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高中美术教学探究3篇

高中美术教学探究3篇

发布时间:2022-12-28 11:04: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高中美术教学探究3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美术教学探究3篇

高中美术教学探究篇1

一、图像识读素养内涵概述

图像识读指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通过学习美术课程,学生能以联系、比较的方法整体观看图像,感受图像的造型、色彩、材质、肌理、空间等形式特征;以搜索、阅读、思考、讨论等方式,识别与解读图像的内涵、意义;从形态、材料、技法、风格及发展脉络等方面识别图像的类别;知道图像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与价值,辨析和解读现实生活中的视觉文化现象与信息[1]。根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图像识读核心素养的界定,教师可以从观看、识别、解读三个方面把握图像识读核心素养的内涵[2]。学生具有良好的图像识读素养,在美术鉴赏时就会获得丰富的感受与体验,同时图像识读素养也会随着学生参加美术鉴赏活动的增多而不断提高。因此,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图像识读素养,必须从图像识读素养的内涵出发,开展有针对性的美术鉴赏教学。

二、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培养学生图像识读素养的重要性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观察、体验、联想、鉴别与评价,从而获得审美经验,提高艺术品位的美术活动[3],其是一种需要鉴赏者全身心参与的综合审美活动。因此,高中美术鉴赏课并不是让学生简单重复地观看艺术作品和了解相关作者,而是试图让学生通过观看、识别、解读的方式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形成深层次的理解,学会用艺术的眼光与方法看待生活和自然,这样学生能够正确地辨析和解读生活中出现的视觉文化现象。高中阶段的学生思想逐渐成熟,往往有自己看待世界的标准与想法,有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情感较为强烈。但此时学生的压力往往较大,个别学生的心理与生理可能会出现问题。因此,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素养是十分有必要的。

1.提升视觉感知能力美术是视觉艺术,将文化视觉化、艺术化[4],古往今来的艺术家往往通过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表达思想和情感。因此,在美术鉴赏中,具备敏锐的感知能力是学生后续构思与创作表达的基础。在鉴赏课中,加强对学生图像识读素养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对学生视觉感知能力的培养重在感知,在课堂中,教师通过多样且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知度,可使学生的视觉感知变得更加敏锐。在美术鉴赏课中,教师长期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对事物的感知能力,使其拥有发现美的眼睛,不仅能正确地评价艺术作品,而且能够在生活中发现美好的事物,面对现实的视觉文化现象感知到其中的关键信息,把握其主要特征。

2.增强视觉辨别能力以往,部分学生认为美术等于绘画,美术鉴赏就是欣赏绘画,其对美术鉴赏的认知存在局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对学生图像识读素养的培养,开阔学生的美术视野,打破学生对美术的认知偏见,这有利于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美术形式。通过对不同美术形式的鉴赏教学,学生能够区分不同的美术类别,掌握作品中的材料、技法、风格及发展脉络等。美术鉴赏需要学生不断地深入挖掘作品的形式与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美术语言,能够在感知作品时具体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学生对作品的把握,提升其视觉辨别能力。

3.强化视觉解读能力经典的美术作品往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审美价值。除了要分析美术作品中表现的美术语言,利用视觉经验、文化修养等解读作品的内涵和人文意义,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形式。在美术鉴赏课中,学生能够学会深入解读艺术作品,理解、体会艺术作品之美,这是一种剖析美术作品文化意蕴的能力。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作品,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图像的视觉解读能力。这样,学生日后在面对类似的作品时,就会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解读作品,解决相关问题。在课堂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站在艺术家的角度,体会作品传达的情感,提取作品蕴含的文化信息,形成独特的见解。

