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哲学思维探讨3篇

哲学思维探讨3篇

发布时间:2022-12-26 09:28: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哲学思维探讨3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哲学思维探讨3篇

哲学思维探讨篇1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基础单元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一环,起着基础性作用。可见,加强和创新社区治理已经成为当前党和国家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步骤和战略选择。实践中,如何理顺国家-社会-居民之间的关系,实现社区治理创新已经成为当前亟待破解的课题。这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指导,正确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找到社区治理的新思路。

一、当前社区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作任务繁杂,主责主业淡化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最前沿,需要上接政府、下连百姓,从而更好地凝聚、服务群众,这是社区的本质属性和根本要求。这一属性和要求本身就决定了社区工作复杂繁重。在实际工作中,很多行政性事务普遍向基层一线倾斜,环节过多,程序复杂,角色混乱,任务繁琐,大量的行政性事务反而成为了社区的主责主业,形成了“上头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工作局面。以凌源市为例,社区每年承担的行政性事务占社区整体事务的80%以上,在社区悬挂牌匾数量超过10个,名目繁杂的检查、验收和报表牵扯着社区工作人员的主要精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工作的下沉,不能很好地察民情、知民意、解民忧,淡化了社区服务群众的本质属性。

(二)工作力量不足,专业人才缺乏在社区特别是县区社区中,普遍存在人员力量薄弱、福利待遇较低的状况。就凌源市而言,社区正式工作人员在7人左右(“两委”成员),除“两委”成员外均为公益岗人员,一个社区工作人员大概在15人上下,而且所辖地域面积即使最小的社区也在0.3平方公里左右,所辖人口在3千到上万不等,平均一个社区工作人员至少要服务200名群众,还要承担大量的行政性事务,人员力量严重不足。而社区工作人员的薪资待遇却相对较低,两委成员的每月薪资不足3000元,大多数高学历人员不愿从事社区工作,导致人员结构出现断层,专业能力不足,一些复杂性、专业性工作,胜任者屈指可数,这与新时代的发展需求不相匹配。

(三)活动形式单一,创新意识不足社区虽是群众自治性组织,但在工作中,有些社区往往习惯于规定动作,乐于沿袭原有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形式较为单一,创新做的不够。如,老年党员是党组织的财富,也是社区活动参与的主体力量,但是受限于身体状况,很多活动无法参加,如何举办适合老年党员参加的活动、充分体现他们的价值以发挥其作用,这都是社区急需去思考和解决的。

(四)民众参与度不够,多元主体尚未形成合力社区治理的核心是做好群众工作,社区治理最大的问题就是脱离群众。然而,现在许多社区恰恰在治理上存在着与群众沟通不畅、接地气不足的问题。如对国家利民政策宣讲解读不到位,甚至因为误读,引起很多不必要的矛盾和摩擦,导致社区与百姓之间的沟通通道人为闭合。另一方面,社区治理也面临着如何统一多元主体进行联合共建的难题。社区辖区的“两新组织”“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等是社区服务群众的重要力量,需要社区进行资源整合、合理利用。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社区党组织并没有完全发挥出党建的引领作用,未能通过党建联动使多元主体形成合力,更好地服务群众、服务社会。

二、当前社区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缺少整体规划,职责定位不清在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由于处于社会转型期,工作重心的下移,县市基层不同程度地存在职能定位不清、权责不明的状况。部分社区党组织未能充分发挥党的引领作用,将行政事务性工作与社区本职工作混为一谈,缺少对社区治理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可行性规划,社区服务群众的本质属性未能有效彰显。

(二)人才吸引力不足,人才机制有待完善在选拔人才上,来源面相对固定,受众面窄,人才吸引力不足;在留住人才上,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社区工作者的薪资待遇较低,难以吸引、留住高素质人才;在人才支持上,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等缺少必要的到社区交流锻炼的通道,对社区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不够。

