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高职计算机教学论文3篇

高职计算机教学论文3篇

发布时间:2022-12-22 15:16: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高职计算机教学论文3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职计算机教学论文3篇

高职计算机教学论文篇1

在信息技术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使用计算机,特别是网络覆盖全球,计算机作为生产和生活的工具以后,计算机应用于各行各业,并且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运用计算机代替人工劳动,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节省人力和物力。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为高等院校学生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属计算机课程方面的入门[1]。通过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较系统地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使用电脑进行日常工作处理,使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对计算机树立正确的认识,在互联网中感受到正面教育,从而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同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1学习现状

1.1高职院校学生生源类型多样,文化水平参差不齐

在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学生来源具有多种类型:通过参加高考被录取的高中生、通过安徽省分类招生考试录取的分类生、完成中职教育后通过转段被录取的转段生。不同的受教育经历,学生的学习能力、自我约束力等差异很大。而且近年来国家加大高职教育的力度,各高职院校提高了录取率,学生的录取分数比较低,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的自身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同时,一方面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内容枯燥,高中时学习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同学认为本门课程很简单,现在重复学习,从而没兴趣;另一方面,初次接触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的学生又认为老师讲得不够细致,从而难以消化。

1.2授课教师专业水平不一

由于全国都在扩大学生招生,开设新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程,每个专业都要开设,导致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授课老师师生配比严重不足。在办公自动化的办公环境下,学校的每位工作人员对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为缓解工作压力,完成课程配比,学校会聘请其他专业的老师兼任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指导。兼职的任课老师由于理论和实践知识有限,只能浅显地讲授工作中所接触到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而对操作技术的文化知识层面不够了解,导致只能进行“机械式、填鸭式”的教学。而且由于精力有限,兼职任课老师不能对课程深入研究,未能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1.3教学条件差,实训室设备配比不均衡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最主要的是实训课程,需要学生亲自上机操作。由于有些实训教室投入使用时间过长,机房内电脑严重损坏;或者硬件设施不齐全,导致实训教室的电脑不能确保“一人一机”。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学生的求知欲会大大降低,从而对课程失去兴趣。

1.4教学中注重知识灌输,轻思政教育引导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偏向理论和实践的教学,学生机械式地学习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操作,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是孤立的、不相关联的,进而忽视思想政治的引导与教育。

2教学改进的策略

针对以上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现状,笔者结合工作实践、与教研室团队多次研讨、与学生充分沟通后,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2.1加强学生管理,提高学生的信心

开学第一课,各任课老师都应充分认可学生、给予学生鼓劲。举例身边通过不断提升学历进入理想职业的人,让学生不要对自己丧失信心,忘掉前学历、开启新征程。大学生活、学习与高中不同,学生可自行支配时间较多,需有很高的自觉性。学生要清楚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再通过各种途径,比如与老师、朋友的沟通,网络上搜索相关资料等,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途径。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并为之而努力。教学中加入情感教育,授课教师应发现教学中的情感点,使课堂中充满感情,将课堂得到升华。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打动人的是情,最震撼人的也是情,通过情感教育的传递,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2.2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有兴趣,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从而产生好奇心,才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思考与研究。正符合“乐学之下无负担”在授课过程中老师也要思考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比如讲到计算机的应用,男同学对汽车较感兴趣,教学中可以从汽车行业里的特斯拉进行本课程的开启。女同学对化妆品、网购感兴趣,教学中就从移动手机的网购讲起。找到他们的兴趣点,以此为契机开始本课程的授课。

