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23 17:58: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3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单元整体教学的项目化设计
项目化设计是在项目化学习(PBL)视域下,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一个驱动性问题作深入持续的探究,为学生架构任务与活动、提供资源与支架、参与指导与评估的教学设计,旨在调动学生所有的知识、能力和品质解决问题,在探索和迁移的过程中习得经验、发展能力、培育素养。
1.驱动性基本问题的设计所谓基本问题,指“能促进学生对主题单元的内容理解,并激发知识间的联系和迁移”的问题[2]。单元整体教学中的基本问题是围绕单元核心知识进行设计的问题,以问题为情境,引领学生入项,开展问题驱动学习。好的基本问题,可以激发已学知识、现有经验和新学知识之间的意义关联,驱动学生主动投入任务学习。
2.整体性探究任务的设计注意处理好“单篇”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既要深入理解“单篇”,也要整体把握任务群所承担的任务,将真实的情境、多样的活动、丰富的资源进行有机整合,避免只进行割裂的单篇教学。教师应将单元整体教学的观念贯穿始终,从问题解决分析、学情分析、活动设计等多方面入手,设计环环相扣的整体性探究任务,驱动学生持续探索,直至问题解决。
3.反思性全程评价的设计评价是单元整体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目的是对项目学习成果予以反馈,促进积极反思与修正,这也是提高项目化教学效果的关键。反思性是由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提出的反思性思维模式,强调以结论为导向,回顾、梳理、搜索证据,需要个体不断探索支持结论的理由[3]。在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结论进行分析、调整、证实,全程监控学习成果的达成情况,提高自我评估能力,有利于下一个任务的解决。在全程评价中,整合过程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在项目活动过程中的关键能力与素养发展,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准确诊断学科素养发展水平,坚持“教—学—评”的一致性。
二、单元整体教学的项目化实施
1.紧扣单元目标,设计驱动性基本问题(1)设定明晰的单元教学目标设计驱动性基本问题首先要有明晰的单元教学目标。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五篇文章都聚焦人物对话与说理,教师可以将“多元语境下的交际说理”作为学习项目,整体设计单元教学目标。“交际说理”即在交际场景中讲道理,其话语场包括和谁说、说什么、怎么说、为什么这样说;从语用身份转换的视角看,还涉及“我如何说”。交际说理必须讲究逻辑与技巧、语气与态度等;此外,还要考虑到影响说理效果的时代背景、人物个性等要素。这些涉及知识、技能、态度以及思维的训练都指向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结合单元专题特点、课标要求以及项目需求,对本单元教学目标作如下设定:①在文本语境、文化语境和比较语境中研读人物对话,提炼话题核心观点,鉴赏思想内涵,认识其文化价值。②把握人物的说理逻辑与表达技巧,能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人物形象对历史叙事进行思辨性阅读和讨论。③学习如何精准表达观点,运用学到的说理方法阐述自己的思考与评价,进行思辨性写作,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2)设计单元驱动性基本问题教师在明确的单元教学目标指导下,进行单元驱动性基本问题的设计。如: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难题:如何说服老板采用我的方案?怎么才能让客户签单?用什么样的说话方式才能让爸妈满足我的要求?我怎么说才能让同学信任我?……面对纷繁的人际关系,我们需要良好的说理能力才能游刃有余。早在古代,一些说理达人就已经给我们做了精彩的示范。假如孔子、孟子、庄子、烛之武、刘邦五人同台参加《我是演说家》栏目,谁的说理最能打动你?为什么他能够胜出呢?说说你的理由。《我是演说家》是全凭“语言魅力”吸引观众的竞技类节目,获胜者需要具备清晰的逻辑思维、高超的语言技巧、理性的是非判断、满腔的真情实感,与本单元“交际说理”的训练目标不谋而合。学生对此类与自我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兴趣极高,可据此设计驱动性基本问题。教学中发现,有部分学生对于言说者的说话技巧没有清晰的概念,杂乱且片面,缺乏全面整合的思考能力。有的学生看上去给出了自己的选择理由,事实上并没有经历整个问题的解决过程,始终无法为自己的选择提供有力的证据。
2.分化问题解决,架构探究性任务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有效失败”后,教师需要及时提供支架,带领学生分解驱动性基本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封闭式选择,第二个问题是开放性问题,它不仅需要学生分析获胜的决定要素,还需要分析推理、给出证据。问题的解决是有内在逻辑的:首先,疏通文言,把握文本内容与人物观点;其次,把握言说者的说理思路与表达技巧;再次,探究影响说理效果的内、外部其他影响要素;最后,迁移运用所学,陈述选择理由。依据以上问题解决的步骤,架构单元整体探究性任务及活动(如图1)。第一个任务“梳理人物对话并理解”安排两个学习活动,聚焦“人物说的是什么”。活动一“记一记:文言知识与用法”指向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学习,要安排学生统筹好课内外时间,课外借助课本注释、工具书和网络资源准确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言句法,采用列表形式整理,做好课堂准备;课上可以采用学生模拟教学、互助学习的方式,引领诵读、交流重点、答疑难点。活动二“比一比:人物对话与观点”,将五篇文章中的人物对话圈画出来,比较对话双方的观点,理解各自表达的内涵,在比较阅读中形成对文本内容的深度理解(见表1)。
3.即时反馈任务,深化反思性全程评价项目实施中安排的实践活动往往很多,但不一定都要进行评价。本单元的4个任务中设计了4次阅读之后的展示活动。以高中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设计评价维度,给出不同水平学生参与单元学习活动的评价等级,学习过程中即时自我对照与反思,明确改进方向(见表3)。这4次展示活动,聚焦本单元的核心知识、主要的高阶思维能力以及重要的实践,每一次基于阅读之后的分享与表达,包括写作之后的自我修改,都指向单元驱动性基本问题的解决路径,考查学生迁移运用所学到的说理思路与技巧解决真实情境下表达任务的能力。横向看,多级评价维度对学生的表现性活动进行了具体的质量描述,将杰出级别置于前列,不同等级水平逐层降级,意在要求全体学生向杰出级看齐,明确反思性实践方向,准确诊断每个学生阶段性活动中呈现的关键能力;纵向看,4个评价活动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4个层面全面评价学生活动的具体表现,促进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全程评价活动即时、多元、分级,形成螺旋进阶、纵横立体的单元评价体系。总之,以项目化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需要抓住主线,统筹设计,步步为营,聚焦真实情境,整体建构任务,驱动学生在持续探索中解决问题。这不仅是一个操作层面的教学变革,更是一个立足学生素养发展的教学理念的体现,教师应积极变革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单元整体教学生态,实现学习任务群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地。
