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23 14:38: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高校绩效管理研究3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内部控制在预算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一方面,建立健全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开展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有利于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评价与反馈应用过程中面临各种风险,若能结合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程序、控制活动等措施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实时对预算运行进行监控,将进一步提升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水平。另一方面,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一定程度上是内部控制的体现。如各二级单位根据分解下达的绩效目标及预算开展业务,确保预算执行不偏离学校既定的发展战略目标,这体现了内部控制的导向思想;对预算执行进行监控,发现问题及时纠偏,确保预算执行的效率和效果,这体现了内部控制的监督思想;预算绩效管理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绩效评价、评价结果反馈与应用的闭环管理体现了内部控制的信息与沟通思想。
2内部控制视角下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2.1预算绩效内部控制环境薄弱
内部控制及预算绩效管理意识不足。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完善高校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的内在要求,是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但高校的内部控制、预算绩效管理还处于被动状态,存在认识不足、绩效意识不强的现象。一方面,高校作为财政预算的执行单位,对预算的片面认识导致存在“有钱好办事”的心理,编制预算时尽可能地就高不就低以便争取较多的预算资金。另一方面,高校内部各职能部门对预算绩效管理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各部门对内部控制、预算管理参与度较低,认为这是学校财务部门的工作,存在重资金争取轻预算执行的现象,且执行后也未及时评价,预算绩效理念不够深入。此外,还存在着预算执行过程中预算刚性不足,预算追加、预算调整现象时有发生等问题。
2.2预算绩效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缺陷
预算绩效管理范围覆盖不全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要求完善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从内容范围来看,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对于业务收支预算评价较少涉及,目前还主要集中在项目预算支出评价上。从资金来源来看,目前,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主要集中在财政专项资金、重点项目或大额资金项目,如双一流建设资金、示范校建设资金、中央提升计划专项资金、实训基地建设,等等。对于横向资金、社会服务等资金较少涉及。并且对于预算绩效管理的自主性不够,对于自身各项资金的预算执行情况不够关注,主要侧重于事前预算绩效目标的撰写,以应事后对上级绩效检查。
2.3预算绩效内部控制活动执行不力
2.3.1预算绩效运行控制不到位预算执行是保障预算执行效果、预算绩效目标实现的关键。目前,高校在预算绩效运行存在监控不到位的现象。一是预算执行前松后紧。前半年高校预算执行处于较为松散的状态,进展缓慢,各二级单位为了完成年度预算绩效目标,避免年底问责,往往在年底突击花钱,资金未有效投入到实际业务发展上。这种预算执行模式大大降低了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背离预算绩效目标。二是忽视事中预算执行情况的监控,仅关注执行进度、年度终了预算执行率,缺乏预算执行过程偏差、资金使用效率的过程性监控。三是部分高校缺乏对预算刚性的管控,执行过程中预算调整及追加随意性大。
2.3.2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绩效评价是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目前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合理,存在以下问题:指标设计缺乏系统性,不够细化、全面;由财务部门组织实施,维度单一;缺乏对预算执行效率的评价,现行评价标准主要集中于对预算结果的评价,导致各二级单位忽视对预算执行过程的评价,仅关心预算执行完成百分比,而忽视预算的合理性和执行过程的管理效率。
2.3.3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不足高校在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方面,普遍缺少绩效奖惩措施。部分高校没有形成预算绩效闭环管理,经费划拨制度、个人绩效奖惩机制没有与绩效评价结果建立联系制度。一是下一年度的预算编制、经费划拨没有与考评结果挂钩,各二级单位预算绩效评价结果不影响下一年度的经费,缺乏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的内在驱动力。二是缺乏责任主体机制,个人绩效、部门绩效没有与预算绩效考核挂钩,教职工缺乏主人翁意识,不能有效发挥预算绩效评价的积极导向作用。
3内部控制视角下优化高校预算绩效体系的措施
3.1构建良好的预算绩效内部控制环境
良好的高校内部控制环境有助于高校预算绩效的实施,高校要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应重视预算内部控制环境对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