2.3改变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可以结合本课程的实际情况,尽量避免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理论学习和实际脱节。教学中理论知识是重要内容,但是学生亲自实践操作也是重要的环境。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应该融入教学中[2],一味“填鸭式”地授课、单纯地讲解课件和理论知识,在当今的学习环境下,是被学生所排斥和反感的。应将视频、语音、图片等多媒体教学相融合,从视觉、听觉、触觉全方位去激发他们。操作过程是重要的演练过程,既可以检测理论知识的学习情况,又可以锻炼动手能力。练习内容应给予学生发挥的空间,发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创新性。鼓励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提出不同想法、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把“要学”变成“学会”[2],转变思维方式,从本质上改变学生的学习动力。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着手,比如从当下短视频App点击率比较高的话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知道学习也是很有兴趣、在生活中也会经常遇到;另一方面也可以拉近学生与老师间的距离,让学生意识到老师不仅是传识授道,对当今的流行趋势也是有所关注的。老师也应该每天浏览网页,了解现在青少年中的流行的网络词语,并将其运用到课程中,学生听到后会眼前一亮,在学生感受到亲切的同时,老师也成功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走进学生,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增加和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操作过程中,应该及时地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产生的背景、发展现状以及展望发展前景,结合时政热点创新教学内容、课程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计算机文化基础的课堂,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懂得如何正确地使用计算机,从而发挥计算机的最大作用。

2.4学校重视,加大基础投入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各专业的公共课程。“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已经不适应当今互联网时代。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才是大家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王牌。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性学生的院校,学校应该加大实训教室的建设,保证上课期间每位学生都有电脑可用、同时应及时更新计算机的软件与硬件系统。高职院校通过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使学生掌握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和传递信息以及正确运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计算机文件基础课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总结,摸索一条科学的教学道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计算机基础的应用能力。

3计算机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

虽然计算机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承担着更多的任务,解决了很多人类的难题。但是传统的家长还是不愿意孩子过早地接触计算机网络。究其原因,计算机网络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在向学生传授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同时,通过网络去影响、改善学生、通过网络育人,也是高校计算机文化教师所要思考的。

3.1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进入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根本,也是吸取知识的源泉,学校要及时更新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材,在教材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比如计算机发展史中介绍世界第一台计算机出现的时间,比较我国计算机出现的时间及发展历程,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创新精神;在进行Excel的公式演练时,以我国各行业的、不同学历工作人员工资水平为基本素材,潜移默化地激励学生,从而提升自身的学历,让自己变得更加完美,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

3.2思政教育进入课堂

立德树人是大学的立身之本[4],是对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培养崇高的思想品德是“立德”,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树人”。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授课中,“重智育、轻德育”“重书本教育、轻实践教育”等问题。立德树人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了解中国发展的趋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正确认识,承担起时代责任、担负起历史的使命,胸怀远大抱负和勤勤恳恳,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3],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让学生感受到在这场众志成城的战斗中,中国人民团结信念和责任感,提升学生的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在与西方国家对比的同时,也要认识到我国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不足,培养学生克服困难、敢于拼搏、赶超世界强国的信心和决心。计算机的出现及普及,它具有双重特性,在使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更加多样化的同时,一些不良信息可能会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负面影响。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教师也要承担学生道德和法律观念的传达。以网络诈骗、电信诈骗等新闻为案例,对学生进行法律观念的教育。例如,在讲Word中的排版时,可以以《法治周刊》的案例为题材,让学生进行文章的排版,在做基本练习的同时,既对本课程的知识点进行巩固,也接受了法律的熏陶;在插入图片及艺术字的课程中,以“吸烟有害健康”为基本素材,制作宣传片,根据在网络中搜索的材料,让学生讲解吸烟的危害,在视觉与听觉的冲击作用下,让学生真实了解吸烟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同时,在宣传海报中加入我国关于烟草方面的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进行制约。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堂中融入法制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到,法律不仅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网络中也有法律的约束与制裁。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3]以后会有更多的学生进入职业院校进行学习,而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高职院校的基础课程,是学生了解计算机知识的入门学科,在高职院校将会中占有更大的作用,只有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才能在社会上更好地生存。这些需要国家、社会、学校给予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更大的支持和保证。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的功能也有了拓展和更新,但大学的基本功能——培养崇高道德水准和高素质的人才、中心任务始终没有变。当今高速发展的时代,各种思想交相融合碰撞,高职学校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应对复杂环境的挑战中,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师也承担着网络育人的作用[3]。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要求,践行三全育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5]。