(三)思维观念有待更新,积极性未充分调动一方面,长期以来,民众单位制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有事找单位”的思维依然存在,尚未形成社区主人翁意识,这在无形中削弱了民众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然而部分社区的思维理念却没有与时俱进,只求稳,不求新,无法满足社区民众的实际诉求,不能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

(四)参与机制不健全,凝聚力不够社区治理尚未形成系统、完整、有效的社区事务参与机制。如在居民参与社区事务方面,楼委会、业主委员会、小区居民代表大会等机构设置尚不健全,系统化规范化管理尚未完全形成,居民难以依法有效行使参与、监督等权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居民与社区的协同合作。同时,社区党组织凝聚力不够,未能对辖区居民、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社会团体等形成引领凝聚作用,多元主体合力尚未形成。

三、运用哲学思维打造社区治理新格局

(一)社区有效治理的基本思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3]只有实践才能决定认识,因为人类认识和把握社会的规律都来源于实践。而要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1.加强顶层设计社区就是缩小的社会,社区治理的好坏关系着千家万户,甚至影响整个地区的发展。因此,社区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纳入到地区治理的整体规划之中,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让社区各项工作都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此外,基层党组织也要做好本社区治理的整体发展规划,让社区治理做到心中有数。2.建立权责清单坚持从实际出发,依据社区实际情况,建立社区治理的权责清单。通过界定权力范围,厘清社区职能,明确治理任务,减轻社区行政事务负担。社区也需根据任务清单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能,做到“一站式”服务,切实打通“社区治理最后一公里”。

(二)社区有效治理的政治保障: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根据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领导权理论,无产阶级政党不论是革命时期还是执政时期都要牢牢掌握并充分发挥领导权,做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领导者、引领者,唯有如此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繁荣兴盛。同时,根据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要抓住事物的关键,要让主要力量聚焦重点环节,重点抓住了,其他方面就迎刃而解了。在社会治理领域,坚持党的领导就是重点和关键,只有党的领导不动摇,社区治理才不会跑偏,这是社区治理的根本政治保障。1.强化自身建设,推行党员积分制管理“打铁必须自身硬”。自身坚强有力是其他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社区党组织可以通过积分制管理,进一步细化党员考核标准,量化考核指标,让每位党员都能明确看到自身与优秀党员的差距,激发党员的内生动力,不断提升党员素质,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2.完善奖惩机制,最大限度激发人才潜力人人都是可塑之才,关键在于如何激发,做到人尽其才。这需要良好的奖惩机制。一方面,要让真正干事的人得奖励,“让实干者得实惠,让无为者无市场”。在此基础上,可以尝试为高素质、专门人才提供优惠政策、公开招聘等形式,为社区储备人才力量。另一方面,要结合实际建立合理的容错纠错区间,划出容错边界,为敢于担当者提供干事创业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激发更高的干事创业热情。3.加强宣传教育,让党的思想在基层落地生根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第一线,本身担负着教育管理党员,宣传凝聚服务群众的重要任务,有没有宣传,有没有沟通到位,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政策的效果。因此,社区党组织要充分认识宣传教育的重要作用,让党的思想真正在基层落地生根。

(三)社区有效治理的关键要素: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唯物辩证法强调,事物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消亡”。因此,想要发展,就需要不断创新。1.打造社区特色服务充分挖掘、整合社区现有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形成本社区的特色项目或服务。如,本社区老年人口较多,社区活动就可以重点聚焦老年人的需求,开展养生讲堂、太极拳培训等活动。再如,可以充分发掘本社区能人、专业技术人才、工匠大师等,发展特色产业,破解社区资金紧张的困境。2.聚焦智慧社区建设智能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物联网、云计算、5G已经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连,社区治理也同样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一是要整合信息资源,打造网络服务平台,拓展社区工作渠道;二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网络办公;三是逐步打造安防智能化小区,更好地维护居民的安全。

