期中,完成教改方案、教学大纲、教学案例库、教学示范交流等建设任务。定期召开各类思想引领类主题讲座、创新创业类教学培训,为教师外出学习提供便利,搭建桥梁等。通过灵活多变的方式加强校内专业老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和自身思想政治素养,把握正确的育人导向。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升、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得到加强,那么在教学与生活中才能通过人格魅力、价值导向去感染影响学生,实现思政育人。2.选拔校外导师选拔道德品质好,专业技能强,职业素养高的企业优秀人才作为校外导师,通过言传身教,达到育人效果。在创新创业课讲授过程中,根据企业岗位需求与实际工作案例,在理论基础和技能方面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与指导,实现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在创新创业沙龙、读书会中,邀请校外导师参与指导,导师与学生进行交流的同时,把企业文化、职场法则、成长感悟融入其中,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育人。以学院创新创业中心和学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平台,加强校外导师对学生学科竞赛方面的指导,实现理论往实践的转化,实现技能与经验的传承。利用校外导师的优势,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我的大学”“技术前沿”等主题讲座,形成品牌讲座。开展“职业体验”活动,学生前往校外导师的企业,体验企业生活、锤炼岗位技能、感受企业文化,把教学延伸到企业实际工作场景中。校外优秀导师带来了社会职业人的思维习惯、职场经验、工作作风,他们深入课堂、参与学生活动和开展实岗训练,将育人贯穿理论与实训的教学全程,最终实现思政育人。3.聘请优秀校友以专业为背景,深度开发利用从本校、本院毕业的优秀校友资源。收集本专业优秀校友的创业故事、成长故事,把素材整理并编写成故事集,融入新生入学教育和专业教育,让学生知晓师兄师姐们的职业发展道路,为职业生涯规划最好准备。在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中,吸引“优秀校友入课堂”,校友把理论提升到实战层面,实现专业与具体的行业、岗位对接,让学生了解职场法则,职场经验。与优秀校友的企业合作,一方面为校内的专业老师提供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让老师提高实践经验和水平,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专业实习机会和毕业就业岗位,实现校企协同育人。定期聘请优秀校友回母校作关于“技术前沿”“创新创业”主题演讲,带来行业发展最新动态。通过多角度、多层次挖掘具有相同专业背景的优秀校友资源,实现思政育人。

四、结语

项目组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引领、激励等功能作为研究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点,注重学生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的培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构建了“343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并在“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把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在创新创业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学习创新创业的知识,掌握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方法和手段,从而进一步提高职业素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全面亲身感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发展进程,把脉社会需求,感悟新时代的中国企业家精神,发掘自身在创业方政策有机联动助推“创新创业”。我国中央组织与地方机构纷纷颁布激励现代学生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既要协助高职学校重新进行人才培养定位与课程体系变革,又要激发学生双创热情和自主性,充分发挥高职学生拔尖人才双创的带动作用,强化学生综合能力。另外,“中国制造2025”以“互联网+”社会发展趋势为基准,将创新放置在制造业发展核心位置,将“智能制造”看作主攻方向,而智能制造运用的“数字化生产”与“网络化生产”均属于创新成果。在此背景下,若想真正实现“智能制造”战略目标,关键点就在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育。众所周知,大学生是国之栋梁,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高职学校作为培养双创人才的摇篮,应立足社会发展现实需求和智能制造时代对创新人才提出的需求,加强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变革,革新人才培养机制,将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程。如此一来,才可培养出现代社会发展建设所需的拔尖创新人才,才可将“互联网+”和智能制造有机融合,以此真正实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宏伟目标。综上所述,《中国制造2025》与智能制造的推行,国内制造企业从最初制造模式逐渐向数字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传统流水线劳动力生产渐渐被工业机器人取代,并引发出新技术和新产业。上述这些变化,使得社会出现诸多新职业。由此,高职院校要高度关注社会变化,积极修订拔尖创新人才培育方案,优化人才培育形式,促使培育的学生可以适应智能制造对创新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提出的全新要求。

作者:刘洁 何宏 王宁 单位:湖南工程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学院

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篇3

1“互联网+”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

1.1政府在政策方面的扶持

在“互联网+”视角下,大学生在进行创新创业的过程中,政府方面给予其相对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并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这些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1]。尤其扶持大学生在文创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领域进行创业,为其开通了绿色通道,审批手续更加精简。

1.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支持

在“互联网+”视角下,高校也十分重视与相关企业的融合,通过多元化创新创业教学课程体系的开设,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基础素养[2]。“互联网+”视角下高校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进行了改革,大学生成为主体,高校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也越来越支持。在开展教育教学和实践时,也非常重视创新创业教学活动的开展,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作出了科学的引导,进一步推动了大学生的发展。

1.3“互联网+”视角下大学生创业机会增多

在“互联网+”视角下,各个行业之间不断融合,行业之间的关联性越来越密切。特别是以互联网为载体产生的一些新行业,更是极大地扩大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空间,大学生创业机会明显增多[3]。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可以借助自身的专业优势或者自己的兴趣喜好,选择恰当的产业进行创业,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