作者:程岩岩 单位: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

高职计算机教学论文篇2

1互联网+”的相关概述

“互联网+”主要就是指利用信息化技术,将各产业和各领域有效融合起来,确保不断地提升产业的自动化经营管理水平,以此来提升各个行业的竞争优势。而教育行业作为人才输出的关键性行业,更应实现与“互联网+”的有效结合,这样不仅能丰富教学资源,而且还能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升整体教学效果。因此,随着“互联网+”的逐步渗透,高职院校也应抓住这一机遇,积极地开展教学改革工作,确保实现教学方式与“互联网+”的有效融合,以此来为社会输送更多实用型信息技术人才。

2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融入互联网+的优势和特点

2.1丰富计算机基础课程资源

互联网这项技术给各学科的融合带来了有利路径,尤其是互联网平台推动下,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在进行基础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从网络上收集丰富资源,把它放到教学专用平台当中,这就能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任务的展开打下良好铺垫。其实基础教学中本身就包含着多且复杂知识内容,比方说二级制、计算机系统、电脑组装以及计算机集团硬件和互联网知识等等,都是本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但这些对于高职学生而言相对复杂,理解起来非常困难。所以专业教师在讲解课程的时候电能结合互联网平台当中的丰富资源,把某些图片视频还有音频融合在一起,并通过软件直观形象的展现到大学生面前。比方说教师讲解有关word知识点,他们就能在网络上收集相关资料并制作成PPT,科学地进行排版,当高职学生看到以后他们自然会提高趣味性并想亲自动手操作,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和计算机能力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2提升教学有效性

互联网+技术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当中的运用可以改变教育模式。根据调查发现传统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多都是围绕着教师和教材所展开,学生在此其中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点,很少有独立思考和表现的空间,这对于他们的学习和发展而言极为不利。但结合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教师并不会再用太过于单一烦琐的教学方式,反而会对其加以创新和完善,并且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近,就像课上落实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能形成一个互动合作的环境,而且课下世上也可以利用微信、QQ还有微博这些社交软件交流,很多基础知识文件相互传递,这就打破了传统教学时间和空间等方面限制,教师能随时随地给学生发放任务,学生也能向教师成交任务,对此这种教学模式的发展和应用是必然趋势。

2.3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

互联网所具备的丰富学习资源,为许多学生提供了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跟随更好的高校进行学习,有效地打破了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院化,使得每位学生都能拥有全国较为优秀的师资力量,可以再次与大部分同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资源的扩充下,学生的学习资源不再只是局限于书本文字,而是逐步转变为视频、音频多种形态的学习资料与资源,而且还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习惯来选择不同类型的学习方式,甚至还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线上线下”同步教学的目的,形成“停课不停学”的教学方式。这样就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此外,通过应用互联网技术,还能给学生的实践操作提供了一个模拟的平台,这样就能在提升学生理论水平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基于“互联网+”做好高职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

3.1合理利用新型教学方式

高职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要求较高。而计算机专业所具备的特殊性质,就使得其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过多地进行理论知识的教授,而是应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合理利用新型教学方式,如项目教学法,实现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项目教学法主要就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独立的项目交给学生独自完成。项目中所包含的:项目设计、信息收集、项目的实施、结果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通过让学生完成一个独立的项目,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控整个项目流程的难易程度,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而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应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将绝大多数的决定权交给学生,这样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2提升课程信息化教学意识,推动智慧教学模式应用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信息技术推进、智能移动终端普及应用,推动了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发展,新的课程教学模式不断出现,在高职计算机课程建设和特色发展中,也要保持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促进专业课程建设的信息化水平,保证专业创新发展质量。目前,翻转课堂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等在专业教学中应用越来越普遍。对此,在推进高职计算机课程建设和特色发展中,要进一步提升高职计算机课程课程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开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特色课程教学模式,让计算机课程教学能够线上线下联动,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课程学习,促进教学资源的不断整合和优化配置。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课程教学中,要进一步促进课程信息化发展,加速计算机课程智慧教学模式应用,让更多的专业课程教师能够积极在课程教学中引入这样的教学模式,推动课程教学创新。