三、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培养学生图像识读素养的教学策略

1.注重整体感知,强化审美感受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有时不需要经过过多思考就会判断作品美还是不美,观赏者能作出这种判断凭借的就是本身的直观感受。艺术鉴赏活动应当始于感知艺术作品[5]。高中生往往有着一定的艺术修养,并拥有较强的理解能力。所以,在高中美术鉴赏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素养,教师更应该注重提升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整体感知能力。具体来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整体感受经典美术作品的形式特征,让学生观看之后凭借直观感受,用几个关键词或简短的句子描述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在整体感受作品时,为了加深学生的体验,增强学生对作品的艺术感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调动多感官参与,这会大大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增强其对作品整体的把握能力。如,在人教版高中美术《如何鉴赏美术作品》一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卷》和凡·高《戴草帽的自画像》(图1)这两幅作品向学生介绍,长短、疏密、角度、速度等不同的线条给人的不同感受。教师在让学生简单观看这两幅作品之后,试着用关键词描绘自身的感受。面对单一的视觉冲击,部分学生有时难以深入理解线条带来的不同感受。因此,为了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教师可以播放不同节奏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加深对不同线条的感受。《八十七神仙卷》中匀质舒畅的长线条可以搭配节奏舒缓悠扬的古典乐曲《梁祝》片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种匀质舒畅的长线条营造出的如流水般圆润连绵的感觉。《戴草帽的自画像》中短促交错的线条可以搭配节奏明快且强烈的《命运交响曲》片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到这种紧密不连贯的短线条塑造的力量感,感受凡·高强烈的情感。在学生调动多重感官参与鉴赏之后,教师再让学生用关键词概括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时,其往往更容易理解与把握作品的特征。在鉴赏课教学中,多感官参与能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作品的形状、色彩、材质等形式特征带来的冲击,从视觉感知逐渐上升为审美直觉感知,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强化其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感受。

2.采用多样比较,提高分辨能力在美术鉴赏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很快地分辨与判断艺术作品的所属风格、流派等,比较法是最直观且有效的方法之一。中外艺术史上,杰出的艺术家往往有鲜明独特的风格,其艺术风格体现在作品的形式、内容等方面[6]。因此,不同的艺术作品往往有着不同的风格属性。学生在分析作品的形态、材料、技法、风格及发展脉络等的过程中,通过比较更能辨别出事物的属性异同。如:学生可以比较相同题材的作品,感知各流派艺术风格的不同之处;可以比较同一画家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以此感知其绘画风格的发展变化;也可以将艺术作品与现实的场景相比较,感受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魅力;等等。多种多样的比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视觉分辨能力和鉴赏能力。高中生课业较多,如果教师在美术课堂中照本宣科地教学,往往会影响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这样的美术鉴赏课不仅难以起到教育作用,反而可能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基于此,在游戏活动中进行比较,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美术学习兴趣的良好办法。如,在鉴赏中国传统名画《韩熙载夜宴图》(图2为局部)时,教师就可将其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作《最后的晚餐》相对比。在课堂中,教师可以组织“我有你没有”的游戏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主动查找资料的方式,在找出两幅作品不同之处的过程中,理解两幅作品在形式与内容方面的差异。具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两组,使其分别负责研究两幅画作,在类似辩论的游戏中,要求学生依据作品的形态、材料、技法、风格等方面对比作品,找出两幅画作具体的不同之处。教师通过让学生对中外绘画史中较为经典的两幅作品进行游戏式的对比,能够提升学生的辨别能力,使学生明白这两幅名画并没有优劣之分,其代表的是不同文化之中不同的审美观念。在以往的美术鉴赏课当中,一些教师占据了主体地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不仅包含教师的教,而且包括学生的学,因此,鉴赏课教学不应是教师的“独角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游戏式的对比,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快乐,可使其从多角度深入地理解作品,提升学生对画面信息的提取与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对视觉信息的观察与思考能力。

3.强调文化解读,增强运用能力据《2020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19年我国网络视听产业规模达4541.3亿元,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9.01亿人[7]。由此可见,随着科技的发展,视觉文化时代已经悄然到来。在网络视听用户中,有一部分用户就是高中生,高中生虽然在生理、心理上都与成人相近,但是其心理发育还未完全成熟,视觉文化当中的不良信息可能会使其陷入一定的审美误区。因此,当前培养学生对各种文化现象与信息的提取、判断与辨析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美术鉴赏不仅要关注美术馆和博物馆中的艺术作品,而且要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经典视觉文化对象。在美术鉴赏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当前社会的热点事件,举办新闻漫画比赛,让学生根据了解到的事件信息,围绕新闻稿进行相应的漫画创作,运用掌握的美术知识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新闻事件,弘扬新时代的真善美。新闻漫画创作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了解时事热点,明白所学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在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体验到美术的魅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提取、判断与表达文化现象中的信息。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能力的提升并不能代表全部,文化道德的底蕴才是提高审美素养的根本。学生在鉴赏过程中受到文化熏陶,从而将各种文化道德知识转化为内在的气质,不断提高审美素养。在学生创作新闻漫画前,教师可以结合徐悲鸿的《风雨鸡鸣》,除了向学生介绍作品形式上以线造型和大笔渲染的手法,还要注重挖掘作品的文化底蕴。徐悲鸿受到《诗经·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启发,创作出这幅作品。通过画面,学生感受到的是徐悲鸿的拳拳爱国之情和美术创作者承担的社会责任,这使学生对所学的美术知识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又如,在欣赏剪纸艺术时,学生需要了解中国民间剪纸艺术通常会借助谐音或象征的手法表达吉祥的寓意,如,石榴喻示多子多福,桃子榆树长寿,桃子和蝙蝠组合喻示福寿双全,等等。这样,学生才能理解中国剪纸作品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美术鉴赏课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不断促进学生理解美术作品的现象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增强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陶与感染。为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其图像识读素养,教师要有意识地转变教学方法,不拘泥于一般的教学形式,在课堂中构建灵活、有趣、逐次递进的美术学习平台。鉴赏能力的提高要通过对学生观看、识别、解读三方面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仅学会如何鉴赏艺术作品,而且形成正确的审美态度。