3.1.1强化预算绩效内部控制意识一是校领导应加大对预算绩效的重视程度。管理层的内部控制意识有助于单位的内部控制文化建设,高校领导、纪检监察部门等应提升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力度,提升预算绩效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二是学校应加强对全面预算管理、预算绩效管理、内部控制等理论知识的宣传贯彻,强化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如,对于财务人员应要求紧跟上级文件精神,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相关理论的学习,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对于后勤、科研、教务等相关职能部门及二级预算编制人员不定期组织线上线下培训,根据上级文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讲解;对于其他教职工,应制作预算绩效培训手册、培训视频等网络资源,结合年度继续教育常态化培训宣讲,使预算绩效管理理论深入人心。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组建一支专业队伍,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组成人员应包括高校领导、财务、预算责任部门、纪检监察等部门人员。成员应加强业务理论学习,通过外出培训与组内学习讨论相结合的形式,提升实践操作能力;组成人员应起到推广和普及预算绩效理论知识的作用,在各自部门开展理论培训,传达预算绩效管理理念,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落地奠定基础。
3.1.2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预算绩效管理水平高校应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对预算绩效发挥的作用,加大对本校预算绩效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将内部控制的手段和方法融入系统设计中,建立一个符合自身实际的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系统,保证高校能够在内部控制制度的指导下做好预算绩效管理。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预算、账务、科研、资产等系统数据信息的交换与共享,解决信息传递的滞后性问题,实时监控预算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各环节的预算执行效果。
3.2拓展预算绩效评价范围
高校应从内容范围和资金来源两个方面拓展预算绩效管理范围。内容范围应从单一的项目支出评价拓展到所有收支业务的预算绩效支出评价。资金来源应逐步从财政专项资金、重点资金预算绩效评价扩展到全部资金来源的预算绩效评价。同时应结合学校长期发展规划及内部管理需要,重点关注重点建设资金,如“双高”建设资金。
3.3结合内部控制业务流程,实现预算绩效全过程管理
高校应将绩效理念融入到全面预算管理的全过程,结合预算业务的各个流程进行控制,建立绩效管理、预算管理、内部控制理念协同机制,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提升高校预算管理水平,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3.1预算编制内部控制一是预算编制目标及程序规范控制。高校应根据长期发展规划目标,结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实际业务特征,厘清绩效预算编制程序,编报本部门的绩效目标及年度预算。以实训设备为例,各二级学院应根据学校及本部门年度发展目标,制定本部门的绩效目标并经学院内部论证确定后提交给归口部门———实验实训部,实验实训部汇总收集后审核,并提交财务处、财经委员会、党委会与财政部门审核;绩效目标审查通过后由归口部门———实验实训部下发预算编制通知;二级学院根据通知及时测算实现绩效目标所需成本及费用,并编制预算草案,上报给实验实训部并逐级审核汇总上报给财政部门;财政部门下达预算批复后,由财务处将实训设备预算分解下达至实验实训部,再由实验实训部分解细化下达至各二级学院以便后续执行落地。二是预算编制质量控制。高校可设置考评标准,从编制及时性和准确性两个方面进行考评,同时考核二级单位预算编报时是否提供准确、详实的佐证数据材料。及时性考评标准为各阶段预算绩效信息报送的时间,不按规定时间报送的按超时间分档扣分;准确性考评标准为上报结果与细化下达指标的偏差率,超出一定的偏差率则分档扣分。
3.3.2预算执行内部控制加强对预算执行过程的监控有助于及时发现执行偏差,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纠偏。这是保障预算执行效果、预算绩效目标实现的关键。一是建立资金支出过程控制。通过信息化系统有效连接预算系统与会计核算系统,通过监控资金支出情况来监控预算执行的合规性。建立业务-科目对照表,实现预算编制与会计核算科目的有效对应关系。预算下达后,资金支出在项目预算总额及各额度控制内列支。经办人员在报账系统提交支出请求,如在预算额度之内则进入核算流程并在结束后反馈至预算系统更新预算使用信息,超出预算则需要进行超支原因分析,进入预算调整流程。二是建立预算绩效运行控制。预算绩效运行控制不仅仅包括监控事后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还包括监控预算执行进度、预算执行的合法合规性。各二级部门应根据经济业务的性质合理安排预算执行方式,合理安排预算执行进度,避免上半年进展缓慢,下半年未完成绩效突击花钱的现象。财务及纪检监察室等部门应持续对预算执行进展情况和执行效果进行监控;监控过程应合理安排监控时间点和监控时间间隔,避免因监控频繁导致经办人员工作量大或监控间隔时间长导致预算绩效运行控制失效。如果发现问题或者执行偏差应及时会同二级部门分析原因,及时纠正和调整,以顺利实现绩效目标。三是建立健全预算刚性控制制度。预算执行过程中一般不予追加、调整预算,如因为业务调整、内外环境变化或年初预算编制不准确等原因确实需要调整,应严格执行预算调整审批程序,确保预算的严肃性和刚性。高校应建立健全预算刚性控制制度,对于确实需要调整的预算,由二级部门提出申请并附上调整原因及佐证材料,财务部门应对预算调整的合理性、可行性进行分析,确定可调整的范围后根据调整金额的大小及业务性质上报财经委员会、党委会审批,审批通过后再下达预算责任部门。此外,纪检监察部门应建立预算调整追踪制度,分析调整原因,对预算调整的项目追踪其预算执行效果和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作为审批该部门预算调整申请的参考。
3.3.3预算绩效评价内部控制高校应建立健全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要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高校应建立全方位、全覆盖的预算管理体系。预算绩效涉及到学校各项业务,因此应建立以财务部门为主导的多维度评价体系:财务部门作为预算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预算绩效评价,同时将二级部门及纪检监察部门纳入到绩效评价体系中,二级部门作为预算责任部门在预算执行后提交绩效自评报告,财务部门汇总自评报告并进行审核,纪检监察部门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或对绩效自评进行监督检查。另一方面完善预算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结合高校实际业务情况,从预算编制控制、预算执行控制等方面入手,建立科学合理、以量化标准为基础的预算绩效考核指标,保障预算绩效目标的实现。
