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21 10:19: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大学生就业研究3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调研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关于高校药学专业学生就业需求与动机的调查数据。调查对象为某医科大学药学专业的大一至大四年级的学生。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7份,经核对后,剔除不合格的无效问卷,有效问卷192份,有效回收率为96%。本次调查使用自编调查问卷,该问卷分为3部分,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调查、大学生就业需求调查及就业动机调查,问卷的信效度良好。问卷回收后,使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1就业需求调查
通过表1可知,关于药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打算,43.2%的学生为考研或出国深造;24.6%的学生为直接就业;29.1%的学生尚未作出决定。关于“是否准备考取执业药师资格证”,65.8%的学生准备考取;5.1%的学生不准备考取;29.1%的学生尚未作出决定。关于“拟选取的职业”,47.2%的学生毕业后想要进入企业工作;20.3%的学生想要进入医院;10.7%的学生想要进入学校或事业单位;7.2%的学生尚未作出决定。关于“毕业后更愿意去哪里工作”,37.9%的学生更想去家乡的省会城市工作;24%的学生想去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工作;11.7%的学生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工作;24.2%的学生尚未作出决定。关于“第一份工作的薪酬预期”,49.9%的学生预期在3000~5000元;14.8%的学生预期在3000元以下;13.3%的学生预期在5000~6000元;22.0%的学生预期在6000元以上。关于“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看法”,42.0%的学生认为可以作为自己就业的参考;23.3%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仍有3.1%的学生认为没有什么用;31.6%的学生不清楚它的作用。
1.2就业动机研究
由表2可以看出,药学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就业动机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于大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就业更看重薪资水平、工作带来的意义和工作的重要性及这份工作的社会地位等;对于大二年级的学生而言,就业更看重这份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薪资水平及发展前景等;对于大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就业更看重这份工作的社会地位、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及发展前景等;对于大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就业更看重薪资水平、这份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专业对口及成长机会等。由表2可以看出,药学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就业动机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于大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就业更看重薪资水平、工作带来的意义和工作的重要性及这份工作的社会地位等;对于大二年级的学生而言,就业更看重这份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薪资水平及发展前景等;对于大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就业更看重这份工作的社会地位、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及发展前景等;对于大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就业更看重薪资水平、这份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专业对口及成长机会等。
2结语与对策
高校药学专业学生的就业需求具体如下:关于“药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打算”,大部分(43.2%)学生打算考研或出国深造,可能是由于目前就业形势不乐观,因此更多的学生选择继续学习;关于“是否准备考取执业药师资格证”,大部分(65.8%)学生有考取的打算,这可能是因为大多数学生在今后还想要继续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关于“毕业后拟选取的职业”,大部分(47.2%)学生毕业后想进入企业工作,这可能是因为企业的用人需求量大,工作岗位更多;关于“毕业后更愿意去哪里工作”,大部分(37.9%)学生更想去家乡的省会城市工作,这可能是因为家乡的省会城市相比于一线城市而言压力较小,而生活基础设施又相比家乡更加完备,是更好的选择;关于“第一份工作的薪酬预期”,大部分(49.9%)学生预期在3000~5000元,可能是因为大学生对当前的平均薪资水平并不乐观;关于“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看法”,大部分(42.0%)学生认为它可以作为自己就业的参考,说明大学生具备提前规划职业的意识。就业动机从整体上来看是追求工作的高福利待遇和高社会地位,与此同时,还因年级的增长和生活阅历的增加,呈现出显著的差异(P<0.05),具体表现为:大一年级的学生,就业更看重薪资水平;大二年级的学生,就业更看重这份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大三年级的学生,就业更看重这份工作的社会地位;大四年级的学生,就业更看重薪资水平。