1.4大学生创业门槛降低

大学生在进行创业时,可能会面临一定的竞争,但是与此同时面临的机遇也多[4]。在“互联网+”视角下,大学生创业的门槛不断降低[5]。例如:大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创业,这样其可能就不需要支付较高的房租费用,也不需要进行店面装修,只需要缴纳一定的认证费用便可以在网络平台中开一家网店。也不需要投入过多的宣传费用,可以借助自媒体进行宣传推广。大学生创业门槛不断降低,充分调动了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2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视角下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在设置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时,并未充分凸显对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养,而且所设计的创新创业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缺乏明显的衔接,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化,这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形成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十分不利[6-7]。

2.2创新创业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

部分教师缺乏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理解,未能够准确把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并且教师自身有关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较为薄弱,有待进一步提高,所采用的创新创业教育方式较为单一,很难在“互联网+”视角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和引领,并且学生的参与意识较为薄弱[8]。

3“互联网+”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策略

3.1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互联网+”视角下,高校应积极贯彻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活动的开展,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精神的培养[9]。为此,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的创新。首先,高校教师在开展创新创业教学活动时,应该加强案例式教学法的应用,利用往届大学生成功创业的案例对学生进行激励,促使学生对创新创业教学产生兴趣与热情。其次,高校应该注重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中心的建设。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组成不同的小组,组建不同的“虚拟公司”,小组各成员在虚拟公司中轮流扮演不同的角色,以此给大学生带去较为真实的公司运行与管理体验,促使大学生更好地认知创新创业的整个过程,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最后,高校还应该不定期组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通过比赛的方式,进一步向大学生普及有关创新创业方面的知识,促使学生在比赛中逐渐将课堂上学习的创新创业方面的理论知识内化成为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10]。

3.2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生态的平衡,创建多方协同教育系统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是一项具有较强系统性的活动,不仅具有较大的时间跨度,同时还需要较多的资源,并且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存在多个主体,需要多个部门协同完成人才培养。为此,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生态的平衡,创建多方协同教育系统[11]。首先,高校应该全面认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提高人才培养的协同性。在“互联网+”视角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并不是高校、政府或者企业等其中一方可以单独完成的工作,需要多方参与,才能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其次,高校应该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力度,可以利用学校的宣传栏、校园网、广播等进行宣传,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大学生认识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进来。最后,高校要认识到政府部门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协同教育系统中的引导性作用,对政府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出台的政策以及提供的优惠条件等进行整合,并传达给大学生,以此促使大学生更好地借助政府的帮扶,准确把握机会,成功创业[12]。

3.3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课程的更新,构建能力本位的教学课程体系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是一项具有较强知识性、技能性与应用性的活动,从实质上来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活动的开展实质上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13]。教学课程体系则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载体。为此,高校一定要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课程的更新,构建能力本位的教学课程体系。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应该针对以往创新创业教学课程体系、内容、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在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指引下,更新创新创业教学课程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指标,主要包括创新动力、创业潜质、创业技能、创业效能、电子商务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等。一方面,高校要注重加强对创新类教学课程的优化,以必修课或者选修课的方式,通过互联网创新创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互联网创新创业思维等课程的开设,促使大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互联网创业方面的知识,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对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的优化。借助互联网技术,搭建创新创业教学平台、辅导平台等,以此促使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商业运作方面的知识,持续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力。

3.4充分凸显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中体现“互联网+”思维,就是利用“互联网+”思维影响创新创业教学活动,以此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新的思路[14]。“互联网+”思维的融入,要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活动时,将大学生作为核心。整个教学活动的链条均需要以大学生为出发点,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地去了解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以大学生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教师在构建创新创业教学课程时,需要考虑其是否符合大学生的需求、可以给大学生带去怎样的学习体验感、是否符合大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否实现了与大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与反馈等。并结合大学生最终的收获与评价对整个创新创业教学活动做出恰当的调整。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中引入“互联网+”思维时,还需要注意“化繁为简”[15]。其并非单纯地将一些内容删减掉,而是应该在以宽广跨度的思维和学生的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简化,尤其是其中的一些重复性内容,这样大学生就不必再花费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去学习重复性的知识或者技能。

4结语

综上所述,近些年,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高校要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引起足够的重视,并提供大力支持。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活动的开展,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促使大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大学生才能很好地把握住机会,成功地创业。

参考文献

[1]任嘉欣.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J].公关世界,2022(3):118-119.

[2]常海龙,王丹阳,郭印乔.大学生创新创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2,44(1):153-155,160.

[3]刘珊珊.自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O2O教学方式方法及应用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21):178-179.

[4]贾久满,赵森,李伟峰,等.专创融合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探究[J].科技创业月刊,2021,34(8):147-150.

[5]何涌,毛秋霖.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效果评价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21,34(7):138-141.

[6]李丹丹,张荣.融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服务体系构建[J].科技创业月刊,2021,34(2):119-121.

[7]刘树鑫,陈琦婧.高校IT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教学模式探讨[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7):103-105.

作者:冯毅 单位:南京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