3.3.4预算绩效评价反馈与应用的内部控制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反馈与应用,建立全面的绩效管理奖惩机制。首先,建立问题整改闭环制度。财务、纪检监察部门应指导各二级单位对年度预算绩效考核结果、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偏离绩效目标的原因,制定整改方案,形成整改闭环;同时对于因自身原因导致预算调整较大的部门应进行追责。其次,建立经费拨划与评价结果的关联机制。强化绩效考核结果对预算编制的作用,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高校应对年度预算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分析,考核结果可作为下一年度预算分解下达的参考因素之一,强化考核结果对预算编制控制的作用。比如,对于预算绩效考核结果优秀的部门在下一年度的预算安排中优先予以考虑,对于预算编报不准确、预算执行不力、预算执行偏差大等考核结果较差的部门则调减次年预算额度。最后,构建激励机制与评价结果的关联机制。激励机制可以与个人工资收入挂钩,如将考核结果划分为一、二、三档,二档奖励性绩效系数为1,一档、三档奖励绩效系数在此基础上分别上浮、下降X%;也可以是职称晋升、外出进修培训等机会奖励,提升教职工的利益得失感。建立与评价结果关联的激励机制后可以有效促进基层教职工更加关心所在部门的预算绩效目标的实现,将他们纳入到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中,实现全员参与,切实发挥绩效评价的导向性作用。
作者:郑彩云 单位:黎明职业大学
高校绩效管理研究篇2
一、引言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指出,要“构建全方位预算绩效管理格局、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链条、完善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硬化预算绩效管理约束”。2019年12月《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发布,提出了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在优化政策、项目绩效管理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单位整体绩效管理。今后一个时期,如何落实好有关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做好财政性专项资金绩效管理,为下一步全面实施整体绩效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将成为中央高校面临的重要挑战和任务。
二、中央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绩效管理认识不到位。中央高校财政专项资金主要包括六大专项,分别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专项、教育教学改革专项、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捐赠配比专项和管理改革等绩效拨款专项。六大专项在高校财政拨款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对支撑中央高校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专项绩效管理是贯穿于项目立项、资金分配、使用、评价全过程的重要理念,是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但现阶段有的高校对绩效管理认识不足,仍停留在“重分钱轻管理、重花钱轻绩效”的惯性思维上,与上级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少问题。
(二)绩效管理机制不健全。由于高校对绩效管理认识不深,重视不够,没有建立健全校内管理机制,与绩效管理相关的部门单位职责未落实,履职不到位。有的归口管理部门只对分钱感兴趣,一分了之,不重视绩效管理;有的项目执行单位单纯为了花钱,觉得只要是做正事就行了,没有绩效的概念。高校绩效管理最后成了财务部门一家的事,成了业务层面的事,工作推不动,落实不到位,效果不显现。
(三)绩效目标指标设置不合理。在项目前期,高校未能深刻领会各大专项的内涵和支持方向,未能将绩效理念贯穿于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有的专项立项不规范,项目未经评审程序,必要性和可行性不足;有的专项项目零散,聚焦不够,效果难彰。项目绩效目标指标设定随意,往往由项目执行单位申报时自行设定,存在绩效目标设定不够完整、不够明晰的情况;有的指标设置不严谨,未做认真分析,应付了之;有的过于简单、指标值易于完成,不能真正体现项目应产生的绩效。归口管理部门及财务部门缺乏相关专业知识,责任心不强,不能提供有效的指导,也未能履行审核责任。
(四)绩效管理过程监管不到位。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由于上级部门执行进度考核的压力,高校往往过于强调执行进度,而忽略了绩效过程管理。项目执行单位为了达到考核时点要求,在加快执行进度时,忽略了绩效目标和指标是否实现;而归口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也把精力放在执行进度的督促和考核上,未能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同步检查绩效执行情况,导致项目偏离绩效目标。执行过程中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纠偏,势必影响预计目标和效果的实现。
(五)绩效评价不规范。高校财政专项绩效评价分为项目自评和学校评价。绩效自评往往由各项目执行单位自行填报,填报时未认真对照绩效目标和指标进行自查自评,没有整理和提供体现绩效实现程度的支撑材料,无依据地随意填写分数,导致自评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质量不高。学校层面的绩效评价对促进财政专项绩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但有的学校并未开展学校层面绩效评价,往往以自评代替校评,将未核实的自评结果简单汇总后就报上级主管部门。有的高校虽然进行绩效评价,但由于精力和能力所限,外包给社会第三方机构,一包了之,参与不够,监督不力,导致评价质量不高,难以达到预计效果。