(四)社区有效治理的模式选择:坚持多元共治的社区治理模式事物具有普遍联系性,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的链条之中,任何事物都不能独立于这个普遍联系之外。且整体又大于部分之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4]上述理论表明,社区治理要聚焦于事物发展的整体,形成多元共治的合力。1.党建引领多元共治一方面,社区应加强与多元主体的联系,积极与“两新组织”、社会团体等开展互助共建,增进了解,凝聚共识,找准契合点和着力点在多元合作中实现共同发展。另一方面,搭建社区党建服务平台,拓展非公企业、社会团体的话语权、参与权,积极调动辖区企业、团体的参与热情,推动“事务共商、家园共建、资源共享”,形成共商共建共享治理格局。2.打造网格管理体系进一步精细化社区管理,科学设置网格划分标准,将社区所有居民、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都纳入网格之中,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体系,社区以网格为单位,开展志愿服务、扶贫帮困等活动,从而形成多元主体的有效联动。四、结语邓小平同志说:“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打不倒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必须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昂首迈进,赢得未来。社区治理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一环,应时刻汲取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社区力量。

作者:于澜涛

哲学思维探讨篇2

在我国高等院校基础与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应用文写作是最基础和常见的教学组成部分,只有构建完善的应用文写作教学体系,才能保证学生的写作质量。但当前大学生在应用文写作中,由于哲学思维相对匮乏,导致写作缺乏严谨性,整体的逻辑衔接不够顺畅,这些问题大大降低了应用文的写作质量。因此,在开展应用文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培育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使学生灵活运用哲学思维写作,体现标准化的语言,明确主旨,提高写作质量。

1应用文写作与哲学思维的特点

哲学思维形成于哲学思考和研究的过程,其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与普通逻辑思维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哲学思维是在考证世界时引入哲学理论,继而认知事物本质,并为个体思考问题提供系统的思考方式,促进形成个体辩证思维[1]。哲学思维具有显著特点,包括严谨性、客观性、逻辑性,其中不同特点所发挥的作用也存在差别。哲学思维的严谨性使个体在思考问题时,并不会遵从常识,不倡导绝对的结论,而是从多个角度和方面论证,继而看待事物的本质。哲学思维的客观性使人客观地思考问题,避免被浅层表象迷惑,从客观角度深刻认知事物本质,了解事物的不足、规律和特质。哲学思维的逻辑性对个体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使个体在看待人与事物时秉持客观冷静的态度,继而体现出对事物的改造能力。总而言之,哲学思维对改造社会、推动社会发展具有强大的助力,能融入生活的各个方面。