3.3加速课程资源整合,确保智慧教学质量

在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有效应用智慧教学模式,能够有效促进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和发展,对于课程教学质量提升也很有必要。而实现这一点,整合信息化学习资源是关键。在课程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将课程教学资源和内容转化成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雪资源,让这些资源可以在学生之间实现共享。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将课程教学内容编辑成具体的电子课件,也可以将其变成多媒体课件,进行网络课程设计等,将传统纸质的教学内容形式彻底改变,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整合信息化学习资源,不仅仅局限于国内,更要将眼光放到国外,将全球范围可供利用的教学资源都整合过来,作为课程教学素材,通过图片编辑、视频制作、文本资料整合等,为学生开发更多的可利用课程资源,融入课程教学中,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更多的接触不一样的教学资源,不仅仅完成教材内的内容和知识学习,还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前沿知识,完善学生知识体系,构建学生的知识框架,促进学生更全面的看待问题,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3.4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学生的方式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操作与对计算机语言的应用,完成网站的构建。而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许多老师就会加大对学生的考核力度,往往通过考试成绩这一标准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水平,这样单一的评价方式,会影响学生的多样化发展。因此,要想更好地开展高职计算机教学改革工作,就要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的方式,这样不仅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过程性评价是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学习者参与的、渐近的价值建构过程。这里的“过程”既是讲评价本身就是一个价值认知并建构的过程,也是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评价。

3.5完善教学内容与方式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有必要把教学内容还有学生学习的知识点整合到一起设立科学考核,以开放的形式保证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在课程中获得更丰富的知识。从教师的辅助引导下总结课堂内容,利用视频和各种资料完善学习效果,融合线上线下两种教学模式构建一个智慧课堂环境。如此一来每一名学生都能从中认真仔细完成学习任务,和其他同学与教师共同合作交流下这个自主学习,作为教师在此其中需要帮助中职学生在网络共享环境中获得更多知识,提高计算机信息技术全面认识,课堂上演示的过程记录下来发到班级群里共同讨论,也能实现开放式在线课程教学,无论是讲解的知识、课后习题还有随堂实验以及操作过程都能从网络上体现出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追求,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效率和质量,并带来全新体验。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新的教学方式非常适合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就像翻转课堂,属于单元教学形态,在此其中教师能够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不同的模块为学生分层展示,通过启发的方式将互联网中的内容展现出来,学生也可以从在线图书馆还有一些视频资料中把翻转课堂中的知识落实,紧接着教师合理安排小组合作,让学生在网上搜索、查阅和下载资料,然后展示出来,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

3.6加强教师培养

互联网+平台上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对于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要在传统教育理念基础上渗透信息化理念,提高信息资源建设,掌握相应的操作能力,形成全新的教学理念与方式,对新型教学模式有所了解,并在课堂上加以利用。在讲课的时候根据学生的各种需求深化专业知识教学,适当补充和延伸内容,让学生能接触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要想完成这些条件,高职学校需要从招聘上适当提高门槛,要求计算机专业教师入职必须保证各方面能力和素养过关,日常加强教育培训,通过学习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在网络平台上和一些专家交流经验,组织他们定期进行科研与专家讲座,立足于教师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储备、实践操作能力。

作者:刘庆祥 单位:菏泽工程技师学院

高职计算机教学论文篇3

1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价值审视

1.1职业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

党的十八大从长远眼光和全局角度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开篇阐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4]高职院校教育工作中,落实德育工作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对坚持和明确社会主义方向,正确塑造高职院校教师与学生的三观意义深远。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要贴合职业教育特征,高职学生特点,培养过程中将思政教育进行统筹安排,贯穿在学生学习成长的每一阶段。同时要实现育人目标明确,育人行动有迹可寻,育人效果评价体系清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锤炼学生品质,为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

1.2“大国工匠”需要德技并重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职业导向更明确。专业是高职院校开展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学校与行业企业开展合作的联结纽带,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5]思政教育是高职院校育人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若思政教育未能有效落实,会限制学生的发展,甚至影响学生的职业前景。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应德技并重,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德为先,将思政内容与专业课程相融合,抓住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的契合点,在学生学习专业的同时,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1.3教师综合素质的试金石