(六)绩效评价结果未有效运用。高校对绩效评价结果重视不够,结果应用不充分,激励约束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结果除了未与后续资金预算分配挂钩外,也没有建立起结果共享的联动机制,其他部门难以运用评价结果,不能与干部考核、责任追究挂钩,缺乏应有的威慑力。
三、中央高校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的建议
(一)提高对绩效管理的认识。高校要充分认识到,绩效管理作为我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预算体制的重要内容,落实好绩效管理是为了进一步健全学校治理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举措,也是建立和完善以绩效为导向的高校预算改革重要抓手。2020年以来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及国际形势的冲击,国内经济受到重大影响,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厉行节约”和“要坚持过紧日子”的要求,在目前高校财政性资金拨款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如何用更少的钱干出更多更好的事,最大限度发挥资金使用效应,要求高校必须高度重视财政性专项资金绩效管理。
(二)完善校内绩效管理机制。学校层面要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和相关业务部门参加的绩效管理领导小组,制定绩效管理制度,完善绩效管理流程。学校财务部门要履行好绩效管理牵头部门的职能,相关业务部门要体现出各个专项归口管理部门的责任,内部审计部门也要发挥好对绩效管理的监督作用。学校既要按照内部控制的要求,明确划分项目执行单位、归口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内审部门等部门的职责,又要遵循业财融合的理念,建立起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贯通与联动,形成绩效管理合力,提升绩效管理效率与效果。
(三)科学合理设置绩效目标和指标。高校要重视完善财政专项项目库管理,每个专项都要根据项目的支持方向和申报要求建立自己的项目库,凡入库项目都要经过事先评审程序,未经评审不得入库;项目评审时,要将绩效评估纳入其中,评审专家除了业务专家外,还要有绩效专家参与。各专项绩效目标和指标的设置,要体现出高校的特点及专项的要求。具体项目绩效目标的设定,要符合学科建设规划,与学校实际需求密切相关,绩效目标填报格式规范,内容明晰完整,目标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绩效指标安排要全面兼顾数量、质量、时效、成本、效益等方面,指标设置应当清晰、细化、量化,难以量化的要有定性描述。绩效目标指标设定要适度,设定过低则不能体现项目真正的产出和效益,有违专项设置的初衷;设定过高则不切实际,难以完成。科学合理设置绩效指标需要有项目专业知识和财务相关知识,财务部门要组织项目申报单位进行业务培训,学习国家及教育部文件以及往年的优秀案例,提高预算编制过程中绩效指标填写的科学性、规范性及合理性。专项归口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要对申报文本进行审核,重点审核立项的必要性、经济性,评估绩效目标及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审核结果作为安排预算的依据。
(四)加强绩效过程管理与监督。财政专项下达执行后,高校各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坚持资金执行进度和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双监控”。项目执行单位要按照“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始终秉持绩效理念,项目执行过程中不但要确保资金合规使用,还要重视资金执行进度,更要紧盯绩效目标与指标是否实现,有无偏离;归口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要随时关注专项的执行过程,定期进行“回头看”,有必要的项目进行中期检查,在监控资金执行进度的同时,还要关注项目绩效目标与指标的实现情况。高校还要强化运用信息化手段,将绩效管理模块嵌入预算管理系统,实行全过程信息化管理;进一步推进大数据应用,加强数据信息的整合、分析、共享,实现绩效自动监控、自动预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规范开展绩效评价。项目结束后,高校要对财政性专项开展绩效评价,评价分为项目自评和学校整体评价两个层次,项目自评由项目执行单位负责,认真对照该项目的绩效目标和指标逐项梳理,实事求是打分;整体评价是学校层面的评价,由财务部门负责,对整个专项的绩效情况进行评估,并对项目自评情况进行核实检查。内部审计部门也应当发挥监督作用,试行开展绩效管理审计,对高校财政专项的管理体系、职责履行、项目立项、预算编制、绩效目标指标设置、过程管理、结果管理等全过程进行审计,查找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以促进学校绩效管理措施完善和管理水平提升。
(六)强化评价结果运用。高校应当重视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建立信息共享、结果共用的联动机制,落实好“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要求。学校要将绩效考核结果与下一年度预算分配挂钩,对绩效评价结果优秀的项目优先安排预算,对绩效评价结果一般的项目督促其改进,对绩效评价结果差的项目予以调减预算或不安排预算,对沉淀资金予以收回再分配。学校还要将考核结果与单位年终考核与干部评价挂钩,强化业务部门与项目单位负责人的责任,必要时予以问责追责,促使其提高站位,履职尽职,切实做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工作。
作者:师展
高校绩效管理研究篇3
一、引言