基于以上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高校应了解学生的就业需求和动机,为他们提供职业规划指导,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引导他们正确、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与企业进行深度的交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职业技能。二是用人单位要积极展开与学校的合作,用实习带动就业;广泛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实习机会,让他们有更多时间来了解行业,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在锻炼学生的同时,也为单位储备更多优秀的人才。三是要了解、客观地评价自己,充分了解自身的不足和优势;要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根据市场需求,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积极参与实习,有针对性地发展自身技能,为今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冯洋洋 王晶 单位:西安思源学院
大学生就业研究篇2
一、大学生职业认知与就业能力的概述
(一)大学生职业认知
职业认知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简单来说它是指大学生要选择什么样的职业道路,对职业发展的认识以及在职场中所具备的核心素养与能力。大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所以每个人的职业认知是不同的,有的人希望从事财务,有的人希望从事销售,有的人希望自己创业,大家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认知会更加深刻一些,对与自己无关的专业大学生很少探究。事实证明,大学生具有清晰的职业认知和规划能力,会使自己前进更加迅速,更快到达目的地。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在知识积累、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它是一种持续的再学习的能力。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断积累个人沟通能力、交际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以职业发展为导向,不断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依靠自身的自律性、学习力、创造力,变通地选择就业,从先就业到再择业,从先生存到再发展,步步为营,逐步积累,适应社会的变化,调整好自己的心理和状态,随时整装待发,为了理想而奋斗。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本结构
(一)基本工作能力
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需要具有基本的工作能力,它包括人际沟通、组织管理、协调合作及外语和计算机运作的能力,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培育的人才与普通的劳动型人才的区别所在。高校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思考能力、实验操作及核心素质,不是流水线操作人员,这就要求现在的大学生对自己、对职业认知和就业发展有清晰的认识。
(二)专业知识能力
专业知识能力是指学生在所学领域言之必有根据,能用专业的知识使人信服。例如,财务管理的学生不仅要知道基础的财务知识,还应懂得为企业合理避税,制定合理的、积极的、有效的财务制度,使市场部门又能减少成本开支,又能为企业赚取最大利润,在财务基础上还应该懂点股权激励。具有专业知识能力就是在自己所学领域具有他人无法比拟的竞争优势。
(三)环境适应能力
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在社会、学校、家长的呵护下成长,成长环境一直是全社会在让步,但进入社会后,没有人能改变社会的样貌,只能调整好心态,迅速适应到社会中去。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现实是想象不到的残酷,如果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怨自艾,那么将会浑浑度日,毫无发展。年轻的大学生有时间、有能力、有资本去闯荡世界,即使失败了还可以重头再来,在锻炼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
(四)心理调节能力
大学生进入社会后,心理落差会非常大,能力和待遇不如别人,升职加薪遥遥无期,前方的路走着走着就迷茫了,相信许多大学生都有这个阶段。其实这是内心不安静、不自信、不笃定的表现,人生哪有一帆风顺的呢,潮起潮落乃是人生常事,年轻时期就想着功成名就,往后哪还有奋斗的动力呢!即使在生活中遇到不开心的事,也要学会自我调节,整装待发,继续前进。
(五)独立思考能力
在这个人云亦云的社会,有自己独立思考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每个人家境、经历、特长、理想不同,生活轨迹肯定有所差别。若别人的语言和评价标准对你并不适用,那么不要往自己身上硬套,你有自己的道路和发展,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独立思考前途,并不是每个人都以赚更多的钱作为人生标准,有的人来到世上就是为了看太阳如何升起,水怎么流,花怎么开,贵在体验。
三、大学生职业认知与就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专业知识储备不足
大学生学习理论居多,理论中真正探究事物发展前因后果的甚少,许多同学是读其书信其书,对书中知识缺乏筛选和质疑,看似专业知识等几年后又变成了旧的知识。真正的知识储备应该是跟上时代发展的,在理论中探究根本,在实践中摸索经验,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取得人生真正意义的进步。专业和知识储备不足,又缺乏再学习的精神,使大学生在毕业时没有竞争优势。
(二)社会实践能力薄弱
高校教育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当代的大学生从小养尊处优,家境都比较殷实,生活费不缺,所以越来越少的学生出去兼职或实践。特别是2020年疫情到现在3年来,全国各地高校基本处于封校状态,切断了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想出去实践的学生也没法出去,只能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学校中学习。笔者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薄弱的原因在于思想,即使在疫情影响下,学生仍可以报名参加学校防疫的相关实践工作。