作者:王丹 周跃兵

高中美术教学探究篇2

一、当下职业高中美术课堂教学遇到的困境

传统教学理念下,美术学科并非职业高中阶段的重要科目,一些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对美术教学发展前景不感冒,造成美术学科被其他学科占用的情况严重。尽管很多学校相继开设了美术课程,然而因为不够重视其教学与发展,造成美术授课观念比较落后,美术教师缺乏授课动力,因为对教育模式的研究不够深入,因此难以满足学生的美术学习需求。近些年,随着新课程改革脚步的加快,职业高中学校开始注重素质教育,使美术教育的地位不断被提升,然而成效不够明显,存在的问题仍然较多,没有切实发挥出美术课程的价值与功能。1、教学模式不够合理教学模式不合理,将直接导致美术教学质量低下。在传统授课观念与模式下,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体,他们掌控着课堂的发展方向。很多教师以灌输的方式在课堂中为学生讲解美术知识,这种枯燥、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严重低下,缺乏主动探索美术知识的欲望和激情。过于死板、呆滞的教学,难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中,因此无法达到高质量教学的目的,使美术教学步履维艰。2、教学观念相对保守一些教师与家长的思想较为守旧,他们将重点放在了学生的高考主要科目的学习上,分数至上的观念突出,觉得学生只要将考试升学的科目学好即可。此种教学观念造成一些学生忽视了对美术学科的学习,甚至放弃了学习这门学科的念头。对于素质教育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理念与方向,一些教师和学生没有充分的认识清楚,导致不够重视美术课程,过于保守、落后的教育观念,让美术学科的受关注度严重下降。3、学生自身的兴趣不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旦他们没有养成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即便教师多么认真地引导,也无济于事。通过统计得知,很多学生将精力和时间放到了对高考科目的学习中,无暇顾及对美术学科的学习,很多学生认为学习美术是浪费时间,对他们的高考没有太大的帮助,因此,不愿意将注意力和精力转移到对这门学习的学习和研究中。可以说,学生的这种心态直接导致了美术学科教学质量的低下,难以实现质的提升。