2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哲学思维的重要性

2.1有利于使应用文语言规范化应用文写作通常用于公司事物的处理,所运用的语言形式体现出直观性特点,且文笔不需要彰显文学色彩,更加不宜运用拟人、比喻等类似修辞手法。因此,在应用文写作的过程中,仅需注重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保障所传递的内容严谨且无歧义,为双方之间的沟通提供便捷条件,提高沟通交流的效率。哲学思维所体现出的严谨性特点,使得具备哲学思维的应用文写作能够规范语言表达形式[2]。在逻辑推理、论据论证的过程中,哲学思维涉及面十分广泛,对待各类资料均严谨细致,避免出现混乱和错误的现象。因此,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哲学思维的培养,使其在写作中养成认真严谨的态度,借助哲学思维的严谨性规范语言文字表达形式和应用文撰写格式。例如,在我国诸多管理条例和文件中,均运用应用文写作形式,通过逻辑清晰、语言严谨的特点,体现条例和文件内容的严肃性。在哲学思维严谨性特点的约束下,在撰写应用文文体的过程中,写作者会格外注重语言形式,避免采用夸张、修饰、虚构的语言,着重陈述事实,以此彰显应用文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2.2有助于加强应用文主旨表达应用文写作主旨十分明确,且指导目的性表达。在应用文写作过程中,表达主旨需要严格论证各类材料和文件,且保证所提供的应用文材料具有严谨性和严格性,避免出现的内容东拉西扯,与实际不符。各类材料安排时,同样需注意其层次性,继而按照层次逐步推演出主旨,最终达到应用文写作目的。哲学思维不仅具有严谨性特点,同时其逻辑性特点为人们认知事物提供了特殊的思维方式,且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逻辑性可以避免思考问题时的盲目性。在应用文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够使其遵循逻辑思考问题,继而更好地在应用文写作时表达主旨,促使学生能够形成独有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从应用文写作的主旨确立,到采集撰写材料,构建应用文的整体框架,形成完整的逻辑思维模式。在逻辑性的指导下,写作者通常会确立应用文写作主旨,继而以此为目标采集和整合材料,剔除其中与材料论证无关的内容,在推演过程中逐步使应用文写作主旨更加明确,实现应用文写作的目的性。由于应用文可以在不同领域运用,所以其主旨立意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例如,在指导性应用文写作过程中,写作主旨在于上级对下级的指导,其中主要包括命令、批示等工作内容[3]。在哲学思维的逻辑性指导下,应用文写作能够促进写作者在明确主旨立意后,对各类材料进行正确加工处理,有效避免出现应用文内容中与指导性无关的内容,更好地呈现出应用文的指导性。

2.3有助于体现应用文的目的性目的性是应用文写作最根本的特点,指应用文写作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特点决定在应用文写作时,不能掺杂任何个人情感和情绪,而是始终围绕问题和工作。在目的性要求下,应用文写作要为受众获取信息提供便利。然而,目标受众的可能性较多,其中包含应用文写作者的同事、领导或下属,或者其他组织部门。因此,为体现应用文的实用性,必须具备客观思维判断能力,始终将解决问题作为根本目标。哲学思维的客观性与目的性,要求认知事物全面化,并基于辩证角度和思维思考,继而认清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才能真正实现解决问题的目标。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促使学生清晰认知问题本质,使学生尽可能远离外界因素干扰,实现应用文写作的目的性。由于应用文应用领域的差异性,其写作目的有较大的不同,在哲学思维的客观性指引下,学生能够更好地通过写作表达目的性。例如,在财经类应用文写作时,其中包含生产经营应用文、财税应用文等,客观性的哲学思维使学生在写作时明确经济活动本质,不受经济数据影响,实现应用文写作目标。

3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对学生哲学思维的培养策略

3.1注重写作的目的性在应用文写作中体现哲学思维,能够使语言表达更加规范化,且侧重于应用文表达的目的性。在英文写作过程中,写作者的哲学思维能力有助于增强写作能力。在日常学习与工作的过程中,应用文是较为常见且具有实用性的文体类型,应遵循清晰、准确、具体的基本原则,能够精准呈现要表达的内容,并直观体现应用文的主旨。当前,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许多学生的写作内容存在结构混乱和主旨表达不明确的现实问题,与学生缺乏哲学的思维密切相关。在应用文写作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主要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十分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无法真正掌握应用文写作的要点,导致自身应用文写作思维受到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相对较差。因此,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需结合应用文写作要点,转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注重渗透哲学思维理念,使学生在应用文写作过程中自觉融入并熟练运用哲学思维,提高应用文写作质量。

3.2引入应用文案例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仅为学生灌输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应用文写作案例,带领学生共同分析案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哲学思维。同时,在案例分析和讲解的过程中带领学生共同解读其思维逻辑和语言特点,使学生体会到不同类型应用文写作所传递出的哲学思维差异性,理解哲学思维内涵和特点。在共同解读和分析案例后,教师应为学生保留发表意见的时间,在课堂进行探讨交流,使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在讲解与分析案例的过程中,针对应用文主题和细节部分的表达和呈现,教师可以采用树形思维导图,主题部分为树的根基,重要部分为树干,要求为树枝,内容则为树叶。这样一来,可以通过树形思维导图,直观、清晰地展现应用文案例中的行文逻辑和语言特点,使得各类问题更具条理性,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应用文写作思维。同时,在应用文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为学生讲解树形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使学生在自身应用文写作过程中,借助树形思维导图构建应用文写作整体框架,促进学生形成哲学思维能力。在分析应用文写作案例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结合具体问题向学生提问,例如文章通知的目的、通知的内容,呈现应用文写作行文框架,增强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究的意识,使其形成良好的哲学思维,并在应用文写作中灵活运用。