2017年,结合我国多年的全口径预算实践经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2018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第三次会议,会议指出:“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创新预算管理方式,突出绩效导向,落实主体责任,通过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实现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着力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2018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我国预算绩效管理开始了创新改革之路。《意见》提出:力争3~5年基本建成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新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建设必将对审计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意见》中还提出:“审计机关要依法对预算绩效管理情况开展审计监督,发现违法违纪问题线索及时移送纪检监察机关。”高校作为国家财政预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责无旁贷地紧跟党中央的领导,贯彻落实上级会议和文件精神,建立高校的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体系。高校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离不开高校内部审计的监督,但是现存的高校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和内容不足以满足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监督要求。本文将从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和特殊性、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对高校内部审计的要求和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下高校内部审计的实践路径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探讨高校内审在高校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二、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
(一)高校内部审计发展的政策背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审计工作作为国民经济活动的“安全员”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试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审计全覆盖,明确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执行审计全覆盖。审计工作的范围被重新定义。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到:“……调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力量,增强审计监督合力。”审计署发布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审计署第11号令)指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或者履行内部审计职责的内设机构,应当在本单位党组织、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内部审计迎来了新一轮的调整和转型升级。
(二)高校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现阶段,大部分高校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多集中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工程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科研项目审计等。而在内部控制审计、绩效审计、重要政策跟踪审计等业务方面基本没有启动。由此可见,高校内部审计的主要工作内容以财务审计为主。究其原因是绩效审计、内控审计、政策跟踪审计缺乏广泛适用的审计标准。尽管《审计法》《审计条例》《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等现行的法规法规、规章制度中都提及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字样,但此类制度在对“效益”到底如何进行审计、审计的标准是什么并没有提及。因此,在审计实践中,内审人员很难把握审计判断标准。
三、高校内部审计的特殊性
(一)审计对象的特殊性。高校内部审计的审计对象是高校内部各类经济和非经济活动。高等教育的主要工作是为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培养人才。高校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其工作成果是使学生在学校的教育体系培养下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换而言之,高等教育成果的衡量标准是:学生是否能够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能力,成为优质的人力资源。但“人才”本就难以被评价。基于上述“人才成果”的特殊性,高校内部各类活动的“效益性”的衡量标准较难被定义。此外,高等教育的产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他们给社会带来的效益并不是立即可见的。这种效益具有延后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众所周知,高校培养的应届毕业生是一类并不成熟的专业人才。这群学生需要经历社会的历练,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被投入到各行各业中,他们的服务年限也将是长期的。因此,高校内部审计在对高校内部各类活动的“效益性”进行审计时,其审计标准是很难被量化和定性的。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实践中需要立足当下展望未来,进行职业判断时需要具备预期性、长期性和容错性。
(二)审计环境的特殊性。内部审计有别于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其独立性是受限的。导致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职业判断时其站位就与国家审计和外部审计不同,进而导致职业判断的结果也不尽相同。由此可知,内部审计工作更适合在有标准支撑、有制度保障、有依据可查的前提下进行。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内部审计部门对管理型审计,诸如内控审计、预算绩效审计、重大政策跟踪审计等并未开展的原因。