作者:周园单位:江苏省徐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篇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育教学工作十分关键和重要的内容。在信息化发展的大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需要与时俱进,将信息化教学与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相结合,围绕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优化教学策略,为语文教育发展提供助力。当下,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以高中语文学科为例,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需要发展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学科核心素养。对于教师而言,相较于以往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方式,信息化教学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更具优势:第一,信息化手段能够突破时空限制,节约课堂教学时间。例如教师可以打破课堂教学在时空上的局限,让学生利用微课进行自主学习,进行语言建构,然后利用课堂时间引导学生尽情畅想、讨论,帮助学生实现语言的灵活运用。第二,信息化手段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画面,启发学生主动思考。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构建动态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理顺文章逻辑,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以及每一句话、每一个段落设计的用意,从而更好地感受文章的美感,实现对文章的理性思考。第三,信息化手段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单元主题建立链接,进行相关阅读,积累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基于信息化教学的含义以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优势,高中语文教师应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一、依托信息化教学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
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基础内容。在高中语文信息化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导,借助新技术,将语言建构与运用拓展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1.利用数字资源对文本整合再造丰富语言输入内容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重组、再造,利用丰富的数字资源,增加语言输入量,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如部编人教版高中教材收录了鲁迅的《阿Q正传》《祝福》《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等文章,授课中可利用数字资源进行整合重组,集中进行研读,抓住关键语句,揣摩品味,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利用课件创设语境增加语言实践的机会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利用课件内容创设听、说、读、写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语言。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视频,以影视作品为载体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感受、理解文本,同时通过讨论和表达,强化学生的语言实践,促进学生语言的内化生成及运用[1]。3.利用电子白板提高语言交流效果以《再别康桥》教学为例,让学生根据文中最后一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分析作者是一个有着怎样情怀的诗人,有的学生会说徐志摩是一个感性的人,也有学生会说作者很洒脱,还有学生会说他的心思很缜密……可见,电子白板创设的情境,作为学生发展语言能力的好助手,促进了其各抒己见,较好地实现了课堂效果。4.借助互联网技术发展语言素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移动智能设备,在信息化教学实践中建立班级微信群,利用微信布置各种学生作业,将学习结果上传到微信平台,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和应用的机会,拓展学生语言交流的空间,促进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
二、依托信息化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
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优势,通过信息化资源优化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的同时提升思维的深刻性、发散性、批判性、灵活性、严密性等,以实现思维品质发展。例如在《雷雨》的设计中,教师可以结合戏剧的特殊形式引入多媒体资源,展开信息化教学,促使学生在体验剧情、分析人物的过程中实现思维品质发展。其中,为引导学生对鲁侍萍这一人物进行深刻分析,教师播放了鲁侍萍重回周家但未与周朴园相认的一段戏剧片段。针对戏剧片段中人物的语言和神态,教师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鲁侍萍再说“你不要怕,你以为我会用这种关系来敲诈你吗?你放心,我不会的”这段话时用了怎样的语气?为什么鲁侍萍记得“绸衬衣”这些细节,并且非要提三十年前的事情?为什么鲁侍萍一再提这个孩子还活着?她对周朴园抱有怎样的情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戏剧片段,从演员的表演细节中体会其中的情感变化,从而让学生突破表象的限制,更加深刻地理解鲁侍萍这个人物,即鲁侍萍一方面对周朴园有怀念、有留恋,记得彼此间的细节;另一方面,也有不甘,并不断去试探周朴园,甚至希望通过自己的语言伤害他、报复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借助戏剧表演的片段对人物角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而从人物的语言挖掘人物内心并总结人物特点的过程,也是思维不断深化的过程,这一训练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是十分重要的。在完成了《雷雨》整个故事的讲解后,教师为学生提出了开放性的问题:如果本文能有其他的结局,同学们想想会是什么样的结局呢?在问题的引导下,教师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对结局进行联想、发散,从而拓展思维的宽度,树立学生创新表达的意识。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通过发起网上讨论,将这一问题抛给更多的网友,并通过评论与他人互动,共同想象《雷雨》这个故事更多可能的结局。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开放性,打破了课堂在时间与空间上的界限,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有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新性。