二、职业高中美术教学工作的开展策略

1、丰富教学内容中职美术教材虽然几经改版,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主要就是为了夯实中职生的美术基础,所以,教师必须要以现行的美术教材为教学蓝本,用好美术教材,扎扎实实的上好美术课。但是,教材的容量是非常有限的,单纯依靠教材进行美术教学往往会单调、枯燥,不能满足学生美术学习的需要。还需要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挖掘教材中美术艺术的内涵,在发挥传统教学优势的基础上丰富美术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美术认知,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使学生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美术技能。例如,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网络资源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教育资源,丰富美术教学内容。还可以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组建各种美术小组,如漫画创作小组、写生小组、国画绘画小组、油画绘画小组、版画绘制小组、图案设计小组、艺术摄影小组、泥塑兴趣小组、剪纸艺术小组等,为学生搭建美术交流平台。又如,在美术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民间传统文化,结合剪纸、花灯、竹编、泥塑、刺绣等一些极为常见化的优质生活资源进行教学导入,让学生对不同风格的民间手工美术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对接下来的美术新课程学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激发学生对于美术知识学习浓厚兴趣的同时,提升学生美术综合素养与鉴赏水平。2、巧用微课技术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借用微课的优势,增强学生对实物的整体性和深刻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可以首先以微课视频的方式展示实物的形态,使学生从整体视角观察了解实物形象:依托微课视频从内到外、从大到小地展示实物具体构成,使学生跟随微课视频有效锻炼视觉和思维,对实物展开从整体到部分的观察了解,进而高效开展绘画教学。以“大卫写生”为例,美术教师在实际教学环节,可以具有针对性地采用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职业高中美术学生普遍欠缺素描石膏像基础知识,在学习素描石膏像基础知识的过程中较为吃力。为此,教师应优先选用信息化美术教学方法,在备课过程中事先录制完成石膏像《大卫》的相关美术知识,然后在微课讲授中运用凝练、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古希腊罗马雕塑的艺术特征,使学生能充分认识到古希腊罗马雕塑的表现力、故事情节性等相关知识。教师还应提前提炼相关知识点,帮助学生攻克石膏素描的难点,促使学生在石膏像素描过程中全面把握雕塑艺术的特征,对石膏像进行精准素描:第一步,用概括的线条画出大卫像的外形轮廓,确定五官的位置及结构;第二步,深入刻画外轮廓,确定明暗交界线的位置,并铺上色调;第三步,铺出画面的大体明暗色调,画出背景,初步展现大卫像头部的体积感;第四步,深化画面的明暗关系,表现画面的色调层次,注意整体的黑白灰关系;第五步,加强对细节的刻画,使主次、虚实关系更加恰当地展现出来;第六,调整画面的整体效果。3、采用激励评价新时期职业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想要让趣味教学法发挥出最佳教学成效,美术教师还要针对学生展开公平、公正、客观的激励评价,保持每一名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美术知识的兴趣以及提升学生的美术学习自信心。具体来讲,在进行优质化的教学评价过程中,美术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实际情况,针对学生展开“分层式激励评价”。也就是说,美术教师结合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能力的学生提出不同教学要求,并且做出相应的教学评价,要充分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与不同之处,对学生进行表扬、激励和赞赏,确保学生始终保持对美术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在未来美术学习路上变得更加自信、乐观、开朗。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提高高中美术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构建优质的美术学习环境,使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助力我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完善。

作者:李红英 单位:邯郸市邯山区职教中心

高中美术教学探究篇3

1、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美术鉴赏教学的趣味性尚待提高美术鉴赏对象多停留于教材内容之中,因而趣味性、新奇性与吸引力较差,高中生难以对鉴赏对象产生足够强的好奇意识、认知兴趣与求知动机。艺术作品的趣味性、新奇性、艺术性以及质量性是美术鉴赏教学的生命线,因而美术鉴赏对象难以激发高中生的认知兴趣与探究欲望必然导致鉴赏教学的失败。这样,现阶段的美术鉴赏教学暴露出课堂活动在趣味性、新奇性、诱导性的严重不足,难以激发高中生的认知兴趣、探究热情、鉴赏动机以及发展意识。因此,美术鉴赏教学无法得到良好的主体状态与能力支持,弱化了美术鉴赏教学的群众基础,自然无法满足新课标对美术鉴赏教学的实施要求,没有对高中生施加积极影响。

1.2美术鉴赏教学的交流性明显不足美术鉴赏观察的实施过程较为简单落后、枯燥乏味,因而高中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密度、频度与效度远远不够,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定目标。美术鉴赏教学的实施过程直接决定着高中生的认知体验、情感态势与探究效率,因而课堂活动的实施过程已经背离生本性与人文性,必然导致美术鉴赏教学失去强大的主体支持与能动保障。因此,美术鉴赏教学没有实现课堂活动中的交流性与互助性,没有整合高中生的集体智慧与群体合力,自然没有按照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实现高中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互助成长。另外,课堂交流还能够提升高中生的兴奋程度与创造潜能,因而高中生固有的主体发展潜能尚待开发。

1.3美术鉴赏教学的品质性有待完善在美术鉴赏教学中,高中生对于课堂讨论的参与性、深刻性、品质性远远不能达标,没有整合出高中生的群体智慧与团队合力,没有为高中生积累足够多的艺术滋养、美育元素、思想精华与品德资源。集体讨论是高中生交流认知结果、分享探究经验、沟通艺术体验以及整合审美心得的互助平台,因而合作探究活动的弱化必然导致美术鉴赏教学的低效、低质开展。因此,美术鉴赏教学没有按照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为高中生创设一个高品质、高体验、高收益的艺术鉴赏、审美体验、思想教育以及品德熏陶的生命成长空间。而且,美术鉴赏教学的人文性也较弱,没有激发出高中生的认知灵光、拓展冲动、创新灵感与生命律动。