(三)缺乏职业规划意识
大学生从紧张的高考过渡到相对轻松的环境中,还未感受好大学的美好,就面临着实习和就业,许多学生在校期间并未深入地探析自己的爱好和性格优势,不知道自己的职业规划是什么,想当然地认为毕业就是为了就业而已,大学四年生活和学习中,没有职业规划的学生大有人在。但事实证明,越早有职业认知和规划的同学,他们就比其他同学往前走得更快,因为他们有明确的目标,知道前进的方向。
(四)社会适应能力不足
大学生思想比较单纯,他们眼中的社会非黑即白,他们相信埋头苦干就有成绩,他们认为自己坚持不懈就会成功。但社会是个复杂体,比起埋头苦干的人,老板更喜欢有见识、有远见、懂选择、有认知的员工,而坚持不懈就会成功的前提是正确的方向,如打仗一样,战略如果发生错误,即使如何调整战术也无济于事。大学生思想、行动、认知与社会处于脱轨阶段,有时他们的思想与社会显得格格不入,总想着自己可以影响社会,到最后发现只有与社会和解后才能更好地生存。
(五)思想品德有待提升
部分大学生利己主义思想比较严重,总想着自己能在人群中脱颖而出,有的同学为了自己利益不惜损害他人利益;有的同学为了奖学金,在老师面前拼命地表现;有的同学为了党员称号,笼络班级人心;有的同学为了刷存在感,极力在人群中表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空谈,要与当前疫情中发生的感人事迹紧密联系起来,大学生是防疫工作的参与和见证者,他们能真实感受到祖国大爱和14亿中国人的凝聚力,从而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
四、提升我国大学生职业认知与就业能力的对策
(一)用人单位转变思想,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用人单位要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一些企业在招聘时,对人才库中的以下几种人会视而不见:(1)刚毕业的应届毕业生,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会认为这类人群毫无社会实践能力,又不具有培养价值,不稳定,企业花费时间和精力培养后,工作1~2年后员工流失率很高,他们都想着积累些经验跳槽加薪;(2)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不要,例如人文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很难找到工学类或商学类相关工作;(3)经验多如牛毛,却不稳定的人,这类人群人力资源部门会认为他们心比天高,内心浮躁,希望少付出多回报。以上列举的三种情况,站在企业角度他们有拒绝应届大学生的理由,但是用人单位也必须明白,人才流失率与企业有很大的关系,有的企业人文关怀好、单位福利多、工资待遇高、企业愿景好,员工上班积极性高、幸福感强,这样的企业员工流失率非常低,刚毕业的大学生进入到这样的企业,只会给企业带来无限的活力和创造力。专业不对口并不影响以后的发展,除了科研单位,许多大学生毕业后都会走向新的领域与行业,而他们所填写的许多经验只是为了告诉“面试官”他们参与过社会实践,有能力、不娇气、敢做为。
(二)政府完善法律制度,以法律形式保障大学生就业
目前疫情还未结束,许多互联网“大厂”都在裁员,有经验的员工就业压力都十分困难,何况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呢?许多大学生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只想寻求一份工作,对单位福利、工资待遇、餐补条件等期望都大大降低,若是在招聘中遇到不公平待遇,许多应届生也会选择隐忍,这是因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相对淡薄,又求职心切,用人单位比较挑剔,遇到不公也不懂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我国对保障就业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如《宪法》《就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就业者在求职、就业、工作中遇到侵权行为,其实是能在法律中找到解决办法的,而不是隐忍或不了了之。我国虽然就业相关法律是健全的,但是劳动监察部门并未真正履行监察责任,当员工与用人单位之间出现不可协调的矛盾,监察部门只会告知员工,提供其相关证据方可办理,但用人单位往往是有法律顾问的,他们有效地避免了法律带来的风险,刚毕业的大学生有苦难言。用法律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并不是说说而已,政府应该完善各种制度,保障大学生就业。
(三)健全学生实习制度,加强学校和企业的联系与合作
高校都设置了就业办公室,其主要工作内容是联系企业单位,与本校达成校企合作计划。实际上,许多高职院校为了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就业办公室联系的单位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销售岗位、低技术岗位,大学生到此类单位是真正地从基层做起,做着许多没有学历的人都不愿意从事的岗位,充当着廉价的劳动力。健全实习制度,是让大学生四年所学知识和才能有地方发挥,有地方去实践,而非为了解决就业而就业。当然大学生选择实习岗位和行业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位置,有自己初步的职业规划,选择一个3~5年可以沉淀的行业从基础做起是值得的,但若只是为了解决就业,选择了某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事流水线上的工作,那么也是对国家培养大学生的浪费。如果你能说会道,如果你能突破自己,你想赚取更多的钱或收获更丰富的人生价值,可以选择一个你热爱的行业,从事相关销售工作,长期下来或许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四)根据市场调整专业,明确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大学生是一群富有活力的年轻人,他们愿意学习新事物,能够在喜欢的领域深耕,他们是祖国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现在的大学培养的重点是应用型人才,即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大学开设什么专业课程,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例如,10年前各个高校都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那是因为电子商务正在迅速崛起,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量巨大,正是高校对人才的输出才使中国成为网购大国。对于社会发展过程中新兴行业的兴起,高校不能随意地开设其专业,应该对这类新兴行业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合理的调查和行业预测,必须经过仔细考察之后才能决定是否开设此类专业。例如,网络直播是近几年非常火的行业,但很少有高校开设此类课程,这是因为网络直播对年轻人的价值观产生了不同程度影响,有些人认为上不上学不重要,会直播赚钱就行。由此可见,国家提倡的、积极的、正能量的事情才有长远发展。