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的思考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促进了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三、依托信息化教学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1.引导学生体会生动的语言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音频、视频等资料,指导学生学习,感受汉语中的节奏和韵律,激发学生对汉语的情感,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2]。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声情并茂的范读为学生展示语言的艺术性,也可以充分发挥媒体资源的优势,为学生播放音频资料,让学生感受语言所能表达的情感,例如展现《荷塘月色》的清新雅致,感受《我有一个梦想》的慷慨激昂,体会《祝福》的沉重压抑等。教师也可以播放同一篇课文两种不同风格的音频,让学生感受哪个风格更能体现语言美。经典作品的欣赏,能够丰富学生语言,强化学生对语言美的感受,并提高学生艺术性地运用语言的能力[3]。2.引导学生体会情感美在语文学科中,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的发展并非局限于本学科之内,还可以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这样可以拓宽学生审美鉴赏的范围,激发其创造美的灵感,提升其对美的感悟。在信息化教学实践中,利用音乐元素丰富课堂已经成为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设计的重要思路。将音乐融入课堂的审美教育之中,可以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获得美的熏陶,又能使学生放松身心,全面感受语言文字传递出的情感价值。例如在欣赏白居易的《琵琶行》这首古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古典音乐做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感情,展开想象,体会作者平白的语言中传递出的对琵琶女的同情,以及对自身身世的感伤,进而从情感层面感受诗词的魅力,体会情感之美。3.引导学生感受画面美审美教育是一种形象化的教育,将美的理念寓于直观的形象、生动的意境中,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绪、让其获得美的熏陶具有重要意义。在信息化背景下,互联网技术为学生的审美教育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可以通过形、光、色、声,为学生创造一种生动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其欣赏美,激发其对美的追求。基于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构建直观、形象的画面,拓宽其审美视野,强化其美学体验。例如在阅读《瓦尔登湖》片段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文中的描述展现瓦尔登湖的画面,提升学生对自然美的认识。
四、依托信息化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
1.借助线上教学平台引导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在课程教学中,在实现学习资源整合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借助互联网查阅资料,实现文化知识的学习。例如在学习《诗经》中的《氓》《采薇》这两首作品的过程中,教师设计了课前预习任务,学生通过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进而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在课下自主学习中,教师借助线上平台进行查找,并与教师、学生以及其他网友交流,以丰富对《诗经》的了解,为课堂阅读、欣赏古诗词做好准备。这样的教学设计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辅助,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自觉习得语文相关知识,并潜移默化地实现文化的理解和传承[4]。2.借助数字化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探索不同文化的内涵,体会其中的人文情感,提高其对文化的欣赏能力。例如在引导学生理解《蜀道难》中诗人奔放的情感、磅礴的气势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借助教材内容对诗人、诗歌写作背景、诗歌意境进行简单介绍,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整个设计以图像、动画、符号等相互配合,并利用文字和音乐加以辅助,配合声情并茂的朗诵,为学生创设直观生动、形象逼真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在音、画、字创设的氛围里产生情感共鸣,深入体会作者发出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这样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加深了学生对文化的体验,也让学生在文化的熏陶中提升了人文素养。3.借助信息技术拓展延伸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培养不应局限在教材之内,而是应该根据教材内容进行适当拓展,为学生设置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接触多元文化,深入对文化的理解,提高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五、结语信息化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突破时间与空间等方面的限制,为学生构建一个更加轻松、高效的信息化课堂,进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真正实现高中学生语文知识水平的全面提升。
作者:王云超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篇3
信息技术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一种新形式教学。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进而提高语文的基础能力。所以本文主要阐述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中文教学中的应用,同时只有利用了计算机网络和优化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高中语文教育质量。
一、信息化视角下整合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1.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兴趣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文言文诗词说明,老师们可以通过计算机编写PPT教材,通过生动活泼的语言,展现语文的教学形式,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老师还可以通过绘图软件,制作出丰富多彩的教学工具,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并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就高中而言,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所以高中语文的教学是一个动态的、高度多变的过程,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进行教学设计。例如,在学习苏轼诗文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们对苏轼的人生体验更有兴趣,并愿意探索苏轼在古代作品中的“意境”。