四、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对内部审计的要求
随着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占GDP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各高校应该积极研究政策,探索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之路。根据《意见》的文件精神,审计在国家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全面预算绩效这一领域的审计工作重点,不仅仅是关注财政资金使用是否合规、真实、准确,更应该从经济、效率和效果等角度衡量和评价财政资金使用的情况。《第2202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绩效审计》规定:“经济性,是指组织经营管理过程中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产品或者服务及其他成果时所消耗的资源最少;效率性是指组织经营管理过程中投入资源与产出成果之间的对比关系;效果性是指组织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随着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相关政策的深入推广和落实以及内部审计准则的不断完善,高校内部审计不能再安于现状,应该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积极调整审计岗位定位、优化审计工作流程、重塑内部审计形象。在高校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建设中,高校内部审计需要转变传统财务审计的思路,将预算绩效审计引入审计工作全过程,贯彻落实“花钱必有效,无效必问责”的指导思想,为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助力。
五、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下高校内部审计的实践路径
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下的高校内部审计有别于传统内部审计重财务审计轻政策审计的工作思路。将审计工作进行重新整合,囊括了政策执行情况审计、制度合理合规性审计以及对校内各类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的全面审计过程。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必须探索新的工作方式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高校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集中在高校内部。高校内部审计应该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调整原有的审计评价体系,针对本单位的特性构建新的、适用于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审计评价体系。但是结合多年的高校内部审计情况来看,统一的审计评价标准无法满足高校实际工作环境要求。不同的板块,比如:院系评价体系与职能部门的评价体系,因工作重点不同而不相同。专项资金的评价体系与一般预算的评价体系也存在差异。要想更好地服务于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推进校内人财物使用的经济化、效率化和效益化,高校内部审计需要有侧重点地设计一套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根据财政部门现存的绩效评价体系可知,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是一系列涵盖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的体系。它旨在公平、公正地反映被审计对象使用财政资金的效益情况,揭示单位工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的一套复杂的打分方法。这种打分方法的设计必须结合某一类部门的具体情况。评价体系应根据部门分管工作及岗位职责权限有重点地筛选具有代表性的、能够反映部门核心价值的、能够揭示部门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的事项进行评价。举例来说,在设计某学校的二级学院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时至少但不限于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基本财政收支情况(经济性)。学院使用财政资金或非财政资金的合规情况。预算执行情况、预算调整情况、政府采购执行情况、费用支出情况及增长率等;关注学生教育成本,学院教学支出及占比、三公经费支出及占比、固定资产支出及占比、人员及管理经费支出及占比等。第二,人才和物资的效率(效率性)。人力资源的效率方面:因公出国教师人数、高层次人才引进及考核情况等、双一流学科数量等;物资效率方面:固定资产使用效率、教师利用率、软件设备使用效率等。第三,人财物使用的效果(效果性)。比如:学院专利数量及其转化率、学生就业率、学生创新创业情况等。职能部门的绩效评价体系与学院评价体系相似的是对其基本财政情况和人财物使用效果的考核。对人力资源效率的考核权重应相应降低,重大政策的落实情况的权重则需要调增。此外,同类型的评价体系在不同单位的使用情况也并不相同。审计部门应结合实际情况对评价体系灵活运用。实务中审计人员可以采用调查法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深入了解。
六、高校内部审计在高校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中的作用
《意见》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审计机关要依法对预算绩效管理情况开展审计监督。”审计依法履行监督职权,是高校建立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重要助力。预算绩效审计与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目标具有同质性,都是为促进高校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的现代化。高校可以通过预算绩效审计将效益情况与预算工作相互连接,从而推动高校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落实,完善预算分配,改善绩效管理,实现组织健康运行的目的。
作者:庞洁峻 单位:辽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