2、新课改下解决美术鉴赏教学问题的对策

2.1提高鉴赏对象的趣味性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立足教学内容,为高中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类似艺术精品,提高鉴赏对象的趣味性、新奇性以及体验性,以此强化高中生的参与意识、探究动机与认知兴趣。这样,高中生的生命活力就会得以激活,鉴赏积极性以及思考主动性也会水涨船高,从而使高中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全效释放与科学利用。例如,教师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可以为高中生提供“莫奈”的经典绘画作品《印象·日出》,让高中生在波光粼粼、朦朦胧胧、雾气交融的海景图中看到红日初升中的蒸蒸日上与活力四射,也能够看到灰色与黑色相互交融后的一丝杂乱与阴暗,更能够从因光线不足而成为黑色的“两只小船”上感觉到一点低沉与压抑。因此,经典绘画作品《印象·日出》是一个多种情感元素隐含于其中的矛盾组合体,具有丰富的想象空间,因而使高中生的鉴赏活动、主观剖析以及友好交流更加丰富多彩、趣味横生。可见,教师提供的经典绘画作品《印象·日出》能够激发高中生的认知兴趣与探究动机,也能够在多维交流中感受到矛盾的快乐。因此,教师可以为高中生提供一些趣味性、多样性、兼容性较强的美术鉴赏作品,以此开启高中生的主体观察、集体讨论、共同交流的合作探究过程。

2.2提高鉴赏观察的交流性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提升鉴赏过程的开放性、自主性与交流性,为高中生创设一个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用嘴交流、用手积累的主体认知过程,促使高中生进入大脑兴奋、情绪激动以及心理愉悦之中。这样,高中生的观察过程与交流过程就会更加积极主动与科学高效,帮助高中生学会观察、学会交流、学会认知。例如,教师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可以为高中生提供“梵高”的惊世之作《向日葵》,在经典作品《向日葵》中“梵高”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向日葵”的花瓣、花盘以及斑斑绿叶,因而整个绘画作品充满了生命力、冲击力与拓展力。而且,以“黄”为主的层次性、渐变性以及丰富性能够给予高中生良好的视觉刺激、听觉冲击、情绪感染以及心理激荡,因而能够直接对高中生的内心情感、精神状态以及主体心情产生强烈的震撼。这样,高中生就会群情激昂地说个不停,将个人的观察所得与剖析结果表达出来,形成良好的信息积累与智慧结晶。因此,高中生可以一边鉴赏,一边将自己的认知体验与实时想法进行广泛交流,在各抒己见中交流认知,有效提升高中生的观察效果、鉴赏效果以及认知效果,帮助高中生积累更多更好的艺术滋养与审美体验。

2.3提高鉴赏讨论的品质性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提升鉴赏讨论的全民性、合作性、探究性与品质性,能够成为高中生创设一个自由发言、友好交流的集体讨论活动,有效汇集高中生的群体智慧与认知成果。这样,高中生就会在畅所欲言中尽情展示自己在艺术鉴赏、主体思维、审美能力等方面的独特之处,借助表现意识提升高中生的认知能力。例如,教师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可以为高中生提供“保罗塞尚”的名画《苹果与橙子》,在名画《苹果与橙子》中“保罗塞尚”用高超的调色技术以及绘画技术展示出色彩的渐变性,以此展示名画《苹果与橙子》中的光线不同、阴暗变化、线条差异。而且,名画《苹果与橙子》具有突出的立体感、真实感与体积感,在色彩的渐变过程中实现了不同色彩的完美统一与和谐交融,自然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成就。为此,教师要利用多媒体设备将作品进行大幅展现,引领高中生一起挖掘名画《苹果与橙子》中的艺术滋养与美育元素,实现深度认知。这样,高中生在面对名画《苹果与橙子》时,就会受到强烈的感官刺激与心理冲击,在色彩对比、形体对比、明暗对比中尽情交流自己的个性观点与认知体验。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科学指导下,教师开始自觉反省教学、查找问题、寻求对策、解决问题,因而直接推动了美术鉴赏教学的实质性进步,为高中生构建出一个艺术化、审美化、体验化、高效化的成长环境。因此,教师在美术鉴赏教学中积极践行质量意识与效益意识,自觉提高鉴赏对象的趣味性、鉴赏观察的交流性、鉴赏讨论的深刻性、鉴赏积累的创新性、鉴赏教学的时代性,切实推动鉴赏教学走向提质增效与创新发展,逐渐按照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去科学完善美术鉴赏教学,自觉为高中生创设最优化的艺术成长空间、美育发展区域。

作者:汪琦钰