职业教育的思政教育中,主要依靠管理干部、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教师开展相关工作。而教师作为承担专业课教学工作的主体,其本身的思政意识,思政建设能力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体现的是教师身正为范直接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影响。教师是课堂的第一责任人,思政教育要精准落实在课堂中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思政意识,恰当的教学手段。因此,在教学准备过程中,需要教师系统性的设计出教学方案,实施计划;在课程实施后及时作出教学反思,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效果考评体系,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由此可知,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关键,班级学风正,学生人品好也从侧面反应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2高职院校课堂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

课程思政教育工作在教育工作者的探索和实践中,取得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也积累了一批思政名师,德育先锋。但高职院校由于本身的教学特征,课程设置特点,学生情况差异性大,导致在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工作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2.1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受制约

“十四五”规划中提到,“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立高水平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师管理和发展政策体系,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6]在新的时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受到多方面的制约:一是部分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认知不足,认为课程思政即为思政教师的专项任务,未能意识到思政教育也是课程建设的一部分;二是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教学交流不足,专业课程教师对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深入挖掘不够,导致错过课堂思政教育的时机;三是学校层面在宏观管理方面少有建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沟通链接的渠道,沟通渠道和机制建设不足;四是思政教育未能均匀地贯穿育人全过程,从通识教育到专业教育阶段思政教育时间逐步减少。

2.2职业学校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结合难度大

职业教育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它的基本结构是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紧密结合。而在学生所学习的专业课程中,更多涉及到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内容,在这些方面的教学过程中,相较普通高等教育,更侧重于实践教学,理论方面的深度相对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在工科专业课程中与课程思政结合不易,教师侧重技术技能方面的教学,而在实践中往往更强调技能的掌握,对课程思政内容与专业课教学契合点挖掘不够深入,思政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较少,导致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中容易忽视思政内容。

2.3学生对思政教育不够重视

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基础相对较弱,高职院校学生大多低于本科线录取,其基础相对较弱,少部分同学存在着人生目标不清晰,思政意识薄弱等情况。在思政课堂中往往被学生主观的认为是非主要学科,投入的学习时间较少,学习效果不够;另一方面,教师在思政课堂挖掘不深入,学生能够引起的共鸣不够,思政课堂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教学效果受制于教师。少部分学生存在着思政意识不强,政治立场不坚定等不良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人对学生个人的认同感以及信任感,也对个人的发展产生一定消极影响[6]。

3思政教育融入车辆工程专业课的探索

在专业课堂中,应做好思政建设工作,分析相关专业课知识点当中能够结合思政的契合点,设计课程思政的教学安排,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将课程思政内容融合在适当载体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1思政教育进车辆工程专业课课堂的教学准备

《计算机辅助设计》是车辆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以此门课程为例,专业课教师能否呈现出一堂知识要点明确,思政要素教学完善的课堂,就要求教师做好详实的教学准备。首先,要分析学生基本情况,思想动态,结合学生所在年级,抓住学生在该阶段的思政薄弱环节进行相应准备,找准专业课中的思政教学目标;其次,专业课教师除了做好专业知识的教案之外,还需要根据专业课程的章节安排,知识点设置,准确把握与思政元素融合的契合点,力争“水乳交融”的效果;再次,专业课教师可撰写技能目标与思政目标双元教案,需准备知识技能和思政元素两方面的教学资源,细化教学流程,将课堂内容进行合理拆解,完善教学设计。