3.3强化阅读训练应用文写作对个体写作能力有较高要求,然而写作代表的并非仅仅是个体的写作能力,还是个体整体知识的综合呈现,写与读之间更是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阅读训练的重视,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哲学思维对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继而在阅读训练中逐步形成哲学思维,并将其有效应用于应用文写作。因此,在应用文写作教学时,教师应开展阅读训练,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阅读应用文范本的过程中感受文章运用的写作技巧。在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布置阅读优秀应用文的课后任务,并要求学生在阅读后总结应用文的基本框架和写作技巧,明确在该应用文中哲学思维所发挥的作用。带着任务阅读应用文,能够增强阅读训练的目的性,并有效训练学生阅读能力和哲学思维能力,从而通过哲学思维培养,切实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4结束语

应用文写作质量对后续应用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应促进学生将哲学思维、方法论融入其中,在应用文写作中完整呈现问题解决的具体流程,避免出现应用语言表达不规范、主旨不明确以及写作材料随意堆砌等问题,以此提高应用文写作质量。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哲学思维培养的重视,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哲学思维的形成,体现应用文写作的价值和作用。

作者:武建秀 单位:长治职业技术学院

哲学思维探讨篇3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部分。当前,我国社会进入了新发展阶段,在国内外形势日趋严峻的背景下,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显得尤为重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一书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本内容,以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为总体线索,以“激发思想活力、启迪哲理智慧、滋养浩然之气”为主要目的,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智慧。该书视角新颖,立意高远,为我们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法带来了重要启示。

第一,该书视角新颖,思维独特,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进行了深入阐释

在第一章中,主要通过介绍马克思世界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放道路进行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与其他哲学观最大的不同在于,其他哲学家提出的哲学观点只是从不同角度来解释世界,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具有实践性,其核心是关注人类命运,解放全人类。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从现实出发,不仅仅是从理论上进行抽象的思辨,而是从现实生活世界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面对火热的社会生活,马克思主义哲学敢于“打破自己的沉默”,直面现实问题,并发出声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的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呈现出新的态势。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背景下,全球思想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这种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第二,该书结构清晰,逻辑缜密,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转化为科学方法

第二章阐述了马克思《资本论》的“资本批判”,论证了《资本论》的哲学智慧;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进行阐述,论证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智慧。作者以多年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有成果为基础,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智慧作出了系统的阐发和论证。新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强调通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汇聚成不可阻挡的强大之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这需要中华民族每一个人都能够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具备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通过书中罗列的重点内容,能够看出作者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展开论证的过程中,重点是通过思维能力和方法来激发人们的思想活力,启迪人们的哲理智慧,将马克思主义转化成人民的自觉追求。

第三,该书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转化为理想境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正确的哲学观和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理论支撑。第六章以及第七章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为主要论证依据,分别对塑造和引导时代精神以及汇总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智慧展开论证;第八章则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进行阐述,从而对学养、学术、学说等进行论证。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者指出,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学说和学术,更重要的在于将马克思主义转化为人民的学养。在社会主义发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更加贴近生活、深入群众,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理想信念支撑,形成马克思主义思维能力。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的问题也更加复杂和严峻。在新时代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为重要理论支撑,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一书为马克思主义思维方法探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通过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扩大马克思主义智慧的影响力,从而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

作者:王劲坤 单位: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