于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就苏轼的生平故事进行了展示,并进行趣味的探讨,使同学们对苏轼这个诗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使更多的同学在课堂时间里认识苏轼。这样才能使教师在课堂上达到较好的教学品质,并能有效地改善其教学效果。2.分层教学的呈现方式教学——注重因材施教在实施“因材施教”时,要注重每位学生的个性特征,即采取分层教学方法,使“学生”和“教”的过程逐渐重叠,体现出“教”的“层次”。它不仅可以支持学生的学习和接受,而且可以使其成为“以核心内容为主,以扩展内容为辅”的良好的教学内容结构。在高中语言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数据分析软件来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将其与特定的教学步骤相结合,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目的。3.运用多元的教学方法确保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各个科目的课时都是有限度的。所以,怎样才能使其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就成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课堂上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使语文课堂的学习效果得到显著改善。比如,语文教材中的诗歌,教师会用一节课来讲述作者的生平,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然后,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同学们聚集在一起,进行诗词朗读大赛,并组织评判团,让同学们从各自的情绪和内容中去体会、掌握诗的意境。在此基础上,老师将会对诗词进行更深刻的剖析,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课堂的内容。4.提高教师素质,从而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要想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作用。一是要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保证他们的专业知识能满足目前高中生对语言知识的好奇;二是要使教师不断丰富自身,使自己在掌握基本的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多地接触到当代文学的知识,使之与学生的需要相适应;三是要使高中教师学习和掌握新时代课堂教学理念,充分发挥新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比如,在高中的传统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形式为学生提供几百个论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四大经典,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面向信息化的高中语文课程整合
1.古诗词教学内容传统中国课本上的古代诗词并不多,因此课本上要对这些诗词进行更新,并添加一些古代诗词。另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词也占了很大的比重。其凝练程度之高,韵律之美,已为世人所称道。在教学中,阅读诗词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其独特的魅力,使学生爱上诗词,热爱传统文化。从信息化的观点出发,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来丰富传统的古典诗歌教学。2.阅读教学内容目前,我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已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但其实践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其中,过于严肃和死板的阅读材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信息化的视角下,教师既能通过网络将阅读教学资源整合起来,又能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其生动、形象地再现,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高中阶段,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必须养成良好的预习和温习习惯。在课前预习中文课文能有效地改善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同时,在预习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自己不懂的问题,并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在不同的高中语文教学条件下,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可以有效地确保不同的学习效果。其次,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要养成自主思维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对教材进行教学,而对学生来说,仅仅是对所讲的知识进行简单的理解,缺少了自主思维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由于不同的课程内容、不同的教学方式,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不适应。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学生可以独立思考,研究问题,实现语文教学的连贯性。3.写作教学内容同时在高中语文中,写作教学和阅读同样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当前学生作文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如缺少想象,思维上的雷同等。在信息化的视角下,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对语文写作的资源进行更好的整合,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写作方式,从而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发展,思维更加活跃。目前,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明显下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难以受到重视,因而教师在实践中要使其更好地发挥优势,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高中学生的学习习惯,也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从而实现现代信息教育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高建军.樊丽萍.信息化视角下高中语文教学资源整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刘祖宁.基于远程教育资源整合的高中语文教学浅析[J].作文成功之路
[3]刘学鹏.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与影视资源整合的对策.教育现代化知网.
作者:刘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