(五)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
高校专业课程设置,许多是以理论为主,社会实践和操作的重要性没有在高校课程中体现出来。许多学生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知道人力资源管理的六大模块,但六个模块中没有一个模块是深入学习的,不懂招聘技巧,不懂培训流程,不懂工资核算,不懂处理劳动关系,事实证明理论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现代化企业发展的需求。例如,高校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包括市场营销、财务会计、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电子商务、金融基础等,市场营销像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涵盖内容十分广泛,学生不仅要学习这些综合知识,还要在这些课程中找到自己擅长并想从事的领域,找到一个突破口后,在日常学习中深耕,多到图书馆搜集相关资料,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待毕业之时这就成为其就业的竞争优势。
(六)学校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大学生的就业服务系统
大学生职业规划不清晰,许多学生毕业就失业,高不成低不就的态度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因此高校要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例如,通过优秀毕业生回校演讲、专业教师指导、组织职业规划比赛、开设就业心理辅导等,鼓励学生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参与到职业规划上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发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探析适合自己的行业和领域,拟定职业发展初步计划,请老师给予建议和评价。另外,高校还应该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系统,非就业季可组织学生参与社团、兼职、创业等活动,每一次的历练都会给学生增加一次经验。大学生无收入来源,生活费都是父母给的,学校组织一些有偿的兼职活动,信服力较高,不用学生交纳中介费,又可以赚取生活费。毕业季时学校根据所设置的专业,联系关联性密切的用人单位,能够帮助学生找到匹配的岗位,做好学生就业相关问题的咨询和服务工作,让学生知道即使走出校门仍是我校学子,我校愿为其倾心服务,只为学生奔个好前途。
(七)鼓励大学生再学习,不间断地增强自我培养意识
高考就是一堵墙,分流出一部分人走向社会学习,一部分人进入象牙塔学习。但事实是进入象牙塔的学生,每天打着游戏、谈着对象、逃着课,花着父母的钱在攀比,忘记了学习的重要性。大学只是人生新阶段的开始,意味着成年后的我们要更加努力地参与社会的竞争,唯有再学习,才能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才能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例如,财务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要考取会计类证书,英语类专业的学生在校争取英语过八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在校考取人力资源证书,建筑类专业学生在校考取二级建造师、造价师等证,这些证书是学生大学四年学习成果的展示,是学生毕业时的竞争优势。事实证明,大学期间有许多时间用来学习,却被忽略掉,而毕业后每天两点一线,加班到深夜,用来再学习的时间少之又少,所以同学们抓紧一切在校时间努力学习吧,这将是你升职加薪的根本。大学生职业认知和就业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大学入学开始,学校就应该认识到大学生在职业规划方面的欠缺,从提升专业知识、完善实习制度、加强校企合作、做好就业咨询等方面入手,进行资源的多方整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并在擅长的领域深耕,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
作者:张秀娟 单位:西安翻译学院
大学生就业研究篇3
1茶文化内涵概述
我国是最早发现茶饮用茶利用茶的国家,因此茶作为我国常用的生活资物,对于我国人民生活具有一定影响。自古以来,茶被我国奉为国饮,从王侯将相至贩夫走卒,人们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无不是以喝茶为好。茶作为植物,立于天地间长于青山秀水,吸取天地之精华,在时间的推移下,不断酝酿自身本味。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茶由物质属性逐渐转化为精神属性,被赋予了更多文化象征。茶文化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需要根据其精神指向为基础进行社会潮流的催化与改造,以此推进社会文明发展。从药用到饮品,茶不仅具有治疗的作用和生津解渴的功能,还由于其自身需要,具有了仪式感和艺术感,在文化内涵的引导下,以茶礼、茶道和茶艺的形式,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使人们生活过程更具文化性和艺术性。在一般情况下茶礼、茶道和茶艺,以及其他与茶有关的文化现象,使得茶文化自身内涵得以丰富和扩展,并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例如,茶之性俭,在其饮用和采取过程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简朴的传统美德。茶之尚德,通过人们的饮用和茶道展示,能够不断凝心静性,强化个人修养,提升自身审美观,从而完善自身人生价值取向。在我国文化发展过程中,茶文化既融合了儒释道的核心思想,又综合了诸子百家的主张,具有丰富的哲学性和理学性,能够通过其自身哲理内涵和处世哲学,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茶德、茶道和茶性是茶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茶文化发展的灵魂,茶文化对人内在行为和品德信念具有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能够在触发群体意识的过程中,不断强化人们的道德品性,慰藉心灵,抚平躁动,此种作用既是茶对社会功能的一种高度概括,又是对茶文化价值观认同的一种集中体现。