3.2思政元素融入《计算机辅助设计》路径与教学方法

(1)专业课思政教学进课堂的途径专业课课堂是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载体,专业课教育要求专业课教师熟悉对应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能够反应先后课程的内在逻辑;同时,课程标准确定了专业课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在专业课程中做好思政融入工作,需要围绕思政目标重点、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知识点,将思政要点贯穿始终。课程教学中,重点融入爱国主义精神、文化自信、工匠精神、劳动精神、职业精神及合作意识,这些思政要素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旨在让学生在有着爱国精神的同时,树立理想信念,用扎实的技术能力武装自己。同时,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合作,培养合作意识,学会合作共赢,为快速融入社会打基础。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效果的保证,传统“填鸭式”教学满足不了新时代学生的要求与期待,专业课教师在教学方法中需与时俱进,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下适当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如:在专业课技能讲解过程中采用项目式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工程实际项目带领学生迅速掌握知识要点和技能要点;在探索性问题中,可采用头脑风暴教学法,不仅能够集思广益,更容易在交流合作的环境下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如图1所示为职业教育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路径与教法。通过教师示范引领和知识文化讲解,努力培养出不仅拥有多项技术技能,更具有文化审美能力、深厚爱国情怀、符合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8][9]。(2)专业课思政教学实施探索以车辆工程专业基础课《计算机辅助设计》为例,本门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实践,掌握三维软件Creo的基本命令的使用;能够通过二维图建立与其对应的三维模型;通过本课程学习,养成良好的三维建模软件的使用习惯,培养绘图过程中严谨细致的习惯,锻炼吃苦耐劳的品性,训练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在教学中以汽车常见的零件建模为学习载体,让学生熟练掌握Creo软件主要的特征创建指令如:拉伸、旋转、镜像、阵列、圆角等命令,在教学实践中,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以常见零件为载体,融入思政元素和汽车文化。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此单元设计了一个8课时的教学方案,由易到难按照汽车轮毂,转向架,变速箱的顺序进行三维建模的创建,在完成相应模型创建后,每堂课挑选出一个代表性作品,通过3D打印的方式进行零件的制造,从建模到实物一站式开展教学工作,让模型和实物最终都能直观地呈现在课堂上,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将“课程思政”融入理实一体化教学环节让学生学习体验更直观。以一堂课为例,教师在课堂中所涉及的主要环节包括课程引入,项目讲解,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环节,问题讨论,学生答问,教师小结,教学反思。通过上述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教学效果能够达到预期,总结可知:这类教学方式优点在于:载体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利用与专业相关的模型为载体,契合学生专业发展,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大大提升;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过程契合度高,在不同的教学情景和载体下,将不同的元素的思政元素结合至教学环节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塑造学生。(3)课程思政评价体系课程思政评价价值呈现方式维度主要评价思政内容与课程知识的水乳交融度。[10]具体要做到两方面:一方面,专业课程中的隐形的思政元素能否有效被挖掘,结合专业课知识重点变成显性的课程思政;另一方面,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需要适当雕琢,如何做到思政内容与专业课结合后的贴合程度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德育深度。完善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科学评价,使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具体措施包括:鼓励二级学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改革教学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教学综合评价体系;将各二级学院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作为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构建完备的课程思政体系,从制度的角度优化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教学行为,从而将思政教育落到实处。

4结语

高职院校在新的时代肩负着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责任,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思政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在各类专业,不同学科课程中有机的将思政内容与技术技能教育进行结合,通过贴近学生基础的项目或案例,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挖掘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课程思政融入到每一节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让学生在拥有合格的政治素养的基础上,掌握技术技能,促进高职院校学生良好发展,培养更多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雷卫平.高校立德树人的时代价值与践行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育,2022,(04):88-90.

[2]钱晓蓉,蔡小红.关于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教育的思考[J].职业,2021,(24):86-88.

[3]王成荣,龙洋.深化“三教”改革,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7):26-29.

[4]佚名.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法案》[N].人民日报,2019-02-14.

[5]孔德兰,王玉龙.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及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3):14-18.

[6]邬书良,吴梦颀,时国.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专业教师主体作用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0(06):609-614.

[7]关世春.职业教育课程思政融入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5):44-49.

[8]黄一鸥,曾绍玮.书证融通背景下1+X证书制度的价值目标与推进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5):12-19.

[9]刘奕琳.推进专业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81-83.

[10]来丽锋.职业学校课程思政评价的多维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3):10-13.

作者:匡青云 王建勇 万俊秀 单位: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杨石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