2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
2.1心理压力大,易产生焦虑情绪
贫困生就业压力相比于其他学生而言更大,此种问题存在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当前社会发展下就业形势愈发严峻,还包括其作为社会成员的一份子,承担着国家家庭以及自身对未来的期许。贫困生在其就学过程中就已知晓国家对其发展状态的期待,希望其能够在就业过程中寻找一份适合自己发展的理想职业,从而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与此同时其作为家庭成员,明白父母对其的期待,希望其能成功就业,减轻家庭负担,改善家庭状况,并且在此过程中自身还存在一定的期冀,希望其在就业之后能够改变命运,既能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扛起家庭重担又对得起国家的帮助,为社会做贡献。在多重压力之下,贫困生自身对未来发展产生一定的余力,无法确定自身发展方向,因而存在情绪焦虑,使其无法正确面对就业和学业问题。
2.2不断自我否定,造成严重自卑心理
贫困生很容易自我否定,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所以在吃、穿、用等很多方面消费水准较低,甚至眼界和见识都不如人,导致和同学交往有一定的困难,进而放大自己的缺点和短处,长此以往,他们自卑心理越来越重,不敢社交,自我封闭,变得更加内向,不善表达和沟通。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更加的不自信,找工作的时候不知该如何表达,难以顺利地展现出自己真正的实力,严重影响了求职的效果和结果,导致就业困难;面对失败,如果不能正确看待,则会加重对求职的自卑心理,严重会出现逃避现象,不敢面试,不敢求职。
3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出现就业心理问题的因素
3.1家庭环境方面的因素
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诱因较多,最主要的原因由于部分学生家长忙于生计,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忽视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并且将自己的殷切希望加在孩子身上,致使其压力越来越大,从而造成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心理问题,害怕让父母失望,怕自身成果满足不了父母期待,因此出现学生焦躁不安,情绪不稳定的情况,若此时不对其进行及时疏导,则会产生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3.2个人能力与心理因素
个人能力对于自身发展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社会发展步伐逐渐加快,因此其对各个专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不断努力提升自我能力,方能匹配社会需求。例如提升自身创造能力,提升自身实践能力,提升自身社交能力,提升自身动手能力等。在此过程中,贫困生由于自小生活环境与社会存在一定的脱轨性,因此始终都处于追赶社会发展浪潮的状态中,使其自身心理在此种状态下产生了一定的变形,从而影响自身综合能力提升造成自卑心理,阻碍其就业与日后发展。
3.3学校存在引导原因
部分高职院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常会忽视贫困生自身心理建设,注重于资助专业学生发展使得人力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在进行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过程中,并没有专业人员针对贫困生自身问题进行专门辅导。这种情况直接导致在贫困生就业过程中,并没有针对问题进行解决,使学生的问题得以保留或是扩大,从而致使心理问题更加严重影响就业与发展。
3.4社会就业形势的因素
严重的社会就业形势与社会人才供需关系,致使人才市场发展过程中更注重其对学历的需要,而对于人才和技能的要求相对于学历而言较低。但是高职院校与其他本科院校相比,学历优势较低,并且贫困生自身就业过程中缺乏人脉资源,使得其在成功就业方面存在较大压力,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
4茶文化在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疏解方面的积极运用
4.1引导正确认知,增强心理素质的
一个人在其发展过程中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影响其自身情绪和心理健康,因此在高职院校运作过程中需要正确看待贫困,引导学生认知发展,运用茶文化精髓强化其心理素质,在茶文化的引导过程中,促使学生能够客观理性地看待贫困,正视父母和国家的期待,正视自我,将所有期许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以此弱化自身心理问题,正确看待社会现象,强化自身心理应对能力。在茶文化视角下进行贫困大学生心理建设问题的疏导,使贫困大学生得以正视自身心理问题,从而进行一一解决,促使其在就业过程中,坚定自身信念,从容应对各类问题。一方面,高职院校在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引导过程中要充分认知茶文化的作用,通过主题活动和宣传工作模式,运用茶文化精神进行心理健康干预使贫困大学生在进行心理建设过程中能够获得茶文化精神,了解茶文化知识,乐在其中,在理解茶文化真谛的过程中,不断强化自身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在开展心理健康引导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茶活动的方式,将茶文化精神作为导向,使学生在实践茶活动过程中能够不断获取茶文化思想内容,使其在课余时间内能够通过泡茶饮茶等活动丰富自身课余生活,从而在茶文化的引导下,降低自身焦虑情绪。而由于茶叶中具有茶多酚和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的成分,能够有效保护学生神经系统,降低血脂,使学生身心更加健康,从而缓解其在就业方面的不良心理活动。例如,高职院校可以茶文化为导向,通过开展相关的主题班会、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素质拓展、相关讲座、心理读书分享会等活动,引导其多角度看待问题,也从活动中获取茶文化的信息,对问题进行合理的认知,提高心理格局,从而对就业及人生中遇到的问题,能够自己化解。
4.2提升就业服务,加强就业指导
高职院校的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应针对贫困生自身就业进行指导工作和服务工作,围绕贫困生自身需求和在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展开针对性活动,从而保障贫困生就业能够获得专业性指导。践行茶文化思想,需要高职院校践行传统文化,强化对茶文化内容和思想主旨的分析,以茶文化育人,在贫困大学生开展就业过程中对其进行理性指导,使其在茶文化的引导过程中走出自身思想阴霾,正确看待就业问题,观察自身内心,认识自己,从而促使其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提升学校的就业指导和问题疏解能力。首先,教师在进行贫困生就业问题指导过程中,需帮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使其能够在就业之前对专业发展和岗位需要有着清晰认知。例如,将茶文化融入到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促进茶文化与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融合,以茶文化为引领,纠正贫困大学生思想认知。其次,在贫困大学生职业教育过程中,将茶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强化贫困大学生自身心理建设,使其心理更加阳光健康,提升贫困学生心理建设效果,从而促使学生得以进一步发展。再次,教师在进行就业心理问题引导过程中,还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使其能够正确看待自身所处的单位环境,职业发展以及薪水标准,使其无论在哪个城市就业、在哪个行业就业、在哪个岗位就业都能正确看待自身所处环境。此外,在高职院校进行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引导过程中,还可以展开饮茶活动,为学生打造一个真实的求职情境,使学生能够通过饮茶活动疏解自身紧张焦虑的心情,并运用就业实践活动,增强自身动手能力,使其强化自身专业技能。
4.3加强学业辅导,提高职业能力
对于贫困生自身发展而言,其在社会中最具竞争力的一面就是自身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在贫困生培养过程中应着重对其职业能力进行培养和教学,使其在专业知识理论和技术的指导下,不断提升自身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从而提升其自信心,解决其心理问题。首先,贫困生由于自身家庭原因及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在开展教学过程中科任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状况进行针对性教学,并以茶文化作为导向强化贫困学生心理问题辅导。其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针对就业开展实践活动,锻炼学生身心,保证学生全面发展,以此促使贫困生在掌握职业技能的同时强化自身心理承受能力。最后,在提升贫困大学生职业技能过程中,还应以专业课程教学为基础融入茶文化,使专业技能教学与茶文化精神进行有效融合,从而强化贫困大学生学业辅导和心理辅导,使其在专职化发展过程中,能够有效体会茶文化的重要作用,使其就业心理在茶文化的引领下得到抚慰。
5结语
茶文化能够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引导和抚慰,使其自身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得以不断消解。高职院校在开展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引导过程中,应站在茶文化的角度进行学生培养,以此保障引导的正确性,使大学生能够在茶文化的影响下,达到清净祥和的人生境界,在其日后就业求职过程中能够以平和的心态解决自身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参考文献:
[1]王萍萍,王晓雪,王卫红.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茶文化的视角[J].福建茶叶,2021(12):235-236.
[2]陈艳鹤.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27):234-235+241.
[3]史艳敏.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干预方法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9(01):83-85.
[4]陈立泰.新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自我调控策略[J].科技资讯,2021(23):188-189+192.
[5]刘世伟.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J].心理月刊,2021(13):223-224.
[6]邱琳.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与思政耦合创新探讨[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03):20-21+30.
[7]李晓檬.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心理调查研究——以泰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4):38-40+50.
[8]南凯,魏满堂,姜冉.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个性化干预措施临床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4):123-128.
作者:谢艳芬 单位: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